今天是

第三章 现代战事

第三节 抗日战争战事

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26日,日军侵入安徽,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之一四五师在广德一线顽强抵抗,揭开安徽抗战的序幕。民国27年2至4月,新四军挺进皖南、皖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到处袭扰、打击日军,成为安徽抗日战场的中坚,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一、国民党军抗日战事
【广德保卫战】
民国36年(1937年)11月,日本侵华军华中派遣军占淞沪后,兵分2路进攻首都南京。其中一路向苏浙皖边界迂回断南京国民党守军退路。20日,蒋介石令第二十三集团军刘湘部5个师、2个独立旅分防广德、泗安一线,确保京(南京)芜(芜湖)侧背之安全,以掩护淤沪国民党军队撤退。当时刘湘部尚在四川,部队转运不及,集团军代理司令官潘文华率先头部队第一四四、一四五师抵达皖南。鉴于广德关系南京安危,即令第一四五师中将师长饶国华镇守。饶国华抵广德后,立即部署兵力,构筑工事,激励全体官兵与进犯日军血战到底。
23日,向苏浙皖进攻之日军第十八师团,由太湖分乘汽轮及橡皮艇百余艘,窜抵宜兴、长兴一带,而后兵分2路进犯广德、临安。进攻广德之日军约4000余人。攻击前,集中27架飞机及其它重火器对广德前沿阵地实施狂轰滥炸,将国民党军工事摧毁。饶国华亲率第四三三旅官兵奔赴广德前方约5里的界牌,凭险据守,顽强抵抗。日军进攻受挫,不断从东洞庭山、西洞庭山抽调精锐部队增援,多次发起攻击,饶部损失惨重,退入广德城内。26日,日军兵临广德城下,强行攻城,第四三三旅官兵死伤枕藉,城内房舍建筑被摧毁殆尽。饶部在广德激战2日,被日军三面包围,宣城至广德的交通被日机炸毁,补给中断。因团长刘汝斋怯战,擅自后撤,致使日军于29日攻破广德。潘文华闻讯率部退至太平、青阳一线。
30日,饶国华率残部一营兵力,组织反攻,被日军包围于十字铺。饶为实践“以保卫国土为己任”的誓言,带着卫兵连直奔飞机场,向仓库内的油桶猛烈进行发射,油库陆续起火焚毁。然后,饶国华回到广德东门外,拨出所佩手枪自戕戕成仁。1983年9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饶国华力革命烈士。
【淮河之战】
民国26年(1937年)12月下旬,日军为实现南北对进,全歼在鲁南和徐州附近的国民党军主力,即以第十三师团又3个联军,从南京渡江,以第十一师团从瓜州渡江北犯。国民党军第五十一军奉命据守淮河,阻止日军前进。民国27年2月1日,日军侵占定远,国民党军第一一四师第六八四团第二营夜袭定远城,与之激战,击毙日军200余人,因营长郭廷辉牺牲,伤亡惨重,败退蚌埠。9日,日军继续分3路北犯,中路为主力,直趋蚌埠,东、西2路直趋怀远、杨家滩、临淮关,第五十一军在淮河南岸与之激战后,相继退守北岸既设阵地。10日拂晓,日军以飞机50余架,战车百余辆,炮百余门,向淮河北岸国民党守军阵地轰击,将地面工事全部摧毁。至夜,即行渡淮,第五十一军奋力抗击。11日晚,日军千余,在临淮关方向抢渡成功,占领前畈及临淮关一带。第一一四师第六三八团前往增援,前畈得而复失。12时上午4时,日军增至3000余人,多次向田畈方面国民党守军发起猛攻,第六七九团虽伤亡500余,第一营营长王建忠阵亡,犹力战不动。在小蚌埠方向,日军于11日夜强行渡过300人,国民党守军与其展开白刃格斗,将其歼灭。12日夜,日军又以战车80余辆,掩护其大队强渡,拂晓渡过500余人,占据小蚌埠各炮楼。第一一三师第六七七团及第六七八团第二营协力反击,并阻其后续部队强渡,迄13日下午4时,将其击退,第三三七旅旅长窦希哲负伤,第六七七团第二营营长黄金印阵亡。双方死伤枕藉,河水尽赤。国民党军伤亡1500余人,日军伤亡亦众。14日,国民党军第二线兵团赶至,日军退去。第五十一军移至固镇附近整顿,淮河之战遂告结束。
【蒙城保卫战】
民国27年(1938年)5月3日,日本侵略军华中派遣军第三、九、十三师团,在凤阳、临淮关、蚌埠、怀远之间集结,5日,突破田家庵、凤台、寿县、正阳关等地之国民党军淮河防线,自南向北发起全线进攻,国民党军纷纷撤退。其第十三师团400余兵力循涡河向蒙城进攻,涡蒙形势危急。廖磊令第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率第一三三团,由洛河赶赴蒙城加强防守。周元部抵达蒙城后,设指挥部于民众教育馆(今为县饮食服务公司),分兵李竹竿园和李庵桥各一营为左右两翼,其余兵力据守四门,严阵以待。7日晨,日军步骑3000余人,战车30余辆,突破涡河北岸黄石国民党军防线,沿涡河北岸直上,在李家楼附近渡过南岸,对蒙城取围攻之势。8日拂晓,日军向蒙城北门发起进攻,7时30分完成对蒙城包围任务。时日机5架轮番对国民党军阵地轰炸,自晨至暮未止,城郊第一三三团守军与日军肉搏六七次,伤亡惨重,退回城内。周元即向廖磊发急电求援,廖磊即遣第一七六师区寿年部,分路从侧背袭击进攻蒙城之日军,但受阻不能前进。晚10时,日军接近城垣,运用各种火炮向城内齐发,城东南被炸开缺口,周元率部拼死血战,击退数次进攻涉越护城河之日军,被击毙于水中者甚多。9日凌晨,日军以战车10辆再次猛烈攻城,四门皆有日军千余,战况更为激烈。中午,南、西两门终被日军所破,随即短兵相接。周元部所有官兵、勤杂、夫役投入巷战之中。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双方往来挤杀七八个回合。古楼和大巷口2处战斗最为激烈,日军死伤众多,尸横满街。不久,四门皆陷,日军蜂拥而进,第一三三团腹背受敌,寡不敌众,周元率余部不足200人,顽强与十多倍于己的日军作最后拼杀。从古楼杀至漆园街北首,被日军重重包围。在激战中周元身中数弹,壮烈牺牲。蒙城陷落,被俘官兵百余人。日军将被俘人员用铁丝穿其手心,施行惨绝人寰的集体屠杀。同役,毙伤日军近千人,周元部2000人除21人突围外,全部壮烈殉国。
【含城保卫战】
民国27年(1938年)4月25日,日军坂井支队乘5艘汽艇由和县沿德胜河逆流而上,抵腰埠后,一部登岸沿河埂步行,其余仍乘汽艇继续前进,对含山取进攻之势。含山县长、人民抗日自卫常备队总队长邱瑞荃获讯,立即部署一个班和在城里受训的100多名壮丁守卫县城,自与中队长史正祥率领常备队在距县城15里的张公桥附近设伏迎击。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常备队在沿河两岸以密集火力阻击。激战2小时后,日军撤退。邱瑞荃留下一个加强班监视水上敌情,其余全部回县城防守。26日15时,日军1000余人,沿和含公路进犯含山。邱瑞荃率领常备队300余人埋伏在北门通往和县的公路两侧进行截击。日军以骑兵冲锋夺路,置炮兵于环蜂塘(距城5里)向县城炮击,并遣飞机2架盘旋扫射。当日骑闯进伏击圈300米左右时,邱指挥常备队官兵奋勇痛击,杀伤日军大量人马,但日军依仗人多、火力强,组织后续步兵发起一次次猛烈进攻。常备队前沿阵地被突破,伤亡严重,史正祥亦身负重伤。因弹药缺乏,战斗到傍晚,邱瑞荃被迫率余部不足10人从西门、南门撤退,含山县城陷落。
邱瑞荃率余部撤退至皖中专员公署所在地——无为县石涧埠休整。专署因含山陷落免去其县长职务,委范国瑛接任。邱瑞荃当即要求:“含山是在我手中丢失的,还要由我去夺回来,尔后交印卸职。”专署当即批准,令邱瑞奎、范国埃2县长带领队伍速取含山,并约请省保安部队第四、第七、第八团支援。范国瑛借口未往。邱瑞荃率部越淮南铁路抵陶厂,集中含南各区乡公所武装及部分壮丁约300人,进至大庙待机。
5月8日下午,邱瑞荃侦悉,守卫县城的日军仅百人,且无重型火器,便决定是日夜夺回县城,不料晚10时左右,日军增援巢县的一个联队(约千人)自和县路经含山,当夜住宿县城。
9日拂晓,邱瑞荃率2个中队,从玉巷附近偷潜入城,敢死队迅速插入四门,发起突然攻击。日军仓皇抵抗,死亡甚众,天明退出县城,随后在小西门外一带组织反攻,其增援巢县的一个联队亦投入战斗。而支援常备队作战的省保安部队却不听邱瑞荃的指挥,在城内打响之后便先撤离战场。常备队孤军奋战,死伤惨重。为免遭全歼,邱瑞荃下令撤退。在日军追击下,邱瑞荃左腿负伤,常务队官兵又牺牲近百人,待撤到花山、梅山时,仅剩伤残士兵70余人,此役,常备队共伤亡200余人,日军死伤近百人。
【安庆之战】
民国27年(1938年)6月12日,自合肥出发进攻武汉的南路日军波田支队,冒着大雨乘军舰溯长江而上,在安庆下游40里处登陆,与国民党守军第二十六(徐源泉)、二十七(杨森)集团军展开激战。波田运用两面夹击战术,与先期自合肥方向而来的日军第六师团沟通联系,从陆路包抄沿江国民党守军。第二十六、二十七集团军在日军两面夹击下,逐渐不支。是日晚,日军突破国民党军防线,占领安庆机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令第二十六集团军组织反击,夺回机场。是日夜,两军冒雨激战。13日晨,日军占领安庆。安庆之战系国民党军与日军武汉会战的前奏。
【六安、霍山之战】
民国27年(1938年)8月,因黄河决堤而被迫绕行的日军稔彦亲工所率第二军之第十三、十六、十、三师团,分2路自合肥向六安、霍山开进,西指信阳,切断平汉铁路,迂回武汉之北。为阻击日军西犯,国民党第二集团军(孙连仲)将第五十一(于学忠)、七十一(宋希濂)、七十七(冯治安)、三十(田镇南)、四十二(冯安邦)各军沿六安至信阳布防,依托大别山进行阻击。26日凌晨,日军便衣队数十人,步兵二三百人向六安城东十里铺进攻。国民党军第五十一军第一一四师抗击数小时,迫使日军暂停推进。27日晚,日军便衣队二百余人进入六安城北关,在国民党守军痛击下,退至北关外火柴公司。28日,日军3000余人在飞机、坦克掩护下,攻陷六安城。29日下午,日军由苏家埠、韩摆渡分路进犯,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强渡淠河。30日,日军进攻康家铺、独山镇、黄油坊时,遭到国民党军第一一四、一一三师迎击,双方伤亡均重。在日军沿合六公路向西进犯的同时,另一路日军由桃溪经山南馆于8月27日分别侵占霍山县但家庙、舒家庙。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和省保安第五团迎战3小时,形成对峙。是日晚,占据吴家冲之日军猛攻下符桥,国民党第七十七军等部自青山店南下侧击。侵占但家庙、下符桥之日军继而大举向霍山县城进犯。国民党第一三二师和省保安第五团在秦家冲与之激战,毙日军甚众。29日下午,日军飞机数架狂炸县城,守城国民党军虽与入城日军激战,但终未挫其攻势,霍山县城遂为日军占领。
【富金山之战】
