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植物保护

第三节 病虫防治

一、防治工作
民国17~22年(1928~1933年),遭受蝗灾的县份组织乡、保、甲捕蝗队。每保编为一个大队,由保长充任队长,联保主任为联队长;每甲为一个小组,由甲长担任组长。民国23年安徽省政府督饬怀宁等14个县组织治蝗委员会暨捕蝗队。民国35年成立省治蝗委员会与县治蝗分会暨乡、保治蝗队与特种治蝗队,省治蝗委员会由省农业改进所召集有关人员组成,内设总务、情报、宣传、督导4组,县治蝗分会,由县政府召集有关机关与乡、镇长及热心公益士绅组成,由县长兼主任,县以下设乡治蝗大队、保治蝗中队、甲治蝗分队。同时,中央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先后在滁县及蚌埠设置治蝗督导处,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安徽分署设置治蝗工作队。
在组织开展灭蝗工作中,安徽省政府于民国34年颁布《紧急捕蝗奖惩办法》,并采取以工代赈办法,动员蝗区群众投入灭蝗。这一时期,治蝗办法主要是人工防治,吸取历代治蝗经验,采用掘卵、掘沟、围打、火烧、鸭啄等办法。当年立煌(现金寨)、阜阳等8县,捕杀蝗虫12.3万斤、蝗蝻55.1万斤、挖掘蝗卵1013斤。民国35年,滁县、嘉山、全椒、凤台、怀远、蒙城、定远、宿县、寿县、凤阳、东流、蚌埠等地共发放面粉263.48万斤,奖收蝗虫卵块1634斤、蝗蝻350.44万斤。同年,动员人工61.9万余人,治蝗面积119万余亩,减少粮食损失272万担。民国36年,滁县、定远、宿县、嘉山、凤阳、寿县、合肥、怀远、蚌埠共计冬季铲除蝗卵87.8万斤;滁县、定远两县动员人工5.39万余人,发放面粉1.06万斤,回收蝗蝻1034.9万斤。但民国时期的治蝗工作,只是在蝗灾严重时发动民工捕打,打的是被动仗,不仅未能有效地控制蝗灾,并且愈演愈烈。
建国后,安徽省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植物保护事业列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加强领导,开展群众性病虫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整个进程是曲折的。
1950年安徽省贯彻农林部提出的“防重于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以控制历史性的蝗灾为重点,结合开展稻螟虫、棉虫和地下害虫等的防治工作。采取“以人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办法,开展群众性的防治。对蝗虫以人工捕打为主,动员大量劳力,驻扎在蝗区,用围打、截杀、烧杀和驱鸭群啄食等办法,开展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灭蝗运动。在大面积人工治蝗的同时,1950年在宿县蝗区试用以手摇喷粉器喷撒666药剂治蝗,1951年由点带面推广。1952年动员民工150万余人,配备治蝗侦察员1250人,人工治蝗面积达到342万余亩。同年在泗洪县(现属江苏省)雪枫区用2架飞机喷药治蝗9552亩,这是国家首次使用飞机治虫。但在这个时期,人工防治仍是主要手段。对稻螟虫主要开展冬季掘毁稻根运动,消灭过冬螟虫;对棉虫,除少量使用六六六、滴滴涕农药外,大量采用棉油皂、烟叶、鱼藤等土农药进行防治。1950~1952年3年累计防治病虫面积3206万亩次,占病虫害发生面积18620.4万亩次的17.22%。
1955年以前,全省以蝗虫、稻螟虫、棉虫和地下害虫等为防治重点,防治工作进入“药剂防治与人工防治相结合的阶段”并逐步过渡到以药械防治为主,取得极好的防治效果。1955年贯彻国家制定的《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关于“防治和消灭病虫害”的要求,即从1956年起,分别在7年或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危害农作物最严重的虫害和病害,包括蝗虫、稻螟虫、粘虫、玉米螟虫、棉蚜虫、棉红蜘蛛、棉铃虫、小麦吸浆虫、麦类黑穗病、小麦线虫病、甘薯黑斑病等11大病虫害,同时防止其它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累计全省病虫防治面积14288.66万亩次,占病虫害发生面积21578.07万亩次的66.22%;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比例,比三年恢复时期增加2.85倍。在“一五”计划结束时,不仅历史性的蝗灾得到控制,而且稻螟虫、麦锈病、黑穗病和小麦吸浆虫等病虫的危害也一度减轻。
