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
民国16年(1927年)初,各系军阀纷纷率兵南进,威逼安徽,安徽一些倾向革命的武装,相继向柏文蔚靠拢,要求成军。柏文蔚收编各部,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以袁家声部为第一师,袁家声任师长;张克瑶部为第二师,张克瑶任师长;岳相如部兵力不足6000人,编为暂编第三师,岳相如任师长。柏文蔚任军长,常恒芳任政治部主任。第三十三军编成后,即渐次将部队集中于六安、舒城、桐城、合肥、蚌埠一线驻守。后编入北伐江左军。
二、北伐江左军
民国16年(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在汉口集结后,编成江左军和江右军,沿长江两岸向下游进军。江左军由李宗仁担任总指挥,于2月下旬进入安徽,目的占据安徽后,会攻南京。江左军辖第一、二、三等3个纵队:第一纵队辖第七、三十三军,李宗仁兼指挥;第二纵队辖第十军,由王天培任指挥;第三纵队辖第十五军,由刘佐龙任指挥。共4个军、8个师又5个旅。第一纵队于3月4日推进到潜山,第三纵队于3月1日到达太湖。3月18日,3个纵队全部进入安庆、六安、合肥一线。至此,安徽皖北要地皆为江左军占领,总指挥部移驻安庆。3月中旬,各路国民革命军开始整理安徽政务,稳定局势,整编新收编之国民革命军。4月底,除留一部驻守安庆、合肥外,大部开往和县至浦口沿江一线,会攻南京。
三、北伐江右军
民国16年(1927年)1月,由汉口向长江下游进军之北伐军江右军,于2月下旬进入安徽。江右军由程潜担任总指挥。下辖第一、二、三等3个纵队。第一纵队辖第三、六等2个军,由程潜兼任指挥;第二纵队辖第二军,由谭延

任指挥;第三纵队辖独立第二师,由贺耀祖任指挥。共有3个军7个师又3个旅。第一纵队主力,于2月20日到达至德(今东至县),而后沿贵池、铜陵、繁昌推进,于3月6日占领芜湖,先头部队攻占当涂、采石。第二、三纵队于2月20日同时进抵祁门,3月6日攻占太平、石埭、陵阳镇、泾县等地。3月中旬,皖南要地皆为江右军占领。江右军控制皖南后,整理皖南政务,整编新收编之国民革命军,布置协同江左军会攻南京。4月底,一部抵南京近郊。民国17年3月,部队全部离开皖南。
四、新编国民革命军
【新编第三军】
民国16年(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进军皖南,驻徽州地区之孙传芳旧部刘宝题师,首先宣布投诚,收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军。刘宝题担任军长,兼江右军第四纵队指挥官,参加北伐。
【新编第十一军】
民国16年(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由太湖进入合肥、六安沿线地区。18日,驻守合肥之安武军马祥斌旅宣布起义,收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一军,马祥斌任军长,继续留守合肥。
【新编第三十七军】
民国16年(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沿江而下,驻守大通、贵池、安庆一带的直系皖军陈调元部起义,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陈调元被任命为北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七军军长。下辖第一、二、三等3个师,岳盛任第一师师长,丁翰东任第二师师长,安树珊任第三师师长。改编后的第三十七军,先集结巢县驻扎,后参加北伐。
【第二十七军】
民国16年(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进入皖北,驻皖北之安武军王普部投诚,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王普任军长,参加北伐。
【新编第五军】
民国16年(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进军皖南,驻广德、宣城之湘军第二师师长叶开鑫率部投诚,收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五军,叶开鑫任军长。下辖第一、二等2个师。邹鹏振任第一师师长,蒋锄欧任第二师师长。编成后驻大通、秋浦一带,后参加北伐。
五、三路北伐军
民国16年(1927年)5月,国民革命军决定渡江北伐,共编成三路大军。蒋介石担任总司令。第一路军由何应钦任总指挥;第二路军总指挥由蒋介石兼任,白崇禧代行指挥;第三路军由李宗仁任总指挥。兵力达13个军。5月中旬,三路大军渡江北伐,进入安徽。第二路军于5月17日攻占全椒,18日攻克滁县。第三路军于5月16日攻占定远,21日攻占蚌埠。第一路军也于天长县向北推进。各路在淮河以南进展顺利。但推进至淮河以北时,遭到孙传芳、张宗昌余部顽强阻击,北伐军多路战斗失利,部队损失较重。7月24日,蒋介石率第一军(军长何应钦)之第二十师(师长陈诚),赶到蚌埠调整部署。7月28日,蒋介石随进攻之部队进驻宿州,指挥第二路军向徐州进击。时总指挥部与各路部队通信联络中断,各路前进受阻。蒋介石乃电令各路军后撤。蒋介石于8月5日,回师蚌埠,下令各路北伐军据淮河之线固守,阻止孙传芳、张宗昌2部南进。安徽境内分设4个防区:以第十军军长王天培指挥所部(欠二十八师),驻泗县,为第一防区;以第三十三军军长柏文蔚指挥所部(欠第一师)和新编第十一军及王金韬之独立师,分驻蚌埠左右,为第二、三防区;第三十三军之第一师,由袁家声指挥,驻寿县,为第四防区。第六军作总预备队,驻凤阳。4防区连同总预备队,共5个军又1个独立师,依淮河为天然屏障,形成一道坚固防线,阻止北洋军南进。8月下旬,孙传芳之五省联军曾进占蚌埠一线,并渡江攻进龙潭,被国民革命军击退。11月,国民革命军经过休整,举行二次北伐,三路北伐军大部离皖北进。
