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土壤

第二节 土壤调查

建国前,民国35年(1946年),安徽省农林局召开检讨会,确定组织土壤调查团,从事调查工作。同年,即由省第二区农场(地址:蚌埠小南山)与中央地质调查所合作,实地查勘了皖北土壤,并在调查报告中指出:“阜阳、太和、颍上、蚌埠、临淮关等处,均有大面积沉积物。色泽灰棕玉灰,质地奇坚,易龟裂。本区汛区新沉积土分为3种:阜阳城北河流淤塞处以迄颍上城东至霍邱、寿县等地有大面积石灰性粉砂粘土;阜阳城南多属石灰性棕色粉砂粘壤土;正阳关沙河会合淮河处,河口对岸则有大面积石灰性棕色粉砂壤土”。
建国后,1951~1956年进行3次重点土壤调查:
1951年,黄瑞采等对当时徽属5县: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进行土壤路线调查。在《徽属五县土壤调查报告》中对皖南山区土壤区分较细,共分9大类型,并注意到中山地区土壤垂直分布的变化,在土壤分类历史上较早提出紫棕色土、石骨土等初育土类型的存在。
1953~1956年,由水利部治淮委员会与安徽省农业、林业、水利部门共同开展了淮河流域局部地区的土壤调查,编写了《淮河流域土壤调查报告》,为淮河治理和流域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次连续数年在淮河流域大规模地开展大、中比例尺土壤调查,制订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是全面学习苏联土壤科学的产物,也是全省土壤调查制图和分类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调查工作做得细,分类的系统性也较强。
1955年,安徽省农业厅土壤调查队,曾抽调6名技术人员,对东至、贵池等沿江地区土壤进行调查,并编写土壤调查报告,编绘了1∶5万比例尺的土壤图。
1958~1960年,根据农业部部署安徽开展第一次大规模的土壤普查。1958年10月,由安徽省农业厅土壤肥料局组织有关技术骨干,先在至德(今东至)县进行土壤普查试点,历时约半年。1959年2月成立安徽省土壤普查办公室,并相继在专、县(市)级成立土壤普查机构,人民公社成立领导小组,负责主持普查工作。同年6月中旬,全省各公社(乡)的土壤普查任务基本结束并及时转入县(市)、专区级汇总工作,9月底县、专级土壤普查汇总工作结束,10月进行省级土壤普查汇总工作。1960年继续对资料进行整理核实,1961年基本完成省级汇总任务。
参加这次土壤普查工作的有安徽省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农科院、农学院干部、教师及各中等农校应届毕业生和农学院三、四年级学生1400余人;全省农村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都有大批有生产经验的社员群众参加,共发动47万人,全面地开展了一次群众性的土壤普查工作。整个土壤普查过程,贯彻“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方针;实行领导、科技人员、群众三结合,层层进行普查试点;结合试点办训练班,培养技术骨干,建立普查队伍;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逐步推开。普查中,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以农民群众识土、用土的经验与剖面实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在群众发动得彻底的地区,评土会开得热烈,普查资料内容丰富、翔实。为保证质量,在全面开展阶段,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巡回指导,并建立检查验收制度。这次普查着重对耕地的调查。野外采用1∶5万比例尺的旧军用地形图和水利部门50年代测绘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的1/1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野外主剖面、对照剖面、定界剖面的观察比例为1∶2∶3。野外调查除进行剖面观察记载外,还测试了土壤P H值和石灰反应等;编绘了1∶1万比例尺的公社级土壤图;1∶5万和1∶20万比例尺的县、专级土壤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1∶50万比例尺的省级土壤图,并编写了公社、县、专级土壤普查报告和土壤志以及有关专题调查报告。基本查清了高低产耕地的类型、面积、分布及其培肥改良途径。1959年全省耕地7604万亩,其中高产耕地1083万亩,低产耕地2431万亩。