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植物保护

第二节 病虫草鼠害

一、蝗虫
安徽省是全国五大重点蝗区之一。历史上蝗灾与水、旱灾害相提并论。“遍地皆蝗,食禾殆尽”、“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等记载,屡见于史册。建国前,蝗虫灾害曾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蝗虫发生区域,遍及全省,以沿淮、淮北及淮南地区发生最烈。《霍邱县志》载:汉建安二年(197年)蝗虫食麦”。《续修庐州府志》载:“东晋大兴二年(319年)五月,淮南庐江诸郡蝗食秋麦”。《凤阳府志》载:“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淮南蝗疫”。《宿州志》载:“明嘉靖十年(1531年)宿州旱蝗,民多逃离。”《续修庐州府志》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八月,飞蝗自北来合肥、庐江、无为、巢县食稻过半”。“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舒城、巢县旱蝗,无为遍地皆蝻,人不得行”。《重修安徽通志》载:“清康熙十年(1671年),凤阳夏大旱蝗,禾麦皆无,人食树皮”。《萧县志》载:“清康熙二十二年,夏蝗截麦穗满地,秋未收一粒。“续修庐州府志》“清雍正二年(1724年),舒城蝗蝻遍野,沟壑皆平,压树坠如球。”清咸丰六年(1856年),江南北州县均大旱,庐郡旱蝗,米价贵,野有饿莩”。《太和县志》载:“清咸丰六年旱,飞蝗至,食禾几尽。”《五河县志》载:“清光绪三年(1877年)秋旱,蝗飞蔽天”。阜阳县光绪三十年(1904)至民国38年(1949),飞蝗成灾11次,每隔3~4年就有一次大蝗灾淮北人民称“水、旱、蝗、汤(汤恩伯—国民党将领)”是当地四大灾害。民国35年(1946年),皖东北地区10多县,蝗灾惨重,演至家家户户室如悬罄,野无青草。同年7月一批蝗虫飞入寿县,遥望如云,遮天盖日,聚集大孤堆、水家湖一带,连绵数十里,禾稼青苗蚕食十分之七八。民国时期安徽省蝗灾的部分记载详见表4—4—1。
安徽省蝗灾辑录表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开展防治,全省蝗虫大发生频率逐渐降低。截至1987年,不仅全省蝗区面积由建国初期的390余万亩压缩到108万亩,并且需要防治的面积大约只有50余万亩,发生轻的年份,只要加强侦察监测,一般无需进行大面积防治。1950~1987年飞蝗发生情况详见表4—4—2
安徽省飞蝗发生情况统计表


说明:有蝗面积,自1958年以后放宽统计标准,蝗虫密度每10平方米1头就计算发生面积。
建国以来,安徽省蝗虫发生区域,由原来遍布全省缩小到沿淮、淮北一带。蝗区分3种类型:
滨湖蝗区。包括与淮河相连的一些湖泊:洪泽湖、高邮湖、女山湖、七里湖、花园湖、寿西湖、城西湖、瓦埠湖等。这些地区,由于河流的不断冲积,湖滩面积逐年扩大,在湖水涨落不定的情况下,苇、荻、茴等禾本科杂草丛生,形成了飞蝗的发生基地。
河泛蝗区。分布在沿河两岸,主要受淮河水位的影响,旱年河滩暴露,蝗虫大量发生。
内涝蝗区。包括淮河及其支流两岸的洼地,由于地势低洼。常年积涝,耕作粗放,大片夹荒,成为飞蝗的扩散地区。蝗区分布详见表4—4—3。
安徽省尚存蝗区分布表
表4—4—3(1987年)



二、水稻病虫
〔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危害历史久远。泾县、南陵、宣城等县地方志均有:明隆庆五年(1571年)“螟,稻初实而藁,延害数岁”等记载。《泾县志》载:“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秋旱,螟食禾”。《五河县志》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螟生苗节中,如蚕绿色,食苗心,俗称剜心虫。”从民国时期起直至建国后,稻螟虫一直是安徽省水稻主要害虫。民国34年(1945年),芜湖、宣城等县螟虫成灾,损失稻谷4亿斤。1956年仅六安地区因螟害成灾面积138.2万亩。1962年全省螟害面积达754万余亩,麦茬中稻白穗率一般10%~20%,重者0%~40%,全省损失稻谷约4亿斤。稻螟为害与水稻耕作制度关系密切。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双季稻面积扩大,形成以双季稻为主的栽培制度后,螟害一度减轻,有些地区基本无螟害。但当双季稻面积压缩,“四稻”混栽后,螟害又复回升。1978、1979年螟虫相继大发生,1979年全省因螟害损失稻谷2.37亿斤,江淮丘陵地区,以一季稻为主,麦茬迟中稻占相当比重,螟害历年严重。水稻螟虫包括三化螟和二化螟,在历史上以三化螟为主。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稻的扩大种植,二化螟上升。1978~1981年,发生三化螟面积占发生螟虫总面积的78.19%~89.81%,二化螟占21.81%~10.19%。1983年统计二化螟灾害面积上升占30.22%,在部分地区二化螟危害甚至超过三化螟。1983年全省发生二化螟面积665.46万亩,损失稻谷1.89亿斤。
