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肥料

第三节 化学肥料

一、推广使用
建国后,安徽省50年代以推广氮肥为主;60~70年代中期继续扩大氮肥推广,并重视推广磷肥;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一齐推广。
〔氮肥〕
安徽省自建国初期推广使用氮肥以来,农田施氮普遍有效,增产效果最佳。综合各地农区试验站和全省化肥试验网多年多点的资料:皖南地区,60年代每公斤氮素增产稻谷21.2公斤,70年代为19.4公斤,80年代10.6公斤;淮北地区,60年代每公斤氮素增产小麦23.5公斤,70年代为21.4公斤,80年代为15.3公斤;在淮北、江淮部分施氮量较低的地区,多年来增产效果一直很好,每公斤氮素增产稻谷11~23公斤,大麻15.8公斤,棉花(皮棉)5~5.5公斤,玉米11.5公斤左右。至于不同氮肥品种的肥效比较,据前淮北农区试验站资料,以硫酸铵为100%计,则硝铵为109.38%,碳铵为92.8%,尿素109.41%,石灰氮为88.5%;其它氮肥以等氮量计算,增产效果和硫酸铵相仿。
氮肥的用量(以纯氮量计):50年代全省合计总用氮量7.37万吨,平均每年每亩耕地施氮0.1公斤;60年代为40.74万吨、0.98公斤;70年代上升为168万吨、2.52公斤;80年代的1980~1987年,8年共用氮493.76万吨,平均年亩耕地施化肥氮9.3公斤。
硝酸铵(简称硝铵):1979年以前,使用量占氮肥总用量的20%~ 60%,最高年1965年达98%。硝铵的来源,1965年以前由国家调拨供应,1965年省淮南化工总厂硝铵投产,当年产量达17万吨。此后,1979年以前,一直保持每年生产量10万吨左右,除少量留作军工用外,其余全用作肥料。自1979年淮南化肥厂尿素装置投产后,硝铵的年产量减少到2~5万吨,而且国家也很少拨给,农用硝铵逐渐减少。到80年代,硝铵每年仅供应5000~10000吨。据多年应用结果,硝铵的肥效,旱地优于水田,作追肥优于基肥。因此,80年代,硝铵作为统配化肥一般只安排在淮北地区使用。
硫酸铵:是安徽最早施用的品种。50~60年代,在全省广泛推广,是当时群众最熟悉的肥料。安徽无专门硫铵生产厂家,1961年以前,全由国家调拨供应。从1961年起,除国家每年继续拨给安徽硫铵1万吨左右外,由马鞍山钢铁公司焦化厂副产品供给1~2万吨。由于生产硫铵耗费大量的硫酸,成本高,含氮量低,到70年代,随着碳铵和尿素数量增多而逐步被取代。80年代,国家已很少生产,也不再进口硫铵,由马鞍山钢铁公司焦化厂所提供的硫铵仍作为统配化肥就近分配马鞍山、和县、无为一带使用,一般作油菜基肥,部分作加工复(混)合肥的原料。
氨水:60年代初,为小氮肥厂的主要产品。1960年,省农业厅在合肥市蜀山、江淮两个人民公社和安徽农学院农场进行小麦、莴苣施用氨水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65年,进一步组织芜湖、安庆、六安、合肥、淮南、蚌埠和马鞍山等10个地市在小麦、水稻、棉花和玉米等多种作物上进行试验示范,总结群众经验,推广“一不离土、二不离水,兑水稀释,深施复土”的合理施用方法,当年推广氨水1.11万吨,氨水价格便宜,肥效亦好。60~70年代,在氮肥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各地普遍使用氨水。1979年,全省氨水施用量达10.58万吨。但由于氨水挥发性强,液体运输量大,包装、贮运条件不足等,自各地小氮肥厂碳化法生产碳铵工艺普及后,逐渐被碳铵取代,氨水的生产量逐年减少,仅在低温季节氨耗较低时才有少量剩余氨水供应。1980~ 1985年的氨水施用量(其中1983年无统计数)依次为6.68、3.83、4.96、3.22和1.92万吨。此后,每年约1万吨。
碳酸氢铵(简称碳铵):1961年在安徽开始使用,当年用量491吨,次年2876吨。此后,随着碳铵生产量的增加,使用量逐年增多,在氮肥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60年代,全省合计使用碳铵51.58万吨,占氮肥总用量的29.5%。70年代,508.87万吨,占60.9%。80年代的前3年,碳铵用量急剧增多。1982年碳铵的年施用量达到233.5万吨,占1982年氮肥总用量248.41万吨的94%。1983年起,由于碳铵提价,与尿素相比,质次价高(尿素每吨价450元,碳铵每吨由175元提到213元,以每吨纯氮价相比,碳铵氮比尿素氮贵275元)。见表4—3—6。加上尿素数量增多和一度出现的卖粮难、卖油难等因素的影响,碳铵开始积压滞销,使用量下降。到1985年,碳铵的年用量只有163.44万吨。这也促进了全省碳铵产品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到1986年,碳铵的使用量恢复上升,1987年达到248.36万吨,占氮肥总量341.28万吨的72.8%。安徽省使用的碳铵主要靠省内生产供应,少量不足部分从省外调剂。1987年,全省共有63家小氮肥厂,分布在各个地市,共产碳铵273万吨,满足供应有余。
