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家肥
50年代,全省农村在“以农家肥料为主,商品(化肥)肥料为辅”的方针指导下,挖掘和总结群众中采取的“种”(种植绿肥),“挖”(挖塘泥、河泥、沟泥、草炭及粪坑土),“蓄”(建厕所、粪窖、猪圈、牛栏),“沤”(沤制肥料),“拾”(拾人畜粪),“换”(换墙土、灶土),“扫”(扫垃圾),“烧”(烧包子、火粪),“捞”(捞水草、螺蛳、蚌蛤及水底肥泥),“造”(人造尿、制造颗粒肥、草饼、草砖),“改”(改建锅灶)、“钩”(钩树叶、树枝)、“带”(带便桶、粪筐),“铲”(铲草皮、杂草)、“熏”(建立新式锅灶、熏土),“堆”(制堆肥)等16种积肥方法,后合并为积肥“十字诀”:养、种、积、制、扫、铲、沤、挖、拾、捞,进而归纳为“养”、“种”、“积”、“制”四字积肥法。1953年全省积制肥料4350万吨,平均每亩耕地500公斤,施肥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1954年全省推行“三改”,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大力开展积肥运动的指示》号召农民群众行动起来,开展贮积肥料。各级农业部门广泛开展技术讲座,传授积肥、保肥、施肥技术知识,参加学习人数达3万人(次)以上,印宣传手册3万多份发到基层单位,从而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挖潜力,找肥源的群众性积肥运动。1955年省农业厅为了把积肥运动引向深入,针对不少地区积肥工作还停留在一般号召,缺少具体措施的情况,进一步提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积肥的措施。这一年全省共积肥7000万吨,平均每亩耕地施肥850公斤。1956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夏秋季积肥、制肥、合理施肥的通知》,开展积肥运动,成效显著,全省平均每亩耕地施肥达到2100公斤。为进一步推动积肥工作的开展,1957年,肥料工作从省到专(市)、县层层设立积肥指挥部或积肥办公室,农业社建立积肥委员会,生产队成立积肥小组,有些地方还成立青年积肥突击队,地、县委生产办公室确定专职人员,负责掌握积肥进度,领导干部深入农业社,亲自动手,与群众一起参加积肥,并向群众传授积肥知识。在开展积肥工作的同时,积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全省以农业社或生产队为单位,组建“三匠”(木匠、瓦匠、泥水匠)基建队9.64万个,新建厕所159万个,猪圈畜栏595.3万个。在开展积肥运动中淮北地区“人无厕所猪无圈”的旧习惯得到了基本改变,共新修厕所24.6万个,猪圈23.4万个,挖粪池4.7万个。秋种作物70%以上每亩都施有土杂肥1000公斤以上。1958年大跃进期间,积肥运动的规模更加壮观,全省平均每天投入积肥人数达到410~450万人,但由于受瞎指挥和浮夸风的影响,实际成效不大,农家肥施肥水平大大降低。进入60年代,特别是1962年后,随着农业形势的好转,积肥活动又有了回升,全省养猪积肥、扩种绿肥、发动群众割草沤肥、采集野生绿肥、挖河塘泥以及水生绿肥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建立了适合全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有机肥施肥体系,增施有机肥已成为全省农田施肥制度的主要特点。