六、豫鄂皖“绥靖”督办公署
民国19年(1930年)10月,国民政府成立豫鄂皖“绥靖”督办公署,调集7个师又1个旅,共10万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以下简称红军)进行“围剿”,前后时间长达10年之久。驻扎安徽皖西地区的有第四十六师,第七师、第五十五师。
【第四十六师】
民国19年(1930年)11月初,第四十六师进驻六安至霍山一线,进行剿共活动,师部驻六安县城。第四十六师系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师长范熙绩,辖3个旅,全师兵力1万余人。第四十六师进驻六霍后,于12月向麻埠地区红军部队进攻,在香火岭被红军部队歼灭3个团,击溃3个团,残部退回六安、霍山城内。民国21年,巢四十六师在六安集结,进行修整补充,复原3个旅,即第一三六旅,旅长王藩庆;第一三七旅,旅长刘玉琳;第一三八旅,旅长杨名芳。岳盛为师长。休整后的第四十六师,仍驻防六安至霍山一线,师部率1个旅又2个团驻六安城区。民国21年3月,在苏家埠战役中,第四十六师被红军部队歼灭。
【第七师】
民国21年(1932年)3月,国民党军为进剿红军之需要,将第七师调往安徽。第七师系国民党军正规部队。师长厉式鼎。辖3个旅,即第十九旅,旅长李式龙;第二十旅,(旅长不详);第二十一旅,旅长李文彬,共1万余人。驻守合肥以西一线。3月21日,鄂豫皖红军部队主力围攻苏家埠战役打响,守苏家埠一线国民党军陆续被歼,力竭智穷,频频向蒋介石告急。蒋介石于4月下旬,任命厉式鼎为皖西“清剿”总司令。厉式鼎指挥所属第七师3个旅和警备部队等共15个团,2万余兵力,从合肥西援苏家埠,被红军部队阻击于六安西之陡拔河一带。第七师3个旅全部被歼灭。师长厉式鼎被红军俘获。
【第五十五师】
民国21年(1932年)初,为加强剿共力量,国民党军将第五十五师调至皖西。第五十五师系国昆党军正规部队。师长阮肇昌。辖3个旅,即第一六三旅,第一六四旅,第一六五旅。全师1万余人。3月,在鄂豫皖红军主力部队围攻苏家埠战役中,第一六三旅首先投入战斗,被红军部队歼灭;其第一六四旅,第一六五旅,亦于5月初被红军部队歼灭。七、李济深部
民国21年(1932年)6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任李济深为豫鄂皖3省“清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右路军司令,“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8月,李济深率右路军7个师又1个独立旅,编成3个纵队又1个预备总队,开进皖西地区。司令部设于六安城内。第一纵队指挥官为第四师师长徐庭瑶,率第四师驻正阳关。第二纵队指挥官为第三军军长王均,率第一、七、十二师等3个师驻六安至霍山一线地区。第三纵队指挥官为第三十二师师长梁冠英,率第三十二师驻霍山南部迄潜山地区。总预备队2个师集结于合肥。右路军各部队在皖西地区驻扎长达1年之久,按照蒋介石下达的命令,“血洗大别山”,进行烧杀掳掠,给皖西人民造成十分严重危害。该部于民国22年离皖南下。
八、张学良部
民国23年(1934年)2月,蒋介石任命东北边防军总司令官张学良为豫鄂皖3省“围剿”副总司令,“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4月中旬,张学良率东北军所部第一七师(师长吴克仁)、第一师(师长何立中)、第一一一师(师长董英武)、第一一七师(师长刘翰东)、第一二九师(师长周福成)、第一八师(师长杨正治,后任江惟仁)、第一九师(师长牛之峰)、第一一五师(师长熊正平)、第一二师(师长常经武)等9个师,陆续调抵豫鄂皖地区。以第一七师、第一八师、第一一师驻进六安至霍山一线,以第一一五师担任追击队任务,“围剿”中心区(即金寨县)。开始,张学良拟用3个月歼灭红军,却遭到红军第二十五军的顽强反击,第一一五师有5个营被红军歼灭。张部于次年离皖北上。
九、皖南“围剿”总指挥部
民国23年(1934年)秋,红军主力部队长征以后,留在江南的各地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3年游击战争。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安徽皖南设立“围剿”总指挥部,由刘镇华担任总指挥,辖第十一路军独立旅,第七师1个旅,第六十四师1个团。总指挥部成立后,刘镇华即率所辖部队开赴皖南。司令部驻屯溪。对皖、浙、赣边区红军游击队进行军事“围剿”。总指挥部于民国24年3月撤销。
十、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