民国27年(1938年)9月1日,日军第十三师团向驻守史河以东的熊集、白塔板的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前哨阵地发起猛攻。第七十一军依托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毙伤日军300余人后,于2日傍晚撤过史河,将军指挥所设在富金山山顶。4日,日军第十三师团在装甲部队和空军配合下强渡史河,进攻史河以西制高点富金山,与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布置在该山两翼的第八十八、三十六师发生激战。6日以后,日军将进攻重点放在富金山左翼第三十六师阵地,沿山脉棱线向上仰攻,第三十六师师长陈瑞河将兵力按梯形配置,居高临下,予进攻日军以大量杀伤。8日,日军第十三师团荻洲因富金山进攻受挫受到第二军稔彦的严厉训斥,亲至担任主攻的联队督战,严令务于10日拿下富金山,为后续部队西进打开通道。日军以飞机轮番轰炸和大炮密集覆盖的战法,使国民党守军伤亡很大,前沿阵地破坏严重。日军重点进攻的第三十六师阵地情况更为严重,但官兵们抱定死守决心,一次又一次击退了进攻的日军。激战持续了3昼夜。11日,国民党守军第三十六师所剩兵力已不足1个团,日军第十三师团亦因地势不利而伤亡严重。稔彦见富金山久攻不克,遂令第十师团增援。第十师团增援部队乘黑夜对国民党守军第七十一军指挥所所在地武庙集实行迂回包围,企图捣毁第七十一军指挥机构,切断富金山与后方的联系。日军的偷袭计划恰被国民党守军第八十八师第五二三团第一营营长梁筠率领的侦察小队探悉,梁笃立即将情报报给第八十八师师长钟彬。钟彬一面转报军长宋希濂,一面召开会议,研究日军行进路线后,决定在坳口塘设伏。12日凌晨,国民党军第八十八师第五二八团据坳口塘险要地势伏击偷袭日军2000余人,大获全胜,日军弃尸700余具狼狈撤退。
【鹿吐石铺之战】
民国27年(1938年)9月25日,侵占霍山县城之日军教导队1500余人,在联队长南浦湘吉率领下由霍山西犯。26日抵文家畈后,兵分2路,一路约500人,由南浦率领向烂泥坳进发,企图切断国民党军相互的联系,行至草场河,为国民党军第一三八师韦高振部之游击队及省保安第八团之一部所阻,相持至薄暮,未能得逞。另一路由文家畈向西折北,出古桥畈,分为数小股,四处窜拢。当窜至落儿岭、鹿吐石铺等地,遭保安第四团阻击。激战数小时,第三营退守鹿吐石铺西北之乌石岩。第一营则绕至汪家大岭,居高临下向日军展开夹击,日军溃退古桥畈,继退姜家大院,抢占卡防岭及六万寨西北龙头岩高地,向保安第四团各营阵地展开猛烈炮击。保安第四团某排冒密集火力,强攻龙头岩,全排壮烈牺牲。第一七一师应保安第四团电请,遣一二二团自新铺沟驰援,日暮时抵烂泥坳,分3路前进。东路与汪家大岭的保安第四团第一营取得联系,中路与退守乌石岩的保安第四团第三营取得联系。立即投入了战斗。西路进至古桥畈以西的洪家冲,以防日军从背后袭击。是时,保安第八团及游击队在草场河已将南浦所部击溃,追至龙石岩南,南浦分兵争夺龙头岩时,大部被歼,残部退至姜家大院。27日拂晓,第五二六团赶抵五桂峡增援,炮袭姜家大院。日军不支,退往古桥畈,中午,分3路逃窜。其西路被第五二六团迎头截击,退至石铺东关外河滩,复遭一二二团第三营伏击,几悉数被歼,逃去者仅数十人。北窜之日军逃至仙人冲时被第一三八师某团阻击,后折向洪家冲,又受到第一二二团第二营阻击,被歼十之八九,东窜之日军欲出五桂峡,从曹家冲涉水而逃。该处早为第一三八师据守,日军至此与第一三八师战至宵夜,被歼殆尽。是日夜,日军从六安调兵增援,28日凌晨复循故道卷土重来。进至打鱼冲时为省保安团所阻,激战半日,未能得逞,乃回窜入城。此役日军死伤惨重,俘数十人,缴获重机枪30挺,掷弹筒52具。国民党军官兵死伤400余人。
【蜀山之战】
民国29年(1940年)1月4日晨,日军以步、骑、炮连共400余人,由合肥警备司令部三浦中佐率领,经董家铺、庙岗集、山后店,沿大蜀山西麓,向东麓进行“扫荡”。国民党军第一三八师第四一二旅旅长龙炎武指挥第八二三团及第八游击纵队之一部,设伏夹击,在大蜀山东麓开福寺与之激战竟日,将其全部歼灭,三浦中佐当场被击毙,缴获山炮2门、步炮3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10余挺、步枪200余支,掷弹筒10余个、马10余匹。
【寿县之战】
民国29年(1940年)4月9日,日军在蚌埠一带集结,向寿县进犯,安徽省保安第九团奉命进行抗击。12日1时,日军兵分3路,向鸭背铺、唐家山、平山子、蔡家岗等地展开进攻,第七、八、九连与之激战,进行阻击。日军以一部与第七、九连周旋,大部绕道向寿县城北前进。第八连因伤亡惨重,撤占寿县城东南徐家瓦房小高地一带。8时,日军分别由中心渡、珍珠泉向寿县城东南、北关集进攻,防守城东南之第一连因力薄不支,遂放弃徐家瓦房阵地,转移至右侧继续抵抗;防守在北关集之第五、六连,沉着应战,毙日军百余,将其击退。10时,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同时向寿县城进攻,第九团全体守兵奋力还击,至12时,日军顿告受挫。午后1时30分,日军窥见城南防守薄弱,乃集中火力向城东南隅魁星阁附近阵地施行压制,在珍珠泉之日军亦同时向东北城墙进行炮击,下午3时,魁星阁方向因第二、三连伤亡惨重,阵地失守,日军遂占领魁星阁。团长赵达源亲率特务连前往应援,日军占领要隘,向其展开猛烈射击,赵达源冒死冲杀,身中数弹牺牲。守御南门之第三连董连长率残卒8名驰援亦先后阵亡,日军遂从城东南突入城内。守御城北之第一、二连,因遭日军猛烈炮火袭击,被迫退下城墙,日军便乘机攀登入城。城内第九团守兵残部与之展开巷战,至下午4时,因孤军苦战,又无外援,一部向城西南攀城退却,一部壮烈牺牲,寿县遂告失陷。
【击毙冢田攻之战】
民国31年(1942年)12月18日,日军第十一军团司令官冢田攻中将,在南京参加中国派遣军各军司令官会议后,率军高级参谋藤原武大佐等9名军官,乘七九式飞机返回武汉。是日浓雾弥漫,能见度极低。11时左右,飞抵太湖上空。驻该地张家坂以南高山之国民党军第一三八师第四一四团重机枪连,闻从南京方向传来机声,在副团长指挥下,估约在日机飞抵顶空时,循机声方位导前200米,突以密集火力对空射击,约20分钟后,机声停止,只见一燃烧物从天空坠下,日军第十一军团司令官冢田攻机坠身亡。日军第十一军团获悉后,即令靠近大别山的第三师团、第六十八师团主力及第四十师团一部抵大别山南部搜索;第十三军团也派出第一一六师团一部予以协助。25日,日军第六十八师团在太湖县弥陀寺、田家滩、筋竹冲一带,寻获飞机残骸和11具尸体遗骸。返回时,沿途大肆烧杀淫掳,以示报复。冢田攻为日本侵华军在中国战区被击毙的军职最高的军官。
【立煌之战】
民国31年(1942年)12月底,日军为冢田攻等机坠身亡一事报复泄愤,以第三师团杉本联队(约5000余人),以及伪军一部,在一名日军旅团长指挥下,对立煌(今金寨县)发动进攻。其一路约2000余人,于25日攻陷罗田,30日向北进犯,31日占僧塔寺。另一路约3000余人,28日至麻城,亦同时向北进犯。30日犯阎家河,31日窜抵李店。国民党军安徽省保安第九团及第四一四团之一部分别尾追,迟滞日军进攻。第七军第一七三师粟廷勋部(欠五一九团)及第四一四团主力,于丁家埠南庄畈附近设防,萧湘汤团(欠2营)于留利坪附近设防,阻敌入侵立煌县城。日军遂以一部绕道黄河、龙门石、贾家坳向前窜拢。民国32年元月1日晨,萧湘汤团及赵援之第五一七团主力,在留利坪、黑桃树、大烧店一带与进犯日军激战数小时,日军改向乌鸡河、石路岭窜犯。国民党军第五战区干训团驻皖分团学员奉命在石路岭一带进行防守。1日晚,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机关,由办公厅主任方钦率领,星夜向阜阳方向退逃。2日7时,日军炮击石路岭,继以步兵多次冲锋,均被子训团学员队击退。12时30分,因力量悬殊,干训团学员队阵地失守,日军遂以一股窜抵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南端之宋家大塘;另一股窜抵陈家冲。而后分兵3路经石峡口、戴家岭、张家畈向立煌县城进犯。置于柯家湾、龚家畈、张公岭一线国民党军之一大队,未予抵抗即退逃,日军即进入立煌县城。防守在丁家埠之第五一三团第三营与进犯日军之一部稍有接触后亦即退逃。3日下午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退至立煌东约30里之鹅毛岭,立煌县城失陷。日军入侵立煌县城后,大肆烧杀抢掠,仅茅坪一地,即有400余人惨遭杀害,城区及附近房屋烧毁殆尽,劫掠一空,运不走的物资尽成灰烬。5日,日军离开立煌县城,分向叶家集、皂靴河方向撤往信阳。7日下午,国民党军第七军第一七二师进驻立煌。
【阜阳保卫战】
民国33年(1944年)4月中旬,日军第十三师团一个联队,在炮兵、骑兵、空军和伪军3个团的配合下,于田家庵、寿县一带集结,企图进犯阜阳,占领皖北,策应日军进攻河南。此间,国民党骑兵第二军通讯连在驻地附近拾到一张从日军侦察机上掉下来的二万五千分之一的军用地图,上面标有颍上指向阜阳的箭头和对地面侦察的标志。骑兵第二军军长廖运泽根据上述情况,立即决定放弃涡河防线,将主力调至阜阳方向进行抗击。令暂第十四师以三十里铺为界,固守县城;军特务团迅即开往颍上,诱敌深入;第一一七师由涡河防线移驻沙河东岸,保障暂第十四师左翼安全;骑兵第八师由涡河防线移驻阜阳城西南,控制由三十里铺至颍上西南地区,待机出击,骑兵第三师仍以主力控制太和及其附近地区,并负责对涡阳、蒙城方面的警戒,阻止日军由东北方向的增援,保障全军后方安全。军指挥所设于阜阳西北十余里的泉河北岸,国民党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总部,又将暂编第九军之暂第十二师临时拨归骑第二军为军预备队,于阜阳西南张寨待命。
4月底,日军近万人在空军掩护下,由寿县经正阳关,向颍上骑兵第二军特务团发起进攻。特务团按预定计划,且战且退,引诱日军左翼骑兵孤军深入至骑兵第八师防地。当日军骑兵仓促下马尚未集结时,骑兵第八师5000余骑即冲向敌阵,刀起头落,日军遗尸枕藉。日军前锋受挫,重新调整部署,调集炮兵对国民党军阵地猛击,3架日机亦轮番狂轰扫射,而后以步兵逐步推进,占领颍上县城。此时,因驻守六十里铺阵地右翼的阜阳县3个自卫中队临阵脱逃,日军乘隙打开缺口,集中优势兵力将骑兵第八师四面包围。骑兵第八师反复冲杀,激战待援。战斗中,一架低空扫射的日机在六十里铺上空被击中,坠毁在中岗村附近。6名机组人跳伞降落,被当地军民包围,日机人员凭借坟堆顽抗,被全部击毙。
廖运泽获悉骑兵第八师被围,即令军特务团回师参战,军预备队暂第十三师遣一个团紧急驰援。骑兵第八师从左翼突破包围,撤出阵地。日军乘虚而入,攻至阜阳城东南三十里铺,前锋抵达十八里铺。廖运泽迅速调集各路部队进行合围,拟在阜阳城下聚歼进犯之敌。此时,日军因第十三师团参谋长被骑兵第二军警戒部队流弹击毙,无心恋战,在炮火掩护下向寿县撤退。骑兵第八师、军特务团乘胜追击,收复颍上、正阳关等地。经此一战,直至抗战胜利,日伪军未敢再犯阜阳。
