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一、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
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是在皖西最早建立和驻扎的一支红军部队。民国18年(1929年)4月,中共鄂东北特委派吴光浩、徐子清、徐其虚等到皖西金寨一带,组织武装暴动。5月6日(农历立夏节),打入丁家埠民团内部的共产党人周维炯,发动士兵起义成功。接着,共产党人肖方、徐子清、徐其虚领导的秘密农民武装,解除李家集、吴家店、白沙河等地的部分民团武装。9日,各支起义队伍会师于金寨斑竹园,组成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周维炯任师长,徐其虚任党代表,漆海峰任副师长、漆德玮任参谋长。下辖第九十七团,团长漆德玮兼;第九十八团,团长先后由郑廷青、肖方担任。全师共100余人枪。第三十二师成立后,先后消灭李家集、南溪等地的民团武装,占领金家寨,争取国民党军1个连起义,增编第一团,开辟了以南溪、吴家店为中心的纵横120余里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第一军】
民国29年(1930年)3月下旬,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命令,将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改编为红军第一军,下辖3个师又1个独立旅。原第三十一师主力改编为第一师。原第三十一师第十一大队,改编为军部教导队。改编时,第三十二、三十三师在皖西。4月中旬,军部进驻皖西,在南溪将第三十二师改编为第二师。将第三十二师一部和第三十三师,合编为第三师。另由原第三十二师一部及鄂东游击队,组织成第一军独立旅。第一军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爱暄。第一师师长徐向前(兼)、政治委员戴克敏(后李荣贵)、参谋长刘英,下辖5个大队;第二师师长漆德玮、政治委员王培吾、参谋长漆海峰,下辖第九十七、九十八、一一、一三团;第三师师长周维炯、政治委员姜镜堂、副师长肖方,下辖第一六、第一七团;独立旅旅长廖业琪。全军共2100余人。第一军的成立,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分散的、各自为战的3支红军部队,实现统一番号、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一支有力的武装力量。6月中旬,第一师在皖西出击,先后收复流波、麻埠、金家寨、独山等地,攻克霍山县城,歼灭国民党地方武装4000余人。第一军成立,把鄂东北、豫东南、皖西3块革命根据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使鄂豫皖边界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民国20年1月,与红军第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
【红军第十五军】
红军第十五军,于民国19年(1930年)7月,由鄂东南各县的游击队、赣北的部分游击队、及在鄂东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的红军第八军第四、五纵队改编而成。第十五军成立后,进驻宿松、太湖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军长先后由蔡申熙、徐海东担任,政委陈奇,政治部主任先后由李溪石、周吉可担任。辖2个团:第一团,团长查子清、政委李溪石(兼);第二团,团长黄岗、政委陈西。全军约千余人。民国20年1月,与红军第一军合编为红军第四军。
【红军第四军】
红军第四军,于民国20年(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由红军第一军和第十五军改编而成。红四军成立后,军部曾驻六安县麻埠镇,部队活动于皖西一带。军长旷继勋,政委余笃山。原第一军第一师与第十五军第二团,合编为第十师;原第一军第二师与第十五军第二团,合编为第十一师;原第三师第七团,改编为独立团。5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成立,对红军第四军进行了整编,旷继勋、徐向前先后担任军长,曾中生任政委。下辖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师。9月,红军第四军再次进行整编,下辖3个师。军长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第十师师长倪志亮,政委甘元景;第十一师师长王树声、政委甘济时;第十二师师长陈赓、政委刘杞。全军约1.25万人。民国20年11月,与红军第二十五军合编为红军第四方面军。
【红军第四方面军】
红军第四方面军,于民国20年(1931年)11月,由红军第四、二十五军改编而成。方面军成立后,曾多次驻扎和转战皖西。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政委陈昌浩、中共前委书记沈泽民、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刘士奇。下辖4个师。第十师师长倪志亮(兼)、政委甘元景,下辖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第十一师师长王树声(兼)、政委甘济时,下辖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第十二师师长陈赓、政委刘杞,下辖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团;第七十三师师长刘英、政委吴焕先,下辖第二一七团、第二一八团、少共国际团。总兵力近3万人。第四方面军成立后,从民国20年11月至民国21年6月,相继取得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4次战役的重大胜利,主力红军发展到4.5万人。第四方面军总部及各师多次转战和驻扎皖西,给皖西人民留下深刻影响。民国21年6月,由于张国煮实行消极防御,使第四次反“围剿”失败。10月10日,第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退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越平汉路西进川陕,进行长征。于民国25年10月与第一方面军在甘肃静(宁)会(宁)地区会师。
【红军第二十七军】
红军第二十七军,于民国21年(1932年)9月红军第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由留在该地区的红军第八十一团、英山独立团、霍山独立团和霍邱一个战斗营,在皖西合编成立。军长刘士奇、政委郭述申、副军长吴保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顺。辖2个师。第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政委王建南,下辖第一、三团。第八十一师(军部兼师部)下辖第二、五团。全军共4500人。第二十七军建立后,执行从内线转入外线的作战方针,在安徽境内的宿松、太湖、潜山、桐城、舒城、霍山等县,以及鄂豫2省的10多个县开展游击战争,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10月9日,在宿松县趾风河地区歼灭国民党部队约一个团,缴获迫击炮2门,机枪8挺,步枪500多支,子弹4万余发。第二十七军一面积极抗击和牵制向革命根据地进攻的国民党部队,一面保护2万多名地方干部、群众和伤病员安全转移。民国21年冬,分别编入红军第二十五军和第二十八军。
【红军第二十五军】
