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栽培技术
一、耕作制度
安徽小麦生产,在耕作制度方面,大体是江淮分水岭以北地区和淮河两岸,小麦占重要位置,前后作的安排,必须考虑到不影响小麦的稳产高产;分水岭以南,巢湖以北的丘陵地带,则稻麦并重,耕作制度中对两项作物的安排,兼筹并顾;巢湖以南和沿江江南,则以水稻为中心,全年作物茬口安排必须保证水稻的丰收,其中双季稻区,往往把小麦排除在耕作制度之外,或代之以大麦、绿肥等作物。
淮北地区
淮北中部地区,实行两年三熟或三年五熟制,多采用以下耕作制度:
小麦——甘薯——冬闲——春玉米(或春甘薯、春高粱)
小麦——大豆(夏玉米、夏高粱)——小麦——甘薯(棉)——休闲——春山芋(或春玉米、春高粱)
休闲——春高粱(春玉米)——小麦——大豆——小麦——夏高粱(夏玉米)
小麦——棉,采用夏棉品种,一年两熟,正在发展。
淮北北部萧、砀、亳一带,沿淮湾地和部分岗地,主要是一年两熟制。两熟制变化,往往在4年或5年中插入一个冬季休闲,便成了4年7熟或5年9熟制。
小麦——大豆小麦——玉米(高粱)
小麦——甘薯小麦——水稻
淮北北部盐碱地带和中部人少地多的湖洼地带,多实行一年一熟制。
小麦——休闲(夏季大晒垡)
沿淮行、蓄洪区,争取一季小麦收成,保午争秋。
淮南丘陵地区
实行一年两熟制。
小麦——大豆(玉米)小麦——甘薯
小麦——常规中稻小麦——杂交中稻
沿江圩区
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制。
小麦——中稻小麦(早熟品种或大麦)——早稻——双季晚稻小麦——单季晚稻
小麦——棉花(麦田套种或营养钵育苗移栽)
小麦——玉米(大豆、甘薯、杂豆、杂粮)
皖西、皖南山区
该区小麦播种面积极少,实行一年两熟制。
小麦(油菜)——水稻小麦(油菜)—玉米(旱杂粮)
50~60年代,总结推广小麦、豌豆混种的群众经验,采用这项办法既能增进地力,使小麦增产或保产,又能多收一季豌豆,提高粮食收成。豌豆麦在淮北地区土壤肥力偏下或远湖薄地推行,效果显著。麦豆混种面积,曾达麦田的30~50%。淮南也曾推行此项栽培制度,经久不衰。在播种时,小麦、豌豆播种量的配比,随土质肥瘦而定,一般为麦八豆二,远湖薄地可麦二豆八。
小麦与蚕豆间作。在安徽江淮丘陵、沿江江南地区都有此习惯。一般利用畦边点播蚕豆,蚕豆较小麦早熟,可以在青粒长成或完熟以后摘食,对荒年接口有重要作用。
二、品种
50年代初,安徽小麦地方品种,包括一些经过农民长期选择应用的古老品种,在生产中占主要地位。这些品种各具特点,品种类型繁多,为农民群众所熟知,有待发掘利用。1951年开始开展群众选种。在短短的两年间,评出较为优良的地方品种有:南陵禾蒲头、阜阳白麦等数十种,以上品种一面参加试验、示范,一面用作推广。
在推广地方品种的同时,还选用了少量的解放以前曾在各地推广的改良品种。1951年皖南地区推广了南大2419、骊英1号、金大2905等。皖北地区推广徐州438、南宿州1419等,在淮河南北推广。
其时良种推广面积虽不大,但以此为契机,打开了从地方品种向改良品种转换的局面。此后,开始了新品种更新阶段。宿县地区引进了碧蚂1号、西农6028等改良品种,比当地品种增产10%~ 20%。碧蚂1号茎杆粗壮,抗风抗倒,耐瘠、耐肥;西农6028有抗避吸浆虫的重要特性,均受群众欢迎。原有的地方品种,除鱼鳞糙(抗逆性强、品质较好、成熟较早)、二洋麦(抗西南风产量稳)等少数品种外,其余多因感锈病、茎软、易落粒、产量低等原因,陆续淘汰。原皖北农业试验站总结推广的两个良种:早洋麦,能抗三锈(条、秆、叶锈)和吸浆虫,特别是经过1953年的晚霜冻考验,表现抗霜冻能力强的特性,在淮北推广受到群众喜爱;南大2419,产量高而稳,可晚播早收,品质好,抗吸浆虫能力特强,将2万多斤种子,在小麦吸浆虫严重为害的沿淮各县繁殖推广,深受农民欢迎,迅速普及,基本控制了吸浆虫的危害。矮立多抗条锈、吸浆虫,宜于淮南种植,在徽州地区也表现较好。三月黄抗性差,产量低,但在淮南和沿江一带稻麦两熟区,以其有早熟的优点(比南大2419早4天,比矮立多早6天),在这些地区被保存下来。沿江、江南地区引用新品种较少,中期群众评选产生的初选种、决选种,仍应用不衰,有的传播到邻县。南陵禾蒲头,由江南传播到了天长县。
50年代末,全省改良种种植面积,约占小麦面积的64%。
60年代初,人民公社化以后,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管理体制建立,品种应用由社队安排,小麦地方品种淘汰较多,一度出现了良种推广单一化和配套不齐全的问题。淮北地区缺乏适于早播的冬性品种和适宜晚播的春性良种;淮南、沿江水稻地区缺早熟、丰产、抗性强的春性品种。
