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军
清地方绿营,因清廷之兴衰而不断更易,建制混乱,编制不一。
【巡警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安徽后,即以招降和归附的明军编为绿营,镇守地方。绿营初无定额,视战争需要,时多时少,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兵额才予稳定。乾隆中叶,增兵议起,向之空名坐粮,悉令补足,兵额又有增加。后时增时减,兵额又不能定。以嘉庆十七年(1812年)计,安徽绿营兵为8738人。鸦片战争之前,绿营是清朝赖以维护封建统治的一支重要地方武装力量,在清朝前期和中期,绿营对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绿营兵是沿袭明代兵制而来的“汉兵”,士兵为终身制,可以带领家属同至营地居住。随着清代承平日久,武备逐渐废弛,且以粮饷过薄,全省绿营乃多虚额。官长以旷饷入私囊,临检阅查验时,临时雇佣市井给著号衣,聊以充数。及清代中叶以后,军制腐败愈甚,富家纨绔子弟和商贾皆可捐款买官,滥竿行伍,而夸耀乡里,鱼肉百姓,甚至任意侵吞饷银粮秣。部队缺额在半数以上,即使在伍者,亦皆老弱或无职业之游民。训练操演,可谓全无。其后全然无力防守地方、只能作为接官办差的装饰品。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兴,全省绿营己腐败至极,战斗力已完全丧尽,除龙山一营外,余皆望风崩溃,散亡殆尽。同治四年(1865年),始议复兵,至光绪九年(1883年),全省陆续将绿营恢复,共有马步战兵10242名。除于同治八年抽调2000名、光绪九年抽调2320名精壮编为练防军和裁汰532名老弱外,其余皆分到全省营、汛、塘、铺驻防。据光绪九年计,全省共有绿营2镇:寿春镇,皖南镇;1协:安庆协;20营:抚标左营、右营,安庆协左营、右营、游兵营、潜山营、寿春镇标中营、右营、六安营、颍州营、泗州营、庐州营、亳州营、龙山营、皖南镇标中营、右营、徽州营、池州营、芜采营、广德营,兵额共2390名。光绪二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酌定裁兵加饷办法,将原有弃兵酌量裁减,所裁之饷,加予留兵,一律改为巡警军,不分马步守名目,分立营哨。光绪二十九年,安徽经政务处议准,将绿营改为巡警军。改制后全省巡警军共2镇:寿春镇、皖南镇;1协:安庆协;20营:抚标左营、右营、安庆协左营、右营、游兵营、潜山营,皖南镇标左营、右营、徽州营、芜采营、广德营,寿春镇标中营、左营、右营、六安合、庐州营、颍州营、亳州营、督标泗州营(隶属江南提督,由寿春镇兼辖)、龙山营、宿州营,兵额共2410人。
巡警军编组形式与绿营大体相同,基本编制单位为营。安徽自建立绿营兵以来,无论督、抚、镇、协,皆以营为基本单位。营的统将一般以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充任。一营的人数多寡不一。绿营兵在极盛时期,一营人数最多为1000人,少则三四百人为度。及光绪二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出裁兵加饷办法施行后,一营人数最多为254人(龙山营),最少为59人(广德营)。营下分哨,哨以左、右、前、后、中区分,以千总领之。哨下分司,司以头、二、三区分,由把总领之。哨、司两级编制与城守营、分防营的汛地相结合,一哨或一司的千总、把总领一汛。汛兵实际编制只分营、汛两级。汛依其汛界大小,重要与否,设千总或把总“专汛官”。全省巡警军在辛亥革命时消亡解体。

续表

续表

【乡兵】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入安徽省境后沿江东下,清军绿营望风披靡,不堪一击。地方豪绅惶惶不可终日,纷纷举办团练,对抗农民革命风暴。是年二月,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受命为督办安徽团练事务大臣带同翰林院编修李鸿章、户部主事朱锡麒、刑部通判徐启山等皖籍官员,陛辞回乡,筹办团练。行抵宿州,与帮办团练事务大臣周天爵,以及新任安徽巡抚李嘉瑞举行会商,决定周天爵留在淮北,并奏调袁甲三帮办团练事务,李嘉瑞赴临时省治庐州就任,并招募练勇,吕贤基赴舒桐前线筹办和指挥团练,阻止太平军西进。会后,吕贤基,周天爵联衔颁布团练章程,通饬全省各州、县举办团练,分遣李鸿章等属员回乡,“各就乡邑,激劝乡民,且团且练”,一时全省团练大兴。李鸿章一到庐州,即招募乡勇数百名,于三至四月间,跟随周天爵在庐州镇压捻军起义,并到定远、凤阳一带参加“剿匪”。庐州知府胡元伟联络乡勇徐怀义部490余人,除后补直隶州知州李登洲从中挑选400名带往凤阳防堵太平军外,余部由徐怀义添募数百人,担任合肥防务。周天爵在庐州招募1500名乡勇(后解散部分),中多

