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军
【提督衙门】
清康熙六年(1667年),自安徽建省始,至康熙十三年,安徽军事为江南提督直辖,省未设军事指挥机构。康熙十四年,安徽增设提督,其军事指挥机构为安徽提督衙门。康熙十七年,安徽提督裁撤,仍改归江南提督直辖,其军事指挥机构亦随之裁撤。嘉庆八年(1803年),清廷议准安徽巡抚加提督衔,巡抚兼提督,节制通省营伍,安徽军事指挥机构复为提督衙门。
咸丰年前,清军兵种较为单纯,指挥机构比较简单,提督衙门仅设中军1人,为提督之承启官,办理提督指挥事宜,其传宣号令,承办公务,支发饷项,掌管兵马钱粮等,皆由中军执掌。乾隆之后,因武职官员皆行伍出身,不知文义者居多,又因养廉有限,不能延请幕客,乃设字识若干人,承办文移书禀等事宜。初,字识非正式编制,至嘉庆时,因此类人员不可缺少,始定字识人数,即每兵百名不得过3名,简僻营分,每兵百名不得过2名,在法令上正式将字识列入编制。
清绿营省军事主官及任职时间如下:
安徽提督王文誉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七年
安徽省巡抚兼提督阿林保嘉庆八年(1803年)
王汝璧嘉庆八年十二月——九年十一月
长龄嘉庆九年十二月——十年十月
成宁嘉庆十年十一月——十一年八月
初彭龄嘉庆十一年九月——十二年四月
董教增嘉庆十二年五月——十五年二月
广厚嘉庆十五年三月——十六年六月
钱楷嘉庆十六年七月——十七年七月
胡克家嘉庆十七年八月——二十一年三月
康绍镛嘉庆二十一年四月——二十四年三月姚祖同嘉庆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五年三月
吴帮庆嘉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年十一月
李鸿宾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道光一年(1821年)五月
孙尔准道光一年六月——一年七月
张师诚(代)道光一年八月——一年九月
孙尔准道光一年十月——三年一月
陶澍道光三年二月——五年四月
张师诚道光五年五月——六年三月
邓廷桢道光六年四月——十五年六月
色卜星额道光十五年七月——十九年十月
程懋采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年十月
王植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咸丰一年(1851年)四月
蒋文庆咸丰一年五月——三年一月
周天爵(暂任)咸丰三年一月——三年二月
李嘉瑞咸丰三年二月——三年八月
江忠源(代)咸丰三年九月——三年十一月
福济咸丰三年十二月——六年五月
毕承昭(暂任)咸丰六年六月——六年十二月福济咸丰七年一月——八年五月
翁同书(李孟群暂代)咸丰八年六月——八年十二月
翁同书咸丰九年一月——十一年一月
李续宜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一年八月
彭玉麟(代)咸丰十一年九月——十一年十一月
李续宜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同治一年(1862年)六月
唐训方(暂任)同治一年七月——二年十一月
乔松年同治二年十二月——五年七月
英翰同治五年八月——六年十一月
张兆栋(助理)同治六年十二月
英翰同治七年一月
吴坤修(暂任)同治七年二月——七年十二月
英翰同治八年一月——十三年八月
吴元炳(裕禄代)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三年十二月
裕禄光绪一年(1875年)一月——五年二月
傅庆贻(暂助)光绪五年三月——五年八月
裕禄光绪五年八月——十年五月
卢士杰(暂任)光绪十年六月——十一年一月
吴元柄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二年四月
陈彝(助理)光绪十二年五月——十二年七月
阿克达春(代助理)光绪十二年八月——十二年十二月
陈彝(助理)光绪十三年一月——十四年九月
沈秉成光绪十四年十月——十四年十二月
陈彝光绪十五年一月——十五年七月
沈秉成光绪十五年八月——十六年九月
阿克达春光绪十六年十月——十七年三月
沈秉成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年三月
李秉衡(德寿暂任)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年六月
福润(员凤林暂助)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年十二月