红军第二十五军,始建于民国20年(1931年)10月,11月7日归红四方面军建制。民国21年10月,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留下的红军第二十五军一部,坚持鄂豫皖地区斗争。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黄安县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重建红军第二十五军。作为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武装斗争的骨干力量。30日,红军第二十五军组成后,曾多次转战和驻扎皖西地区。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辖第七十四师(由原第二十七师改编)、七十五师及1个特务营。全军约7000人。民国22年9月,红军第二十五军由皖西北向鄂东北转移途中,遭国民党军队截击,军长吴焕先率领大部到达鄂东北,仍保留红二十五军番号。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一部返回皖西地区,建立红军第二十八军。民国23年春,红军第二十五军与第二十八军在皖西汇合,根据鄂豫皖省委决定,于4月16日在金寨豹子岩合编为第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参谋长丁少卿、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下辖2个师。第七十四师师长梁从学、政委姚志修;第七十五师师长丁少卿(兼)、政委高敬亭。全军共3000余人。民国23年9月,程子华到达鄂豫皖地区,传达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对红军第二十五军进行整编,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直辖4个团,共2980人。11月,红军第二十五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离开鄂豫皖根据地,民国24年9月到达陕北,与红军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红军第二十八军】
红军第二十八军,于民国21年(1932年)秋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后,留在当地的中共鄂豫皖省委负责人刘士奇、郭述申等,在江家岗召开会议,决定组建。廖荣坤任军长、王平章任政委,下辖原红军第二十五军之特务营及第二二四、二四六团。民国22年春,红军第二十八军与第二十五军在鄂东会合,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9月,红军第二十五军由皖西向鄂东转移,遭国民党军截击,被阻在潢(川)麻(城)公路以东的部队,由徐海东率领返回皖西,编为第八十四师,与原在皖西坚持斗争的第八十二师,合编为红军第二十八军,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任政委,全军约2300人。民国23年4月16日,红军第二十五军再次到皖西,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再次将红军第二十八军编入红军第二十五军。民国23年11月,红军第二十五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北上,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第二十五军2个连、手枪团一部和部分地方武装,在太湖凉亭坳(今属岳西)会合,进行整编,重建红军第二十八军。由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任政委(未设军长),政治部主任熊大海。下辖第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政委方永乐;手枪团团长余雄,政委詹化雨;特务营营长陈守信,政委徐成基。全军共1300余人。红军第二十八军重建后,即在太湖、英山、霍山、潜山、舒城等县开展游击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游击区逐渐扩大到几十个县范围。红军第二十八军在战斗中得到发展,新建一个独立团,各地也建立起游击小组,坚持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民国27年初,该部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红军第十军团】
民国23年(1934年)7月7日,红军第七军团奉中共中央指示,作为抗日先遣队,由瑞金出发北上,10月到达赣东北德兴县重溪与红军第十军会合。11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军第七军团与红军第十军进行整编,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下辖2个师。原红军第七军团改编为第十九师,红军第十军和一部分地方武装改编为第二十师。为了领导红军第十军团和创建新的根据地,11月中旬,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组成以方志敏为主席,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随红军第十军团行动。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第十九师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参谋长王如痴。第二十师师刘畴西(兼),政委乐少华(兼)。11月,红军第十军团分2路向浙赣边区和皖南行动。第十九师为一路,在寻淮洲领导下,于11月8日向浙皖赣边区进发。12月3日进入皖南地区,6日攻克旌德县城,10日经太平县到达黄山之汤口地区。另一路由红军第十军团部和第二十师,在方志敏、刘畴西率领下,于11月24日向皖浙赣边进发,12月4日,进抵婺源县,7日进抵休宁,9日到达歙县的岗村,10日与第十九师同日到达黄山汤口,在汤口进行休整。红军第十军团在汤口会师,声威大振,引起国民党的惊恐,国民党军调集大批部队围追堵截红军第十军团。红军第十军团在皖南奋战2个多月,穿插于旌德、泾县、太平、青阳、石埭、黟县、祁门、休宁、歙县、婺源等县的山区,进行大小10余次战斗,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买卖公平,关心群众疾苦,注意发展地方武装,在群众中留下深刻影响。但由于与国民党军力量悬殊,始终未摆脱被动局面。12月14日,在太平县之谭家桥战斗中,第十九师师长寻淮洲身负重伤,于转移泾县茂林途中牺牲,一至六连指战员大部阵亡。红十军团撤离谭家桥之后,继续在皖南转战,途中,部队改编为3个师。新增设第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挑。民国24年1月,红军第十军团离开皖南回闽浙赣边区根据地,途中又遭国民党军合围,经顽强战斗,因弹尽粮绝,指战员大部壮烈牺牲;方志敏被捕,红军第十军团仅存由粟裕、刘英率领800余人突出重围,转战到浙南,坚持游击战争。
二、八路军
【八路军第二纵队】
民国29年(1940年)2月6日,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将第二四四旅、晋豫边支队、独立游击支队、决死第三纵队和民军第四团等部合编,成立八路军第二纵队,共1.2万人,在政委黄克诚率领下,抵达涡阳,配合新四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巩固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第二纵队由左权任司令员、黄克诚、杨得志先后任政委。民国29年6月下旬,第二纵队主力第三四四旅旅长刘震、政委李雪三,辖第六八七、六八八、六八九团;新编第二旅政委吴信泉,辖第四、五、六团,到达涡阳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后编入八路军第四纵队。
【八路军第四纵队】
民国29年(1940年)6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南下华中,到达涡阳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8月,豫皖苏边区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整编。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欠第四纵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下辖3个旅、9个团,共1.7万余人。彭雪枫任司令员、张震任政委、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第四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下辖第十、十一、十二团。第五旅旅长藤海清、政委孔石泉,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团。第六旅旅长饶子健(代)、政委赖毅,下辖第十六、十七、十八团。第四纵队成立后,即在豫皖苏边区的淮北广大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以一部坚持豫皖苏边区,以一部进军怀远、凤台,控制淮河下游地区。9月,进入淮上,建立淮上办事处及怀远、蒙城、凤台、宿县等4地抗日民主政权。并以第五、六旅分驻涡阳南北地区,开展抗日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后编入八路军第五纵队。
