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水稻

第四节 耕作制度改革

一、单改双
安徽省水稻生产,建国前多是一年一熟。圩田水稻前茬多是冬闲田。1954年中央农业部提出水稻实行“三改”,即:单季稻改种双季稻,间作稻改连作稻,籼稻改粳稻。当时,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提出的农业三项改革,也有改单季稻为双季稻的内容,“单改双”的工作在安徽迅速开展起来。1954年芜湖专区,首先试种双晚20亩,1955年全省推广89.98万亩,1956年大发展。双季稻面积经历两次高峰一次低谷后,逐步趋于稳定。第一次高峰在1956年,该年双季稻面积猛增到957.15万亩,比1955年扩大近10倍。一次低谷是1961~1963年,年双季晚稻面积仅有162~172万亩。第二次高峰是1977年,全省双季稻面积达到1325.6万亩,创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后,双季晚稻面积稳定在850万亩左右。在推广的第一次高峰年(1956年),双晚单产仅44公斤。在1980年以前的26年间,全省双晚平均亩产150公斤以下的有12年,150~200公斤的达14年之久。到了80年代,双晚面积进行了调减,双晚单产连续7年稳步提高,双季稻生产水平出现了新的飞跃。1982年,全省双晚单产首次突破200公斤(229公斤),1983年突破250公斤(261公斤),1986年又突破300公斤(302公斤),1987年达到305公斤。出现了水稻面积虽调减450万亩,而总产却持续稳定增长。但是,进入80年代以来,双季稻中的早稻单产连续徘徊在350公斤上下,双晚与早稻之间的差异已大大缩小,平均亩产由相差100~150公斤,缩小到仅低于34公斤,并且出现了安庆、徽州两个地区双晚单产连续3年超早稻的局面。1954~1987年34年中,全省双季早、晚稻合计单产500公斤以上的有9年,1986年平均亩产首次突破650公斤。安徽省双季稻生产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科学技术。安徽省中、晚稻原先都是老品种,有鸡爪籼、大叶稻、小红稻、小冬稻等。秸杆高、产量低,生育期长,不适宜作双季稻种植。从开始试种双季稻,便改换品种,主要推广南特号、陆财号等高杆籼稻及有芒早粳品种;又逐步推广矮脚南特、矮南早一号和农垦58等矮杆早籼和晚粳品种,对双季稻的发展和单产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早稻矮杆良种基本普及之后,随着早稻早熟品种矮南早一号、二九南一号、二九青,中熟圭陆矮系统、原丰早,迟熟先锋一号、广陆矮四号和双晚沪选19、武农早、当选晚二号、安庆晚二号、农虎六号等新品种的推广,从而达到合理配套。到了8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四优6号、汕优6号及汕优64、威优64、协优64等组合、先后在皖西南、皖南的双晚中推广应用,全省籼型杂交水稻面积占双晚25%左右。其中安庆、徽州等地区高达45%,从而使双晚单产水平出现了一个飞跃。安徽双季稻在推广初期,由于茬口安排、育秧技术、播插期、田间管理等措施跟不上,又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蛮干,结果单产仅几十公斤。此后,各级农技部门和广大农民,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摸索出一套高产种植技术。50年代推广合式秧田;60年代推广湿润育秧和薄膜育秧;70年代推广早稻小(壮)苗带土移栽和双晚稀播壮秧与秧田“三壳”(菜籽壳、绿肥壳、麦穗壳)覆盖技术;80年代初开始试验、推广早稻地膜育秧,双晚大面积应用两段育秧和移密补稀以及稀播壮秧(一般秧田亩播种量由150公斤降至75~100公斤)。80年调减双季稻面积,保证了双晚能在7月底至8月初栽完,籼稻9月15日、粳稻9月20日前后能安全齐穗,基本消灭双季稻普遍存在的早稻烂秧、双晚栽“秋后秧”,“秋分”不能完全齐穗,造成减产绝收的现象。与此同时,推广绿肥、“三水一萍”和草塘泥等作基肥;推广“三沟”配套,适时烤田和看苗施肥等技术;推广杂交稻栽培模式、测土施肥、配方施肥、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化学除草等技术;推广配套农业技术,改过去单项技术的应用为推广综合配套的栽培模式,做到良种、良制、良法一起推,从而促进了双季稻单产水平的提高。