〔稻飞虱〕
古称蠓。《广德县志》载:“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秋蠓害稼……。夏间风雨时良,苗硕且美,谁知秋风来,有虫,细如虮……。”稻飞虱早有危害,但受栽培制度影响,仅偶有成灾,70年代以来,危害急剧加重。1970~1987年18年中,稻飞虱有9年中度以上发生。稻飞虱大发生的1975年,沿江地区大片晚稻毁秸倒伏,减产失收,仅巢湖、芜湖两地区损失稻谷达6亿斤。1980、1987年再次暴发。1980年全省受灾1200余万亩,江淮稻区受害量重,仅肥东、肥西、六安3县损失稻谷7000余万斤。1987年褐稻飞虱危害面积1059万亩,白背飞虱危害面积718万亩,合计损失粮食1.95亿公斤。
〔稻纵卷叶螟〕
60年代后期,因水稻矮杆阔叶品种的扩大种植,稻纵卷叶螟上升为主要害虫,危害遍及全省。1970~ 1982年,除1974、1976、1977、1978年偏轻外,其余年份危害均甚严重。1980年,全省受害面积975万余亩,损失稻谷3751万余斤。
〔稻苞虫〕
稻苞虫建国以前即为全省主要害虫,其主要种类为直纹稻苞虫。1951年山区、丘陵地区稻苞虫灾暴发,满田结苞,仅六安地区危害面积即达130余万亩。60年代在沿江及淮北新稻区一度猖獗。1963年怀远县10万亩水稻有8.2万亩受害。1966年风台等地稻苞虫成灾。70年代后,稻苞虫在平畈稻区危害下降,但皖南山区及大别山区经常发生危害。六安地区1977、1979年稻苞虫为害猖獗,1979年金寨县稻苞虫每亩头数最多的达50万头。大别山区岳西县1970~1980年11年中,1970、1974、1977、1980年为稻苞虫大灾之年。沿江及丘陵地区,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亦常在部分地区和田块集中危害。
〔稻蓟马〕
60年代以前危害不重,水稻改制后,品种布局复杂,育秧季节提早、时间拉长,为稻蓟马提供了丰富食料和繁殖场所,危害不断加重。从秧田至大田,辗转危害,受害面积很大,尤以早稻穗期、中稻分蘖期及双晚秧田期受害最重,不仅影响秧苗质,并且造成大量秕谷、花壳。1973、1977、1979、1980、1981、1982年曾连续严重危害。
〔水稻白叶枯病〕
建国前,水稻白叶枯病在沿江地区发病历史约达百年以上。建国后,1951年郎溪县大片稻田发病成灾。1954、1957、1963、1964年芜湖、当涂、繁昌、宣城等县为重病区,一般减产两、三成,重的损失过半。1964年芜湖县严重发病田9万余亩,损失稻谷1500万斤。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沿江老病区,由于发展双季稻,压缩中稻,更换品种,发病大为减轻。与此同时,江淮稻区随病种调运,病情迅速扩展蔓延,1972、1974、1975年连续流行危害。1974年大流行年造成减产3.3亿余斤的重大损失。80年代以来,沿江老病区因中稻、单晚稻栽插面积扩大,且多为感病品种,病情急剧回升,并扩展到皖南无病区和淮北新稻区,发病遍及全省。1976年全省发病面积85.45万亩,1980年扩大到620.4万亩,1981年无为县20余万亩单晚稻普遍发病,减产7000余万斤。1982年全省发病面积491.27万亩,主要分布在巢湖、滁县地区和长丰县及六安、宣城地区部分县,因病减产4亿余斤。1983~1985年在重病区推广抗病品种,病情一度减轻,但随着杂交稻的扩大种植,汕优63等组合感病严重,病情再度回升。1987年全省因病损失稻谷0.95亿公斤。
〔水稻纹枯病〕
70年代以来,因施肥水平和密植程度的提高,纹枯病成为沿江、江南地区水稻主要病害,特别是早稻连年受害,影响产量甚大。1976年发病面积143.97万亩,1987年扩大到1175.73万亩。1983年以来,每年因病损失稻谷1亿斤以上。1984年全省因病减产1.87亿斤。纹枯病已成为水稻病害中发病面积最大的一种。
〔稻瘟病〕
皖南山区、大别山区为主要发病区,沿江、江淮局部地区间歇流行。1969年徽州专区穗颈瘟流行,全区21万亩早稻严重受害,损失稻谷1800余万斤。据石台县病情普查统计,1980年晚稻因病减产22%,1982年早稻损失产量16%,1983年早稻因病减产33.18%。江部分地区1982年局部流行成灾,六安县城西、顺河、新安3个公社早稻穗颈瘟发病面积7108亩,占早稻栽插面积38.7%,减产达297万斤,其中1756亩基本无收。1985年安庆地区东至等县大流行,减产稻谷0.59亿公斤。
〔黑尾叶蝉及矮缩病〕
黑尾叶蝉为害遍及全省,沿江、江南地区虫量较高。由黑尾叶蝉传毒引起的矮缩病,主要分布在舒城、桐城、太湖、宿松、望江、枞阳、怀宁、青阳、贵池、繁昌、芜湖一带。普矮病与黄矮病一般混合发生,亦常见以一种为主。矮缩病曾于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严重危害。年度间病情波动很大。1972、1973、1976、1978、1981、1982年为害较重。1978年桐城县徐河公社,晚稻黄矮病平均株发病率26.66%,全县因病减产2000万斤。同年,舒城张母桥区晚稻“农垦58”普遍发病,株发病率20%~30%,最高达97.4%。1981年繁昌县5万亩晚稻发生黄矮病。1982年太湖、桐城、望江等县黄矮病流行,发病面积111万余亩,损失稻谷956万余斤。1983年以后,病情减轻。
