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园管理
建国前,安徽茶园,主要分布在皖西和皖南山区。经营方式,农民租赁山场,采取林—粮—茶大轮作。具体做法,一种是森林采伐后,利用迹地烧山种粮(主要是玉米、小麦),同时种上油桐,经三、五年后,停止兴粮,播种茶籽,主营油桐,结合养茶;再经几年,除桐插杉,主营茶叶;十几年后茶树衰败,即还林地。另一种是林茶皆有的山场,林木采伐后,烧山种粮、养茶,同时蓄养幼林;种几年杂粮、蔬菜后,主营茶叶;幼林成材,即弃茶营林。安徽茶园由于采取以上经营方式,故山区荒野茶多,此为重要缘由之一。在山间谷地和村庄周围,以及沿河两岸洲地,多见间作丛植茶园。安徽农民栽培茶树,从无大规模经营,整片的大茶园绝鲜。民国25年(1936年)金陵大学关于《祁门红茶产、制、运输情况调查报告》中作了具体叙述:“当地农民于山坡山凹之地及低山之顶,土壤肥沃之区,开辟茶园,面积琐碎,七零八落;平地茶树,则多在村庄旁近,与溪流两岸之荡地,田边地角也有零星栽种。调查五地区124家茶户,茶地646.6亩,其中8.3亩为零星茶园面积,平地茶园101亩,山地茶园537.3亩,占茶园面积83.1%。”
建立正规茶园,始于祁门茶业改良场。该场于民国22年~民国24年采用条播密植,建立新式茶园562亩,其中在平里建茶园143亩,在郭口建茶园230亩,在县城区建茶园189亩。以此栽培方式向农户示范。
对低产茶园改造,民国时期主要是对老茶园采取台刈更新的办法。即先将老茶树砍掉,然后用火烧一烧,养棵几年,再行采摘。据民国33年屯溪茶树更新工作站《总结报告》载:在屯溪、祁门、休宁、歙县茶树更新示范区,推行台刈205.4万丛,移植归并1.3万丛。
建国后,为了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一手抓低产茶园的改造,一手抓开辟新茶园。对低产茶园的改造技术,是从试验研究,到示范推广,不断改进与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综合改造技术。50年代,开展稀改密、老改壮、坡改梯为内容的低改技术推广。60年代,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科学研究所,与省、地、县农业部门协作,在祁门县历口公社光辉大队抓低改试点,推广省祁门茶科所在东山生产队研究成功的以夏茶后重修剪为中心,(培)肥(改)土(植)保(修)剪相结合的综合改造技术。70年代继续抓低产茶园改造。省祁门茶科所会同徽州地区和歙县农业部门,在歙县潜口公社红旗生产队进行试验示范“改树、改土、改园、改革采摘管理等综合改造技术”。由于试点改造效果比较显著,省农业办公室、财贸办公室和农商部门,曾两次在祁门和歙县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徽州地区低改典型单位,多次接待过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等省的有关代表参观考察。1983~1987年,安徽以歙县、霍山为示范县,并推动全省参加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浙江、湖南、安徽、江西、云南、四川、湖北等7省改造低产茶园,提高茶叶品质综合技术推广协作组,开展大规模的低产茶园改造工作。据统计1983~1987年全省改造低产茶园46.8万余亩,累计增产茶叶7万担,增加产值4147.8万元。