同时各地根据因地制宜的精神,开展找肥源、定任务,抓大宗肥料,大捞塘泥、水草,1963年2月1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积肥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贯彻执行积肥政策,做到人人动手,户户积肥;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城镇居民开展送肥下乡,支援农业生产。生产队合理确定社员交肥任务,集体积肥合理评工记分。社员交肥严格检查验收,按质论价,付给报酬。大大调动了群众积肥的积极性。70年代继续贯彻“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方针,全省上下广泛发动群众广开肥源,突击积肥,大交三肥(人、畜、禽粪),大搞三泥(阴沟、牛栏底、旧墙土泥),大清三灰(炉灰、屋尘灰、垃圾灰),配套建造密封窖、沤肥坑、猪圈等基本设施。1973年元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转省农林局《关于发展农家肥的意见》,广泛发动群众积攒人粪尿和各种土杂肥,大力发展养猪、养畜积肥和种植绿肥。1975年全省开展了以养猪积肥为中心的积肥运动,大部分专(市)、县召开了养猪积肥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生产队集体养猪场相继建成并力争做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1976年,全省养猪头数比1970年增长70%,农家肥每亩施用量达到2000~2500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积肥积极性空前高涨。1981年安徽省农业厅土肥处通过对淮北、江淮的沿江等地区的肥料使用状况的考察,提出了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加强对全省肥料工作的指导意见。1983年全省有机肥施用面积由1978年占耕地面积的70%左右提高到80%以上。但是,有机肥的数量和质量仍然不能满足农业增产的需要。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加之有机肥的积制劳动强度大,肥效慢,从而出现了重化肥轻有机肥,重用地轻养地,重产出轻投入的倾向。有机肥养分由1980年占总养分的54.7%到1985年下降为42.9%。为了扭转有机肥养分急剧下降的状况,增加有机肥料施用量,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批转农业厅1987年元月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我省发展有机肥料的报告》,指示全省各地要认真抓好农家肥的积制和使用工作,千方百计鼓励农民多施有机肥料,增加对土地投入,搞好地力建设,夺取农业大丰收。
安徽农家肥保存和施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人粪尿〕
淮北地区人粪尿的保存一般比较粗放,露天存放的较普遍,因此养分损失严重。经过宣传教育和推广保肥经验,有些地方已采用细土或草皮垫厕所,防止养分损失;水源好的地方,将厕所与粪池相连,用水冲粪尿洗到粪池中,粪池加盖或搭棚遮盖;也有的在地边地角挖一个积肥窖,把人粪尿堆放在窖中,再加入秸秆、青草、草皮和细土等混合堆沤,在肥堆外面糊一层稀泥封闭。江淮、沿江和江南等地方,一般家家有尿桶,户户有粪池。人粪尿经堆沤后作各种农作物的基肥。在旱地作基肥或追肥的先加水稀释后泼施、条施或穴施,施后覆土,每亩15~20担。至于城镇居民的人粪尿,60~70年代,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经常组织送肥下乡,支援农业;同时附近农村的生产队还常年派人到城镇清扫厕所,“以工换粪”。