福润光绪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二年六月
邓华熙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年九月
王之春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五年十二月
邓华熙光绪二十六年一月——二十六年三月
王之春光绪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七年九月
聂缉榘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二十八年八月
饶应祺(诚勋代)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年十二月
联魁(暂助)光绪二十九年三月
聂缉榘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九年七月
诚勋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三十一年六月
冯煦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三十四年六月
朱家宝光绪三十四年六月
【督练公所】
随着火炮火器的发展和清廷及其旗兵、绿营的腐败,迫使清廷对军队装备、军队体制和指挥机构进行改革,以图延其帝业。咸丰、同治年间,李鸿章仿效西法,募办团练,编练淮军,购置洋枪,聘用英人戈登进行训练,击败太平天国军,后又得力于洋枪队,平定捻军。清代陆军采用新式枪械,出现了对军队体制和指挥机构改革的萌芽,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廷鉴于日式军队不足恃,遂决计创建新式陆军。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安徽遵照清廷编练新军的规定,对省军事指挥机构进行改革,设立督练公所,以适应新军指挥的需要。光绪三十二年,因清廷练兵处章程规定,未及一协以上者,不得设立督练公所,当时安徽编练新军未及一协,乃根据章程规定,于是年十一月将省督练公所裁撤。光绪三十四年,安徽编练的新军已达一协,复于是年七月恢复省督练公所建制。
省督练公所设督办一人(由巡抚兼任),统辖全省军队事宜。内设3处:兵备处,分4科,即经理科,粮饷科,军械科,军医科,负责考核章程,功过赏罚,粮饷械弹,医疗卫生等事宜;参谋处,分3科,即运筹科,向导科,测绘科,负责调度策划,中外舆图形胜等事宜;教练处,分3科,即训练科,教育科,图籍科,负责考查训练兵队及审定学堂课程等事宜。
安徽省督练公所编制(宣统三年改制后的编制)为:督办(巡抚兼)1人,总参议(藩、臬司兼)2人,正参议1人,参议1人,副参议(文职)1人,兵备处总办1人,参谋处总办1人,教练处总办1人,督办文案1人,兵备处文案1人,副文案1人,参谋处文案2人,教练处文案1人,考功科提调1人,考功科员1人,搜讨执法科随员1人,搜讨执法科副随员1人,搜讨科员1人,搜讨步兵科员1人,兵器科员2人,编译科提调1人,经理科员2人,经理科随员2人,经理科副随员2人,庶务随员1人,庶务副随员1人,训练科副随员2人,运筹科随员1人,检阅科随员1人,检阅科副随员1人,统计委员1人,收支委员1人,收发委员2人,遣差委员1人,先锋官3人,合计45人。
清新军省军事主官及任职时间如下:
巡抚兼督办诚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三十二年一月恩铭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三十三年四月冯煦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三十三年十一月朱家宝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
附:部队指挥机构及地区军事指挥机构简况