【八路军第五纵队】
民国28年(1939年)5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南下,进入皖东北地区。民国29年7月,八路军新编第二旅、第二四四旅之第六八七团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纵队进行整编,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吴法宪、政治部副主任邓逸凡。下辖3个支队、9个团。第一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委朱涤新,下辖第一、二、三团。第二支队司令员田守尧、政委吴信泉,下辖第四、五、六团。第三支队司令员张爱萍、政委韦国清,下辖第七、八、九团。第五纵队成立后,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指示,向皖东北进军,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后编入新四军第四师。
三、新四军
【新四军军部】
新四军,由中共领导的南方8省(湘、赣、粤、浙、闽、鄂、豫、皖)的13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成。民国26年(1937年)10月2日,国民政府正式颁布改编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继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为加强中共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民国27年1月6日,军部移至南昌。2月上旬,新四军军部令江南各游击队到歙县岩寺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分别在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和河南省确山竹沟集结整编。4月4日,新四军军部由南昌进至岩寺,进行各支队的组建和整训。决定以湘鄂赣边的红军第十六师、粤赣边、湘赣边及赣东北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一支队;以闽西、闽赣边、闽南及浙南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二支队;以闽北、闽东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三支队;以鄂豫皖红军第二十八军等部改编为第四支队;以湘南及闽中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军部特务营。全军共1.03万余人,各种枪6200余支(挺)。4月下旬,第一、二、三支队,在岩寺进行整编。第四支队于立煌县流波会合后,进至舒城县山区进行整编。5月5日,军部进至太平县马村;5月26日,军部进至南陵县土塘村。7月1日,军部进驻泾县云岭。各支队整编后,陆续开赴华中敌后进行抗日战争。新四军军部在云岭驻扎达3年之久,领导和指挥华中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军,对日军作战达2200余次,歼灭日军2万余人,俘虏日伪军3000多人,收复大片失地,开创淮北、淮南、皖南、苏北、苏南等数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民国30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率军部机关和直属部队向苏南转移,行至泾县茂林,遭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兵力的袭击,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6000余人被俘和壮烈牺牲。项英、周子昆遇害,袁国平牺牲。叶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亲赴国民党军谈判时被扣。这就是蒋介石蓄意制造的亲痛仇快、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新成立,继续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坚持大江南北的抗日战争。
【新四军第三支队】
民国27年(1938年)4月,以闽北、闽东的红军游击队在歙县岩寺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赵凌波任参谋长、胡荣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五、六团。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绍铭、参谋长桂蓬舟、政治部主任刘文学;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琨、参谋长黄元庆、政治部主任阮英平。全支队约2100人。第三支队组成后,在岩寺加强训练。7月1日,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活动于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青阳、大通,南起泾县章家渡,北抵长江的纵横百余里地带,抗击日军,阻击日军长江交通线,战斗频繁,多次袭击日军获胜。11月南陵县马家园一战,歼灭日伪军300余人。12月,第三支队奉命转至铜陵、繁昌沿江地区担任防御任务。民国30年1月1日,第五团随军部转移途中,于茂林地区遇国民党军队袭击,干部战士大部壮烈牺牲。
【新四军第四支队】
民国27年(1938年)2月,由红军第二十八军、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司令部驻舒城县南部山区。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4个团。第七团团长何耀榜、参谋长林英坚、政治部主任胡继亭;第八团团长周骏呜、政委林凯、参谋长赵启明、政治部主任徐祥亭;第九团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参谋长唐少田、政治部主任郑重;手枪团团长詹化雨、政委汪少川。全支队共3100余人。第四支队成立后,即开赴皖中、皖东各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开展对日作战,并与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取得联系,使部队的抗日更有群众基础。5月上旬,支队派先遣队东进巢县以南地区。6月中旬,日军攻占安庆后,相继占领舒城、桐城,打通安(庆)合(肥)公路。第四支队于安合公路两侧开展游击战,连战皆捷,鼓舞了皖中人民的抗战信心。11月,第八团进至淮南铁路以东,与中共地方党领导的游击队会合,在皖中地区开展抗日战争。至此,第四支队打开皖中地区的抗战局面,为建立皖中抗日根据地打下基础。
【新四军第五支队】
民国28年(1939年)春,皖中地区新四军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很快,收复大片失地,各地抗日游击队不断扩大。根据形势发展,江北新四军于5月进行一次整编,以第四支队之第八团为基础,成立新四军第五支队。7月1日,第五支队正式成立。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呜、参谋长赵启民、政治部主任方毅。下辖第八、十、十五团。第五支队成立后,即开赴津浦铁路东来安、天长等县广大地区作战,经过2个多月的游击战争,开辟了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铁路东抗日民主根据地。
