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生产
安徽群众多称玉米为苞芦、玉蜀黍、珍珠米、棒子、苞谷、苞米等。据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霍山县志》载,该地种玉米初时仅“菜园间偶栽一、二,以娱孩稚”,后来才逐渐发展至“延山曼谷,西南200里都种了玉米,并成为当地居民终岁之粮”[见闵宗殿等编《中国农业发展简史》]。又据考证,安徽省以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种玉米的历史悠久,分布也较集中。此后,其他地区才逐步发展起来。据此推断,安徽省种植玉米大约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叶,到19世纪初,安徽玉米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多万亩,总产30~54万担,单产80~150斤。到19世纪30年代年种植面积增长至170余万亩,总产最高年度达300万担,随后下降至100万亩左右;40年代中期恢复至120余万亩,总产300万担,单产200斤以上。见表2—3—4。
安徽建国前玉米生产数额统计表

玉米在安徽种植范围分布很广,各地都有种植,可以春种,也可以夏种、秋种。秋种玉米因生育期短,常作为灾后补种作物或插种多收作物。随着生产条件和品种的改善,安徽以夏玉米为主,占90%以上,春玉米次之,秋玉米较少。建国后,50年代初,灵璧、泗县、嘉山、来安等县玉米种植面积较大。1953~1957年,根据农业“三改”精神,提倡因地制宜改种高产作物,淮北地区成为玉米新发展地区,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安徽省玉米的主要产地。全省50年代平均玉米种植面积为395.66万亩,其中1956年达819.74万亩,为历史上面积最大的一年,当年阜阳、宿县两专区玉米面积373.76万亩,占全省玉米总面积的45.6%。但因品种生育期较长,肥水条件差,单产上不去,致使面积逐年减少。60年代面积稳定在250万亩左右。70年代年平均玉米种植面积331.61万亩。阜、宿两专区种植面积占60%以上。进入80年代种植面积变化较大。1982年降至183.99万亩,主要原因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麦连续丰收,农民食粮中小麦比重增大,加上国家调高大豆价格,使大豆面积扩大较多,玉米面积相对减少。
随着农业的连年丰收,吃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加上卖粮难的影响(主要是稻谷、小麦),全国开始调整农业结构,作为饲料的玉米发展加快,全省1985年回升至335.86万亩。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布局的调整,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高产杂交组合的育出和推广,肥水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的需求,促进了玉米面积的扩大。至1987种植面积达到435.93万亩,比1981年扩大212.28万亩,增加近1倍,扩大的面积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50年代全省玉米年平均亩产54.6公斤,总产2.07亿公斤;60年代年平均亩产为94.1公斤,总产2.45亿公斤;70年代年平均亩产152.8公斤,总产5.07亿公斤;80年代年平均亩产197.1公斤,总产3.96亿公斤;1987年单产水平最高达230公斤,同时,还涌现出许多高产典型。1986年淮北市2000亩玉米,平均亩产476.6公斤;灵璧县高楼区卓海乡吴庙村农民徐玉森种植2.1亩夏玉米,平均亩产710公斤,创安徽省玉米史上最高纪录。全省玉米生产情况见表2—3—5。
安徽省玉米生产情况表


二、栽培技术
〔更换良种〕
建国后至80年代,安徽省玉米品种共更换5次。50~60年代初,除使用地方品种黄马牙、小粒黄、火燥子、沟里黄、伏脚晚、寒玉芦、白马牙、九十天黄等品种外,1964年又从山东引进由罗马尼亚进口的玉米双交种“双跃三号”,中杂系统的“中杂22号”、“中杂44号”两个组合,并到海南进行加代繁殖,[据孙光烈提供的资料,1966年在海南繁殖“双跃三号”玉米自交系种子共5万斤。]同时引进山西省的金皇后品种和坊杂2号杂交种、河南省混选1号杂交种等,搭配地方品种种植。1966年省种子公司和省农科院举办全省玉米制种培训班,开始推广玉米杂交种。当时制双交种,只有一个组合——“双跃3号”,在淮北使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淮河以南主要应用地方良种:六安黄火燥、矮脚黄、英粒子、黄大汉、白寒子等。为了使杂交种能尽快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采取提高制种系数,改双交种为单交种,推广了“固单2号”、“群单105”、“白单4号”等,以解决杂交新品种的需要。80年代末主要推广烟单、掖单系统组合。
〔提高播种质量〕
50~60年代春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占玉米总面积的60%以上。凡是留春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犁地耕翻,经过一冬冻融晒垡,第二年开春后结合施农家肥“顶凌耙地”,碎土、耙平保墒,待播种。