悍之徒,带往滁、凤等地,阻止太平军北伐。其时安徽团练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皖中和淮北地区。皖中著名头领有合肥张树声、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刘铭传、唐殿奎、董凤高、丁寿昌、聂士诚,庐江潘鼎新、吴长庆,巢县王成发、张遇春,定远方士鼎,六安李元华、曹运荣等;淮北著名头领有宿州牛斐然、牛师韩,蒙城李南华,凤台苗沛霖,亳州李承谟,阜阳吴琪树等。皖南地区尽管咸丰帝先后任命潘锡恩、李梦兰等督办团练事务,因皖南系天京外围主要战区,是连接浙江、江西的交通要道,太平军往来频繁,战斗激烈,地方武装不敢螳臂挡车,加之皖南地主富豪多数逃往苏、沪,一些有势力的徽商为自身利益计,不愿公开组织武装对抗太平军,皖南董绅,多不协力办理团练,故团练甚少。惟泾县、太平2县27姓,以太平县新丰为中心办起团练,与太平军为敌。
安徽的团练有“奉谕团练”的官团和“结寨自保”的民团之分。官团的特点:一是以府县胥吏和绅士出面约集乡民,打出“奉示团练”的旗帜,其议单加官府信印;二是各团立约后,守望相助,并推举总约首(即练总),以军法约束团众;三是向富户摊派捐助。民团的特点是,多带宗族性,以宗族的血缘关系为其组织指挥基础。合肥的张树声与张树珊,周盛波与周盛传即是亲兄弟,宿州的牛斐然与牛师韩即是父子俩。尤其是皖中、淮北地区,多系聚族而居的圩寨,仅合肥四乡就有20余座。此种圩寨,乃是组织民团的重要条件。官团和民团的关系是“寇至则相助,寇去则相攻,视为故常”。咸丰三年十一月,太平军进攻庐州时,庐州的团练发生分化,守城的徐怀义部在太平军兵临城下时反正,四乡的团练也纷纷投向太平军,并在太平天国基层政权中担任乡官。太平军为加强基层建设,对团练进行清理和扫荡,从而激起团练的敌对和反抗。咸丰四年一月,恰李鸿章之父李文安经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奏保回乡举办团练,李文安即乘机招抚编练,张树声兄弟、吴毓芬兄弟皆相率加入。合肥知县马新贻也极力拉拢西乡民团。同时,在太平军进攻面前,各地民团出于本阶级利益,也积极向清政府靠拢。自此,官民团练合为一体,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军、捻军的御用军。
团练虽成为清地方政府支柱,配合清军围攻太平军,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团练勇丁乃临时招募,或原系地主武装,大都乌合之众。正如曾国藩所说:“经过各省,从未见有团练能专打一役,专守一城者”。且团练有一定的顽固性,尽管太平军在咸丰四年初和九年夏,先后2次大规模扫荡庐州团练,以西乡民团为首的团练武装并没有完全被消灭。咸丰十一年底,李鸿章遵照曾国藩旨意,即以潘鼎新、吴长庆、张桂芳、张志帮、吴毓芬、李胜、刘铭传、周盛波等团练为基础,组建了淮军。
太平天国事毕,各地疏言:“团练每以有寨可据,辄藐视官长,擅理词讼,或聚众抗粮,或挟仇械斗,甚至谋为不规”,“安徽苗沛霖尤为枭桀”;“帮办团练人员,亦假公借私,百端纷扰,或逼勒州县供应,或苛派民间银粮”,“未见克复一城,其为无益,已可概见”,纷纷提出裁撤团练。清廷亦恐团练发展,致有尾大不掉之势,遂于同治二年(1863年),陆续裁撤各路帮办团练大臣。在全国呼吁裁撤团练的一片声中,清廷考虑江南、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为太平军、捻军经营多年之地,不免伏莽潜匿,谕江、皖等省督抚于徐海颍亳等地,劝谕民间,照旧修理圩寨,整顿乡团,互相保卫。于是安徽团练即合法予以保留。同治四年至八年,安徽在复兵时,将各地精壮团勇,招募为防军。