通过普查,找出了高低产土壤的分布、成因、类型和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肥改良措施和合理利用土壤的途径,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均衡增产提供了依据。总结了农民群众的用土识土经验,使农民群众的土壤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农民群众的用土识土经验为研究土壤基层分类单元——土种,奠定了基础。通过普查普及了土壤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土肥技术干部,同时积累了一些识土改土经验,对今后合理利用土地,科学种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一次土壤普查,初步查明全省土壤资源为11916万亩(不包括石质土和粗骨土)。根据农民群众识土、认土和土壤命名的经验以及土壤形态特征,障碍层次和生产性能,将全省土壤划分为12个土型、34个土组、101个土种、116个变种。土型有青泥土、白土、黄泥土、黑土、盐碱土、淤土、砂泥土、红黄土、砂黄泥土、猪血土、鸡肝土、蒿蒲土等12类。各类土型简况详见附表4—2—1。
安徽第一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系统

1979~1987年,安徽省按照农业部和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省成立土壤普查领导小组,以省农业厅为主建立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组织和领导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各地、市、县也相应地成立组织机构,协调全省土壤普查工作。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试点。1979年3月选择宿县、贵池两县为试点,摸索经验。第二阶段全面铺开。1980年7月全省95个土壤普查单位(74个县、市和省农垦系统20个农场、一个省属林总场)陆续开展外业调查,并采样进行分析化验,历时两年,完成区、乡级的土壤普查任务。其中,宿县进度较快,于1982年11月通过土壤普查华东技术顾问组验收。第三阶段汇总。1983年7月,各县在完成外业调查与室内分析化验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普查资料的整理汇总与各种图幅的编绘工作。
1985年12月起,由省土壤普查办公室技术指导组逐县验收,1986年6月验收完毕,县级土壤普查工作结束。1986年下半年,地市级相继进行土壤普查资料汇总。1987年3月起,省农牧渔业厅和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组织华东顾问组和省技术指导组部分成员对地、市级土壤普查汇总成果进行验收,地、市级工作结束。同年成立“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汇总编委会”着手筹备省级土壤普查资料汇总工作。
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省、地、县、乡4级共普查土壤面积1.55亿多万亩,挖掘土壤剖面90万个,分析化验农化样13.3万个,分析化验土壤剖面2.6万个,取得各种土壤分析化验数据150余万个。直接参加土壤普查的人数为11.4万人,其中科技人员9262人。这样大规模的普查工作,在安徽农业调查研究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适应土壤的普查工作需要,安徽省土壤普查办公室聘请省内外土壤专家讲学,先后举办了野外调查、土壤分类、航(卫)片应用、地质地貌、制图技术和县级资料汇总培训班共7期,培训土壤普查技术骨干753人次;土壤化验技术培训班9期,培训化验员312次。利用函授形式,由南京农业大学在安徽开办函授班,共培训土壤农化专科毕业生120名,基本解决了土壤农化人材不足的矛盾。
土壤普查技术性很强,1983年2月经省农委批准,聘请土壤专家和技术骨干70余名,组成安徽省土壤普查技术指导组,按照全省地貌类型分成4个小组,负责全省土壤普查全过程的技术指导。
同时,省土壤普查办公室先后组织省内外专家和技术骨干编写和制定了《安徽省土壤工作分类及土壤普查技术若干问题的意见》、《县级土壤普查资料汇总有关技术问题》、《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土壤分析》等技术规程和分类方案。
