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植物保护

第一节 植保沿革

安徽自古以来,农作物经常遭受病、虫、草、鼠危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劳动人民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晚清至民国时期,对危害最烈的蝗灾,政府已颁布法规,明令防治,官民协捕。但在建国以前,政府无专设的植物保护机构,省内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亦未设植保专业,植物保护科技事业实际近乎空白。当虫灾发生时,农民大多以人工土法进行防治,费工大,收效低,乃至病虫害被视为人力无法抗拒的天灾。至建国以后始对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试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开展大规模防治。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植保工作非常重视,从省到地、市、县相继建立植物保护机构,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和科技人员,大力普及植保知识,针对主要病虫灾害,连年开群众性防治,对减轻危害,保障农作物增产起到重要作用。植物保护事业在发展中前进,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工作相继开展。在逐步掌握病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防治工作的广度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由病虫害重点防治转向病、虫、草、鼠全面防治;由单项防治转向综合防治。目前,安徽历史上病、虫、草、鼠猖獗肆虐的局面,已经初步改变,植物保护科技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全省农业生产上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
下一篇:第二节 病虫草鼠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