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清朝时期驻军

第一节 清军


一、长江水师
【提督衙门】
清同治五年(1866年),清军建立长江水师后,即设提督衙门于太平府(治今当涂县)。掌理全师政务、防务、操练、供饷等,遇重大事宜会同沿江各省督抚疏陈。长江水师辖4镇:即江南瓜州镇,江西湖口镇,湖北汉阳镇,湖南岳州镇。分为20营,每营设副将或参将1名,统领全营;设都司2名,管理营务;设守备、千总、把总、外委若干名,分管各汛。管辖江段西起湖北荆州,东界江苏江阴,上至湖南岳州,下至江苏崇明,绵亘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5省,计5000余里江程。于境内设3个子弹局,1个造船厂,3个修船厂。战船3年送修船厂修理1次,12年更换。凡驻水师之处渔船,由水师编号稽查,以清盗源。清长江水师提督衙门于辛亥革命时消亡。
【水师营】
长江水师驻安徽境内,计6营,即提标中营、安庆营、大通营、芜湖营、裕溪营、华阳营。6营官弁共250名,兵丁2586名,书识250名。战船、坐船、飞划786只(内大小舢板、长龙、战船392只,坐船214只,飞划180只。)炮位848尊。清水师营于辛亥革命时消亡。
提标中营:衙署设太平府内,与提督同城,由副将统领。辖守备3名,分守太平府城河、采石矶、和尚港。千总10名,分守金柱关、新城北岸三条沟、南岸缺子口、神农洲、采石下汛、铜井河、和尚港下汛。把总12名,分守太平府城、北岸老洲头、采石上汛、和尚港。外委16名,留营随差。管理江程98里。
裕溪营:衙署设裕溪口,由参将统领。辖守备2名,分守东梁山、白茆咀。千总8名,分守裕溪口西汛、北岸陡门河汛、北岸针鱼咀汛、北岸新河口汛、西梁山汛、四褐山汛、泥汊汛、辰塘河汛。把总9名,分守北岸田家沟汛、裕溪口东汛、北岸花蓝套汛、太阳河汛、牛屯河汛、东梁山汛、姥桥汛、汤家沟汛。外委12名,分派留营巡防,看守火药局,留营随差等。管辖大江南北江程292里。
芜湖营:衙署设芜湖,由游击统领。设守备1名,守荻港。千总4名,分守三山下夹口汛、三山上夹口汛、河口上汛、板子矶汛。把总6名,分守港汛、旧县汛、河口下汛、弋矶山汛、荻港汛、鲤鱼潦汛。外委10名,分守姚家沟汛、刘家渡汛,以及梳巡江面,看守火药库等。管辖上下江程290里。
大通营:衙署设铜陵县大通镇,由参将统领。设守备2名,分守丁家洲、大江口。千总8名,分守凤凰洲汛、梅埂汛、铁板洲汛、新洲头汛、新河口汛、胥家坝汛、新开沟汛、土桥汛。把总9名,分守郭港汛、洋山矶汛、紫沙洲汛、马船沟汛、太平夹汛、挖沟汛。外委12名,分守大江口汛、和悦州头汛、和悦洲尾汛、丁家洲汛、王家套汛,以及派守江宁防火,看守火药库等。辖管南北岸江程各180里,连同夹江计531里。
安庆营:衙署设安庆府城,由副将统领。设守备3名,分守东河口、黄石矶、枞阳河口。千总10名,分守乌石矶汛、杨家套上汛、杨家套下汛、宾赛汛、李阳河汛、乌沙夹汛、吉阳北汛、老盐河汛、马家窝汛、三江口汛。把总12名,分守江家店汛、花园汛、新盐河汛、鸭儿沟汛、新河口汛、水江口汛。外委16名,分守吉阳南岸汛,黄石矶下汛,湖东北汛,以及差遣协防。南岸辖管江程270里,北岸管辖江程234里。
华阳营:衙署设望江县华阳镇,由游击统领。设守备1名,守芙蓉墩汛。千总4名,分守老华阳汛、香口下汛、小如伏汛、老洲头汛。把总6名,分守华阳镇汛,香口上汛、马当汛、风套汛、六口汛、金钢料汛。外委10名,协防马当、小姑山、北风套诸汛,梳巡江面。北岸管辖江程150里,南岸管辖江程133里。