1963年,省农业部门进行小麦品种审定时,确定了适于淮北、沿淮种植的小麦品种有早洋麦、石家庄407、安徽3号(冬性);适宜行蓄洪区种植的有阜农4号(春性);适于淮南、江南的有华东6号(弱冬性);适于沿河湾区、沿江洲区(肥地)种植的有吉利麦(半冬性)。以上6个品种,当年示范、繁殖、推广了21.3万亩。1964年从江西引进万年2号(半冬性),从中国农科院引进北京8号(冬性)。1965年又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陕西、甘肃、四川等7省引进阿夫、阿勃等14个小麦良种,逐步缓解了小麦品种单一化和配套不全的问题。有的地区和县还主动从邻省引进优良品种,以满足配套的需要。1966年涡阳县便首先实现了小麦的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种的配套,使小麦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麦良种混杂现象比较严重,种子纯度一般在85~90%左右,有的地区不足80%,变成良种不良。往日在淮北视为比较理想的两个从省外引进的品种早洋麦、碧蚂1号,都出现了退化变劣现象,失去原来的对病害的抗性,导致产量下降。
70年代初,中共安徽省委号召“主攻小麦”,小麦良种,被提到重要地位,除发挥已有小麦良种的增产作用外,还不断开辟新的种源,从省内外、国内外调拨和引进新品种。据初步统计,70年代通过不同渠道提供的小麦良种共60多个(从国外引进尚在试验中的未计入),品种资源大为丰富,配套问题基本解决。此时可接早茬的冬性品种,有泰山1号,4号、石家庄407、矮丰3号、高八、北京8号等;可接中茬的半冬性品种更多,有博爱7422、百泉41、丰产3号、吉利麦、安徽8号、西安8号、宝丰7228、百农3217等,加上优良的地方半冬性品种,不下数十个;可接晚茬的春性品种有安徽11号、郑引1号、内乡5号、博爱7023、鄂麦6号、宿麦2号、马场2号、濉麦2号,扬麦3号、宁麦3号等。
由于小麦品种数量增多,一些社队,出现小麦品种多、乱、杂的问题。为此1972年开始提出一个地区应选定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当家品种”,同时确定几个“搭配品种”。当年省革委会主持召开的良种评选会议上,对淮北、淮南不同地区的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作了初步安排。1975年全省秋种技术措施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地的当家品种。1979年秋种前,又根据不同地区肥力水平的差异与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作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大体规划。从此小麦主产区基本上做到了因时、因地、因种合理安排种植。
70年代末,小麦良种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85%以上。
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对高产、稳产和优质品种的要求迫切,各地对良种做到优中选优。1986年,阜阳地区有5个丰产性能较好的品种:偃师9号、百泉3217、马场2号、博爱7023、徐州2111,占全区小麦播种面积70%以上。宿县地区有6个丰产性能好的品种:博爱7422、宝丰7228、西安8号、马场2号、陕农7410、陕农7859,占全区小麦播种面积的60%以上。淮河以南地区,也都进行老品种的更换。天长县把已栽种10多年的“万年2号”,在1980年秋种时用扬麦3号替代了,翌年夏粮增产700多万斤。农民高兴地说:“过去姓万不姓扬,年年老产量,今年换一换,收成大变样。”1982年扬麦3号占全县小麦面积80%。定远县把占小麦面积50%的万年2号,换成了郑引1号、鄂麦6号、泰山1、4号等高产品种,从而良种面积达到79%,产量增长二成以上。
1987年,南部水稻地带的巢湖和芜湖地区,也都换上了宁麦3号、扬麦4号、扬麦5号等丰产性能好的品种。