【新四军第六支队】
民国28年(1939年)11月,在涡阳县新兴集成立。彭雪枫任支队司令兼政委。辖9个团,共1.2万余人。民国27年9月2日,中共河南省委根据周恩来、叶剑英指示,决定开创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并以省委武装部长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300余人挺进豫东。9月30日,游击队由河南省竹沟出发东进,于10月11日到达西华社岗,与豫东游击第三大队一部及先遣大队合编,扩大为3个大队,共1000余人,仍称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游击支队成立后,继续向南挺进,开辟商丘、亳县、永城地区抗日游击区。5月,主力进军淮上,在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津浦铁路以西、宿县至蒙城公路以东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9月初,主力部队集结于涡阳新兴集整训。11月,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部驻新兴集,所属部队在淮北地区和豫皖苏边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民国28年(1939年)5月,为统一领导江北地区新四军、游击队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5月3日,叶挺军长到达庐江县东汤池,于同日宣布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兼任指挥、徐海东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张劲夫任政治部副主任。江北指挥部成立后,即行整编江北新四军部队,第四、五支队、江北游击纵队,划归江北指挥部指挥。各支队即在皖中地区展开对日军作战,开辟津浦铁路西和路东2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此后,江北指挥部进驻定远县藕塘。12月中旬,江北指挥部指挥所属部队,奋勇反击日军进攻,歼灭日军160余人,毙伤数百名,并乘胜收复全椒县周家岗等地。从而使皖东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新四军第二师】
民国30年(1941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以活动于皖东、淮南地区的新四军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由原第四支队编成第四旅,原第五支队编成第五旅,原江北游击纵队和淮南津浦铁路西一部分地方武装合编成第六旅。此外,还组成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旅)、津浦铁路西联防司令部。师部驻天长县。全师共14个团,1.8万余人。师长张云逸(兼)、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呜、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委王集成、参谋长詹化雨、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兼),下辖第十、十一、十二团。第五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参谋长黄序周、政治部主任祝世凤,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团。第六旅旅长兼政委谭希林、参谋长朱绍清、政治部主任徐祥亭,下辖第十六、十七、十八团。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旅),司令员杨梅生、政委刘顺之、副司令员罗占云、政治部主任王敬群,下辖第三、四、独立团。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郑抱真、政委谭光廷,下辖第一、二团。第二师成立后,部队进入津浦路东地区,进行整训。7月,奉命进入津浦路西,在津浦路两侧开展对日军作战,接连获胜。民国32年秋季,撤销第六旅。民国33年,在对日军开展攻势作战中,重建第六旅。民国34年春,第二师在津浦路东粉碎日军、汪伪军打通淮河交通线的企图。8月,第二师所属部队攻克六合、定远等6座县城,并争取汪伪军警卫第三师3000余人于六合地区起义。日军投降前夕,第二师破袭津浦路南段,攻克担子、乌衣等火车站。9月,师部率第四、五旅奉命北上鲁南,与第四师第九旅组成新四军第二纵队,在津浦路中段作战。以后,第五旅奉命返回淮南,与第六旅和独立旅组成新二师,参加解放战争。新四军第二师在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2万余人。到抗战反攻阶段,主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组织地方武装1万余人,胜利完成支持和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民国35年7月,国民党军大规模进攻淮南根据地时,第二师奉命撤至苏北。
【新四军第四师】
民国30年(1941年)6月,由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津浦铁路两侧地区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和八路军第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由原第四纵队第四旅改称第十旅,原第五旅改称第十一旅,原第六旅改称第十二旅。萧县独立旅划归第四师领导。师部驻涡阳县新兴集。全师共11个团,1.5万人。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十旅旅长张震(兼)、政委康志强、副旅长张天云、参谋长沈启贤,下辖第二十八、二十九团。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政治部主任黎同新,下辖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第十二旅旅长谭友林、代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副旅长黄思沛、下辖第三十四、三十五团。萧县独立旅旅长纵汉民、政委李中道,下辖雨亭总队、萧县独立团。第四师成立后,开赴津浦路东开展抗日战争,部队活动于路东淮北地区。为减少机关,充实连队,师成立后,将第十二旅机关撤销,第三十四、三十五团直属师部领导。7月,将各旅之骑兵集中编为师属骑兵团,以增强突击力量。同月,邓子恢任师政委。9月,第十旅调归第三师建制,第三师第九旅调归第四师建制。民国32年夏、秋间,第四师组织武工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反蚕食、反伪化斗争,随即开展整风运动,训练部队,增强部队战斗力,渡过困难时期。民国33年春,对日军开展攻势作战,攻克日军据点50余处,收复灵璧、泗县、睢宁间广大地区。8月,主力奉命向津浦路西河南敌后进军,在第三师第七旅配合下,歼灭日、伪军1.3万余人,建立8个县政权,恢复原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9且11日,彭雪枫师长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牺牲。由张爱萍担任师长、韦国清任副师长。民国34年春,第四师在津浦路东继续向日军发动攻势,连克日军据点20余处。7月,取得睢宁战役的胜利。8月,攻占永城、双沟等城镇,争取汪伪军第十八师4000余人起义。不久,第九旅北上鲁南,编入新四军第二纵队,第十一、十二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参加解放战争。第四师在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6万余人。到抗战胜利前夕,主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组织地方武装2万余人,胜利完成坚持和发展淮北地区抗日战争的任务。