安徽省化肥价格表

碳铵挥发性强,采取面肥撒施的方法,肥料利用率只有25%左右。为了减少氮素挥发损失,提高施用效果,各地普遍推广基肥深施,追肥沟施、穴施和全层施肥等技术。70年代中期,各地化肥机械厂还曾试制碳铵造粒机,将碳铵加工成粒,但由于碳铵含水量高和易吸湿潮解,造粒难以成功而未能得到推广。80年代,巢湖地区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改进造粒工艺,再次试制碳铵粒肥,并推广粒肥穴施和粒粉肥混施,比粉肥撒施提高氮肥利用率8%以上,平均每公斤碳铵多增产稻谷0.5~1公斤。
尿素:含氮量高,物理性好,适用范围广,运输使用方便,深受群众欢迎。安徽1965年开始推广使用尿素,由于受货源限制,1965~1969年,仅用13.52万吨,平均每年2.7万吨。其中1969年使用1.28万吨,占当年氮肥用量的3.9%。70年代,国家调拨数量增多,特别是1978年以后,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和淮南化工总厂化肥厂的尿素相继投产,全省用量也有了较多的增加。70年代的尿素总用量为124.24万吨,平均每年12.42万吨。其中,1979年为41.32万吨,占氮肥总施用量的22%。1980~1987年,共用尿素469.64万吨,平均每年施用58.71万吨。其中1987年施用73.73万吨,占1987年总用氮肥的21.6%。尿素被普遍用作追肥和基肥,肥效稳定,氮素的利用率在40%左右。80年代以来,各地还广泛使用尿素作叶面喷肥,增产效果好,无副作用。
〔磷肥〕
50年代初,安徽省开始试验推广磷肥,当时年用量仅百吨左右,且效果不明显。50年代中期,徽州专区在低产红黄壤性水稻土上使用磷肥成功地解决水稻“坐蔸”问题,增产效果显著。此后,磷肥推广,在沿江江南有了进展,推广量达到万吨以上。
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省农业厅、安徽农学院在砀山召开磷肥推广工作会议,对磷肥在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以及油菜、萝卜、棉花上的肥效得到进一步肯定。又据徽州和安庆专区的资料,每公斤普通过磷酸钙(简称普钙)可增产紫云英鲜草30~45公斤。1964年枞阳县其林公社2200多亩红花草(占耕地58.9%),亩施过磷酸钙10~15公斤,平均亩产量2300多公斤,比上年单产620公斤增产2.7倍。于是全省各地在大抓绿肥生产的同时,积极推广磷肥,实行“以磷增氮”的技术措施,充分发挥了磷肥的增产效果。6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地农田施氮量的增加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农田施肥中氮磷比例失调,在缺磷土壤上,施磷增产效果显著。据各地提供的资料,磷肥肥效大体是:淮北地区,60年代每公斤五氧化二磷增产小麦10.1公斤,70年代增产12.4公斤,80年代中期以前增产15公斤;江淮和沿江地区,60年代每公斤五氧化二磷增产稻谷12.9公斤,70年代为13.3公斤,80年代为15.7公斤;皖南地区60~80年代增产稻谷量依次为13.4、14.7和15.2公斤。磷肥肥效的提高,促进了磷肥的推广。据统计各时期的磷肥用量(以五氧化二磷计):50年代,合计总量0.699万吨,平均每年亩耕地施磷0.01公斤;60年代总量为7.65万吨,年亩施量0.11公斤;70年代总量提高到41.01万吨,平均亩耕地用量上升为0.61公斤。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增长速度更快,平均每年五氧化二磷总量净增5.32万吨,1983年达到27.8万吨。
