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论丘陵、山区、平原、圩区都适宜栽桑养蚕,全省74个县、市中,有67个县、市有蚕桑。主要产区集中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桑园面积占全省桑园面积80%以上,蚕茧产量占全省总产量87%,成为重点商品茧生产基地。
皖南山区。该蚕区包括黄山、天目山、九华山三大山脉,地跨徽州、宣城、池州地区一部分。主要蚕区有歙县、休宁、黟县、旌德、泾县、绩溪、广德、宁国、南陵、青阳、贵池等。以上各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群众有养蚕的传统习惯,是农村主要副业之一,收入占农副业总收入的10%左右。据民国6年《中国蚕业概况》载:安徽青阳等16个县有茧灶792个,茧行49家,其中青阳9家,贵池7家,泾县6家,宣城、当涂各5家,余各1~3家。建国后,歙县、绩溪、青阳、泾县、黟县已成为万担以上的基地县。其中歙县是安徽省近几年来蚕桑生产发展比较快的一个县。该县1978年有桑园1.28万亩,生产蚕茧3490担,到1982年桑园面积4.2万亩,生产蚕茧1.29万担。1987年桑园面积5.69万亩,生产蚕茧4.58万担,居全省第2位。绩溪县素有“蚕茧之乡”的称号,1987年蚕茧产量为2.58万担,居全省第三位。青阳县在1979年成为蚕茧万担县后,产量逐年增加,到1987蚕茧产量达到2万担,比1979年翻了一番。皖南山区的桑树,大多栽于山坡和丘陵地,部分栽植于河滩和零星分散在田埂上,培植成中低干桑。1979年绩溪、歙县、旌德、宁国、泾县、青阳等6个县70%以上的桑园集中于55个公社,桑园面积最大的是青阳县庙前公社,全公社有桑园2619.5亩。上述地区,蚕农有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和技术,单产比较高(全年每盒蚕种平均产茧60斤以上,春蚕平均产茧80斤以上)。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新建了一批缫丝、织绸等加工企业,逐步变蚕桑之乡为丝绸之乡。以上地区的茧、丝、绸生产总产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20%以上。绩溪等6个县桑园情况见表3—4—5。
绩溪等6个县桑园成片情况表

大别山区。该蚕区地跨六安地区的金寨、霍山、六安等县及安庆地区的岳西、潜山、太湖等县。金寨县早在民国6年~民国24年(1917~1935年)蚕桑生产就很兴旺,产茧量达1000多担,生丝、丝绸、丝帐远销省外。从1974年到1987年,金寨县连续13年产量居全省第一位。1987年全县有桑园7.62万亩,生产蚕茧4.2万担。霍山、岳西、潜山、六安等县,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快,1987年产茧量在1000~5000担之间。
淮北平原区。该蚕区地跨阜阳、宿县两地区及蚌埠、淮北两市,西邻河南省,北与山东、江苏交界,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历史上主要蚕区有颍上、太和、阜阳、临泉、亳县、涡阳、蒙城、泗县、灵璧、砀山、宿县、濉溪等县。淮北曾是安徽省重点蚕区之一,宣统三年(1911年)仅阜阳一个县,年产茧就达1500多担;民国27年(1938年)太和县有个茧站一季收购鲜茧4000担。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掠夺压榨,加之淮河水患不断,桑园遭到严重破坏,民国38年全区蚕茧还不到3500担。建国后,蚕桑生产得到迅速恢复,1956年产茧增加到1.5万担。3年困难时期,桑树大量被毁,蚕茧产量一落千丈,1962年只剩下1700多担。1963~1966年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起色,蚕茧产量也回升到1956年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蚕茧产量大幅度下降,1976年产茧4600担,只相当于1956年的27.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蚕桑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淮北主要蚕区在灵璧、泗县、濉溪、蒙城、亳州等县(市)。灵璧、泗县年产茧500多担,亩桑产茧都超过100斤,为全省亩桑产茧较高的县。
以叶、材两用的实生桑养蚕,是淮北地区蚕桑生产的重要特点之一。实生乔木桑,主要栽植于家前屋后“四旁”隙地,有的也成行栽植,但不加肥培、修剪,叶片小,产量低。因实生桑木质坚硬,农民用来制作农具、家具、蚕具;部分地区以制作桑杈为主,养蚕为辅。据1965年调查,阜阳专区共有成材乔木桑400多万株,后来还利用新开辟的河渠堤岸,集中栽植湖桑,还发展成片桑园。自1977年以来至1982年,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全区新辟桑园5000多亩。
江淮丘陵区。该蚕区有六安、霍邱、寿县、肥西、舒城、肥东、长丰、定远、凤阳、嘉山、滁县、来安、天长、全椒等14个县及合肥、淮南2市。地形丘陵起伏,西南较高,东北较低,一般海拔50~200米。其中滁县、嘉山、天长、六安、肥西等县,栽桑养蚕历史较长。据《滁县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年滁州请淮北方厘局给湖桑4000株,环城而植,数年后蔚然成林,可供蚕食矣。”该县珠龙乡北关村的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回忆说:“在她14岁时,即民国9年前后,她家和附近邻户就有许多成片桑园供养蚕用,并自家支装缫丝锅缫丝到南京去卖。当时群众生产的蚕茧,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缫丝卖或用来土纺织成头巾、丝带及制成丝绵等,很少出售鲜茧。”民国21年滁县地区产茧量3200担,是建国前最高年产量。1970年前,江淮丘陵区只有零星的实生乔木桑,少数农户养蚕,而且一年只养一季春蚕。1971年开始栽植成片湖桑,同时组织集体养蚕。据1982年统计,已有四边隙地栽植的实生乔木桑60万株(以天长县最多),成片湖桑399亩。由于该区桑树栽植在丘陵岗地,常受缺肥、缺水影响,枝叶细小,衰老快,叶质差,产量低。定远县天河公社,1970~1973年在丘陵岗地上栽桑600多亩,1979年只养蚕79张,亩产桑叶不足200斤;加之该区缺少木、竹,给修建蚕室、修制蚕具带来一定困难;农业上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民重粮轻桑,因而蚕桑生产发展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