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太平军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一月太平军进入安徽,到同治三年(1864年)失败为止,在安徽驻扎达10年之久。太平军驻安徽所部,先后约达40个军,分驻安庆、庐州、皖南、沿江等地,进行反清战争。
一、石达开部
石达开,是太平军的领导核心人物之一。石达开部,系太平军左军,约辖19个军,共有精锐部队20万余人。士卒穿黄背心蓝边号衣作为番号。太平军从广西进军中,石达开部一直为太平军的先锋军。咸丰三年(1853年)一月,石达开部进入安徽境内后,连克安庆、池州、铜陵、芜湖、太平府(今当涂)。四月,石达开率部西征,五月进驻安庆,分兵入皖西,夺取庐州,连克22个州县。石达开部基本控制安徽后,即将其作为战略基地,长期驻扎下来,精心整治。开始,群众不习惯太平军的宗教和法制,普遍产生对立情绪。石达开亲赴安庆及安徽各地安民,实事求是地推行抚民政策,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诸如:“择乡里有乡望者为乡官,缉盗贼,严军旅,使各安其业。更督民造粮册,按亩输钱米,于乡里之豪暴者抑制之,无告者赈恤。”致使“军用裕而百姓安之,颂声大起”,深得民心。咸丰六年八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发生“韦杨事件”,石达开在险遭谋杀之时,连夜逃离天京,奔安徽。石达开到达安庆后,即宣布韦昌辉的罪状,从湖北调回太平军4万人,经皖南赴京靖难。在皖南宁国府(今宣城),石达开上奏洪秀全,要求处死韦昌辉。洪秀全得奏,即下令捕杀韦昌辉,并派人将韦昌辉的头颅送宁国府石达开军营,石达开方回京辅政,被尊为“义王”。经过石达开努力,朝政原定,军事形势好转,威望更高,遂引起洪秀全对其产生猜疑之心,并以各种手段钳制石达开,石达开难以忍受这种处境,于咸丰七年四月愤然离开天京,先到达无为,后抵安庆。在安庆集聚7万精锐太平军,走上分裂道路。石达开率部离开安徽,由建德(今东至)进入江西,于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全军覆没于四川大渡河紫打地。
二、胡以晃部
胡以晃,是太平军金田起义的战将之一。胡以晃部,系太平军西征第一路军,辖数军。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胡以晃率领西征军第一路军,分乘船只千余艘,溯江西上,连克和州、太平府,经池州,攻克安庆。太平军占领安庆后,即以胡以晃部驻守,经略安徽,巩固太平天国政权。七月,太平军继续西征,胡以晃率部向皖北推进,连克桐城、舒城、庐州。胡以晃部克庐州后,将部队驻扎下,进行休整,并留之镇守。咸丰四年春,胡以晃部奉命向皖南推进,一月二十三日,经东流、建德,克祁门。至此,皖南全境皆为太平军所控。胡以晃被封为护天豫,一度兼理大江南北两岸军民政事。胡以晃部在皖北、皖南所占之处,皆推行军、师、旅帅乡治制度,为太平军开辟和巩固安徽政权作出重大贡献。但胡以晃部政策较差,政令偏急,且杀人过多,致引起部分地区人民反感。胡以晃部在攻打桐城县城,守城清军曾挟居民抵抗,胡部入城时,即以邑人抵抗太平军,大肆屠杀,城中有人全家遇难或自尽。胡以晃部攻庐州城后,遇清军顽强抵抗,陷城后、又以城民助清军作战大肆屠杀。咸丰五年,胡以晃率部随石达开出师江西,病故于临江(一说死于韦杨事变)。
三、陈玉成部
陈玉成,是太平军后期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的名将。陈玉成部,系太平军后期的一个方面军——前军,辖10余个军,10万多人,士卒穿黄背心绿边号衣作番号。清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湘军李续宾等部进占桐城,安徽告急,陈玉成统所部急行军进入安徽。八月二十三日,李续宾率兵5000进攻三河镇。陈玉成即率部经巢县、庐江,昼夜兼程,直趋白石山与金牛镇,抄李续宾后路,并命吴如孝联合捻军,从庐州隔断清军舒城援兵。经激战,全歼湘军精锐5000人,李续宾也因兵败自缢而死。李续宾10营湘军被全歼后,安庆围城清军即自动撤围退至宿松、太湖。陈玉成部进驻安庆大营。陈玉成部是一支能攻能守的部队,也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湘军皆誉其“厉害”,望而生畏。陈玉成部驻守安徽,对稳定太平大国政权起了积极作用。陈玉成部在镇守安庆大营时,连年经营安徽大江南北,使长江下游交通畅通,从芜湖集聚粮米源源接济天京,并联络捻军,多次救援天京。三河大捷,使太平军在安徽的局面稳定2年以上。咸丰十年五月,湘军乘陈玉成率部解天京之围之机,占据枞阳,围攻安庆。咸丰十一年三月,陈玉成部回师安庆,在安庆城外与湘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八月十五日,安庆失守,陈玉成率残部退守庐州。天京虑溃兵为害,封江阻安庆败兵东下,又严究陈玉成兵败之责,革其职权。陈玉成兵败家破,公私交困,为寿州捻军头目苗沛霖所惑遇害。
四、李秀成部
李秀成部,系太平军后期的一个方面军——后军,辖10多个军,约10万余将士。士卒穿黄背心白边号衣炉番号。太平军定国后,李秀成部曾配合陈玉成部,横跨江淮,歼击湘军,镇守庐州、桐城等地。李秀成多次组织各路太平军重要会议,善于出奇制胜。清咸丰八年(1858年)初,天京处于清军严重包围之中,形势十分危急。三月,李秀成赶到芜湖,会见族弟李世贤,商量援救天京。决定由李世贤在江南继续牵制清军,自领精兵5000进攻江北,恢复天京与江北交通,运送粮食接济天京。七月十六日,李秀成率后军从全椒进攻滁县,在乌衣与陈玉成部会师,攻破清军江北大营。清军江北大营虽破,但江南大营仍然威胁着天京。李秀成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法,于咸丰九年十二月离京到芜湖,统率所部,经皖南入浙攻占杭州,清军江南大营主帅和春果然中计,分出五分之二兵力救援杭州。李秀成发现清兵就范,赶回皖南,在建平(今郎溪)召开江南地区太平军将领军事会议,制定对江南大营作战方针,决定实行大包围战术,把江南大营扫荡一空。四月,二解天京之围。李秀成部在安徽,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且治政有方,深得安徽人民崇敬。李秀成部驻安庆时,极力宣传太平军的政策,身体力行。曾严令将士:“何官何兵无令敢入民房者,斩不赦。左脚踏人民家门口者,即斩左脚;右脚踏入民家者,即斩右脚。”驻军庐州时,严格执行政策,抚众安民,庐州大商周邦福的《蒙难述抄》记述太平军进入庐州情形:“长毛(指太平军)打锣,大声喊叫:合肥新兄弟听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愿拜降者拜降,不愿拜降,就叫本馆大人领回。倘不放,就到丞相衙门去告。”何等讲礼。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李秀成在天京垂危之时,制定“进北攻南”的作战方针,进军安徽,企图挽回太平军败局,但为时已晚,只得从寿州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