在开辟新茶园方面,通过推广苏联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主要是建立小丛条植的新式茶园。首先在国营茶场示范,逐步向农村推广。新辟茶园要求土层深厚,在15度以下的坡地,等高种植;15~20度的山场要修筑梯级。种植前,园地经初垦,复挖整地,施基肥,定植行距150厘米,丛距33厘米。每丛穴播成熟茶籽5~10粒,复土3~5厘米。每亩定植1333丛,每丛留苗2~3株。50年代,重点茶区推广建立条栽密植茶园,一般比老式茶园每亩丛数增加一倍多。这不仅充分利用土地,保证茶园有良好的茶树群体,也有利于茶树个体生长发育,获得较高茶叶产量。50~60年代,歙县南乡,为防止水土冲刷流失,采取建立大面积石壁梯级式茶园,仅蜈蚣岭大队即在“里四坞”修筑200多亩石壁梯级式茶园。
1968年,舒茶公社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10周年,在当年毛主席挥手所指的“青岗岭”山坡上开辟茶园。他们艰苦奋战9个月,修筑10条石砌宽幅梯式茶园,92条土坎梯式茶园,共71.5亩,命名为“9.16”茶园。全省和全国名茶区,曾多次组织人员前往参观,对70年代茶园大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970~1972年,皖东滁县地区开辟新茶园。他们首先进行勘察设计,根据地区特点作好总体规划,对规划种茶的山场,采取多点取样,统一由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检测土壤性质,不宜种茶的不准开垦。决定开垦的山场,设计留好道路和排水系统地段,作出标志。种植时先行“开沟吊槽”,深挖改土,再经整地播种。该区丘陵地势平缓,场面较大,开辟的茶园比较规范,且集中成片。
1974年安徽开始发展茶叶生产商品基地,建设年产5万担县,又推动茶区新开辟一批茶园。这批新增的茶园,大多是以社、队办茶场的形式开辟的,比较集中成片。在此期间,还发展了一批“密植速成”茶园(每亩植茶1.6~3万株)。对这种栽培方式,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优点是成园快、投产早、早高产。但是这种高密度栽培比常规密度茶园对土壤、肥料、水利等条件要求高,技术要求不到位,其优越性难以实现。各地在推广应用中,经历了试验、示范和推广3个阶段。密植的程度,以3条行和双行效果最好,至1987年全省建立密植速成茶园5万亩。
建国30多年来,安徽茶园发展,与1949年相比,面积增加3.8倍。详见表3—3—2。种植技术不断改进提高,茶园素质基本是好的。但由于有些地方重数量忽略质量、重开辟轻管理,部分茶园茶树生长不良,经济、生态效益不佳。
安徽省茶叶生产情况表



建国前,安徽茶区茶园管理均较粗放,除对间种、套种的茶园进行中耕除草施肥外,仅沿袭“七挖金、八挖银”的传统经验,于每年农历七、八月间,进行一次茶园深挖,结合将茶园内未结实前的杂草,就地翻埋。少数处于家前屋后和产量较高的茶园,春茶前进行一次春挖(锄),不施肥、不修剪,不治虫。虫害严重了进行人工捕杀。建国后,从50年代开始重视茶园管理,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指导,推广茶园耕锄和施肥技术,由每年1~2次的耕锄,改为每年4次耕锄,即春锄、夏锄、秋挖、冬培。结合耕锄,春施催芽肥,秋施基肥。春肥主要是施人畜粪尿,并开始推广施用化肥(硫酸铵);秋季施的基肥有人畜粪,火土粪、饼肥、青茬等。50年代后期,增加推广磷肥(过磷酸钙、磷矿粉等),并提倡茶园种绿肥。绿肥品种有饭豆、猪屎豆、田菁、圣麻、红花草、苕子等。国营茶场推广以产定肥和氮、磷、钾配合施肥技术。亩产百斤干茶亩施纯氮10~15斤,分春、夏、秋茶前,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秋季配施磷钾肥。