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旱粮作物

第六节 杂豆

一、栽培历史及用途
安徽省杂豆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有蚕豆(胡豆、佛豆)、豌豆(戎菽、麦豆、白豌)、绿豆(鹿豆)、赤豆(赤小豆、红豆、红小豆)、饭豆、豇豆、泥豆等,但以蚕、豌、绿、赤豆为大宗,其它杂豆多为零星种植。绿豆、赤豆、饭豆、豇豆原产于中国,蚕豆、豌豆都自国外引进。沿江、江南种植的泥豆来源不详。安徽是全国杂豆的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稍后于西南诸省份。据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豆壳粒推算,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大约4000多年前就栽培蚕豆,又据潜山薛家岗遗址出土文物测定,豌豆在当地栽培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元代以后,古农书中有关安徽杂豆栽培的记载甚多。《王祯农书》“蚕豆百谷之中,最为先登,蒸煮皆可便食,用是接新,代饭充饱,拯救农家之急,且蝗所不食。”《本草纲目》载:“赤豆,今江淮间多种之,三青二黄时即收之。”《安徽通志稿》载:“绿豆蝗不能伤,旱岁尤宜广种,一、二、三伏种油绿皆不嫌迟,皖地多产之,有官绿、油绿、摘绿、拔绿之别,以摘绿为胜,他处所产皆不及焉。”小农经济时期,安徽杂豆生产为各家各户所重视,并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历来水旱灾害频繁,往往在灾后抢时补种绿豆,争取多收一季晚秋,把绿豆称为“救荒作物”。蚕豌豆常作为春夏间青黄不接的“接口作物”。其它杂豆,也主要是代饭充饥,直接食用。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杂豆已成为家庭的辅助食品和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如蚕豆除用于制作“五香蚕豆”、“怪味豆”等食品外,还用于做酱,安庆胡玉美蚕豆酱已有百多年生产历史,制作精细,鲜味独特,现出口到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享誉海内外。绿豆、豌豆还用来酿酒、制作淀粉、粉丝、豆沙、糕点、绿豆芽、豌豆罐头和绿豆汤饮料等。在农作物轮作制中,利用杂豆的茎叶还田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培养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是小麦、水稻、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的好前茬。
二、产区分布与生产概况
安徽杂豆从南到北均有种植,且北多南少。按其分布情况,全省可划分三大区:淮北主产区,包括阜阳、临泉、亳县、涡阳、蒙城、阜南、颍上、太和、利辛、界首、凤台、怀远、宿县、泗县、灵璧、五河、固镇等县,总产量占全省的50%。江淮、沿江次产区,包括滁县、嘉山、来安、定远、凤阳、全椒、含山、和县、无为、六安、寿县、霍邱、霍山、金寨、舒城、桐城、合肥、庐江、潜山、宿松、太湖、怀宁、枞阳、东至、贵池、望江、宣城、当涂、南陵、繁昌等县,总产量占全省的35%。皖南零星种植区,包括歙县、祁门、黟县、旌德、宁国、郎溪、广德、石台等县,总产量占全省的15%。
安徽杂豆生产,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不太稳定,往往在大灾年份有所扩大和增长,平年则种植少些,但总的趋势还是逐渐减少的。据民国20年~民国26年(1931~1937年)的资料统计,全省杂豆生产历年均保持在850万亩左右,其中蚕豆平均每年种植139.3万亩,单产108斤,总产150万担;豌豆平均每年播种340.1万亩,单产118斤,总产401万担;绿豆平均每年播种450.6万亩,单产92斤,总产414.5万担;赤豆平均每年22.1万亩,单产123斤,总产27.2万担。抗日战争期间,杂豆生产大受影响,其中蚕豆平均每年产量仅30万担,豌豆32万担,绿豆40万担,赤豆2万担。抗战胜利后,杂豆生产又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民国36年蚕豆播种面积162.4万亩,总产203万担;豌豆240.4万亩,总产315万担。建国后,由于受国际销售市场、灾年度荒和单产低等因素影响,杂豆历年生产波动较大。1955年杂豆种植面积达到1307.4万亩,总产46.85万吨。其中蚕豆播种面积174.4万亩,总产6.63万吨;豌豆299.2万亩,15.08万吨;绿豆807.5万亩,24.07万吨;赤豆26.3万亩,1.07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60年代随着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高产作物的扩大,种植面积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增加杂豆出口创汇,1965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转了省农业厅等单位提出的《关于发展杂豆生产情况报告》,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大力发展杂豆生产。但仍未恢复到50年代水平。1966年杂豆种植面积508.8万亩,总产量21.09万吨。70年代,由于粮食生产重点放在水稻和小麦等作物上,加上杂豆生产单产低、加工利用不够、经济效益不高等原因,种植面积每年以较大幅度缩减。80年代,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发展商品经济,增加名特优新产品生产,对杂豆特别是明光绿豆生产引起重视。1984年开始对嘉山明光绿豆进行调查论证,1986年建立了以嘉山管店为中心的产、供、销为一体的明绿生产基地。明光绿豆久负盛名,品质优异,具有粒大皮薄、色泽鲜绿、烹煮易烂、汤清味美等特点,曾畅销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出口100吨,创汇10万多美元。但由于明绿生产的地域性较强,以及销售价格偏低和产区水利条件、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种植面积和产量不能稳定。其他杂豆面积有所恢复,但速度较缓。1987年的杂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与1986年相比,仅增长14.1%和12.6%,人均占有量仅1公斤多,不足50年代的十分之一。通过改善生产条件,进一步推广良种,提高栽培技术,改革栽培制度,实行科学用肥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单产幅度提高较大。1987年蚕豆单产达到105公斤、绿豆65公斤、赤豆79公斤。生产情况详见表2—3—12。
安徽省杂豆面积产量统计表