民国25年(1936年)2月,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在豫鄂皖边区设立豫鄂皖边区主任公署,任命第十四军军长卫立煌为主任,以加强对红军“围剿”。民国26年4月下旬,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下令撤销主任公署,改设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任命卫立煌为督办,并将其职权提高,强化清剿的指挥。督办公署设于六安。下辖14个师又2个旅。驻皖西地区的有6个师又2个独立旅。第四十五、六十四、六十五师、独立第十四、第十一旅,驻六安;第七十四、五十四、一八师驻扎霍山。在此之前,民国21年9月,在国民党军各路部队围剿鄂豫皖红军战斗连连失利情况下,卫立煌亲率1个师,翻山越岭,攀藤而行,先占领殷家汇,继攻占金家寨。蒋介石接到卫立煌占领金家寨电报后,大喜过望,亲去慰问,给卫立煌部巨大奖励。并将安徽之六安、霍山、霍邱和河南省之固始、商城等5县部分地区划出,以金家寨为中心,成立县的建制,称“立煌县”。卫立煌部,在围剿鄂豫皖红军及革命根据地中,到处抓捕杀害赤卫队员、红军家属和群众,给大别山人民造成深重灾难。民国26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卫立煌接受红军第二十八军的和谈建议。红军第二十八军与卫立煌部代表在岳西县和谈成功,开创鄂豫皖边区国共和平合作抗日的局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卫立煌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部队调往河北石家庄。
十一、南京卫戍军
民国26年(1937年)12月4日,国民党军南京卫戍军在南京与日本侵华军展开激战,不支,即作战略转移突围。其中有4个军西撤后,经皖境之郎溪、十字铺、宁国、绩溪等地后撤至徽州地区。第六十六军(军长叶肇),驻休宁;第七十一军(军长王敬久),驻黟县;第七十四军(军长俞济时),驻祁门;第八十三军(军长邓龙光),驻歙县。各军驻徽州地区,经过一段休整后,便继续向西开进,离开安徽。
十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
民国26年(1937年)冬,苏州沦陷后,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迁至皖南休宁。长官司令部设屯溪三门呈,同时迁至休宁的有前敌总指挥部、兵站总监部等机构。民国27年7月,长官司令部迁江西上饶,前敌总指挥部仍留皖南,设屯溪阳湖。民国26年,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民国27年,顾祝同升任司令长官,唐式遵任副司令长官。民国29年后,续增刘建绪、黄绍、上官云相、罗卓英、韩德勤等为副司令长官。第三战区辖区为:皖南、苏南、浙闽2省。第三战区紧靠京沪杭地带,控制长江下游与东南沿海之间的大片土地,处在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左侧后方,东面被日军海军封锁,是“半敌后”战区。第三战区辖第二十三、第三十二等5个集团军,所辖部队驻芜湖以西长江沿岸。解放战争开始,第三战区撤销。顾祝同升任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
十三、第二十三集团军
国民党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系川军,抗日战争期间一直驻防皖南,是国民党军留驻皖南时间最久、兵力最多的一个集团军,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唐式遵任集团军总司令。初编成时辖3个军,即第二十一军,军长唐式遵(兼);第五十军,军长郭勋祺;第二十三军,军长潘文华。每军辖2个师。第二十一军辖第一四五、一四六师;第五十军辖第一四、新编第七师;第二十三军辖第一四七、一四八师。集团军司令部配属一个炮兵团。民国28年(1939年)4月,第二十三集团军缩减,撤销第二十三军,保留2个军,仍辖6个师。民国39年7月,唐式遵升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增编第二十五军,军长张文清,辖第五十二师、第一八师、海军布雷第一大队。民国31年4月,第二十五军调出,增编3个海军布雷大队。民国33年4月,又增编第二十八军,军长陶柳,辖第六十二、第一二、第一九二师。海军布雷大队均划出,另建总队。第二十三集团军,主要布防于青弋江以西至江西湖口以东,贴近长江下游南岸。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于民国27年4月设青阳县城,10月迁太平县柏越山,民国30年12月移迁黟县渔亭。第二十一军军部,民国27年4月驻青阳县城,所辖师分别驻柏驾桥、张溪镇、丁家桥一带,10月,军部迁江西浮梁,部队驻皖赣边界。第五十军军部,民国27年4月驻青阳木镇,10月迁太平县甘棠。民国30年12月随集团军司令部迁黟县渔亭,所辖部队也随军部迁移,先后驻青阳、广德、宁国、泾县、太平、黟县一带。其它军先后驻防石埭、繁昌,铜陵、贵池一带。第二十三集团军所辖各军,在日军“扫荡”时,前线部队损失较大。部队粮饷、枪弹补给供应均差。官兵待遇,远逊于国民党军之嫡系部队。新兵补充,主要靠四川等地农村强征之壮丁,捆绑虐待,生活艰苦,部队士气不振。集团军和各军官长,表现各不相同。第五十军军长郭勋祺,于民国39年升任集团军副总司令,深明民族危亡大义,与皖南新四军保持友邻关系,对新四军整训备战和向苏南敌后开进给以方便。唐式遵系旧军阀出身,对上级唯命是从,在“皖南事变”中充当反共内战工具。解放战争开始,唐式遵调任国民政府武汉行营副主任,所辖部队随之调出皖南,一部调往徐州。
十四、第三十二集团军
