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经验
据《淮南子》记载:“江水肥而宜稻,南方下土涂泥,皆宜水种。治稻者,蓄陂塘潴之,置堤闸以止之。又有作为畦埂,耕耙,放水匀停,掷种于内;候苗五六寸,拔而秧之,今江南皆用此法;苗高七、八寸则耘之,耘毕放水烤之,欲秀,复用水浸之,苗即长茂,复事薅拔,以去根莠。农家收获,尤当及时……盖刈早,早米青而不坚;刈晚,则零落而损收……江淮以南,直至海外,皆宜此稼”。这些经验至今仍然适用。可见两千年以前安徽水稻栽培已形成较完整的传统经验。
又据《农业考古》: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合肥地区的农民开始种植双季稻。也就是说安徽在900多年前已有水稻两熟制。
至民国26年(1937年)安徽开始推广水稻良种。当年,全国稻麦改进所在和县、当涂两县重点推广中大帽子头12247.35亩,芜湖、宣城等县也有小面积种植。民国30年,安徽推广帽子头等水稻良种41.43万亩,增产籼稻1370.7万公斤。民国36年推广改良稻种28132.7亩,增产稻谷78.92万公斤。同年,水稻新品种中农4号、胜利籼、中农34号3个品种,开始在皖南、皖西计8个县36户示范种植。民国37年,中农4号、胜利籼、中农34号开始推广,胜利籼最受农民欢迎。
安徽历史上种植水稻多为一年一熟,水稻收后下季多为冬闲田。到民国后期,为了增产粮食,逐步推行蓄养再生稻和冬闲田改种午季作物。民国31年,按照安徽省《粮食增产实施计划》的规定,于8月间通知六安、舒城、庐江、桐城、潜山、太湖、霍山等7县,认真推广再生稻。当年推广面积由民国30年的4.19万亩,发展到22.7万亩,增产稻谷292.85万公斤。同年安徽省皖南农业试验场(休宁),为推广双季稻栽培,举办双季稻示范,推动各场试种示范双季间作稻60亩,但未能推开。
二、当代水稻栽培
〔早稻保温育秧〕
安徽省双季早稻育秧常遇低温阴雨,一般年份烂秧损种达20%~30%,严重年份达50%以上。为解决烂秧问题。50年代中后期,改传统的大板秧田水播育秧为合式秧田。1964年在20个县34个点、1965年在52个县156个点上,进行塑料薄膜育秧的试验示范。70年代中期学习外省经验,推广了温室(无土和有土)育秧;省农林局还直接从日本引进两套机械化温室育秧设备,分别在舒城、当涂两县试用,育秧效果良好。这种在人工控温条件下育秧,既能有效地防止烂秧,又省工、省种,提高秧苗素质,也便于机械化栽插。但因一次性投资太大,成本太高,加之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化服务未跟上,没有推广开。80年代以来,双季早稻的育秧保温技术,主要是推广地膜覆盖。
1982年初,安徽省农业厅粮油处首先在双季稻主产区的宣城、安庆、巢湖地区12个县36个点上,进行了早稻地膜育秧的试验,设置了地膜(厚度0.015毫米)、普通薄膜(简称普膜)、露地3个处理,覆盖秧田32.5亩,取得了极显著的效果,证明是一项花钱少、效益高、方法简便、值得大力推广的新技术。同年11月在宁国县召开了项目总结会。1983年3月在青阳县召开全省地膜育秧现场会,把早稻地膜育秧列为农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当年试验、示范点达2557个,覆盖秧田3988.8亩,加上各地自行设计布置的示范面积,全省地膜覆盖面积计4887亩。同年12月又在太平县召开全省地膜覆盖经验交流会,进一步布置推广地膜覆盖工作。1984年进行大面积推广,全省覆盖秧田6.83万亩。同年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又参加了中国地膜研究会水稻专业组的协作,针对地膜育秧推广中出现新的技术问题,分别在徽州地区、舒城、桐城、宁国、当涂、庐江等6个地、县农科所进行试验研究,用以指导面上推广。1985年,全省地膜育秧田面积发展到15.75万亩(其中安庆地区7.89万亩、巢湖地区2.1万亩、芜湖市1.46万亩、宣城地区1.2万亩、徽州地区1.6万亩、其它地区1.5万亩)。栽插的大田150万亩以上,占两熟制早稻秧田面积的26.3%。1986~1987年,每年早稻地膜秧田都在20~25万亩,推广应用的区域已基本普及。早稻地膜育秧技术推广项目获1985年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