二、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战事
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集中和进军敌后经过见图2—3—4。


【蒋家河口之战】
民国27年(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部由大别山挺进皖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5月12日上午占领巢县之日军坂井支队,以小股武装,于早饭后,强抢民船由水路向蒋家河口进发。高敬亭部获悉后,即遣第九团第二营配合侦察队运用有利地形,对其进行伏击,以打击其嚣张气焰。令侦察队埋伏在河口堤埂后面,正面进行迎击,第四连以2个排埋伏在河口北侧的小高地,随时准备阻击增援之日军,另一个排埋伏在堤埂后的村庄作预备队。8时左右,日军10余人乘一艘小船驶抵蒋家河口。正当日军下船登岸之际,侦察队即向其开火,日军猝不及防,全被击毙,缴枪11支,日军旗一面。此战规模虽小,但系新四军建军后的第一战,首战告捷,军民为之振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5月16日致电新四军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赞扬道:“贵军四支队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希饬继续努力为要。”
【黄庙之战】
民国27年(1938年)4月,日军采取迂回战术围攻徐州,其中一路由蚌埠北犯萧县。5月18日,日军占领萧县后,为确保其交通运输安全,于陇海铁路黄口与杨楼车站间的黄庙附近,建立据点,驻扎一个小队,日夜守护铁桥。8月,中共萧县工委领导该县地方武装——湖西人民武装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十七大队,通过日军据点内线得知,每日午饭后日军午休,只有一个门哨,进袭较易。决定运用奇袭手段,出其不意地将其歼灭。遂即交待内线预告日军:“23日午后1时左右,王千集维持会将送慰劳品来,”以进一步麻痹日军。22日傍晚,第十七大队大队长李忠道率所部由郝庄出发,拂晓前抵黄庙附近的陈坡村,一面联系周围村庄的地方武装,一面将部队分别埋伏于据点两侧,准备阻击往来火车上的日军,置第二梯队于据点附近待机。23日午后,以王振全等4人组成突击队,化装为王千集慰劳人员直奔据点,日军岗哨与之进入院内后,王振全立即发出信号,突击队员迅即冲入屋内,一阵猛烈扫射,将据点内的日军全部击毙。在坑里洗澡的2名日军,听到枪声急向杨楼车站逃去,被突击队员击毙一名。此役,共击毙日军20人,缴获步枪19支,轻机枪1挺。
【小丹阳之战】
民国27年(1938年)8月22日,日军从江苏省江宁、溧水县和安徽省当涂、采石等地,出动4500余人,在飞机配合下,进攻当涂的小丹阳地区,企图趁新四军第二支队立足未稳予以全歼。第二支队以小部兵力与其周旋,主力集结于小丹阳以西杨庄隐蔽待机;另以一部转至外线,袭击当涂、陶吴及南京近郊之日军。24日,日军合击小丹阳,第二支队集中主力猛烈打击其一路后,迅速灵活转移,使之扑空。由于第二支队各部内外线密切配合,适时勇猛反击,迫使日军于26日撤回。
【棋盘岭之战】
民国27年(1938年),新四军第四支队为有力打击和牵制日军,阻其西犯武汉,曾在大小关、范家岗、铁铺岭、西三十里铺、七贤岗、运漕等地,多次伏击日军运输部队,破坏其运输线。9月3日,日军汽车80余辆,载步兵200余名和物资一批,沿安庆至桐城的公路北驶。新四军第四支队侦知后,以特务营和第七团第三营,于桐城以南棋盘岭,利用有利地形设伏。9时,日军先头2辆汽车驶至棋盘岭隘口,和后距2公里之第三辆汽车,相继被设伏部队手榴弹炸毁,后面汽车接踵驶来,被迫停在公路上,长达5公里。设伏部队立即出击,日军下车顽抗,激战30分钟,设伏部队鉴于预定目的已经达到,日军增援临近,遂主动撤出战斗。此役,毙日军70余名,毁汽车50余辆,缴获步枪21支及军用品一批,新四军伏击部队牺牲1名,伤7名。
【椿树岗之战】
民国27年(1938年)10月9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第一营侦知日军运输大队将在本日夜由六安运送军用物资前往叶集、信阳等地,遂决定在六安椿树岗对其进行伏击。21时许,满载军用物资的300余辆日军汽车,由250名日军护送,沿舒(城)六(安)公路向西开进。第一营按预定部署,让车队大部通过。当后尾车队进入伏击圈时,即从公路两侧发起冲锋,将集束的手榴弹投向车群,击毁汽车65辆。押车日军遭突然袭击,不明情况,失去指挥,顿时乱作一团。第一营乘势集中火力将其大部击毙。少数依被毁汽车继续顽抗,希图其先头车队回师增援。日军先头车队见新四军已部署兵力打援,即向六安方向逃窜。经过半小时激战,共击毙日军百余名,俘2名,缴获轻机枪1挺,小炮1门,长短枪80余支。
【马家园之战】
民国27年(1938年)秋,为配合国民党军反击日军在长江两侧“扫荡”,新四军第三支队在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领下,进驻南芜宣地区,担负马家园一带的防御任务。
10月29日,第三支队获报,日军在湾、凤凰闸、大洋桥一带增兵800余,有进犯之势。第三支队即决定以运动防御方式,正面配备疏散的战斗群,侧翼控制主力,对“扫荡”日军进行侧击和实施反突击,并要求部队坚守阵地,机动灵活地阻击由水路任何方面进攻的日军。据此,担任正面防御的第六团第三营,布置各连以班为战斗单位,分散与日军作战。营部率第七连在夫子、东宫崔一带防守;八连运动于红杨树、红花铺、清水潭一线;九连担负仓里、夏高楼、马家园一线的正面防御,其它各营均依命令作侧击、警戒和预备队之战斗准备。
30日,日军由湾出动500余步骑,分3路向马家园进犯。其先头部队在清水潭遭第三营第八连痛击后,便以炮火轰击第三营阵地,而后又凶猛地发起进攻。第八连主动放弃清水潭,运动至侧翼打击日军。日军见腹背受击,慌忙后撤与其主力会合。守卫在红杨树的第三营第八连分散的战斗群与进攻之日军400余人激战3小时,使之无法前进,待其集中全力冲锋时,分散的战斗群迅速集合一起,当日军进至阵地前沿七八米时,以勇猛的反冲锋,再将其击溃。
11月3日,日伪军出动近千人分4路再次西犯,第三支队第六团第三营先后在夏高楼、清水潭、陶村等地与其激战4小时,由于力量悬殊,日军援兵赶到,第三营主动西撤。日军即占领马家园、三甲村等地后,第三支队集中第五团和第六团一部,对侵占马家园之日军进行猛烈反击,予以重大杀伤,日军不支,遂退至红花铺、红杨树一带,第三支队即收复马家园。当晚,第三支队派队袭击湾及九里山、红杨树等日军据点,日、伪军因前后遭到打击,极为恐慌,被迫于4日上午全部撤回原地。此役,歼日伪军300余人,新四军第三支队伤亡32人。
【芦家庙之战】
民国28年(1939年)初,新四军游击支队继续东进,开辟商丘、亳县、永城地区。1月,商丘日伪军分3路会攻亳县。其一路伪皇协军500余人从商丘县坞墙集南犯,于8日进占亳北芦家庙。为支援亳县国民党军抗击伪皇协军,新四军游击支队即决定以第二团第二营袭击芦家庙。9日夜,第二营向芦家庙发起猛攻,迅速突破其防御前沿。伪皇协军依托房屋顽抗。第二营指战员登上房顶向下投掷手榴弹,伪皇协军抱头逃窜。经3小时战斗,毙伤伪皇协军支队长以下100余名,缴获步枪87支,轻机枪1挺,手枪1支,使亳县国民党军转危为安。伪皇协军残部逃向坞墙,其会攻计划被粉碎。
【第一次繁昌保卫战】
民国28年(1939年)1月10日,侵占峨桥、伏龙山之日军400余人,配骑兵20余人,分2路向繁昌县“扫荡”。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第二营顽强阻击,日军退至马家坝。翌日,日军继续进攻繁昌县城,第三支队一部与日军战斗3小时,日军占领繁昌。此役,毙日军20余人,新四军第三支队牺牲4人,伤5人。13日,第三支队游击小组对占领繁昌之日军不断袭拢,并集结主力准备反攻。日军闻讯即向峨桥、横山撤退。第三支队收复繁昌城。
【官陡门之战】
民国28年(1939年)初,新四军第二支队为打破日军的分割、封锁和分区“扫荡”计划,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主动向日军交通线及孤立据点开展攻势。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经过详细侦察,决定深入日军腹地,奔袭芜湖近郊官陡门伪军据点。1月27日17时,亲自率领第三团,从丹阳湖西岸出发,向西疾进,跨越140里的河网地带,穿过黄池、青山2个日伪军据点,于21日凌晨4时左右,隐蔽进至官陡门附近的王石桥。粟裕率主力过桥沿两岸北进,绕向官陡门以西,准备向东攻击;另一部沿东岸北进,直抵铁丝网边,进行正面攻击。当突击队员清除障碍物时,碰响了伪军预设的警钟,在不得已情况下,随即发起进攻,顿时,第三团指战员的冲锋枪、轻机枪、驳壳枪同时向伪军据点猛射,不到2分钟,第三团主力冲破了铁丝网,第二梯队迅速冲人街中,夺取小木桥,经过一阵激战,占领河东伪军司令部。伪军惊恐万状,四处逃窜,有的被击毙,有的被活捉,整个战斗仅用8分钟。此役,俘伪军57名,缴获长短枪七八十支,机枪4挺。
【第二次繁昌保卫战】
民国28年(1939年)3月10日,新四军第三支队一部,于孙村附近阻击“扫荡”之日军,峨桥日军步骑炮兵300余人,乘机绕道进占繁昌县城。第三支队集结主力反攻,日军不支撤退,新四军再次收复繁昌城。此役,毙、伤日军10余人,第三支队牺牲5人,伤10人。
【第三次繁昌保卫战】
民国28年(1939年)5月20日至23日,日伪军1000余人“扫荡”繁昌县,第三支队及第一团先后在铁矿山、乌金岭、顺安、枯竹岭、观音庵、余沟等地,与日军激战,历时4大,终于将日军“扫荡”粉碎。此役,毙伤日伪军300多人,缴获日军旗8面及其它军用品1部,新四军作战部队伤亡100余人。
【张山集之战】
民国28年(1939年)6月1日,徐州、宿县日伪军1700余人、汽车50余辆、炮20余门、坦克4辆,分6路进攻灵璧县北张山集,企图消灭立足未稳之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该支队集中主力,歼其一路,第二、三大队占领前杨庄、张山集附近山地,顽强抗击,激战竟日,歼日伪军300余人。战后,苏鲁豫支队留下第一大队配合萧、宿地方武装开展皖东北抗战,主力旋即西移津浦铁路西。4日,日伪军步、骑、炮兵2000余人,跟踪报复。第三大队与之激战于宿县曹村西南勘沟地区,再歼日伪军300余人。5日,日伪军开始撤退,苏鲁豫支队乘胜反击,第三大队一部在濉溪口东北伏击日伪军,毙伤其百余人。战后,支队主力北返微山湖西地区,其第三大队进入皖东北抗战。
