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军区部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纪实
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部队,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把尊重政府、爱护人民群众,作为一条严明的纪律,在部队中深入进行教育,积极开展拥政爱民活动,组织干部、战士参加抗洪抢险,兴修水利,扑灭重大火灾等险重任务,与安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部队指战员牢记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的宗旨,经常协助政府做好各项中心工作,深入农村、工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助民劳动,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维持公共秩序。每逢重大节日,主动到驻地政府机关单位、群众家走访,检查群众纪律执行情况,征求地方政府对部队工作的意见,不断加强了军政、军民团结。
一、抗洪抢险
1951年4月,江浦境内的江堤被洪水冲坏。滁县军分区派出警备团官兵2000余名,前往抗洪抢险。经过20天与洪水奋战,修复被冲坏的堤段,保住江浦一线江堤大坝。第二营第四连在大堤决口时,官兵们临危不惧,堵住决口,荣立集体三等功。
1954年,安徽省普降大雨,洪水成灾,省军区部队纷纷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7月,泗县大雨滂沱,宿县军分区和泗县兵役局干部战士全力以赴,参加筑堤打坝,抢运物资,在大坝决口的危急时刻,在战争中荣立过二等功的李东高,奋不顾身,跳入缺口,其他干部战士纷纷跳下,用身体堵住缺口,保住大坝安全,安全转移粮食70万斤。六安地区的淠河、杭埠河泛滥成灾。六安军分区派出大批干部战士投入抗洪抢险。舒城县兵役局局长、老红军谈清林,不顾身体多处战伤,带领干部战士坚守险段,经过7昼夜奋战,堵住了80米的堤坝缺口。滁县军分区副司令员夏群,带领87名干部战士,到洪涝灾害地区抢险,身体力行,自己走在前面,为干部群众做出了榜样。当涂县护城大坝出现险情时,县兵役局干部战士全部出动,奋力抢险,保住了护城大坝,使县城安全渡过汛期。望江县中队一等功臣汪昌黎,在洪水中救出群众68名,猪13头,粮食2000斤。
1969年7月,巢湖地区连降暴雨,有458个大小圩堤决口,淹没田园226万亩。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刻,巢湖军分区抽出机关干部145名,在军分区政委熊玉坤带领下,投入抗洪抢险,各县人武部干部也奔赴洪涝地区,堵堤抢险。庐江县人武部副部长王孝元,在洪水里泡了20多天。和县人武部干事宋西龙,在堵缺口时,被洪水冲出10多米远,爬起来继续坚持堵缺口。无为县人武部腾出机关住房,安排100多名受灾居民住宿。
1970年7月,芜湖地区出现洪涝灾害。省军区独立第一师出动官兵2560人(次),投入抗洪抢险。官兵们在洪水中抢运粮食3.1万斤,化肥6000斤,打涝起一批机器、木材、沉船、家具等物资。
1972年,安徽许多地区出现洪涝灾害。省军区部队派出官兵1612人,参加抢险。官兵们在洪水中抢出粮食8万斤,煤14吨。凤台县遭受洪水袭击时,淮南市人武部抽出官兵62名,配合舟桥部队,用35辆水陆两用汽车,到水灾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和物资。
1973年,安徽部分地区遭受洪水袭击,省军区部队派出官兵5615人(次),参加抗洪抢险。官兵们在洪水中抢出各种物资1852件。5月中旬,池州地区连降大雨,池州军分区派出官兵243名,奔赴沿江堤坝,组织民兵加固江堤。阜阳地区遭受洪水袭击,独立第一师机关和所辖第一团、第三团官兵1690名立即奔赴水灾区,在洪水中抢救遇险群众67人,抢出粮食4万斤,在险堤地段连续奋战74小时。
1974年,安徽许多地区遭受了不同的自然灾害。省军区部队参加抢险救灾42次,派出干部战士1252名。抢险中挑土筑堤1177立方,抢救遇险群众49人,抢运粮食1000多吨,抢运其它物资4947件。6月17日晚,沿淮两岸地区遭受台风、冰雹、暴雨袭击,省军区所属第六团干部战士,立即奔赴驻地附近农村,帮助群众抗灾,战士们不顾狂风冲击爬上屋顶,压盖屋脊,保护住48户群众房屋,救出一部分遇险群众。
