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旱粮作物

第二节 大豆

一、大豆生产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中国的野生大豆公认是全世界大豆属的祖先种。80年代初,在安徽涡河与淝河沿岸的荒滩苇林中,发现一种蔓生、复叶、有3片椭园小叶、紫花、黑褐小荚、小粒野生大豆。据此推断安徽淮北地区,也是大豆原产地之一,并有悠久的从野生到驯化的漫长历史。
相传豆腐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创造的食品。刘安常在淮南与苏非、李尚、田由等八人(号称八公,今淮南有八公山)的陪伴下,炼长生不老之药,时称“炼丹”,不料炼丹不成,却以黄豆、石膏(或云盐卤、酸浆)等做成了豆腐。可说是炼丹家们“化学试验”的意外收获。
安徽大豆种植遍布全省各地,淮河以北最为集中,江淮分水岭以南明显减少,沿江江南则较为零星分散,面积比重很小。1987年淮北平原区大豆生产面积占全省的84.60%,产量占全省的81.76%;江淮丘陵区面积占10.35%,产量占11.62%;皖西山区面积占0.5%,产量占0.77%;沿江圩区面积占2.67%,产量占3.99%;皖南山区面积占1.88%,产量占1.86%。
安徽省农业科研部门,根据多种大豆品种的生态要求,将全省划为淮北早中熟夏大豆适宜区和淮南中晚熟春夏大豆适宜区。
淮北早中熟夏大豆适宜区:包括整个淮北平原及淮河南岸的部分县市。常年大豆播种面积占全省的80%~90%,是安徽大豆的主产区。淮北北部(黄泛区):包括萧县、砀山、亳县等。土质较好,雨水较稀少,无霜期较短。宜早熟(生育期90~100天)、高产、抗逆性强、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淮北中部(河间平原区):包括宿县、淮北市、濉溪、泗县、灵璧、固镇、蒙城、涡阳、利辛、太和、阜阳、界首等地。土壤为沙姜黑土,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0.9%左右),易涝易旱,地下水位高,气温较北部高,无霜期也较长(210天)。宜生育期95~105天的抗逆性强、无限结荚习性的早熟夏大豆品种。淮北南部(沿淮岗湾区):包括五河、怀远、颍上、阜南、凤台、嘉山、定远、凤阳、寿县、霍邱、淮南、蚌埠等县市。土壤较肥沃,水利较好,无霜期220天。宜生育期100~110天、亚有限结荚习性、高产、中熟夏大豆品种。
淮南中晚熟春夏大豆适宜区:该区地形复杂,有丘陵、山区、沿江岗湾和平原地带。淮南北部(江淮丘陵区)包括滁县、全椒、来安、肥东、肥西、庐江、舒城、合肥、长丰、巢县、六安、天长、金寨、霍山、岳西等县市。地势较高,年际、季际降雨变幅大,易干旱,无霜期230天。宜生育期110~120天的中熟、抗旱、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淮南中部(沿江圩区)以铜陵市为界,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地段。东部地段包括和县、含山、无为、当涂、繁昌、铜陵、芜湖、宣城、郎溪等县市。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有效积温较多(摄氏5000度以上),无霜期240天。宜春夏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实行豆稻轮作。西部地段包括枞阳、桐城、安庆、太湖、潜山、望江、宿松、东至、贵池、怀宁等县市,是全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效积温比东段多摄氏100度,无霜期比东段长6~10天。宜生育期110~120天的有限结荚习性春大豆品种,实行春大豆、杂交稻的轮作;也宜生育期100天的秋大豆品种,实行早稻秋大豆轮作,并可种植生育期120~130天的夏大豆品种。淮南南部(皖南山区):包括广德、宁国、泾县、青阳、石埭、旌德、南陵、绩溪、歙县、祁门、黟县、太平、休宁、屯溪等县市。降雨多、日照时数少(1900~21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低(43%~48%),无霜期比沿江少10天。宜生育期95~110天的有限结荚习性春大豆品种与水稻轮作。
安徽为黄淮海春夏大豆区的主要省份之一,历年种植面积仅次于黑龙江、河南,居全国第三位;总产次于黑龙江、河南、山东,居全国第四位。据民国年间统计:民国3年~民国8年(1914~1919年)全省播种面积210~380余万亩,总产224~600万担;民国20年~民国26年播种面积500~740万亩,总产480~1049万担。经过抗日战争,大豆生产下降,民国35年~民国36年面积降至405~422万亩,总产700~800万担。见表2—3—2。
安徽大豆生产情况表