〔小球菌核病〕
晚稻生长后期遇低温阴雨天气,稻飞虱危害重的个别年份小球菌核病偶有成灾,一般年份则危害轻微。1970年为大流行年,沿江地区大面积晚稻发病,当涂县受害52万亩,减产4300万斤;桐城、望江、怀宁3县受害12万亩,损失稻谷2100万斤。
三、小麦病虫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淮北即有危害,民国3年(1914年)曾造成大面积危害。50年代初期,年年危害严重。主要危害区在沿淮、淮北及淮南部分沿河、滨湖低湿地带,以阜阳、临泉、寿县、霍邱、滁县、定远、来安等地受害最重。。1950年阜阳专区因吸浆虫危害损失小麦达2亿余斤。1955年寿县、霍邱30万亩小麦受害减产过半。1951年皖北农业试验场开始在沿淮地区示范繁殖抗虫品种南大2419,证明南大2419小麦抗小麦吸浆虫,加之可以迟播,能避灾保收。当年皖北农业试验场把繁殖的1万多斤南大2419小麦,以每县1000斤,分给沿淮各县示范推广。50年代中期,以采取以种植南大2419、西农6028等抗虫品种为主的防治措施,逐步压缩其危害。阜阳专区调查:1952年吸浆虫平均损失率22%,1959年下降到0.05%。1972年沿淮地区怀远、寿县等地危害一度回升,局部成灾,经过防治,迅即得到控制。但1985年吸浆虫突然暴发,全省受害面积537万亩,以颍上、阜南、阜阳、太和、利辛、灵璧、凤台等地受害最重。颍上县80%麦田受害,损失小麦9000余万斤。1986年再度暴发,发生面积1000余万亩。经大力防治,未成灾。
〔粘虫〕
粘虫古称虫子虫方。《广德州志》载: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夏五月州属麦莠两歧,先是有虫如蚕、黑色、亦有青赤者,食麦叶几尽……”。按其描述当为粘虫危害。粘虫危害遍及全省,淮北、江淮北部为常发地区。1967年仅阜阳专区受害面积达338.9万,其中42.66万亩小麦被吃成光杆。70年代发生频率更高。1970~1977年每年都有中度以上粘虫发生,其中1971、1972、1973年,曾连续暴发。1972年危害面积849.1万亩,1973年799万亩,1978年以来危害逐步减轻,1987年危害面积下降到107.26万亩。粘虫危害的减轻,与南方粘虫迁出地区冬作小麦面积缩小,虫源减少有关。80年代以来,粘虫虽危害减轻,但在局部地区经常集中为害。1983年阜南县10万亩小麦受害严重。在沿江、江南地区粘虫偶有暴发,1950年当涂、芜湖等地有大片麦田麦叶被吃光,1976年有中等程度的虫灾发生,1975年曾出现粘虫危害晚稻的少见的情况。
〔麦蚜、麦蜘蛛〕
《六安县志》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夏,英山麦生虫,类虱,岁饥”,这是麦蚜危害的记载。麦蚜以长管蚜、二叉蚜为主,分布全省各地。以1962、1970、1971年虫灾较重,1980、1982年沿江地区还严重危害双季晚稻,为历年所少见。
麦蜘蛛主要发生在淮北地区。圆蜘蛛为害较普遍,长腿蜘蛛亦有为害,1981年大发生,全省发生面积1008万亩,以宿县地区危害最烈,虽经防治,仍损失小麦1亿余斤。1982年砀山县长腿蜘蛛暴发,全县52万亩小麦受害严重,减产5000余万斤。
〔地下害虫〕
蛴螬、蝼蛄、金针虫是安徽省淮北地区主要地下害虫。历年来,这3种地下害虫的种群密度,因土壤、耕作、农田环境及防治情况等的差异而有所变动。60年代淮北大部分地区蛴螬、金针虫混生;沙土及盐碱地带如萧县、砀山等地,蝼蛄危害最烈。1963、1964年金针虫危害严重,临泉县26万亩作物被毁。70年代以来,蝼蛄危害减退,金针虫也有所减轻。蛴螬成为主要害虫。蛴螬食性很杂,以小麦受害面积最大,花生损失最重。此外,大豆、甘薯等多种作物均受其危害。蛴螬成虫金黾甲还是林木的重要害虫。蛴螬危害的上升与植树造林及耕作制度的变化,花生、大豆的大面积种植,食料丰富等因素有关。据宿县1981、1982两年系统观察及普查结果,蛴螬占地下害虫危害总数的91.8%,蝼蛄占3.1%,金针虫占5.1%。蛴螬以暗黑金龟甲、铜绿金龟甲及大黑金龟甲为优势种。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是安徽小麦历史性的大灾害,在地方志书中常有“黑丹”、“黄丹”、“红丹”成灾的记载。《五河县志》载:“明嘉清九年(1530年),四月天雨黑丹,麦如糠秕,岁因大饥,逃亡过半。”民国37年(1948年),皖北赤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为害极烈,小麦罹病减收,竟达三成;晚种小麦收获不敷种子,仅宿县8个区受灾面积即达96万余亩。建国以来,条锈病曾于1950、1953、1955、1959、1960、1964年多次大流行。50年代初期,小麦多为感病品种,病害流行年份,全省因病减产动辄数亿斤。在大面积推广抗病品种以后,病情得到控制,1964年以后,未再出现大面积受灾的情况,但因锈病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引起品种抗性丧失等原因,在适于发病的年份,仍有一定程度危害。1980、1982年淮北地区种植的泰山系统等小麦感病品种,发病仍较严重。杆锈病只在特殊条件下流行,但一旦流行常带来毁灭性灾害。1956年全省小麦杆锈病大流行,减产达15亿斤,是建国以来安徽省最突出的一次病虫灾害。1958年曾再度流行,受灾面积达3259万余亩。叶锈病在50~70年代初,均有不同程度流行,此后发病有所减轻。