磷肥使用量迅速增长,但磷肥工业由于受资源限制,产量却多年徘徊在7万吨左右,致使全省磷肥供不应求;特别是淮北地区,土壤缺磷严重,农民争相购买磷肥,而货源十分紧缺。另一方面,小磷肥的生产和销售失控,伪劣磷肥应运而生,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购磷肥的积极性。1984年,全省共查生产厂和经销单位400多个,检查化肥32万多吨,分析样品3000多个,化验分析18000多项次,其中检验过磷酸钙25万吨,抽样2800多个,有效磷、游离酸、水分三项达到或超过部颁指标四级品的仅275个,占样品的9.8%,其中有效磷含量在10%以上的占32.5%,含量5%~10%的占51.3%,5%以下的占16.2%。多数样品水分含量偏高,有的达26%以上。为此,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坚决措施,加强对小磷肥生产企业的整顿和市场管理,实行质量监测,使劣质磷肥的生产和销售得到控制,农民施用磷肥的积极性重新恢复。1985年使用量开始回升,到1987年,磷肥纯使用量达到28.58万吨,平均亩耕地施磷量4.33公斤。
全省各地施磷水平也不尽相同。1987年,平均亩耕地施磷量在6公斤以上的有合肥、蚌埠、淮南和滁县4地市;亩施磷量在4公斤左右的有阜阳、宿县和淮北3个地市;亩施量在2.5~3.5公斤之间的有芜湖、宣城、铜陵、六安和巢湖5个地市;其余安庆、池州、徽州和马鞍山4个地市亩施磷量仅在1公斤左右。
使用磷肥以普钙品种为主,占磷肥总数的95%左右。普钙的来源有三分之二由省计划生产供给,三分之一由省外调剂和乡镇小磷肥厂生产补充。1987年列入省磷肥生产计划的共有48家,共生产磷肥84.8万吨(折含五氧化二磷18%)。铜官山化工总厂是全省生产普钙历史最长,产量最大的企业。自1960年投产后,生产能力逐步扩大,到80年代,年产普钙50多万吨(含五氧化二磷14%),约占全省普钙总产的60%。
磷矿粉和钙镁磷肥也有部分地区使用。磷矿粉是磨细的磷矿石,难溶、迟效。1952年,在正阳关、普济圩、方邱湖3个大型农场及祁门、青阳、宿县、歙县、芜湖、舒城等县农场或园艺场试用,数量共6吨。1954年推广近300吨,1955年和1956年两年合计使用近6000吨,1957年达2.1万吨。其中在皖南酸性红黄壤上使用居多,采取和有机肥堆沤或制成颗粒肥料后使用,一般作基肥。据各地实践反映,肥效可以和普钙相当,而且有较长的后效。据徽州地区农科所资料,早稻使用磷矿粉,当季仅增产6%左右,但后季晚稻增产20%~30%,第三季红花草还有明显增产效果。因此,在皖南地区至今仍有使用磷矿粉的。安徽省内磷矿粉资源中,凤台的磷矿粉含磷量在18%~20%,磷养分可给性较强。1953年该县和其它数处磷矿粉厂陆续投产后,全省合计年产量最高达2万多吨。50年代中期,由于磷矿粉在省内除皖南以外的其它土壤上施用肥效低,推广困难。1958年,各处磷矿粉厂相继停产,零星使用的磷矿粉从省外调进。1962年4月间中央分配安徽省2500吨摩洛哥进口的磷矿粉,含磷28%~35%,无偿分配给各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使用。钙镁磷肥,是一种弱酸溶性缓效碱性肥料,含磷量12%~18%,在宣城、芜湖、徽州等地有少量使用。钙镁磷肥在酸性土壤上使用其肥效优于普钙,增产10%~ 30%,而且还可以起到调节土壤酸度的作用;在冷浸田上使用也有良好的肥效。钙镁磷肥主要从云南、四川等省调进,1960年和1965年也曾在凤台、宿松、滁县、潜山、天长、来安、寿县、繁昌、歙县等处进行生产,但未形成生产规模。
〔钾肥〕
安徽应用钾肥起步较晚。1955年钾肥开始试验示范,60年代,除在烟草等经济作物上有少量使用外,其它作物一般不施钾肥。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耕地复种指数和作物单产的提高,高产耐肥品种的选用和有机肥料施用量的减少,氮磷化肥用量的增加等,加速了土壤钾素的消耗,土壤缺钾程度加剧。皖南酸性土壤和一些高产地区作物缺钾症状尤其明显。实践表明,在缺钾地块施用钾肥可以获得较高的增产效益,其中粮食作物投产比可以达到1∶3~4;经济作物可达到1∶4~6或更高。据农业部门总结,徽州地区:中等肥力土壤施钾,增产幅度在10.7%~20.5%,低肥力土壤上施钾,增产在20%以上。六安地区:1982~1983年在沙泥田、黄白土田、紫泥田和青丝泥田等水稻田推广钾肥,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10%~20%。