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肥料

第一节 肥料沿革

安徽省农业生产上使用有机肥料的历史悠久,在积肥、造肥、保肥和放肥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古农书记载,安徽劳动人民在战国时就已很重视施肥。荀子《富国篇》[荀子(约前313~前238年),战国时思想家。《富国篇》写的是楚国之事,楚国包括今安徽含山寿县等地]就曾指出:掩田表苗,刺草殖谷,多粪为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历史上最初使用的肥料是土粪和绿肥。东汉以后,淮北、沿江、江南一带施肥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魏、晋、南北朝时期,绿肥在江南已有栽培。隋、唐、宋、元700多年间,肥料积制及施用技术得到新的发展。元《王祯农书》对肥料的种类和使用记载有:“积土同草堆叠烧之,土热冷定用碌碡细用之”、“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当时的肥料种类有:“人粪尿、踏粪(圈肥)、火粪(熏土、草木灰)、泥粪(塘泥、肥泥和人粪尿合拌)、苗粪(指用一般豆类禾谷类作物充作绿肥)、草粪(指栽培的绿肥作物)等;并指出沤绿肥方法“于草木茂盛之时芟倒,就地内掩罨腐烂,草腐而土肥美也”。明清时期,紫云英在当涂、南陵、芜湖等地已有大面积种植,“一熟红花草,三年地脚好”的农谚也较早流行。紫云英的发展对“芜湖米市”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培育了紫云英弋江籽等地方优良品种,对绿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民国年间,安徽省淮北和沿淮地区的农民基本没有积肥习惯,广种薄收现象相当普遍;淮南和丘陵山区虽有积肥习惯,但数量少、质量差;沿江地区积肥比较好。安徽省淮北地区的农家肥料主要是人、畜粪尿,旧墙土、灶土等,一般靠冬、夏休闲或种植大豆等养地作物恢复地力,淮河以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机肥料资源丰富,除人、畜粪肥和绿肥外,还广泛利用河塘泥、火粪、草木灰和采集野生绿肥等。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长期统治,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作物施肥水平很低,数量少,质量差,到解放前夕全省施肥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0%~30%。绿肥作物主要是紫云英、泥豆、苕子、蚕豆和豌豆等,且多分布在沿江、江南一带水稻区种植。
民国26年(1937年)中国农报(四卷五期)曾报导中央农业实验所土肥系张乃凤在安徽宣城新馀红土上使用化肥的效果:水稻每亩施硫酸铵5公斤,增产稻谷30公斤;小麦每亩施硫酸铵10公斤,增产小麦54.5公斤;平均每公斤硫酸铵增产粮食6公斤左右。当时安徽农村经济贫困,农民无力购买化肥。化肥的推广,采取无价配给。民国35年和民国36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先后分配安徽省化肥2756.05吨,其中硝酸铵计4批共1767.35吨,过磷酸钙计1批988.75吨,经安徽善后救济分署农业技术室和安徽建设厅农林处以及各农业推广辅导区分发给长江两岸、黄泛区及皖南、皖西等地的48个县和单位,用于大小麦、油菜的追肥及棉花、烟草、玉米、粟等的基肥或追肥。民国37年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上海通讯处和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先后配拨安徽化肥590吨,作杂粮、棉花用肥。其中分拨给怀远、凤阳、滁县各100吨,宿县150吨,蚌埠50吨,贵池15吨,东流60吨,怀宁10吨,繁昌5吨。据当时《农业复员督导报告》和农业推广委员会《情况》反映,这些肥料的推广成效不大。主要是群众无使用化肥要求,难以分配。蒙城县分得硝酸铵3190包又0.5吨,在“县工赈会”积存了86天,突起青烟而爆炸,几乎全部烧毁。阜阳“行总”仓库积存化肥55吨,至次年经催促后才发往临泉。分配化肥多是按户平均分摊,有的一户仅分得1公斤,无施用价值。同时,农民对于化肥缺乏认识,疑虑甚多。宿县农民领肥料者,仅有20%施入田中,大多数农民不知施用或不敢施用,多弃置一旁;其它各县情形大致相仿,亦有领而不用,亦有领回倾倒河沟的。定远县将化肥偷运至南京出售。