第三十二集团军,抗战期间,曾2次进驻皖南地区,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上官云相任总司令,王敬久、刘雨卿任副总司令。下辖第七十、四十九军,共6个师(其中2个预备师)。第七十军由李觉任军长、辖第十九师(师长唐伯寅)、第一七师(师长宋英仲)、预备第五师(师长曾夏初)。第四十九军由刘多荃任军长,辖第二十六师(师长刘广)、第一五师(师长王铁汉),预备第九师(师长张吉傅)。抗战开始,第三十二集团军,驻防皖浙赣边区,集团军总司令部驻歙县棠樾,总部前线指挥部设宁国县万福村,所辖军、师分驻泾县、宣城、宁国、太平一带,后移驻浙赣边界。民国30年(1941年)1月,6个师又调回皖南,直接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上官云相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成为突然袭击新四军的杀手。解放战争开始,上官云相调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四十九军调往徐州,第七十军调往台湾。
十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于民国26年(1937年)8月设立。战区司令长官部先由江苏迁于安徽宿县,后迁移河南老河口,而后分设第十战区时,设于安徽金寨。第五战区辖区先期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之津浦铁路线西侧;民国27年11月后为皖西、鄂北、豫南地区。战区司令长官先由蒋介石兼任,不久为李宗仁担任。副司令长官先由韩复榘担任,民国27年后,由李品仙、孙连仲、孙震、刘峙、郭寄娇相继任副司令长官。第五战区于抗战开始,曾辖第二十六等10个集团军,是各战区所辖部队最多的一个战区。后所辖之集团军时增时减。战区所辖部队,先期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歼灭日军的重大胜利,后退守大别山游击根据地,向皖北、鄂东、豫南游击,防守荆沙、襄樊公路各地区。抗战胜利后,第五战区撤销,李宗仁调任国民政府北平行营主任,所辖部队一部留驻安庆,一部调往武汉。
十六、第二十六集团军
第二十六集团军,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划归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指挥。徐源泉任总司令,辖第十、八十七等2个军、共4个师。第十军军长由徐源泉兼任,马澄瀛任副军长。第八十七军军长由刘膺古担任,陈孔德任副军长。第四十一、四十八、一九九师等3个师驻防合肥,部队分驻合肥至水家湖一线。民国27年4月,日军由津浦铁路东西两侧集中会攻徐州。5月,第二十六集团军奉命抗击津浦铁路西侧之日军,因兵力分散,遭日军击退。合肥失陷后,第二十六集团军退守合肥西官亭以南山区。7月,第二十六集团军西调,撤离安徽。
十七、第二十七集团军
第二十七集团军,于民国26年(1937年)底进驻安徽,划归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杨森任集团军总司令。辖第二十军,军长由杨森兼任,副军长夏炯。下辖第一三三师(师长杨汉域)、第一三四师(师长杨汉忠)。民国26年8月,杨森奉命率领第二十军出川东进抗日,10月抵上海参加上海保卫战,被提升为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十军军长。由于几经恶战,兵员伤亡较大,被调往安庆补训。第二十六集团军驻安庆期间,对部队进行休整和补充,并对新兵强化训练。安庆整训结束后,担负江北守备任务,杨森兼任江北守备军总司令。第一三三师开往巢县、无为、庐江,拦截日军南下,第一三四师向巢县出击,歼灭日军一部。是时,日军以另一部从水陆两路钳击安庆,第二十七集团军腹背受敌,放弃安庆,撤退到汉口。
十八、第二十一集团军
第二十一集团军,系国民党军桂系主力部队。抗战开始,驻守宿县地区,归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民国27年(1938年)6月间,皖北大部地区沦陷,退守大别山区,集团军总司令部驻立煌(今金寨)县古碑。总司令由廖磊担任,民国28年10月廖磊病故,由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品仙兼任。廖磊和李品仙先后兼任安徽省主席。参谋长先后由徐启明、陆荫楫、钟纪担任。下辖3个军。第七军军长先后由张淦、徐启明担任;第四十八军军长张义纯;第八十四军军长莫树杰。第七军辖第一七二师、第一七三师。第四十八军辖第一三八师、第一七六师。第八十四军辖第一七四师、第一八九师。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各师为2旅4团制。第八十四军各师为3团制,不设旅。第二十一集团军驻大别山期间的兵力部署,前期(民国27年7月至民国30年),因当时第八十四军另有任务,不在大别山,只使用第七、四十八军担任大别山守备任务。第七军守卫豫鄂山区,第四十八军守卫皖西山区,军部驻霍山深铺沟。第一三八师驻太湖、潜山。第一七六师驻桐城、庐江。2军作战地带为大别山南北两线。后期(国31年至民国34年),使用3个军担任大别山区的守备任务。第七军防守皖中,军部驻六安独山镇,第一七二师驻六安,第一七一师驻皖东。第四十八军防守皖西山区,军部驻岳西,第一三八师驻潜山,第一七二师驻桐城。第八十四军防守豫鄂山区。第二十一集团军,以金寨为中心的大别山区为依托,不断向皖西、皖中、津浦铁路、陇海铁路及安徽沿江地区之日军出击。但总体上受消极抗战影响,只是消极防御。民国32年1月,日军仅1个多联队兵力长驱直入,侵入金家寨,此乃第二十一集团军消极防御的结果。民国34年9月,部队调往合肥、蚌埠、浦口等地。
十九、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
