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旱粮作物

第四节 高粱

安徽省栽培高粱的历史缺少具体资料记载。根据中国高粱栽培区域由南向北逐渐推进的发展趋势和江淮流域江苏新沂、邗江两地出土的高粱籽粒、茎叶测定,最早开始栽培高粱,大约距今29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最晚的,大约距今2100年的西汉时代。依此推断,安徽至少可以追溯到2100年以前就开始种植高粱。其后,多种农书均有记述,据《王祯农书》载:安徽江淮、淮北在元代时已广泛种植高粱,并利用其秸秆制箔及农家生活用具。据民国时期资料统计,全省各地均有较大面积的种植。抗日战争期间,黄河花园口决堤,洪水泛滥,淮北秋涝十分严重,常见高粱田淹水数尺,仅穗部露出水面,农民坐在“排”“筏”上收割。种高梁也是淮北农民为减轻涝灾损失,获取收成的一项补救措施。
安徽种植高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高粱素有“庄稼骆驼”之称,在低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条件下,栽种高粱是利用其有抗旱、耐涝、耐瘠、耐碱的能力,抗灾保收;同时,高粱在轮作中有调节茬口和培养地力的能力,利用高粱与小麦、甘薯轮作是最适宜的茬口。高粱浑身是宝,有多种用途:“籽粒可作口粮,以往淮北农民把它作主粮,虽食味差,但“撑饿”;秸杆能编织晒箔,做建筑材料屋笆;穗柄细而长,群众叫“莛子”,可做锅盖、馍盘以及针线箩筐等;穗子可做扫帚;叶片青贮是牲畜优质饲料;高粱还可作酿酒原料。它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均起重要作用。1978年以后,安徽省农村贯彻改革开放政策,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大米已成为主要食粮,高粱的利用价值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作口粮为主变成作工业原料为主,用以酿酒,制糖等。全省许多酒厂都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其中不少被评为国家名酒。俗有“驰名淮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美誉的“古井贡酒”就是以它为主要原料酿造的。随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春高梁面积逐渐缩小,而夏高粱仍占有一定的面积。
建国前,安徽一般年份高粱种植面积在200~400万亩之间。民国3年(1914年)全省种植228.7万亩,总产210.4万担,单产92斤。此后高粱种植面积、产量逐年扩大和增长。民国25年播种面积达到481.7万亩,总产达到1074.2万担,单产223斤。抗日战争期间,高粱总产、单产急剧下降。到民国36年高粱种植面积达480.1万亩,恢复到战前水平,总产1133万担,单产236斤,分别创历史最高纪录,见表2—3—6。
安徽省高粱生产统计表


建国后,高粱生产有一定的发展。但随着耕作制度及作物布局改变,种植面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50年代前期种植面积较大,1951~1954年连续几年均在1100万亩以上,其中最多的1951年播种面积达到1197.86万亩,产量达到72.04万吨。这样大面积种植,是由于建国之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吃、住、用的需要所决定的。“大跃进”期间,片面强调扩种高产作物,而高粱被贬为低产作物,播种面积急剧下降。1958年全省高粱面积只有172.17万亩,总产8.6万吨,还不足1957年面积的三分之一,总产的四分之一。分别下降了71.2%和75.4%。60年代,从河南省引进推广杂交高粱,由于产量较高,综合利用价值较大,加之淮北地区农家日常生活的需要,因而高粱种植面积又有所回升,年维持在460~730万亩之间。70年代以来全省水稻小麦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高粱相对地变成低产作物,且食用价值较低,被小麦所代替。1973年安徽省农林局发文要求扩大杂交高梁的生产,但因杂交高梁组合少、制种技术难掌握,供种体制未形成,依靠一家一户制种,难度较大,影响了杂交高粱种植面积的扩大。1976年为解决糖厂停工待料和提高种高粱的经济效益,宿县地区农科所与濉溪、固镇、怀远县农科所以及萧县园艺场,泗县城南中学等单位协作,进行甜高粱的种植示范,1977年开始在淮北部分县区推广种植。结果因甜高粱秸杆矮,利用价值小,虫害多、食性差、着壳率高、难脱粒、地力消耗大,不利于后茬小麦的增产等,连续推广4年农民未能接受,因之停止推广。这个期间,全省高梁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79年播种面积205.35万亩,总产15.5万吨,仅为1970年454万亩和40.15万吨的45.31%和38.6%。80年代,调整种植业结构,其他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不断发展,而高梁销售价格低,比较效益差,以及综合利用价值不高等,因此播种面积显著下降。1987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96.68万亩和14.22万吨,但单产较高,达147公斤,比1949年的75公斤增长将近一倍,见表2—3—7。
安徽省高粱生产统计表