【冯庙之战】
民国28年(1939年)10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第二营攻克灵璧县冯庙镇据点,歼日军20余人。固镇、灵璧日伪军闻讯,出动日军2个中队、伪军1个营共约500人,乘汽车赶来增援,从东、南、西3面包围冯庙镇。第二营坚守抗击,日伪军始终未能突进。黄昏时,第一大队第一、三营赶到,击毁公路上汽车后,迅速对日伪军实施反包围。第二营随即奋力杀出镇外,在内外夹击下,日伪军溃不成军。此役,毙伤日伪军400余人,烧毁其汽车20余辆。第一大队伤亡30余人。
【第四次繁昌保卫战】
民国28年(1939年)11月8日始,日军先后出动3000余人对繁昌县进行第四次“扫荡”,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指挥所部顽强抗御。在峨山头、塘口坝等地与日军反复搏斗、血战,击退其多次增援,并予以重大杀伤。23日晨日军仓皇撤退,第三支队乘胜追击,繁昌县城失而复得。此役,毙伤日军中佐以下450余人,第三支队伤亡100余人。
【第五次繁昌保卫战】
民国28年(1939年)12月20日8时,集结在三山、横山之日军约300余人(附炮4门),卷土重来,“扫荡”繁昌县。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一部在脊岭、大竹冲等地与日军激战,至15时,将其击退。翌日,日军再度进攻繁昌县。铁矿山日军500余人,峨桥、三山日军400余人,携重炮10余门赶来增援,受到第三支队猛烈截击。12时,繁昌县城为日军占领。第三支队遂集中主力向日军发起总攻击,战况惨烈,在第三支队指战员奋勇冲杀和机动袭击下,战至15时30分,终将日军击溃,其余部向横山桥一带退走。经2昼夜战斗,毙伤日军107人。
【周家岗之战】
民国28年(1939年),新四军在津浦铁路南段两侧开展游击战争,日军严重不安,派兵“清剿”。12月中旬,日军从南京、明光、蚌埠一线抽调日伪军2000余兵力,进驻全椒县城、沙河集、滁县城等地。19日夜,分多路出动,企图合击新四军第四支队驻地周家岗(今全椒县西北)及古河等地区。驻古河镇之皖东第五行政专员公署专员李本一及其所部闻风遁逃。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研究决定,由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指挥第七、九团,迎战进犯之日军。
20日拂晓,日军进占施家集以南,与第七团第三营接火,第三营予以杀伤后撤至侧背,牵制与迟滞其进攻速度。同时第七团团部占领西何家后山制高点,并置一个连于周家岗东山头,布下阻击战阵势。上午,由全椒城、滁县城分路出动的日、伪军会合于周家岗。午后,突向三合集方向移动,进至西何家附近时,日军报务员监听到第七团和江北指挥部联络信号,遂不敢贸然前进,缩回周家岗。21日拂晓,日军又向三合集方向运动。徐海东当即决定:第七团于日伪军出周家岗时,即乘机占领周家岗,然后以一部尾击其后,迫使日伪军一直向前走,不让其分散到处抢掠。另一部则布置在窝子李、西何家、三合集一线,利用沿途山地、丘陵地形,抓住时机对其进行侧击;第九团在复兴集、管家坝、大马厂一线,从另一面进行侧击,待其进至大马厂后再进行尾击。
当日军抵三合集至陈郢后山时,第七团第一营已抢先占领制高点,立即进行猛冲,把后尾的伪军截成数段,分别予以全歼。先头日军向复兴集、大马厂方向退去,当退至复兴集北时,早在此以逸待劳的第九团第二营,即猛烈进行打击,再次予以杀伤。16时,日军向大马厂溃逃。第九团跟踪追击。22日,日伪军从大马厂向大墅街、古河方向进犯,占独山后炮击古河。中午,第九团第二营从大马厂边追边打,经大墅街抵古河镇之独山,与日伪军遭遇,经激战毙其一部,第二营伤亡一个班。
21日,从巢县出动的一路日军近千人,从含山经全椒县程家市进攻古河镇。22日下午,2路日军在古河会合。23日拂晓其一路退往巢县,另一路在去全椒县城途中,于小尚村和东刘村遭第四支队袭击,被杀伤一部。当日军进入大、小童冲时,埋伏在两旁高地的第四支队,突以10多挺机枪向其猛烈扫射,杀伤其大部,残部溃逃,第九团乘势收复古河镇,第七团勇猛追击至谭墩,方胜利撤回。此役,毙、伤日伪军160余人,俘日军少佐分队长、伪军4人。出于抗战诚意,新四军第四支队主动将收复之古河镇交还给安徽国民政府第五区专员李本一(图2—3—5)。

【萧宿永地区反“扫荡”之战】
民国29年(1940年)3月16日,侵占徐州之日军出动2000余兵力,分5路“扫荡”萧(县)宿(县)永(城)地区,寻歼新四军第六支队主力。日军步步为营,纵横出击。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三总队以区乡武装就地与日军纠缠,主力转至外线作战,避实就虚,声东击西。24日和31日,先后对李石林、张大屯、黄口车站、王白楼、丁楼、蒋庄等地日军进行袭击,予以重大杀伤。半个月内,第一、三总队共作战26次,毙日军佐野联队长以下300余人,俘日军100余人,缴获长短枪94支,轻机枪2挺及军用物资一批。
4月1日,商丘、萧县、砀山、永城等地日伪军3000余人,乘汽车30余辆,分3路向山城集一带进行报复性“扫荡”。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三总队和萧县总队在山城集附近磨山,僖山、陶山、陵山、渔山等地奋起抗击,激战竟日,击退日伪军14次进攻,给日伪军以重大杀伤。第一总队在保卫李黑楼的6小时血战中,击退日伪军6次冲锋,毙日伪军300余人。在突围战斗中,因众寡悬殊,第一总队仅突出20余人,总队长鲁雨亭等2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新四军第六支队各部在地方抗日武装和根据地人民的密切配合、支持下,经过英勇顽强的连续作战,于4月20日终于取得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皖南第一次反“扫荡”之战】
民国29年(1940年)4月下旬,日军为巩固江防,出动万余兵力,对皖南进行大规模“扫荡”,妄图一举歼灭新四军主力。4月23日,日军第十五师团第五十一、五十二联队,由湾出动步骑炮兵4000余人,先后占领西河镇、南陵县城。守卫南陵县城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向南退逃,日军继续向西进犯。其右翼芜湖之日军4000余人,也于24日分3路向南进犯,直扑繁昌县。是日下午,一路从三山出动的2000余日军进至马家坝,遭到新四军小战斗群伏击,激战2小时。为迟滞日军前进速度,第五团第一营分散展开袭击,与日军战至25日凌晨后转移。3路日军会窜繁昌县城后,以3000余步骑炮兵向繁昌县西南进攻。25日午后,第五团在九榔庙一带对日军进行截击,激战5小时,实现阻击目的后即向日军背后转移,切断芜(湖)南(陵)公路,包围了繁昌县中分徐之日军。上述战斗,第五团毙、伤日军140多人。
4月26日,日军第十五师团池田联队步骑炮兵2000余人,在空军掩护下,向新四军第一团父子岭(又称兔子岭,位于三里街与云岭之间)阵地猛犯。第一团根据军部的部署,令第一营坚守土塘一带高地,阻击企图从吕山进攻云岭之日军,待机接应第二营;令第二营扼守父子岭阵地,阻击芜(湖)青(阳)公路广济但至三星街间运动之日军;令第三营主力迅速赶至三里店以北湖南街附近,切断日军交通,截击其辎重运输。是日8时,日军进入三星街,早已等待的第二营第四连立即迎战,给予突然打击,日军迅即以优势兵力,从四面对第四连进行包围。经过反复多次冲杀,第四连突围转移。在第四连与日军接火之后,第五连在公路南侧父子岭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由于日军飞机、火炮、燃烧弹、掷弹筒的狂轰滥炸,第五连阵地顿成一片火海,全连指战员坚守阵地,英勇抗击,一次又一次打退日军多路进攻。经过8小时血战,日军伤亡370余名,不支后退。新四军第五团第二营亦伤亡84人。
当日军向父子岭进犯时,在九榔庙、戴家汇、童村街的日军3000余人,亦同时分3路进攻南陵县西乡何家湾。其一路于26日9时向何家湾进发,守卫何家湾以北的新四军第三团直属队与日军先头部队首先开战。激战2小时,因日军援兵赶到,第三团直属队即行后撤,运动至侧后,牵制日军。日军继续向前进攻,第三团第一营迎头予以痛击,日军遂以炮火猛轰第一营阵地,继以骑兵冲锋,第一营机智英勇抗击,使日军未能前进半步。16时许,日军出动飞机对第一营阵地实施轰炸、扫射之后,以步、骑、炮等兵种联合进攻,被第一营击退,战斗至19时左右,第一营仍顽强坚守阵地。从童村街出动的另一路日军,计划从晏公殿迂回何家湾,26日10时许进至苏家冲时,遭第三团第二营的痛击,伤亡较大。至19时,日军不敢再战,向丫山方向退却。此役,新四军第三团伤亡10多人,毙伤日军中佐以下300余人,缴获弹药及军用物资一部。
【皖东反“扫荡”之战】
民国29年(1940年)9月5日,日伪军万余人,从天长、六合、来安、明光、五河等地,分批多路向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区来安县半塔集和古城分进合击,企图寻歼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主力。6日陷竹镇、自来桥、汊涧、半塔,翌日向古城进犯,并从高邮频繁出扰淮安、宝应地区,牵制和阻止新四军第五支队主力南援。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一部就地分散游击,与日军周旋;主力跳出合击圈,寻机反击。7日,第四支队第十四团第三营在竹镇附近,伏击日军指挥部,予以重创。11日,津浦铁路东地方武装独立第三团,在来安以北白沙地区,伏击日、伪军,杀伤其一部。新四军第八团将占领新集之日、伪军击溃,12日,大田墩日、伪军向浮山进扰时,与新四军第七团等部发生激战。“扫荡”之日、伪军接连遭到沉重打击,被迫于17日分路回窜原地。路东反“扫荡”作战,共歼日、伪军600余人。
【皖南第二次反“扫荡”】