〔麦类赤霉病〕
《当涂县志》载:“明正德八年(1513年),麦将熟。忽黄红沙雾伤其根,粒坏人不得食”。民国25年(1936年)宣城推广种植的“金大2905”小麦严重感染赤霉病而震惊国内。赤霉病流行频率很高。1952~1987年,中度以上流行19次,其中1952、1954、1958、1973、1975、1977、1985年曾7次大流行,1973年全省小麦因病减产3亿余斤。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江淮及沿江地区。但70年代以来淮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麦田水肥条件改善,有利赤霉病发生。在赤霉病流行年份危害甚为严重。1985年赤霉病大流行,遍及全省,损失小麦1.1242公斤,其中淮北地区损失达0.93亿公斤。
〔麦类黑穗病〕
散黑穗、腥黑穗、杆黑粉3种黑穗病全省各地均有发生,50年代危害很重。杆黑粉病为害限于部分感病品种,因品种更换,最早得到控制,但80年代末明显回升。散黑穗病危害普遍,50年代一般病穗率5~10%,70年代后期,降低到1%以下。腥黑穗病50年代皖南歙县、旌德、太平等地均有发生;70年代以来,因从外省调进带病种子,病区有所扩大;1980年全省有46个县、383个公社、1151个大队麦田发病,受害面积26.52万亩。腥黑穗病危害的局部地区,往往出现很高的病穗率。阜阳地区1971~1979年因腥黑穗病1100余亩小麦绝收。寿县、霍山、天长等县部分生产队有些年份麦田发生腥黑穗病小麦病穗率高达80%。1986年阜阳、涡阳、蒙城、利辛、濉溪等地约30万亩麦田严重发生腥黑穗病,仅涡阳县减产即达300万公斤。
〔小麦线虫病〕
小麦线虫病。全省各地均有发生,50年代淮北地区发病较重。后因推广汰除病瘿的种子处理方法,使发病程度减轻。70年代后,全省大部份地区病株率降低到1%以下,而江淮地区发病仍较重。六安地区1974~1979年调查,发病的大队占调查大队的97.3%,病株率一般1%~2%,高的达30%。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遍及淮北、江南。70年代以来,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发病程度加重,特别是田间潮湿,麦株过密的麦田发病严重。1974年,临泉县调查,麦田平均病株率为64.52%,病指37.3;萧县麦田病株率54%~100%,平均79.5%,病指66.6~74。1981年全省303.94万亩麦田发病,损失小麦2479万斤。1984年全省472.77万亩麦田发病,损失小麦3040万斤,以沿淮及淮南地区发病最重。该年凤台县发病田22万余亩,重病田减产50%。
〔小麦病毒病〕
1971年涡阳、亳县、利辛等地发生黄叶病110万余亩,一般减产两成左右。1973年在霍邱、寿县两地发现土传小麦病毒病。霍邱县1973年仅发现5亩小麦发病,1981年扩大到11个公社,发病面积3.7万亩,病株率一般30%,重病田块达80%,轻病田减产1~2成,重病田减产3~4成。六安地区各县均查见此病,但以沛河沿岸高产麦区及山区沙地发病较重。
四、杂粮病虫
〔豌豆象〕
豌豆象危害遍及全省,蛀食虫粒极为严重。1952年阜阳县调查,豆粒被害率最低38.5%,最高97%,平均85.2%。50年代采用开水烫种、药剂熏蒸等办法开展防治,收效显著。1958年阜阳专区各县调查,平均豆粒被害率降低到15.5%,防治好的地区降至1%以下。
〔蟋蟀〕
《阜阳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秋蟋蟀食禾殆尽”。50年代淮北地区蟋蟀危害杂粮甚普遍,60年代后一度减轻。1985年蟋蟀再度暴发。
〔玉米螟〕
玉米螟虫发生范围广,以淮北及淮南地区危害较重。上述地区春、夏玉米交错,玉米螟在春玉米上繁殖,造成对夏玉米的严重危害,一般被害株率达60%~90%,减产两、三成。1958、1960、1962、1977、1982年危害均较重。1977年全省玉米螟发生面积324万余亩,其中宿县地区136.3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78.3%,除玉米螟外,还有高粱条螟,有些地区其发生量接近或超过玉米螟。
〔大青叶蝉〕
大青叶蝉,在淮北局部地区危害高粱。民国37年(1948年)仅在临泉少数乡、村发生危害,1956年危害发生面积扩大到111万余亩,遍及阜阳地区各县,以临泉、阜阳、阜南、界首、太和等县危害最重。此虫虽曾一度猖獗,70年代以来,不复危害。
〔甘薯天蛾〕
1964年甘薯天蛾暴发,以阜阳专区为重,先后出现3次危害高峰,累计受害面积620亩次,全区损失鲜薯约30亿斤。一般年份在局部地区和部分地块亦有危害。
〔斜纹夜蛾〕
1958年斜纹夜蛾暴发,发生面积965万亩,发生范围遍及淮北、江淮、沿江地区。危害的作物有杂粮及棉花、蔬菜等,大片农作物被啮食殆尽。1971年沿江地区棉花受害也较重。斜纹夜蛾虽危害甚大,但大发生频率较低,仅1958年暴发。