早稻地膜育秧增温效应明显,安全播种期可明显提前。地膜覆盖与露地相比,膜内日平均温度提高3℃。即当候平均气温稳定通过9℃时就可安全播种,比露地育秧提早7天左右,解决了早、中稻秧田烂秧的问题。地膜秧成秧率比露地秧高20%以上,且秧苗的整齐度提高,大、中苗的比例高达80%以上,比露地秧高20%以上;秧苗单株绿叶数多0.6~1张,假茎粗增加0.15厘米,百苗鲜重多6克,单株白根多4~ 5条且分布深、广;栽插大田后,发根力强,返青快,早发,一般比露地秧早熟3~5天。地膜育秧每亩需地膜10公斤,按1985年不变价格计算,每吨价3600元,使用两年,每亩秧田插10亩大田,每亩大田成本1.80元,普膜则为8.22元,地膜仅为普膜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而在秧苗素质上,地膜秧与普膜秧无差异。地膜秧比露地秧每亩大田增产35公斤,增产10%,且可提早成熟3~5天,双晚抢早栽插单产又可提高,尤其是可以扩种双晚杂交稻,两季合计每亩至少可增产稻谷50~75公斤;扣除地膜及拱架成本,每亩大田最低可净增收入10元左右。
〔两段育秧〕
水稻两段育秧是把育秧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在普通秧田(或场地或温室)育成小苗(称秧田阶段或第一阶段),再寄插于寄秧田继续培育(称寄秧田阶段或第二阶段),然后移栽于大田,两段育秧是培育壮秧,夺取高产的一项突破性措施。安徽省两段育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开始于1982~1983年,主要在滁县、全椒、宿松、潜山等少数县推行。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普及,两段育秧技术成为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滁县等地区将两段育秧作为指令性计划加以推广。到1985年全省杂交水稻两段育秧移栽大田面积达82.2万亩,1986年扩大到188.05万亩,1987年增长到324万亩。其中滁县地区杂交水稻两段育秧率达80%,并由杂交水稻发展到一部分常规稻,由中、晚稻发展到小面积的双季早稻上。采用两段育秧增产10~15%,省种20~ 30%,利于避灾;尤其是双晚可适当早播早育,有利于避开后期低温;小苗集中培育,有利于防避鼠雀牲口糟蹋,提高成秧率,在一定条件下,可调剂劳力,缓和茬口矛盾。
两段育秧叶蘖同伸的壮秧多,假茎粗,单株绿叶数、发根数、带大蘖数均显著优于常规一段育秧,为大田高产打下坚实基础。两段秧苗栽插大田后,表现为发根力强、返青快、有效分蘖多,分蘖穗率和茎蘖成穗率高,穗大粒多,增穗增粒产量高。
〔再生稻〕
安徽省长江流域的滨湖、沿河洼地,都具有悠久的再生稻栽培历史。早在公元4世纪张谌所著的《养生要术》中就有记载。到建国初期,安徽省沿江地区,农民蓄养再生稻仍很普遍。主要是利用早、中稻收割后的稻茬进行培育,特别是灾年,往往作为救灾的一项补偿措施。1954年安徽遭遇大水,全省受灾面积数千万亩,为争取多收粮食,各级人民政府都把蓄养再生稻作为生产自救的重要措施来抓。是年芜湖专区培育再生稻非常普遍,全区实收面积79.43万亩,总产1274.77万公斤,平均亩产16.05公斤。其中宣城县胜利乡张正旺农业互助组成员焦寿富,培育的胜利籼稻茬的再生稻,单产高达166.3公斤。1955年安徽省推广双季稻后,再生稻的生产被淘汰。到1984年,泾县、宣城、肥东、芜湖等县又重新恢复再生稻。1985年全省蓄留再生稻383亩,1986年6041亩,1987年发展到58952亩。1985~1987年省农牧渔业厅在宣城等地组织了再生稻的品种筛选、栽培试验及示范样板。1987年8月18~20日,省农牧渔业厅在宣城召开了全省再生稻生产现场会,传播培育再生稻经验。省科委还将再生稻利用列为省重点科研项目。再生稻主要分布在皖南的宣城、黄山及江淮的合肥、六安、巢湖等地的一季早中稻区。再生稻的平均亩产(按收获面积计),1985年121.5公斤,1986年137.5公斤,1987年148.5公斤;前、后两熟合计亩产600公斤,比单季早中稻增产100公斤以上,每亩可净增纯收入50元以上。与当地双季稻生产相比,年亩产低100~150公斤,而省种二分之一,省工三分之一。近年再生稻利用技术已成为一季早中稻地区“以秋补夏”、增产粮食的一项补救措施。再生稻的发展规模及单产水平,年际间变幅大。如夏粮减产、7~8月份雨水较好,蓄留的面积就大些。管理好的再生稻单产可达250公斤以上,管理跟不上只蓄留而无收的现象也较普遍。
〔免耕栽培〕