民国29年(1940年)10月,日军第十五、十七师团各一部及伪军共万余人,大举“扫荡”皖南。为粉碎日军“扫荡”,新四军以第一团,新编第一团、特务团、教导团为主,在汀潭、左坑一线进行抗击。7日晨,日军步兵5000余,骑兵800余,附炮20门,在空军掩护下,由三里店出犯,矛头直指云岭。埋伏在三里店、汀潭沿线的新四军第一团立即进行顽强阻击,然后将其诱至吕山以南山地。经过一天战斗,在左坑一带山区完成对其包围任务。傍晚,日军几经强攻,占领汀潭,新四军遂即包围汀潭,从四面向其发起猛烈攻击,经过反复冲杀与白刃搏斗,毙伤日军千余。8日凌晨,日军分3路冒死突围,窜越小岭。拂晓,在山岭、汪羲坑等地又遭新四军打击,便急忙夺路向枫坑、泾县城窜犯,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不战弃城逃退,县城被占。是日夜,新四军越过青弋江,与日军激战于泾县南关。日军以三四十架飞机滥施轰炸,新四军继续猛攻,9日晨收复泾县城。日军残部在溃退中,复被新四军围困在泾县东北之双坑、西峰山一带。9、10日,突围10余次未逞。11日,被围之日军在40架飞机掩护下,经过死战,突出重围,越青弋江由南陵宋桥败退。此次反“扫荡”,新四军在叶挺军长指挥下,经大小战斗数十次,歼日军近2000人,缴获大小炮、轻重机枪60多门(挺),步枪400余支。
【淮上反“招荡”之战】
民国29年(1940年)11月14日,津浦铁路蚌(埠)宿(县)段各据点日伪军约3000人,在飞机掩护下,沿宿(县)蒙(城)公路向板桥、乌衣、瓦埠等地进犯,企图消灭八路军第四纵队,摧毁淮上抗日民主根据地。八路军第四纵队展开反“扫荡”作战。16日,日军增兵约千人,继续向涡河沿线进犯,第四纵队给以重大杀伤,毙日伪军400余人,击毁汽车16辆。日伪军南窜,强渡涡河,占领蒙城。第四纵队协同国民党军向其展开猛烈进攻,在蒙城北石乡击落日军九八式轰炸机一架,机上3人当场毙命。18日收复蒙城,日伪军西窜,占领涡阳,20日,第四纵队配合国民党军队收复涡阳。至此,淮上地区反“扫荡”胜利结束。
【淮南地区反“扫荡”之战】
民国30年(1941年)上半年,日军为巩固华中占领区,不断对新四军进行“扫荡”,淮南地区新四军连续进行反“扫荡”作战,以摧毁和夺取其占领区,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3月18日至25日,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一部和第六旅,在淮南津浦铁路西地区击退日伪军7000余人的进攻。4月中旬,该师第四旅和师直、第五旅各一部,在津浦铁路东向侵占大长等地区之日伪军展开进攻,连克谢家集、金家集等据点,并在十二里岔全歼日军80余人。16日,扬州等地日伪军700余人,尾随新四军第二师至樊家集。17日,分2路合击驻金牛山以南陈庄地区第四旅一部。经激烈战斗,第四旅毙伤日伪军500余。日伪军遭痛击后,于5月下旬至6月初,由来安、滁县、天长等地出动5000余人,在飞机掩护下,对淮南津浦铁路东根据地中心区半塔集、竹镇集进行报复“扫荡”。新四军第二师师直、第四旅和第五旅各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利用青纱帐、树林作隐蔽,顽强进行伏击和阻击,迫使“扫荡”之日伪军撤回。
【淮北反“扫荡”之战】
民国31年(1942年)11月14日,日军第十七师团、独立第十三混成旅团各一部及伪军第十五、二十八师、苏淮特区绥靖部队2个团,共7000余人,出动汽车120辆、坦克2辆,在8架飞机配合下,采取分迸合击战术,对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随后增设据点,企图围歼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及中共淮北党政领导机关,摧毁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第四师在人民群众支援下,以主力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和民兵就地坚持游击战,袭扰、消耗和疲惫日伪军;主力大部跳出合击圈,向泗县、灵璧方向转移。就地坚持的部队带领群众实行坚壁清野,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不断打击日伪军。19日晚,日伪军因疲于奔命,大部撤回泗县城。23日,又兵分3路对青阳、半城地区“扫荡”。第四师外线主力部队,抓住日伪军侧后空虚之机,袭击其蚌埠附近之大小据点;同时,在泗(县)灵(璧)公路展开破袭战,袭击泗县、灵璧县城;在宿县以东地区摧毁日伪军据点20余处,迫使日伪军于29日再次退回泗县城。12月9日夜,日伪军千余人,分3路合击第四师第九旅第二十六团驻地朱家岗。该团扼守村落圩寨,反复肉搏,奋战终日,击退日伪军10余次冲锋,毙伤日伪军280余人,迫其撤退。第四师主力及地方武装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至民国32年1月16日,历时33天的反“扫荡”胜利结束,是役,共作战37次,歼日伪军800余人,拔除青阳、马公店、金锁镇等据点。
【皖中反“扫荡”之战】
民国32年(1943年)上半年,日军为控制长江和淮南铁路交通线,以南京、江浦、芜湖、铜陵等地抽调第一六、十五师团各一部,对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巢(县)无(为)中心区发动大规模“扫荡”,3月17日,日伪军6000余人,从东、西、南3个方向,分兵8路奔袭“扫荡”巢无中心区。企图聚歼新四军第七师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于巢南银屏山区。第七师师部运用“敌进我进”战法,避实击虚,率主力跳出合击圈。乘日伪军后方空虚之机,攻克无为东之三官殿、汤家沟等据点,破坏淮南铁路数段,歼日伪军300余人,迫其于30日撤回。4月30日,日伪军又集结2000余人,复向巢无中心区进行“扫荡”。第七师主力部队奋起反击,收复槐林镇,歼高林桥日军一个小队,迫其于5月6日回撤。5月11、12日,日军抽调驻芜湖、无为等地据点的兵力千余人,合击无为白茆洲第七师皖南支队指挥部,亦被粉碎。3次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巢无抗日民主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淮北地区对日军攻势之战】
民国33年(1944年)春,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为进一步恢复抗日民主根据地,争取新发展,决定有重点地对日伪军展开攻势攻战。3月下旬,第四师部队在东起运河、西至津浦铁路之战线上,对守备薄弱之日伪军据点展开进攻。自16日起,先后攻克宿县三铺、大店、阚町和凤阳小溪、香庙等伪军据点,并击溃由明光、五河出动“扫荡”的日伪军600余人,在海(州)郑(州)公路沿线,拔除睢县王集、南杜圩伪军据点。4月3日,摧毁泗县屏山、新集等伪军据点,击溃伪淮海省保安第二总队等千余人的反扑。15日,在归仁集附近歼灭日军30余人,迫使归仁集据点日伪军撤逃。随后,相继克复胡庙、朱楼、张大路、禅堂、冯庙、蔡圩等伪军据点。在运河沿线,第四师淮阴地区部队于27日攻克淮阴西冯庄据点,全歼伪军一个营,俘其营长以下144人。经50天60余次连续作战,共攻克据点51处,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2挺,长短枪1905支,解放了泗县、灵璧、睢宁之间广大地区。6月下旬,第四师又进行以攻取泗(县)北之张楼据点为主要目标的攻势,全歼盘踞该地达6年之久的伪军一个总队计500余人,并在阻击日伪军增援中,歼伪军一个总队及日军一部,解放了整个泗北地区。此役,缴获轻重机枪34挺,长短枪1100余支,弹药3万余发,手榴弹3000余枚(图2—3—7)。

【淮南津浦铁路西反“扫荡”之战】
民国33年(1944年)5月下旬,日军陆续在定远、滁县、明光等地增兵,“扫荡”淮南津(天)浦(口)铁路西抗日民主根据地。5月30日,日军“定滁边境讨伐部队”及伪军一部共1100余人,分由定远、滁县出动,进占藕塘。31日,兵分3路,分别进占任家湖、邓家圩、湾堤杨等地,并继续向独胜集、常山岭、黑郎庙进犯。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为调动“扫荡”之日伪军,采取进击日伪军后方据点的战法,以解津浦铁路西抗日民主根据地之危。该旅第十三团配合定远县地方武装,乘县城空虚之机,一举攻下定远县城,遂以一个营配合定(远)凤(台)嘉(山)地方武装攻打殷家涧、滁(县)全(椒)地方武装配合第十团接连袭击滁、全之间的谭墩子、十字路、王家埠等日伪军据点,均获胜利。在路西军民的打击下,日伪军于6月3日匆匆结束“扫荡”,退出路西抗日民主根据地。
【淮南、皖江地区对日军攻势之战】
民国33年(1944年)春,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主动向日伪军出击,先后攻克雷官集、瓜埠铺、三和集、殷家涧等据点,袭入盱眙、定远2县城,并粉碎日伪军两度对津浦铁路西地区的“扫荡”,以后又在来(安)六(合)间之程驾桥伏击调防的伪军,歼其一个营。与此同时,新四军第七师(兼皖江军区)部队,先后攻打十村庙、腰铺、槐林镇、荻港等地日伪军据点,伏击运漕、姚沟出犯之日伪军,粉碎其对皖南、无为、含(山)和(县)及桐(城)东地区的分区“扫荡”。第七师还以一部兵力向安庆日军占领区发展,在半年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中,第二、第七师共作战40多次,攻克日伪军据点10余处。6月,日军拆除淮南铁路南段(合肥至裕溪口)路轨,第七师部队乘机进一步对该线之日伪军展开攻势,连克三十头、五十头等日伪军据点(图2—3—7)。

【淮南、淮北地区对日军攻势之战】
民国34年(1945年)2月上旬,踞天长、五河、淮阴地区之日军,为控制淮河下游与五河水上交通,分别从所在地区出动,先后占领天长以甫之龙岗、金沟、蒋坝,五河以东之双沟、浮山以及淮阴以南之顺河集等地。淮南、淮北新四军为粉碎日军阴谋,集中部分兵力,向日伪军所占城镇和交通线展开进攻。淮南部队连克江滨之东沟镇及天长城郊之护城桥等据点。一度攻入旧县(今五河县东南),淮北部队以突袭手段袭击五河、新集、泗县,并攻占运河线的豆瓣集(今淮阴西)。4月中旬,日伪军被迫从蒋坝、金沟、浮山等地分向高邮、五河仓皇撤逃。淮河、五河沿线军民趁势进行截击,连克旧县等10余个据点,仅淮南部队即歼灭日伪军近800人。为进一步扩大攻势,淮北新四军部队自4月15日开始,对洋(河)众(兴)、固(镇)灵(璧)、泗(县)灵(璧)等公路展开破袭战,而后向北进击灵璧、睢宁之间的日伪军,同时围攻涡阳、永城地区的日伪军据点。在历时近一个月的作战中,共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攻克泗阳县城及大店、丘集、虞姬墓、卓圩子、卓海子等据点21处。与此同时,淮南新四军部队对驻守在盱(胎)蚌(埠)公路沿线之日伪军发起进攻,拔除津里、石坝等据点多处(图2—3—8)。