〔牲畜粪〕
淮北和淮南一带多采用在猪、牛圈内垫土的方法积攒畜粪。一般掌握“见湿就垫”的原则,垫土的数量约为粪尿的3~4倍。牲畜粪大多取出圈外堆沤,将畜粪运到附近蔽荫的地上层层堆积压紧,连续堆压到高1.5米左右,然后用稀泥糊好。大约经2~3个月出圈一次,堆沤至2~3个月达到半腐熟状态。沿江和江南地区,猪圈和牛栏习惯垫稻草、杂草和草皮等。积攒的猪、牛粪厩肥一般作基肥;作追肥的采取沟施或穴施,施后覆土,减少肥分损失。
〔堆(沤)肥〕
安徽省淮北和江淮地区,多利用夏、秋季将作物秸秆、杂草、落叶和其他有机物收集起来,再加入适量的人、畜粪尿和污水,进行高温堆肥。制高温堆肥的方法:一般在村前屋后,或者在田头挖1米左右深的坑,坑宽3米左右,长度以堆制原料多少和地形而定;坑底挖一十字沟,沟上面铺秸秆保证通气,然后将切碎的秸秆和其它废弃的有机物铺在坑底,厚度约0.5~0.6米,适当踩紧,再泼水和撒骡马粪、人粪尿,如此层层堆积,到高出坑面1~2米为止;秸秆堆积下厚上薄,人、畜粪尿下薄上厚,最后盖土或用稀泥糊封。堆内温度高时可达到50~60℃,且能维持10天左右;以后温度逐渐下降,到40℃以下时可检查腐熟情况,如未腐熟,再加水捣翻重堆。也有的采用地面堆制,其方法与上面的基本相似。沤肥在沿江、江南较普遍,在50~60年代当地农民有沤制草塘泥的习惯,用作水稻、三麦的基肥和面肥,每亩用量40~50担。
〔秸秆肥〕
安徽省50~60年代,秸秆直接还田的数量很少。进入70年代,随着农作物产量提高,秸秆数量不断增加,秸秆还田面积逐渐扩大。沿江、江南等水稻产区稻草还田和淮北地区小麦、玉米秸秆还田逐渐形成习惯。80年代初期,全省秸杆还田面积约1500万亩,到1982年增加到2000万亩以上,约占耕地面积的30%左右。从地区看,淮北秸秆还田面积约占耕地的20%以上,沿江、江南秸秆还田面积占耕地的30%~40%。秸秆还田的方式,有留高茬、垫圈,过腹还田、覆盖追铺还田、堆沤还田和发展沼气利用沼肥还田等。秸秆直接还田,一般每亩用量150~200公斤,留高茬的高度为20~30厘米。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土肥处于1987年确定宿县、界首、凤阳、南陵、枞阳、旌德6县为全省秸杆还田示范县,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推广。
〔火土粪〕
是用晒干柴草、草皮与风干土混和烧制而成。锅灶土、窑灰、旧墙土、陈屋草等也作火土粪使用。柴草燃料较多的旱作地区,每年都要烧制大量的火土粪作肥料。淮北地区烧制火土粪大多采用堆积熏烧法,将带土的草皮晾晒干,与柴草等,按一层柴草一层草皮堆积起来,堆到5尺左右,点燃底层柴草,外面盖上细土密封,任其缓慢燃烧,烧好后即可施用。少数地区采取就地燃烧的方法,即直接点燃草皮或留桩较深的秸秆将土壤表面熏烧一遍,以提高地力。沿江、江南及大别山区习惯在冬季烧包子,留作下年秧田使用。烧包子的方法一般采用干牛粪做窝点燃,外面盖细土,顶上用大土块垒砌封顶,利用烟雾熏土。火土粪一般用作种肥,盖种或带肥下种。
〔沼池肥〕
据试验测定,稻草500公斤、猪粪200公斤,经沼气发酵,可获得900公斤左右沼渣肥和2700公斤发酵液。沼气肥残渣含氮量高于发酵液,而发酵液中速效养分高于残渣。因此,各地一般把残渣作基肥,发酵液作追肥,也有的两者混合作基肥和追肥,每亩用量2500公斤左右。
二、绿肥
