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小麦

第一节 种植沿革

安徽种植小麦,据现代考古发掘推断,距今有4000余年的历史。1955年春,在安徽亳县钓鱼台考古遗址发掘中,大型陶鬲内盛有大量的碳化小麦籽粒。麦粒虽变为深黑色,但颗粒保存完整,粒粒可数。这种小麦每粒长宽分别为3.89和2.68毫米,比当地现代种植的小麦籽粒长宽分别是5.49和2.90毫米略小。发掘者论证,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小麦。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年代推算,约在公元前2800~前2300年,距今最少已有4300~4800年的历史了。
安徽小麦栽培的历史记载,始见于《晋书食货志》:“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诏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又见于《补宋书食货志》:“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年)秋七月己巳诏:“南徐、兖、豫及扬州、浙江、江西属郡,自今悉督种麦,以助缺乏”。魏晋南北朝时代,北人南来,冬麦随之向南发展,首先推向江淮地区。自4世纪至11世纪初,这一地区将小麦列入“杂植诸谷”。与禾元(同粳)稻同为一年一熟作物。因稻与麦在栽种季节上有一定矛盾,至10世纪中唐时期,水稻育秧栽培开始推广,从而创造了稻麦一年两熟的有利条件。
庄季裕(《鸡肋篇》载:南宋时(1127~1279年),很多北方人迁到南方,江南人口激增,粮食需要量加大,北方人惯于食麦,麦价大涨。朝廷提倡种麦,不收田租,大大刺激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以致出现了“南方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种麦盛况。
安徽小麦栽培技术,历代都有零星的记述。元代王祯在任旌德县尹时(1295~ 1299年)所著《农书》,对小麦栽培技术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如“种小麦须拣去雀麦、草籽,簸去秕粒,九、十月种,以灰盖之,谚曰:无灰不种麦。须灰粪匀调为上,若太迟,恐寒鸦至,被食之则稀出少收。”又同书《垦耕篇》:“南方惟用撮种,故用种不多,然粪而锄之,人工既到,所收亦厚。”
又《补农书》:“麦历四时,故禾旱四节,种麦必使四时气足,则收成厚,吾乡……种麦多在立冬后,所历三时而已。”其意不能迟种。
《农书·收获篇》:小麦收获要快,以避免夏收多雨造成的损失。他引用《汉书食货志》:“收获如盗寇之将至”;又引《韩氏直说》:“收麦如救火”,“若稍迟慢,一值阴雨,即为灾伤;迁延过时,秋苗忌误锄治”。关于解决快收的办法,他提出:一是改良农具,“北方收麦,多用钐刀麦绰,钐麦覆于腰后笼内,笼满即载而积于场。一日可收十余亩。较之南方以镰刈者,其速十倍”(按:钐刀为一种较大的收获农具,安徽淮北农民解放初期仍普遍应用,称之为钅善(同钐)刀,今多为收割机器所代替)。二是提前抓紧收割,“五六月麦熟,带青收一半,若候齐熟,恐被暴风雨所摧,必至抛费”。三是抓紧粗打,边收边打。“每日至晚,即便载麦上场堆积,用苫密覆,以防雨作。如搬运不及,即于地内苫积,天晴,乘夜载上场,摊一、二车,薄则易干,碾过一遍,翻过,又碾一遍,起秸下场。扬子收起,虽未净,直待所收麦碾尽,然后再将未净麦再碾,比至麦收尽,已碾讫三之二矣”。对小麦成熟后抢收抢运抢打,记述详明,足见古人对麦收这一紧要关口的重视。
明代徐光启(1562~1633年)所著《农政全书》,对长江下游种麦情况颇多记述,并指出:“耕种麦地,俱须晴天,若雨中耕种,令土坚硌,麦不易长,明年秋种,亦不易长。南方种大小麦,最忌水湿……作垅如龟背,小麦早种,每亩种七升,晚种九升”。又说:“南方种大小麦,最易水浸,三月宜清理麦沟,令深,有氵写水,即春雨,易浅,不浸麦根,理沟时一人先运锄,收沟中土,钯耕松细,一人随后持锹挖土,匀布畦上,沟泥既肥,麦根亦深矣”。又云:“春无注雨冬望雪,亦宜车水灌之”。
小麦品种,古人记述不多。周时有来、牟两类:“来”为小麦,“牟”为大麦。后经农民长期栽培选育,类型渐多。清代安徽小麦有摇头红、尖头燥、齐头燥、烂须麦、三月黄、四月黄、中期麦等名称,种型各不相同。及至民国年间,由于生物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引用了“品种”一词,并开始选育、引进推广小麦良种。
安徽人最早育成小麦品种的,是桐城方伯谦。他于民国17年(1928年)在江苏徐州原杂谷试验场(后为麦作试验场),于邳县地方品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徐州438小麦品种,曾在江苏、山东、安徽等省推广,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该品种解放后直至60年代,安徽淮河南北仍有种植。
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对安徽小麦品种的改良推广,早期曾作出了积极贡献。民国21年(1932年)金大农学院与安徽南宿州福音堂农事部共同育成小麦品种金大61号,次年在附近农家繁殖,民国23年收购纯种1.43万公斤,推广到周围20公里范围的产销合作社,单产高出当地农家小麦品种34%左右。次年金陵大学与基督教长老会在南宿州合作农场育成了南宿州1419小麦品种,适于淮北平原种植。抗日战争前(1937年前),已有大量推广。战争期间,苦难的淮河流域农民仍自发串换,面积不断扩大。战后调查,民国36年该品种种植面积在怀远等6县已达122万亩。
金大农学院民国21年育成的金大2905小麦品种,民国23年开始在苏、皖等省示范,凤阳麦作改良场示范结果良好。以后采取贷种加成收回原种办法,逐年扩大推广,增产显著。同时通过政府部门调度和农民自发串换良种,扩大播种面积。民国34~民国37年安徽阜阳、太和、颍上、涡阳、临泉、宿县、怀远、凤阳、蚌埠、寿县、六安、霍山、潜山、立煌、岳西、芜湖、当涂、宣城以及怀宁等县,都种有金大2905小麦品种。安徽省农林实验场(安庆),都曾承担金大2905的良种繁殖任务。
抗日战争结束,民国34年8月安徽省农业改进所在江北14县进行小麦品种检定,共搜集各县小麦品种达84个之多。其后,省第一区农场场长王劲草在舒城三沟驿棉作部进行小麦品种田间检定试验。同时,阜阳农林场、一区农场六安农艺部、霍邱省立农林学校等单位都开展小麦品种试验,各自找出适应风土的优良地方品种。其中有庐江江南早、霍山桐城早、阜阳碧玉麦,产量、性状等方面比较突出。有的后来投入了良种繁育与推广。
建国前,安徽省农业生产水平很低,栽培技术落后,小麦产量长期停滞在低水平上,民国年间小麦单产只有50~80多斤。详见表2—2—1。
民国年间安徽小麦生产情况表

下一篇:第二节 小麦生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