在商品粮生产中为了促进白皮优质小麦生产的发展,1985年省粮食部门在制订和执行“优质优价”政策时,规定红皮麦每公斤0.318元,白皮麦每公斤0.33元,刺激了小麦主产区竞种白皮麦,有的县出现了“白皮热”。1985年全省2933万亩小麦,白皮种占栽培面积的60%,淮北地区白皮麦占80%,江淮丘陵占50%多,沿江仅占10%。1987年全省小麦良种面积,约占麦田面积的97%,部分县已全部良种化。
三、改进技术
〔密植栽培〕
建国前,安徽农民种小麦,有点播、条播、撒播3种形式。南方种麦点播居多,北方种麦以条播为主,撒播较少。在播期偏晚、人畜力不足、远湖薄地、耕地困难的情况下多采用撒播的办法。点播每亩用种5公斤左右,条播6~7公斤,撒播8公斤左右。
建国后,把密植作为一项增产措施来抓。在点播地区要求把“一尺挂两头”的穴距,缩小到15厘米左右,种子在穴内散开;条播地区,要求缩小行距,改宽行大垅为窄行条播。通过改造旧耧,缩小耧腿距离和采取“二垅靠”等办法达到密植要求。其后按密植标准设计的马拉农具和新式播种机,既能大大地加快播种速度,又能有效控制适宜的播量,比较理想地达到小麦密植要求。
1953~1954年,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安徽省农林厅组织的淮北小麦工作组,在宿县地区调查研究,首先肯定宿县地区不论是在淤土、黑土、砂土或两合土地上,地无肥瘦,合理密植,均能增产。但密度过高,不但不能增产,反会减收。他们通过密植示范,认为当地可采用15~20厘米的窄行条播;黑土地区原来行距25厘米的可用加宽播幅、增加播量的办法以保持每亩有20~30万基本苗为准,亩用种量约10~15公斤。以上密植办法,在淮北地区进行推广。淮南和沿江地区也都在播种方法和播量上作了重大改进,一般都抓住每亩出苗25万株上下的标准。
大跃进年代(1958~1959年),安徽部分地区过分地强调小麦密植,任意增加播量。一般大田用种量超出标准量50%左右,每亩达15~20公斤,部分试验田则多到30、40公斤以至50公斤。结果证明:大播量并不能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相反,由于播量过大,生长过密、阳光、空气和小麦单位面积营养得不到满足,通风透光不良,个体与群体之间矛盾加剧,分蘖减少,单株小穗减少,不实率增加,茎杆细弱发黄,倒伏减产,以至颗粒无收。
1959年,六安县淠东公社淠东大队,就大播量问题进行一次调查研究,播量有10、14、15.6、19、22.5、24公斤等6个等级,结果表明:每亩总穗数虽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多,但单株小穗数、每穗粒数和有效分蘖数3个指标,都因播量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着播量增加而降低;单产以播量14公斤的为最高,达494公斤,24公斤的仅为277公斤,减产近一半。
在总结多年小麦生产经验的基础上,70年代末对每亩播种量,提出按肥力水平确定的原则。肥力水平低的播量宜大,以主茎成穗为主,争取有部分分蘖成穗;肥力水平中等的中播量,主茎与分蘖成穗并重;肥力水平高的亩播量4~5公斤,以分蘖成穗为主,主茎成穗为辅。同时要考虑到所用品种分蘖力的强弱、播种早晚,合理确定用种量。这一标准,易为群众所掌握,成为当时和80年代以后指导小麦生产的依据。
〔灌溉与防渍〕
淮北地区,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中,常出现降雨分布不匀和雨水偏少的现象。据宿县1953~1970年18年间气象资料统计,小麦生育期平均降水量为242.5毫米,大大低于这一时期小麦平均需水量350~400毫米的指标。
淮北地区过去由于缺乏灌溉条件,大部分地区历史上对旱粮无灌溉习惯。有的群众说,“麦子旱个死,麦收石榴子(饱满)”。这是一种靠天思想的反映。50年代以后,农民群众从生产实践中体会到逢旱浇灌的良好效果,开始自发地、小规模地进行麦田浇灌,以后发展到有领导、大范围地组织灌溉。秋种前“造墒”播种,冬季进行“冬灌”,春旱时进行“春灌”和夏初防旱(西南干旱风)浇“麦黄水”,对小麦的增产丰收起到显著成效。
灵璧县尹集区1966年冬旱引濉水灌麦3.85万亩,小麦平均亩产112公斤,比邻区未灌水的亩产82公斤增产36.6%。1973年淮北冬旱,阜阳地区发动群众利用各种提水工具浇麦44.61万亩。全区人民全力以赴抗旱浇麦,均取得了明显的避灾保收作用。
1976年淮北地区从上年秋种至第二年春末无透雨,阜阳、宿县两地区动员200多万劳力抗旱,40%麦田浇了封冻水,25%麦田计453.7万亩于小麦返青前春灌追肥。