〔甘薯黑斑病〕
50年代初,随着“胜利百号”甘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甘薯黑斑病在全省各地扩展传播,造成严重危害。60年代初,淮北地区因甘薯黑斑病引起的烂窖损失,一般约占甘薯贮藏量的25%。1961年仅五河、砀山、萧县3个县不完全统计,因病坏烂薯块7519万余斤,其中受害最重的萧县因病烂坏种薯占留种量的34%。1961、1962两年宿县专区81个公社统计,耕牛因食病薯死亡684头。1963年淮北18个县统计,耕牛因食病薯死亡1011头。60年代以来,由于采取两次高剪苗、种薯消毒处理,特别是甘薯大屋窖贮藏等防治措施,有效地压低危害。至70年代初以后,各地因病大量烂窖的现象大为减少,但对某些易感病品种仍有一定危害。
〔甘薯根腐病〕
1962年,首先在界首、临泉、萧县等地零星发现甘薯开花烂根病即甘薯根腐病。此后,在淮北地区陆续扩展蔓延,并波及淮南部分地区。1981年全省不完全统计有54万余亩甘薯发病,病田轻的减产一、二成,重的四、五成,甚至成片绝收。因推广徐薯18抗病品种,病情下降。
五、棉花病虫
〔棉蚜〕
50年代改良棉普及后,棉蚜即为棉花主要害虫。北部棉区,一直以一熟棉为主,棉蚜迁入棉田早,危害时间长,棉苗受害重。该地区历年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为常发性害虫。沿江棉区,棉蚜原为主要害虫,自70年代以来普遍推行套种棉,棉花与小麦或油菜、蚕豆套种,棉蚜前期迁入棉田受阻,午收后虫量始见增高,但天敌尾随,对其增殖具有控制作用,故一般危害不重。根据枞阳县1964~1976年13年系统调查资料,一熟棉田棉蚜危害卷叶株率30%以上的有5年,,10%~30%的有3年,10%以下的5年;而套种棉田最高10%,其中5%~10%的5年,1%~5%的2年,无卷叶株的6年。棉蚜原以苗蚜危害幼苗为主,70年代以来,出现伏蚜危害棉株。1978年,萧县伏蚜卷叶株率最高达66.2%,1980年砀山为60%~80%。
〔棉叶螨〕
50年代以来即为全省南北棉区主要害虫,暴发年份危害很大。1952年和县乌江棉区三分之一棉田受害垮杆。50年代末期以来,因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危害受到一定程度控制。70年代,套种棉扩大,越冬和早春过渡寄主增多,加以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危害逐步加重。据安庆1970~1982年13年系统调查资料,危害程度重的有5年,危害中等的有3年,危害轻的5年。1976、1978、1979、1981、1983、1984、1985年,全省各棉区棉叶螨相继大发生,对棉花生产带来很大危害。1976年萧县受棉叶螨为害,全县损失皮棉1~1.5万担。1978年,沿江棉区受害减产两成左右,安庆调查垮杆率20%~35%。1985年,全省受害损失皮棉1411吨。
〔棉铃虫〕
50年代,全省南北棉区棉铃虫危害程度一般。60年代以来,淮北棉区危害加重,成为常发性主要害虫。沿江棉区,建国以来有4年危害程度较大,即1958、1971、1972、1978年,为反常性气候所引起。在梅雨季节少雨,高温低湿,伏秋干旱,常引起棉铃虫暴发成灾。1971、1972年沿江地区连续暴发,大片棉田减产三五成,危害极烈。此后,除1978年危害较重外,一般年份危害较轻。
〔棉红铃虫〕
19世纪初由国外传入中国,蔓延迅速。建国初期,安徽省沿江棉区已成为国内棉红铃虫主要猖獗区之一。根据安庆专区系统调查资料,棉花平均青铃被害率,1953年为85.81%;1954年沿江棉区被洪水淹没,1955年锐减至26.42%;此后逐年上升,至1962年达到80.55%,在此期间,连续开展越冬防治及田间防治,尤其是在集体收花、贮花过程中,推行临时仓库、合式仓库、棉仓喷药、处理棉秸和棉籽等措施,有效地压低虫口密度,1973年平均青铃被害率下降至16.17%。1974年以来,由于防治上的放松,加以棉花早播、迟衰、蕾铃增多,食料丰富,危害又复回升。1975年望江县调查铃害率为65.2%,较1965~1974年平均值56.5%有所增高。淮北及江淮棉区红铃虫危害亦呈上升趋势。
〔棉叶跳蝉〕
原为南北棉区棉花常发性害虫。50年代初期,棉田栽培管理较为粗放,危害甚重,常年受害减产一成以上。60年代以来,由于栽培管理的改进和有机磷农药的普遍使用,其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明显减轻。但是,由于寄生植物多,虫源广泛,在秋季高温干旱的年份,仍见暴发。1977年沿江棉区大片棉田棉叶跳蝉成灾,满田红叶,受害严重。
〔地老虎〕
小地老虎为害遍及全省,黄地老虎在淮北北部局部地区为害。地老虎除危害棉苗外,并危害玉米、甘薯、豆类、烟草、蔬菜和绿肥等多种作物。60年代以来,由于开垦湖荒,兴修水利,改造大片低湿草地,地老虎栖息场所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加以绿肥面积减少,对其发生有明显抑制,危害大为减轻。据怀宁县系统调查,棉田小地老虎危害造成断苗率,1959年为23.56%,1970年2.3%,1972~1975年下降到1.35%~0.65%。
