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小麦

第二节 小麦生产

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了生产力的解放;通过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并不断增加物质投入,逐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使小麦生产向前发展。但前进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一些曲折的发展过程,有过大起大落,徘徊不前和急剧上升的阶段。
1953年,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提出的“安徽农业三项改革”办法中,第一改就是针对淮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大秋作物不能保收的具体情况,要求“提高午季收成比重”,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小麦总产,力争在水旱灾害较少发生的平稳季节(每年的10月至次年6月),夺取一季粮食丰收,为全年生产奠定物质基础。
实行“三改”办法的第二年1954年,午收小麦面积达3913.55万亩,比上年扩大了55.14万亩,总产177.45万吨,比上年增长42.75万吨。1955年午收面积达4085.01万亩,比上年扩大171.46万亩,比1951年扩大了827.27万亩;总产208.09万吨,比上年增长30.64万吨,比1951年增长48.44万吨,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达到历史最高峰。为巩固这一重大成果,省委于1955年分别召开了有2000余人参加的四级干部会和1000余人参加的全省劳模会,对推行“三改”扩大午收比重继续鼓劲。要求:“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带动互助组和个体农民,大力推行三改办法,开展大生产运动”。但是由于当时小麦生产水平和物质条件跟不上,过高过急地要求扩种小麦,结果走向反面,连续出现面积、总产双“滑坡”。1956年小麦种植面积3940.07万亩,比上年减少了144.94万亩,减少3.55%。总产96.25万吨,比上年减少了53.7%。此后连年出现下降趋势。1963年小麦种植面积降至2586.63万亩,总产降至73.80万吨,堕入了小麦生产的低谷。此后,小麦种植面积虽有所回升,但从60年代中期至1978年前的十几年间,种植面积一般都基本稳定在2600~2700万亩,总产在160~170万吨至200万吨之间。1965年全省小麦单产突破100斤后,历经14年,直到1977年仍徘徊在150斤上下。70年代初期,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小麦种好,把油菜种好,把土地深翻好”的号召,当时中共安徽省委和省革命委员会提出要把小麦生产作为粮食生产的主攻目标。但由于对主攻小麦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决心不大,除少数地方抓了一些深翻改土和良种培育外,一般只是满足于会议号召和文件布置,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因而主攻小麦步伐缓慢,收效甚微。从1970年至1977年8年间小麦平均亩产只有158.2斤,平均年递增2.2%。
1978年,安徽遭到百年罕见的大旱,秋种小麦难以进行。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改组的省委为扩种小麦,增加午粮收成比重,面对严重的干旱局面,制定了一些灵活性的政策措施,决定“借地种麦”。凡集体无法抗旱播种的耕地和远湖薄地,借给农民私人种植,谁种谁收,不计征购,不抵口粮,从而调动了农民抗旱抢种的积极性。1979年午收小麦面积达到2925.4万亩,比上年扩大318.8万亩,平均亩产266斤,比上年单产增加52斤,不仅挽回了因旱抛荒损失,并在大灾之年夺取了空前的丰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安徽省委于1979年秋季,提出要把“主攻小麦”作为推动农业上新台阶,夺取农业丰收的战略措施来抓,并且从政策、投入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主攻小麦”的具体措施。此后,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小麦生产经验交流会和表彰会,小麦主产区各级领导都把“主攻小麦”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树立了“收时想到种,种时想到收”的常年主攻的思想。农业生产部门每年在秋种前狠抓技术培训和推广。农业科研部门加强了对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工作。供销部门加强了农用物资的调拨供应工作。省里每年还要向主产区淮北增拨化肥、柴油、电力等指标,保证每亩小麦有50斤标氮、50斤磷肥作基肥,保证小麦播种、收割、脱粒需用能源的供应。同时还规定多收可以多留、多吃,使农民放下“高产、高征购”的思想包袱,转变了“小麦是闺女(人家的),山芋是儿子(自己的)”的偏见,提高了扩种小麦的积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率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积极性空前提高。1981年界首县小麦平均亩产达442斤,成为安徽省第一个突破小麦单产400斤的高产县,受到省人民政府的嘉奖。该县1982年41.7万亩小麦又获得大丰收,单产507斤,总产2.11亿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21.2%。全县区区增产,乡乡增产,村村增产。有2586户小麦单产超过1000斤。历史上长期处于低产的后进县,淮北的泗县、五河、灵璧、固镇,淮南的定远、凤阳、嘉山、霍邱、寿县、长丰等县,小麦生产也有显著的发展。这10个县1987年小麦亩产平均为239.6公斤,比1979年平均100.1公斤,增长139.4%,已基本赶上全省的单产水平,其中有4个县超过了全省单产水平。
1987年全省小麦单产241公斤,比1979年133公斤增长了81.2%,总产达到717.9万吨,比1979年增长84.1%。以1980年为基数,从1981年到1987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增长了3.33%,总产增长75.69%,单产增长了70.7%。全省小麦面积产量见表2—2—2、
2—2—3、2—2—4。
安徽不同计划年度的小麦面积与产量统计表


安徽省五大农区小麦面积与产量统计表

安徽省各地区、市小麦面积与产量统计表


上一篇:第一节 种植沿革
下一篇:第三节 栽培技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