1978年,安徽遭受120余年来未有的奇旱,小麦难以下种,全省从北往南奋起抗旱抢种,翻引江、河、湖水,抗旱造墒种麦。淮北边抗旱边抓机井建设,利用地下水浇灌,抢时早播,争取全苗。沿江抓引江提水工程,发展大面积灌溉。在无为县凤凰颈大闸建成250台套电动机翻水站,在和县牛屯河抽水站加调90台套机泵,引江水入巢湖,解决秋种用水。这一年全省有1282万亩因干旱难以秋种的麦田基本做到按时下种。
安徽小麦在生育期间,受渍较多。据1978年江苏、安徽片小麦检查组研究认为:宿县地区自1971年以来,已有4年因春涝受渍,加重了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的蔓延,造成减产。吸取江苏防渍经验,开好麦田“一套沟”,即畦沟、腰沟、围沟(田头沟),与麦田边界的小沟、中沟、大沟相通,逐级加深,构成排水流畅防渍有效的沟洫体系。对此引起了安徽农业部门的重视,多次组织乡村干部和农民前往江苏学习,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开沟工具和防渍技术。
〔免耕栽培〕
小麦免耕栽培,在安徽农民的生产实践中,早有典型事例,揭示了其可行性与应用价值。但长期以来,认为免耕会带来杂草与病虫危害等问题,又违背传统的翻耕种麦习惯,怕引起减产,因而没有推开。1986年参照外省经验,根据省内部分地区试行稻田免耕种麦的调查,证明免耕种麦比翻耕种麦,每亩至少省种1.5~2.0公斤,省工3个,降低成本10元,能提早完成小麦播种任务,且能增产20%左右。因此,在一些地区开始示范推广。1986年五河县稻田免耕种麦1万亩,平均亩产234公斤,比相同田块耕后种麦增产48.9公斤。1987年舒城县,麦菜免耕栽培39.5万亩,其中小麦18万亩,解决了三熟制季节偏紧的矛盾,获得县新技术推广三等奖。此外,怀宁、枞阳等县小面积示范试种都取得成功,受到地县领导很高评价。1987年全省麦菜免耕面积达300余万亩。
〔配方施肥〕
在完成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之后,1982年开始在局部地区应用配方施肥。1984年进一步推广,到1987年全省推广配方施肥的作物面积2402.8万亩,其中小麦配方施肥1385万亩,占推广面积的57.7%。这年宿县地区小麦配方施肥179.8万亩,占该地区推广配方面积261万亩的68.9%,一般增产小麦10%~25%。
天长县1987年为农牧渔业部和省的配方施肥试点县,该县6个区、22个乡(镇),设立水稻、小麦配方施肥试点38个,其中小麦试点6个,配方施肥面积15万亩(包括优化配方施肥2.5万亩),一般每亩小麦比常规施肥的多收43公斤,增产12%。
当前配方施肥,在大田应用上,仍侧重于氮磷的合理配比。寿县安丰区在小麦的施肥试验中,找出当地的氮磷配比1∶0.67为最佳方案。亩施碳铵35~50公斤,再配施适量的磷肥,小麦亩产可达225公斤。蒙城县马店乡试验,氮磷配比以保持在1∶0.5~1∶1范围为宜。麦地每亩施用尿素17.9公斤,过磷酸钙33.35公斤,生产小麦197.92公斤,比单纯施氮肥17.9公斤的增产22.5%,比单纯施磷肥(过磷酸钙)33.35公斤的增产37%。因此,群众形象地比喻说:“氮磷碰了头,力量大如牛”。1987年涡阳县农技站承包小麦配方施肥99.41万亩,平均每亩增收小麦9.6公斤,共增收954万公斤,创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化学除草〕
安徽推广化学除草从80年代初开始,经过多点试验示范,对节省劳力增加产量有明显效果。1986年宿县地区推广农田化学除草9.7万亩,1987年扩大到31.9万亩,其中麦田化除29.81万亩,占93.4%,防治效果达87%~96%。
滁县地区麦田杂草种类多,密度大,危害重。草害重的麦田约有11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0%。1987年大力推广麦田化除,全区化除面积达87.3万亩,比上年扩大1.06倍。防治效果80%左右,高的达90%以上。
五河、舒城、枞阳等县,都对杂草进行了普查,采取了化除措施,推广丁草胺、拿捕净、禾草克等除草剂进行防除。
1987年,全省化学除草面积200万亩,比上年扩大了一倍,其中麦田除草面积比重最大。
〔增产菌示范〕