1975年8月,河南省蓄洪区大水漫坝,洪水顺汾河、泉河东下,安徽淮北地区又连降暴雨,在淮河、颍河两岸形成特大洪涝灾害。安徽省军区根据李先念副总理和安徽省委的指示,组成抗洪抢险指挥部,由省军区副司令员阮贤榜:副参谋长胡景义,率机关干部和所属独立第一师、第二师、警备营、合肥警备区,阜阳、六安、安庆、滁县、宿县军分区等单位部分部队,共出动官兵3695名,车辆600余台,医疗队4个,会同驻军海空军部队,开往淮北受灾地区,投入抗洪抢险。省军区部队官兵在防洪中修筑堤坝2.56多万立方土方,救出被洪水围困群众2.741万人,抢救出牲畜3695头,抢出粮食1057吨,为灾民做熟食2040斤,医治洪水中病伤群众470人。至9月20日完成抗洪抢险,受到中央防汛指挥部表彰。
1977年,省军区部队参加抢险救灾92次,派出官兵2101人,抢救遇险群众210名,抢运各种物资150吨。
1979年,省军区部队参加抢险救灾53次,派出官兵2459人,出动舟船13只,车辆65台,抢救遇险群众340人。
1980年,安徽连降大雨,江淮地区出现洪涝灾害。省军区部队参加抢险救灾293次,派出官兵11523人(次),出动车辆312台,抢救遇险群众5247人,抢运物资4272吨。当女山湖水位猛涨,数千名群众被围困水中时,滁县军分区立即动员机关和部队,在军分区副司令丁世吉率领下,与驻军舟桥连一起,赶到现场,经过数天抢救,营救出遇难群众3000多人。
1981年,省军区部队参加抢险救灾33次、派出官兵1100名,抢救遇险群众540人。
1982年7月,沿淮及淮北一带连降大雨,出现严重洪涝灾害。省军区部队参加抢险139次,派出官兵3270名,出动车辆67台,抢救遇险群众6364人,抢运各种物资713吨。在淮北地区遭洪水袭击时,省军区副司令尹福元、顾问王敏学立即带领所属部队官兵,会同舟桥、坦克等兄弟部队,奔赴灾区抗洪,护堤,分洪,抢救遇险群众,部队在危险堤段奋战20多个昼夜。在炸堤分洪时,颍上县人武部军事科副科长唐昌召,身负重伤,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持完成炸堤任务,荣立三等功。
1983年,省军区部队参加抢险救灾派出官兵3885名,抢救遇险群众1149人,抢运各种物资8306吨。7月上旬,长江一带连降大雨,江水暴涨,安庆沿江地区遭到特大洪涝灾害,为确保铜马大堤,安庆军分区干部战士全力以赴,会同兄弟部队3个团,共1331人。在洪水中抢运各种物资305吨,修筑堤坝挑土1085立方,装运砂石1406立方,打挡浪桩1030根,挡浪10公里,堵塌方缺口56处,保住了江堤。郎溪县城遭到洪水吞没,数万名群众被洪水围困,郎溪县人武部全力抢救,配合2个舟桥连,抢救遇险群众2万多名。在洪水袭来时,人武部家属也被洪水围困,但他们先营救群众,然后才撤走自己家属子女。南京军区给郎溪县人武部记集体三等功。
二、兴修水利
1958年,舒城县修建大型山谷水库龙河口水库,中共舒城县委决定将修筑拦洪大坝的工程,交给舒城县兵役局组织修建。县兵役局受领任务后,决走由局长谈清林任工程总顾问,副局长许爱清任工程指挥,从全县组织3个民兵师,共5万人,由兵役局各科科长分别担任师指挥。兵役局除留少数人员坚持日常工作,皆移师水库工地,奋战4个春秋,至1961年,建成一座长700米、高33米的拦洪大坝。
1959年,安徽大规模地兴修水利。省军区所属部队主动派出官兵,积极进行支援。滁县地区修建泊岗引水工程,以及城西、沙河2座水库时,滁县军分区派出19名干部,带领3000名基干民兵,参加兴修工程。经过6个月施工,完成20万土方工程,保证了3处水利工程胜利竣工。寿县兵役局,在局长黄国华、政委黄俊带领下,协助修建小水库2座。
1967年7月,巢湖地区出现数月不雨的严重旱情。巢湖军分区从机关和县人武部,抽调干部122名,在军分区副司令员鲍启英、林华春带领下,奔赴干旱重点地区,组织发动群众挖渠引水抗旱,官兵们在农村21天,同群众一同劳动,引水灌田,直到旱情好转才返回部队。
1978年,安徽出现特大旱灾。淮河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淮南、蚌埠、合肥三市的工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安徽省委决定在蚌埠进行淮河翻水工程,把施工任务交给省军区部队。省军区受领任务后,组织所属第三团、六团共10个连队担负施工任务,历时46天,挖土8.7万立方,搬运石块1028立方,挖渠1140米,筑堤1725米,提前8天完成施工任务,受到省委表彰。是年,省军区部队参加抗旱引水工程117次,计派出官兵1.26万多人(次),出动车辆215台。省军区机关和驻肥部队2次派出官兵1000余名,在司令员余光茂、政委刘耀宗带领下,参加巢湖水道清淤工程,疏竣水道700米。各部队还派出机械修理组,奔赴干旱严重地区,帮助农村修理农机具,提水抗旱。