80年代,增施钾肥已成为缺钾土壤和喜钾作物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钾肥的使用范围由南向北逐步扩大,面积不断增多。目前,不但沿江江南和江淮丘陵部分高产区重视施用钾肥,出现钾肥供不应求的现象,即使在淮北,西瓜、棉花、烟草等多种经济作物和含钾量低的沙性土壤上的作物也需要施用钾肥,钾肥需求量逐渐增多。安徽钾肥全靠国家分配,由于受肥源限制,使用量增长速度不快。全省钾肥用量(以氧化钾计,下同),50年代合计0.102万吨,60年代0.632万吨,70年代2.935万吨以上。由于数量很少,只能供局部应用。80年代供应量有所增加,1980~ 1987年共使用17.89万吨,其中1987年为2.95万吨,平均每亩耕地用钾量为0.45公斤。就全省各地比较而言,安庆地区用钾相对较多,1987年平均亩耕地用钾1.5公斤;其次是马鞍山、徽州、宣城和芜湖4地市,分别为0.94、0.91、0.87和0.68公斤;再次是淮南、淮北和蚌埠市,平均用量都只有0.14~0.29公斤。滁县地区最少,仅0.05公斤。其中滁州市、天长县等用钾稍多,而定远、嘉山等县用钾极少。
使用的钾肥中,以氯化钾的数量较多,80年代,每年用量2万吨左右,占钾肥总量的80%,主要用于水稻、棉花等作物。硫酸钾每年用量5000吨上下,一般只用于烟草、茶树、西瓜等作物。另外,安徽省内一些水泥厂副产品窑灰钾(含氧化钾20%以上),虽不作商品肥销售,但也常在水泥厂周围地方就近给农民使用。据南陵等县使用结果,在酸性土壤的水稻田使用,增产效果良好,而且可以调节土壤酸度,窑灰钾还具有一定后效。因此,可以开发利用作为钾肥的补充来源。
〔复(混)合肥料〕
安徽使用复(混)合肥料始于1959年,当年推广应用3295吨(标准吨,下同)。60年代全省共使用复(混)合肥1.6万吨,70年代11.28万吨,其中各年份使用数量多少不等,多的有2~3万吨,少的仅有几十吨。进口复(混)合肥属于优质肥料,主要统一配给烟草、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使用。从80年代开始,国家加大进口数量,使用数量明显增加。1980~1987年,全省合计使用141.68万吨,平均每年使用17.7万吨。其中,1987年使用量达到28.93万吨,平均亩耕地用量4.4公斤。施用范围也从经济作物逐步扩大到粮食作物。
使用的品种主要有磷酸二铵、磷酸铵和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氮磷钾有效养分百分含量分别为18—46、16—48和15—15—15),其中氮磷钾三元复合肥的数量最多,近年来每年用量在10万吨以上。1985年以前,省内无复(混)合肥生产。1985年起,淮南、芜湖、巢湖等地建起了混配复合肥厂,并有十几家小氮肥厂也开始加工生产多组份复混肥。到1987年,全省已有17个厂家,全年生产混配复合肥约4.5万吨。混配肥的养分含量,按氮磷钾有效养分计,二元素的含量在20%以上,三元素的不低于25%,养分配比情况不一。
复(混)合肥的肥效,经各地使用比较,在谷类作物上,磷酸二铵的肥效高于等养分的单质化肥;而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与同养分形态、同用量比例和同种施用方法的单质化肥,肥效基本相当。复(混)合肥优于单质化肥,其好处在于: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施用一次复(混)合肥料,至少可以供给作物两种以上的主要营养元素,且物理性状好,便于运输和施用。不足的地方是:养分比例固定,不一定适合各种土壤及各种作物的需要,而且各种农作物对各种养分不一定是在同一时期或同一土壤深度都需要,因此有时容易造成浪费和增加肥料成本,同时在使用中还必须用单一肥料进行调剂。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发经济作物专用肥料,如烟叶、西瓜、果树、茶叶等专用肥料,根据对不同土壤类型、生产条件下的、对象作物获得一产量和质量的要求,进行氮磷钾或附加微量元素的合理配比,生产特定的专用肥料,取代通用型的混配肥,这有助于实施平衡施肥和起到省工、省肥和提高肥效的目的,具有发展前途。
〔微肥〕