1958年,安徽省农作物病虫防治面积盲目扩大,猛增到8189.46万亩次,比“一五”计划期间平均每年防治面积2857.6万亩次,扩大1.87倍。由于防治工作发展过快,出现了不讲效益的偏向。同时,在植保工作上,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和要求,不适当地夸大土农药的作用。该年率先在全国大搞土农药防治小麦锈病。1959年盲目地宣布全省已基本上消灭小麦吸浆虫、麦类黑穗病、豌豆象等病虫害,出现了41个消灭1~10种病虫害的县、市等浮夸现象。
此后,总结以上经验教训,注重了实效,防治规模扩大,防治效果提高。治蝗工作,由治为主转向“改治并举”,在大量采用药械,飞机治蝗的同时,对蝗区进行改造,采取根治蝗害的措施。安徽省农业厅总结和推广五河蔡家湖、凤阳方邱湖等地改造蝗区的经验,制定了全省蝗区改造规划,将改变蝗虫适生环境与兴修水利、垦殖、造林等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并逐步付诸实施。
稻区开展治螟歼灭战,大力推行“防、避、治”,重点推广六六六治螟,1961年安徽省农业厅,以巢县为基点,成立治螟指挥部,抽调农业技术人员结合农业院校师生实习,深入现场,做好治螟试验、示范,有力地推动药剂治螟工作的开展。从此药剂治螟技术逐步为群众所掌握,“窝心虫莫奈何”的状况不复存在。棉区大力推广有机磷农药基本控制了棉蚜、棉叶螨危害,并且采取延长打药时间的办法,注重蕾铃期害虫的防治,对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起到很大作用。
1963~1965年,3年累计防治病虫害的面积15328.8万亩,占发生面积21211.6万亩的72%。
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植保工作一度受挫,植保专业机构被撤并,技术力量大为削弱,病虫防治工作放松,病虫灾害接踵而来。淮北地区小麦粘虫连年暴发,沿江地区出现空前未有的棉铃虫灾害,特别是1975年稻飞虱猖獗,大片晚稻被毁殆尽,损失惨重。同时由于病虫危害严重,盲目滥施化学农药,带来杀伤天敌、污染环境等不良后果,引起全社会关注。在此期间,农业部于1975年在河南新乡召开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总结了同病虫害作斗争的经验教训,继承了50年代“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否定了“有虫必治”、“全面防治,重点肃清”等错误方针,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正确方针,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植保工作。1976年前后,安徽省植保组织机构渐次恢复,科学治虫得到提倡,植保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8~1987年,是安徽省植保工作蓬勃发展的阶段。全省病虫防治对象增加到60多种,不仅粮、棉、油作物而且还包括茶、烟、麻、果、蔬等多种经济作物病虫害都开展大面积防治;特别是稻区,70年代中后期起开展的防治晚稻稻飞虱;麦区,1986~1987年开展的防治小麦吸浆虫,其规模之大,效果之高,为以往所少见。1978年以来,安徽省植保工作取得显著进展还表现在:过去视为难以防治的病害也加强了防治,单纯依靠化学农药的偏向有所扭转,综合防治由点到面逐步发展,防治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效益大大提高。1978~1987年10年间,平均每年防治面积9757.01万亩次,比1967~1976年8年平均每年防治6167万亩次,扩大58.2%。
建国以来,1950~1987年共38年间,平均每年防治主要作物病虫5612.75万亩。治蝗工作由于连续贯彻执行国家对治蝗的扶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1950~1987年全省累计投入治蝗专项经费1529万元,在重点蝗区修建治蝗飞机场7处,累计使用化学农药3万多吨,购置治蝗药械3万多架,并有13年出动飞机灭蝗,有效地控制了历史性蝗灾。特别是1959年起执行了“改治并举,根治蝗害”的方针,对蝗区进行改造。1984年止,全省总计改造蝗区面积284.32万亩,占原有蝗区面积72.9%(其中兴建国营农场开垦荒地90万亩,围湖造田80万亩,改种水田45万亩,植树造林和种苇、荻、茴草45万亩,蓄水养鱼12万亩,其它12.32万亩)。全省原有34个蝗区县、市,经过改造,先后有20个蝗区县(萧县、砀山、阜阳、利辛、太和、临泉、涡阳、蒙城、亳县、濉溪、固镇、定远、来安、滁县、全椒、长丰、含山、和县、无为、庐江)根除了蝗害。蝗区在经过改造以后,不仅生态环境改变,不再适宜蝗虫孽生繁殖,并且除害兴利,使这些生蝗虫的荒滩、洼地改变成良田,“昔日蝗虫害,今日米粮川”,今昔对比真有天壤之别。