这次土壤普查共投入专项经费975.5万元,其中国家下拨资金545.5万元,省财政拨款430万元,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分期分批下达到省农牧渔业厅,由厅计划财务处和土壤肥料处根据土壤普查经费使用规定和工作实际需要,分配至地(市)县。县级所用经费占普查经费总数的70%,计687.7万元;平均每个县7万元左右;县市级所用经费占总数的21%,计206.6万元;省级使用的经费占总数的8.8%,计81.2万元。以上经费主要用于土壤外业调查,分析化验、资料整理、图件编绘、成果印制和化验室建造以及仪器设备的配置等。县级一般配备1.5~2万元的仪器设备;地(市)级除建造化验室外,还配备了约10万元的仪器设备。省级土壤肥料测试中心拥有化验操作室1617平方米,先进仪器设备171台,价值56.1万元。
为保证土壤普查质量,制定了逐级检查验收成果资料的制度。每个县土壤普查完成后,由土壤普查华东技术顾问组和省土壤普查技术指导组组织土壤普查主要技术人员和专家,分批对县级的土壤普查成果进行检查验收。凡合格的,发给验收证书;不符合技术规程要求的,责成返工或补课,从而提高了普查质量,保证了土壤普查成果的科学性、生产性和实用性。
经过这次普查,基本查明了全省土壤资源的类型、面积、分布规律、理化性状和生产性能;摸清了安徽土壤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地下水位高,土壤潜育化面积大,氮、磷、钾养分比例失调,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砂性较重和多砾质,土壤粘重板结,低洼易涝等。并提出了开沟治潜,深耕改土,治理盐碱土,调整作物布局,停施石灰等因地制宜的培肥改土措施。编印土壤志93本、土种志16本、土壤图3040幅、土壤派生图8319幅、土壤专题调查报告691份、土壤调查说明书2585份、汇总表格4207份。同时还认真总结农民识土、用土、改土的经验,逐步完善了全省土壤分类系统,特别是首次对安徽省南北方过渡地区的山地垂直带建谱土壤类型和水平过渡带的土壤类型进行了准确划分,填补了安徽省土壤科学的空白,推动了土壤调查制图、土壤分析化验、化肥监测、土壤改良和配方施肥新技术在全省普及和发展。
据普查统计,全省土壤资源总面积为15532.5万亩,其中:耕地土壤面积为9255.1万亩。在耕地土壤中,水田3623万亩,旱地5602.1万亩。根据土壤的性态特征,全省土壤分为5个土纲、13个土类、33个亚类、115个土属、218个土种。详见表4—2—2。
安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表



13个土类的分布和属性简要记载如下:
红壤。中亚热带区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南麓及长江沿岸,北纬31°以南地区的低山、丘陵、地,共有面积2548.18万亩。红壤的风化淋溶、粘化作用强烈,脱硅富铝化作用明显,土壤一般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 H 4.2—6.0,盐基饱和度20%~40%。
黄壤。中亚热带山地垂直地带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皖南中部、南部的西天目山、黄山、牯牛降、白际山、五龙山等山脉,共有面积167.37万亩。黄壤的脱硅富铝化和黄化作用明显,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 H 4.2—5.5,阳离子代换量10~15m l/100g,土盐基饱和度小于30%。
黄棕壤。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岗地,大别山坡麓以及沿江沿淮低丘,共有面积798.56万亩。黄棕壤的风化淋溶、粘化作用较强,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P H 5.0~6.5,阳离子代换量10~18m l/100g±,盐基饱和度在50%左右。
黄褐土。黄土母质发育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于江淮丘陵岗地,沿江低岗阶地以及沿淮(河)岗坡阶地,共有面积1256.9万亩。黄褐土的风化淋溶作用较强,粘化作用明显,土壤多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阳离子代换量较大,平均为18m l/100g±,盐基饱和度75%左右。
酸性棕壤。北亚热带山地垂直地带上的土壤。仅分布在大别山中山地区的金寨、岳西、潜山、太湖等县,海拔800~1700米,面积161.43万亩。酸性棕壤的粘粒淋溶淀积明显,生物积累作用较强,土壤腐殖质层一般在30厘米左右,土壤P H 5.0左右,土壤交换性酸3.6ml/100g±,盐基饱和度小于46%。