杂豆品种:品种资料调查,蚕豆地方品种有:怀宁、望江、潜山、太湖、岳西、宿松等县的草鞋板;宁国、歙县、绩溪等县的大粒黄;繁昌、宣城等县的小牌鸭;巢湖、滁县等地区的鸭嘴豆;宿县、阜阳等地区的大蚕豆;六安地区的小蚕豆等。
豌豆地方品种有:皖南、皖西山区和江淮丘陵地区的白花豌豆,桐城等县的二白豌豆,江淮和淮北地区的紫花豌豆、麻豌豆。但以紫花豌豆品种最好,适于粮肥兼用,用作养地作物,年栽培面积达13万亩以上。
绿豆品种资源非常丰富,全省不下百种。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以上的有宿县地区的高角绿豆,嘉山县的明绿,阜阳、六安地区的大照绿和阜阳地区的小粒绿豆等4个品种。超过万亩以上的有大绿豆、灰白头、灰包头、小荚绿、明占子、拖秧绿豆、小骨桩、小槐花、小花叶、小绿豆、摘绿等11个品种。超过5000亩以上的有十八粒、花叶子、黄绿豆、槐花绿等4个品种。超过1000亩的有大洋角、高桩摘绿、滚地龙、黄花绿、花叶绿豆、明系1号、三光绿豆、土种绿豆、小高桩、小明绿、小王桩、油绿豆等12个品种。
赤豆与饭豆、米豆属同一小杂豆类型。地方品种有:太和县的白小豆,池州、肥西、徽州等地的赤豆,蚌埠的赤小豆,嘉山的红皮豆,滁县地区的红小豆,巢湖地区的农家赤豆等。
豇豆农家品种主要有:阜阳、六安、合肥等地市的白豇豆;滁州地区花豇豆;阜阳、六安的麻豇豆;巢湖地区的农家豇豆;利辛、阜阳县的拖秧豇豆;四季豇豆;凤台县的九月寒;蚌埠市的花脸豇;肥西、霍邱、寿县、六安等县红大豇;寿县、凤台的盖地豇;六安、凤阳的盖天豇;蚌埠、合肥市的白米豇。
杂豆最忌连作,连作病虫害加剧,产量降低,品质下降。50年代中期以前,杂豆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耕作制度种植,在同块土地上连作的居多;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先后推广了一系列的耕作制度改革,杂豆类分别与甘薯、玉米、小麦等高产作物轮种换茬,但推广面积比重很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农民有了安排作物的自主权,在传统的杂豆耕作制度的基础上,采取杂豆与其他作物套种、混种和合理轮作的栽培制度,既与小麦、棉花等作物间作套种,又与水稻、玉米、甘薯等作物进行轮作。根据杂豆夏种和秋种两种形式,全省各地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轮作、间作、套作和混种等多种耕作制度。一是蚕、豌豆单种与其他作物实行轮作换茬。淮北主要形式有:蚕、(豌)豆——春玉米——大、小麦;蚕、(豌)豆——春高粱——大、小麦;蚕、(豌)豆——甘薯——大、小麦(休闲)。淮河以南广大稻区主要是,蚕、(豌)豆——中稻,蚕、(豌)豆——早稻——双晚——油菜。二是蚕(豌)豆与大、小麦间作混种。这种耕作制度在淮北、江淮、沿江等地比较普遍。1955~1957年豌豆麦混播作为粮食增产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大力推广。
上一篇:第五节 大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