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后勤分部、农场、建设兵团
一、南京军区后勤第十四分部
南京军区后勤第十四分部,于1963年10月16日,根据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的命令,在南京军区后勤部皖南基地基础上改编而成,分部机关驻繁昌县,设司令部、政治部以及8个业务处。辖工程团、仓库、技术分队、步兵连队等。主要任务是负责皖南地区辖境内的部队供应工作。分部在各个时期,根据上级指示,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和部队军事、政治、业务技术、思想作风建设,管理比较严格。工程团连队,普遍进行了风钻、爆破、被覆等基本技术训练,指战员对所用机械各部名称、结构、用途达到了熟练掌握,会保管,会保养,会操作,能排除一般常见故障。施工中注意安全,曾遇到千余次大小塌方,未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第十四分部及所属单位,在驻皖南期间,发扬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积极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军政军民关系良好,为后方基地建设和地方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76年1月16日,根据总参谋部命令,第十四分部宣布撤销。
二、南京军区后勤第十五分部
南京军区后勤第十五分部,于1965年10月15日,根据总参谋部命令,以南京军区后勤部皖北基地和独立营房施工所为基础,组建而成。分部机关驻滁县。设司令部、政治部和8个业务处。主要任务是负责皖北基地建设和该地区的部队供应工作。分部在各个时期,对所辖单位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在70年代初期,举办军事和各专业基层干部轮训班11期,培训各类干部398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89名,有效地保障了部队各项任务的完成。所属汽车第三十一团的9个运输连,分散在26个执勤点上,出车5万台次,运送人员2.4万多人,运送物资18.7万吨,行程300万公里,没有发生重大行车事故。分部在驻皖期间,发扬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积极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多次参加抢险救灾。1975年,第十五分部奉命撤离安徽。
三、解放军城西湖农场
解放军城西湖农场,位于霍邱县城西,围城西湖而建,名城西湖农场。1966年2月,南京军区奉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组建陆军第一七八师,担任城西湖农场建设任务。全师辖4个步兵团、5个独立营、91个连,干部1414人,战士10603人,共12017人。5月7日,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建设城西湖农场,并就军队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即“五·七”指示,城西湖农场也一度定名“五·七”军垦农场。在中共霍邱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武部和全县人民协助下,经过3年奋战,农场初具规模。1970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组建陆军第七十三师,进驻城西湖农场,接替第一七八师生产任务。第七十三师辖步兵第二一七、二一八、二一九团和炮兵团。1978年,第七十三师整编为南京军区城西湖农场,仍使用部队代号。第七十三师师部兼农场场部,下属第二一七、二一八、二一九团依次兼第一、二、三分场。其炮兵团拨归安徽省军区独立第一师建制领导。农场场长先后由王玉堂、郎东方担任,政委由张群英担任。城西湖农场是一座大型农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可耕土地12.5万亩。全场拥有农业机械501台。建有农机修配厂、榨油厂、面粉厂、饲料加工厂、木材厂等配套工厂。榨油厂每年加工豆类2400万斤、油菜籽2800万斤。面粉厂年加工小麦200万斤。饲料厂年加工饲料1000万斤。木材加工厂年加工木材600立方左右。1979年三分之一土地种水稻,三分之二土地种旱粮。1979年以后,全部种小麦与豆类。每年净收入300万元至400万元,1981年达469万元。水稻亩产达800斤,小麦亩产达450斤,豆类亩产达186斤。城西湖农场部队指战员,主要活动为农业生产,一年中有一个月的军事训练。1986年7月,农场奉中央军委命令撤销,垦区交给当地政府,退垦还湖。
四、安徽生产建设兵团
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于1969年1月21日,根据南京军区指示精神,由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安徽省军区和陆军第十二军共同研究,报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建。9月11日在合肥正式成立。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
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领导的,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它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工作队。是政治、军事、经济三位一体的亦兵亦农,亦工亦农,劳武结合的集体。主要任务是,屯垦戍卫后方,协同驻军、民兵和专政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积蓄后备武装力量,在巩固、提高原有农场的基础上,逐步开垦荒地和围垦湖洼地区,发展工业、农业和其它副业生产。组建初期,是以省属28个国营农场和3个林场为基础,按军事编制分别组成农业师、团和独立营,连以下单位以农场生产队为基础组建。1983年,相继接收江淮汽车制造厂、淝河汽车制造厂、芜湖汽车发动机厂、六安汽车修配厂、皖西汽车修配厂、淮南轴承厂、马鞍山铸管厂等企业,直属兵团部领导。
安徽生产建设兵团隶属南京军区建制,在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和安徽省军区领导下进行工作。有关兵团工作,凡属地方性的向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有关部门联系解决。凡属军事性的,向安徽省军区有关部门联系解决。正团职至副师职干部,报请南京军区审批;副团职以下干部由兵团审批。正师职以上干部,由中共中央军委审批。兵团部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驻合肥。下辖4个农业师,18个团(场)、9个独立营,及16个工厂。农业第一师师部驻淮南,下辖第一、二、三、四团。农业第二师师部驻滁县,下辖第五、六、七、八、九团。农业第三师师部驻安庆华阳镇,下辖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团。农业第四师师部驻宣城,下辖第十六、十七、十八团。全兵团总人口为20万人,其中干部1万人〔含军队现役干部2874人,地方干部4424人,以工(人)代干(部)2977人〕。职工中,凡符合民兵条件的男女青年称为兵团战士,其余称为兵团职工,计83700人。
安徽生产建设兵团领导成员,由军委从各部队抽调而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一名副主任兼兵团主官。政委李任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第二政委张春森(安徽省军区第四政委兼),第一副司令员程业棠,副司令员邓家泰、宗凤洲、罗映臣、李士怀,副政委王、高成贵、江洪涛,参谋长张学智,政治部主任邱布,后勤部部长刘瑞。
1975年6月5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撤销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由各部队调至兵团的现役干部,原则上各回原部队。同年9月10日,改变体制和领导关系。各农场、工厂移交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