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北 洋 军
一、武卫右军
武卫右军,系袁世凯所建新军改称,原驻河南周口一带,由河南布政使倪嗣冲统领,兼武卫右军翼长。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十五日,在武昌起义影响下,安徽淮上军起义并占领阜阳。倪嗣冲接受袁世凯派遣,率武卫右军开往阜阳镇压起义军。十月十九日,倪嗣冲率武卫右军步兵3营、炮兵1营、马兵1营,共5营兵力,分2路进入安徽。一路以步兵2营,炮兵1队,由颍水北岸进犯;一路以马队2棚,步兵1哨,由颍水南岸进犯。余部由倪嗣冲自领,作为后应。武卫右军到达阜阳城外后,纠集地方武装2万余人,向城内淮上军进攻,淮上军500余名将士战死,阜阳被武卫右军攻占。十一月,北伐军到达阜阳,武卫右军退至城外十入里铺驻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北伐军奉命回师撤离阜阳,皖北即落入倪嗣冲手中,武卫右军也在安徽驻扎下来,而后改为“安武军”。
二、皖系军阀集团
皖系军阀集团,以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人而得名。皖系军阀集团,掌握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河南、陕西、湖南、淞沪和西北等省区的军政大权,辖有陆军师11个,混成旅17个,共约20万余人。民国5年(1916年),皖系军阀集团驻在安徽支系的陆军有8路,每路5个营,共40个营,约2万人。分驻蚌埠、安庆、芜湖、寿县等地,控制安徽军政大权达10年之久。民国9年7月,直系和皖系军阀集团爆发战争,段祺瑞之皖系战败,驻扎安徽的皖系部队仅剩第一、二、三、四、五等5路,第一路统领陈德修,第二路统领(不详),第三路统领李复庭,第四路统领钱广汉,第五路统领杨瑞文,共20多个营。此后驻皖之皖系军队时增时减,直到民国16年全部接受国民革命军改编,皖系军阀集团即宣告破灭。
三、直鲁联军
直鲁联军,由直隶李景林之直系,山东军务善后督办张宗昌之鲁军2部合编而成,共有36个军,约40万人,张宗昌任总司令,褚玉璞任副总司令。民国16年(1927年)2月初,张宗昌率直鲁联军南下,进驻蚌埠及皖北,对合肥形成包围之势。企图攻下合肥,再战安庆,从侧面截断国民革命军长江后援之路,以援奉军反攻南京。直鲁联军南下,其主力大部进入安徽,共有11个军,6个师、7个旅,又1个铁甲车队,共约15万人。隶属张宗昌的鲁军有:第一军(军长方永昌)、第二军(军长张敬尧)、第三军(军长程国瑞)、第五军(军长王栋)、第七军(军长许琨)、第十军(军长杜凤举)、第十一军(军长王翰呜)、第十二军(军长马玉仁)、第十三军(军长刘志陆)、第十四军(军长孙魁元)、武卫军(马济)。隶属褚玉璞直军的有直属第一师(师长谢玉田)、直属第二师(褚玉璞兼师长)、第三师(师长孙逊廷)、直属暂编第一师(师长曾景玉)、直属第六旅、直属混成旅、第五十七旅、卫队第一旅、卫队第二旅、铁甲车队。一路在张宗昌直接指挥下,以第七、十、十二军及铁甲车队,共2万余人,攻占滁县、全椒,前沿达浦口,和县以下沿江,皆听到直鲁军炮声。一路以第二、五军等部,共3万人,先攻下霍邱,继攻占六安,接着向安庆进军。另一路以第三、十三军等部,围攻合肥。是时,蚁集在安徽各地的联军纪律极坏,到处烧杀淫掳,无恶不作,皖境百姓恨之入骨。直鲁联军进驻安徽不久,大本营前移至合肥北门外熊店,由联军副总司令裙玉璞兼前敌总指挥,对合肥展开攻势。合肥守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一军军长兼合肥城防司令马祥斌,率兵1万余人,固守合肥。5月11日,经第十一军将士奋战,终将直鲁联军击溃。5月中旬,国民革命军渡江北伐,在全椒经16、17日两天激战,歼灭直鲁军之第七、十军3万人大部。接着,直鲁军又在明光、凤阳、蚌埠战败。张宗昌亲领武卫军督战负伤。至6月底,直鲁联军遂在安徽全线溃败。联军在溃败沿途,各地百姓、红枪会、黄旗会、地方团队,处处截击,杀死者众多,有的部队几乎被当地群众斩尽杀绝。民国17年4月,直鲁联军残部大部被国民革命军缴械收编。
四、五省联军
五省(浙、闽、苏、皖、赣)联军,是直系的一支军阀集团,由闽浙巡阅使孙传芳任总司令。共约20万人。其中皖军由安徽军务善后督办陈调元任总司令,下辖1个师、3个混成旅、1个补充旅。民国16年(1927年)8月初,孙传芳乘国民革命军北伐受挫,以及蒋介石和汪精卫争夺南京党政席位之际,将五省联军20万之众,召集到长江北岸安徽地域集结,而后冒险渡江,发动背水之战的龙潭战役。战至8月30日,孙传芳部被歼3万余人,残部撤回江北,退至蚌埠附近,加以收容、补充,编成10个师又6个混成旅。用6个师6个混成旅驻扎明光、临淮关、蚌埠,构成一道防线,其余4个师开往徐州近郊驻扎。驻蚌埠一线的的6个师为:第二师(师长李宝章)、第八师(师长崔景桂)、第九师(师长段承泽)、第十二师(师长苏延)、第十三师(师长陆殿臣)、第十五师(师长宋福田);6个混成旅为:第六混成旅(旅长吴赞周)、第十三混成旅(旅长王乐善)、第十五混成旅(旅长王雅之)、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张学斋)、第三十混成旅(旅长徐松恩)、第三十三混成旅(旅长纪锡海)。联军驻进明光、临淮关、蚌埠一线后,即进行整顿、训练。经过一个多月整训,士气逐渐恢复,于高地构筑工事,以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上。11月,国民革命军二次过江北伐,攻破五省联军明光至蚌埠一线防线,五省联军遂向北退去,多部退回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