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建国后驻军

第一节 陆军


一、陆军第七十一师
陆军第七十一师,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的一个主力师。民国38年(1949年)5月,进驻立煌县,担任清剿国民党军队残余武装任务。第七十一师师长黄玉庭、政委崔文彬、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世杰、参谋长王香雄。民国38年初,一些被打散的国民党军的散兵游勇,集聚到大别山区的金寨一带,结为匪帮,控制一方,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民主基层政权建设。为了剿灭匪患,第七十一师在第二十四军副军长梁金华的率领下,于6月初进入皖西大别山区剿匪,师部驻麻埠。9月5日,师所属第二一三团,在皖北警备团和六安军分区基干团配合下,攻克由土匪武装控制的金家寨,占领土匪武装中心区。到1950年3月5日止,全师歼灭国民党军残余武装3500名,帮助建立乡人民政权27个,配合安徽军区地方武装完成剿匪任务。1950年5月27日,鄂豫皖东线剿匪指挥部,在六安麻埠召开万人大会,庆祝大别山区剿匪胜利,欢送第七十一师胜利凯旋。
二、陆军第六十军
陆军第六十军,1950年进军川西,兼川西军区,属西南军区管辖。不久,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于1953年9月27日由朝鲜凯旋回国。10月17日,全军部队抵达宿县、蚌埠、滁县及浦镇一线。军部驻宿县。第六十军驻安徽后,归华东军区建制。军长张祖谅,1955年9月由饶子健担任,1960年7月由王诚汉担任。政委袁子钦,1957年由刘担任,1960年7月由曹思明担任。副军长钟发生、谭友夫、参谋长邓士俊、政治部主任李哲夫。下辖步兵第一七九、一八、一八一等3个师。1961年缩编,撤销第一八师。1967年扩编,增编第七十三师,第一八一师改称第一八师。1970年扩编为4个师,增编第一八一师。1979年,撤销第七十三师。1983年扩编为5个师,增编高炮第六十六师,坦克第十师。从1953年12月开始,第六十军在安徽省蚌埠、滁县、江苏浦镇等地建设营房。第一七九师建造蚌埠营房,第一八师建造浦镇营房,第一八一师建造滁县营房。经过艰苦施工,于1954年底完成3个步兵师各约18.7万平方米的营房建筑任务。1956年2月,第六十军军部由宿县移驻浦镇营房。安徽留下2个步兵师驻防。1955年,第六十军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要把我军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革命军队”的指导方针,转入正规化军事训练。1956年,完成单兵至营教练,少数团合练的训练课目。1955年12月,第一七九师第五三五团、师炮兵第五五九团、坦克第二八三团在凤阳进行“加强步兵团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术演习。1956年8月,第一七九师在淮河下游蚌埠至临淮关段进行强渡江河演习。1958年8月,军组成炮兵野战指挥部,在三界、珠龙桥地区进行炮兵野营训练。1959年1月4日至7日,军在滁县地区,组织第一八师、炮兵第九师、军高炮基干团、坦克自行火炮兵第二八三团两个连,航空兵第三十一团(5批40架次),进行步兵师对山地预有防御准备之敌进攻实弹战术演习。
第六十军所属部队驻安徽期间,在完成训练课目同时,还积极支援地方建设,参加抢险救灾,与驻地军政军民关系融洽。1954年7、8月间,江淮间特大洪水泛滥,淮水猛涨,蚌埠市被淹,第一七九师立即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在蚌埠加固淮河堤坝24060米,抢救被洪水围困居民15495人,同当地人民一道战胜洪水灾害。全军发扬南泥湾精神,先后围垦来安县汪波荡农场、霍邱城西湖农场,增产粮食,减轻国家负担,培养部队艰苦奋斗作风。
三、陆军第十二军
陆军第十二军,1950年由川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回国后,先后驻防浙江、江苏。1967年8月“文化大革命”初,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命令,赴皖执行“三支两军”任务,进驻安徽。8月8日,军部率第九十一团、工区及工程建筑第一四一团到达合肥。9日,第三十四师到达淮南市,第三十五师到达芜湖市。9月6日,第三十六师到达蚌埠市。自此全军部队介入安徽“文化大革命”。1969年9月,“三支两军”结束,仍留驻安徽。1978年9月,离开安徽,调防到达新的驻地。第十二军驻皖期间,军长先后由李德生、官峻亭、成冲霄担任;政委先后由张文碧、宋佩璋、成冲霄、魏金山担任;参谋长先后由娄学政、林有声、任保俗、陆俊义、甄申担任;政治部主任先后由李宝奇、潘启琦、李天茂、马魁栾、史水洲担任。1969年9月,第十二军工作重点由“三支两军”转为战备整训。根据现代化战争特点,开展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的“三打”“三防”训练。从1970年开始,组织全军规模的野营拉练。在拉练中,进行试验过铁路、汽车运输和用多种方法克服江河障碍,2次横渡淮河,4次陆空协同训练,提高应付突然袭击的作战能力。第十二军在安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进行训练的同时,还在白湖农场、宣城南湖农场、五河潼淮农场等地建立生产基地。1968年生产粮食3929万斤,1969年生产粮食4079万斤,以改善部队生活,减轻人民负担。各部队经常派出人员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1975年支援地方建设劳动日25万个。1975年8月,阜阳、滁县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全军出动8300多名官兵,车辆259台,舟船43只,同当地人民一起,排险情,筑提坝,抗洪抢险,抢救遇险群众2271名。在安徽人民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四、工程兵舟桥第八十三团
工程兵舟桥第八十三团,于1953年11月移驻皖北。驻防安徽后,即开始建造营房,经过一年半的施工,于1955年建成,部队驻进营房。舟桥第八十三团驻安徽期间,在执行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任务中,出色完成作战、训练、抗洪救险等项任务。1955年1月,抽调部分干部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斗。1960年1月4日,第一营赴六安地区梅山,围歼台湾国民党当局派遣的空降特务,击毙中校军官1名,抓获3名。1979年2月4日,全团2000余名官兵,赴广西前线,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保障陆军完成渡江任务。1958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临指导下,同兄弟部队一起,在黄河洪水期,架设起一座载重16吨的浮桥,确保京汉铁路的畅通。1959年6月至8月,参加芜湖东、西梁山地区长江水上渡江器材试验训练,摸索总结经验。自1975年,先后在安徽阜阳、定远、阜南、颍上等地参加抗洪抢险数十次,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出贡献。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舟桥第八十三团,对部队深入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实行战略转变,勇敢改革创新,严格按条令条例训练部队,加强作风纪律养成,部队多次立功受奖。所辖第一营、第一营第一连、第三营汽车连、弟四营第七连等单位,曾荣立集体二等功。连长刑全礼,曾荣立一等功,荣获“三级人民英雄”称号,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上一篇:导言
下一篇:第二节 后勤分部、农场、建设兵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