【新四军第七师】
民国30年(1941年)5月,由原第三支队挺进团、无为游击队及“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七师,辖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团、独立团、特务团。挺进团等6个团,共3000余人。师部驻巢县南部山区。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第七师成立后,即开赴皖江各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多次击退日军进攻。到民国31年春,开辟和建立了铜陵、繁昌地区,含山、和县地区,桐城、怀宁、潜山地区,望江、太湖、宿松地区,庐江、舒城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游击区。民国32年春,第七师所辖部队改编为含和、皖南、沿江、巢湖四个支队和1个独立团,粉碎日(伪)军2次近万人的进攻。同年秋,谭希林率第二师之第十六团归第七师建制,谭希林任代理师长。民国34年4月,第三师独立旅划归第七师指挥。5月,以沿江支队为基础,与第十六团合编为第十九旅,另新组建沿江支队,旅长孙仲德,政委曾希圣(兼)。此后,第七师部队接连攻克无为、裕溪口等城镇40余处。一度攻入芜湖市区,歼灭日伪军近万人。同年秋,独立旅归建第三师。10月,奉命撤离沿江地区,部队编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旅,北调山东参加解放战争,后改为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第七师在抗日战争中,共歼灭日军2万余人。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主力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7000多人,胜利完成发展皖中,坚持皖南、皖西抗日战争的任务。
四、人民解放军
【晋冀鲁豫野战军】
民国34年(1945年)8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宣布成立,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兼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辖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豫皖苏等5个军区。10月7日,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各军区主力部队,编成晋冀鲁豫野战军,下辖6个纵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副司令员曾思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国华、参谋长赵东寰。下辖3个旅。第一旅,旅长杨俊生、政委邓存伦;第二旅旅长尹先炳;第三旅旅长李东朝、政委陈云开。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范朝利、政治部主任钟汉华。下辖3个旅。第四旅旅长孔庆德、政委刘明辉,第五旅旅长雷绍康、政委寇庆延;弟六旅旅长王天祥、政委刘华清。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曾绍山、副司令员阎红彦、政治部主任卢仁灿。下辖3个旅。第七旅旅长赵兰田、政委曾庆梅;第八旅旅长马忠全、政委卢南樵;第九旅旅长郑国仲、政委秦传厚。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杨奇清。下辖3个旅。第十旅旅长周希汉、政委刘忠;第十一旅旅长李成芳、政委刘有光;第十三旅旅长陈康、政委廖冠贤。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宏坤、政委段君毅、副司令员王近山、韦杰、参谋长张廷发、政治部主任鲍先志。下辖3个旅。第十六旅旅长韦杰(兼)、政委张国传;第十七旅旅长石志本、政委何柱成;第十八旅旅长肖永银、政委李震。第七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张霖芝、副司令员赵基梅、副政委张国华、参谋长昌炳贵、政治部主任王辉球。辖3个旅。第十九旅旅长吴大明、政委谢福林;第二十旅旅长匡斌、政委石新安;第二十一旅旅长况玉纯、政委刘震国。全野战军共12万人。民国35年6月26日,国民党蒋介石以大举进攻中共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对中共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晋翼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进入安徽,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民国36年8月6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于郓城以南地区隐蔽南进,开始执行挺进大别山任务。指战员冒着炎夏酷暑,通过黄泛区。8月23日渡过淮河、汝水、沙河,突破国民党军10多万人的阻击,于8月27日进入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等野战军领导和野战军总部,先后到达立煌、太湖等地区,在立煌县漆店召开干部大会,布置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任务。野战军诸多纵队驻扎并活动在皖西各县。第三纵队在皖西时间最长,并于10月8日在六安县张家店,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十八师之第六十二旅。从10月开始,野战军之第五、十九旅,改为解放军皖西军区地方武装,分散开展地方工作。野战军经过6个月的作战,歼灭国民党部队15万人,解放县城近百座,调动和吸引南线国民党部队90个旅到中原战场,完成战略展开任务。
【山东野战军】
民国34年(1945年)10月,抗日战争结束后,为粉碎国民党军打通津浦铁路,进军华北、东北的企图,保障与发展山东根据地,在山东军区主力部队大部调到东北的情况下,新四军军长陈毅率主力一部北上山东。民国35年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调进山东部队与山东军区留下来的一部分主力部队,组成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政委黎玉、参谋长宋时轮、政治部主任唐亮、政治部副主任张凯。下辖2个纵队,2个师。以原新四军第一纵队编成第一纵队;原新四军第二师第四、五旅,第四师第九旅等部,编成第二纵队;原新四军第七师仍编成第七师;原山东省军区留下之主力部队编为第八师,全野战军共约7万余人。第一纵队司令员时飞、政委赖传珠。下辖3个旅。第一旅旅长廖政国、政委阮英平;第二旅旅长刘飞、政委彭林;第三旅旅长张翼翔、政委何克希。第二纵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赵启明、副令员韦国清、参谋长詹化雨。下辖3个旅。第四旅旅长朱绍清、政委高志荣;第五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明(兼);第九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康志强。第七师师长谭希林、政委曾希圣、参谋长孙仲德、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下辖3个旅。第十九旅旅长林维先、政委黄火星;第二十旅旅长梁金华、政委黄耀南;第二十一旅旅长马长炎、政委黄先。第八师师长何以祥、政委丁秋生、参谋长马冠之、政治部主任刘春。山东野战军组成不久,即向安徽淮北地区进军。民国35年7月初,陈毅指挥第二纵队和第七、八师,迸驻津浦路东淮北地区,迎击由徐州、蚌埠之间东犯的国民党军队,而后向徐州、蚌埠间进击。7月18日,国民党军第七军、整编第四十八、六十九、二十八、五十七师等,共12个旅的兵力,分3路进攻淮北解放区。山东野战军主力,于7月20日隐蔽进入淮北宿县地区,27日晨发起宿县东北侧之朝阳集战役,歼灭国民党军第六十九师一部共5000余人。接着,山东野战军移师灵璧、泗县、五河,发起泗县战斗,歼灭国民党部队3000余人,但因天雨,后续部队不继,未能攻克县城,野战军伤亡2000余人。泗县战斗后,山东野战军撤至泗阳东北休整。
