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建国后驻军

第三节 军事院校


一、第六步兵预备学校
第六步兵预备学校,系1954年4月2日根据国防部命令,以安徽省军区速成小学改建而成,归军委建制,由安徽省军区代管。校址设合肥。校长胡守富、政委谢永胜、副政委张俊杰。下设训练处、政治处、干部处、物保处、队列科。辖2个学员营,每营4个连队。共办2期,每期学员1000余人。学员多系抗美援朝志愿军部队中的班、排、连干部。主要学习初中文化基础课。学制2年。第一期于1954年8月开学,1956年7月毕业。毕业学员转入商丘步兵学校学习军事;第二期于1956年8月开学,1958年7月毕业。毕业学员分别送往武汉高级步校和桂林步校学习军事。学员毕业后,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多数能出色完成任务,成为部队战斗、训练和民兵工作的骨干,有的担任部队的中、高级领导职务,许多人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立二、三等功,对人民解放军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根据国防部命令,于1958年5月撤销。教职员工大部集体转业。原校址开办安徽工学院。
二、南京陆军学校
南京陆军学校,系于1962年6月22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由原华东军区初级步兵学校改编而成,隶属南京军区建制,执行军级权限。校址在滁州市。校长张延年、政委先后由吴甲申、温涌担任。
南京陆军学校校部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纪委办公室、研究室、办公室。下辖3个大队,15个学员队。南京军区所属通信、机要、外训、后勤4个训练大队陆续归建。学员来源有4个渠道;一是在职干部,经部队推荐输送学校轮训一年半,毕业后发中专文凭,回部队任军政指挥员。二是部队战士,具备当一年兵以上、高中毕业、正副班长、经教导队集训,由部队推荐,文化考试合格录取入校。学制分别为2年、3年,毕业后分别发中专、大专文凭,回原部队任排长。三是高中毕业生直接考试入校,学制3年,毕业后发大专文凭,由南京军区干部部门分配到部队任排长。四是大学毕业生,在个人志愿的前提下,经政治审查和身体检查合格后入校,学制一年,毕业后分配到部队担任排长或留校任文化、理论教员。1979年,还接收1000名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功臣入校学习,经2年半培训,分配到部队担任排长。
南京陆军学校,是一座具有一定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施的军事学校。有教员300人,其中大学、中专以上学历的占70%以上,平均年龄33岁。设有10个容量为120—140人的教室、电化教学室。拥有1个藏书近10万册的图书资料室。有10个各种训练、演习场地。军事队主要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地形学、兵种知识和运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外军研究、管理教育、军事体育、射击、汽车驾驶、参谋业务、战术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等科目。政治队主要学习外军研究、战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中国近代史、革命史、军队基层政治工作、形式逻辑、语文和写作等学科。1962年以来,培养和输送基层指挥员6416名。为部队干部队伍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建设奠定基础。
三、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是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1976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筹建,1978年11月定点在合肥市。
电子工程学院,属总参谋部直接领导。学院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办公室、研究室、一系、二系及练习营。院长先后由伏希、张彭寿、魏斌担任。政委先后由张铁、周作桐担任。
电子工程学院,是一所以电子工程与指挥并重的综合性学院。有一支以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具有比较完整的教学、科学实验体系。有门类齐全的图书资料。担负着为全军培训电子工程营、团指挥干部和军以上部队参谋人员,培养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及初级指挥干部,并负责现职干部短期培训和新技术的训练的任务。学校设有包括研究专业和自动化工程、电子工程等10余种专业。面向部队和地方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及大专生。学员毕业后,由总政治部统一分配到部队、科研单位、有关院校从事技术、科研及教学工作。
电子工程学院,自组建进驻合肥以来,积极参加地方公益建设。1984年参加合肥市环城公园建设,投入1445个劳动日,同合肥火车站等12个单位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合肥市人民政府的好评。
四、炮兵技术学院
炮兵技术学院,隶属于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直接领导。执行军级职权。1978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由河南郑州迁址至安徽合肥。
炮兵技术学院,是一所为炮兵部队、院校和科技单位培养地炮基层指挥干部、炮兵工程、导弹技术干部和炮兵技师的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学院。学院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以及一系(火炮)、二系(指挥)、三系(指挥)。有教研室15个,教导营1个,学员队12个。院长先后由尹珙、郑立中、周放担任;政委先后由梁彬成、李振华担任。