双季早稻茬免耕栽培双晚(简称免耕双晚)80年代初开始推广,应用最早而面积又最大的是无为县及巢湖地区。1980年无为县陡沟区部分农户在“双抢”期间,由于缺少耕牛,为争取季节,早稻收割后没有耕翻就直接栽插了双晚,获得了成功。其中田桥乡田西村农民程彭传免耕栽培的5亩“早返早”,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1981年该村双晚免耕发展到12亩。1982年陡沟区扩大到500亩,1983年发展为4100亩,形成不推自广之势。同时县、地、省农技部门对这一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基本摸清了免耕栽培的生物学意义,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经验。1984年开始在无为县、巢湖地区及全省同类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1985年全省示范、推广23.85万亩,1986年64.85万亩,1987年达到94万亩。其中:巢湖地区80万亩,芜湖市10万亩,铜陵市3.5万亩。
双晚免耕技术的经济效益主要是节省成本。每亩可省工1.33个,省牛力0.73个,计6.31元,增产增收。由于免耕有利于早栽早管,一般可提早栽插2~3天,双晚田间管理随之提前,在牛力不足地区意义更大。免耕的有效分蘖期长,分蘖高峰与穗分化期早,成穗多,穗粒多,增穗增粒而增产。据无为县试验研究和大面积生产调查统计,每亩免耕双晚比翻犁后再移栽的增产23.2公斤。每公斤按0.35元计算,合计增值8.12元。每亩增产稻谷和节省成本,合计增收14.13元。
〔模式化栽培〕
安徽省从1982年开始,推广由安徽省杂交水稻栽培科研协作组研制的两个水稻栽培模式,即《安徽省籼型杂交中稻高产低成本栽培模式》和《安徽省长江流域双晚杂交籼稻高产低成本栽培模式》。在1982年省农业厅粮油处召开的全省水稻会议上,印发3000份资料推广到50个县,截至1984年累计推广应用近1000万亩。据1982~1983年在宿松、庐江等县20个点约4.4万亩水稻应用模式栽培,验收结果表明模式栽培较过去常规栽培增产10%以上,同时成本下降10%,经济效益显著。该项技术荣获1984年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
随后,以水稻杂交组合为主的各类栽培模式不断推出。模式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一个组合、一个县、一季水稻生产为主。安徽省农业厅粮油处1983年编印推广的《宿松县双晚杂交稻泗优6号亩产400公斤栽培模式》和1984年编印推广的《巢湖市单季杂交稻汕优6号亩产千斤栽培模式》,2~3年的推广均取得显著成效。两个模式的应用分别荣获1984年和1985年安徽省农牧渔业厅科技改进三等奖和二等奖。第二阶段,统筹全年两熟或三熟达到一季高产、全年高产。1985、1986年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分别与安庆、巢湖地区合作编印推广的《地膜花生——杂交稻高产配套栽培模式》、《油—稻—稻三熟配套栽培模式》等。第三阶段,1987年后水稻栽培模式逐步向高产、高效益、研究试验严格化、数据化、分析科学化(如微机处理)、模式图(表)简明化的方向发展。除了省一级科研、推广单位编制、推广各类水稻栽培模式外,地、市、县各级也都根据本地的实际编制自己的栽培模式。据1987年全省水稻技术总结会议统计,1987年度全省各级推广各类水稻栽培模式18份,印发10万多份,指导栽培面积近百万亩。水稻模式化栽培技术的发展,为安徽省水稻栽培技术水平及单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杂交稻〕
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由湖南省研究成功,安徽省于1975年开始引进,首先在芜湖、广德县试种14亩。1975年冬至1976年春,安徽省农林局组织省农科院和芜湖、滁县地区以及广德县农科所的农技人员赴海南岛崖县进行杂交稻繁殖制种120亩。1976年春,又组织各地农科所、良种场、大型国营农场和先进公社、大队选派20多人,赴海南举办杂交稻制种学习班,边干边学。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多点试种、示范1650亩、繁殖600亩、制种1100亩。试种的结果,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品种一般增产一成至三成,有的成倍增产。1976年广德县试种1195亩,其中对中稻调查581亩,平均亩产792.8斤,比当地一般中稻增产二成;对双季晚调查76.9亩,平均亩产612斤,比一般双晚增产一倍多。