6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叶面追肥,主要用尿素,以后又增加了其他各种微肥、生长激素等。安徽从50年代开始进行茶树病虫害调查和防治,祁门、屯溪茶叶试验场开始病虫防治试验研究,植保部门建立测报组织,农业部门组织推广防治技术。茶树主要防治寄生物苔鲜、地衣和茶毛虫、卷叶蛾、绿盲春蟓、红蜘蛛、茶蚕、茶尺蠖、小绿叶蝉、黑刺粉虱、黑毒蛾、茶蓑蛾等虫害。30年代以前,一般茶区尚不了解茶树修剪的作用。民国24年(1935年)祁门茶业改良场,曾在当地茶叶运销合作社社员中,开始特约20个茶区试行剪枝,茶农看到剪枝的好处,始仿效施行。建国后50年代,首先在试验研究单位国营茶场试验、推广茶树剪枝。60年代在农村社队推广应用,由点带面、由小到大、由单项修剪发展到系统修剪。低产茶园用重修剪技术改造,对新辟茶园实行定型修剪,对成龄采摘茶园应用轻修剪技术。茶园灌溉是一项增产技术措施。“大跃进”时期,祁门茶科所试验研究,证明是有效的,但未应用起来。70、80年代农、水部门配合,在屯溪、泾县、歙县、舒城、东至等地进行茶园灌溉示范,由于成本较高,夏秋干旱时水源得不到保证等原因,也未能坚持应用。
安徽茶区的采茶,以往无采摘标准,采摘方法沿用旧习,“一把捋”、“一扫光”、“留顶苗、肚苗”,采下的鲜叶老嫩大小混堆。
建国后,茶叶对苏联贸易为主,质量要求较高。1952年省农业部门提出“早采嫩摘、提高茶叶质量”的要求,由于采摘过嫩,影响了产量。当年省召开茶农代表会,提出采茶要量质兼顾。省农业厅根据群众采茶习惯和出口贸易需要,对大宗出口的红茶、绿茶提出采摘标准和采摘方法的意见,并通过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牛树才,向茶农大会宣布正式推广应用。这个采摘标准确定,“红茶为一芽二、三叶,绿茶为一芽三、四叶。”采摘方法为“及时分批留鱼叶,打顶苗采摘”。1954年,屯溪实验茶场,按省农业厅下达的任务要求,进行了“轮流分批采”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标准新梢达15%时开园采茶为好,同时要多采夏茶,提高夏茶比重,增采秋茶,对增加全年茶叶单产,提高茶叶质量,均有较好的效果。省里根据各地试行推广经验,明确推广改进茶叶采摘方法,要求“按标准、适时、分批采”。1958年以前,采摘技术应用较好的单位,以国营茶场居多。春茶采4批,夏茶采3~4批,秋茶采4~6批,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50%,夏茶占30%左右,秋茶占20%左右。在广大茶区,群众对新的采摘方法半信半疑,实际执行的是新旧方法并存,既有改进提高,又未完全做到。1958~1960年,受“瞎指挥风”的影响,茶叶采摘过度,违反了自然规律和客观实际,茶树生机遭到破坏,几年后才得到恢复。鉴于以上失误,各级领导部门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按幼龄、成龄等不同类型的茶园,实行采养结合的采摘方法。重点茶区普遍采取“采高不采低,采大不采小,采面不采里”的采摘措施,使茶树长势得以恢复。1966年全国茶叶工作会议,提出“面向大众,多采中低档茶”后,安徽部分地方,降低采摘标准。歙县提出“二级开采,四级扫尾”,以致造成采摘高峰期过于集中,劳力不足,延误时机,茶叶质量下降。由于对上述情况发现较早纠正较快,没有形成大的失误。1982年,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为了改进茶叶采摘技术,提高茶叶质量,邀请了徽州地区农业局、省祁门茶科所、屯溪实验茶场、歙县王村区农技站等单位对采摘有经验的人员,就改进茶叶采摘技术问题,进行座谈。会后,印发了《改进茶叶采摘技术,做到采养结合》的采茶技术资料,进行宣传贯彻。同时进一步明确,成龄茶园、密植速成茶园、幼龄茶园和台刈重修剪的茶树,采取采养结合的开园标准与采摘方法,并规定不论哪种茶树,都不能翻棵、搜棵、清棵亮脚、采光摘净。改进的采摘方法推广应用以后,较好地解决了茶树采养结合的问题和量质兼顾的问题。