二、湘军
清咸丰二年(1852年)一月,太平军攻占武昌后,顺流东下,继占安庆、金陵(今南京)。清军绿营兵望风而逃,不堪一击。清廷命回乡奔丧的兵部侍郎曾国藩兴办团练,抵御太平军。曾国藩奉旨创立湘军,夹江西下,大举东征、连克汉阳、九江、湖口,于咸丰九年入皖。曾国藩率师抵安徽时,进驻安徽的水师达24营,陆师近200营,水、陆师共达11万人。湘军水、陆师,皆以营为单位。陆营以500人1营,其中满500人为大营,不足500人为小营。全营正额官勇为505人,规定每百人可用长夫36人。
咸丰十年三月,曾国藩以重兵将安庆包围。时太平军再陷江南大营,苏浙2省府县相继被太平军占领。清廷乃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并授为钦差大臣,严促曾国藩迅赴江南督师。曾国藩问计部下,众说纷纭,居多认为直捣金陵为宜。曾国藩权衡认为,先克安庆要冲,可致下游死命,然后进攻金陵就易如翻掌。遂决定不撤安庆围师,并加强攻势,经过激战,于八月攻克安庆。从此,湘军便将安庆作为立脚根基。湘军攻占安庆后,实际已成为挽救清王朝败局的政府军。是时,各路大军出征,需要有个指挥部;许多将领家属要留下安置,需要设后方基地;征战兵马粮秣要统支统筹,也要由后方筹措。曾国藩决定在安庆建立帅府。
帅府设有军事指挥、后勤等机构。其中包括营务处、粮台局、厘金局、制造局、支运局、转运局等,分管军事指挥、文案、银钱、军械、火器、侦探、发审、采编等事宜。
粮台局原仅一处,设于帅府安庆,以湖北盐厘、安庆沿江厘卡,以及大通招商局盐厘为其收入。而后湘军兵力日益增多,加以淮军兴起,为解决军粮军饷,增设山内、金陵、行营3处粮台局。安庆粮台局仍设安庆,称江外粮台。山内粮台局设祁门,以江西饶州、景德镇部分厘金和皖南茶捐、牙厘、地丁钱为其收入。金陵粮台局设下关。行营粮台收入靠江北厘金、两淮厘金,以及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的协饷等。4粮台每年收入共约有500余万两银。帅府以这笔收入,厚俸湘军官兵待遇。
安庆帅府的设立,稳固了湘军的根基,曾国藩遂定下3路进攻太平军之策。一路以曾国荃军沿江进兵,直攻金陵;一路以左宗棠军,专任浙江军事,以图浙江;另一路以李鸿章另募新军,并拨给湘军精锐数营,直抵上海。曾国藩自驻安庆帅府,指挥三军。曾国荃统湘军沿江而下,连克巢县、含山、和州、裕溪口、西梁山、金柱关、东梁山、芜湖、大胜关、秣陵关诸要隘,直插金陵城外,连营雨花台。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曾国藩自安庆出巡,经池州、芜湖、东梁山、西梁山、金柱关,登大胜关,沿途察看军事形势,决定增兵攻金陵。并令李鸿章、左宗棠从江苏、浙江进军,侧攻配合,于六月十六日攻下金陵,夺取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三、淮军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拟定从沿江、浙江、上海3路进攻太平军。上海一路,曾国藩令李鸿章统领,兵员由其回合肥招募。同治元年(1862年)初,李鸿章奉命到合肥,即以淮南、淮北“两淮”淮勇武装为基础,组建淮军。合肥,系李鸿章的家乡,是时,安徽大部地区已被太平军占领,严重威胁地方豪绅利益,李鸿章组建淮军攻打太平军,立即得到豪绅支持,淮勇纷纷归从。李鸿章即以所领淮勇为基础,编成5个营:合肥张树珊所领淮勇编为“树”字营,周盛波所领淮勇编为“盛”字营,刘铭传所领淮勇编为“铭”字营,庐江潘鼎新所领淮勇编为“鼎”字营,吴长庆所领淮勇编为“庆”字营。随后,李鸿章弟李昭庆又在合肥招募5个营,共编成10个步队营,计6800余人。