1976年12月3~10日,省农林局、省农林科学院联合召开全省杂交水稻总结会议,要求认真做好1977年杂交水稻的试种示范和繁殖、制种工作。确定发展杂交水稻作为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1977年全省大面积试种杂交稻2.65万亩,1978年推广面积达到48.83万亩,1979年发展到155.66万亩,一年扩大2.19倍。当时由于选用的是南优2号、3号为主的组合,穗期不耐高温,加之繁殖、制种的产量不稳,纯度不高,经济上划不来,致使1980~1981年,杂交稻推广工作落入低潮。两年全省杂交稻面积仅扩大43.08万亩。为进一步推广杂交水稻,扩大杂交稻制种面积,1981年10月,省人民政府召开了全省杂交稻生产现场会议。会议根据中央“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和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积极稳步、因地制宜”发展杂交稻的原则,讨论制订了全省1983~1985年杂交稻发展规划,确定1982年全省杂交稻种植计划面积为453万亩,1984年为618万亩,1985年达到814万亩。会后,各地又从杂交稻的组合选择、种植布局和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改进,使1982~1987年杂交稻面积持续稳步地发展,6年平均,每年以148万亩的速度逐年扩大,在发展速度上1984年达到最高峰。这年比1983年扩大303.9万亩,增长80.5%。尤其是1985年,在全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一度被忽视,全国大多数省份杂交水稻面积下降(全国减少900万亩),安徽省仍比1984年扩大84.8万亩,是全国杂交稻面积增加较多的3个省份之一,特别是一些起步发展速度很慢的地区,出现了后来居上的新局面。六安地区1983年杂交水稻仅10.4万亩,占同期中稻面积的4%,到1986年迅速发展到154.4万亩,占中稻面积的60%,一跃进入全省先进行列。1986年全省杂交水稻发展到895.8万亩,1987年扩大到1014.3万亩,首次进入千万亩省的行列。安徽省杂交水稻生产情况详见表2—1—4
安徽省杂交水稻生产情况表

在推广杂交水稻生产过程中,科技人员结合安徽实际情况在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一是杂交组合不断更新,应用区域逐步扩大。大面积生产应用的组合由1979年前不耐高、低温的南优系统发展为威优、汕优系统组合当家、协优系统组合配套;由不抗白叶枯病的2、3号组合逐步发展为汕优63、协优63、协优64等米质较好的组合当家。针对安徽水稻“四稻”齐全的特点,除了发展中籼杂交水稻外,自1983年开始先后在宿松、东至等县引进试种杂交早稻,1985年全省普遍进行了大田示范。到1987年全省双季杂交早稻示范面积达2.3万亩,大部分集中在温光资源较丰富的宿松、望江、太湖、怀宁、东至及皖南屯溪盆地;主要组合有威优35、威优49、威优47、汕优C 98和威优48—2等。与早杂试种、示范同步,还在桐城、舒城、凤台、阜南等县开展了杂交晚粳的试种、示范;主要有当优C堡、六优C堡等组合。在杂交水稻的种植区域上,由开始以江淮一季中稻区为主,发展到沿江双季早、晚稻及沿淮淮北单季稻区,杂交水稻已遍及全省各个水稻产区。二是杂交种子生产体系逐步建立,繁殖、制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杂交种子生产体制上,由推广初期的“县繁殖”、“社制种”、“队用种”及“地区提纯、县繁殖、县社队三级制种”逐步发展成为“省提、地繁、县制”。繁殖基地逐步趋于集中和稳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省不育系繁殖单产由1978年的18.4公斤,1986年增加到84.1公斤,提高3.6倍,1987年为75.5公斤。制种单产由1977年的14.3公斤,1982年增加到50公斤,1986年106.4公斤,比1977年提高6.4倍,1987年达到111公斤。三是杂交组合的选育水平不断提高。安徽省生产应用的杂交组合由推广初期的全盘引进,逐步发展成为自有组合。如广德县农科所培育的V 20和V 41保持系被湖南、福建省回交转育成不育系后,为南方各省普遍采用。