50年代后期,科研单位开始研究机采,取得了一定经验。60年代,徽州专区科研、农机、生产部门成立采茶机协作组,研制出4CJW—265型机动往复式采茶机,连续3年,在祁门茶科所、屯溪实验茶场、黟县茶场进行大面积的试验,取得一定效果。后来终因动力和刀片未过关,停顿下来。80年代,省农机研究所和祁门农机厂研制成功双人抬式大型采茶机,通过部级鉴定,但未推广应用。1982年省农业厅组织进口日本单人采茶机、修剪机,分别在屯溪、东至、祁门、泾县、郎溪等5个茶场进行试验示范,机械性能好,效果好,后因生产体制变动等原因,未继续坚持推广使用。安徽农垦系统70、80年代也开展了机械采茶试验示范,但因受各种条件限制,亦未能全面推广应用。
二、茶叶加工
建国前,安徽茶叶的加工方式为农户手工作业。建国后,随生产体制变化,出现各种加工方式。农业生产互助合作时期,创办茶叶初制所,开始改变个体加工。到了农业合作社时期,发展成为茶叶初制厂,由核算单位统一组织、统一加工,参加制茶人员评工记分,按工分统一分红。人民公社化以后,出现一批公社办、大队办、几个生产队联合办和生产队办等多种形式的初制厂。初制厂的规模大小,因当地茶叶产量多少不等。加工经营,以核算单位统一组织为多。“人民公社六十条”公布实施后,一些规模过大,不便管理的初制厂相应划小,以生产队办初制茶厂为主,由生产队统一加工统一核算。1974年休宁县共有茶叶初制厂446个,其中生产队办的就有355个,占79%。70年代后期,发展了一大批公社、大队直接管理的茶叶生产专业队、茶林场,它们自办了初制茶厂,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形成了一条龙。有些初制茶厂实行单独核算,为生产队代加工,按加工量收取加工费,一般收取的加工费约占茶叶产值的18%~20%。也有初制茶厂,实行企业化,现金收购鲜叶,加工出售,自负盈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茶叶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原加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统一加工的初制茶厂有的解体,机器设备分掉;有的初制厂保留,人员解散,由原加工范围的农户,轮流加工;也有的厂实行办厂的单位(乡、村、村民组)发包,厂长主持、厂员集体承包,为农户代加工。这种情况徽州地区(今黄山市)居多。六安地区多数初制茶厂,实行厂长负责集体向乡、村承包,企业化经营,自负盈亏。以上各种形式的初制茶厂,凡规章制度较健全,劳动与分配关系协调的,生产工效较高,产品质量较好,加工成本也较低,经济效益好。唯分户轮流加工的,弊多利少,有待改进。1984年以后,流通体制改革,为茶叶加工带来了活力。茶区在发展商品生产中,制茶厂不再受只准生产毛茶的限制,开始发展初、精制一体化,加工什么茶有了自主权。1987年,全省实行初、精制一体化的制茶厂有200余个,加工茶叶达1万多吨,加工的制品适应内外销需要。
建国前,沿用了1000多年的小手工作坊式制茶工具,改进十分缓慢。普遍应用的器具,有铸铁十统、六统深锅和摊张的铸铁锅,有竹制篾床(扁、晒簟)、烘笼、无臭气的木制揉桶等。至民国22年(1933年)祁门茶业改良场从日本引进制茶机械,应用台湾产大成式揉捻机和手拉百页烘干机,引进德国克鲁伯大型揉捻机和解块筛分机,进行机械制茶试验,先后制出红毛茶4000多斤和2万多斤,均夺得当年上海茶市红茶的“顶盘”(最高价)。但广大农村仍用手工工具制茶。
