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两军”
(一)军事管制
(1)安徽省军事管制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派性斗争激烈,并演变成武斗。1967年3月3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对安徽省实行军事管制,把省的领导权掌握起来。4月1日,安徽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钱钧(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任主任,严光(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宋文(安徽省军区政委)、廖成美(一二一部队政委)、杨广立(第六十军政委)任副主任。王文模(安徽省军区第三政委)、钟国楚(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蒋开元(蚌埠空军基地部队长)、李士怀(安徽省军区独立第二师师长)为委员。
省军管会成立后,安徽省军区所属六安、阜阳、宿县、滁县、芜湖、安庆、池州、徽州、巢湖军分区和合肥、淮南、淮北、蚌埠、铜陵、马鞍山市人武部,相继成立支左领导小组,协调驻军,担负起所在地、市的“三支”、“两军”工作。
196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决定,调陆军第十二军入皖参加“三支”、“两军”。7月29日,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安徽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了重大调整,由李德生(第十二军军长)任主任;张文碧(第十二军政委)、廖成美、杨广立任副主任。宋佩璋(第十二军副政委)、王(第十二军副政委)、娄学政(第十二军参谋长)、潘启琦(第十二军政治部主任)为委员。1968年元月1日,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增补宋佩璋为省军管会副主任。4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安徽省军管会即结束工作。
(2)安徽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1月8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公安、检察机关和法院实行军事管制的决定,由陈洛平、张铭法、茹清秀、贾来富,郭锡银、袁栓喜、关志成等组成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军事管制委员会。陈洛平任主任,张铭法任副主任。省革命委员会治保组成立后,省公检法军管会即结束工作。
(3)安徽省体委军事接管领导小组
1968年5月21日,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体育系统实行军事管制的命令,以安徽省军区为主,吸收驻安徽海空军和支左部队参加,组成军事接管小组,对省体委直属系统实行军事管制。省军区分工副司令员程业棠负责对体育系统实施军事接管工作。由副参谋长宋胜等7人(其中空军2人,海军1人),组成安徽省体委军事接管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6个军事接管组,共抽24名干部参加,具体办理对安徽省体委实施军事接管事宜。各军分区、直属市人武部,相继对本地体育系统实行军事管制。1976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撤销体育系统军事管制,移交地方领导。
(4)省电信局划归军事系统领导
1969年11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撤销安徽省邮电局,电信部分成立安徽省电信局,管理全省的电信业务,实行由安徽省军区和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的双重领导制,以安徽省军区为主。安徽省所辖各专、市、县的电信部门仿效办理,具体由各级革命委员会与各军分区、人武部共同承办。电信系统归军队领导后,其性质为军队领导下的事业、企业单位,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建立党委制。省电信局和专市电信局,设立政治委员。县电信局,设政治指导员。1976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电信系统归建地方,遂移交地方领导。
(二)安徽省军区部队“三支”“两军”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安徽省军区于1966年6月,抽调358名干部,参加地方“文化大革命”(即工作组)。其中师职以上干部19人,团职干部61人,营以下干部278人。干部集中后,先进行为期5天的短期集训,明确任务及有关方针政策,然后分别到省委、省人委机关和部门、大专学校、文化团体等共45个单位,执行工作组任务。大多数人员进入岗位后,注意工作方法,遇事同群众商量,能听取各种不同意见。1966年底撤出。毛泽东主席关于支左、左工、支农、军管、军训指示下达后,安徽省军区抽调大批干部战士参加“三支”“两军”。截至1967年4月底止,共抽调干部战士18023人(含南京军区及驻军支援的),分布82个县市,179个区,1291个公社,624个机关,159所大中小学校。