后来该所又选育出协青早不育系和协优64新组合,较好地适应安徽省及南方稻区不同熟期的组合配套,尤其适宜作双季晚稻栽培,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列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协优系统杂交稻组合在省内外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省农科院选育的杂交粳稻当优C堡,也得到较为广泛的示范,1986年省品种审定会通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是不断革新杂交稻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重点进行6个方面的改革:一改单一推广杂交稻(品种)为发展杂交稻与耕作制度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扩大,强烈要求将一些不适宜种双季稻的土地面积调减下来,发展麦—稻、油—稻一年两熟耕作制。安徽省各级农业领导部门抓住稻田耕作制度这一重大改革,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以中籼组合为主的杂交水稻。成效最为突出的滁县地区,调整了双季稻为一麦(油)—杂交中稻,杂交水稻面积由1978年的6.7万亩扩大到1987年的307.8万亩,占全区水稻面积的81.9%;粮食生产自1979~1987年连续9年丰收,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1.49亿公斤,增长到1987年的29.4亿公斤,翻了一番多;粮食单产由140公斤提高到345公斤,增长1.46倍。二改单一强调推广高产组合为高(产)、抗(病)、优(质)兼顾,实行组合配套,扩大应用领域。1977~ 1979年,杂交稻品种主要是南优2、3号组合,高产,不耐高、低温,不抗白叶枯病。1980年后发展为威优、协优系统组合当家,63号、64号组合配套。1985~1987年,大力推广了汕优63、协优63、协优64等高产优质组合。同时,早籼组合V 49、协优49、V 48—2及晚粳组合当优、六优系统,也在沿江双季稻区进行试验示范。三改传统的水稻水育、密播育秧为因地制宜,多种育秧方式配套,培育多蘖壮秧。推广初期,改水稻密播水育的传统育秧方式为湿润育秧、稀播壮秧。1984年后,实行稀播壮秧、两段育秧、地膜育秧配套。1987年占全省杂交水稻栽插面积的45%的安庆、滁县两地区,有60%以上的杂交稻采用两段育秧;大多数地方普及了移密补稀(即改良两段育秧);秧田播种量由1980年的15公斤降到10公斤左右;秧苗素质普遍提高,一般一段育秧单株平均带蘖2~ 3个,两段育秧带蘖4~5个,基本消灭了杂交水稻栽无蘖秧的现象。四改迟播迟插为适期早播,以最佳抽穗扬花期为栽培技术的核心。1984年以前,杂交中稻多是5月下旬播种、8月下旬抽穗,产量低。后来普遍提早到5月中旬播种,6月中旬栽插,8月中旬齐穗,有效地争取了季节,达到稳产高产。五改片面稀植、依靠分蘖夺高产为合理增插基本苗,实行宽行窄株、东西行向定向栽插。杂交稻稻田由初期的亩插1~1.5万穴、5~6万基本苗,增加到杂交中稻每亩2~2.5万穴、8~10万基本苗;双晚2.5~3万穴、10~15万基本苗。实行株、行距均为3~4寸×6~8寸。六改推广单项栽培技术为推广应用栽培模式,改单一强调杂交水稻生产为注重全年产量及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由于良种良法配套,杂交水稻单产逐年提高。全省平均亩产1978年只有337公斤,到1982年以后就稳定在408公斤以上,1987年达479公斤。其中:单季杂交稻单产达515公斤,比最低的1980年355公斤提高160公斤;双晚杂交稻单产达361公斤,比最低的1981年253公斤增长108公斤。在生产实践中已出现了单季杂交稻单产600公斤以上和双晚杂交稻450公斤以上的大面积高产典型,并且出现了小面积的早、晚两季杂交稻连作,亩产超过吨粮的丰产片(方)。
〔优质米〕
安徽省优质稻米生产比重较小。1984年全省种植优质水稻约700万亩(主要是晚粳),占水稻总面积的21.5%(产量占20%)。其中中等质量的面积占30.3%(产量占38%);劣质的面积占48.2%(产量占42%)。1985年3月,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召集科研、高校、农业生产部门的10多位知名专家,为安徽发展优质稻米等优质农产品生产献策献计。同年8月,省农牧渔业厅在巢湖召开了全省优质稻米生产座谈会,讨论部署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同年11月4~7日,省农牧渔业厅和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在合肥举行首次全省优质稻米品尝鉴定会,邀请从事水稻研究、教学、技术推广单位的专家及省科委、粮食、标准计量等部门的代表,根据《中国优质食用稻米分级暂行标准》,分别对全省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和一批有苗头的品种(系)进行品尝鉴定,颁发省优质稻米证书。