1949年全省绿肥面积1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沿江水稻产区,绿肥品种多系紫云英。建国后,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绿肥生产,有关开展积肥工作的文件中,都强调发展绿肥生产。1956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夏、秋季积肥、制肥、合理施肥的通知》中,明确要求适当安排茬口、大量种植紫云英、蚕豆、豌豆等冬绿肥;在高粱、玉米、棉、麻、菸等作物地套种绿豆、芝麻、饭豆、荞麦;发动群众采用留野槐、紫槐等种子,在沟边、路旁、荒地、隙地种植。1964年8月12日省人民委员会专门发出《关于积极发展绿肥生产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做好技术指导和种子供应,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了做好绿肥留种保种和种子供应工作,安徽省军事管制委员会生产委员会于1967年4月20日发出了《关于做好绿肥留种和种子收购工作的通知》,布置收购绿肥种子587.5万公斤的任务,规定奖售政策。1972年3月18日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又发出《关于做好绿肥留种和种子收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必须做到绿肥种子完全自给,适当支援外省,实行全省统一的绿肥种子价格,统一返还化肥标准;社队多余的种子,必须全部卖给国家,不准进入自由市场;凡是调往外省的种子,必须报经省农林局、粮食局审批后方可出省,多余种子应及时报省统一外调。由于党和政府重视绿肥生产,制定有关政策,绿肥面积迅速扩大,栽培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以及1978年后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绿肥的发展曾出现三次低潮。建国后的38年间,全省绿肥生产走着曲折发展的道路。
1956至1959年绿肥种植面积由135.29万亩扩大到360.35万亩。绿肥作物纳入种植制度,这是绿肥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经受三年自然灾害,绿肥生产出现低潮,随后开始迅速回升,到1966年种植面积达到946.32万亩,平均每7.6亩耕地就有1亩绿肥,这是绿肥发展的第二高峰时期。同时绿肥栽培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不少地方采用根瘤菌拌种,施用少量磷钾肥,达到以田养田,以小肥养大肥的目的。对于绿肥田各地重视开沟排灌,使产草量大大提高,紫云英一般亩产由1500公斤提高到2500公斤,高产的达到3000公斤以上。
1970~1976年绿肥面积由735.57万亩发展到1410.5万亩,平均每4.8亩耕地就有1亩绿肥,这是绿肥生产第三个高峰时。同时绿肥从一季种植发展为四季种植;从单种发展为间、套、插种;从单一品种发展为多品种组合;从水田绿肥发展为水、旱绿肥并举;从单一利用发展为农牧结合、综合利用。在栽培技术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推广了“三水一萍”和细绿萍新品种。
进入80年代,由于扩大粮、油和其它作物面积,绿肥种植面积又一次下降。对绿肥生产要求注重经济效益,大力提倡发展肥粮、肥饲、肥菜兼用的经济绿肥。许多地方引进早熟蚕豆、鸟豇豆、菲律宾绿豆和中绿一号绿豆等经济绿肥。1985年安徽农牧渔业厅土肥处组织六安、安庆和徽州3个地市的有关土肥站,对大别山北麓和皖南山区野生绿肥资源进行了调查,为野生绿肥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全省历年绿肥种植面积详见表4—3—5。
安徽省历年绿肥种植面积表