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于民国29年(1940年)冬建立。总司令部设临泉。由汤恩伯任总司令,何柱国任副总司令,万建藩任参谋长。民国28年,汤恩伯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时,驻防豫西一带。民国29年,汤恩伯奉命到安徽省临泉组织苏鲁豫皖4省边区总司令部。临泉系安徽西北边陲的一个县,西与河南省沈丘、汝南相连,外可扼制陇海、津浦、京汉三大铁路线,内可控制界首、沈丘、阜阳一线东西700余里地带。它可保卫重庆、西安后方与前线的交通线。民国29年底,成立4省边区总司令部的方案制定不久,即被日军侦悉,日军分2路向临泉进攻,边区国民党部队进行抵抗,日军在界首仅占领一天,即放弃北去。汤恩伯即向蒋介石报告战绩,更加引起重庆重视,便加速组成4省边区总司令部。总司令部长官处设临泉河北岸大于庄、小于庄、老王庄一带。下辖2路挺进总指挥部。第一路由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兼任总指挥,驻阜阳大寨、江口集一带。第二路由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王仲廉兼任总指挥,总指挥部驻太和。第一路挺进总指挥部,所辖部队驻皖境有第十一路游击纵队等。第二路挺进总指挥部,所辖部队驻皖境有第一挺进纵队(驻涡阳西孙楼)、第五挺进纵队(驻太和北原墙集)、第十七挺进纵队(驻蒙城县漆园)、刘树元挺进纵队(驻涡河北龙山)、蒋心纯挺进纵队(驻亳县东)、段海洲挺进纵队(驻泗县、灵璧一带)。鲁苏豫皖4省边区总司令部所部,总兵力达30万人。从民国31年开始,总司令部开始扩军,到抗战胜利前的3年间,扩军20万余人,加上原部队合计兵力达50万之众。4省边区总司令部下属部队,抗击了日军几次进攻。但也加重4省边区人民的负担。军资粮秣,皆取于4省边区各地,尤以皖北负担最重。临泉本是安徽边区小县,交通阻塞。4省边区总司令部成立后,为适应军事需要,向临泉四处开辟数条公路,由临(泉)漯(河)公路、临(泉)界(首)公路、临(泉)阜(阳)公路、临(泉)太(和)公路,以及从临泉到金寨经过河南省固始县的临固公路等。修筑公路的材料、石子、砂子、砖头,全是向百姓征工征料,沿途祠堂、庙宇、学校,甚至民房等被扒一空,还有众多的苛捐、杂税,许多人家被迫卖田卖地、卖儿卖女、卖衣卖物,倾家荡产抵捐。交送后,有的生活无着,逃荒外流,家破人亡,加之汤恩伯的部队军纪废弛,官兵在各个村庄经常穿房入户,强奸民女,霸占民妇,妇女羞愤而亡者日必数起。群众曾纷纷联名向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控告,汤恩伯不但不理,反诬控告者有背景,加以报复。人民怨恨不已,当地群众的民谣称:“水、旱、蝗、汤(“汤”指汤恩伯),百姓遭殃!”曾秘密组织暗杀团毙杀汤恩伯部单行官兵。解放战争开始,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撤销,汤恩伯调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部队大部调往河南省。二十、第三十一集团军
第三十一集团军,原属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民国29年(1940年)调入安徽,归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指挥。汤恩伯兼任总司令,王仲廉任副总司令,王光汉任参谋长。辖3个军,即:第十三军(军长石觉)、第二十九军(军长陈大庆)、第八十五军(军长马励武),共9个师。集团军总司令部与鲁苏豫皖4省边区总司令部长官处同驻临泉。所辖部队防区为皖苏鲁边区。解放战争开始,部队调往河南省,隶属郑州绥靖公署。
二十一、第二十八集团军
第二十八集团军,于民国29年(1940年)冬鲁苏豫皖4省边区总司令部成立时,调入安徽,划归其指挥。集团军总司令由李仙洲(原第九十二军军长)担任。副总司令:陈又新、孙元良、唐星。集团军司令部驻阜阳城内,下辖第九十二军、骑兵第二军,共5个师,防区为皖豫边区。第九十二军军长由侯镜如担任,傅立平、柴济川任副军长,部队驻阜阳吕大寨、江口集、插花、羊湖镇、董集一带。骑兵第二军,军长由廖运泽担任,安俊才任副军长,所属骑兵第八师驻阚疃、河溜一带。解放战争开始,李仙洲调任第二绥靖区任副司令,部队调往徐州。
二十二、国防部特种技术人员歙县训练班
国民政府国防部特种技术人员训练班,是重庆中美合作所的一个分部,专事训练国民党军持工人员。民国31年(1942年)3月,训练班选定歙县雄村筹建,场所房舍一年建成。民国32年5月接收学员开训,至民国34年8月止,共训练8期,最多一期学员为1000人,最少一期学员为300人,共训练学员6000名。学员由各部队选调,第一期、第二期,为连、营、团以上军官。第三期为排以上军官。第四期至第八期学员士兵居多,只有少部分军官。第八期开训没多时,即宣布停办,从在训学员中挑选500名编成1个大队,开往上海,分编为18个交通警察队,其余400名学员遣散回各地。国民政府国防部对这所训练班极为重视。第一期训练班开学和结业,都由重庆中美合作所主任戴笠主持。训练班停办,也由戴笠亲到雄村宣布。训练班设有教务组、政训组、总队部(后改为大队)、特务连等机构。训练内容主要有:效忠教育、暗杀行刺、爆炸破坏、挑拨离间、潜伏活动等。实地训练有:各种常规武器、爆破、化装、擒拿、刺杀、暗杀等。教员一部分是中国教员,还有6名美国教员。训练班纪律严格,逃跑抓回者处以重责,直至枪决。野外训练,动作要求也相当严格。一次,有2名学员卧姿太高,当即被美国教官开枪打死。教职员工尤其是美国教官作风极坏,横行乡里,奸淫妇女时有发生;同时贩运鸦片、吗啡,在歙县各地销售,影响很坏。
