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植物保护

第五节 病虫测报

一、测报体系
安徽省于1950年夏、秋季为配合第一次飞机灭蝗,在泗洪、盱眙(后归江苏省)建立蝗虫观测点。继而对水稻三化螟、小麦吸浆虫等害虫开展了虫情调查观测,这是预测预报的雏形。1955年根据农业部颁布的《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方案》,在全省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病虫测报体系的建设。早期的病虫测报站大多数建立在农业试验站、农场和农业院校内。1957年,全省建立起9个病虫测报站、观测对象为8种。各站测报对象详见表4—4—15。
安徽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点)及测报对象表


1963年,经安徽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在歙县、宁国、宣城、南陵、巢县、无为、枞阳、望江、桐城、舒城、庐江、寿县、全椒、肥东、天长、砀山、濉溪、怀远、临泉、蒙城、涡阳、亳县等22个县建立病虫测报站,各配备技术干部1~2人,技术工人1人,从1964年起列入事业编制;其余县站和专区中心测报站人员在各地原有编制内解决,专业病虫测报站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1966年,全省县级以上专业病虫测报站发展到62个,专业测报人员99人。70年代初期,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棉铃虫、小麦赤霉病等相继大发生,防治不及时受到损失,引起各级领导对病虫测报工作的重视,促使各级病虫测报事业迅速发展。截止1976年底,全省有专业病虫测报站98个,从事测报的技术人员230人,比1966年分别增长68%和1.32倍。1978年,安徽省农林局植保处正式设立测报科,加强对全省测报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全省确立以砀山、萧县、泗县、临泉、阜阳、阜南、颍上、霍邱、霍山、寿县、凤阳、滁县、巢县、庐江、无为、桐城、望江、宿松、东至、繁昌、当涂、芜湖、广德、歙县等24个病虫测报站为全省重点病虫测报站。初步形成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全省专业病虫测报网络。1985~1987年,建成安庆沿江地区棉花病虫区域性中心测报站,芜湖沿江地区水稻病虫区域性中心测报站,阜阳旱粮病虫区域性中心测报站,及阜南、五河蝗虫中心测报站。到1987年,全省县级以上专业病虫测报站发展到103个,专业测报技术干部420人,比1976年增长70%,并聘用测报长期临时工100余人。
在专业病虫测报站形成与发展的同时,群众性查虫组织也逐步发展。1974年,群众性测报防虫队伍达到鼎盛。据统计,当时全省有社队情报点1862个,配备植保虫情员24万余人。
二、测报制度
1978年安徽省农林局颁布了《安徽省病虫测报站工作试行条例》明确各级病虫测报站职责及各项规章制度,从组织上、制度上巩固发展测报体系。
1978年4月,安徽省农林局植保处制定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记载表册。1979年春,在全省组织一批从事病虫测报多年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研制病虫测报联络发报制度改革办法,1980年起全省陆续实施。该办法是以县级专业病虫测报站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病虫测报办法为核心,以“一病一虫一档”制为基础,对粮棉油20多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规定了一年中定期汇报的统一时间和统一内容,并填制《安徽省农作物病虫情报图》。同年,根据各地病虫测报技术水平和特点,对全省24种主要病虫分别承担系统测报任务,充分发挥各级测报站骨干力量技术优势主导作用,定期召开全省病虫预报分析会商会议,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省、地、县3级发报系统。
三、测报技术
最初开展的病虫测报观察调查缺少统一办法,50年代末期,对全省几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制订了测报办法。其中有《1958年安徽省小麦吸浆虫预报办法》、《1960年安徽省小麦锈病预测预报办法》等。此后,病虫测报对象增加,各级病虫测报站均采用全国制订的统一测报办法。专业病虫测报实行田间调查与点灯诱蛾相结合,定点调查与巡回普查相结合;室外调查与室内饲养相结合;虫情调查与苗情调查相结合;病虫测报与气象预报相结合,病虫测报准确性得以提高。
安徽省于1959年首创对小麦锈病预测预报和防治病虫专业电码。1963年使用全国统一编制的病虫测报专业电码。修订后的全国病虫测报电码经邮电部批准,在安徽也作为公益电报使用,进而发展为模式电报。
1974~1976年,安徽省农林局植保站组织开展了6项测报及防治技术研究协作。其中水稻白叶枯病研究协作组由滁县行署农林局和滁县行署农科所主持;稻飞虱、稻叶蝉、稻矮缩病研究协作组由安庆行署农林局、安庆地区农科所主持;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研究协作组由徽州行署农林局、歙县农林局主持;大豆食心虫研究协作组由阜阳行署农林局、宿县行署农林局、阜阳地区农科所共同主持;棉铃虫研究协作组由省农科院安庆棉花研究所、望江县农林局主持;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由池州行署农林局和池州行署农科所主持。以上协作组分别制定了研究方案,分工负责,采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交流经验。通过协作组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进一步掌握了上述10种粮棉主要病虫在全省发生发展的地方规律和危害情况,对提高测报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对完善测报办法起到很大作用。此后,安徽省测报技术研究向深层次发展,主要成果有: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及测报技术研究,防治指标的修订,数理统计及电子计算机测报上的应用。
