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疫工作
安徽省于1956年8月建立省植物检疫站。同年10月建立芜湖、安庆、徽州、六安、蚌埠、阜阳等6个专区(市)级植物检疫植物保护站。全省配备专职干部58人,各县农业及有关部门设兼职检疫员268名。1964年按照国家规定接管对外植物检疫工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合肥植物检疫站。1981年增设合肥植物检疫站芜湖分站。到1986年,全省县级以上专职检疫队伍发展到275人,兼职检疫员及特邀检疫员625人。
在植物检疫事业开创过程中,省及各地首先开展了植物检疫人员的培训。安徽省农业厅于1956年12月~1957年1月底举办了1期大型培训班,各专区农业局,国营农场及重点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专业干部228人参加学习。1964年12月底至1965年2月初在芜湖农业学校举办训练班,全省各专区检疫干部及种子检疫干部60余人参加学习,历时40天,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就植物检疫基础理论、棉花枯、黄萎病和马铃薯块茎蛾等18种检疫对象的发生规律、检疫检验操作技术等,作了系统讲授。1986年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举办的植物检疫培训班有120名专业检疫员参加学习。在省举办植物检疫培训班的同时,各地、市、县相应地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大量培训植物检疫人员,1983~1987年全省各级通过层层培训,参加学习的有6045人次,突出进行了检疫法规条例方面的学习培训。
1957年国务院颁布《国内植物检疫试行办法》。为贯彻执行国家植物检疫条例、法规,安徽省农业厅于1959年制订《安徽省调运种子苗木实施检疫暂行办法(草案)》,由各地试行。1964年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转各地执行。1983年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内植物检疫条例》,同年10月农牧渔业部发布《国内植物检疫细则》,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农业植物检疫实施办法》。上述检疫条例和规定是开展对内、对外检疫一切工作的根据,保证植物检疫沿着法制化道路前进。
同年国家农业部公布《国内植物检疫试行办法》规定32种病虫为国内检疫对象。安徽省补充玉米干腐病、小麦黑颍病、甘薯茎线虫病、桑紫纹羽病、紫云英结瘿病、梨团蚧、黄麻炭疽病、茶饼病等8种病虫为植物检疫对象。1980年3月农业部公布《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昆虫、杂草共58种(类)。在1983年农牧渔业部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以下16种病虫、杂草为国内植物检疫的重点对象,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棉花黄萎病、棉花枯萎病、毒麦、甘薯瘟病、马铃薯癌肿病、柑桔黄龙病、小麦一号病、美国白蛾、小麦黑森瘿蚊、葡萄根瘤蚜、苹果蠹蛾、苹果绵蚜、柑桔大实蝇、柑桔疡溃病、谷斑皮蠹。1985年5月,安徽省农牧渔业厅补充以下8种病虫杂草作为省内植物检疫对象,即小麦腥黑穗病、水稻粒黑粉病、甘薯茎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桑树萎缩病、红麻炭疽病、四纹豆象、豚草。
二、检疫调查
自1955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多次大规模检疫调查。1955~1987年统计,全省累计参加检疫调查的人数为37万余人次,调查各种作物面积7000余万亩次。
1955年首次开展的检疫调查以凤阳农业学校植保专科学生为主,共110人参加调查,调查范围为57个县,416个乡,8个国营农场,实地调查面积27918亩,检查作物种子143.5万公斤,苗木11.36万株。查明了马铃薯块茎蛾、茶饼病、桑萎缩病、桑紫纹羽病,马铃薯黑胫病等发生情况。