历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及飞蝗发生、防治情况详见表4—4—5、4—4—6。1980~ 1987年,平均每年因防治病虫害挽回损失数量为:粮食1118755吨、棉花22424吨、油料9548吨。详见表4—4—7。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及防治面积统计表


说明:全省历年病虫发生及防治面积系根据各地植保专业机构统计汇总。1958年以前,统计范围为20多种病虫,1958~1980年统计范围40多种病虫,1981~1987年扩大到60多种病虫。
安徽省飞蝗防治情况统计表


安徽省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挽回损失数量统计表

〔农业防治〕
建国后,首先推行了冬季治虫。从建国初期直至70年代初,每年冬季,省及各级人民政府,号召群众开展冬季治虫运动,并将它列为冬季农业生产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普遍清除田间杂草、清洁田园。稻区采取冬耕田拾毁稻桩、稻板田挖掘稻桩、长期灌水等办法,消灭过冬三化螟虫,旱粮地区主要是处理作物秸杆,防除玉米螟等害虫;棉区针对棉红铃虫越冬处所,推广仓库防治、处理棉秸等办法。为推动冬季治虫工作的开展,各地采取组织发动,检查评比等方法造成热潮。据统计,1957年全省冬季治虫面积469.3万亩,其中拾除和挖掘稻桩81.8万亩,冬闲田灌水290.8万亩,割除杂草96.7万亩。1958年全省冬季治虫面积596.9万亩,其中处理稻桩160.4万亩,冬闲田灌水436.5万亩。
稻区实行栽培避螟,通过调整水稻播种、栽插期避过螟虫危害;棉区实行与午季作物套作棉的耕作制度,使前期棉蚜迁入棉田受阻,棉蚜基本不需防治。这些农业防治措施的推行,对减轻某些病虫的危害起到一定作用。
在推行农业防治措施中突出种子处理工作,自建国初期一直沿用至今。50年代全省推广种子处理的重点是泥水选种、温汤浸种及药剂拌种,防除小麦线虫病、麦类黑穗病等。通过连续推行有效地压低了危害。
淮北地区豌豆象危害极烈,群众痛恨称为“人人恨,万年害”。1955~1958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突出地抓了开水烫种防治豌豆象的工作。在淮北地区,层层动员,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1955年阜阳专区10个县进行了全面防治,抓的很有力,效果显著。据统计,1958年全省采用开水烫种结合药剂熏蒸处理豌、蚕豆1.07亿斤。经过几年开展种子处理工作,豌豆象为害率显著下降,有些地方已不复为害。棉区于50年代初起推广温汤浸种预防棉苗病害,50年代中期推广药剂熏蒸防治棉红铃虫等。稻区50年代后期推行石灰水浸种预防稻白叶枯病。据统计,1958年全省种子处理数量(不含秋种)达到4.19亿斤。其中水稻2.81亿斤,棉花2963万斤,蚕、豌豆1.07亿斤[豌豆种连同食用豌豆],玉米、高粱93.4万斤。
种子处理工作,70年代以后有些放松,原来小麦线虫病、麦类黑穗病为害率已由5%~ 10%压低到1%以下,后来又有所抬头。80年代以来,继续推行这项措施,每年处理2000多万亩的作物种子。1982~1987年全省种子处理面积详见表4—4—8。
全省种子处理面积统计表

50年代安徽省因推广“南大2419”等小麦良种,有效地控制了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的严重危害,成为农业防治在生产上应用抗病品种防治病虫的成功范例。60年代初大面积种植的碧玛一号小麦品种,丧失抗锈性,导致条锈病的大流行,60年代后期逐步为阿夫麦等抗锈良种所取代。此后,小麦品种的抗锈性被列为良种出圃的重要性状,品种不抗锈不得推广。70年代初期大面积种植的丰产3号、郑州1号、博爱742号、扬麦4号等品种均为抗锈良种,部分地区种植的泰山系统品种,因不抗锈旋被淘汰。针对水稻遭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严重危害,60年代中期沿江地区推行单改双、籼改粳过程中,大量推广种植农垦58等品种,对白叶枯病起到显著控制作用,1965~1970年白叶枯病基本未流行。