【巡防队】
太平天国战事平定后,清闽浙总督左宗棠疏言:“防勇诚为劲旅,有事兵不如勇”,建议把各省勇营上升为国家经制兵。直隶总督曾国藩以“军事既竣”,提出编练防军主张,即以勇营编练办法编练防军,提倡“文法宜简”,“事权宜专”,“情意宜洽”。是时,清廷对湘、淮军等武装存有戒心,但鉴于国家经制兵——八旗、绿营彻底腐朽,不能不任用湘、淮军等情,遂决定将湘、淮军和各省勇营由临时编制改为国家常备军,称为“防军”、“练军”或“防练军”。绿营制兵分布列郡汛地,练、防军则屯聚于通都重镇。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省在复兵时,选调2000名淮勇编为4营,分驻省城和皖南、皖北扼要之处,是为防军之始。光绪九年(1883年),仿直隶在额设制兵内选编练军之法,选调绿营额兵2523名,编成步队4营,马队4起,分拨省城和皖南、皖北扼要之处,与原防军共同防守,是为练军。据光绪九年计,安徽编成省城练军步队4营,马队2起,皖南练军步队2营,马队1起;皖北防军威靖步队4营,马队1起,强字步队2营,山字步队2营,营务处步小队1队,马小队1队;皖北防练军练步队2营,马队1起,防卓胜步队4营。员额共4000余名。后练、防军营数和员额时增时减,变化无常,至光绪二十四年,安徽练、防军员额增至11290人。因练防军成员源于淮勇,原系地主豪绅之武装,其军纪极坏,官长恃功而骄,驯至惰懈,营伍多缺,训练全无,部队腐败极甚,甲午之战中不堪一击,为国大辱。清廷因其数次对外战败,知练、防军毫无战斗力,其不足恃无殊于旗兵、绿营。甲午之役后,外侮日亟,内乱俱增,迫使清廷重新部署地方防务。在编练新军之际,挑选练防之精锐,改编为巡防队,以弹压地方,清乡守土。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安徽巡防队根据清廷陆军部制定的巡防队新章编练而成。
巡防队编制仍以营为单位,分为步队和马队2种。步队:全营额定官兵夫301人,分左、中、右哨,每哨8棚,每棚正兵9名。马队:全营额定一般为官兵夫83人,分左、中、右哨,每哨8棚,每棚正兵9名。马队:全营额定一般为官兵夫83人,分左、右2哨,每哨4队,每队马勇9名。全省共编步队17营,步小队1队,亲军队1队,马队3队,侦察队1队,炮台2路。员额共4725人。分中、南、北3路。中路为安庐滁和一带,此当南北之冲,控长江之险,上通九江,下接江宁,绵延千里,是以编5营,分驻省城、大通、铜陵、青阳、繁昌、庐州、含山、无为等地,并设2路炮台,扼守险要,驻省城者,以备居中策应。南路为徽宁一带,此为崇山峻岭,界连浙赣,尤以芜湖为通商大埠,防守宜严,是以编4营,分驻芜湖、宣城、广德、祁门、屯溪等地,扼守要隘,控浙赣门户。北路为颍凤一带,此系地域广衍,民风强悍,是以编10营(步队8营、马队2营),分驻凤阳、灵璧、寿州、定远、怀远、盱眙、天长、亳州、颍州、霍邱、太和、界首、蒙城、濉溪等地。北路分左、右两翼,左顾凤泗,右镇颍亳,各分地界,以专责成。中、南路直隶营务处,不设统领。北路因营数较多,设统领1名,以加强管辖。南、北镇道均兼营务处,各路皆归其节制调遣。全省巡防队在辛亥革命中消亡解体。