部队指挥机构:安徽建省之前即设安庆协。清乾隆二年(1737年)设寿春镇,咸丰五年(1855年)设皖南镇。镇置总兵衙署,协置副将衙署,分领全省各营。寿春镇总兵驻寿春(今寿县),分领寿县、六安、庐州、颍州、亳州、泗州、龙山等营。寿春镇总兵先后为:吴进义(乾隆二年)、高珏(六年)、常岱(十五年)、改光宗(十六年)、顾春(十七年)、纳汉泰(二十二年)、常复(二十四年)、齐斌(二十四年)、许成麟(二十六年)、王绥(二十六年)、常格(三十五年)、李凤尧(四十一年)、阎正祥(四十四年)、李化龙(四十八年)、任承恩(四十九年)、观成(四十九年)、王炳(五十三年)、德成额(嘉庆八年)、嘉明(十年)、绰哈纳(十五年)、陈广临(十六年)、多隆武(十六年)、哈勒吉善(十八年)、马瑜(十九年)、杨长栋(二十年)、杨起璜(二十二年)、国勒明阿(道光三年)、马国用(七年)、张佑溪(八年)、郭继昌(八年)、姜昌龄(九年)、杨占先(九年)、马锡朋(九年)、果勒明阿(十三年)、尤渤(二十一年)、岱昌(十二年)、哈丰阿(二十六年)、德胜(咸丰元年)、恩长(元年)、玉山(元年)、刘开泰(三年)、王明山(十年)、易开俊(同治二年)、李祥和(四年)、郭宝昌(七年)、董履高(光绪三十一年)、李定明(宣统三年)。皖南镇总兵驻宁国府(今宣城),分领徽州、池州、芜采、广德等营。皖南镇总兵先后为:豫祺(咸丰五年)、江长贵(七年)、陈大富(十年)、潘鼎立(九年)、李占椿(光绪十九年)。安庆协副将驻安庆(今安庆市),分领安庆、和州、潜山等营。安庆协副将先后为:熊梦嘉(康熙六年)、陈王勋(十二年)、胡师龙(十四年)、李大茂(十九年)、陈万策(十九年)、郭文魁(二十二年)、金宏声(四十六年)、黄德(五十二年)、程玑(五十六年)、杜汝(五十九年)、兴王政(六十一年)、唐际盛(雍正元年)、沈天爵(六年)、康华龄(九年)、张兴祖(十一年)、郑世兴(十二年)、高钰(十二年)、王廷梅(乾隆元年)、郭从虎(八年)、舒鼐(十四年)、马乾宜(十六年)、李诚(二十二年)、白纬(二十四年)、张兆番(十年)、陈九畴(三十六)、双喜(四十年)、杜炳兴(四十四年)、许宗弈(四十六年)、观著(五十年)、特灵额(五十三年)、王凯(五十九年)、德楞(六十年)、游栋云(嘉庆八年)、冯建功(八年)、王占鳌(十三年)、陈均(十六年)、达凌阿(二十年)、长喜(道光元年)、陈述祖(十三年)、观宝(十六年)、松安(二十九年)、文安(咸丰二年)、恩霈(六年)、庆福(十年)、蔡昌言(十二年)、李德得(同治七年)。光绪年以后无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遵照清廷规定编练新军。三十四年七月,安徽混成协编成,置协司令处,领导指挥全协部队。协统领余大鸿。
地区军事指挥机构:顺治年间,沿明制,在各地设兵备道,协理抚督办理军务,训督士卒,整饬兵备。兵备道置道员一人,由副使、参政等官充任。康熙年间,建省之初,全省调整为安池太、徽宁、庐凤等3兵备道。安池太兵备道分领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贵池、青阳、旌德、太平、石埭、建德(今东至县)、东流(今东至县)、铜陵、当涂、芜湖、繁昌等地。兵备道员先后为:申伟抱(康熙四年)、温如玉(五年)。徽宁兵备道分领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宣城、宁国、泾县、广德、建平(今郎溪)等地,兵备道员先后为:沈

(康熙六年)、王绪祖(十三年)、黄怀玉(十九年)。庐凤兵备道分领合肥、舒城、庐江、巢县、无为、全椒、天长、来安、和县、凤阳、怀远、定远、凤台、灵璧、寿县、宿县、阜阳、颍上、霍邱、涡阳、蒙城、亳州、六安、霍山等地,兵备道员先后为:范时秀(康熙九年)、孙兰(十七年)、张(二十三年)、杨嘉(二十六年)、傅作楫(二十九年)、卢宗义(三十二年)、佟毓秀(三十六年)、李钟麟(三十八年)、孙文光(四十年)、鲍玲(五十一年)、吴应风(六十一年)、方开铎(六十一年)、任长庆(六十二年)、李天祥(雍正四年)、何宗韩(五年)、李如兰(十年)、范灿(十二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安池太与徽宁兵备道合并为徽宁安池太兵备道,兵备道员先后为:梁需杞(雍正十二年)、李永标(乾隆五年)、武忱(十年)、李永标(十一年)、玉(十六年)、沈世枫(二十三年)、李世杰(三十年)。乾隆三十四年徽宁安池太兵备道改为徽宁安池太广兵备道,兵备道员先后为:俞成(三十四年)、刘蹲(三十七年)、庆玉(四十三年)、张士范(四十七年)、宋熔(五十八年)、张祥云(嘉庆八年)、蔡齐明(十年)、樊晋(十年)、杨懋恬(十一年)、祥泰(十八年)、程赞清(二十一年)、祥瑛(二十四年)、多容安(道光元年)、梁兰滋(三年)、徐受荃(五年)、汪恩(六年)、色卜星(七年)、汪兆琛(十七年)、周祖植(二十一年)、唐鉴(二十一年)、张印塘(咸丰元年)、惠徵(元年)、龄椿(元年)、桂清(元年)、何桂珍(四年)、潘筠基(四年)、恩禧(四年)、颜培嵘(四年)、邓瀛(五年)、李元度(十年)、程钰(十年)、叶兆兰(同治元年)、张凤翥(二年)。