【华中野战军】
民国34年(1945年)9月,中共中央指示,浙东、苏南、皖南、皖中新四军部队,撤至长江以北。10月24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华中军区,仍归新四军建制。11月10日,组成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共编4个纵队。以苏浙军区第一纵队为基础,编为第六纵队(后改称第六师);以新四军苏中军区第三旅及第二旅的2个团,编为第七纵队;以新四军第三纵队为基础,编为第八纵队(后改为第一师);以新四军第四师第十、十二旅各2个团及淮北津浦铁路东1个地方团,编为第九纵队。全野战军约2万人。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副司令员段焕竞、参谋长陈铁君、政治部主任刘文学。下辖第十六、十八旅。第七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姬鹏飞、副司令员张藩、参谋长杜屏、政治部副主任卢胜。第八纵队司令员陶勇、副司令员彭德清、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下辖第一、三旅。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张震、副司令员饶子键、参谋长姚运良、政治部主任王学武。华中野战军编成后,于民国35年7月在苏中迎头痛击国民党军进攻,然后进驻淮南,转战于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浦口路段之皖东及淮北地区,配合山东野战军作战。民国36年9月,为了战略展开,粟裕曾率野战军总部,转战豫皖苏3省边区,野战军总部驻界首县张庄达4个月,于同年12月转移至河南。
【淮海战役总前委】
民国37年(194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和指挥淮海前线作战事宜以及地方支前工作。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民国37年11月10日,总前委由河南省张公店移驻宿县临涣集(今属濉溪县),开始驻临涣集内文昌宫,后移驻集北五里之小李庄。至12月26日止,在临涣集共驻46天,完成了淮海战役作战指挥任务。现设有纪念馆,旧址保存完好。
【中原野战军】
民国37年(1948年)春,为便于统一指挥江淮河汉地区的部队,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原军区。5月9日,中原军区成立,南征中原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员陈毅、李先念、副政委邓子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下辖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等7个纵队及第三十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副司令员尹先炳、参谋长潘焱、政治部主任王辉球。下辖3个旅。第一旅旅长杨俊生、政委陈云开;第二旅旅长戴润生、政委石新安;第二十旅旅长吴忠、政委刘振国。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王维纲、副司令员范朝利、副政委钟汉华、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许梦侠。下辖2个旅。第四旅旅长吴诚忠、政委刘明辉;第六旅旅长周发田、政委刘华清。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副司令员郑国仲、刘昌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阎红彦。下辖3个旅。第七旅旅长赵兰田、政委周维;第八旅旅长黄林、政委卢南樵;第九旅旅长童国贵、政委高治国。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参谋长王启明、政治部主任刘有光。下辖4个旅。第十旅旅长陈康;第二十二旅旅长周希汉、政委廖寇贤;第十一旅旅长刘丰、政委胡荣贵;第十三旅旅长查玉升、政委朱佩宣。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政治部主任李震。下辖3个旅。第十六旅旅长尤太忠、政委邵子言;第十六旅旅长李德生、政委韩明;第十八旅旅长肖永银、政委刘昌。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副司令员黄新友、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下辖2个旅。第二十六旅旅长向守志、政委余洪远;第二十七旅旅长崔建功。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芝、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下辖3个旅。第三十一旅旅长汪家道、政委孙仁道;第三十二旅旅长兼政委胡华居;第三十三旅旅长赵遵康、政委肖元礼。第三十八军军长孔从周、政委汪锋。下辖2个师;第十六师师长张复振、政委梁励生;第五十五师师长杨健、政委薛涛。全野战军共15万人。中原野战军成立后,迅即开辟中原战场。民国37年1月6日,中原野战军总部进驻亳县城。民国37年11月至38年1月,与华东野战军一起,进行了著名的淮海战役。民国37年11月10日至12月26日,中原野战军总部移驻宿县临涣集,到达前线指挥淮海战役。第三纵队与第九纵队,于11月15日,攻占战略枢纽宿县。各纵队在蒙城、涡阳、萧县、砀山、亳县一带,阻击国民党军驻淮海地区部队。民国37年11月至12月,在华东野战军配合下,于宿县之双堆集,歼灭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12万精锐部队。
【豫皖苏军区】
民国37年(1948年)夏,豫皖苏3省边区广大农村和城镇均己解放,各地成立军分区。为统一指挥3省边区军事斗争,中共中央军委于同年8月决定,成立豫皖苏军区,归中原军区管辖。下辖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等8个军分区和独立旅。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吴芝圃、参谋长陈明义、政治部主任王幼平。军区机关驻界首,司令部驻界首县城西北小郭寨村,政治部驻界首县城内陈家公馆,后勤部驻界首沙河南岸小学校院内。豫皖苏军区成立后,迅即领导和指挥3省边区战事,筹措对中原军区部队的物资供应,维护区内治安,整顿军风军纪,进行战场建设。12月,豫皖苏军区机关撤离界首,开赴淮海战役前线。
【华东野战军】
民国36年(1947年)1月下旬,华东地区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取消山东、华中野战军番号,成立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参谋长刘先胜、张元寿、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下辖10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由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编成第一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部分主力和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编成第二纵队;山东军区第九师与山东野战军第八师,编成第三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与华中野战军特务团,编成第四纵队;华中野战军第六师,编成第六纵队;鲁南军区第十师,编成第七纵队;鲁中军区第四、九师,编成第八纵队;胶东军区第五、六师,编成第九纵队;渤海军区第七、十一师,编成第十纵队;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重火器部队,合编成特种兵纵队。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副司令员何克希、副政委谭启龙、参谋长张翼翔、副参谋长张俊升、政治部副主任汤光辉。下辖4个师。第一师师长廖正国、政委曾如清;第二师师长刘飞、政委张文碧;第三师师长刘亨云、政委杨思一;独立师师长方升普、政委徐子荣。