二十三、国防部特种技术人员临泉训练班
国防部特种技术人员临泉训练班,系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第十特种训练班,由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与美国情报机关联合举办,专事训练国民党军统特务。民国33年(1944年)12月,在临泉县筹备,民国34年春开办。训练班驻临泉县城东周庄,又称临泉训练班。训练班主任由戴笠兼任,副主任周麟祥,教育长刘庆生。训练班内设教务、总务、政训组和秘书室,配有1部电台。教务组负责教育计划的拟定和执行,组长朱剑农;总务组负责经费给养,被服装备,组长孟继昌;政训组负责学员政治思想教育,组长范生;秘书室主管函件及对外联络公文处理;电台负责与重庆联系。训练内容主要有军事、政治、以及情报、通讯、擒拿、刺杀、毒药、侦察、查缉和检查等技术科目。招入训练班的学员,须有初中以上文化,并有内部单位或相当关系的人员介绍作保。家在沦陷区的,毕业后再派回沦陷区工作,以某种特长,如医疗、算卦作身份掩护,或投靠沦陷区军政商界的亲戚关系,进行工作。每期训练时间为6个月。第一期除招收部分学生(未贴招生广告,进行个别考试录取)外,另从鲁苏豫皖边区干部训练团调拨2个中队,共600人,分成4个中队。训练班在临泉仅办了1期,于民国34年9月撤销。
二十四、第八绥靖区
民国35年(1946年)7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为全面发动第三次国内战争需要,决定在合肥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八绥靖区。司令部设合肥,司令官由夏威担任,刘和鼎任副司令。辖第七、四十八军。第七军由李本一任军长,下辖第一七一、一七二师;第四十八军由张光玮任军长,下辖第一三八、一七四、一七六师。第八绥靖区部队以一部置于长江以北安徽地段防线,以一部重点设防大别山区,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在大别山区建立根据地。民国36年7月,第八绥靖区兵力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所属2个军先后调出,补入整编第四十六师(师长韩练成),辖3个旅,即一七五、一八八、二十九旅。归陆军总部徐州司令部管辖。民国37年8月,第八绥靖区撤销。
二十五、第四绥靖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四绥靖区,原设于河南省开封。民国37年(1948年)10月移驻安徽临淮关,归徐州“剿总”管辖。第四绥靖区司令官由刘汝明担任,曹福林、米文和、由镇南任副司令。辖整编第五十五、六十八师。整编第五十五师师长由曹福林兼任,下辖第二十九、七十四、一八一旅;整编第六十八师师长由刘汝珍担任,下辖第八十一、一九九、一四三旅。第四绥靖区移驻安徽,系接防第八绥靖区辖区的军事作战任务,守备蚌埠以北之淮河一线,作“守江必守淮”的战略部署,以“屏障南京”。不久改编为第八兵团。所辖部队仍驻蚌埠至临淮关一线。民国38年1月,淮海战役,国民党军失败后,第八兵团撤至江南。
二十六、第十二兵团
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原属国民党华中“剿总”统辖,驻河南省确山。民国37年(1948年)11月,改归国民政府国防部直接指挥,移驻安徽省阜阳、太和之间,参加淮海战役,兵团司令部驻马店。第十二兵团司令官由黄维担任,胡琏、吴绍周任副司令。辖第十、十四、十八、八十五军。第十军由道善任军长,下辖第三、十八、七师;第十四军由熊绶春任军长,下辖第十、八十五师;第十八军军长由胡琏兼任,下辖第十一、一一八师;第八十五军军长由吴绍周兼任,下辖第二十三、一一、一二六师。并配备第四快速纵队。全兵团合计12万人。第十二兵团是国民党军主力兵团之一,其第十八军是号称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第十军和第十四军的团以上军官,都是从第十八军抽调的。兵团司令官黄维,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和陆军大学第一期,留学德国,民国27年任第十八军军长,编组第十二兵团时,由陈诚推荐任兵团司令官。民国28年11月24日,在淮海战役中,第十二兵团向北进击,企图占领宿县,于25日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宿县南之双堆集地区,几次突围均未成功,虽经顽强激战,终未挽回败局。12月15日,全兵团被解放军歼灭。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被解放军俘获。
二十七、第十六兵团
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于民国37年(1948年)11月由河南省商丘移驻蒙城,司令部驻蒙城县城,归徐州“剿总”管辖。兵团司令宫由孙元良担任。辖第四十一、四十七、六十九军等3个军、6个旅及1个快速纵队,配有战车团、重炮团、工兵团,共约10万余人。第四十一军军长胡临聪,下辖第一二二、一二四旅;第四十七军军长汪匣锋,下辖第一二五、一二七旅;第六十九军军长胡长青,下辖第九十二、九十九旅。兵团建制健全,武器精良,军官大多经过专门训练,旅以上军官为陆军大学毕业。第十六兵团调安徽后,即投入淮海战役作战,开始为保障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西侧的安全。3个军的布署为:第四十一军随兵团司令部驻蒙城,第四十七军驻宿县,第六十九军驻蚌埠。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战场徐州吃紧,收缩第十六兵团。第十六兵团在向徐州开进时,节节挨打,处处被截,到达萧县之青龙集附近,只剩下3万多人(欠第六十九军),被人民解放军包围。12月6日晚,一部被人民解放军歼灭于永城地区,另一部被歼灭于萧县地区,还有一小部被国民党军第二兵团误用机枪击毙。