增产菌是北京农业大学新近研制出的活性增产剂,对多种农作物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并能增强作物抗性,生产工序简单,施用方便,安全可靠,无污染,全国各地对48种作物,上千万亩试用,普遍增产,经济效益比一般为1∶10~100。1986年,安徽在小麦等作物上试验、示范6万亩,普遍反映能增产,改进品质,提早成熟。萧县、砀山、泗县、怀远等县小麦进行试验示范,增产8.2%~18%,高的达37.5%,每亩增产小麦25.5~60公斤,增益13~28元。萧县有5个点增产10%~20%,6个点增产20%以上,4个点在10%以下。
〔叶面喷肥〕
小麦后期叶面(根外)喷肥,能促进碳素代谢,加快灌浆速度,增加干物质积累,延长旗叶功能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安徽大面积推广叶面喷肥,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进入盛期,1982~1987年全省小麦叶面喷肥面积累计3115.5万亩,其中:1982年292.3万亩(内飞机喷施124.7万亩),1983年342.7万亩(内飞机喷153.2万亩),1984年694.0万亩(内飞机喷施40万亩),1985年500万亩,1986年586.5万亩(内飞机喷施31万亩),1987年700.0万亩。喷肥用料主要有磷酸二氢钾(150克/亩)三十烷醇(30~50毫克/亩)、过磷酸钙(2~3公斤/亩)、尿素(0.5~1.0公斤/亩)等。1982年怀远大河湾一带于4月21~5月6日,飞机喷磷酸二氢钾7万亩,经选取20个点进行喷肥效果试验,小麦千粒重平均增产0.78克,每穗粒数平均增加1.8粒,每亩增产9.51公斤(增产5%~7%),还增强了抗灾保收能力。
1979~1984年间,省民航局先后派出飞机80余架次,在安徽沿淮、淮北14个县,15个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开展小麦叶面喷肥,共喷532万亩。据全省270个点对照表明,可增产6%左右,共增产小麦1.06亿斤。历年飞喷面积,以阜阳、宿县两地区为多,其次为滁县地区。飞喷费用,1987年概算为每亩1元,其中肥料费0.5元,飞行费0.35元,勤杂费0.15元。飞机喷肥功效高,肥液雾化程度好,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地空联系好情况下,易于达到喷洒均匀。但与人工喷雾相比,小麦叶面接纳肥液较少,有时难免受风力影响,肥雾飘逸,出现或多或少的成片差异。1982年阜阳地区统计:全区共用飞机喷肥66.8万亩,其中无效面积(沟、路、村庄、春地等)占16.5万亩,相当于飞喷面积的25%。还由于地形复杂,地面配合不及时等原因,造成重喷或漏喷现象,引起浪费。人工使用手提或机动喷雾器喷肥,可避免上述缺点,且增产幅度较大。据灵璧县农业局试验测定,手提喷雾器喷肥,每亩平均增产22.85公斤,比飞喷每亩增产14.55公斤,提高57.04%。主要由于人工喷肥可做到均匀细致,适当增加肥液用量,以提高肥效。惟人工喷肥速度远不能与飞喷相比。在小麦集中成片的平原地区(如沿淮行蓄洪区和大河湾一带),仍宜采用飞喷,其他集中程度不高的麦区,可以利用这段农活较闲的时间,进行人工喷肥,有利增收节支。
〔综合技术推广〕
1985~1987年,安徽省接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达的“黄淮海低产地区小麦综合增产技术”项目,安排在阜阳、宿县两地区的阜阳、阜南、颍上、太和、临泉、利辛、宿州、灵璧、萧县等9个县市组织实施。综合技术的主要内容是:推广优良品种,增加肥料投入、防治病虫灾害、三拌处理麦种、双耧重播、化学除草、三喷三防等,三处累计推广面积423.5万亩。
推广优良品种:选用博爱7422、西安8号、马场2号、宝丰7228等具有丰产稳产性好的品种,作为该地区的当家品种;淘汰了曾受农民欢迎、现已混杂退化、抗性变弱产量不稳的泰山1号、丰产三号、郑引一号等品种;同时选择具有一定抗性、丰产性好的陕农7859、偃师9号、萧农12、徐州21等作为搭配品种。
增加肥料投入:项目区大部分田块有机质含量低于1%,速效氮低于20ppm,速效磷5PPM左右,为把这些地区小麦亩产量由10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必须增加肥料投入。3年中平均亩施肥量比1984年增加标准氮1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土杂肥500公斤,共计每亩总施肥量分别达到40、45和2700公斤。同时推广配方施肥200万亩。利辛县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指导下,利用微机进行数据分析,制定了《优化配方施肥方案》,1987年推行优化配方施肥17万亩。