〔棉枯、黄萎病〕
棉枯萎病最早于1956年在萧县黄口杨庄发现,病田近2厘,继于1964年在东至大渡口发现。20多年来,随着带病棉种的串换调运,棉枯萎病不断扩展蔓延。1982年,全省已有43个县、398个公社、1396个大队棉田发病,发病面积16.26万亩,其中重病田占病田总面积22.1%,轻病田占36.4%,零星病田占41.5%。大部份病田为枯萎病,少数为枯、黄萎混生。1987年全省发病面积扩大到36.03万亩。
〔棉红叶茎枯病〕
50年代末沿江棉区,仅少数年份发病。北部棉区自70年代中期起,发病加重。1975、1978、1981年南北棉区发病均甚普遍,以淮北、江淮棉区发病最重。病田棉叶提前枯落,蕾铃显著减少,棉桃逼熟,一般减产一二成。
六、油料病虫
〔油菜病虫〕
历年来,油菜三大病害(病毒病、菌核病、龙头病)均有不同程度危害。
油菜病毒病。于1957、1959、1960年大面积流行,以白菜型油菜受害最重,一般发病率30%~60%。1960年太平县调查,重病田平均亩产仅11.6斤。由于推广抗病品种,病情一度减轻。但70年代以来,原有抗病品种丧失抗病能力,1975、1978、1979、1980再度流行。1980年徽州地区发病面积约占油菜种植面积四分之一,发病率16%~64%。同年,舒城县11.2万亩油菜均有不同程度发病,最高发病率达69.3%。
油菜菌核病,自70年代末期以来,危害日趋严重。1983、1985、1986、1987年大面积流行,减产甚巨。1983年全省油菜受害面积达400余万亩。巢湖地区油菜约40%田块发病,发病率一般10%~30%,高的达80%以上;歙县60%油菜田发病严重,减产三成以上;望江县12万亩油菜因病杆腐倒伏减产630多万斤。1986年,安庆、巢湖地区及马鞍山、芜湖市发病严重,损失油菜籽1458.5万公斤。
龙头病(霜霉病、白锈病)发病普遍,其流行势头取决于开花结荚期的气候。沿江及皖南山区,3~4月间,常有寒潮侵袭,阴雨连绵,诱发龙头病流行。1981年全省发病的油菜田达50余万亩。
此外,油菜苗期蚜虫,成株期潜叶蝇年年均有不同程度危害。1979年油菜蚜虫猖獗,危害严重。
〔大豆病虫〕
大豆荚粒害虫,以大豆食心虫,豆荚螟为主。50年代初,淮北地区大豆食心虫危害严重,1954年后一度减轻,1970、1971年再度猖獗。阜阳地区豆粒虫食率34.6%~ 70%。1975~1979年危害又复下降,此后逐步回升。1984年阜阳地区大豆一般虫食率为12%~34%。豆荚螟,在气候适宜年份,南北各地危害均严重。1953、1954年江南地区宣城、广德、郎溪等县豆粒被害率50%~70%。
大豆叶面害虫,以豆天蛾、造桥虫,豆蚜虫危害较重。豆天蛾主要发生在淮北地区,暴发年份常食光叶片。1953、1959、1961、1982、1983年危害程度较重。大豆造桥虫以银纹夜蛾为主,1965、1981年曾造成大面积危害。豆蚜1982年暴发,全省发生面积527万亩。淮北地区有蚜株率一般达80%,百株蚜量少则3000~5000头,多则万头以上,经过防治仍损失1088万斤。
大豆茎杆害虫,以豆杆蝇发生普遍,淮北地区被害率70%~95%,迟播大豆几无幸免。1956年阜阳专区大豆受害减产一成左右。
大豆病害,以病毒病、孢囊线虫病危害较重。1978年淮北地区大豆病毒病发病严重,界首县有2.5万亩大豆减产三四成。
〔花生病虫〕
花生黑斑病、褐斑病、锈病危害普遍,局部地区线虫病危害较重,茎腐病、青枯病引起的花生倒秧,危害甚大。花生主要害虫为蛴螬。1982年肥东县梁园公社花生蒴果被害率达35.4%。肥东县肉蛴螬严重危害,花生年产下降,种植面积缩小。1987年宿县地区75万亩花生普遍遭受蛴螬危害,估计减产约500万公斤。
七、其它经济作物病虫
〔茶树病虫〕
茶树病虫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因植茶历史、地理位置、地貌等的不同而有差异。皖南山区,50年代以茶毛虫危害最为猖獗,随着茶园栽培管理的改进,其危害程度逐渐减轻;但少数年份仍猖獗成灾,1985、1986年徽州地区歙县等地大面积发生茶毛虫危害。60年代以来,茶小绿叶蝉上升为主要害虫,常引起夏茶严重减产。1960、1964、1979年徽州地区绿小茶叶蝉暴发,夏茶一般减产三成,并使品质降低。长白蚧在歙县等部分地区危害极烈,往往使大片茶园被毁。此外,茶蚕、茶尺蠖、蓑蛾、黑毒蛾、茶小卷叶蛾、绿盲蝽、茶蚜等均有不同程度危害。大别山区,茶小绿叶蝉亦为主要害虫,1960年金寨、霍山夏茶受害减产30%。该地区茶小卷叶蛾、茶蚕、茶小蓑蛾等明显重于皖南山区。江南及江淮丘陵茶区,60年代初以茶小卷叶蛾危害较重,宣城、郎溪、广德等地茶树受害较烈,灰地老虎、茶尺蠖、扁刺蛾、茶橙瘿螨等害虫的危害较山区重,而茶毛虫、茶蚕几无危害。茶树病害,老茶园苔藓、芽枯病皆有一定程度危害。1961年霍山诸佛庵公社茶云纹叶枯病发病率达90%。
〔烟草病虫〕