炮兵技术学院,设军事指挥、工程和技师3个专业,指挥专业为大学本科,学制4年,培养具有大学文化水平,适应现代化国防建设需要的初级军事指挥员。工程专业为大学本科,学制4年,培养炮兵技术人员、教员、防空导弹技术干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时,成绩优良者授予学士学位。技术专业(中专),学制2年,培养炮兵部队的火炮、雷达、指挥仪器技师。学院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为骨干,以讲师、工程师为主体的350多人的教员队伍。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实验楼有各类实验室62个,可完成实验项目185个。有军事专业楼,各类兵器教学研究室、汽车驾驶训练场、晴雨炮场、枪管射击场、队列训练等大型教学、实验、训练场地。有门类比较齐全的图书资料15万册。截至1985年底,向部队输送各专业的本科生、中专生687名。1983年开始,每年定额招生为450名。学院把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起来,先后接收并完成国防科工委等部委下达的28项科研课题,有些项目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
炮兵技术学院,进驻合肥后,同合肥市20多个地方单位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参加地方重点工程建设5项。至1985年止,支援车辆机械300多台(次),出动劳动日达1.5万人(次)。被总参谋部政治部、炮兵部授予军民共建先进单位,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肥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文明院”称号。
五、坦克学院
坦克学院,系于1978年12月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成立,院址宿县。1982年7月迁址蚌埠。
坦克学院,是一所培养装甲部队初级指挥干部的院校。设3个学员大队,11个学员中队。院长先后由白琏、朱海峰、陈木挺担任;政委先后由李法昭、王允文、胡茄、藏天堂担任。
坦克学院分大学和中专2个学部。大学主要录取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合格、本人自愿、适合部队需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学制4年。中专主要招收入伍一年的优秀坦克乘员,经全军统考后择优录取,学制2年。军事专业课程设:军事思想、坦克分队战术、技术、射击、无线电通讯、军事地形学、军队管理学、军兵种知识。政治课程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基层政治工作。基础课程设: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运筹学、工程力学、普通化学、大学语文、英语、电工学、电子线路基础、电子计算机等15门课程。学院有比较完备的教学设备和设施。有可供单车至连的战术训练和基础驾驶的训练场。有战斗射击和教练射击跑道各一条。院内设有微机监控的教学指挥中心,电化教学中心,齐全配套的教学楼、实验楼、语音室、射击场和练习场。学院装备有各型坦克、装甲车和自动火箭炮。学院办有《坦克教学》月刊,面向全军装甲部队发行,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截至1985年,学院共招生3282名,为部队培养一批坦克专业军事人才。
六、汽车管理学院
汽车管理学院,于1977年10月由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隶属总后勤部领导,院址蚌埠。
汽车管理学院,是一所汽车管理专业的初级指挥学院。学院设有汽车排长和汽车管理干部轮训2个专业。汽车排长专业,学制分为2年和3年。2年制的学员,招收经全军统考成绩合格的优秀汽车专业兵,期满合格,发中专毕业证书。3年制的学员,招收经国家高校统考合格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期满合格,发大专毕业文凭。从1982年起,招收一部分部队在职车管干部,训练时间为半年至一年,期满合格,发结业证书。汽车管理学院,有一支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员队伍。有基本配套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装备有教学车辆20种,教学武器5种,汽车实验设备3种。教学实验工厂装备机加工和维修设备44种,承办汽车保养教学实习。有汽车教练场2处,可供75台车同时实习驾驶训练。有体育、队列、射击场各一处。有一座可藏书30万册的图书馆。院长先后由李志武、张郁文担任;政委先后由赵恒、张体亮担任。
七、海军士官学校
海军士官学校,是在海军第二航空机务学校、海军后勤学院、海军工程学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全国第一所综合性海军士官学校。校址蚌埠。
海军士官学校,承担海勤、陆勤、后勤士官的培训任务。开设舰艇、舰艇高炮、初级指挥、财务、军需等18个专业专科。学校教学场所设备齐全,教学力量比较雄厚,是海军士官的成长基地和培训基地。八、第十三航空兵学校
第十三航空兵学校,是一所培养军事航空飞行员的专业学校。1968年11月在北京南苑成立。1979年迁址蚌埠。每年有13个班的学员在校训练,学制2年零4个月。毕业发大专文凭。训练内容为:飞行训练、航空理论教育等。训练实施分集中教育阶段、初级机训练阶段、高级机训练阶段等3个阶段。校长先后由杨扶真、张牛科、邹承鑫、邹德玉担任;政委先后由赵国华、何连科、杨永祥担任。学校为适应训练和空军部队建设需要,先后对教学进行喷气初级教练机飞行训练试点、编成等多种改革。为部队培养了大批飞行学员。
上一篇:第二节 后勤分部、农场、建设兵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