建国后,大豆生产发展较快,1951~ 1957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都在1200万亩以上,其中1953年曾达1689.32万亩,突破历史纪录。总产以1951年最高,曾达81.6万吨。1958~1960年,播种面积猛然下落,以后逐渐回升,但始终未能恢复到50年代初期水平,长期保持在900~ 1000万亩上下;总产亦呈明显起伏不定的形势,最低的1963年仅有18.5万吨,一般变动在30~60万吨之间,最高的1971年曾达89.3万吨。1981~1987年面积趋向稳定,保持在1100万亩左右,总产随之上升,除个别年份外,一般保持在70~90万吨,最高的1983年曾达91.71万吨,创历史新纪录。长期以来,大豆单产上升缓慢,时而忽升忽降,时而徘徊不前。建国后的37年中,年平均亩产低于50公斤的13年,在50~70公斤的15年,71~87公斤的9年,详见表2—3—3。
安徽省大豆生产情况表


安徽大豆的单产总的趋势还是逐步提高的。50年代的9年间,共计播种面积1.2亿亩,总产528万吨,平均亩产44公斤。60年代,共计播种面积0.9亿亩,总产447.2万吨。平均亩产49.69公斤,比50年代增长12.93%。70年代播种面积1.0亿亩,总产646.75万吨,平均亩产64.67公斤,比60年代增长30.15%。80年代(1981~1987年)播种面积0.76亿亩,总产553.4万吨,平均亩产为72.80公斤,比70年代增长12.57%,比50年代增长65.45%。
二、增产措施
建国后安徽各级党政部门把恢复和发展大豆生产提到议事日程,主产区的重点地、县,领导亲自抓,建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专管人员,加强对大豆生产的领导。
在政策方面,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变动、粮油棉比价的不断调整,对大豆的商品价格也不断进行微调和作较大幅度的调整。1950年大豆100公斤价格为14.42元,1952年调到14.52元,1959年调到19.64元,1961年为25.60元,1966年31元,1977年为40元。1978年在国家大豆价格尚未“出台”时,安徽便采用了“超购价格政策”,在上年大豆价格的基础上加价50%作为超购价格,即每100公斤超购价为60元,并实行每交售1公斤大豆,抵偿4公斤粮食征购指标的政策。1979年大豆价格又一次调整到每100公斤46元。通过价格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高。1981年全省大豆生产面积恢复到1106万亩,比上年增加了190万亩,单产82公斤,总产90.35万吨,双破历史纪录。此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产势头。
地、市、县(市)层层举办大豆生产技术培训班,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讲授大豆生理基础知识和实用栽培技术;各县区社(乡)也开办了短训班,传授大豆栽培的先进技术经验。各地还利用报纸、电台等宣传媒介,广泛开展大豆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关学会和科研部门举办大豆学术讨论会,总结大豆的生产经验和科研成果,并进行推广。
主要增产措施:首先是选育推广良种。民国19年(1930年)宿县农事试验场从地方大豆品种中选育出小平顶黄,在当地推广。民国35年,安徽省农林处向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借贷改良品种金大332大豆100斤,交芜湖第四农区农场繁殖,民国36年、民国37年在安徽省农林试验总场繁殖,向怀宁东流等地作小范围推广。当时,和县、当涂等地也通过不同渠道引进种植。
建国后,大豆育种工作有较快发展。1956年淮北农区试验站育成宿县647,在宿县、灵璧、固镇、泗县、阜阳、蒙城、滁县、嘉山等县推广,种植面积曾达4.2万余亩。蒙城县麦豆原种场,先后育成大豆良种蒙庆1号、2号、6号、13号、312号等,分别在蒙城、凤台、长丰、太和等县推广,其中蒙庆6号推广面积曾达10万亩以上。阜阳地区农科所先后育成阜豆2号(又名齐辐)、阜阳244、335等品种。省农科院作物所1974年育成的皖100—1品种,宜江淮丘陵地区和淮北南部种植。五河龙潭湖农场、界首县种子站都曾选育出大豆良种,投入生产。与此同时,50年代以来,安徽农民群众,也选育出一些良种,如蒙城三义公社陈寨大队选育出陈寨大豆,曾在阜阳、宿县、滁县等地区推广32万多亩。阜南县农民吴同林育成的友谊2号,年推广面积曾达22万亩;利辛县农民刘殿勋育成的曙光1号等,亳县农民刘仰育成的亳县大豆,都曾在推广中起到良好的增产作用。