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韦国清、副司令员张震、副政委康志强、参谋长詹化雨、政治部主任邓逸凡、副参谋长吴华夺、政治部副主任徐海珊。下辖3个师。第四师师长朱绍清、政委高志荣;第五师师长姚运良、政委秦贤安;第六师师长滕海清。第三纵队司令员何以祥、政委丁秋生、副司令员士冕、政治部主任刘春。下辖3个师。第七师师长贺健、政委罗野岗;第八师师长王吉文、政委王六生;第九师师长郭廷万、政委刘伟。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王集成、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刘文学、政治部副主任谢云辉。下辖3个师。第十师师长张震东、政委卢胜;第十一师师长谭知耕、政委王敬群;第十二师师长彭德清、政委伍洪祥。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副司令员皮定钧、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陈时夫、参谋长杜屏、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下辖3个师。第十六师师长张云龙、政委宋文;第十六师师长梁金华、政委黄光;第十八师师长饶守坤、政委张闯初。第七纵队司令员成钧、政委赵启民、副司令员林维先、参谋长胡定国、政治部主任黄火星、副参谋长张元培、政治部副主任张崇文。下辖3个师。第十九师师长熊应堂、政委肖学林;第二十师师长殷少礼、政委邓少东;第二十一师师长谢锐、政委何志远。第八纵队司令员王建安、政委向明、副司令员孙继先、参谋长张仁初、政治部主任王一平。下辖3个师。第二十二师师长李迎西、政委刘文轩;第二十三师师长陈宏、政委李耀文;第二十四师师长周长胜、政委陈美藻。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参谋长聂凤智、政治部主任刘浩天、副参谋长叶超。下辖3个师。第二十五师师长聂风智(兼)、政委刘浩天(兼);第二十六师师长刘涌、政委仲曦东;第二十六师师长孙瑞夫、政委刘仲华。第十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景晓村、副政委刘培善、参谋长赵俊、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政治部副主任张缉光。下辖2个师。第二十八师师长王德贵、政委王若杰;第二十九师师长肖锋、政委李曼村。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政委张藩、参谋长钟国楚、政治部主任刘述周、副参谋长董尧卿、政治部副主任喻新华。后又相继组成第十一、十二、十三纵队。民国37年5月,华东野战军改编为4个兵团,即第一兵团;又称粟裕兵团;第二兵团,又称山东兵团和许(世友)谭(震林)兵团;第三兵团,又称陈(士榘)唐(亮)兵团;第四兵团,又称苏北兵团。全野战军共36万人。民国37年11月,与中原野战军一道进行了著名的淮海战役,部队进入安徽。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总部先驻宿县东北时村,继而移驻萧县蔡洼,指挥作战。各纵队分置在宿县、蚌埠、萧县、固镇、涡阳、亳县等地,打击国民党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取得全歼国民党军第七、十六、十三、二兵团的辉煌战果。
【渡江战役总前委】
民国38年(1949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改为渡江战役总前委。3月22日,总前委由徐州南下,进驻安徽蚌埠南郊孙家圩。陈毅、邓小平、谭震林驻总前委本部,刘伯承、粟裕分别在济南、河南处理战事。后期,粟裕也到达孙家圩。总前委领导及机关进驻孙家圩后,即展开紧张的渡江作战筹划决策工作。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着手起草《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26日,在孙家圩召开总前委扩大会议。到会的有总前委领导和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等。会议由邓小平、陈毅主持,着重讨论《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部署渡江作战事宜。会后,由邓小平再作修改补充,于同月底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电报中共中央。总前委在孙家圩完成这一重大使命后,于4月1日继续南进,由蚌埠乘火车经水家湖到达合肥,4月2日进驻肥东瑶岗村,指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以及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共100万大军,进行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以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第二十、二十六、三十四、三十五军;第十兵团第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军及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由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指挥,佯攻浦口、仪征,在三江营至张黄港段渡江。以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军;第九兵团第二十五、二十七、三十、三十三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由第三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以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十一、十二军;第四兵团第十三、十四、十五军;第五兵团第十六、十七、十八军及地方部队,共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指挥,在枞阳镇至望江段渡江。4月20日20时,中突击集团首先起渡渡江成功。21日晚,东、西突击集团相继渡江,歼灭国民党部队40万余,解放南京、上海、武汉、南昌、杭州等城市和广大地区,为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野战军】
民国38年(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以7个纵队为基础,扩编为3个兵团(第三、四、五兵团),11个军,32个师,1个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政委兼政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后勤部司令员兼政委段君毅。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副司令员王近山、杜义德、政治部主任阎红彦。辖第十、十一、十二军。第十军军长杜义德(兼)、政委王维纲,辖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师。第十一军军长曾绍山、政委鲍先志,辖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第十二军军长兼政委王近山,辖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副司令员郭天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辖第十三、十四、十五军。第十三军军长周希汉、政委刘有光,辖第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师。第十四军军长李成芳、政委雷荣天,辖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师。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辖第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师。