1957年夏秋季,凤阳、芜湖、安庆农业学校学生908人,及各地农业干部315人,投入检疫对象普查,历时60天,调查范围涉及68个县,705个乡,119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实地检查稻、麦、棉、玉米等14种作物,面积74.33万亩,果树38.45万株。调查中发现22种危险性病虫杂草,初步划分了几种主要检疫对象的疫区和保护区。
1965年开展棉花枯萎病、黄萎病专题调查,300多人参加,对历年外调种子任务大的宿松县、望江县、东至县、贵池县、定远县、凤阳县、嘉山县、巢县、和县、无为县、萧县、砀山县、宣城县、繁昌县等14个县,72个公社,172个大队和安庆、萧县、望江、巢县、寿县等棉花原种繁殖场开展调查,共计面积80万亩,查明棉枯黄萎病发生面积628亩,其中贵池县18亩,东至县14亩,萧县341亩,各棉种场255亩。
1976~ 1979年,连续4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小麦一号病、小麦腥黑穗病、全蚀病、毒麦、棉花枯黄萎病、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为重点对象的检疫调查,平均每年参加调查人数达2.7万人次,调查面积519万亩,基本摸清主要植物检疫对象分布,编制了分布资料。
1982~1983年,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棉花枯萎病、黄萎病专题普查。全省统一印刷调查表格10万份,印发技术宣传资料5.4万份,培训调查人员16721人次。调查范围为5个植棉县市的980个人民公社,6897个生产大队,45个棉花良种场,共计面积255.56万亩,占全省植棉面积的55.7%,查出发病面积16.26万亩,占调查面积的6.36%。1984年全省各地开展了7种作物11种检疫对象调查,有12350人参加,调查面积847.19万亩。查明毒麦分布于39个县、市,面积89万亩。其中巢湖地区发生面积30.8万亩,占全省分布面积34.61%;小麦腥黑穗病发生24个县;棉枯萎病分布面积27万亩,发病严重的萧县病田面积16万亩,占全省发病面积59.3%,占该县植棉面积61.5%,当年为害损失皮棉1600吨;桑萎缩病分布于23个县、市,发病面积8.8万亩,病株121万株。其中徽州地区发病5.25万亩,占全省发病面积60%;金寨县发病面积3万亩,损失桑叶188万公斤。
1985年,全省有2万多人次投入11种检疫对象疫情调查,调查工作在59个县市、2310个乡、7406个村进行。该年新增的调查对象有稻粒黑粉病、红麻炭疽病、美国白蛾等3种。稻粒黑粉病在稻区普遍发生,以杂交稻制种田为重。阜南、颍上、蒙城县红麻炭疽病较重。
1986年对14种主要检疫对象开展重点调查或抽查,首次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豚草列入调查对象。全省投入调查的有2.3万人次,调查面积1135.4万亩,通过调查澄清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苹果蠹蛾、葡萄根瘤蚜等检疫对象在安徽尚未发生。豚草在和县、宣城、广德、郎溪等地已有发生。对毒麦、腥黑穗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稻粒黑粉病、红麻炭疽病、柑桔溃汤病、花生根结线虫等8种检疫对象,进一步摸清了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
1987年全省开展了11种作物、18种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调查。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展迅速,发展面积达36.03万亩;毒麦及腥黑穗病病情有所减轻,呈现下降趋势。水稻稻粒黑粉病、柑枯溃汤病、红麻炭疽病、豚草分布范围扩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三裂叶豚草等10种检疫对象均未发现。
三、产地检疫
60年代初期,在六安、芜湖等地分别对小麦普通腥黑穗病、粒线虫病、水稻白叶枯病开展田间疫情调查,并以此作为小麦、水稻种子外调签证的依据。1976年以后,省地曾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去海南岛、山东等地对计划调入安徽省的水稻、小麦进行产地检疫,以防止细菌性条斑病、凋萎型白叶枯病、小麦全蚀病等借种子调运传入。