二、旱改水
沿淮地区流传有“淮河两岸,吃米有米,吃面有面”的民谚。民国以后,水稻面积逐年缩小。据阜南县于集区董砦乡调查,民国18年(1929年)以前,水稻面积占耕地面积70%,至解放前水稻面积缩小到不足40%。
建国后,50年代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提出农业“三改”,在淮北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改种水稻。1954年开始,原计划旱地改种水稻30万亩,其中:阜阳专区10万亩,宿县专区20万亩,实际改稻45584.6亩(其中:阜阳21084.6亩、宿县24500亩)。当年由于特大洪水,实收面积仅有7614.8亩,占改种面积的16.7%(其中:阜阳专区实收1126.8亩、宿县专区实收6488亩)。实收水稻91.38万公斤,平均亩产120公斤,仍超过当年旱杂粮单产的3倍以上。1955年进一步扩大,改种水稻45.55万亩,部分因受涝无收,实际面积平均亩产100公斤左右。1956年开始大规模发展,改种水稻170.21万亩,其中仍有少部分受涝,实收面积169.07万亩,平均亩产93.2公斤。其中:阜阳专区80.43万亩,单产107.8公斤;蚌埠专区88.64万亩,单产80公斤。1958~1959年为发展高峰,两年实际改种水稻分别为312万亩和320万亩。此后由于水利条件未能跟上和技术条件不成熟,稻改面积大幅度下降。
在淮北地区推广稻改期间,从安庆、芜湖专区的无为、含山、和县、当涂、繁昌、怀宁、桐城、芜湖等县抽调1.3万多名种稻能手,于1954年到淮北地区传授种稻技术。稻改区农民称他们为“稻改县长、稻改主任、稻改老师”。这批稻改人员向当地农民传授整套的水稻生产技术,有的表示不实现淮北水稻化,决不返回家乡,在淮北安家落户。但也有的由于在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有很多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工作不安心。到1956年11月份,留在淮北搞稻改的只有9304名,到1957年底仅剩4078名。同时淮北地区也先后选派一批干部和农民到江南和淮南地区“留学”。阜阳专区1958年春抽派县委农工部长、县农业局副局长、乡党委书记或乡长450多人,到芜湖专区的宣城、南陵等10县进行为期9个月的学习。各级政府举办稻改培训班,采取课堂讲解,田头实习,边学边做的方式,培训技术人员200余万人次。其中省培训1万人,专区培训10万多人,县培训55万多人,乡(公社)培训133万多人。1958年淮北18个县与沿江、江南地区县与县订立技术传授合同。各地调到淮北帮助稻改干部3600多人,其中:县级干部13人,区级干部38人,乡级干部309人;还有部分技术干部、木工、铁匠等。为改善水稻生产条件,修建灌、排水利工程,1954~1956年3年共完成土方79.8亿方,其中河网土方40.7万方,共开挖5级以上河道4万多公里,6级以下河道7万多公里,修建中心涵闸167座,大型桥涵550多处。全区蓄水库容47.2亿方,灌溉面积2772万亩,其中水田600万亩以上。1954~1957年共创制和推广新式提水工具158万多部。1958年将老式龙骨水车改装成安有滚珠轴承的封闭式水车,提高工效一倍。1959年广泛推广推拉式、脚踏和各种畜力水车、风力水车。1960年重点推广风力水车和陶瓷水车6万多部。阜阳专区新制犁、耙、耖工具2万多部,耒乌头14万多件;同时教黄牛犁水田,逐步由一犋三畜改为二畜或一畜。淮北地区还开展一场“人无厕所猪无圈”的旧习惯的大改革和积肥造肥运动。为支持淮北稻改,省拨给稻改经费250万元,调拨稻种胜利籼、中农4号计230万斤。随后,省里又从收贷结余中拨40万元作专项经费给阜阳、宿县两专区各20万元。同时县、乡各级也都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普及稻改技术。