江淮中稻地区1982年白叶枯病大流行,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重视了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巢湖、滁县、六安等地区大量引进910、929等抗白叶枯病品种,取代感病的田基度、“691”等品种。1983年抗白叶枯病品种种植面积348万亩,在一些地区有效地控制了白叶枯病的流行。在稻瘟病常发的皖南、皖西山区,80年代以来,相继推广浙辐802、二九丰、军协等抗病品种取代感病的二九青、青马早、先锋一号等品种,也在一定时期内收到防病增产的效果。为防治棉枯萎病而在重病区推广86—1品种,1986年种植面积5.4万亩,占重病田面积的77%。甘薯,1977年起引进高抗根腐病的徐薯18,取代感病的胜利百号,1987年种植面积404.6万亩,占甘著种植面积50.85%。
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综合防治的大力提倡和实施,农业防治被列为基础地位,抗性品种的利用受到广泛重视,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多种作物。1985年以来,抗性品种种植面积每年达到2000~3000余万亩。详见表4—4—9。
全省抗病虫品种种植面积表

〔药剂防治〕
安徽省化学农药的使用,始自民国时期,民国35年(1946年)至民国36年由联合国救济总署先后提供砒酸铅、砒酸钙、氟矽酸钠、硫磺粉、谷仁乐生等农药共6.9吨,分配到各农业推广辅导区作为防治示范,使用面积44480亩。建国初期,1950年开始试用有机氯杀虫剂666防治蝗虫,并用滴滴涕防治棉花等作物害虫,在1950~1957年化学农药用量不大、品种单纯,主要为滴滴涕、六六六。
50~70年代初,全省曾广泛利用土农药防治病虫,土农药在防治中占有一定位置。这些土农药以植物农药为主,如茶并、烟叶、楝树叶、臭椿、闹羊花、猫耳眼等为主。可用作农药的植物、野生杂草等多达200多种。1958年掀起大搞土农药高潮,全省因陋就简建立土农药厂21200个,生产土农药55万余吨。此后,土农药的生产推广时停时续。1971年省农业部门还在青阳县召开土农药现场会,推广“7115”混配等土农药。至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化学农药的优越性和防治技术的进展,土农药逐渐不再采用。
80年代以来,除杀虫剂普遍使用外,杀菌剂、除草剂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很大效益。1981年全省化学农药使用量达到59934吨,比1950年30吨增加近2千倍。此后,因推广综合防治、合理用药,农药用量逐步下降。1987年下降到30620吨。按平均每亩耕地用药量(有效成份)计算,1950年为0.06克,1957年9.62克,1973年147.11克,1986年159.55克,1987年下降到119.18克。安徽省化学农药使用情况,详见表4—4—10。
安徽省化学农药使用情况统计表

说明:1、用药数量:为农药商品数量,包括各种不同规格品种、剂型。
2、用药水平:指按全省耕地面积计算平均每亩耕地使用农药数量(按农药有效成份计算)。
〔生物防治〕
70年代以来,安徽省推行生物防治,首先进行害虫天敌资源调查。1978~1981年由省农业厅主持,组织地、市、县植保站及农业院校、科研所等共70多个单位在全省64个县、市开展农业害虫天敌资源调查。调查工作以水稻、棉花、旱粮、茶树、果树、蔬菜的主要害虫天敌为对象,采取点上调查与面上调查相结合,田间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办法,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开展。4年来,在调查中培养了技术骨干,普及了天敌知识,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通过调查,全省共查出各种害虫天敌518种,分别隶属4纲、12目、78科,其中寄生性天敌昆虫22科、187种,捕食性天敌昆虫29科、154种,蜘蛛24科、150科,螨类2科、7种,线虫1科、4种,菌类16种。这些天敌大多是省内新记录。各地在调查中,发现了一批对害虫控制作用较大的天敌优势种。在水稻方面有,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稻螟赤眼蜂、稻虱缨小蜂、黑肩绿盲蝽、粽管巢蛛、草间小黑蛛、拟环纹狼蛛等42种;在棉花方面有,螟蛉悬茧姬蜂、棉铃虫唇齿姬蜂、印度三叉蚜茧蜂、中华草蛉、黾纹瓢虫、微小花蝽、三突花蛛、草间小黑蛛等39种;在旱粮方面有,松毛虫赤眼蜂、燕麦蚜茧蜂、玉米螟厉寄蝇、七星瓢虫、大草蛉、八斑球腹蛛、T纹豹蛛、粘虫、线虫等24种;茶树方面有,蜡蚧扁角跳小蜂、异色瓢虫、食蚜斑腹蝇、中华草蛉、机敏漏斗蛛、斜纹猫蛛、条纹蝇虎、茶蚕颗粒体病毒等20种;果树方面有:螟蛉绒茧蜂、异色瓢虫、黾纹瓢虫、黑带食蚜蝇、小食蚜蝇、中华草蛉等21种。