【宿南之战】
民国34年(1945年)5月下旬,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为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集中第十一旅全部、第九旅一部和师骑兵团及淮北第三军分区8个县总队共1.3万人的兵力,发起宿南战役。第四师根据伪军之部署特点,用“攻点打援”战术,以第十一旅主力进攻伪军主要据点,以第九旅之第二十六团和师骑兵团置于外围消灭赴援之伪军,各县总队置于伪军各主要据点之间,对其进行监视、牵制,防止逃窜。21日夜,第四师部队向蒙(城)北泥、涡两河之间的伪军第四方面军直属第十五师发起攻击。至6月下旬,先后攻克任家集、袁店集,全歼其据点增援之伪军。30日,第四师第十一旅第三十一团及骑兵团一部,强袭界沟集之伪军第五十七团。7月1日,歼其一部,其余在第四师部队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缴械投降。是役,歼伪军第十五师2个整团和2个团的大部及1个团的一部,计21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43挺,长短枪1340支,弹药4万余发。收复宿西南地区,使淮北津浦铁路西8个县连成一片(图2—3—9)。

【对日军全面反攻之战】
民国34年(1945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10日,蒋介石发布三道命令:令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原地驻防待命”,不许“擅自行动”;令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等待国民党军收编;今国民党各部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15日蒋介石致电侵华日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要他维护占领区秩序,等待国民党军受降,不准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缴械和交出地区及物资。在此情况下,驻安徽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立即对侵皖之日军展开全面反攻。在长江以北,淮北军区部队攻克宿县西南孙疃集,歼伪军第十五师一部计700余人,迫使五河县东北的双沟据点伪军全部投降,并乘泗县、泗阳、宿迁之日伪军逃窜之际,收复上述3座县城。24日津浦铁路以东的部队攻占五河县城,继向蚌埠逼近。29日,津浦铁路以西的部队攻占永城,全歼守城伪军1000余人。淮南军区部队从8月14日起,分别克复定远、天长、来安、嘉山,盱眙、六合等县城,并连克津浦铁路沿线张八岭、施家郢,淮南铁路沿线下塘集、朱巷及水(水家湖)蚌(埠)铁路沿线之炉桥、刘府等地,歼灭伪军1000余人,并向凤阳、怀远推进。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独立旅于8月17日在皖中攻克无为县城。皖江军区部队先后攻占襄安、运漕、望城岗、陶厂、雍家镇、裕溪口等城镇及桐城闸、沈家巷、东关等车站共40余处,歼灭日伪军近万人。在江南,新四军第七师第十九旅第五十五团配合皖南支队攻打铜(陵)繁(昌)地区日伪军据点,8月初,首战中分村、毙日饷军300余人,俘日伪军50余人,缴轻机枪3挺,步枪200余支。而后又歼灭荻港、望江垄据点的日伪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攻克郎溪以北的东坝、梅渚等日伪军据点。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投降书。但是,被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包围的日伪军,拒绝向新四军、八路军投降。为歼灭拒降顽抗的日伪军,新四军决定将第三师第七、八旅分别从明光、怀远东调攻击淮安;第二、第四师进击津浦铁路沿线;各军区武装继续攻击所在地区之日伪军。9、10月间,第二、四师主力分别配合地方武装攻克津浦铁路宿县以北之夹沟、符离集和滁县以南的担子街、乌衣等9个车站。淮北军区部队攻克灵璧、萧县2县城及宿县东北多处据点,歼灭伪军4000余人,并争取永城县以西的城伪军第十八师4000余人起义。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收复郎溪、广德县城及当涂东北之小丹阳。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和第七师之皖南支队、和含支队,于9月21日分别从北、东、南3面对芜湖之日伪军形成包围。23日,皖南支队第一团攻入芜湖市南街,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毙、伤日军二三十人。是日夜,部队接到准备北上的命令,遂于夜间全部撤离转移。(图2—3—10)

三、摩擦反摩擦战争
在日本帝国主义政治诱降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日益加剧,竭力制造摩擦事件,寻找各种借口,企图消灭积极抗日的八路军、新四军。驻皖新四军和淮北、淮南、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在粉碎日伪军扫荡的同时,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进行了自卫还击。
【定远、半塔保卫战】
民国29年(1940年)3月,驻安徽国民党军李品仙部(桂系),积极执行蒋介石“攘外必须安内”的政策,向皖东地区开始大规模进攻。以第一三八、一七一师越过淮南铁路向皖东进逼,其先头一部5000余人分别围攻合肥以北青龙厂新四军第四支队和定远以南大桥地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另以2个保安团向无为以西开城桥地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进攻。苏北地区国民党军韩德勤部也忙于调集兵力,准备向津浦铁路东新四军第五支队进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立即与李品仙部谈判,提出以淮南路为界,分区抗日,我不向西,彼不向东。但李品仙部置之不理,继续挟其优势兵力进逼。新四军遂决定集中主力于津浦铁路西,首先制止桂系军东进,巩固路西阵地,再挥戈东向,击退韩德勤部的进攻。
3月初,驻全椒国民党军第十游击纵队进抵复兴集(距大桥镇30里);驻定远国民党军第十二游击纵队进至王回岗(距大桥4里);第一三八师先头一部进至八斗岭、王子城一线,向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发动进攻。江北指挥部集中第四、第五支队及苏皖支队主力,于12日向进攻大桥地区之国民党军发起反击,并乘胜攻克定远县城,歼国民党第十二游击纵队大部、第十游击纵队一部共2000余人(其中俘其支队副司令以下千余人),缴步枪1580支,轻重机枪47挺,电台1部。为争取国民党军,江北指挥部主动收兵,再度提议和谈。
为配合皖中国民党军李品仙部的进攻,苏北国民党军韩德勤部乘皖东新四军兵力空虚之机,以其第一一七师,独立第六旅及地方保安旅等8个多团的兵力,于3月19日开始,围攻新四军第五支队驻地来安县半塔集地区。当时,该地区仅有第五支队留守机关、学校及第八团2个连的兵力,全部约1000余人。刘少奇当即令皖东部队固守待援;令挺进纵队主力一部西援;令江北指挥部率第五支队、苏皖支队兼程东进,令江北游击纵队主力撤至津浦铁路东,配合第四支队坚守津浦铁路西阵地。至26日,坚守半塔集地区的部队,与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英勇激战3昼夜,打退国民党军10余次猛攻,顽强坚守半塔集主要阵地。27日,挺进纵队在马家集,歼灭国民党军独立第六旅一个营,予国民党军侧背以严重威胁。是时,各路援军陆续赶抵皖东,韩德勤鉴于新四军东西援军逼近,即仓皇后撤。29日,新四军发起全线追击,在王店集、莲塘地区将国民党军韩德勤部击溃。此役共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
【皖南事变】
民国29年(1940年)10月19日,国民党蒋介石在关系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紧要关头,“以投降代独立,以分裂代团结,以黑暗代光明”的险恶用心,限令积极抗日的新四军在一月之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中共中央为顾全抗战大局,挽救民族危亡,决定新四军皖南部队“遵令北移”。蒋介石视中共的让步为怯弱可欺,即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秘密调遣部队,将北移的新四军皖南部队围歼于运动之中。12月下旬,顾祝同根据蒋介石密令,以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为总指挥,调其第五十二、一八、四十、六十二、一四四、七十九师及新七师共8万余人,在泾县、太平、青阳地区,构成对新四军皖南部队四面严密包围,并以第二游击区副总指挥冷欣等部,在郎溪、广德至天目山一线,阻截新四军东去之路。驻皖北国民党军李品仙部积极配合,以第一七六师在长江以北无为地区布防堵击。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还故意发布新四军北移消息,暗示日军封锁铜陵、繁昌和无为之间的长江江面,加紧“扫荡”苏南。妄图内外结合,将新四军皖南部队一举歼灭。民国30年1月4日晚,新四军皖南部队北移,由泾县云岭驻地向东南行进,拟绕道茂林,经三溪、旌德、宁国、郎溪至溧阳,待机北渡。以第一团、新编第一团为第一纵队,以第三团、新编第三团为第二纵队;以第五团、特务团为第三纵队,军部机关和直属部队随第二纵队跟进。5日,行抵茂林地区。6日晚,各纵队继续向三溪、旌德方向前进。7日拂晓,即遭早已埋伏的国民党军第四十师前哨部队拦击,新四军皖南部队奋起自卫,将其击溃后继续向星潭进发。当行至星潭附近时又遭到凭险固守的第四十师2个营阻击,战斗形成对峙。此时,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等人犹豫不决,最后决定部队从原路返回,改向西南方向行动,经廉岭和高岭转向太平,待机再向苏南转移,从而打乱了原定行动部署。8日,新四军皖南部队向西南方向行动时,复遭国民党军第七十九师拦击,遂又改向西北茂林方向突围。是时,云岭、茂林等地已被国民党军第一四四师、新七师占领,新四军皖南部队退路被切断,处境更加险恶。8日晚,军部率第二纵队等部冒雨北进,决心突出重围,当进到茂林东南的高但村时,遭国民党军第一四四师猛攻。9日,军长叶挺亲临前线,指挥部队顽强抵抗,激战竟日,第一四四师退缩茂林。10日晨,转至茂林以东的石井坑,复遭国民党军第四十、五十二、一八、一四四师等部合击。新四军皖南部队陷入重围,浴血苦战。
