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除草
安徽省于60年代起试验、示范、推广化学除草,但进展缓慢。1979年全省化学除草面积只有7万亩,而且主要在一些大型国营农场。为开展农田杂草防除工作,1979年在铜陵市首次举办安徽省化学除草技术培训班。从那时起到1987年,省、地(市)、县共举办规模不同的训练班803次,受训人数10.5万人次,其中省、地(市)两级培训技术骨干148次,共12876人次;县、区、乡培训92124人次。在做好技术培训的同时,全省印发农田杂草和化学除草技术资料312.69万份,其中省、地(市)两级印发技术资料3.58万份,县、区、乡印发309.11万份。1985年至1987年全省共设有化学除草试验点1426个,试验面积8957亩,试验、示范除草剂品种28个、示范点2377个,示范面积9.27万亩。通过多点试验、示范,筛选了一批适合安徽省不同作物应用的除草剂品种,改进了除草剂的使用技术。1986~ 1987年在安徽省农牧渔业厅植保总站主持下,开展了农田杂草普查,参加调查的有3010人次;调查范围70个县(市)、607个区、2092个乡、6912个村;调查取点5.45万个,面积1627.25万亩,包括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大豆、花生、甘薯、玉米、蔬菜等10多种作物。制作杂草标本1.29万件。调查结果:全省共有农田杂草55种,隶属37个科,其中多年生杂草268种、越年生杂草85种、一年生杂草202种。稗草、看麦娘、猪秧秧、大巢菜、牛毛毡、莎草、香附子、马唐、狗尾草、牛繁缕为十大恶性杂草。根据这次农田杂草普查结果,编印了《安徽省农田杂草名录》,为发展农田化学除草和草害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60年代开始在稻田使用敌稗、除草醚,主要防治稗草。70年代推广2.4——滴丁酯、2甲4氯及敌稗与除草醚混配,扩大了杀草谱。80年代以来引进杀草丹、丁草胺、苯达松、禾大壮、莎扑隆、西草净、恶草灵、威罗生、草克星、果尔及苄嘧黄隆等活性强的品种,改进使用技术,从而使稗草、牛毛毡、瓜皮草、节节菜、异型莎草、三棱草、眼子菜、扁杆蔗草等得以控制。1987年稻田使用除草剂806.5吨,施用面积322.6万亩。
70年代开始在麦田使用2.4——滴丁酯、2甲4氯、绿麦隆等。但长期使用后大巢菜、小巢菜、看麦娘得到控制,而猪秧秧、牛繁缕又蔓延危害。1984年以来,重点推广苯达松、百草敌、施它隆、巨星、异丙隆、绿黄隆、骠马等,使猪秧秧、牛繁缕、播娘蒿、看麦娘、野燕麦等杂草为害减轻。1987年麦田使用除草剂250.2吨,施用面积230.1万亩。
70年代开始在棉田使用氟乐灵、拉索、除草醚等土壤处理剂。80年代以后,推广苯达松、地乐胺、草甘膦、百草枯、稳杀得、盖草能等新品种。1987年棉田使用除草剂3.5吨,防除面积3.2万亩。
70年代大豆、油菜田推广氟乐灵、拉索、除草醚、杀草丹、丁草按等土壤处理剂。1985年改进采用虎威、盖草能、拿捕净等茎叶处理剂,提高了防除效果。1987年大豆和油菜田使用除草剂250.5吨。防治面积274.6万亩。
80年代以来在免耕的小麦、油菜田推广小麦、油菜免耕法,加重杂草危害,采用绿麦隆等除草剂防效不稳定,且易使后茬水稻产生药害,1987年改用克芜踪、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提高了防除效果。
全省化学除草情况详见表4—4—13
安徽省化学除草情况统计表

二、农田鼠害防除
1983年起在阜阳、濉溪、怀远、霍邱、长丰、无为、望江、当涂、宁国和黄山、马鞍山等12个县、市,建立鼠情观察点。其中怀远、霍邱、无为3个县为重点鼠情监测站,固定人员,按照统一方法,对各地鼠害种类、分布及优势种生物学特性等,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观测,并研究制定了鼠害预测预报办法和防治指标,为科学灭鼠提供依据。同年开始在全省各地试验、示范、推广了敌鼠钠盐、杀鼠灵、毒鼠磷等灭鼠药物。其中以敌鼠钠盐推广应用面积最大,一些效果差、对人畜不安全的鼠药已被淘汰。马鞍山市郊区1983年开展3次投放敌鼠钠盐毒饵灭鼠,效果显著,经过防治,害鼠密度由上年的26.36%夹次下降到0.6%夹次,防效达88%~92.1%。1984年在马鞍山市郊、当涂、宁国建立百万亩农田灭鼠示范区,成立灭鼠指挥机构,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指挥,加强领导,开展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培训、统一配制毒饵和统一时间投放毒饵。示范结果,农田灭鼠效果为91.64%,室内灭鼠效果为91.32%。示范区达到把害鼠控制到低密度,基本不危害的程度。其中宁国县使用敌钠鼠盐大米毒饵面积21.68万亩,毒杀害鼠40多万只,核算经济效益为1∶45。全省灭鼠情况详见表4—4—14。
安徽省农田灭鼠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