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兵役制度
一、兵役类型
【世兵制】
清嘉庆以前,安徽绿营兵丁按照清廷规定为世兵制。即兵士入伍,列入兵籍,终身不能改,成为职业军人。额兵的补拔,多取自有兵籍之户。“凡骑兵拔于步战兵,步战兵拔于守兵,守兵拔于余丁,无余丁,乃募于民。”余丁为清征兵主要对象。父兄在伍,子弟为余丁,守兵缺出,则从余丁中拔补,“亲族相承,视同世业”。余丁每人每月各给饷银5钱。绿营兵定额,安徽最少,出缺有限,余丁考补甚少机会。因而“无余丁,乃募于民”之规定,只是备用的条文,通常都是从余丁中补拔守兵,极少另募于民。
【募兵制】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不久,外患日亟,为安靖地方,抗英备战,巡抚程懋采疏请在庐、凤、颍等府及六安州大量招募乡勇壮丁,供给口粮,教练技艺,平时从事巡防,战时则调拨前线作战。又请派出官员到庐、凤、颍一带,挑选勇士400名,勤加训练,以备调用。程懋采的疏章,得到清政府批准,为安徽招募兵勇之始。至道光二十二年夏,全省已拥有训练成伍的募勇达1600至1700人。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成立的淮军(亦称淮勇)及屯防长江南北要地之防军,皆系招募成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巡抚王之春曾为武卫楚军招募前、后、左、右、中5营,复招募副前、副后、副左、副右、副中5营,六月,续募正前、正后、正左、正右、正中5营。光绪二十一年,张之洞创练自强军,曾在皖北凤阳、泗州、太平3府及滁、和2直隶州各募1营,共募兵约1250人。
【征兵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安徽根据清廷编练新军规划,编练新军一镇,4年完成。光绪三十二年,巡抚恩铭核准《安徽征兵总章》,开始征召新军。新军兵役分3种:常备兵,役期3年,发全饷,屯聚训练,期满发给凭照,资遣回籍;续备兵,由常备兵期满转充之,役期3年,每月按常备兵的四分之三发给饷银。每年除冬季集中操练一月外,其余时间听其自谋职业,如有征调均须应召;后备兵,续备兵3年期满列入后备兵,按续备兵饷银减半发给月饷。役期4年,在第二、第四年冬季须参加会操一月外,其余时间听其自谋职业。服役期满,改给执照,即行退伍,停止月饷,不予征调。而后,遇有战事,年在45岁以内,愿应墓者,准予持照投营录用。
二、兵员条件
【绿营兵员条件】
根据清廷规定,安徽的绿营兵员必须是安徽本地土著,出身于兵籍之户。兵户的余丁年满16岁,便有考补绿营守兵的资格。遇营中守兵出缺,即从余丁选拔人材强壮、技艺优娴者充补。
【勇营兵员条件】
清咸丰年间,在安徽境内仿效湘军成立的勇营(后为淮军、练防军),其兵员招募皆在籍贯户口,以农村朴实农民为主。“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民土气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淮军入沪后,李鸿章为保持淮军土著之特点,于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派张树声、吴长庆回皖招募9营。同年冬,又派张家瑜至江北募勇5营。在收编各类部队时,注意保留和吸收皖籍人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于皖招募自强军,皆选择土著乡民,年在16岁以上、20岁以下,体气精壮,向不为非,并自愿服役10年以上;凡城市油滑、向充营勇者,一概不收。
【新军兵员条件】
《安徽开办征兵章程》规定,兵员以招集土著、自愿应征为原则,其具体条件为:专选良家子弟、徇分安业者。凡街市游民、衙署差役、老营散兵及曾经犯过之人,概不收录;性质良善,行为端谨,凡武断乡曲、凌犯族戚及性情浮荡、不守行检者,概不收录;体魄壮实,堪习劳苦,凡有虚病隐疾者,概不收录;身材须4尺8寸,不及者概不收录;目力须了见10米外1寸大楷书字者,不能见及短视者不录;手力须握力表30度,不及者不录;肺气须达肺气筒3000度,不能者不录;年龄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不合者不录;多识字兼解文理者为上格,初识字义者为次格;如不识字义,资质又愚鲁,不堪造就者不录;除按格征选外,严细查察,毋使莠民会匪杂入,致坏兵格。
三、征募方法
【考拔】
绿营守兵缺出,由督、抚、提、镇、标及相近营汛主官亲自考拔,符合条件的余丁,余令副将、参将考拔。兵丁遇有事故,即开除注册,按名募补。所募新兵年貌籍贯,按季造册,出具并无顶冒印结报兵部。遇有军事需要,外省绿营兵抽调来皖作战,或安徽绿营兵被抽调至外省布防,其兵员补充,仍需由原省军营照所缺之名额补足送至前方大营,而不得就地补拨或招募。咸丰七年(1857年)安徽巡抚福济奏,安徽原调陕甘提属营兵500名、仅存190余名,再汰老弱,所存不过150名,请饬陕甘挑补350名前来庐州,以符原调500名之数目。陕甘总督乐斌却奏请将安徽军营咨调补缺兵丁就地募补,但兵部议驳不许。明确规定所有安徽省咨调陕甘补额兵丁,仍著乐斌照数派往。后成立的练军,虽己改变绿营旧制,而余丁补缺一项依然未变,仅在替补方法上稍有变化,托人保荐代替了原行之考拔。
【招募】
勇营兵员仿湘军办法,兵自招、将亲选、先选将、后募兵。即由大帅挑选统领,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官,如此类推,其兵员由各该官就本地身体强壮之山乡农民中挑选,不假手他人,且取保结,以便清查。
【征集】
新军兵员由省督练公所按章征集。省督练公所颁发征兵示谕,阐明征兵意义目的、兵役分类、征集方法、赏罚条规等,号召及龄青年自愿应征。应征之兵,均须详细填写登记表,并由地方殷实户口出具保结,经地方官核验确切后,即出结备文咨送相近之征兵分局。征兵分局派出征兵员、军医、司书生、弁目等,会同该地方官按格考验,将合格兵员带回分局。待合格兵员齐集一排以上人数时,即派员送至总局,总局按格验收后,陆续将兵员送抵省垣,最后由督练公所派员点验,注册编伍,并汇册移交各该地方官存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全省计划征集2000人,补足编练混成一协之缺额。实征得1668名(皖南468名,皖北1200名)。光绪三十四年,为使混成一协炮营及工程、辎重队添补足额,专在皖北进行第二次征集,共征兵1745名。
四、兵员优待
省督练公所规定,凡注册入伍之新军兵员,各给该家属执据一纸,盖用兵备处关防。入伍3个月后,头目兵丁,分别饷银多寡,每月酌扣存饷,由督练公所按6个月1次,派员会同原籍地方宫,牌示定期,饬该家属持据亲领,以资赡养。执据遗失,必须于发饷前一二日,由庄长人等向地方官报明缘由,查明实系遗失,再补发饷银,并补给执据。如家属发现有克扣短少情弊,可函知各兵在营呈诉。新兵入伍3个月后,凡堪胜操练者,即函知各该州县,每名准免差徭30亩,倘该兵丁代人包揽,查出重惩。兵了家属由原籍地方官妥为爱护,毋任土豪痞棍欺凌。家属遇有涉讼案件,准其援照绅衿一律遣抱。兵丁因故请长假或被革退者,仍以平民论。凡永革及请长假者,其差徭仍照旧征派,优免立予扣除,领饷执据由地方官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