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原局获悉后,先后电令叶挺,饶漱石(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新四军军分会委员)负责指挥,坚决率部突围;同时,由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在重庆向国民党提出严重抗议。要求其停止进攻,撤围让路。蒋介石一面口头答应下令查处,一面却督令顾祝同加紧围攻,务期“一网打尽,生擒叶项”。新四军指战员坚决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在叶挺军长指挥下,不畏艰险,不顾伤亡,继续与国民党军作殊死搏斗,多次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至14日,阵地均被国民党军占领。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除先后2000余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千余人被俘。军长叶挺在与国民党军谈判撤围让路时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英勇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途中,于赤坑山蜜蜂洞遭叛徒杀害。
18日,为打破国民党封锁皖南事变消息,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亲笔题词,揭露和抗议国民党的暴行。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从此,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领导下,继续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驰聘在大江南北(图2—3—6)。

【豫皖苏边区自卫战】
民国30年(1941年)初,蒋介石置日军疯狂侵略于不顾,调集30余万大军进攻积极抗日的津浦铁路以西新四军部队。1月中旬,国民党军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总司令兼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奉命指挥第十二、九十二、八十五军等部共9个师10万余人的兵力,进攻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其先头部队推进至淮河以南,准备于2月初向淮上及永城地区进攻,企图一举围歼新四军第四师。是月下旬,汤恩伯部正欲向新四军第四师发起进攻时,日军发起豫南战役,其一路由宿县进占涡阳、蒙城、太和、界首等地,并继续向阜阳进攻。在日军进攻面前,汤恩伯部由涡阳、蒙城、太和之线狼狈溃败,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深明大义,即令豫皖苏边区部队进攻日军侧背,援助国民党军,保卫中原。2月7日,新四军第四师主力进至阜阳、太和以东之张村铺、王市集和蒙城西南之阚疃集、江口集一线,准备继续尾敌西进。9日,进犯阜阳的日军因新四军前来抗击,即行撤退,同时放弃涡阳,蒙城等地。10日,败退至沙河岸西的国民党军见日军撤走,不但不遣兵予以追击,反而掉转枪口分3路向江口集、新庙、张村铺、王市集等地的新四军第四师发起猛烈进攻。新四军第四师猝不及防,以致陷入被动,虽经英勇抗击,终因寡不敌众,被各个击破。3月3、4日,又在蒙城以南半古店、罗集战斗中失利,损失甚重。至3月底,第四师被迫全部放弃涡河以南地区。4月初,国民党军北渡涡河,分三路继续进攻新四军第四师,并策动日伪军向淮上地区“扫荡”,又指使当地武装和反动会道门势力在根据地后方组织暴乱。新四军第四师部队一面反击日伪军“扫荡”,一面抗击国民党军进攻。8日,第四师一个营在永城西南万楼被国民党军千余人包围,苦战终日,直至弹药殆尽,全部殉难。中旬,各路国民党军深入北淝河岸之龙山集、檀城集地区。19日,汤恩伯部第九十二军第四二五团团长陈锐霆率领该团一个营及骑兵第八师一个连共千余人,在怀远县褚集举行反内战起义。第四师乘势于4月20日集中2个团兵力,在蒙城以东大、小郭家痛歼国民党军第十四纵队一个支队。22日,国民党军骑兵第八师及一个步兵团在大、小营包围第四师一个团,该团损失甚重。起义的第四二五团开入津浦铁路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后,在潜伏特务煽动下,部队又全部叛变。4月下旬,国民党军进犯更加猖狂,日伪军又不断进行袭扰和“扫荡”,第四师处境日趋困难。2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军部指示第四师除留3个团及地方武装在津浦铁路西继续坚持外,其余主力撤出豫皖苏边区转入皖东北地区。此后,所留部队无法坚持,于5月也撤至皖东北地区。豫皖苏边区自卫战历时3个月,新四军第四师及边区党政机关共伤亡、失散4000余人。
【大桥之战】
民国30年(1941年)秋,国民党军第二十一集团军李品仙部为策应汤恩伯部东进,迫新四军第二师退出淮南津浦铁路西抗日民主根据地,调集第一七二师全部、第一七六师一部进抵合肥西北一线,以第一七一师和第八、第十游击纵队各一部,加强对新四军第二师驻地淮南津浦路西中心区大桥等地的进攻。
10月中旬,国民党军第十游击纵队司令兼第一七一师副师长李本一率领其第五一一团,保安第八团及第一、二支队越过淮南铁路进入淮南津浦铁路西地区,先后进占广兴集、藕塘、界牌集、周家岗、庆兴集、大桥镇等地,并企图进犯新四军第二师之定远县东南中心区。新四军第二师为保卫津浦铁路西抗日阵地,在对国民党军一再劝阻无效后,被迫发起以夺取大桥镇为中心的津浦铁路西反摩擦战役。第二师以第四、六旅组成津浦铁路西野战司令部,集中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六、十七团主力,以第十一团为主攻团,担负歼灭大桥国民党军任务;将第十二团配置常山岭、庙后戴附近,第十三团配置五尖山、徐小集,第十六团配置普益公司附近,第十六团配置沙河庙,担负打援任务。全椒、定东南等县武装就地监视、袭扰国民党军。
11月17日凌晨1时,第十一团向大桥之国民党军发起攻击,第二营迅将北头园望哨歼灭后,继而将西北面的猪市碉堡炸毁,埋伏在小街东侧的第一营立即向北攻击,将国民党军击溃;第三营由南面攻进街区,将国民党军逼困在民房中。第十一团采用火攻歼其大部,其余在野外被新四军预伏部队全歼。
是日17时,李本一之第五一一团第二营由广兴集、界牌集出动,向大桥增援,新四军第十六团设伏迎击,在新张家一带将其全歼,收复大桥。
18日拂晓,李本一亲率安徽保安第六团800余人由肖圩方向增援,途中遭新四军第十二团阻击,迫其折返。中午,新四军第十三团乘胜出击,一度克复广兴集。
是役,新四军第二师计歼国民党军第一七一师第五一团第二营全部、第一营2个连及第八游击纵队一部。战后,为继续争取国民党军抗战,第二师将全部俘虏予以优待释放。
【淮南津浦铁路西反击战】
民国31年(1942年)11月下旬,国民党军第一七一师及安徽保安第六团等6000余人,向淮南津浦铁路西抗日民主根据地之新四军第二师驻地分途进犯。为阻止国民党军进攻,新四军第二师路西指挥部将当时担负生产任务的第四旅集中于皇甫山方向,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坚决予以反击。
11月26日凌晨4时许,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第十团各营分别进至山黄家、缸窑户、曹家岗一线,牵制由岗李家方向进攻之国民党军;第十一团第二、三营分别由藕塘、马步刘进击任家户。战斗打响后,该路国民党军在第十一团的打击下,一部被歼,一部退守任家户;缸窑户国民党军在太平集遭第十团主力连连打击,受到较大杀伤。27日,岗李家国民党军出援,与太平集国民党军会合后进占藕塘镇。第四旅以小部队与之纠缠,主力则转移到大赵家方向,截击国民党军北犯,28日,国民党军集中主力进攻大赵家,第四旅以5个营兵力奋起还击,将其击溃。随后第四旅全部向东北转移,隐蔽集结于国民党军背后。在常山岭、窝子里一带,第十一团复予进攻之国民党军以有力打击,迫其北退。12月1日,国民党军挟民夫2000余人由广兴集方向出动。新四军第二师路西指挥部以第十团全部在徐小集至广兴集之间设伏,第十一团各营分置于西张家、邓家圩、大隋家一带待机。2、3日,在大隋家一战,第四旅力挫国民党军进攻,并趁势反击,追至官塘集一线,继攻陈集。4日,鸡鸣桥、古城集、王子城、广兴集等地国民党军纷纷出援。是时,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主力已由皖东北赶至津浦路西助战。在第十六、第十七团的配合下,将国民党军第十七师第五一一、五一二团及第十游击纵队、保安第六团等部击溃。在此期间,中共淮南津浦铁路西各县地方武装,相继捣毁三合集、复兴集、大墅街、谢集、石涧寺等国民党军据点60余处,有力地配合了第二师主力的作战行动。此次津浦铁路西反击国民党军制造摩擦之战,共毙伤俘国民党军团长以下官兵1500余人,其中毙团长1名、营长5名,俘副营长、连长各1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皖中自卫战】