三、奋勇灭火
1979年10月23日深夜,黄山眉毛峰起山火,一时大火蔓延,危及著名风景区。在黄山担任执勤任务的徽州军分区独立营第一连闻讯,紧急出动,携带灭火工具,只用40分钟就赶到火场,经3个小时奋力抢救,扑灭这场山火,保住黄山风景区。1981年5月,白湖农场第13大队车库失火,省军区步兵第五团第九连干部战士挺身而出,奋力抢救,将仓库内的30多台拖拉机、收割机、推土机,以及8000多斤柴油搬运出火区。同年7月16日,淮南铁路第四处锯木房失火,大火威胁附近材料库、油库和机房,省军区步兵第六团第八连干部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把一根根燃烧着的道木扛出库房,有的战士衣服。头发烧焦,有的战士被烧伤,仍坚持抢救、经过4个多小时奋战,使价值数万元的财产免遭损失,制止了大火蔓延。
四、支援重点建设工程
1956年,津浦铁路复线工程指挥部,把浦口至蚌埠段的复线路段工程,交给滁县军分区。滁县军分区受领任务后,派出干部数十名,由副司令员李玉璋任指挥,动员组织2100名民兵,开上工地,军分区数十名官兵同民兵一道,日夜战斗在工地上,历时2年,建成铁路复线600公里。
1966年冬,在霍邱县城西湖围湖造田中,地方把挖渠筑堤工程交给霍邱县人武部。县人武部受领任务后,抽出全体干部,在全县组织15万民兵,协助围湖部队,展开造田工程。经过一冬春奋战,修筑防洪堤5条,排洪道4条,排涝渠1787条,内圩圩堤261条,灌溉干渠4条,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24座,协助建成一座现代化农场。
1969年春,淮北兴建一座75万千瓦的发电厂,淮北市委将土建工程交给淮北市人武部,委托淮北市人武部部长孙福亭担任工程指挥。市人武部抽出10名机关干部,组织1000名基干民兵,挖山填沟,铺设铁路专用线,建立排烟除尘系统,使基建工程提前完工,一年投产2台5万千瓦机组,创造建厂最快纪录。
五、帮助群众战胜灾荒
1960年,安徽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严重困难。省军区从机关到部队,派出大批官兵奔赴农村,组织群众生产自救。省军区机关和直属单位,派出官兵300多名,在省军区副政委刘健挺带领下,到肥东县农村驻点达一年之久,参加劳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渡过暂时困难。六安军分区抽出干部166名组成工作队,到53个公社、60个生产队蹲点,同群众一起生产劳动,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渡过暂时困难。六安军分区还从分区部队生产中拨出生猪224头,粮食8000斤,支援地方。每遇洪水等灾害,省军区和所属部队都尽力捐赠粮食、衣被,救济灾区群众。1983年7月上旬,郎溪、宣城、南陵、广德等县遭受水灾,省军区无偿支援军衣2万套,送到灾区灾民手中。
六、剿灭山区狼害
1958年8月,滁县地区的定远、凤阳、嘉山、滁县一带皖东山区出现狼群危害,不断咬死咬伤群众,损害家禽家畜,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滁县军分区闻讯,组织一支打狼队,开进山区,采取白天剿狼窝,夜晚打埋伏的方法,1个月内打死大小狼80多只。定远、嘉山、凤阳、滁县等4个县兵役局,也组成打狼分队,配合军分区打狼队行动。滁县兵役局,由6名干部组织的打狼分队,打死狼20多只。经过2个月的围剿,狼害绝迹,安定了人心。
七、抢救唐山地震灾民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安徽省军区所属第一四、第一五、第一一六、独立师医院,抽出140名医护人员,组成救护医疗队,担负接收、护送、收治震区伤员。从8月4日起,第一四医院救护队,护送转运伤员3批,历时23天,行程1.549万多公里,接运伤员656名。第一五医院接收伤员106名,并派出2个救护医疗队,奔赴伤员接收点进行医治工作。
八、支援工业、农业生产劳动
为了帮助群众发展生产,省军区部队经常派出官兵到工厂、农村,助民劳动,向群众献计献策,推动生产发展。每当农村大忙季节,省军区部队都要帮助驻地周围农村群众抢收抢种。1956年,巢湖军分区抽调195名干部,在军分副司令员林华春、副政委张兴帮带领下,支援农业生产。官兵们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群众发展生产。1962年7月,滁县军分区派出2批共188名干部,组成16个工作队,由军分区政委符益群、副司令员丁亚带领,到全椒、定远、凤阳县农村支援农业生产。