当时被选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有:粳稻当选晚二号、皖粳一号、当优C堡、80—4(后定名徽粳804)、当优3号;籼稻密阳23、协优64、汕优63。对有苗头的20个品系品尝鉴定,结果籼稻E 164E、 205(省农科院选育)、80154(巢湖地区农科所选育)和粳稻六优C堡、C 012、盐粳二号,分获籼、粳组前三名。
1985年底,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了首次优质米评选会和首届优质农产品展评会。安徽省推荐当选晚二号、徽粳804、当优C堡、密阳23、协优64等5个品种参加评比,评选结果前4个品种当选为全国部优品种,是全国当选4个品种的3个省份之一。其中徽粳804被大会选中送往中南海供中央领导品尝。安徽省1985~1987年推广应用的省内优质稻米品种,荣获部优4个、省优3个。
在发展优质稻米生产中,安徽省制定了优质优价政策。1986年7月16日,省农牧渔业厅和省物价局、粮油食品局以(86)粮购联字第397号联合发文,对安徽省当选为部优的当选晚二号、当优C堡、徽粳804、密阳23等4个品种,从1986年新稻上市起,实行加价8%收购。但是,后来由于基层粮食收购单位存在品种辨认、单收单存有困难等实际问题,优质优价政策到位率很低。
1986年,安徽省加入国家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主持的“优质稻米开发与推广”项目,全国共17个省、市农技推广部门协作攻关。安徽省重点组织桐城、舒城、怀宁、无为、芜湖、宣城等6县进行优质稻米示范。到1987年止,安徽被国家批准投资建设的商品粮或优质米基地县:“六五”计划期间投建的有庐江、肥西、六安、霍邱、寿县、长丰、凤阳、天长等8个商品粮基地县;“七五”计划期间投建的有南陵、怀宁、太湖等3个优质米基地县。1987年元月农业部门创办的第一座优质精米加工厂在南陵县农技推广中心正式投产,到年底加工大米600万公斤,创总产值600万元。
1986~1987年,桐城、舒城、怀宁、无为、芜湖、宣城等6个重点示范县的实施结果如下:
1986年、1987年6县合计推广优质稻品种330.37万亩,比项目实施前的1985年94.67万亩扩大2.4倍。优质品种比重由1985年的16%扩大到1987年的33.3%,劣质品种面积由29.6%下降到15.5%,优、中质品种合计面积由1985年的70.4%,1987年扩大到81.1%。6个示范县1985年水稻总播种面积589.19万亩,平均亩产310公斤;1986年591.75万亩,亩产327公斤;1987年595.49万亩,亩产321公斤。6个县3年引进优质品种组织筛选或试验78项,筛选出部、省级优质品种135个、中质品种245个;开展优质品种的高产栽培试验94项,试验田面积240亩;举办优质品种高产栽培示范片295个,面积14.3万亩;编制栽培模式8份;繁殖优质良(原)种190万公斤。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385万亩,1987年发展到1060万亩。优质稻品种(按部、省优质品种计)面积占整个水稻面积的比重,由1985年的12%提高到1987年的32%;劣质品种由1985年的35%,下降到1987年的25%。
6个县1986~1987年典型考察验收结果,优质稻比常规对照种平均亩增产42.54公斤,增产幅度13.9%。以此典型考察验收结果计算,两年累计增产稻谷1.41亿公斤。每亩生产成本优质常规稻92.3元、杂交稻94.6元,分别比对照高5.45元和3.47元。每亩主、副产品产值,优质常规稻为166.82元、优质杂交稻为198.35元,分别比对照高20.98元和21.36元。每亩纯收入,优质常规稻74.52元,优质杂交稻103.75元,分别比对照增收15.53元和17.88元。此结果加权平均,每亩增加产值21.12元,增加纯收入16.38元。按此计算,项目区两年共推广优质稻330.37万亩,共增产值6977.41万元,增加纯收入5411.46万元。该项目获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被载入《中国技术成果大会》,并获安徽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