山地草甸土。中山顶部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半水成土壤。零星分布在大别山和皖南山区的金寨、霍山、潜山、舒城、岳西、歙县、祁门、绩溪等县的中山平台顶部及平缓地,共有面积1.2万亩。山地草甸土的形成中,有机质积累和季节性氧化、还原交替作用明显,土壤腐殖层厚度在30厘米左右,有机质高于10%,土壤呈强酸性,P H 3.9~5.5,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在10m l/100g±,盐基饱和度低于30%。
石灰(岩)土。碳酸盐岩类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分布较广,但以黄山、宣城、芜湖、安庆、巢湖、滁县等地区分布较集中,共有面积543.89万亩。石灰(岩)土的淋溶脱钙和淀积复钙作用十分活跃,腐殖质的凝聚作用明显,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 H 6.5~8,游离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以上。
紫色土。紫红色砂质岩风化发育的一种岩成土。主要集中分布在休、屯盆地两侧的山丘、岗地和泾县、郎溪、广德盆地或盆缘的丘岗,以及大别山南、北麓前缘断裂带的丘岗上,共有面积550.4万亩。紫色土受母岩特性的影响,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碳酸钙不断淋溶,使土壤发育处于相对幼年阶段。紫色土属性变化较大,其中石灰性紫色土,石灰反应明显,P H值大于7.5,游离碳酸钙在1.33~5.40%之间;中性紫色土碳酸钙强烈淋洗土体无石灰反应,P H 6.5~7.0;酸性紫色土成土时间较长,土体风化淋溶作用较明显,无石灰反用,P H 5.0~6.0。
石质土。石质山丘地区,岩石出露,土层浅薄,目前难于利用的幼年土壤。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大别山区,江淮丘陵也有少量分布。其中,宣城地区和原徽州地区的石质土最多,占全省石质土面积91.1万亩的50.4%。石质土基岩出露,仅岩隙坡洼有浅薄土层,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P H值在4.5~6.0,阳离代换量9~12m l/100g±,盐基饱和度平均为46.3±18.7%。
粗骨土。土体发育较差,生产力极低的幼年性土壤。全省有粗骨土1397.6万亩,分布范围广,有14个地(市)分布粗骨土。以六安地区的面积最大,占43.58%,其次是安庆地区占20.68%,再次是徽州地区和滁县地区,分别占15.6%和12.51%,其它地(市)所占比例较小。其主要性状特征:土层薄,质地轻,砾石含量高,土壤有效养分缺乏,阳离子代换量普遍很低,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P H值在5~7之间。
砂姜黑土。砂姜黑土是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经旱耕形成的半水成土壤。仅分布在安徽省淮北平原中南部以及淮河以南局部洼地,共有面积2487.44万亩。砂姜黑土一般经过草甸潜育脱潜和碳酸钙淋溶淀积两个过程,剖面具有黑土层和脱潜性砂姜层两个基本层次。砂姜黑土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 H值7.0~ 8.6,质地粘重,阳离子交换量在25~30m l/100g±之间。
潮土。潮土是近代河流沉积物经旱耕熟化形成的半水成土。分布较广,遍及全省,共有面积1776.0万亩。其中淮北黄泛平原的潮土和沿(长)江冲积平原的灰潮土集中连片,面积最大,黄泛沉积物形成的潮土,富含碳酸钙,具强石灰反应,土壤呈碱性。灰潮土由于沉积物质来源不同,土壤属性有较大的差异。一般长江冲积物形成的灰潮土,有石灰反应,土壤呈碱性,P H值7.6~8.5;流入长江的众多水系及淮河南岸支流两侧的灰潮土,无石灰反应,呈酸性或微酸性,P H值5.5~6.5。
水稻土。水稻土是长期种植水稻条件下,经水耕熟化而形成的耕作土壤。全省分布极广,但以沿江、江淮地区最为集中。共有面积3623万亩,在耕地中占有重要地位,水稻土因耕作活动,灌排交替进行的还原淋溶氧化淀积作用,引起土体中有机、无机物质的迁移、转化和积累,发育成水稻土特有的耕作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潜育层和漂洗层等剖面发生层。水稻土的起源土壤和母质类型较多,成土过程中元素迁移富集,粘粒淋溶积累和生物富集的特点各不相同,土壤的一般性状如质地以粉砂壤土至粘土,P H值4.5~ 7.6盐基饱和度30~100%,变异较大。