民国32年(1943年)7月,日军开始从皖中部分据点撤兵。此时国民党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已达顶点,驻皖中的国民党军李品仙部不断向皖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区巢无地区和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发起进攻。为有效地实行自卫,新四军第七师决定将师独立团调归沿江支队,将舒庐大队和巢北支队的余坤大队编入沿江支队白湖团,又将桐东大队调至巢无中心区蒋家山口、祁雨山一线,独立大队调到周家大山、关河、毛公山一线,作好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准备。10月中旬,新四军第七师代理师长谭希林率第二师第十六团抵皖中,改番号为“巢大”,进驻石涧埠附近,以加强皖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反击力量。11月2日,李品仙部第一七六师第五二八团由盛家桥出动,经笑泉口、郭家山凹,以奔袭手段突破新四军第七师警戒阵地,进袭巢无中心区虎皮山、严家桥、牌楼等地,在新四军第七师部队阻击下,于4日仓皇撤退。
20日,国民党军第八游击纵队司令龙炎武以“皖中剿匪司令”之名,率3个挺进支队和第五一五团全部、第五二八团一部共约5个团兵力,由盛家桥、黄姑闸出动,分3路向巢无中心区槐林嘴、笑泉口、魏家坝一线发起进攻,企图在摧毁巢无中心区后实行长期占领。新四军第七师采取“以强制弱,歼其一路”的方针,以白湖团第三营配置丁字山、黄泥山阵地,阻击国民党军左路一个团,以独立团守备后垄、罗庄、试刀石口一线,阻击国民党军中路2个团,以“巢大”于笑泉口一线隐蔽,待机出击,配合白湖团第二营歼灭左路国民党军,以独立大队、桐东大队担任外围警戒;将白湖团第一营和舒庐桐游击队组成加强营,进袭舒城、庐江国民党军后方。20日晨,国民党军开始全线进攻,激战2日。22日,国民党军继续猛攻。为诱敌深入,白湖团第二营奉命由丁字山、黄泥山阵地转移至磨盘山坚守。午后,国民党军左路第八游击纵队第二挺进支队先后向磨盘山发起18次进攻,占领磨盘山部分阵地。黄昏时,“巢大”主力乘国民党军立足未稳,突然向磨盘山以西前后垄一带出击,经数小时搏斗,国民党军弃枪而逃,21时战斗结束。
23日,独立团在岱山阵地顽强阻击国民党军中路第五一五团和第二挺进支队,双方展开白刃搏斗。“巢大”2个营及时赶来支援,在国民党军后方活动的加强营也返回投入战斗。自上午7时战至黄昏,将该路国民党军击败,国民党军全线溃退。此役,计歼国民党军1000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10挺,步枪700余支。
【西进之战】
民国33年(1944年)4月,日军攻占河南省广大地区。为了给进攻国民党军之日军以有力打击,发展河南抗战局面,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确定以第四师主力5个团执行西进任务,收复萧(县)宿(县)永(城)地区,恢复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并打通与睢(县)杞(县)太(康)地区的联系。8月,新四军第四师奉命西进。以主力第十一旅第三十一、三十二团,第九旅第二十五团,师属骑兵团到达萧永地区建立前进阵地,以游击支队和泗五灵凤独立团一个营,由灵北等地西进,到达宿县、宿蒙(城)怀(远)地区策应主力作战。
15日,师长彭雪枫率所部从皖东北出发,20日在宿县以北越津浦铁路进入萧县以南地区。21日在小朱庄遭国民党苏北挺进军第四十纵队无理阻拦,西进部队第十一旅第三十一、三十二团被迫予以反击,歼灭王传绶部3个团,争取该部吴信元支队举行战场起义。而后,又粉碎日伪军2000余人的“扫荡”,攻克据点多处,收复萧县、宿、永地区。
正当新四军第四师发展豫皖苏边区抗战局面时,国民党军暂编第一军军长王毓文即以涡河以南的主力3个师及4个纵队由南向北,以陇海铁路北之苏北挺进军一部由北向南,以津浦铁路东之第三十三师和第十四纵队由东向西,合击新四军第四师西进部队,妄图将其聚歼,抢夺萧宿永地区。新四军军部闻讯,决定先歼路东第三十三师和第十四纵队,再打由涡河南岸北犯之王毓文部主力。9月12日,国民党军第三十三师、第十四纵队由睢宁西南出动,新四军令韦国清、彭明治指挥第七、九旅各2个团及第一师第五十二团共5个团,在宿(县)灵(璧)地区进行堵截。经激战歼国民党军一个团,俘其880余人。与此同时,西进部队于夏邑县八里庄地区,歼国民党军第二十八纵队一个支队,俘支队长以下500余人。从而打乱了国民党军进攻计划。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八里庄战斗中牺牲。
10月14日,王毓文率骑兵第八师、暂编第十四、三十、一一七师及6个纵队共约万人,由涡阳、蒙城分2路向萧、永地区进犯;命苏北挺进军一部2000余人,由永城以西东犯。新四军第四师西进部队以第十一旅在永城东北保安山、芒砀山等地构筑阵地,凭坚固守;以第七、九旅一部和骑兵团待机出击。19、20日,西进部队打退王毓文部多次猛攻,20日夜,第七旅一部袭击国民党军暂编第一军军部机关,迫其全线动摇后撤。21日晨,西进部队在八路军冀鲁豫南下部队的增援下,展开追击,歼国民党军暂第十四师一个团,直迫涡阳城下。而后,转兵进击涡北龙山集,歼国民党军暂第三十师一个团部。至25日,全歼涡河北岸国民党军。
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在8月至12月的西进作战中,共进行大、小战斗16次,歼日伪军及国民党军1.3万余人,拔除据点36处,重新恢复东起津浦铁路、西至商(丘)亳(县)公路、北至陇海铁路、南迄涡河约250万人口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扩大了新四军在西线战略反攻的前进阵地。
四、受降日军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政府按照中美英苏4国达成的关于受降地区划分的协议,将中国战区受降范围划分16个受降区,其中苏皖区由第十战区李品仙部受降(芜湖、苏南归京沪区,由第三战区汤恩伯部受降)。18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电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规定了各区受降官,指挥部队、接受地区及接受日军投降部队之番号。其中规定第十战区以“李品仙为受降官,指挥所属各部队,负责接收徐州、安庆、蚌埠、海州地区,该区为敌第十一军、第四十三军各一部”。同日,蒋介石还将上述指令中的有关内容电示在立煌(今金寨县)的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25日,何应钦致电各战区司令长官,对各区受降主官、受降地点、日军投降代表、投降部队番号及集中地点等作了进一步明确和布置。9月6日,何应钦根据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的请示,呈经蒋介石同意,对原规定各战区之受降地点、日军投降代表、投降部队集中地点及投降部队番号等项略作变动。其中第十战区日军投降代表为十川次郎,投降部队集中地点及投降部队番号为“65D集中徐州,70D集中蚌埠,131D、6iBS集中安庆”。第十战区受降地点最后确定在蚌埠。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受领任务后,即派副司令长官何柱国率两个军向徐州挺进。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张淦率一个军向蚌埠挺进,第四十八军军长苏祖馨率领所部向安庆挺进,分别担负解除各该方面日军武装之责。各受降部队于8月25日左右进入指定地点后,李品仙决定在蚌埠设立第十战区前进指挥所,以张淦为指挥所主任。并将全战区划分为3个接受区,即:安庆区(含安庆、大通等地),苏祖馨为接收官(后改派张光玮);固滁区(含固镇、蚌埠、滁县等地),钟纪为接收官;徐海区(含徐州、海州、连云港等地),陈大庆为接收官(后改派牟中珩)。9月10日,第十战区前进指挥所进驻蚌埠,苏皖区日军最高指挥官、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将亦派其参谋长工藤良一少将至蚌埠,接洽投降各项手续。同日,冈村宁次奉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令,取消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改称中国战区日军官兵善后总联络部,各地区的日军司令部亦改称某某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原有官职一律取销,改称联络部长。
9月22日,李品仙由立煌抵蚌埠,主持受降事宜。24日下午3时,在李品仙主持下,举行中国第十战区接受苏皖境内日军投降仪式,出席受降仪式的有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牟中珩、蚌埠前进指挥所主任张淦、第七军军长钟纪、省民政厅长韦永诚、政治部主任邱国珍等数十人。徐海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长十川次郎中将率参谋长工藤良一、第七十师团师团长内田孝行等8人按时入场。李品仙致训词后,即将《中华民国第十战区司令长官部龄字第一号训令》,由侍从参谋交工藤良一转递十川次郎。十川次郎阅后,签盖《受领证》,表示绝对服从命令,遵照规定缴械投降。该受领证经侍从参谋转呈李品仙,李检视无误后,今日军投降代表退席。受降仪式历时15分钟。28日上午,第十战区前进指挥所主任张淦等人,在卫队护送下,骑马进入日军第七十师团蚌埠营地,向站立等候的日军部队长宣布立即解除武装的命令,日军官兵纷纷放下武器,摘下帽徽、领章和肩章,随后由徒手日兵将武器送至蚌埠市内经一路联合仓库内临时存放,日军战马亦送至经一路西段路南一片空场宿槽。同日,在固镇的日军亦在车站附近向中国军队缴械。随后第一三一师团在安庆、独立步兵第六旅团在大通、第一独立警备队在滁县缴械。总计,在上述地点缴械投降的日军共4万余人,分别用火车、轮船运往南京,等候遣送回国。此外,日本在蚌埠的侨民约1000人、在淮南的侨民约600人、在安庆的侨民约780人,亦同时运往南京随同回国。
上一篇: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战事
下一篇:第四节 解放战争战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