70年代初期,安徽农学院首先在淮北砂姜黑土上发现水稻、玉米典型缺锌症状,并开始试用锌肥。70年代中期,徽州、阜阳等地区因油菜花而不实严重,施硼有效。此后巢湖、滁县等地也相继使用硼肥,推广范围逐渐扩大。80年代初期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在安庆地区进行水稻锰肥试验,取得成效。中国科学院土壤所在徽州地区进行土壤微量元素普查。此后,各地应用土壤普查的结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微肥,取得显著效果。据统计,“六五”计划期间的1986、1987两年合计推广1146.17万亩。其中施锌面积603.15万亩,施硼59.76万亩,施钼10.2万亩,施锰13.06万亩。农作物平均增产7%~15%,高的达二成以上。水稻施锌增产8%~12%,亩增收10~20公斤;小麦施锌增产5%~10%,亩增收10~20公斤;棉花施硼增产6.5%,每亩增收皮棉5公斤左右,油菜喷硼增产8%~13%,每亩增收9~36公斤。
各地实践表明,微肥的应用必须坚持因土制宜。阜阳地区通过调查和分类筛选了36个土样化验结果,发现多数土壤缺锌,缺硼,部分土壤缺钼,经施用微肥试验有效,微肥应用得到广泛推广;1984~1986年该地区推广微肥面积185万亩,其中施钼45万亩,施锌40万亩,施硼100万亩,农作物平均增产6%~10.5%,共增产粮油18500吨,增值70万元。宿县地区对潮土、砂姜黑土30个土样化验分析结果,有效锌含量为0.23~0.14ppm接近极缺临界值;小麦施锌多点统计增产10%以上,1983~1984两年共推广90万亩,收益显著。安庆地区的150个土样化验结果,发现沿江水稻土部分潮砂泥田、紫砂泥田、钙板田、马肝田和部分青砂泥田、青马肝田、青棕红泥田等土壤还原态锰小于100ppm,水稻施锰增产幅度在5%~27.6%,平均11.3%,亩增稻谷35.4公斤。该地区1986年推广水稻施锌锰1.1万多亩,不但显著增产,而且提高了稻谷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总量,经怀宁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两者都提高了2.4%。徽州地区在70年代中期推广油菜施硼有效的基础上,土壤普查期间进一步取土化验,全区115个土样有效硼含量只有0.15ppm,其中砂泥田、泥质田、潮砂泥田含量最低,有效硼0.13ppm,含量为痕迹。80年代中期,推广油菜施硼9.48万亩,增产5%~20%,高的达20%以上。其中,旌德县每年油菜施硼都超过万亩,占全县油菜种植面积的80%以上,每亩增产40公斤;以甘兰型油菜增产幅度最大,增产高达40%。滁县、巢湖地区黄白土、马肝土等下蜀系黄土发育的土壤,有效硼含量在0.14~0.29PPm之间,多年来棉花、油菜应用硼肥面积较大。巢湖地区1982~1986年推广油菜喷硼和棉花施硼肥面积共60万亩以上,增产14%左右。近年来,各地西瓜施硼、锌肥也逐渐普遍,经测定,西瓜糖度提高1.5~2度。
二、施用技术
民国年间进口少量化肥,仅在公营农场、个别农户中示范应用。施用技术粗放,未形成增产实力。建国后,广大群众和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地改进和创造了一些施肥技术。50年代初,各地农民对化肥应用,主要采用传统的在土壤表面撒施办法,淮北的麦产区和沿江的水稻区几乎普遍采用这种施肥方法,往往用量过大造成作物徒长暴发,前期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低,后期恋青晚熟,病虫危害严重和倒伏减产,甚至引起烧苗现象,化肥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50年代中期,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施肥一大片,不如集中点和线”的经验,当时应用最多的硫酸铵、硝酸铵等化肥,多改撒施为条施、穴施。60年代适宜于集中施用的磷肥等迟效性肥料品种逐渐增多,因之各地普遍采用条施、穴施、沟施和拌种等集中施肥方法。1968年全省集中施肥占总施肥量的86.7%。70年代重点推广应用碳铵和氨水,为解决易挥发和利用率低的问题,又推行深层施肥并重点推广碳铵粒(球)肥深施技术。据1977年滁县、六安、徽州、巢湖、安庆等5个地区试验证明,采取上项施肥技术,有效地减少了氮肥的损失。全省每年计节约碳铵50万吨(折合量),多收粮食8.5亿公斤。农民群众深有体会地说:“化肥深施就是好,天晴落雨都能搞,流不走也跑不了,增产效果靠得牢。”80年代施肥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四看”[看天、看地、看作物、看肥料]原则,除大面积应用叶面施肥外,还提出实行氮、磷、钾三要素配方施用,向定量化施肥发展,达到既能充分发挥肥效,满足农作物对养分的需要,高产稳产,又能起到改良土壤,培养地力,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