安徽省冬绿肥是利用冬闲田地种植,作为翌年主要农作物的肥源。稻田种冬绿肥的面积最大,这是解决早稻双季稻的肥源和培肥地力,建设高产农田的一项关键措施。冬绿肥的品种,主要有紫云英、苕子、金花菜、箭豌豆、蚕豆和豌豆等。50年代沿江、江南等地区,在中稻或单季晚稻田里套种或水稻收割后整地播种紫云英和苕子,有的也利用棉、麻、晚玉米、秋大豆茬种植紫云英。不少地方在立秋后待水稻黄熟时将紫云英和泥豆混合套种,紫云英每亩播量1.5~2.5公斤,泥豆每亩播量5~ 6公斤,当年可收泥豆50公斤左右,第二年春季紫云英作绿肥。少数地方紫云英、苕子与荞麦混种,当年可收荞麦30~40公斤。金花菜一般在棉花地里套种,每亩播种4~5公斤。蚕豆和豌豆作冬绿肥,一般采摘青荚后将茎秆、荚壳做绿肥。60年代后,随着双季稻的发展,采取两稻一肥的栽培制度,在同一块田里年年种植紫云英,土壤易板结,通气不良,紫云英生长也不好。因此,在70年代后逐步提倡在同一块田,实行“稻—稻—肥”、“稻—稻—油”和“稻—稻—麦”轮番种植,每2~3年轮种一次,对提高粮、油、肥产量和改良土壤,都有良好作用。由于栽培制度的改进,花草产量逐年提高,一般亩产鲜草2000~2500公斤,高的3000~3500公斤,这对于安徽双季稻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在鲜草利用上也逐步得到改进。以往红花草田采取“一犁翻”的做法,往往鲜草用量过大,易造成水稻生产前期熬苗,后期贪青恋熟而减产;后来改为提早翻犁,又影响鲜草产量。1975年省农林局推广了太湖县向阳大队采取鲜草搬家的办法,一亩鲜草肥几亩田,从而解决了上述矛盾,而且充分发挥花草的增产作用。
50年代地方良种弋江籽是紫云英的当家品种,60年代引进宁波大桥种和平湖种,鲜草产量较高,栽培面积发展较快。70年代中后期引进浙紫五号,一般亩产鲜草可达2000~2500公斤。1986年引进闽紫1号,在同等条件下,鲜草亩产比弋江籽增产20%以上,种子增产10%左右。安徽农民素有紫云英留种习惯,无论是绿肥生产的高峰期,还是下降时期,留种面积一般稳定在占绿肥总面积的12~15%,平均亩产45~50公斤,高产地块可达70~80公斤。1987年全省绿肥留种面积51.86万亩,总产量为2.24万吨。其中巢湖、宣城和芜湖两地一市的留种面积为27.91万亩,种子产量为1.25万吨,其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3.8%和55.8%。全省种子商品率占20%左右,每年可支授外省种子500万公斤左右。
50年代,苕子曾在沿淮和淮北地区进行试种、示范,对棉花、甘薯、高梁等作物有较好的增产效果。60年代中期,从山西、甘肃、江苏等地引进箭

豌豆,但只在小块地上种植。1982年安徽省农业厅土肥处,从江苏引进大荚箭

豌豆新品种2500公斤,在滁县、安庆、六安地区进行示范,一般每亩可增产稻谷50~70公斤。但由于当季效益较低,没有在全省推开。淮北地区的绿肥生产,虽然有的年份面积较大,这主要是行政措施起的作用,但没有在群众中扎根。其主要原因是水源得不到保证。特别是春旱和夏旱出现的机遇较多,绿肥出苗、生长和翻压时间往往遇到干旱,不是长不好,就是翻压不下去。
安徽省夏绿肥品种主要是柽麻、田菁、绿豆和泥豆等。这些品种大多具有生长快、产草量高、养分含量全,适应性强的特点。柽麻从1955年开始引种,到1975年全省发展到250万亩左右。主要利用方式:一是麦收后复种,生长40~50天,亩产鲜草1500公斤左右,翻压作小麦基肥。二是在春作物行间套种,春作物收获后让其再生长一段时间,然后翻压作小麦基肥。三是在江淮等无霜期较长的稻、麦两熟地区,利用稻、麦或麦、稻两季作物中间的间隙时间进行复种,作小麦或水稻的基肥。此外,淮北地区素有在沟边、道路两旁种植柽麻的习惯,用作留种,其茎秆作燃料。1976年后,柽麻普遍发生枯萎病,特别是春播留种田尤为严重。据研究,这种病菌属于潮湿镰刀真菌,种子和土壤带菌是传染病菌的主要途径。1980年后,柽麻在全省范围内基本上不再种植。