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副政委张霖芝、政治部主任甘渭汉。辖第十六、十六、十八、十九、五十八军。第十六军军长尹先炳、政委王辉球,辖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师。第十七军军长王秉璋、政委赵健民,辖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师。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辖第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师。第十九军军长刘金轩,政委汪锋,辖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六师。第五十八军军长孔庆德、政委方正平,辖第一七二、一七三、一七四师。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达(兼),辖榴炮、战车、工兵团。全野战军共28万余人,拥有各种火炮1500门。第二野战军编成后,即开赴安徽安庆地区执行渡江作战任务。野战军总部驻桐城县城。第三兵团驻安庆、怀宁沿江地区,第四兵团驻宿松沿江地区,第五兵团驻太湖、望江沿江地区。3个兵团分别于20日至21日渡江,强行突破国民党军队铜陵至东流(今东至县)、彭泽段防线,继而占领东流、贵池、青阳等皖南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完成渡江作战任务后,奉命向大西南进军。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第二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队230万人和国民党军之地方武装及土匪武装百余万人,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第三野战军】
民国28年(1949年)2月9日,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改称为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辖第七、八、九、十等4个兵团,1个特种兵纵队,15个军,45个师,共58.1万人。弟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姬鹏飞、参谋长李迎西。辖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三十五军。第二十一军军长滕海清、政委康志强,辖第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师。第二十二军军长孙继先、政委丁秋生,辖第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师。第二十三军军长陶勇、政委卢胜,辖第六十六、六十八、六十九师。第三十五军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辖第一三、一四、一五师。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参谋长何以祥。辖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四十三军。第二十四军军长王必成、政委廖海光,辖第七十、七十一、七十二师。第二十五军军长成钧、政委黄火星,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师。第二十六军军长张仁初、政委王一平,辖第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师。第三十四军军长何基沣,政委赵启民,辖第一、一一、一二师。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参谋长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辖第二十、二十七、三十、三十三军。第二十军军长刘飞、政委陈时夫,辖第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师。第二十六军军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仲曦东,辖第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师。第三十军军长谢振华、政委李干辉,辖第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师。第三十三军军长张克侠、政委韩念龙,辖第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师。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参谋长陈庆先、政治部主任刘培善。辖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军。第二十八军军长朱绍清、政委陈美藻,辖第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师。第二十九军军长胡炳云、政委张藩,辖第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师。第三十一军军长周志坚、政委陈华堂,辖第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师。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政委张凯。第三野战军编成后,总部即进驻蚌埠南部孙家圩,部队进驻蚌埠地区。4月初,野战军总部离开孙家圩,率所属部队经滁县、天长,进抵安徽至江苏一带长江北岸,参加渡江战役。第七兵团驻枞阳以东沿江地区,第九兵团驻无为至裕溪口沿江地区,第八兵团一部驻滁县与乌衣之间。第七、九兵团,于4月20日20时发起渡江,强行突破国民党军港至铜陵段防线,占领江南滩头阵地,打退国民党军队多次反扑,继而占领马鞍山、芜湖、繁昌、南陵沿江各县市。第八兵团于4月23日攻占南京。第三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期间,转战在华东和中原战场,同安徽人民并肩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240万余人,胜利完成解放华东地区的使命。
【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
民国38年(1949年)1月1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改称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辖4个兵团。第十二兵团是其中的一个兵团。3月,在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前,第四野战军派出第十二兵团,作为先遣部队,划归第二野战军指挥,进驻安庆以西沿江地区。第十二兵团共10万人。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第一副司令员陈伯钧、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方。下辖3个军。第四十军军长罗舜初、政委袁升平,辖第一一八、一一九、一二、一五三师。弟四十五军军长陈伯钧(兼)、政委邱会作,辖第一三三、一三四、一三五、一五八师。第四十六军军长詹才芳、政委李中权,辖第一三六、一三七、一三八、一五九师。3月,第十二兵团进驻安庆以西之太湖、宿松及鄂东边区,作为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西突击集团的右翼,钳制武汉之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配合第二、三野战军渡江作战。在第二、三野战军展开渡江作战的同时,第十二兵团向西进击,攻占黄梅、浠水、汉川等地,钳制白崇禧集团,保障第二野战军侧翼的安全。4月28日,第十二兵团归建第四野战军。5月14日,在湖北省团凤至武穴段渡江,17日解放武汉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