〔集中施肥〕
除一般采取条施、沟施、穴施的方法外,还有旱作区的“拌种”、水稻区“沾秧根”、棉区“营养钵”等,都是集中施肥较先进的方法。
拌种:最早拌种用的化肥是硫酸铵。1954年濉溪县双堆乡火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种小麦开始应用种肥。1956年省农业试验总站、濉溪县农场、全椒县南屏农业社、肥西县肥光农业社、太和县青年农业社、宿县桃山农技站、临泉县农场相继进行试验和推广小麦种肥,均达到平均增产30%~60%,合每斤硫酸铵增产小麦2.35~4.37公斤。当年全省小麦硫铵拌种面积达285.85万亩。1957年安徽省农业厅发出了推广小麦施用种肥的通知。60年代,全省旱作地区普遍采用种肥,淮北和沿淮农民普遍采用耩带肥下种和用化肥垫宕等方法施种肥。70年代,拌种肥逐渐被重钙、磷酸铵及氮磷复合肥等造粒好的肥料所取代,使用几种肥料混合拌施,增产效果更显著。80年代用微肥作种肥逐渐普遍。沿江江南用硫酸锌作水稻浸种肥,淮北大豆生产区用钼酸铵拌种等都取得了显著增产的效果。蒙城县从1980年开始采取这项新技术到1987年,共计增收大豆近5万吨。
沾秧根:始于50年代初,用硫酸铵、硝酸铵、尿素、钙镁磷肥等沾秧根,使水稻秧苗幼根及时地吸收到充足营养,促返青、发棵。该项技术60年代各地广泛应用,1964年全省早、中、晚稻沾秧根面积达1084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39.1%。70年代推行小苗带土移栽,即苗的根部带肥土一同栽插,这是从沾秧根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沾秧根用肥以微肥为主,沿江、江南一般用稀泥浆加硫酸锌混合均匀后应用。据安庆、宣城、芜湖等地区1980~1987年的田间试验统计结果,沾秧根平均每亩增产稻谷28.6公斤,增产率6.8%。
营养钵:50年代,淮北、沿江植棉区营养钵育苗,方法是先制作油纸袋、报纸袋装营养土做成营养钵,或将营养土划成方格子然后播种棉花进行育苗。营养土用的肥料,除有机肥外,还有硫酸铵、硝酸铵。70年代,营养土的配制成份更增加了多种微量元素,并形成常规的育苗措施。80年代,营养钵的体积加大,一般直径7~8厘米,高10厘米,这对于培养壮苗提高产量起着重要作用。据统计,1980~ 1987年全省推广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511.47万亩,比直播棉花亩产增产皮棉12.9公斤,总增产6.6万吨,亩平均增加纯收入32.53元,总计增加纯收入16639.59万元。
〔深层施肥〕
深层施肥是施肥方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一是使肥料被泥土覆盖,防止挥发。试验表明,碳铵、氨水面施,经过挥发损耗作物吸收不到三分之一的肥分,而深施则能提高利用率50%。硫铵、硝铵、磷钾化肥等深施,也可避免冲刷流失以及杂草、藻类对肥料消耗。二是能使肥效持久,可以解决表层撒施的肥效消失较快与作物需肥时间长的矛盾,达到肥效“稳”、“缓”、“长”。三是可使氮、磷、钾化肥,有机肥及其他肥料根据需要,按比例配合使用,从而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具体方法有全层施肥和粒肥深施两种。
全层施肥:淮北农民创造的甘薯“包心肥”,在甘薯垄上开沟下肥,就是深施于耕作层的科学用肥方法。70年代后期水稻区也普遍应用全层施肥,即在水田犁翻之前,把基肥(迟效肥)均匀撒施下去,翻入犁底;然后以磷钾等化肥,边撒边犁;再在灌水耙田时,撒施尿素、硫铵等速效化肥,称之为“打耖口”,待耙烂耙平后,再行插秧,整个耕作层从上到下都有肥料。这种全层施肥技术有效地解决双季早、晚稻生育期短,需肥量大,土壤肥力供应不足的矛盾。据省农科院进行的全层施肥和表层撒施对比试验结果,早晚稻平均增产11%,亩增产稻谷31.5公斤。1987年,全省水稻区全层施肥已达到3131.8万亩,占栽培面积的96%,共计增产粮食10万吨。