田菁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豆科绿肥作物,1955年引进试种,生长良好。全省从南到北,不论水田和旱地都可种植,尤其适合盐碱地种植。苗期生产较慢,出苗20天后生长迅速。在淮北收小麦后复种,生长60~70天,鲜草亩产可达1000~1500公斤,翻压作小麦基肥。在沿江、江南等水稻产区,在早稻田里套种,亩产鲜草可达500公斤以上,作双季晚稻基肥。
绿豆生长期短,全生育期比柽麻、田菁都短,生长速度仅次于柽麻,而比田菁快,鲜草产量高,适合做短期绿肥。栽培方式大体有混种,套种和单种3种。在淮北和淮南丘陵地区以套种为主,单种主要在麦收后播种,生长40~50天翻压作小麦基肥,亩产鲜草1000公斤左右。套种一般在7月中旬左右,在玉米、高粱地里进行条播或撒播,玉米、高粱收后让其再生长一段时间翻压作小麦基肥,一般亩产鲜草500~600公斤。滁县地区多利用春玉米茬套种绿豆或泥豆作下茬晚稻的基肥,可增产稻谷20%左右。
泥豆在安徽省南部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肥料、饲料、食料和油料的应用价值。春、夏、秋三季均可种植。在稻田套种时,先把水放干晒田等到能站住脚时,再灌入巴掌深的水,然后播种。如果同紫云英混种,可先撒紫云英种子,后撒泥豆种,或将紫云英和泥豆的种子混合播种。在小麦或迟熟油菜田里套种作晚稻绿肥用时,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每亩播量5~6公斤,一般亩产鲜草1000~1250公斤。
多年生绿肥主要是紫穗槐,它在安徽省种植历史悠久,零星分布的面积也较广。一般在荒地、空隙地、沟边堤岸、路旁地头、房前屋后、丘坡河滩种植。大部分是用其枝条编制筐、篮等器具;用作绿肥时,多系利用其新鲜叶子和嫩枝,直接翻压到地里作基肥,也有的制成堆肥作基肥。
安徽省推广的水生绿肥有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和红萍,简称为“三水一萍”。既可作肥料,也可作饲料,“三水”中重点推广水花生,因其繁殖快又名“革命草”。1956年从浙江引进,先是在巢县望城公社试养,1958年肥西县上派镇放养约2万亩,随后逐步推广扩大。1959年芜湖县农业局指定专人管理推广工作,由芜湖专区农科所引进草苗5万斤放养6亩田繁殖推广。60年代在肥东、肥西、和县、巢县、含山、无为、芜湖、当涂等8县进行重点示范。“文化大革命”中把“革命草”与政治联系起来,从浙江大量引进,在沿江水稻区推广。起初颇受群众欢迎,称赞说:“革命草肥效好,胜过打青蒿”。但由于施用方法不当,翻犁压青后有返青复活现象,结果造成草害,因而终止推广。水浮莲和水葫芦的推广,群众较易接受。1975年全省放养面积达73万亩。80年代,沿江和江南水稻区,家家户户都养水浮莲和水葫芦,但主要用作猪饲料。红萍,60年代开始推广。1965年淮河以南地区稻田养萍已发展到10个专区市,74个县、市,有420多个示范点。1965年冬季,省委指示以合肥为中心(包括肥东、肥西),打好放养红萍歼灭战。全省组织水稻地区的农业部门领导干部和技术员46人,前往浙江、长兴、嘉兴等地学习稻田放养红萍经验并引进红萍种子和聘请浙江91名红萍辅导员分赴安庆、芜湖、滁县、六安、徽州、池州、巢湖、合肥等专、市辅导、1966年早、中稻田放养红萍作肥料的有2万亩。各地在技术上也摸索了一定的经验:每亩放萍数量300~400公斤,水深0.5~1寸的繁殖最快;适时追施磷肥和及时分萍等。1972年10月中旬,省农林局在桐城县召开了“三水一萍”座谈会。省革命委员会于1973年12月1日批转了《关于“三水一萍”座谈会的报告》,推动了“三水一萍”的发展。到1975年全省稻田养萍达到60万亩,放养“三水”73万亩;1976年全省“三水一萍”的面积达到200多万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肥料和饲料料。