并派出宣传队96个,到农村、厂矿、学校宣传中共中央“抓革命、促生产”方针,制止武斗,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保护地方领导干部、档案资料和国家财产。参加“三支”“两军”的干部战士,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十条方针,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不开枪,耐心做宣传解释工作。独立第一师第一团第二连排长张元西,为调解制止武斗,头部负重伤,仍坚持工作,直至昏倒。许多支农干部战士,抽空给烈军属拾柴,挑水,盖房子,有的拿钱给社员治疗疾病。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极端混乱和派性发作,因而“三支”“两军”也给省军区部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196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南京军区关于对大中学校师生进行短期军训的指示,省军区、军分区、直属市人武部,分别成立大中学校师生短期军训领导小组,及时在大中学校中开展军事训练。省军区抽调干部303名,组成7个团,又2个营和1个连队的训练机构,于2月20日对合肥的9所大专院校和1所中学,进行第一批军训,共训练19462名师生,为期23天,3月17日结束。后因“文化大革命”深入开展,训练中断。
1967年1月21日1时,南京军区党委向中共中央军委转报安徽省军区报告,称:首都第三造反司令部驻安徽联络站等单位,于22日到23日,在合肥召开15万人到20万人大会,斗争李葆华(原中共安徽省委书记),要安徽省军区派出300名到500名部队警卫会场。造反派提出如派部队就是支持“文化大革命”,如不派就是不支持“文化大革命”。并限安徽省军区于21日14时前答复。安徽省军区是否派部队,请军委指示。毛泽东主席看了请示报告后,于当日作了批示:“应派军队支持左派广大群众。”“以后凡有真正革命派要求军队支持、援助,都应当这样做。所谓不介入,是假的,早已介入了。此事似应重新发出命令,以前命令作废。请酌。又及。”林彪于当日也作了批示:“完全赞成主席的方针,全军必须坚决支持左派广大群众。请向前、剑英同志速将主席批示转发全军照办。”安徽省军区接毛主席指示后,即派部队警卫会场。并于1月24日召开紧急党委扩大会,传达贯彻毛主席指示。随之,安徽省军区部队派出大批干部、战士“支左”。当时,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由省军区、军分区、市县人武部牵头,组织生产领导小组,抓革命,促生产,动员入城农民回乡生产,号召工人坚守生产岗位,督促机关干部复职,学校复课。在制止武斗时,广大指战员不顾生命危险,开进武斗中间地带和武斗据点,向群众宣传中共中央“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指示,以忍辱负重的实际行动,教育群众,多次制止了大规模武斗和抢枪事件。随着武斗制止,又发动群众收缴各种武斗凶器,全省共收缴各种枪支2.98万支,以及一批弹药和其它凶器。接着,促进群众组织实行“大联合”、“三结合”,成立各级革命委员会。仅独立第二师即派出“支左”人员1298人,其中干部324人,战士974人,分布11个地区和各县市“支左”,结合在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干部有80余人。
(三)驻皖部队“三支”“两军”
(1)陆军第十二军入皖“三支”“两军”
196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决定:陆军第十二军赴皖参加“三支”“两军”。8月8日,第十二军军部率第九十一团、工程建筑第一四一团到达合肥。根据安徽当时的形势,第十二军所辖部队“三支”“两军”的任务分区是:军部率第九十一团及工区机关、工程建筑第一四一团,负责省直暨合肥市;第三十四师,负责淮南和六安地区;第三十五师,负责芜湖、安庆地区和马鞍山市,并抽调少数人员去池州和徽州地区;第三十一师,负责蚌埠、淮北市和宿县地区、蚌埠铁路分局。第十二军入皖后,安徽“三支”“两军”工作即以第十二军为主,安徽省军区及驻安徽其他部队主要做好协助,支持工作。当时各地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一派群众组织夺了权,另一派群众组织坚决反对,两派群众组织对立情绪严重,武斗规模不断升级。第十二军各部队进入“三支”“两军”地区后,深入到工厂、矿山、机关、学校、公社,广泛宣传中共中央指示,动员群众复工、复职、复课,制止武斗,促进“大联合”、“三结合”,筹备成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和各地、市、县革命委员会,对稳定安徽局势起到积极作用。由于当时社会情况复杂,派性严重,“三支”“两军”也给部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陆军第六十军入皖“三支”“两军”
1967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和南京军区指示,陆军第六十军抽调30余名干部,由政委杨广立率领,于4月1日参加安徽支左工作。所辖第一七九师,参加滁县地区“三支”“两军”工作。第一七八师,赴六安、霍山、舒城、金寨等县,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第六十军参加“三支”、“两军”后,做了大量工作。由于当时情况复杂,也给部队带来一定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