三、水稻旱种
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历史上就有水稻旱种经验。但因品种、水源、杂草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没有发展起来。为寻求淮北地区发展水稻旱种的有效途径,安徽省农业厅1982年开始引进北方水稻旱种技术,在阜南县试种成功。1983年进一步扩大试种、示范4500亩,1984年发展到1.16万亩。1985~1987年,每年种植3万多亩,主要分布在阜南、利辛、颍上、亳县、阜阳、濉溪等县。水稻旱种5年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显著高于同期的甘薯(230公斤)、玉米(190公斤)、大豆(70公斤)的单产。5年平均水稻旱种比育秧移栽水稻省水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省工三分之一。亩成本(包括用工)48元,比育秧移栽水稻的成本74元低26元,亩纯收入与育秧移栽稻相当。淮北地区截至1987年5年累计共推广水稻旱种11.74万亩,生产稻谷3520万公斤,增加纯收入282万元。
安徽淮北地区推广北方水稻旱种技术,边应用边改进提高。开始用于水稻旱种试验、示范的品种多是从北方引进的秦爱(北京)、郑州早粳(河南)、黎优57(辽宁)等,成熟期虽较早,但表现早衰,产量不高,品质不好。经过几年的筛选,基本得到了品种配套:油菜茬采用省内的密阳23、皖引三号为主;麦茬采用皖引四号、秀优57、A 7927及极少部分黎优57。安徽省淮北旱种水稻前茬多为油菜和小麦,午收前后抢早播种,有利高产。播种适期和下限分别为:油菜茬最好在6月5日前播完,小麦茬6月上旬播种结束、最迟不超过6月15日,午收后的适播期范围内,每早播一天,产量提高10公斤。一播全苗的技术,结合安徽的实际情况应用推广。一是适当加大播种量。常规品种每亩播种10公斤,杂交稻5~7.5公斤,比原引进技术的要求每亩增加播量2~3公斤。二是因地制宜应用造墒手段。省外经验解决出苗墒情的主要方法是浇“蒙头水”,安徽则根据土质情况分别对待,采取浇“蒙头水”与浇“麦黄水”两种方法。壤土、砂壤土用浇“蒙头水”的办法,澄白土、粘质土则用浇“麦黄水”的办法。三是搞好种子处理,严格掌握播种深度为2~3厘米之间,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移稠补稀。施肥的方式采取前茬施足两季基肥,追肥重点施分蘖肥,适当补施穗粒肥。亩产400公斤总施肥量为纯氮9公斤,5氧化2磷为5公斤。水浆管理以浇好分蘖、孕穗、抽穗、灌浆4次关键水为主,中后期水源条件许可的,采用前旱后水或前旱后湿的管水方式。水稻旱种,水、旱杂草兼长,防除方式以化学除草为主,人工为辅;以土壤处理为主,茎叶处理为辅;除草剂以几种混喷为主。病虫防治的重点是加强预测预报,选用对路药剂防治。
试种、推广水稻旱种,得到各级政府和农技部门的支持和重视。阜阳地区和利辛、阜南等县,都有一名专员和县长分管水稻旱种工作。农技部门和水利、财政、供销部门协作,办好水稻旱种试验示范点,广泛宣传栽培技术。阜阳地区农技站1986~1987年连续两年和市电视台合作,对水稻旱种的现场及关键技术环节进行录像,反复播放和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干部作现场技术指导,并及时开好现场会和经验总结交流会。1984~1987年,省、地、县3级共计开展技术培训300场(次),培训3万人(次);开现场会、总结会44次(其中省农牧渔业厅1984~1986年连续3年分别在亳县、利辛、阜南召开3次现场会,印发技术资料10.2万份);举办各种广播、电视讲座会100场,并从物资、经费上给予专项扶持。1982~1987年专项技术活动费共50万元,其中拨款15万元、贷款35万元。拨款中包括国家农业部2万元、省农牧渔业厅5万元、地(县)8万元。专项化肥2500吨、柴油500吨、农药和除草剂10吨、稻种70万公斤。
上一篇:第三节 栽培技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