二十八、第二兵团
国民党军第二兵团,于民国37年(1948年)10月,由陇海铁路线之商丘进驻砀山、黄口地区,司令部驻砀山县城。兵团司令官杜聿明,副司令官邱清泉。辖整编第五、七十、七十四、八十三师。整编第五师师长由邱清泉兼任,下辖第四十五、四十六、第二旅;整编第七十师师长高吉人,下辖第三十二、九十六、一三九旅;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邱维达,下辖第五十一、五十八旅;整编第八十三师师长周志道,下辖第四十四、六十二、一一二旅。全兵团约10万余人。第二兵团武器精良,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完全美械化装备,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军之一“王牌军”。第二兵团进驻砀山,企图逐次向徐州靠拢,防备人民解放军从东海进击。驻砀山期间,邱清泉曾多次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和策略。11月8日,第二兵团开向萧县夹河东侧地区集结。民国38年1月6日,全兵团被人民解放军歼灭于萧县青龙集和永城县陈官庄之间,司令官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副司令官邱清泉被解放军击毙。
二十九、第十三兵团
国民党军第十三兵团,于民国37年(1948年)7月在蚌埠集结。11月初,移驻灵璧、泗县地区,担负国民党军淮海战场的机动作战任务。司令官李弥,副司令官陈冰,辖整编第八、九师。整编第八师师长李弥兼任,下辖第四十二旅、新编第三、二十旅。整编第九师师长黄淑,下辖第三、一一六旅、整编第二十六旅。全兵团约6万余人。第十三兵团前身,是国民党军第八军,李弥任军长。民国37年春,李弥率第八军从山东省调至安徽,驻防蚌埠、宿县一带。改编为第十三兵团后,即加紧合成训练。12月初,第十三兵团奉命向杜聿明集团靠拢。12月中旬,第十三兵团进至萧县青龙集时,被人民解放军围困。司令官李弥在青龙集召集旅以上军官会议,布置突围。但会议刚结束,整编第八师己被解放军歼灭,使突围计划破灭。民国38年1月6日,李弥率第十三兵团司令部及整编第九师,缩至陈官庄。解放军敦促第十三兵团残部投降,李弥派第三旅旅长周藩向解放军接洽投降事宜,自己化装潜逃。至此,第十三兵团全部瓦解。
三十、第七绥靖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七绥靖区,于民国38年(1949年)3月进驻南陵,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管辖,担负马鞍山至铜陵沿江南岸一线江防任务。司令官张世希,副司令官马师恭、曾振。下辖第二十、六十六、八十八军。第二十军军长杨干才,下辖第一三三、一三四师;第六十六军军长罗贤达,下辖第十二、一八五、一三八师;第八十八军军长由马师恭兼任,下辖第四十九、一四九、三一三师。全绥靖区所辖部队共5万人,主力沿长江南岸布防,第二十军居中,位于繁昌、荻港间,第六十六军为右翼,位于马鞍山、当涂,第八十八军为左翼,位于铜陵,并于战区纵深控制一定兵力,企图于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在海、空军配合下,大量杀伤于江面。各师团在沿江滩头修筑碉堡,构筑工事,修建寨墙,加固江防。4月20日,其防线被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之中集团首先突破,第六十六、八十八军大部被解放军歼灭,余部南逃,第二十军逃至湾

地区亦被解放军歼灭,杨干才被击毙。
三十一、第八兵团
国民党军第八兵团,于民国38年(1949年)初,由江北退至江南,兵团司令部进驻贵池。司令官刘汝明,副司令官曹福林、刘汝珍、米文和。辖第五十五、六十八、九十六军。第五十五军军长由曹福林兼任,下辖第二十九、七十四、十八师;第六十八军军长由刘汝珍兼任,下辖第八十一、一一九、一四三师;第九十六军军长于兆龙,下辖第七十五、一四一、二一二师。全兵团约6万人,担负铜陵至湖口一线江防任务。以第九十六军居中,位于东流;第五十五军为右翼,位于贵池;第六十八军为左翼,位于香口一带。部队在沿江构筑防御工事,企图在解放军先头部队渡江后,乘立足未稳,实施反击,歼于滩头阵地。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第八兵团防线全面崩溃,所辖3个军无力抵抗,向浙赣铁路线退却,10月17日,被人民解放军歼灭于厦门。
三十二、第一六军
国民党军第一六军,系第十七兵团的一个主力军,于民国38年(1949)3月进驻泾县,担任马鞍山至铜陵段江防的预备队。第一六军军长王修身,下辖第二八一、二八二、一九二师。全军约1万个人,配置于泾具至宁国地区。军部居中,3个师分别置于泾县、宁国、太平3地,成鼎立之势。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后迅速南进,第一六军增援不及,向南撤退。5月初,第一六军大部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在浙赣沿线。