建国后,50年代开始,省农业部门就布署试验研究单位,组织能工巧匠,对制茶机具进行改进和革新。当时,徽州专区的一些重点县和屯溪实验茶场,着手试制木质单桶人推的小型揉捻机,把脚揉手揉茶叶的笨重劳动改由机具代替。1951年祁门县铁业社生产铁木结构的单桶手摇揉捻机,1952年在该县第三区榨里村、松潭村两个互助组使用,效果很好。这年春季两个互助组共采制茶叶2040斤,用工240个工作日,茶叶比上年多产270斤,用工量减少360个工作日,茶叶质量也上升一个等级,每百斤售价比上年多卖旧人民币6~10万元(折合新人民币6~10元)。1952年以后,各地经过边推广边改进,逐步出现了铁木结构的双桶、四桶揉捻机,并由畜力、水力或内燃机带动,取代人工推拉,既提高工效又减轻劳动强度,制茶质量也得到提高。1964年,全省推广了省农机厂试制的64—1型铁质揉捻机,制茶质量优于一般揉捻机。1955年屯溪实验茶场,研制出手摇单锅、双锅杀青机,结构简单,性能良好。后在绿茶区普遍推广应用。红茶区推广祁门茶业试验场研制的室内自然萎凋架,对提高厂房利用率和节省人工,提高茶叶质量,都起了较好的作用。1958年,芜湖专署茶叶局组织部分科技人员、有经验的砖木匠集中在屯溪实验茶场,进行炒青绿茶机械化制茶试验。他们改进提高了杀青机、揉捻机的性能,创制出81型双锅炒胚、双锅火合干机,并在茶区推广。1959年,经屯溪实验茶场改进提高,并配用自动烘干机,实现了炒青绿茶制造的全程机械化。1965年,徽州专区农机研究所将81型双锅杀青、炒胚、火合干机改为84型,由机械厂批量生产,供应推广。为了提高杀青工效,屯溪实验茶场首先生产出安徽第一台长滚筒连续杀青机,比锅式杀青机提高工效5倍以上。歙县农机研究所,休宁县茶机厂,徽州地区农机所,黟县渔亭农机厂,先后试制生产长滚筒连续杀青机,歙农—70型槽式连续杀青机,63、65型滚筒连续杀青机,6GS—70型滚槽连续杀青机,6GS—63型槽式杀青机。以上各种杀青机型,当前应用较多的是锅式杀青机、滚筒式杀青机,槽式与滚槽式逐步淘汰。此后全省茶区各县,因地制宜,生产了多种规格的制茶机械,性能有好有差。全省使用的红、绿茶揉捻机有:38、40、45、55、65、90、920等7种型号。1973年,省农业、机械、商业等业务部门,联合主持举办茶叶初制机械选型活动,全省选有杀青、揉捻、烘干、炒干等样机共21台,集中在屯溪实验茶场安装调试。其中皖55型揉捻机、110型烘干机等一批体积小、重量轻、工效高、造价低、维修容易、生产操作安全可靠、便于就地取材、适用多种动力的茶叶初制机械,深受群众欢迎。这次活动为安徽茶叶初制实现机械化,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制红茶机具,50年代以前,主要有晒簟、木桶、竹箩、烘笼。1956年,祁门茶叶精制厂引进苏联3AM—Ⅱ型大型萎凋机,农村应用较多的是各种型号揉捻机。到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中国茶叶研究所研制的萎凋槽,在红茶区普遍推广应用。1972年石台县开始在白石坑生产队,利用萎凋槽进行萎凋和烘干一机两用的试验,1973年扩大示范,石台、东至使用较多。红茶干燥单靠萎凋、烘干两用槽不足以解决问题,笼烘干费工且耗木炭,而烧木炭有伤林业。为此,祁门茶叶试验站于1958年试制土烘机,因使用不够安全,未能推广。到60、70年代红茶区同绿茶区一样,推广应用手拉百页烘干机,自动烘干机,使红茶生产由半机械化发展到机械化。茶叶筛分机具,50年代靠自制简易机具,后被机械部门生产的定型产品所代替。