烟草黑胫病在凤阳、定远及固镇等县传统烟草种植区,一般年份发病率20%左右,流行年份高达50%,重病田往往失收,50~60年代发病严重。1952年,全省估计因病损失烟叶62万余担。后经采取种植抗病品种、轮作及塑料薄膜育苗等防治措施,有效地压低危害。60年代末以来,发病限于零星地块,一般发病率在5%以下,但对淮北地区亳县等新烟区仍有相当程度危害。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烟区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增加了传毒介体(桃蚜),加以佛光菸、春雷3号等感病品种的种植,导致烟草花叶病(以黄瓜花叶病毒为主)在新老烟区普遍流行,危害逐年加重,成为烟草生产上的突出问题。1978、1979年烟草花叶病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50%~70%,因病减产20%~30%,并且烟叶品质下降了1~2个等级。除上述黑胫病、花叶病两大烟草病害外,烟青虫、烟蚜、炭疽病、猝倒病、根瘤线虫病等也有不同程度危害。
〔麻类病虫〕
大麻小象鼻虫、大麻叶蜂,苎麻黄荚蝶、苎麻夜蛾,黄、红麻炭疽病、红麻造桥虫等危害较重。1953年金寨县大麻受小象鼻虫危害,形成杈头、断株,被害株率达50%~80%,减产过半。苎麻黄荚蝶、苎麻夜蛾在沿江苎麻产区常成片吃光叶片。80年代以来,沿江一带大量发展黄、红麻,炭疽病危害甚烈,影响立苗。1985年沿淮、淮北地区红麻造桥虫暴发,大片麻叶啮食殆尽。
〔桑树病虫〕
桑树病害以紫纹羽病、膏药病、桑萎缩病、桑芽枯病等发病年代久、分布广,危害较为严重。据绩溪县调查,桑紫纹羽病在地势低洼、土壤潮湿的桑园发病率50%~100%。桑萎缩病在全省南北蚕桑产区发病普遍。金寨县1983年因萎缩病造成春茧减产5万斤,损失达10万元;1984年发病5000余亩,占桑园面积12.4%。泾县1984年普查,桑萎缩病发病面积占调查面积9.3%,其中以黄化型为主,萎缩型次之,花叶型少见;重病区陈村乡株发病率最高43.4%。1984年歙县有300亩桑园因萎缩病被毁。桑芽枯病于70年代后期以来扩大蔓延,同年绩溪县镇头公社株发病率33.39%~100%。桑根瘤线虫病、桑白粉病等亦有危害。桑树虫害历史上以桑蟥、桑尺蠖、桑天牛等危害较普遍。绩溪县调查,桑尺蠖虫株率7%~66%,受害重的可使桑叶减产二三成。80年代以来,桑瘿蚊危害加重。绩溪县金沙、杨溪等乡因桑瘿蚊危害,桑树幼芽被害率50%,秋茧减产一成。宁国县1984年受害桑园3360亩,占全县桑园面积30.5%。
〔蔬菜病虫〕
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大白菜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流行年份,造成蔬菜大面积减产,影响市场供应。1982年秋季大白菜霜霉病、软腐病发病面积占8个省辖市大白菜栽培面积80%,合肥、淮北市重病田块一般减产五至七成。菜蚜、菜青虫、菜螟、小菜蛾、黄条跳等为常发性害虫,影响产量和食用价值。1977、1978年沿江地区小菜蛾曾一度猖獗。
茄果类蔬菜病虫:以蕃茄青枯病、早疫病,大椒炭疽病、灰霉病及多种病毒病造成危害最大。据铜陵市调查,蕃茄青枯病一般轻病田块死秧率10%,重病田40%以上,甚至全田受害殆尽。芜湖市1982年调查,因病毒病造成的蕃茄卷叶率,一般8%~ 9%,重的60.6%。大椒灰霉病于80年代以来,随保护地栽培及杂交大椒品种的推广而加重。
瓜类病虫:黄瓜霜霉病、枯萎病、疫病对产量影响最大。合肥市1982年在杏花公社调查,黄瓜枯萎病发病田块占调查田块的95%,发病率16.8%~32.17%。其中死秧率占病株数的75.42%~85.6%。
豆类蔬菜病虫:以豆野螟危害最烈,蛀食豇豆、四季豆、扁豆,造成落蕾、落荚,后期引起豆荚霉烂,影响产量和品质。合肥市调查,一般虫伤荚42.25%。
〔果树病虫〕
梨树病虫:病害,50年代以腐烂病、赤星病、黑星病危害最重。70年代以来,轮纹病成为梨主要病害。砀山梨区每年大田期因病损失鲜果5%左右,贮藏期损失过半。虫害,50~70年代初,虫害以梨星毛虫、梨大食心虫、金缘吉丁虫、梨茎峰等危害较重。梨星毛虫、金缘吉丁虫猖獗年份,常造成毁灭性灾害,经过大力防治,多数地区已先后得到控制其危害,仅一些管理粗放梨园尚有发生。70年代中期以来,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旋纹潜叶蛾、梨潜皮蛾、梨木虱等,在一些地区常见危害。
苹果病虫:病害对苹果生产影响很大,枝干病害以苹果腐烂病危害性最大,重则成片果园被毁。砀山县1958年以前定植的老树发病普遍,导致树势衰弱,减产过半。果实病害以炭疽病、轮纹斑病为主。1979年砀山园艺场“红玉”品种受炭疽病严重危害,大量落果,几乎绝收。虫害,60年代以前,苹果树大多处于幼龄阶段,以顶梢卷叶蛾,苹果小卷叶蛾、褐卷叶蛾等食叶害虫为主,危害重的卷叶率达70%~80%。随着树龄的增长,树体长大,加以化学农药的使用,天敌大量被杀伤,一些次要害虫,数量猛增成为主要害虫,其中以山楂红蜘蛛、旋纹潜皮蛾最为突出。山楂红蜘蛛,于1978、1981、1982年相继暴发,致使苹果树叶片枯焦,提早落叶,直接影响果树生长。
葡萄病虫:以黑痘病、霜霉病、炭疽病为害最重。1962年界首葡萄场因上述病害的危害,损失鲜果90余万斤。砀山县调查,常年葡萄因黑痘病病穗率4%~5%、炭疽病发病穗率20%~30%。葡萄害虫以金花虫、叶蝉类较为多见。一般不重。
柑桔病虫:据柑桔主要产区歙县1982年普查,柑桔溃疡病、疮痂病、潜叶蛾、锈壁虱以及蚧螨等均有危害。柑桔溃汤病发病株率20.4%,潜叶蛾虫株率50%~70%,柑桔锈壁虱被害率20%~30%。
〔紫云英、苕子病虫〕