附:汪伪军驻皖部队
民国27年(1938年)3月28日,日本侵略者在南京扶植梁鸿志组成“维新政府”。在日本侵略者诱降政策下,国民党上层发生分化。民国29年1月30日,民国副总统汪精卫叛变投敌,以其为首,在南京相继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伪“军事委员会”、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前后两个伪政权不断增加武装力量,企图帮助日军克服兵力日益不足的困难,背叛祖国,助纣为虐。
一、汪伪军委会直辖部队
汪伪军事委员会直辖警卫第二、三师和独立第十五旅,从民国32年(1943年)起,先后驻扎安徽。警卫第二师师部驻蚌埠,所辖第四、五、六团驻凤阳、明光,第四团于民国34年初移驻和县。警卫第三师所辖第七、八、九团驻南京至芜湖一线。独立第十五旅驻巢县,所辖部队驻淮南铁路各路段。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收编。
二、汪伪苏豫鲁皖总司令部
苏豫鲁皖总司令部及所部第十五军,于民国30年(1941年)驻宿县南坪集一带。其暂编第一军第十五师,于民国31年驻扎宿县地区,第五十七团驻芦沟集,第五十八团驻双堆集,第五十九团驻固镇、沱河集一带。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收编。
三、汪伪第一方面军
第一方面军及所辖部队于民国30年(1941年)先后驻扎安徽。总司令部和直辖独立旅驻芜湖。所部第二军辖第一师驻广德、吴兴之间。第三军第三师辖第七、八、九团,于民国32年驻芜湖至溧水一线。第三师特务营,于民国31年驻下塘集、朱巷一带。第四师辖4个团于民国30年驻大长至扬州一带。民国32年,第四师师部移驻合肥,所辖第十、十一、十二团驻淮南铁路沿线地区。第六师第八旅辖第一、二、三团,约3000余人,于民国30年驻嘉山、来安、滁县一带。第七师师部辖4个团,约1700人,于民国30年分驻合肥、含山、和县、巢县、寿县一带。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收编。
四、汪伪第二方面军
第二方面军及所部第五军第四十二师第一六二团,于民国34年(1945年)初驻界首。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徐州绥靖公署收编。
五、汪伪第三方面军
第三方面军及直辖独立团,于民国34年(1945年)初驻蚌埠。所辖第六军,军部驻临淮关。其第四十六师师部辖第一七五团驻明光,第一七二团驻三界,第一七三团驻全椒。第四十七师师部辖第一七四团驻凤阳,第一七五团驻怀远,第一七六团驻刘府。特一团、特二团驻滁县。第七军军部驻蚌埠。其第四十八师师部驻蓝营子,第一七七团驻刘府,第一七八团驻炉桥,第一七九团驻田家庵。第四十九师师部驻蚌埠南,其第一八团驻许家,第一八一团驻柳树营,第一八二团驻柳树营西。第五十师师部辖第一八三、一八四、一八五团驻滁县。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收编。
六、汪伪第四方面军
第四方面军于民国33年(1944年)驻淮北地区。所属第八军第十四师师部驻涡阳县义门集,其第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团驻义门集、牌坊集地区。第十五师师部驻孙町,其第五十七、五十八、六十二团驻宿县以南地区。第十六师师部驻亳县,其第六十一团驻遇贤集,第六十二团驻十字河,第六十三团驻亳县。特一旅驻砀山。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收编。
七、汪伪暂编第五路军
暂编第五路军其所辖第一、二、三团、特务团,于民国30年(1941年)驻芜湖一带。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收编。
八、汪伪第二路军
第二路军于民国34年(1945年)初驻阜阳一带。司令部驻马头,所属第一团驻龙集,第二团驻舒村,第三团驻杨庙。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收编。
九、汪伪皖南独立方面军
皖南独立方面军,系原国民党军驻南陵第二十三集团军第一四四师,师长张昌德,于民国33年(1944年)率部叛国投敌编成,张昌德任总司令。方面军司令部驻南陵。所部第一师驻青弋江、奚家滩、蒲桥一带。第二师辖第二十团驻繁昌。第三师师部驻南陵,所辖部队驻戴家会、峨岭一带。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调泾县收编,张昌德于民国36年在四川被处决。
十、汪伪救国护民独立师
救国护民独立师,属刘子清部,辖2个团,1000余人,于民国30年(1941年)驻无为、和县等地。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收编,大部遣散。
十一、汪伪清乡司令部
“清乡司令部”,系地方杂牌伪军改编,约1000余人,司令部于民国31年(1942年)驻撮镇,部队分驻桥头集、下塘集、店埠、忠庙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收编,大部遣散。
十二、汪伪涡蒙挺进军
涡蒙挺进军,于民国34年(1945年)初驻扎淮北。司令部及所属第一、二、三、五师驻涡阳、蒙城、萧县、鹿邑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