根据这次天敌普查结果,编印了《安徽省农业害虫天敌名录》。各地还对天敌主要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控制害虫效应和保护利用途径等进行了研究,并将调查研究成果初步应用于防治,为今后保护利用天敌资源,研究提高害虫测报和综合防治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自60年代末期以来,全省各地先后推广使用了杀螟杆菌、7216、140、HD—1,青虫菌、白僵菌、井岗霉素、春雷霉素、鲁保一号等多种微生物农药,其中应用面积大的为7216和井岗霉素。各地兴办了一批以生产7216为主的微生物农药厂。1978年止,全省共办35个县微生物农药厂(站、车间),并有79个公社和109个大队办了小型微生物农药厂,共生产各种菌药41.65万斤。这些微生物农药厂大多采用一步扩大法土法生产,所产菌药用于防治稻苞虫、玉米螟、菜青虫、棉铃虫、茶蚕等害虫,最高年份防治害虫面积50多万亩,防治效果一般在70%~90%。后来,工厂下马、生产规模缩小,1984年仅生产3万多斤,防治面积1.9万亩。在井岗霉素方面,省内原有2个农药厂生产,后来停产,主要依靠外省供应。80年代以来,由于水稻纹枯病发生逐年加重,使用井岗霉素防治面积迅速扩大,1987年达到618.19万亩。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安徽省在一些地方推广了人工繁殖、释放寄生蜂防治害虫。其中成效较为显著的是利用金小蜂防治棉红铃虫和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豆天蛾等杂粮害虫。望江县1963年大量示范推广繁蜂治虫,并逐步扩大到宿松、怀宁、无为、东至等县,仅望江县1966~1974年连续9年共饲放金小蜂308万头,防治棉红铃虫11万亩,使红铃虫铃害率由61.2%下降到16.2%。阜南县于1967年试验示范推广赤眼蜂,成立赤眼蜂研究所,大量饲养赤眼蜂,1974年饲放2.3亿只,防治玉米螟等害虫1.1余万亩。
70年代后期开始在稻区结合饲养鸭群,推行驱鸭下田啄食害虫的办法。1978年全省养鸭治虫面积223.3万亩,1979年152.55万亩。繁昌县环城公社团山大队1978年养鸭2610只,在单、双晚稻田内放鸭治虫,控制稻飞虱等害虫基本未用化学农药。六安县徐集公社集体养鸭56棚,放鸭治虫面积2万余亩,放鸭1次治虫效果60%左右,放鸭2~3次治虫效果达到90%。该公社黄庵大队3828亩稻田放鸭治虫3次,未用药治虫,田内基本无虫害、无杂草,还节约鸭饲料约15万斤。
70年代后期,各地在开展综合防治中,将保护利用害虫自然天敌作为主要内容。水稻以保护利用蜘蛛、稻纵卷叶螟绒茧蜂为重点;棉花以保护利用瓢虫、蜘蛛、草蛉为主。为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矛盾,在施用农药时,采取错开用药时间,选用选择性农药等办法,避开和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使天敌得以繁殖,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据统计,全省保护利用害虫天敌的范围1980年为52.26万亩,1987年达到1196.15万亩。
宣郎广大型国营农场1979~1981年用大尺蠖、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树害虫2000余亩,防效80.8%~98%。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81~1983年用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防治茶小卷叶蛾157亩,防效80%左右。该所1978~1980年用扁刺蛾核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扁剌蛾1139亩,防效85%~95%。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1981~1983年用菜白蝶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4337亩,平均防效89.5%。