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旱粮作物

第五节 大麦

安徽省种植大麦历史悠久,历代省志、县志“物产”、“货殖”等篇,多有记述。
农民种植大麦,主要供食用,但因品质不及小麦,仅作副食。灾年种植,可晚播早接口。大麦除供食用外,还是牲畜的好饲料;在工业上是酿酒、制作饴糖的原料,其秸杆可供编织器物和造纸之用,用途较广泛,所以大麦历来在夏收粮食作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安徽发展双季稻生产以来,大麦是双季早稻的较好前作,非小麦所能代替。安徽大麦生产,历年统计资料都不够完整。从民国3年(1914年)以来有据可考的只有32年。民国3~4年大麦种植面积,仅有300~400万亩,到民国25~26年,增至700余万亩,扩大了一倍左右,总产由不足400万担增至800~900万担。其中民国24年达1093.6万担,为历史高峰。单产一直不高,一般徘徊在100~150斤之间,最低年份仅为88斤,高的158斤,详见表2—3—8。
安徽省大麦生产统计表

建国后,大麦面积和产量明显回升,由民国36年的400多万亩上升至1951年的600余万亩,1956年达1220余万亩,再创历史高峰,总产达48.76万吨,见表2—3—9。
安徽省大麦生产统计表

到1964年和1966年,大麦面积产量又迅速下降,年种植面积仅为300余万亩,总产不过10~16万吨,单产亦明显降低。
70年代大麦生产继续下降,由300余万亩降至100余万亩,但单产则有显著上升,由60年代的50余公斤上升至180~ 230余公斤,因而面积减少而总产则仍能保持原有水平。
80年代以后,大麦生产形势趋向于稳定,并小有回升,但总面积未超出200万亩,总产量未突破40万吨,单产稳定在150公斤上下,最高达每亩188公斤。见表2—3—10。这一时期的大麦生产,已明显转向于工业原料的生产,啤酒大麦迅速增长。
安徽省大麦生产统计表

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种植啤酒大麦3.55万亩,总产0.64万吨,单产180公斤;1987年为18.44万亩,比上年增长了4.19倍,总产3.64万吨,比上年增长了4.69倍,单产197公斤,增长9.4%。由于啤酒工业的发展,给安徽大麦生产带来了新的生机。啤酒大麦,发展较快的有合肥、蚌埠等市。1986年,合肥啤酒大麦仅为1.44万亩,总产0.26万吨;1987年猛升至5.24万亩,总产1.05万吨,面积、总产分别增长263.9%和303.8%。蚌埠市1986年啤酒大麦仅为0.09万亩,总产0.02万吨;1987年上升至1.43万亩和0.25万吨。
大麦栽培技术,由于受历史上粗放种植习惯的影响,且大麦具有较小麦耐瘠、耐寒、抗性强、生长期短等优点,因此,在播种期方面,往往安排在小麦播种结束以后,甚至推迟到翌年春季。在施肥方面,也尽先满足小麦需要,而对大麦则不惜白地下种,质量较好的肥料,也先施小麦地,后施、少施或不施大麦地。因此造成大麦单产一直停留在低水平上,而被人们视为低产作物。其实大麦在适期早播、选用良种、增加投入、精细管理的情况下,也能获得高产,使产量成倍增长,增产潜力得到很好发挥。
安徽大麦生产,遍及全省各地。淮河以北地区分布最广,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0%;江淮之间次之,约占40%;长江以南约占10%(其中徽州山区最少)。
据1951年统计,全省大麦种植面积611.82万亩,其中淮北290.7万亩,占全省的47.5%,江淮间241.09万亩,占全省的39.4%,江南地区80.04万亩,占13.09%。详见表
2—3—11。
安徽省大麦分布状况表

随着作物结构的调整,大麦生产面积趋于下降的形势。从1951~1987年37年中,全省大麦面积减少415万亩,下降67.83%。其中淮北片因主攻小麦,大麦面积减少205.11万亩,下降70.56%;江淮片由于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大麦面积减少140.3万亩,下降58.19%;江南地区发展双季稻,双季早稻前作大麦逐渐为绿肥、油菜等养地作物所替代,江南片大麦面积减少69.6万亩,下降86.96%。
大麦品种类型较小麦为少。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太平府志》载:“小麦有七种……大麦有五种。白大麦、管麦(属元麦)、六棱、中早、红粘”。清道光六年(1826年)《繁昌县志》载:“大麦有三月黄、烂须麦、中期麦、麦”。经过数百年的栽培演变和引种选种,迄今大麦类型比较复杂,但主要不外有壳、无壳两大类。颖壳与子粒紧密粘合不易分离的为有壳大麦,俗名皮大麦;易分离的为无壳大麦,又称裸大麦、米麦、元麦、仁麦、青稞。农民按大麦穗部形态分,又有芒大麦、光头大麦、六棱、四棱、二棱大麦等;按成熟期分,又有三月黄、四月青、迟大麦等称呼。安徽70年代农作物品种普查,载入《品种志》的大麦品种共20余个。其中农家品种有:滚子麦(六棱)、桦树球、六棱白、三月黄、四月老、葫芦头、毛大麦、米大麦等;引自外地的有:六担准(河北青县)、尺八麦(江苏)、矮杆齐(萧县引自外地)、立夏黄(浙江萧山)、天津米大麦、早熟三号(日本)、西引2号、盐辐矮早3、蒙克尔、苏啤一号等。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作物区划》中记述的安徽大麦品种共有67个。
上一篇:第四节 高粱
下一篇:第六节 杂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