全省高粱分布范围较大,南北均有种植。主要产区在淮北平原。按全省自然条件高粱生产分为3个区:淮北区,包括阜阳、宿县地区和蚌埠、淮北等市。这一地区适宜高粱春夏两季播种。一般以高粱——小麦——黄豆(夏甘薯)二年三熟制为主,兼有高梁——小麦——大豆——小麦——夏甘薯三年五熟制。该区高粱年播种面积占全省高粱播种面积的85%左右,产量占全省的86%左右,尤其是阜阳地区其面积和产量常年占全省的50%以上;江淮区、包括六安、滁县、安庆、巢湖等地区,高梁生产以一季夏种为主,大多按小麦——
高梁一年二熟轮作或与大豆、甘薯套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10%。江南区,包括泾县、宁国、宣城、南陵、贵池、东至等县、市。该区高粱生产规模很小,多利用田边地头或山场、隙地零星种植。
安徽高粱品种主要是食用高粱类,糖用高粱较少。食用高粱类又分为糯高粱和籼高粱。各地农家品种以籼性为主,糯高梁较少。糯高粱莛子长,品质较好,但产量较低,种植面积不大。杂交高梁多为籼性,品质不如本地高粱好,但产量较高。建国前,高梁品种都是传统的农家品种,种子农户自留互换,种子混杂。建国后,重视选用良种,建立选种制度和推广新品种,品种类型日渐增多和优化。据1957年第一次品种普查,全省高粱品种有602个,到1978年第二次品种普查尚有83个。其中种植面积10000亩以上的有矮杆高粱、白眼猴、大红袍、大柳子、打锣锤、娥黄、高头扬、黑壳秫秫、黑柳子,黑苗、黑秫秫、红米秫秫、猴子眼、黄柳子、黄罗伞、黄龙伞、老鸽坐、骡子尾、鹿邑歪头、麦黄秫秫、粘秫秫、披头伞、千斤红、铁秆糙、西河柳、原杂10号、竹秆青等27个品种。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有长八寸、大青壳、对嘴头、二柳子、丰杂1号、黑苋子、红大柳、红高粱、红头秫秫、黄柳子、苗子秫秫、秒子秫秫、平顶糙、青秆粘、三千矮莛子秫秫、皖07、忻杂52、熊岳253、杨柳青、原新1号×忻粮52、原杂12等21个品种,淮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黄罗伞、披头伞、骡子尾、西河柳、白眼猴、黑柳子、黑壳秫秫等。淮南和江南地区有红高梁、白高梁和大红袍等。
高梁对土壤质地要求不高,瘠地也能种植。50年代初期,栽培技术还是沿用旧的耕作方式,靠天收。50年代末、60年代初栽培方式有所改变,技术有所提高,特别是对留养再生高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注意选择早熟品种,加强后期管理,早抹赘芽,合理留芽等。60年代中期改变了稀植大垅的陋习,根据品种分蘖力强弱、秸杆高矮、土壤肥瘦等多种因素,进行合理密植,每亩留苗少则4000~5000株,多则9000~10000株。70~80年代在耕作技术上主要推行了深耕、增施农家肥和化肥,加强田间管理及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摸索出一套较好的栽培经验。
安徽春季降水偏少,淮北地区尤甚。为防止春旱,造成墒情不好,不利于播种,在深秋和初冬之际,前茬作物收获后深耕25~30厘米,耕后不耙休闲,让其承受阳光曝晒和冰雪冻垡,翌春进行浅耕细耙,清除残茬、草根、整平土面,保持墒情,然后开沟作畦,为播种春高粱作好准备。
高粱比较耐瘦,但吸肥力强。以往安徽多数地区在肥料紧张的情况下,高粱的施肥量很少,甚至不施肥;有的利用丘陵坡地种植高梁,耕层浅薄,肥力差也不施肥,因之产量不高。60年代以后,淮北地区为提高单产,已逐渐重视施肥,主要推广了深施化肥、增施农家肥。基肥一般亩施土杂肥1~2大车(每车约250公斤)、磷肥7.5~10公斤;追肥实行沟施和穴施覆土,用耘锄施肥器、氨水耧、化肥深施器等进行集中施肥,亩施标氮5~7公斤、磷肥10~15公斤,并注重施提苗和拔节孕穗肥。
全省南北地区播种期不一,春高梁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夏高梁通常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播种。淮北地区农民还摸索出了一套抗旱播种经验,有“带水点种”、“带水耩种”、“撒耩结合、半掩半撒”、“抢墒播种”等多种方法,播种量每亩一般1~1.5市斤,深度2~4厘米;密度实行宽行窄株,行距1.2~1.8尺,株距4~6寸。沿江、江南地区有点播、撒播、育苗移栽等方法,田边地角种植的高粱常采用育苗带土移栽或阴天随拔随栽,栽后及时浇水,促使秧苗成活。
农民对高粱田间管理比较讲究。农谚说:“秫秫锄八遍,小麦都不换”,“头遍除草、二遍剔棵,三遍扒窝”;又说:“三遍扒、四遍埋、秫秫壮如莴笋苔”等,这是群众实践经验的结晶。一般中耕除草3~4次,第一次中耕结合间苗、定苗。做到早间苗,匀留苗,留壮苗、拔
除病株、杂苗,适时定苗。群众掌握的标准是:“间苗要间早,定苗要定少”,春高粱宜稀,“会留,留一棵;不会留,留一窝”。夏高粱宜密,“麦子丰收顶住斗,高粱丰收夹死狗。”第二次中耕做到适当深锄、结合平坑埋肥除草;农谚云:“要吃高粱面,扒出根来看”,就是要深中耕促使新根下扎,抑制茎叶徒长。第三次中耕,做到与培土结合,防止倒伏,抽穗后及时防治穗螟和适期打老叶,保证通风透光,夺取高产。
上一篇:第三节 玉米
下一篇:第五节 大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