淮军步队营建制和湘军相同。每营设营官1名,士卒500人,加上行政人员,伙勇和长夫,每营实为685人。分前、后、左、右4哨和1个亲兵哨。每哨设哨官1人,分8队,第一队为抬枪,第二队为刀矛,第三队为小枪,第四队为刀矛,第五队为抬枪,第六队为刀矛,第七队为小枪,第八队为刀矛。每队有正勇10名,伙勇1名,杂长1名。亲兵哨由营官直接统领,分6队,第一队为劈山炮,第二队为刀矛,第三队为劈山炮,第四队为刀矛,第五队为小枪,第六队为刀矛,每队亲兵12人。淮军步队营编成后,曾国藩即派去一部分湘军帮助训练。所招淮军多为淮勇,有军事技能基础,加之出师在急,前后只用3个月时间便编练结束。三月二十八日,淮军兵分2路:一路由李鸿章亲领“树字营”、“盛字营”、“铭字营”、“鼎字营”、“庆字营”等5营,分别由合肥、庐江至安庆集结,而后乘所雇英国轮船数艘,开往上海方向与太平军作战;另一路,由李昭庆统领5营,移师无为、庐江一带驻防,北防捻军,东防太平军。
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连连得手,并在战斗中迅速发展壮大。七月,攻陷太平天国京都天京,李鸿章即派淮军回师安徽,负责追剿太平军余部。此时淮军,在武器装备上已大为改善,所有营伍装备了洋枪,每营洋枪多则400余支,少则300余支。装备洋枪后的营伍配置为:前哨8队,第一、二、三、五、六、七队为洋枪队,第四、八队为劈山炮队;右哨8队,第一、二、三、五、六、七队为洋枪队,第四、八队为劈山炮队;亲兵哨6队,第一、二、四、五队为洋枪,第三、六队为劈山炮队;左哨8队,第一、二、三、五、六、七队为洋枪队,第四、八队为劈山炮队;后哨8队:第一、二、三、五、六、七队为洋枪队,第四、八队为劈山炮队。淮军洋枪队均雇请英国、法国洋教练,采用西法训练,战斗力大为提高,对收复被太平军占领的皖省之府、州、县、城镇起了重要作用。后李鸿章又招募淮扬、太湖2水师,水军和陆军增至140营,共7万余人,成为支撑清末政府的一支主力军。李鸿章因此受到清廷奖赏,授两江总督。淮军文武官弁1万余人亦分别受到清廷嘉赏。同治四年,捻军仍举义旗反清,淮军转而成为镇压捻军的主力部队。先由刘传铭率部在安徽一带征战,时捻军士气方盛,锐不可挡,刘传铭部东奔西突,疲于奔命。同治五年立月,李鸿章急调开字10营由宿松回驻临淮关,调周盛波、周盛传率部由归德疾趋亳州;令长江提督黄翼升布置水路阻击捻军;令吴长庆统带步勇8营、马队3营驻扼皖鲁豫边界,隔断捻军各路联系,分割围歼。同治七年,捻军被淮军歼灭。清廷加李鸿章太子太保衔,调任湖广总督,统率步队14营,马队3营,亲兵枪炮3营,赴湖广任职。后来淮军日益发展壮大,达200个营,约10万余人,并由临时编制改为国家军队,称为“防军”。淮系势力基本上掌握清政府末期的内政、军事、外交大权,酿成中国军阀割据的渊源。
下一篇:第二节 太平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