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沿江两岸,其次为江淮、皖南、皖西地区,淮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少。
淮北单季稻区:全区水田面积211.33万亩,占该区耕地的6.4%,占全省水田面积的8.14%。淮北自然降水不足,土壤渗漏严重,农田灌溉设施不配套,水稻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和机电井灌区。有“沿河一条线,围井一小片”的特点。该区以麦—稻、油—稻一年两熟制为主,部分地方有些旱种水稻。
江淮丘岗单、双季稻过渡区:全区水田面积1012.57万亩,占该区耕地的63.7%,占全省水田面积的39.01%。自从淠史杭、驷马山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利面貌大为改观,但定、凤、嘉地区旱灾依然经常发生,威胁水稻生产。该区目前以麦—稻、油—稻一年两熟制为主,双季稻仅在六安、合肥等地零星种植。
沿江圩丘双季稻区:全区水田面积860.87万亩,占该区耕地面积的76.7%,占全省水田面积的33.17%。气温较高,≥ 10℃积温在5000℃以上,其中宿松、望江地区高达5300℃,是全省积温最高区。该区是安徽双季稻的发祥地,双季稻的比例一直较大。其中安庆地区70年代双季稻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80%,有的县达90%以上,目前全地区双季稻面积仍保持在75%左右。沿江双季稻区的东部积温偏低,双季稻比例偏小,全区双季稻面积曾一度下降过多,1984年以后又回升到50%以上。
皖南山区双、单季稻混栽区:全区水田322.8万亩,占该区耕地的87.9%,占全省的12.44%。休宁、屯溪盆地≥10℃积温高达5100℃以上,是全省第二高温区。该区双季稻种植比例平均占水稻面积的60%,产量较高较稳,是皖南山区的重要粮仓。双季稻区的分布海拔高度,南部300米以下,北部200米以下。
皖西大别山地单、双季稻混栽区:全区水田187.85万亩,占该区耕地面积的85.5%,占全省水田面积的7.24%。该区除少数人多田少,海拔较低的外山区种植部分双季稻外,多数地方由于光热资源不足,山高水冷,以种植单季稻为主。
建国以来,安徽省水稻生产有很大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速度更快。
1949~1955年,主要种植单季稻。多数地区一水(冬沤田)一稻面积占很大比重,辅以一麦一稻、一油一稻。由于土、肥、水、种等生产条件的限制,水稻的生产水平很低。1954年以前,全省种植面积仅280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30%,单产仅100公斤左右。早、中、晚稻“三稻”的种植比例,中稻占80%,早、晚稻各占10%。在互助、合作运动推动下,1954年开始试种双季稻,1955年大面积推广,并实行冬沤田改造、稻作改制、扩种绿肥、推广良种等措施,水稻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5年全省水稻面积扩大到3025万亩,比1949年增加31%;单产提高到179公斤,总产达到54.29亿公斤,比1949年增长1.9倍,是全省水稻生产的第一次大发展阶段。
1956~1965年,以单季稻为主同时扩种双季稻。中稻比例占60%左右,双季稻占13%左右。这10年水稻年均播种面积2945±558万亩,单产138.5±30公斤,总产40.4±9.5亿公斤,面积、单产和总产的变异系数分别高达18.94%、21.70%和23.27%。在此期间不仅是水稻种植面积变幅最大,也是单产、总产最低的阶段。1956年全省双季晚稻面积猛增到957.15万亩,由于忽视了因地制宜,导致多数地方失败,平均亩产只有44公斤。当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猛增到4128.04万亩,为历史最高水平。1957年、1958年,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双季稻面积进行调整。1959年中共安徽省委提出“以水改旱为纲,采取综合措施,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方针,从而使全省水稻面积保持在3200万亩左右,总产占粮食总产的50%。此后,由于工作失误和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大幅度下降。1961年,全省水稻面积减少到2187万亩,总产下降到24.7亿公斤,单产下降到113公斤,为建国后安徽省水稻生产的最低水平。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水稻生产又有所恢复。1965年总产提高到48.15亿公斤,比1961年增长95%;单产提高到184公斤,比1961年提高63%,总产接近1956年水平。
1966~1970年,以单季稻为主,稳步发展双季稻。接受前期双季稻面积一起一落的经验教训,双季稻栽培技术逐渐为农民所掌握,加之生产条件的改善,又先后大面积推广高产良种,双季稻面积逐年扩大。早稻引进、推广良种“珍珠矮”、“广场矮”;肥料推广放养“三水一萍”[即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和红萍。]和应用草塘泥;学习江苏稻田“三沟”[即腰沟、围沟、排灌沟。]配套和科学烤田的稻田管理经验,使水稻生产稳定增长。到1970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2942.59万亩,单产215公斤,总产63.28亿公斤,比1966年单产提高11.4%、总产增长23.7%。