阜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79~1983年用粘虫多角体病毒治小麦粘虫450亩,对初孵和一龄幼虫防效分别为80%、71.14%。太和、五河、泗县等县植保站1980~1981年用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1万亩,防效为88~100%,国营九连山茶场1973~1983年用“903”白僵菌防治茶小卷叶蛾10129亩,防效80%。省植物保护总站1984年在25个县进行杀蚜素防治棉蚜、菜蚜示范,对棉蚜防效达85%;用BT乳剂防治棉铃虫、玉米螟、菜青虫、茶蚕、豆天蛾等害虫防效均佳。灵璧、萧县植保站1985年用青虫菌6号防治豆天蛾3万亩,其效果接近菊酯类化学农药。全省生物防治面积统计详见表4—4—11。
安徽省生物防治面积统计表

〔物理防治〕
50年代末~70年代,在稻区大力推行灯光诱杀防治三化螟等害虫,在麦产区开展了摆设糖醋盆和插谷草把诱杀粘虫,在棉区推广了插杨柳枝把诱杀棉铃虫的大规模防治活动。1958年全省共点诱蛾灯5780.36万盏,诱杀螟蛾及其它害虫170.29万斤。1975年芜湖、六安、巢湖、滁县4地区共点诱蛾灯164万盏(包括煤油灯、黑光灯)。1972年全省共摆设糖醋诱蛾盆529.1万个,诱杀粘虫蛾3.05亿只(其中阜阳地区2.4亿只),插谷草把5498.55万把。阜阳地区1972~1974年连续3年大搞糖醋诱蛾和稻草把灭卵,使粘虫大发生年不成灾。沿江棉区1973、1974年大摆“杨柳阵”,全面开展插杨柳枝结合药剂防治,基本控制棉铃虫的严重危害。由于诱杀灭虫的办法必须大面积普遍开展才能奏效,并且费工较多,不易彻底,80年代以来已不再采用。
〔综合防治〕
安徽省50年代起,逐步实行“改治并举,控制蝗害”;采取“防”、“避”、“治”结合,防治水稻螟害;利用抗性品种结合栽培技术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小麦锈病、稻瘟病、甘薯黑斑病和小麦吸浆虫等均见成效。但60年代中后期以来,逐步扩大化学农药的使用,由于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效果高等优点,以致出现单纯依靠化学农药的偏向,在人们心中形成治虫就是打药的片面认识,综合防治的观念淡薄。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的结果,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带来了害虫抗药性、虫害再猖獗和污染的“三害”,成为众所关注的问题。1975年全国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全省各地大抓综合防治的研究和应用,病虫害防治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安徽省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首先从培训干部,更新观念入手。70年代末期以来,省及各地、市、县农业部门多次举办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培训班、研讨会,学习综合防治的基础理论,扭转单纯依靠化学农药的偏向。
全省综防的开展,以水稻、棉花两大作物为重点,还包括小麦、大豆、茶树及“无公害“蔬菜等。
水稻方面:1981年省农业植保部门在繁昌、舒城等县建立了13个水稻病虫综防基点,此后各地也坚持抓点,不断扩大综合防治的推广应用。到1987年基点增加到973个,综防面积达到1124.47万亩。详见表4—4—12。
全省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情况统计表

各地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所采取的配套技术措施,一是改用抗性品种扬稻一号、扬稻二号、浙幅802、二九丰等。1984年统计,全省种植单抗或多抗水稻品种1100余万亩,其中综防区种植511万亩占水稻面积80.1%。二是改进水稻栽培技术,实行健身栽培,包括稀播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烤田和结合栽培制度灭螟等。三是改释放天敌为保护利用天敌,保护青蛙。提倡田埂种黄豆,为蜘蛛等天敌提供转移和栖息场所。推广广德县保护利用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的经验,主要是选用对绒茧蜂杀伤力较小的杀虫双等农药;采用低容量喷雾;将施药时间推迟到绒茧蜂幼虫3龄高峰中后期到4龄高峰前期等。四是放宽防治指标。五是改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六是改进农药施用技术,推广低容量喷雾和秧田根区施药。
