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植保沿革
安徽自古以来,农作物经常遭受病、虫、草、鼠危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劳动人民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晚清至民国时期,对危害最烈的蝗灾,政府已颁布法规,明令防治,官民协捕。但在建国以前,政府无专设的植物保护机构,省内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亦未设植保专业,植物保护科技事业实际近乎空白。当虫灾发生时,农民大多以人工土法进行防治,费工大,收效低,乃至病虫害被视为人力无法抗拒的天灾。至建国以后始对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试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开展大规模防治。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植保工作非常重视,从省到地、市、县相继建立植物保护机构,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和科技人员,大力普及植保知识,针对主要病虫灾害,连年开群众性防治,对减轻危害,保障农作物增产起到重要作用。植物保护事业在发展中前进,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工作相继开展。在逐步掌握病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防治工作的广度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由病虫害重点防治转向病、虫、草、鼠全面防治;由单项防治转向综合防治。目前,安徽历史上病、虫、草、鼠猖獗肆虐的局面,已经初步改变,植物保护科技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全省农业生产上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