建国以后,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对肥料工作十分重视,不断提出积肥任务和施肥指标,强调广积农家肥,发展绿肥。农民群众对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普遍地有了深刻的认识。广泛流传着:“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地靠粪养,苗靠粪长”,“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的农谚,强调肥料的重要。50~60年代,贯彻执行“以农家肥料为主、商品肥料为辅”的肥料工作方针,广泛开展常年积肥和季节性突击积肥相结合、农家个人积肥和群众集体积肥相结合的积肥造肥活动。当时农田施肥主要是靠有机肥料。
化肥用量依然很少。据农业资料统计,1950~1952年,3年化肥用量还不到1500吨,只在少数经济作物和部分高产作物的基点推广应用。由于农民使用化肥缺乏经验,芜湖、涡阳、宿松等县农田曾出现因化肥用量过大,烧死棉苗、甘薯苗等现象,引起农民对化肥产生顾虑,不肯使用,致使一些地方推广的硝酸钙等化肥积压浪费较多。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加强了技术推广,对农民生产积极分子及劳动模范举办培训班,以“教、学、做”三结合的方式传授化肥施用技术,用以指导和带动周围农民进行合理施用化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化肥工业的兴起,化肥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用量不断增多。全省“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三年恢复期”、“三五”和“四五”计划期间各个经济发展阶段化肥的使用量(实物量)依次为14.81万吨,47.54万吨,50.6万吨,201.26万吨和401.93万吨。“五五”计划期间,全省化肥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生产量迅速提高,加快了化肥用量的增长,全省化肥使用量共计增加到808.33万吨。1978年后,由于在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增施化肥的积极性,化肥的使用量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六五”计划时期猛增到2259.1万吨,1987年,全省化肥用量达594.2万吨。其中氮肥341.28万吨,磷肥217.57万吨,钾肥6.44万吨,复合肥28.92万吨。按耕地面积6595.37万亩平均计算,每亩施用化肥90公斤;按播种面积12557.8万亩平均,每亩47.3公斤,比“一五”期末的1957年的总用量7.15万吨、亩耕地用量1公斤,分别提高了82倍和46倍;比1978年的总用量151.35万吨、平均亩耕地用量22.5公斤提高2.9倍和1倍多。与此同时氮磷钾肥的养分比例也逐步有了调整,由1978年的1∶0.14∶0.009调整到1987年的1∶0.4∶0.09。销售化肥中的碳铵和劣质磷肥比1978年有所减少,尿素、钾肥和高浓度进口复合肥的比重增加,各增加30.5%、20.9%和140%。农田施肥中有机肥和化肥的比例也由70年代中期以前的以有机肥为主转变为氮素和磷素养分以化肥投入为主,而钾素还主要靠有机肥供应。1987年,全省农田养分总投入量为206.14万吨,其中化肥投入为120.24万吨,占58.3%。氮素化肥占总投氮量的71.73%。磷素化肥占总投磷量的61.7%,钾素化肥占总钾量的16.73%。详见表4—3—1、4—3—2、4—3—3。
安徽省化肥使用情况表




说明:①氮肥以含N 21%计,磷肥以含P2O 518%计;②化肥总量为标准量;③农用化肥产量为化肥产量中除去工业用化肥量。
安徽省肥料结构变化情况表


全省各地化肥使用的发展并不平衡,施肥水平不一。1987年,全省16个地市平均亩耕地纯养分化肥用量的情况是:在20公斤以上的依次有合肥、淮南、滁县、徽州、蚌埠、马鞍山和芜湖7个地市;在20~15公斤的依次是巢湖、安庆、六安、宣城和阜阳5个地区;15公斤以下的依次是宿县、淮北、铜陵和安庆市4个地市。详见表4—3—4。化肥用量高的主要集中在沿江江南、江淮之间的高产地带,以及经济作物区和化肥厂周围地区。中低产地带化肥用量依然不足。化肥使用的不平衡影响农业生产的平衡发展。
在化肥品种方面,近年来优质化肥虽有所增加,但在氮肥中,低浓度易挥发的碳酸氢铵仍占70%以上;磷肥中低浓度的普钙占95%左右。化肥的利用率不高,氮肥的利用率一般只有30%左右,磷肥的利用率约在10%~25%。
安徽省化肥用量统计表


下一篇:第二节 有机肥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