续表

【常备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安徽热烈响应,积极跻身于反帝爱国斗争的洪流,当即招募乡勇,编成武卫军15营半,部分由聂士诚率领北上,入卫京畿,部分留防省内各地。三十年三月,留驻皖境的武卫军改编为安徽常备军,由按察使濮子潼统带,共编为前、后、左、右4营。每营官弃弁夫505名,共2000余人,后编入新军。
【新军】
清旧式陆军的腐败,在甲午战争中已完全暴露,清廷遂起改革旧军之议。当时帝国主义的势力日甚一日,国内人民日趋觉悟,尤其是太平天国及捻军的影响,革命秘密活动遍及各地。清廷为挽救其危局,即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仿效西法,创建新军。从光绪二十九年起,全面淘汰绿营,改革旧式陆军。光绪三十一年,清廷计划将新军扩编为36镇,规定安徽成立一镇,因安徽受人力、物力限制,不能编成一镇,经巡抚兼提督诚勋奏明,清廷练兵处采取变通制略,准安徽先练混成甲协。安徽遵照练兵处规定,挑选旧式陆军之精干,于光绪三十二年编成步队2标,三十三年编成马队1营,三十四年编成过山炮1营(三十二年编成1队,三十四年编成2队),工程队1队,辎重队1队,军乐队半部。至此,安徽混成协即全部编成。
安徽混成协辖:2步标,每标辖3营,每营辖4队,每队辖3排,每排辖3棚,每棚正目1,副目1,正兵4,副兵8;1马队营,辖4队,每队辖2排,每排辖2棚,每棚正目1,副目1,正兵4,副兵8;1过山炮队营,辖3队,每队辖3排,每排辖3棚,每棚正目1,副目1,正兵4,副兵8;1工程队,辖3排,每排辖3棚,每棚正目1,副目1,正兵4,副兵8;1辎重队,辖3排,每排辖3棚,每棚正目1,副目1,正兵4,副兵8;半部军乐队,乐兵22。全协员额共5367名。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武昌辛亥革命事起,朱家宝恐安徽新军响应举事,即将其全部遣散。


续表

续表
【水师】
清水师以水系设立。长江水师直属清廷,由长江提督专辖。安徽根据战备需要,于光绪九年(1883年),按照淮河、巢湖水系,分设淮河水师、巢湖水师。
淮河水师:清光绪九年,皖北防军建立长淮水师,设前、左、右3营,先字正副2营。光绪十一年裁减先字副营,改先字正营、长淮水师前、右2营为淮河水师前、中、后3营,将淮河水师左营拨归寿春镇节制,改为卓胜水师。
淮河水师统领驻寿州正阳关镇(今寿县西南)。中营汛守界限:东至沫河口凤台县,西北至界首集,与河南省交界,正东至五河县,与江苏省交界。前营汛守界限:东至姚家湾下怀远县界,正南至寿州城界,西南至六安州城界(今六安市),正西至河南省界。后营汛守界限:东至盱眙县界,西至洛河街怀远县界,南至临淮关凤阳县界,北至亳州界(今亳县)。
淮河水师设统领1人,辖3营,每营设管带1人(中营管带由统领兼)。中营辖炮船17只,前、后2营辖炮船14只。每船设哨官1人,舵工1人,炮手1人,水勇7人。
水师营编制为:

卓胜水师营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撤。淮河水师于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水上警察厅。
巢湖水师:清光绪九年(1883年),省设巢湖水师一营,以资巡缉。该营管带驻巢县。汛守界限:东至巢县城,西至合肥县城,南至庐江县城,北至炯炀河。
全营编制为:

巢湖水师于民国元年(1912年)改置水上警察局。
二、捻军
捻军系农民起义军,各铺、旗人数多寡不一,变化无常,无编制及员额可考。
【十八铺捻军】
清嘉庆年间,皖北捻党事起后,十八铺首领在其领地,率其部众,展开反清斗争。咸丰三年(1853年)一月,清廷任命周天爵暂任安徽巡抚,旋以兵部侍郎衔帮办安徽团练事务大臣驻宿州。三月,周天爵拟招冯金标等十八铺首领“以捻制捻”未遂,便恼羞成怒,即命颍州知府毛含煜率兵进剿冯金标部,占领雉河集,焚烧邹楼,冯金标感于形势所逼,降于清营。是月,周天爵派其长子周光碧,率兵驻扎雉河集,数次赴长老家招抚张乐行,再次图谋“以捻制捻”。张乐行权衡利害,受招抚入清军周营,并随周天爵军赴定远,镇压陆遐龄起义军,在左家店战役中,陆遐龄及其子陆聚奎惨遭杀害。清军回至怀远县境,张乐行等十八铺人马因薪饷无着,不受节制,被周天爵下令遣散,唯留张凤山一人随营。张乐行等皆返雉河集,十八铺捻军即恢复其原来状况。
【五旗捻军】
清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太平天国北伐军路经安徽淮北,被遣散回淮北的各地捻军纷纷响应,捻首张乐行、龚得等聚军导其西行,霎时,淮北捻军发展为58捻。十月,58捻合而为一,其中陆凤、江帮位、马和尚、武大僧等自称“四大天王”。清军派兵镇压,捻军即展开反镇压斗争。陆凤、江帮位、马和尚相继被捕杀,穆欣、王长青、龚元、姚旋儿等捻首相继战死。咸丰五年七月,诸捻首在与清军斗争中,确认有联合统一的必要,推荐十八铺捻首胡元众、江怀勤2部师爷郑景华、李士锬为代表,奔走游说联合之利害。七月三十日,诸捻首派代表赴雉河集,商定联合统一大事。而后,各支捻军在斗争中进一步联合起来。咸丰六年一月一日,各支捻军首领会盟雉河集,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将捻军整编为5大支,以黄、白、红、黑、蓝五色旗领之,人数发展到数十万,蓝旗人数为最。此后,黄旗张敏行(张乐行胞兄),张宗禹(张乐行族侄),黑旗刘玉渊、杨兴泰、赵浩然、宋希元,蓝旗任乾、夏白、陆连科等部,继续留淮北坚持斗争。盟主张乐行、军师龚得和黑旗总旗主苏天福、蓝旗总旗主韩老万等,率领捻军主力离开雉河集,转战至淮南,与太平军联合反清。白旗镶边旗主孙葵心、江台陵等部忽南忽北,转战淮南、淮北间。捻军数破清军,队伍和战区发展到皖、豫、苏、鲁诸省,咸丰七年十月,捻军主力转战至六安。十二月下旬,蓝旗中势力最大的一部刘永敬(绰号饿狼),及其侄刘天台(绰号小白龙),因与张乐行、龚得在与太平军联合问题上产生分歧,以及家乡固遭受团练苗沛霖勾结清军蹂躏,主张北归,被张乐行、龚得诛杀,从而导致捻军内部分裂。咸丰九年前后,清军加紧进攻捻军,捻军内部叛降事件不断出现,龚得等人又相继牺牲,捻军势力大为削弱。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太平军安庆失守后,张乐行率转战淮南的捻军回归雉河集。同治元年(1862年)秋,清廷遣亲王僧格林沁统一指挥清军剿捻,全力进犯捻军基地蒙城、亳州、涡阳等地,同治二年二月一日,清军攻陷雉河集,张乐行率10余骑突围至西阳集。二月五日夜,遭叛徒蓝旗李家英告密,被俘牺牲于义门集。至此。除张宗禹、任柱部先期离开家乡,转战于河南境内幸免于难外,五旗捻军损失殆尽。
【东西捻军】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清军攻陷雉河集后,张宗禹、任柱率捻军余部数万人,转战豫、皖等地,同治三年三月,与西北太平军余部遵王赖文光1000余人联合,推举赖文光为领袖,整编营伍,易步为骑。捻军在赖文光、张宗禹、任柱领导下,采取流动战术与清军周旋,屡败清军。同治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伏击僧格林沁部,全歼其马队1.1万余人,击毙内阁学士全顾、总兵何建鳌,僧格林沁躲在麦地里被捻童张皮绠杀死。清军曹州之败,大为震惊,急忙调两江总督曾国藩督师剿捻。曾国藩依河设防,在安徽临淮、山东济宁、河南周口、江苏徐州等地驻重兵堵剿,妄图把捻军分割在运河和黄河之间分而歼之。赖文光率一部避实击虚,与清军周旋,转战山东、河南等地。张宗禹率一部返回涡阳,围攻雉河集,因清军防守严密,未克,折转豫境。两军2次在河南扶沟、禹州会师,时分时合,打击清军。同治五年八月,捻军突破沙河、贾鲁河防线,粉碎了曾国藩河防计划。九月,以“独立难持,孤立难久”之计,在河南许州正式分军。任柱、赖文光率一部向东北入山东,是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率一部向西入陕西,是为西捻军。同治六年一月,清廷遣李鸿章代曾国藩署理钦差大臣,节制湘、淮军,加紧对捻军“围剿”。十二月,东捻军在山东寿光以南被歼,赖文光被俘,就义于江苏扬州。西捻军闻东捻军失利,急回师驰援,经山西、直隶,进入山东北部,清廷急调兵防堵,西捻军被围于山东境内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次年七月,西捻军在徒骇河全军覆没,张宗禹不知所终。捻军起义遂告全部失败。张宗禹,任柱捻军余部与赖文光太平军余部联合整编后,则沿用太平天国年号,主要首领称王。队伍编制仍为五旗军制,但较前严密。规定每1大旗分50小旗,每1小旗统众500人,分为10馆,每馆50人。人数特多,便将小旗分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