1970年安徽省在贯彻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之后,双季稻面积迅速扩大。1972年,全省双季晚稻面积首次突破1000万亩。1972年9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农林局,在当涂县召开全省水稻栽培经验交流会,会议提出:沿江、江南地区以发展、巩固一肥二稻为主;江淮丘陵地区以一肥一稻、一油一稻、一麦一稻为主;淮北稻改地区坚持一肥一稻,逐步发展一油一稻。各地根据会议精神,适当调整了水稻种植面积。1973年,全省中稻种植面积,由1972年的664.98万亩,调整到733.1万亩,双季晚稻由1006.53万亩,增加到1074.24万亩。1975年1月,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转省农林局《关于江淮丘陵地区北部10个县水稻生产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提出“扩大早稻”的要求。同年6月,省革委会印发了《全省水稻生产会议纪要》,又提出“狠抓早稻,猛攻双晚,搞好中稻、单晚,夺取‘四稻’全面大增产”的口号,水稻面积进一步扩大。1976年,全省水稻面积扩大到3877万亩,为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年。这年水稻面积占全省总耕地的57%,总产量达到100.18亿公斤,首次突破100亿公斤大关,比1970年增长58%,是安徽水稻生产的第二次大发展阶段。1977年双季稻面积占全省水田总面积的49.7%,总产占稻谷总产量的71.9%,改变了安徽省历年以单季稻为主的局面,进入了双季稻为主的阶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农村从1979年开始,逐步地、全面地实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一家一户经营土地的实际情况,安徽各级人民政府,改变原来计划分配种植双季稻的做法,因地制宜地提出双季稻的种植要求。1979年12月30日召开的全省水稻生产座谈会上,省农业厅提出“狠抓早稻、突破双晚,抓好中、单晚稻,积极稳步地发展杂交水稻”的方针,给农民种植双季稻的自主权。经过两年生产布局的调整,对双季稻比重过大的江淮丘陵区,尤其是江淮分水岭以北地区,根据温度资源不足,劳畜力季节性紧缺,物质投入跟不上,常年种植的双季稻单产低而不稳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调减,部分地恢复一麦一稻、一油一稻。到1981年,全省双季稻面积占水稻面积比例,由1977年的34.75%调减为26.24%。双季晚稻面积为837.34万亩,单产172公斤。双季稻面积减少,中稻播种面积有了扩大。1981年全省中稻面积为879.83万亩,比70年代年平均747.1万亩,扩大132.73万亩,平均亩产364公斤,总产32.05亿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之高,也是23年来所未有。
1982年3月,省农业厅召开全省杂交稻、中稻生产会议,确定“稳定面积,合理布局,增加复种,主攻单产”的原则,要求全省双季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沿江、江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多田少,水肥条件好,坚持发展双季稻;江淮丘陵南部地区、巢湖流域、淠史杭灌区,要继续抓好双季稻生产;江淮丘陵北部、东部地区,人少田多,水肥和劳畜力条件差,以单季稻生产为主;淮北地区在沿淮沿河和有井灌、机电灌地区,尽量种植一季中稻,并积极发展单季杂交稻。1981年以后,全省双晚面积基本稳定在850万亩左右,也是历史上水稻生产最好的时期。水稻总面积基本稳定在3200万亩左右,单产一直稳定上升,由1981年的306公斤、1982年330公斤、1984年349公斤、1985年362公斤,1986年上升到373公斤,单产、总产均达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全国出现“卖粮难”的现象后,1985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压减粮食面积,在全国及各省粮食总面积、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安徽水稻单产却稳定提高,总产仍比大丰收的1984年增产2.67亿公斤,对避免全省粮食生产滑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85~ 1987年,全省“四稻”年均种植面积为3266.16万亩,占粮食总面积9050.6万亩的36.09%;稻谷单产364.8公斤,比粮食单产256.7公斤高42.11%;总产119.15亿公斤,占粮食总产232.29亿公斤的51.3%。安徽省“四稻”生产情况,见表2—1—3。
安徽四稻生产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