安徽制茶技术采用蒸青方法持续了1000多年,手工制绿茶、黄茶、红茶和黑茶又延续了几百年。建国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宗茶的制做由半机械化到全程机械化,名茶制做技术也有较大改进和提高。
绿茶制做技术:安徽绿茶有炒青和烘青两种。炒青绿茶的花色有扁形如大方茶,有长条形如屯绿炒青,有腰子形如火青。炒青茶的制做技术,其共同点是首先杀青,再揉捻和干燥。干燥是通过锅炒完成。杀青、干燥这两道工序是决定炒青绿茶色香味的关健技术。烘青茶与炒青茶的制做技术其不同点是在于干燥方法,烘青茶不下锅炒,主要是借助干燥的热空气进行干燥。绿茶形状的制做技术,大宗茶通过揉捻和干燥工序完成;名优茶是在杀青、揉捻和干燥工序中运用不同的机械运动逐步完成。
杀青技术,由古代用高温蒸青方法逐渐演变为用铁锅加温。鲜叶投入铁锅翻炒,利用高温,快速钝化酶的活性,保持绿色,挥发青臭气透出芳香,散失部分水分,使叶柔软,便于做形。但是具体揉作,要求高、难度也较大。手工杀青,有经验的制茶能手,杀青质量能保证;但经验差者,杀青叶中常有红筋红茎,又有焦边焦叶。50年代以来,经科技和生产部门研究,实现了用机械化代替手工杀青。但由于受机械性能和操作技能影响,存在着实际杀青技术水平的差异。锅式杀青机杀青,高温能达到杀青效果,但投叶量过多,翻拌不匀,杀青质量就差。因此,锅式杀青机被逐步淘汰。目前普遍使用650型杀青机杀青,能达到杀青均匀,无红梗红叶的要求。这种类型杀青机的缺点是排湿性能差。在各种滚筒连续杀青机中,只有60—90型或70—90型滚筒杀青机最好,它能很快排出筒内多余的湿气,并能保证杀青叶色泽鲜绿,茶香高爽。
不论工夫红茶还是炒青、烘青绿茶,凡要求茶叶成条的均要揉捻。只是不同种类的茶揉捻程度不同,根据要求细胞破坏率掌握。总的原则,掌握轻—重—轻方式加压。揉捻时间,红茶长些,绿茶短些。目前使用的各种型号的揉捻机,只要按操作规程严格掌握,均能达到揉捻要求,工效高,质量好,除少数名优茶外,手工揉捻已经淘汰。
茶叶干燥,传统方法是用烘笼烘干,其主要弊病:一是茶叶受热不均匀,需要人工经常翻动,茶叶易断碎;二是木炭易产生烟气被茶叶吸附;三是工效低。用烘干机烘干,优于用烘笼烘干。茶区已推广应用的烘干机,以自动烘干机烘焙的茶叶质量较好,温度容易控制,制茶受热均匀,自动翻叶减少断碎。但也有些烘干机烘制的茶叶带有烟味。近年来,茶区和机器制造厂,作了多次改进,以全封闭立式热气发生炉最好。它升温快,节燃料,工效高,制茶品质好。可应用于各类茶的烘干。
安徽于1958年以前,就已将炒青绿茶制做的关键技术杀青和重体力劳动的揉捻,改由机械操作,而干燥工序仍用手工操作,之后发展到全程机械化,工效比手工制茶提高5~6倍。这样茶叶质量总体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出现断碎茶多,不利提高精制率。1978年,省农林局经济作物处,会同徽州行署农林局、休宁县农林局,组织技术人员,在休宁县万安区天宝岩生产队,进行试验,着重解决炒青毛茶断碎末重的问题。在正确掌握杀青、揉捻技术的同时,对炒胚、烘干机的结构作了改进,并改进和完善作业工艺流程,经过1年的生产实验,取得成效。他们总结了分段干燥的经验。后来全省开展茶叶初制机械选型活动,肯定了滚—炒—滚的工艺,决定在全省进行推广。1979年,省茶叶公司、省茶科所、徽州地区、屯溪市组织科技人员,在屯溪隆阜公社茶林场,作提高炒青绿茶品质实验,提出了“烘—炒—烘”工艺,茶叶色泽、香气均有提高。但由于外形条索不紧,对不上“标准样”,结果推广应用较少。