粒肥深施:70年代初全省小化肥厂开始试制粒(球)肥,推行粒(球)肥深施。滁县等地区农民很欢迎这种方法,赞扬说:“粒肥深施真正好,减少挥发不烧苗,使用方便少弯腰,经济用肥产量高。”后来由于压粒机和深施器数量不足,影响了粒肥的生产和推广。70年代末将用作基肥的氮、磷、钾化肥混和有机肥,做成球状,成为球肥,于水稻播种或栽秧后,埋入6~10厘米的深土层中作肥料。全省1981年共深施球、粒肥8712万亩次。据省农科院试验,球肥深施使氮、磷、钾利用率提高了20%~30%,增产10%~15%,每公斤氮肥比表施可多收稻谷1.5~2公斤。
〔按需施肥〕
农民从以往施用化肥往往产生多施,偏施或用肥不当,供求不相适应的教训中总结出“四看”原则,做到看作物和土质定施肥种类;看地力和作物需肥程度定施肥数量;看作物长势和气候条件定追肥时间;看化肥性质定施肥方法。在看天施肥方面,一般都选晴天施肥,下雨或刮大风的日子不施肥。淮北针对当地温度低,雨量少,有机质分解较为缓慢的特点,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速效性化肥。沿江和皖南山区温度高,雨量多,着重施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和迟效性化肥。在看土施肥方面,村、镇附近的肥田,巧施、薄施氮肥,多施磷、钾肥;远离村的瘦田,大量施用有机肥,追施速效化肥。在看作物施肥方面,根据各种作物的需肥规律和生长状态,采取“控或促”的措施,对早、中、晚稻施“断奶肥”、“送嫁肥”、“返青肥”、“分蘖肥”和“穗肥”;对小麦着重追施苗肥和腊肥、返青肥,防止苗弱受冻和后期脱肥。对棉花施足基肥,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其他旱粮、油菜、蔬菜等作物,也按“四看”原则做到合理施用。
〔混合施肥〕
50年代初期,安徽农民开始采用有机肥与化学肥料混和施用,不过当时主要目的,还是使少量化肥,借土杂粪为载体,得以均匀撒入大田。70年代以后,农业部门加强了磷、钾肥的推广和应用,化学肥料由单独施用一种氮肥,发展到氮肥和磷、钾肥的混合。80年代,钾肥和微肥等得到广泛的应用,化学肥料发展到多种元素与有机、无机肥多种类型肥料的混合施用。
〔配方施肥〕
安徽从1982年开始推行配方施肥技术,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普及到提高逐步走向优化的过程。据统计,1982~1987年共安排试点县15个,试验点703个,示范面积283.4万亩。其中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肥东县进行计算机测土施肥的试点,中国科学院智能所在蒙城县建立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5年累计推广面积6668.8万亩,包括粮、棉、油和烟、麻、果、茶、菜等多种经济作物,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据各试验点调查结果,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一般增产10~15%,高的达20%以上,平均每亩增加纯收益8~27元。其中小麦平均每亩增产34.4公斤,增值14.43元;稻谷增产39公斤,增值13元;玉米增产23.4公斤,增值11.9元;油菜籽18.5公斤,增值17.63元;皮棉6.3公斤,增值18元;大豆12公斤,增值8.76元;麻类28公斤,增值11.2元;烟叶中上等烟叶比率增加20%,增收20~30元。1987年各类作物配方施肥推广面积2402.8万亩,覆盖面19.1%,增加产量87.48万吨,增值40199.79万元。
〔叶面追肥〕
安徽从1956年开始在滁县地区进行小麦叶面喷磷肥的试验示范。60~70年代虽有推广应用,但面积和范围很小。80年代以来,这项施肥技术得到进一步重视,1980年在淮北市平原区和江淮丘岗区进行小麦大面积喷施磷酸二氢钾(有的加尿素)和油菜喷施硼肥,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1982年又用飞机喷施和人工喷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小麦叶面喷肥,其中机喷278万亩,人工喷肥357万亩。1985年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采取肥药混喷180万亩,机喷和人工喷施各占一半。1987年全省应用喷肥面积916万亩,其中小麦510万亩、油菜258万亩,水稻98万亩,瓜类及其他50万亩。这种施肥技术除在大宗作物上应用外,还广泛应用于果树、瓜类、蔬菜等经济作物。据全省数百个试验点统计,平均增产效果,飞机喷施为5.5%,人工喷施为6.8%。仅此一项施肥技术的推广,1985~1987年就增产小麦10.15万吨,创产值3896万元,扣除开支800万元左右,纯收益为投资的3倍多。淮北小麦产区已把这项肥药混喷新技术,作为加强小麦田间管理,防止小麦早衰,减轻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重要措施,已为农民普遍掌握的一项实用施肥技术。