1978年后引进细绿萍新品种。1979年春,繁殖细绿萍种150多万公斤,秋繁200万公斤。1980年春繁500多万公斤。在舒城、郎溪、广德、无为、含山、肥东、宣城、泾县、庐江、巢县、和县、当涂、黟县、休宁等县放养细绿萍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细绿萍与当地红萍相比较,主要优点一是抗寒性强。在零下5℃结冰状态下,持续140个小时,解冻后仍能成活,全省各地不仅可以安全越冬,还能冬繁。二是繁殖快,产量高。春天亩产达2500~3000公斤,秋天亩产达3500~4000公斤。三是肥效好。每亩养分积累,细绿萍比当地红萍氮素高21%、磷素高40%、钾素高10%。作水稻基肥,一般增产15~30%。四是容易倒萍,由于细绿萍直立生长,萍体大,有固着性,人工倒萍容易。五是可作优质饲料,含粗蛋白24%,是猪、鸭、鹅和鱼的好饲料。
皖南和皖西山区,野生绿肥资源丰富,山区劳动人民有采集野生绿肥的经验和习惯。刈青用的野生绿肥种类很多,不下100多种。豆科的胡枝子、合欢、野百合、鸡眼草、葛藤、小槐花,马鞭草科的黄荆、大青、牡荆;蕨科的芦箕、野鸡尾,山毛榉科的白栎、茅栗,蓼科的辣蓼草,五加科的鸭脚木,马桑科的马桑,菊科的艾蒿以及禾本科的马唐、狼尾草等,这些野生绿肥养分含量丰富,干草的氮、钾含量都在1%以上,磷的含量大多在0.5%以上。50~60年代,双季稻面积不断扩大,绿肥和化肥跟不上需求,各地千方百计寻找野生绿肥1958年大别山区组织11万人上山砍青,就地加工制成草饼、草砖运回作肥料。据调查,野生绿肥压青利用面积常年在20万亩以上,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资源。
三、其它肥料
饼肥。安徽省饼肥有菜籽饼、芝麻饼、棉籽饼、豆饼、花生饼、茶子饼等。全省1954~1957年每年供应饼肥在1.3~1.8亿公斤。70~80年代,随着化学肥料产量的增多,沿江、江南水稻区已不使用饼肥,但江淮、淮北和丘陵山区旱地上仍大量施用,尤其是城市郊区的瓜菜地施用较多。1985年全省施用饼肥0.95亿公斤,1987年降至0.8亿公斤。安徽农民利用饼肥,一般采取“过腹肥田”,先作畜禽饲料,再以其粪尿肥田;也有的直接施用,作基肥和追肥,施用前先把饼粉碎,与堆肥一起堆沤发酵或在粪池、粪窖中沤熟后施用。每亩地施饼肥50~100公斤。
菌肥。建国初期,省工业厅和农业厅联合创办安徽省细菌肥料厂,先后生产紫云英、苕子、大豆、花生等根瘤菌剂在全省推广。当时紫云英和苕子根瘤菌剂已成为夺取绿肥高产和提高水稻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至1955年全省推广大豆根瘤菌300万亩、豌豆根瘤菌500万亩、花生和泥豆根瘤菌各20万亩;1956年推广大豆根瘤菌拌种1500万亩、花生根瘤菌拌种160万亩、豌豆根瘤菌拌种80万亩。1957年推广大豆、花生、豌豆根瘤菌拌种分别为1180万亩、600万亩、200万亩。60年代中期,随着“五四O六”菌肥引进,全省很多县和人民公社,生产队纷纷举办菌肥厂,生产微生物肥料。施用范围扩大到水稻、小麦、棉花、高粱、玉米、油菜等作物。施用方法,也由以前拌种发展为浸种、浸根。1969年全省施用于各种作物的菌肥面积达1950.4万亩。
草炭。安徽草炭分布面积很广,蕴藏量大,和县、当涂、无为、枞阳、芜湖、青阳、石埭、广德等8县蕴藏量就有8000亿公斤以上。安徽农民早在民国5年(1916年)以前,已经开采利用草炭,但很少当作肥料使用,直至50年代开采利用作肥料的日益增多。1956年芜湖县石区白马乡开采82万担作肥料。草炭直接撒入田地里作基肥,每亩施用1000~1500公斤;用作垫圈材料,既保持畜舍卫生,还能促进草炭加速分解,提高肥料质量;也可制造堆肥,先与厩肥、人粪尿、草木灰、垃圾、绿肥混合堆沤腐熟后施用;也是作颗粒肥料和细菌肥料的好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