主要病虫有蚜虫、小地老虎、潜叶蝇、菌核病、白粉病等。紫云英菌核病,流行年份,造成损失很大。1964年舒城县龙河等公社菌核病发病面积占播种面积60%,鲜草减产二三成。1972年白湖农场因菌核病使紫云英鲜草减产七成。沿江及淮南地区,1975、1978、1979年冬春干旱,紫云英蚜虫大量发生。六安县1978年10万亩紫云英留种田平均减产18%,造成缺种。淮北及淮南地区,苕子、紫云英田是早春小地老虎聚集栖息为害场所,也是虫源扩散基地。皖南山区,紫云英潜叶蝇常有发生,留种田一般减产一二成。
〔柽麻病虫〕
自50年代中期,在淮北、淮南地区陆续推广种植柽麻以来,柽麻遭受枯萎病、豆荚螟危害严重。70代,柽麻枯萎病淮北、淮南不少地方均有发生,蔓延迅速,大片柽麻因病枯萎,带来毁灭性灾害,严重影响柽麻推广种植。由于柽麻结荚期长,豆荚螟常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1974年利辛县柳西公社调查,受豆荚螟危害严重的柽麻70%以上荚果为无效荚,种子产量大幅度下降。
〔绿萍害虫〕
绿萍害虫中以萍螟、萍灰螟危害最烈。夏季温湿度适宜,7~8月间虫量激增,绿萍受其危害严重。沿江地区早稻大田倒萍时,萍螟、萍灰螟便集中到萍种田为害,往往萍体被毁殆尽,形成“虫倒萍”,使绿萍难以越夏保种,是绿萍养殖、推广的突出矛盾。
八、农田草害
建国以前,耕作粗放,农田杂草丛生,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是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标志。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精耕细作,使草荒现象大为改观。但是,由于杂草的生命力顽强,加以耕作制度变化,种子串换调运等原因的影响,在一些地区草害仍然严重。农田杂草种类很多。麦田主要杂草为猪秧秧、看麦娘、播娘蒿、大巢菜、繁缕、婆婆纳、野燕麦等;稻田主要杂草为稗草、牛毛毡、节节菜、异型莎草、瓜皮草、三棱草、眼子菜等;油菜田主要杂草为看麦娘、猪秧秧、繁缕、婆婆纳、卷耳、雀舌草等;大豆田主要杂草为狗尾草、铁苋菜、龙葵、小旋花、千金子、马唐、兔丝子等;棉田主要杂草为马唐、牛筋草、狗尾草、千金子、鲤肠等。沿淮地区,地势低洼,适于杂草繁殖,加以土地多、劳力少,田间管理差,草害较为严重。1978年五河县龙潭湖农场麦田以大巢菜为主的杂草密度最高,每平方米千株以上,小麦受害减产20%~40%。江淮丘陵地区,由于连作及放松小麦种子精选,野燕麦危害严重。1979、1980年六安地区调查,全区约有100万亩小麦受野燕麦危害,约占麦面积40%,混生率一般1%~7%,高的达20%以上,每年受害损失小麦3000余万斤。江淮丘陵地区稻田稗草亦甚普遍。滁县滁东公社杨郢生产队1978年收获的6000斤稻谷中,汰除出稗草籽600余斤。沿江地区及皖南山区,稗草、牛毛毡、看麦娘等满田混生,需要耗费大量劳力薅除。在土壤比较肥沃,易脱水的湿润稻田,特别是晚稻秧田牛毛毡铺盖地面,不仅影响秧苗素质,还给拔秧操作带来困难。历年来,各地除原有杂草滋生蔓延外,还因种子调运,造成恶性杂草的传播。毒麦,最先于1962年在肥东八斗岭发现,以后各地相继发现。1978年全省已有40个县,576个公社,1790个大队有毒麦分布,混生率高的40%~80%,一般1%~5%,低的0.1%~1%。恶性杂草——豚草,于1986年在和县城北乡首次发现。
九、农田鼠害
《重修安徽通志》载:“清咸丰元年(1851年),当涂,硕鼠害稼”。《宣城县志》载:同年“金宝圩鼠伤田稼”。霍邱县1958~1985年27年中,农田鼠害严重年份有13年,每年损失粮食达1500~2500万公斤1983~1985年在32个县、市开展了全省鼠情调查,调查结果:沿淮、淮北平原鼠种为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褐家鼠、小家鼠;皖南地区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针毛鼠、社鼠、青毛鼠、大足鼠、白腹巨鼠。农田害鼠优势种,淮北、沿淮地区为黑线姬鼠;沿江皖南地区为褐家鼠、黑线姬鼠。沿淮和淮北地区为鼠害严重地带。1982年怀远包集区因鼠害损失花生34万斤、大豆36万斤。1983年,涡阳平均每亩耕地有田鼠7只;利辛平均每亩耕地有田鼠2.9只,每百户约有鼠500只。沿江、江南地区稻田鼠害也很猖獗。1982年,青阳县庙前、九华等公社中稻受鼠害无收面积占10%;宁国县水稻秧田受害8841.8亩,损失稻种12.73万斤;本田受害53200亩,损失粮食122.18万斤。据典型调查估计,全省每年因鼠害糟蹋损失的粮食不少于10亿公斤。
建国以来,安徽省加强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减轻了病虫灾害。但是,由于病虫种类多,危害面广,发生规律复杂,一般每年都有几种主要病虫暴发危害,造成重大损失。详见表4—4—4。
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危害损失情况表



上一篇:第一节 植保沿革
下一篇:第三节 病虫防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