防治病虫害:普遍推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重点防治小麦吸浆虫。3年共防治吸浆虫254万亩,挽回小麦损失6040万公斤。
三拌处理麦种:用农药、微肥、三十烷醇3种或其中2种混合拌种。通过大量事实证明,无不良影响,增产效果显著。3年共推广三拌、双拌处理种子技术100万亩,平均亩增产28.1公斤。
双耧重播:推广群众双耧重播的经验,将定量种子分成两份,用耧播下一份后,再套耧播下另一份。这样,可以增加播种均匀度,扩大播幅,有利于保证全苗。3年推广61.2万亩。据多点调查,比对照田,平均每亩多收29.7公斤,增产10%左右。
化学除草:推广群众施药的经验,用“83~1”药剂杀伤猪殃殃、大(小)巢菜、佛座、拉拉刺等双子叶杂草。施药最好时机是,麦苗三叶期,杂草刚出土至二叶期,气温13~~14℃。用药量过大造成药害,过小收不到效果,必须按规定用量施用。
三喷三防:淮北地区小麦生育后期,常遇粘虫为害,须喷药防治;西南干热风出现,须喷灌防旱;出现脱肥,须喷施化肥补救。
3年累计,综合增产技术推广面积418万亩(其中1985年66.95万亩、1986年150.5万亩、1987年200.5万亩),小麦平均亩产由1984年的196公斤,提高277.7公斤,多收81.7公斤,增产41.7%,比当年度对照田平均亩产234.1公斤,多收43.6公斤,增产18.6%,总增产小麦18464.6万公斤,增加收益8124.42万元(按小麦单价每公斤0.44元计);除去投入,亩纯收益14.12元,总纯收益5902.16万元。
这一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周围地区对小麦综合增产技术的应用,辐射面积达572万亩。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1年农牧渔业部下达“长江中下游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由江苏农科院牵头,江苏省农林厅,安徽、江西省农牧渔业厅,浙江省农业厅和上海市农业局,组成协作组,推广江苏省“淮南地区小麦亩产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和各省市科研成果组装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安徽省农牧渔业厅于1982年秋种,安排天长、和县、当涂、青阳等4县,各选定百亩丰产方共440.7亩组织实施。1983年扩大到无为、芜湖、铜陵、贵池、怀宁和滁州市,共10个县市,示范推广面积1785.8亩。3年中,各县市百亩丰产方采用了更换品种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普遍引用了扬麦3号、扬麦4号、扬麦5号、宁麦3号等品种,淘汰了万年2号、武麦1号等老品种;全面推行了密植栽培、病虫杂草防治、氮磷肥料配合施肥和开好麦田一套沟等措施。1983年各县百亩丰产方平均小麦亩产251公斤,比大田平均每亩多收72公斤,增产40.2%。1984年各丰产方平均亩产257.1公斤,比当地大田平均亩多收81公斤,增产45.9%。丰产方面积小,自身增产效益占所在县、市的比重不大,但辐射作用强。1984年以点带面,10个县推广综合丰产技术42.5万亩,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25%,增产幅度为9%~37%,平均亩增产40公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县小麦丰产方1985年已辐射到全县8个区,每区抓了一个百亩丰产方,共884.2亩,平均亩产小麦297.5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多收121.5公斤,增产69%。充分说明了沿江江南水稻产区,小麦也能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