其次是向兄弟省引进优良品种。60年代从南京大学引进了133—3、493—1,从山东农科所引进了齐黄1号、莒选23,济南1号等品种。70年代引进良种更多,有从江苏引进的北海花、徐豆1号、徐州424、徐豆2号、山东的特选1号、齐黄5号、跃进4号,从中国农林科学院油料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油所)引进的鄂豆2号、科系4号、16号、30号等。70年代末,安徽大豆良种推广面积约占种植面积的20%~25%。80年代继续引进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山东的跃进5号、鲁豆2号、江苏的徐豆5号、河南的商邱197、中油所的中豆83—19、淮黄1号等,但地方品种仍占优势。1987年全省大豆良种推广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40%~45%。1987年全省大豆单产达到87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个别户达到200公斤以上。宿县苗集区刘贞璧家2.5亩跃进5号,亩产达220公斤;萧县二星公社10队8亩丰产地,单产242.75公斤。
改进栽培技术:抢墒播种。麦收后种豆,时间紧迫,“豆不让耧”,必须抢墒播种,采取边收、边犁、边播;劳动力不足的采取板茬下种或耙地下种。为保证一播全苗,还在前茬小麦收割前的腊熟期浇一次麦黄水,既可以抗御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又可以为播种大豆提供良好的墒情。
为推广淮北农民板茬种豆的传统经验,1982年省农业厅粮油生产处,安排在阜阳地区农科所、宿县、涡阳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是:阜阳地区农科所,板茬下种的单产46.9斤,耕翻的40.8斤,耙地的43.0斤;涡阳农技推广所,板茬下种的单产113.9斤,耕翻的113.6斤,耙地的110.2斤;宿县农技推广所,板茬下种的单产155斤,耕翻的145.0斤。以上试验结果证明,板茬下种在同等肥力的条件下,产量并不差,而且较翻耕的提早播种期3~5天,具有增产的潜力,可以推广。
合理密植。安徽农谚:“麦要密、谷要稀、大豆棵里睡下鸡”,“稀麦稠豆子、饿死小舅子”。农民认定种大豆宜稀不宜密,是一项传统的经验。可是播种时失之过稀,因为老式耩子耩腿距离偏大,亩播种量1.5~2.5公斤,不论是小粒种或大粒种,都只能获得每亩1万苗左右。为了推广合理密植,根据多点试验和调查结果,播种密度标准是:跃进5号每亩苗2~2.6万株,徐豆2号1.8~2.6万株,商邱197为2.5~ 3万株,五河大豆1.8~ 2.5万株,一般都以2~2.5万株为宜。
增施肥料。安徽农民习惯大豆不施肥,认为大豆是养地作物,不需施肥。因此长期以来大豆单产不高。为改变种豆不施肥的习惯,提倡在小麦(大豆前茬)地里增施有机肥和磷肥。
灌溉管理。淮北平均年降水量正常年景可以满足大豆生长期的需要,但年际、季际降雨量变化大,使大豆生育关键时期遭受旱灾。灌溉分别在苗期、花期和伏旱无雨时进行。排涝管理。淮北地区,旱多于涝,涝重于旱。一般采取挖好豆田排水沟渠,做到雨后能及时排除积水。大豆自身有一定抗涝能力,群众已知利用其自身因素,抗灾保收。1983年宿县地区7月中、下旬暴雨形成涝灾,大豆受淹21.7万亩。灾后采取了补救措施,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肥料,多数能在茎的下部长出新的分枝,主茎叶腋能再生花簇,开花结实。徐豆2号积水5天,水深4.5厘米左右,结果亩收80公斤;跃进5号积水10~15天,水深5~30厘米,亩收67.9公斤;向阳1号漫顶2天仍收53公斤。
中耕管理。农民种大豆十分重视中耕除草,农谚云:“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肥”,“锄头底下有火”,“豆锄三交圆溜溜”,“豆锄三交滚过江”等。一般首次中耕在大豆真叶展开、第一片复叶出现,锄深1寸以内;二次中耕在3~ 4片复叶展开,锄深1~1.5寸;三次中耕在大豆封行开花前,浅锄结合培土,并拔除杂草和菟丝子。有的农民已开始应用杀草安、除草醚、利谷隆等除草剂。
防除病虫害。安徽农民一向对大豆病虫害,无防治习惯,同时也无治虫条件。因此,大豆受病虫危害现象日趋严重。大豆病虫害主要有蚜虫、蛴螬、食心虫、豆杆蝇、豆荚螟、豆天蛾、病毒病、孢囊线虫病等。建国后虽加强了大豆病虫害的防治,但有些年份病虫害大发生,仍然造成危害,遭受损失。1982年砀山县蚜虫大发生,测得万株大豆蚜虫量达7300~2万头,造成减产10%~20%;蛴螬使70%的大豆受害减产30%~50%;豆天蛾连续两年在怀远、五河等县大发生,有的田块90%叶片被吃光,豆粒重减轻30%,造成严重减产甚至无收。孢囊线虫病80年代初在萧县、砀山、宿县、固镇县大发生。1982年宿县发生2万亩,其中4500亩绝收。萧县发生2万亩,严重减产。
防治病虫措施,采取轮作换茬、选用无病种子、防治地下害虫、保苗保株;喷药防治,消灭叶面害虫和豆荚螟、食心虫等保叶保荚保粒。
上一篇:第一节 甘薯
下一篇:第三节 玉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