叶面喷肥具有增加产量,改进品质,促进早熟、省肥速效等多种功效。滁县地区1986年叶面喷肥面积181万亩,从多试点和大面积测产统计,水稻每亩增产40公斤,小麦增产20公斤,油菜籽增产7.5公斤;共增产粮食4.91万吨,油菜籽101吨,合计2988.5万元。据涡阳、凤阳、嘉山、霍邱、滁县等地试验统计,水稻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比对照减少不孕小穗0.7~1.3个,增加稻粒数0.9~2.8个,千粒重提高1.2~2.4克。
三、化肥分配
建国以来,全省化肥分配体制几经更迭。1966年以前化肥分配由农业部门负责,1966~1972年改归供销部门办理,1973~1987年又由农商两家共同研究下达;1987年以后,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化肥、农药、农膜专营办法的通知》精神,改由省计委安排。
化肥的分配办法,多年来,一直实行以奖售和换购及专项安排为主的办法。国家奖售化肥的农牧产品有棉花、烤烟、茶叶、麻类、蚕茧、油料及生猪等,按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奖售一定数量化肥或用化肥换购其他产品。据1973年统计,按国家规定标准奖售或换购的农产品共有21项。此外,棉花、烟、麻3项作物还按种植面积规定标准供应化肥。各年用于奖售的化肥数量占全省化肥总量的30%以上,大部分为优质化肥,几乎占全省优质肥数量的全部。省安排专项补助化肥的有新老茶园改造、扶持蚕桑生产、林业育苗、杂交水稻和超购粮等4项用肥,按照主管部门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供应,品种多为碳铵。粮食生产用肥,按承包面积将指标分配到村或户,供应碳铵,其供应数量则根据各县小化肥厂的生产能力而定,多产多用。对无化肥厂的县补助化肥,由省按粮食面积每亩10公斤标肥下达到县,由县再行分配。列入省计划生产的磷肥,由农业部门根据农事季节和各地需要安排,对绿肥和豆科作物给予重点照顾。
从1985年起,棉花种植面积肥、超购粮肥等专项用肥和粮食生产用肥一律取消,碳铵和磷肥等也不再作计划供应。1986年起实行奖售的农副产品减少到只有棉花、烤烟、黄红麻、苎麻、蚕茧和茶叶6种。奖售标准:前5种按收购每担分别奖售标准化肥35、15、25、30和50公斤,而茶叶则按收购价值10元的产品奖售标准化肥35公斤。1987年又开始对粮食、棉花定购实行挂钩肥的办法,即合同定购100公斤原粮,供应标准肥12公斤,合同定购100公斤皮棉,供应标准肥70公斤,采取按定购合同逐户发放化肥票,凭票供应化肥的办法,其它挂钩肥如茶叶、蚕茧、烤烟等,供应标准仍维持1986年的规定。省分配的优质化肥,主要用于国家和省规定的农副产品挂钩肥,以及国家和省安排的其它专项肥等。
奖售和换购及专项安排为主的化肥分配办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它主要作为一种经济手段换取国家必需的农产品,而不是因土壤因作物需要安排供应。其结果,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肥料没有用到最需要的中低产田块上,而是投放在农业发达区。在施肥上反映出:“高产高肥,低产低肥”,低产区、贫困区化肥分配量少,施肥水平低,农业发展缓慢。化肥分配的品种也经常不对路,钾肥和进口复合肥等优质化肥都用在奖售项目上,有的分配到根本不缺钾的地区,造成浪费;而严重缺钾的土壤上却用不到钾肥,偏离了科学施肥,影响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上一篇:第二节 有机肥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