乾隆四年庐凤兵备道改名为庐凤颍兵备道,兵备道员先后为:高越(四年)、李永标(五年)、陈法(八年)、礼山(九年)、书山(十年)、和其衷(十一年)、孔毓秀(十三年)、毛旭旦(十三年)、许松佶(十四年)、龙拔世(十七年)、宝善(二十一年)、丽柱(二十四年),李永标(二十八年)、卓尔岱(三十年)、李质颍(三十二年)、寅宝(三十四年)、富纲(三十五年)、国栋(三十六年)、栋文(三十七年)、王站住(四十一年)、基厚(四十三年)、勒宝(四十三年)、王懿德(四十七年)、永保(五十一年)、和龄(五十二年)、述德(五十三年)、刁昌玉(五十六年)、王秉韬(嘉庆四年)珠隆阿(四年)、德庆(八年)、广泰(十二年)、四达色(十四年)、桂昌(十八年)、札隆阿(十八年)、惠显(二十二年)、戴聪(道光元年)、吴笆(六年)、蔡世松(九年)、郑家麟(十九年)、周呜鸾(二十四年)、奎绶(二十九年)、徐青照(三十年)、袁甲三(咸丰三年)、张光第(四年)、金光箸(六年)、黄元吉(八年)、才宇和(十年)、叶春培(同治元年)。同治四年皖南地区划为徽宁池太广兵备道,兵备道员先后为:刘传祺(同治五年)、冯志沂(六年)、朱隽甲(六年)、李荣(六年)、孙振铨(光绪二年)、觉罗成允(四年)、恭(五年)、罗觉成允(七年)、童德璋(三十一年);皖中地区划为安庐滁和兵备道,兵备道员先后为:陈浚(同治四年)、叶春培(五年)、昆厚(五年)、刘传祺(八年)、王恩沂(九年)、陆普(九年)、王恩沂(十二年)、李应棠(十三年)、觉罗成允(光绪三年)、陈(四年)、孙翼谋(七年)、毓秀(三十一年);皖北地区划为凤颍六泗兵备道,兵备道员先后为:冯志沂(同治四年)、洗斌(五年)、刘毓捕(六年)、胡玉坦(七年)、张诚勋(光绪三十一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徽宁池太道为皖南道,凤颍六泗道为皖北道,皆加兵备衔。
二、捻军
【十八铺】
清嘉庆年间,地处皖、豫、鲁3省交界的皖北地区穷苦农民,为反抗封建压迫,秘密成立捻党组织(又称捻子),抗粮、抗差、吃大户、打富济贫、集伙贩运长芦盐等。其成员有农民、手工业者、盐贩和游民。数十人或数百人为一股,谓之一捻,居则为民,出则为捻,互不依属,也无统一旗帜。捻党主要是以宗法氏族和亲朋好友的关系为基础,按照自由结合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有较强的地域性。捻党的大小首领,开始是靠其在家族中的地位,在亲朋中声望而被公举的。著名的捻党首领有张乐行,龚得(即龚得树,以下称龚得)等。其组织指挥为铺。在皖北地区共有十八铺。雉河集会盟后称为捻军。
十八铺旗主力:


【五旗】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经安徽淮北时,捻党纷纷响应,逐步从分散、零星的斗争趋向联合作战。咸丰五年七月,在蒙城岁贡郑景华、李士锬的奔走协商下,各地区各路不同旗色的捻军旗主百余人,会于雉河集,举行大联合。决定建立“大汉国”,公推张乐行为“大汉命明王”(亦称大汉永王)。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祭告天地,宣布信条和《行军条例》,确立五旗军制。五旗以黄旗为尊,次为白旗、红旗、蓝旗、黑旗。五旗镶边旗亦如此,黄旗镶边从白起,其余4旗均从黄起,依次递推。除张乐行兼黄旗总旗主外,其余4旗总旗主的旗帜均镶黄边,以示尊崇。此外,还有麦穗旗、八卦旗、大花旗、小花旗等。
五旗军制为:盟主张乐行,军师龚得,统帅五色总旗及镶边、八卦、麦穗、大花、小花等旗,各旗统将皆归盟主、军师调遣。
黄旗:盟主张乐行,建正黄长方形大旗,统帅各旗将士,并兼领黄旗总旗主,自领黄边黄旗、尖子黄旗。
白旗:军师龚得兼领白旗总旗主,自领黄边白旗。
红旗:侯士伟为红旗总旗主,自领黄边红旗。
蓝旗:帮办军事韩奇锋兼领蓝旗总旗主,自领黄边蓝旗。
黑旗:苏天福为黑旗总旗主,自领黄边黑旗。
八卦旗:杨兴泰为旗主。
麦穗飘带黑旗:李大喜、李成为旗主。
大花旗:李廷彦为旗主。
小花旗:孙彩蓝、雷彦为旗主。
咸丰七年二月八日,张乐行率捻军渡淮南征,与太平军李秀成、陈玉成部会师于霍邱和寿县正阳关等地,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蓄长发,受印信,使用太平军旗帜。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成天义、征北主将、沃王,其他总旗将领也各有封号,但他们“听封而不听调”,不出境远征,并保存自己的独立组织和领导系统。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张乐行于雉河集兵败牺牲后,张宗禹、任柱(化邦)率捻军余部转战豫、皖等地。是月,与太平军遵王赖文光部在河南西平会师后,随太平军东下。七月进行整编,推赖文光为领袖,继续转战于河南、湖北、山东、安徽间。咸丰五年十月,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分为东西2部,东部为东捻军,由赖文光、任柱率领;西部为西捻军,由张宗禹、张禹爵率领,后失败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