在第二次土壤普查过程中,全省各地本着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边普查,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普查成果制定农业发展区划。农业区划部门在制定全省县级农业综合区划中,参考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充分分析各县土壤资源现状、优势和问题,提出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实行农业技术改造,因地制宜地作出增加土地物质投入的总体设想,为农业区划奠定了可靠的科学基础,提高农业区划的实用性。
为全省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近几年来,国家投资在安徽建设了一批粮食、棉花、油料和畜牧基地等农业商品基地。这些基地的选建,都充分应用土壤普查成果,作选建基地的基础资料,为建设商品基地可行性论征提供了科学依据。萧县和砀山的黄河故道及其两侧,分布着大面积的难于利用的飞砂土和泡砂。根据土壤普查资料,这些土壤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土体昼夜温差大,适宜果树的生长。通过论证,认为在这一带发展果树生产有着广阔的前景,于是决定在此建立100万亩的苹果、梨和葡萄生产基地。
历来,安徽棉区大部分分布在沿江和江淮地区。但江淮丘岗地区,虽有种棉习惯,而土质不宜,棉花产量低而不稳;沿江洲区,土壤虽好,而人多地少,发展棉花几无潜力。通过土壤普查,发现淮北平原北部有大面积的潮土分布,发展棉花的增产潜力很大。经过论证,提出适当压缩江淮丘陵岗地低产棉区面积,稳定沿江棉区面积,积极扩大发展淮北潮土棉区的决策,并规划出萧县、砀山、宿县、阜阳等10个连片县,在淮北建成全省最大的商品棉基地。
为安徽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涡阳、蒙城和濉溪3县1983~1987年引用外资综合治理砂姜黑土。该项目面积62万亩,3县土肥站为项目区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大量区乡级的土壤普查资料。针对砂姜黑土的低产因素,总结改土培肥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经过5年实践,3县外资项目治理试验区60余万亩砂姜黑土基本得到改良,土壤肥力明显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获得改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群众生活显著提高。
1987年,淮北和沿淮34个县、市被列为全国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治理区,有关县市应用土壤普查资料,积极进行综合开发治理规划。
应用普查成果实行因土种植。全省各地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和作物的土宜条件进行了作物布局的调整,取得了良好效果。蚌埠市应用土壤普查成果,将棉花调整到面砂土和两合土区集中种植,全市棉花单产由1984年的44公斤,提高到1987年的55公斤,增产13.6%。南陵县根据烟草的生长特点,在棕红壤土地上推广栽植烟草,经有关部门鉴定,质量接近云烟,被确定为皖南烟区优质烟草生产基地之一。1983年生产烟叶1644担,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青阳县经过土壤普查,把原来在棕红土上栽植的桑园改种成茶园,收益明显提高。桐城县根据地形和土宜,在不宜种植作物的山上规划植树造林,在高山、远山种植松、杉、枫、楝等用材林;在低山、近山种植毛竹、板栗、油桐、漆树等经济林;在村庄周围及沟塘边种植桑、柳、榆及其它灌木、杂树等民用林和薪炭林。1984年全县山区造林1.7万多亩,1987年造林3.96万亩,山区森林覆盖面由原来的10%提高到37%。因地制宜地发展林木,既保护了山地水土资源,又增加了经济收入,效益十分显著。
实行因土施肥。通过土壤普查,全省耕地土壤普遍缺磷少氮,部分缺钾,各地针对土壤养分含量短缺与不协调状况,在生产中分别采取了增磷补氮、增磷补钾或氮磷钾配合等施肥措施,增加化肥投入量。据统计,1980~1987年间全省化肥投入年增长率平均为20%,年净增约50万吨。平均每年每亩耕地用化肥7.6公斤。粮食增产由1980年的161公斤提高到1987年的263公斤。同时,还推广了科学施肥技术。在淮北平原的砂姜黑土、江淮丘陵岗地的粘盘黄褐土等中低产土壤上,重点进行氮磷化肥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从1983年到1987年,全省推广配方施肥面积6668.8万亩,叶面追肥3787万亩,针对性地补施锌、硼、钼、锰等微量元素肥料的面积2202万亩,秸秆还田面积7330万亩。以上增产粮食75万吨左右,增加产值15.8亿元。
上一篇:第一节 土壤沿革
下一篇:第三节 土壤改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