红毛茶制做技术,1949年以前,全系手工制茶,仅祁门茶业改良场曾进行试验性机械制茶。手工制茶的工序是:日光萎凋,木桶中脚揉,箩筐中发酵,烘笼炭火烘干(分毛火、足火)。手工制茶费工,成本高,茶叶质量差。50年代初期,推广树阴下搭棚自然萎凋,以后推广室内加温萎凋。但此法花费时间长,雨天鲜叶不能及时付制。70年代初期用萎凋槽萎凋。红茶揉捻已机械化。揉捻时采取轻、重、轻加压的顺序,揉捻时间比绿茶长,须把茶条揉紧,使叶组织充分破坏。揉捻叶分筛号分别发酵。发酵技术已废除旧法,推广室内控温湿发酵,室温控制在24℃~28℃,相对湿度95%~98%。发酵时间从揉捻算起,春茶3~5小时,夏茶2~3小时。红茶干燥,大中型制茶厂多用合适类型烘干机进行,机烘毛火温度为100℃~110℃。足火温度为80℃~90℃。机械烘干,茶叶质量好,工效高。分户经营的农户制红茶,一些传统的办法又用起来,对茶叶质量有一定影响。
安徽黄茶长期应用传统制法。全程分4道工序,即炒茶、初烘、堆积、烘焙。炒茶用砌成25~30度角倾斜的锅灶,放置3口相连的铁锅,便于进行炒生锅—青锅—热锅相连的操作。锅灶较高,手持竹丝炒帚(俗称把子)将鲜叶在锅中旋转炒拌,时松时紧,边炒边揉,炒至茶条紧细,发出茶香,约四成干出锅。然后初烘七、八成干下烘。此茶即可售给收购单位统一继续加工,也可以再进行下一工序“堆积”。堆积闷黄是黄茶制做的关键环节。堆积要压紧,置于烘房,约经5~7天,以叶色变黄,香气透露为适度。堆积后的茶叶再经烘篮烘焙,用银炭(即烧透的栗炭)明火高温烘之,两人抬烘篮勤翻快翻轻翻,火功要高,烘得足,烘至茶梗显露金色光泽、芽叶吐霜,下烘趁热踩篓包装。黄茶的机械制做尚在试验阶段。
自古以来,安徽名茶所以称名和有名,一是茶有特色,形状美、内质佳、非一般能比;二是深得名人和广大嗜茶者的厚爱,国内外市场走俏。安徽名茶制做技术精湛,并与产地优势和良种优势相配伍,名山、名种、高技术相得益彰。其制茶技术的特点,不局限于做茶,同时包含做茶前的准备与出售前的处理。一般可概括为7项:一是根据茶树品种的特征特性,确定制做相应风格的茶叶;二是按既定的鲜叶标准,分等分堆;三是付制鲜叶先经一定时间的摊晾;四是选用适宜的制茶机具;五是严格按技术要求做茶,不得随意变更指标,如温度、投叶量等;六是制好的干茶保鲜贮存,特别防止受潮与吸附异味;七是出售前做好保质美化包装。安徽名茶具体制做经验,经过长期制茶实践,不断改进和丰富。建国以后,特别是1984年以来,国家农业部开展名茶评比活动,推动了名优茶的发展。在发展名优茶生产实践中,同时丰富了名优茶的制做技术。近几年来,安徽在专家、教授指导下,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产区第一线,同茶农一道,在发扬传统技术的同时,精心研制出一批名优茶,其制做新技术,已载入安徽农学院陈椽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国名茶》的成书中。
安徽小兰花茶制做技术,实现了机械化。1984~1986年,省农牧渔业厅、安徽农学院、舒城县农业局联合组织攻关协作,派技术人员在舒城南港镇二尖山茶场进行攻关,研制成功小兰花茶的机械制做技术。机制对于提高工效和茶叶质量、降低成本、以煤代柴、炭等都显著优于手工业操作。同时,创造了一台60—90型滚筒杀青造形机,且能一机多用。小兰花机制技术,已在10多个县茶区推广。
安徽黑茶,只有祁门安茶一种。安茶制作分初制和精制。初制有杀青、揉捻、晒胚、烘干四道工序。制成软枝毛茶后,进行精制。精制分五道工序,第一道筛分,分出3~9号筛的筛下茶,1~3号茶须再做筛分;第二道颠簸,簸去各号茶的黄片;第三道拣剔,拣去老梗等杂物;第四道复烘,将各号茶再次烘干;第五道装篓成形。将复烘的茶,于晴天晚上在室外摊于晒簟上露一夜,次日晨收起,用大锅木甑蒸软,趁热装入内衬箬叶的竹篓中,用力压实。两篓对会成一小件(约2斤半),3小件串成一大串,放置木架上,盖上大棉被,架下置炭火烘至足干,十大串包装成一大件,待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