1970年5月,省军区所属独立第二师派出官兵3167人(次),支援地方夏收夏种。收割小麦1048亩,插秧387亩,锄地367亩,犁田120亩,运肥1000担。秋收时,该师官兵帮助驻地生产队收割稻谷1200亩,刨山芋296亩,耕地246亩。
1971年,省军区派出部队支援地方春耕、夏收夏种、秋收秋种,进行助民劳动。省军区所属部队共派出官兵7580人(次),收割稻谷4906亩,插秧787亩,运肥1.963万担,出动车辆28台。独立第一师派出官兵3635人,组成306个组,到农村助民劳动。独立第六团派出3个连,为地方修筑一条长500米的公路。
1972年,省军区部队开展向人民群众学习活动,派出官兵3.7万多人(次),支援农业生产,运送支农物资,出动车辆322台(次),运行9810公里。
1973年,省军区部队派出官兵3万人(次),支援工农业生产劳动日6.4万多个,帮助农村收割种植各种农作物2.3万多亩,耕地7876亩,兴修1986立方土方的水利工程,打井19眼,运肥7万余担,出动汽车、机械1087台(次),装运物资5845吨。
1974年,省军区部队支援农业生产参加劳动人数达4万人(次),帮助农村收割稻谷9439亩,种地3982亩,耕地6918亩,兴修4483立方土方的水利工程,支援农用肥料7.4万担,出动汽车、机械667台,装运各种支农物资2万多吨。
1975年,省军区部队支援农业生产挂钩帮助点255个,派出干部战士7016名,支援农业劳动日6.7万个,出动汽车563台(次),出动各种机械206台(次),帮助修理农机具173台,为农村培训技术人员20名,改田造田693亩,兴修2553立方土方的水利工程,义务植树1.4万多株。
1976年,省军区部队支援农业生产派出官兵3065人,帮助农村社队耕种收割庄稼1.9万多亩,改田造田462亩,送肥3355担,出动汽车1946台(次),修理衣机具662台、为农村培训技术人员27名,义务植树9740棵。
1977年,省军区部队支持农业生产派出官兵1725人,支援社队挂钩点达258个,投入农业建设劳动日8.7万多个,改田造田984亩,耕种收割庄稼1.3万多亩,出动汽车1486台(次),修理农机具913台,帮助农村办夜校139所,派出校外辅导员236名,派出医疗队16个,医务人员718人(次),为群众治病1.1万人(次),帮助培训一批农村医务卫生人员。
1979年,省军区部队支援农业生产挂钩点263个,投入劳动日3.3万多个,运输物资2721吨,帮助地方培训技术人员1622人。
1980年,省军区部队在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中,支援工业劳动日5.28万个,支援农业劳动日6.5万多个,派出汽车746台(次),帮助农村修理农机具5059台,运送肥料1.7万多吨,义务植树8.6万多株,派出医疗队885人,为群众治病1.3万人(次),并为地方培训一批医务卫生人员。
1981年,省军区部队支援地方建设挂钩单位291个,支援工农业建设劳动日5.1万个,派出汽车707台(次),帮助农村修理农机具500台,支援农用肥料1200吨,义务植树16.9万棵,修筑道路5.3万平方米。派出官兵参加整顿市容、美化环境5.8万多人(次),派出校外辅导员120名,为群众治病1.1万多人。
1982年,省军区部队支援地方建设投入劳动日12.7万个,出动汽车506台(次),帮助农村修理农机具274台,义务植树22.7万株,派出校外辅导员165人,为群众治病1.49万人(次)。
1983年,省军区部队广泛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活动,支援工农业建设劳动日11.6万多个,出动汽车1296台(次),修理农机具556台,义务植树13.8万多株,为群众治病1.4万人(次),帮助地方培训各种技术人员971人。
九、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从1985年起,省军区部队积极帮助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省军区机关,以及六安、安庆、徽州、宣城、滁县等军分区和金寨、霍山、岳西、泾县、来安等县人武部,派出干部1200多名,到贫困地区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到1987年4月,挂钩扶贫达3821户,已脱贫2758户,达到当地较富裕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