推广玉米杂交种以前,推行群众选种经验,采用穗选、选无病虫的健壮果穗,去掉果穗两头籽粒,留中间籽粒作种。有的脱粒后晒干收藏,有的将果穗栓好挂在房檐下或通风的地方,播种前脱粒,连续晒2~3个太阳再下种。
春玉米适播期在清明前后,一般掌握地温稳定在10~12℃时开始播种。江淮和沿江地区早春温度回升快,有的农民提前在3月下旬播种,这样不仅能延长生育期,又能适当提早成熟,有利后茬作物的适时播种。夏玉米生育期短,早播增产显著。淮北地区在夏玉米播种时期,往往出现干旱或连阴雨,影响适时播种,有些年份播种要推迟到6月下旬。皖南、皖西的秋玉米在立秋前播种较好。为了克服夏秋玉米与前茬作物在季节上的矛盾,争取早播,70年代起有些地方采取套种和育苗移栽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
1958年提倡间作套种。玉米与大豆间作比单种玉米增产10%以上,比单种大豆增产48%以上。间作以不影响两种作物正常发育为原则。1959年各地普遍推行这种播种方式,一般以一行玉米二行大豆或二行玉米二行大豆为好。随着密植要求的提出,种植方式也相应有了改进。除了加宽行距,缩小株距,以增加每亩株数外,很多地方还采用双株、三角株或宽窄行的密植方式以利于通风透光,达到密植增产的目的。淮河以南习惯点播,每亩用种量1.5~2公斤,每亩密度2500株左右。淮北地区每亩用种量2.5公斤,每亩密度2800~3000株。随着密度的增加施肥量也增加,每亩施化肥(标氮)12.5~15公斤。进入80年代后,新的高产杂交种不断育出和应用,每亩密度增加到3500株左右,每亩投入化肥(标氮)20公斤左右,产量提高10%~20%。
随着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施钾肥和锌肥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淮北地区土壤钾含量较高,但呈下降趋势。据两年试验,每亩施钾肥20公斤,增产玉米73.6公斤,增加17.6%;亩施锌肥0.5~1公斤,增产10%。
〔加强田间管理〕
50~60年代中期玉米种植比较粗放,很少进行田间管理。从60年代中期后随着杂交种的推广结合推广了先进的管理技术:一是定苗追肥。推广淮北“头遍追肥一尺高,二遍追肥正齐腰(拔节孕穗期),三遍追肥出毛毛”和淮河以南“三攻”追肥法,即“轻追苗肥,巧追拔节肥,重追穗肥”。二是中耕除草。在玉米封行前锄草2~3次,拔节后结合壅根培土进行中耕。70年代末开始应用化学除草剂除草醚、杀草霜等。三是推广玉米人工去雄和辅助授粉。四是防治虫害。50~60年代防治玉米螟,一直用0.06%~0.1%的可湿性“666”粉和炉渣制成颗粒剂,在大喇叭口时期灌心。到70年代末“666”粉禁用后,改用呋喃丹制成颗粒剂灌心。
〔地膜覆盖栽培〕
1985年省农牧渔业厅农业局在金寨、霍山、岳西3县进行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取得成功,于1986年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示范推广共计面积1700亩;在黄山、绩溪、旌德、休宁、石台、祁门、歙县、黟县、屯溪、太湖、潜山、东至、贵池、六安等14个县、市应用地膜覆盖栽培,都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平均每亩增产玉米50~75公斤。
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虽然增产显著,但推广步伐不大,速度不快。主要原因是,地膜资源不足,且价格太高,增产的效益与地膜费用相抵消,甚至倒挂。比地膜盖西瓜、蔬菜等作物经济效益低。因此,农民不愿采用,只把少量的地膜用于早播或寒冷山区的玉米生产上。
〔改革耕作制度〕
安徽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水、肥、品种条件的改善,留春地面积逐年减少,提倡多种夏玉米,夏玉米面积比例上升。尤其是进入80年代春改夏发展迅速,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而且避开了春玉米抽雄时“卡脖子”旱,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1980年全省玉米面积245.79万亩,其中夏玉米107.31万亩,占43.66%;1982年夏玉米面积119.22万亩,占64.8%;1984年种植玉米262.21万亩,其中:夏玉米占83.56%;1985年玉米面积335.86万亩,夏玉米占87.29%。1987年玉米面积435.93万亩,夏玉米占90.14%。玉米单产也由1959年的53.2公斤,提高到1969年的95公斤,1979年153公斤,1987年再上升到230公斤,比1959年提高4.3倍。
随着夏玉米比重上升玉米产区的耕作制相应地进行了改革:淮北玉米区以小麦——夏玉米——小麦(油菜)春山芋(春棉花)——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夏山芋、夏棉花)等形式为主;江淮丘陵玉米区,以夏玉米为主,春玉米次之,主要和小麦、大麦、油菜等作物轮作种植,在六安等地大麻区也有接大麻茬种植的秋玉米;皖南山地玉米区,以夏玉米为主也有接早稻茬种植的秋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