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防区内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虫害基本被控制,一般不超过防治指标;白叶枯病明显下降,在综防区未出现大面积流行;纹枯病等与非综防区比,受害面积和受害程度大为减轻。农药用量和防治成本下降。1984年考察结果:繁昌县综防区每亩农药费由1981年2.64元下降为1.58元,比非综防区下降25.1%~ 41.6%;舒城县综防区每亩农药费由1981年2.08元,下降为1.29元,比非综防区下降4.9%~29.3%;巢湖地区综防区每亩农药费由1983年3.24元下降为2.42元,下降25.3%。从全省统计,综防区每1000斤稻谷农药成本已由1980年的4.7元,下降为1984年1.7元。农药残留量下降。1984年,在含山、无为、和县、繁昌、广德、舒城等6个县的综防区和非综防区分别取稻谷样品测定农药残留量,结果是:综防区稻谷“六六六”总含量最低为0.014ppm,最高为0.136ppm;非综防区最低为0.03ppm,最高为0.358ppm。综防区农药残留量比非综防区明显下降,尤以连续几年开展综防的地区下降更为显著。农药中毒事故下降。1987年调查,综防区生产性农药中毒224人次,比非综防区下降56.4%。据典型调查,综防区水稻产量与上年比和与附近非综防区比都有明显增高。舒城县开展综防的千人桥区,1984年早稻平均亩产817斤,比全县早稻平均亩产增收95斤,比附近的南港区增收62斤;双晚平均亩产610斤,比全省双晚平均亩产增收74斤,比南港区增收90斤。综防区由于防治成本下降,水稻产量提高,农民比以往投资减少,收入增多,实际收益增加。根据典型调查,1987年全省水稻综防区纯经济效益,平均每亩11.52元。天敌数量增多。繁昌县铁塔综防区,1982~1984年天敌数量分别比非综防区增加7.6%、8.3%、8.2%。
70年代中期以来,棉花综防已有所开展,推广了科学用药,以益控害等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但综防技术不配套,体系不健全。1983年省组织有关单位建立棉花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协作组,以安庆地区为基点,包括东至、望江、宿松、怀宁、太湖、贵池、枞阳、桐城县及安庆市,分工协作,系统探索棉花综防技术。1984年全省共建立棉花综防示范区12个、面积4.9万亩。1985年向淮北棉区扩大,在萧县、砀山、蒙城、涡阳等县分别建立基点,综防示范区面积扩大到70.82万亩,带动面积108.63万亩,合计179.45万亩,占全省植棉面积50.89%。通过实践制定出全省棉花病虫综防技术体系,主要内容:扩大套种和间作的面积,利用生态控制苗蚜孽生等的作用及蜘蛛、瓢虫、草蛉、食虫蝽等天敌的控制能力,苗期控制用药,以害养益,以益灭害;通过棉株耐害补偿能力和害虫经济阈值的研究,制定了棉蚜、棉叶螨、红铃虫、棉叶蝉、棉小造桥虫等害虫的防治指标,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应用抗性品种、培育壮苗、合理施肥、宽行密株栽培等农业防治措施,增强棉花避害能力;选用氯氰菊酯、乙基硫环磷等高效、低残留并有一定选择性农药;改进施药技术,推广小孔径喷片、涂茎及内吸颗粒剂施药。
棉花病虫综防的实施,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是产量增加、农药费用及防治用工减少。1985年全省综防区平均每亩产皮棉比非综防区增产21.18%;综防区每50公斤皮棉农药费由上年的6~8元下降为1.5~4.0元,比未开展综防区的8~10元下降40.5%~60.0%。综防区天敌种群数量比非综防区明显增多。1986年,安庆地区综防示范区天敌种群数量比一般防治区高33.54%,平均每亩多7400头。萧县,1985年6月上旬调查,综防区百株有天敌2.75~13.75头是1982年同期的50.1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大大减轻。安庆地区1986年统计,综防示范区每亩用药量由过去的1750克下降到313克,并且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已全部被取代,生产性农药中毒和死亡事故已基本杜绝。
上一篇:第二节 病虫草鼠害
下一篇:第四节 农田草鼠害防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