1977年,修订了全省30种主要病虫测报办法,由各地试行。此后又制订完成《安徽省茶树主要病虫测报办法》,涉及11种茶树病虫。
70年代中期以来,稻飞虱连年大发生,1976年起,安徽省对稻飞虱发生规律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1977~1980年,安徽省植保总站组织歙县、东至、宿松、望江、芜湖、无为、凤阳等县病虫测报站,安徽农学院植保系,安庆地区农科所等单位参加全国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性害虫远距离迁飞规律和异地测报、地方规律研究协作。根据研究需要,在黄山光明顶、金寨抱儿山建立高山病虫观察站,安置高山捕虫网,进行昆虫高空捕捉,开展昆虫标放回收。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及异地测报获得成功作出了贡献。1979年起,各级病虫测报站将生物数学局部应用于病虫测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综合分析,组建了粘虫、稻螟虫、棉花红铃虫、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等病虫预测回归方程式。80年代初以来,各级测报站将修订防治指标作为一项重要技术改进。通过开展病虫防治经济阈值研究,对病虫为害损失率作出正确测定,据此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改变以往防治指标过高,不讲效益的偏向。这是贯彻综合防治所作出的颇有成效的工作。1982~1984年,全省开展了豆杆蝇、稻纵卷叶螟、棉叶蝉、大豆蛴螬、稻纹枯病、二化螟、稻苞虫、稻蓟马、稻飞虱、小麦白粉病、麦蜘蛛、大豆食心虫等12种病虫的防治指标。1984年重新制订出全省25种主要病虫害防治指标。同年接受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研究课题,由安徽省植保总站和安徽省电子计算机计算中心共同承担“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中长期预报程序系统研究”,阜阳地区病虫测报站、宿县地区病虫测报站等9个单位参加“粘虫、三化螟中长期预报程序系统研究”,历时3年完成该课题。1986年,省植保总站组织芜湖、阜阳、安庆3个区域中心病虫测报站,分别对水稻、小麦、棉花主要农作物47种病虫研制调查资料统计标准模式报表300余种,使全省测报办法逐步趋向标准化、规范化。1987年,安徽省植保总站与安徽省农学院植保系共同主持,开展《水稻纹枯病预测预报模型研究》,安徽省植保总站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共同主持开展安徽省稻纵卷叶螟迁飞预测模型及种群生命系统模型研究。第一年协作进展顺利,为最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奠定了基础。
四、技术培训
安徽省从1956年起连续选派人员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全国病虫测报技术训练班,特别是1978年以来地县测报专业干部20余人接受农业部在南京农业大学常年举办的测报技术训练班培训,系统学习测报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安徽省并于1963~1984年先后举办6次大中型测报技术训练班。其中于1963年2月和12月在芜湖先后举办2次训练班,参加学习的人员近150名。训练班测报教学内容包括病虫预测预报基础理论,及稻螟虫、地下害虫、棉花害虫、蝗虫、小麦锈病、赤霉病、粘虫、地老虎、玉米螟、稻苞虫等11种病虫测报技术。邀请省内外著名教授、专家15人为训练班作专题学术报告。采取讲课、讨论、实习三结合学习方法,测报干部技术理论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病虫测报技术的发展和测报事业的迫切需要,1979~1984年的6年中,集中举办了4次较大规模的测报培训班,其中1979年春在当涂县红星大队举办的培训班,以病虫测报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230名测报干部参加学习,为期30天。该期训练班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教授25位为学员讲课。通过培训,测报干部技术知识获得更新。1980年春,在庐江县白湖农场举办训练班,有150多人参加学习,以全国全省统一测报办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同时也对统计分析预报、病虫测报专业电码使用等实用技术进行了培训。1982年11月在固镇县新马桥安徽省农业干部学校举办的训练班有230多人参加,主要培训对象是从事测报工作时间不长的测报新手。1984年12月在安徽省电子计算机计算中心举办的技术培训,以病虫数理统计预报和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内容,54名测报技术人员参加,为期20天。以上省级举办的6期病虫测报技术训练班,参加学习人员达814人次,既培训了一批从事测报事业的新手,又提高了一批从事测报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上一篇:第四节 农田草鼠害防除
下一篇:第六节 植物检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