1958年蚌埠、阜阳、六安、芜湖专区及合肥市所属农区试验站、良种繁殖场、园艺场、蚕场等38个单位,建立水稻、小麦、棉花、甘薯、玉米、苹果、柑桔、桑树等8种作物无危险性病虫种苗基地7500亩。80年代以后,按照全国统一规定的全国种苗产地检疫技术操作规程,于1983~1987年首先在阜阳地区柴湖农场,相继在宿县、砀山、萧县、和县、界首、六安、全椒等地开展了小麦良(原)种产地检疫规程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在阜阳地区许寨棉种场、巢县独山农科站及望江、和县、嘉山、霍邱、宿县、天长等地开展棉花良(原)种产地检疫规程试点。到1987年,全省共建立小麦、水稻、棉花、玉米、大豆、苹果、桑等作物无检疫对象种苗繁殖基地面积128.06万亩,繁殖无病良(原)种17594万公斤,苗木11249万株。详见表4—4—16。
安徽省无检疫对象种苗繁殖基地建设情况表

四、调运检疫
1956~1982年,全省经检疫检验签证调运的种子约3000万公斤。1983年全国植物检疫条例颁布实施,调运检疫制度进一步健全,1986年全省共出具检疫证书2319份,经检疫调出种子812万公斤,苗木128万株,收到调入种苗检疫证书1098份,复检的种子350万公斤,苗木1300万株。
在对外进出口检疫方面,1983~1987年全省共出口检疫462批次,检疫出口农产品数量108643吨。进口检疫种子60批次,28965公斤,进口检疫苗木24批次,76449株。详见表4—4—17。
安徽省进出口检疫情况表

1963年从法国进口粮食中,发现谷象与毒麦;1964年从加拿大进口600万公斤大、小麦中有小麦霜霉病。1972年从伊拉克进口的蜜枣和1979年从巴基斯坦进口的皮棉带有谷斑皮蠹。1986年由法国进口3公斤低芥酸油菜籽,查见带有多种杂草籽。由荷兰引进的郁金香、小昌兰等花卉检出带有病毒等。植物检疫部门,配合粮食、商业、供销等部门采取加工食用、熏蒸消毒及隔离试种或销毁等检疫措施予以处理,同时对安徽省调出的种子苗木及农副产品,则按检疫要求,先后检出绿豆象、粉斑螟、板栗象虫甲、大蒜花叶病、花卉根线虫等,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剔除与消毒处理,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维护国际贸易信誉。
五、铲除措施
安徽省开展植物检疫工作以来,坚持“边查、边治,查治结合,治内控外”的做法,以防止检疫性病、虫、杂草扩散蔓延。对于棉花枯萎病、黄萎病主要采取“抓两头,压中间”的办法,即以种子消毒保护无病区为重点,以轮作换茬,选用抗病品种等综合措施,消灭零星病田,压缩轻病田,改造重病田。70年代末期,全省“两病”发生面积一直稳定在5万亩以下。但是,由于“鲁棉1号”、“中棉所10号”等感病棉种大量种植,病情再度蔓延。为抑制枯萎病的扩展,从1979年起,在重病区引种抗病品种“86—1”,1983年无为、东至、萧县等重病区推广种植“86—1”品种,使枯萎病发病率由原来的50%压低到1%以下。至1986年全省抗病品种种植面积达37.35万亩。在采取种植抗病品种的同时,还采用棉种消毒、药剂铲除等办法。1982~1984年全省采用多菌灵,402药剂浸种,硫酸脱绒处理棉种400多万公斤,占用种量10%;轮作换茬14.67万亩;采用棉隆、DD混剂、氨水等消灭零星病田4千余亩。1987年全省防治枯黄萎病面积达100多万亩,占植棉面积的30%。其中推广无病基地的无病种子320万公斤,药剂消毒种子236.6万公斤,土壤消毒和挖除病土5.65万亩,拔除烧毁病株852.5万多株。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8万余亩。对于小麦腥黑穗病、毒麦的防除,以种子处理为中心,开展群众性防治。阜阳地区以晚茬麦为重点,全区药剂面积由上年的24万亩下降到1万亩。六安地区用冷浸、日晒、石灰水浸种方法处理麦种755万公斤,占秋播用种量30%左右。1985年,全省各地对小麦腥黑穗病、毒麦采取种子处理与田间拔除病株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展防治,处理种子3000万公斤,田间人工拔除病麦54.63万亩。1987年在病区推广无病基地生产的健康良种1195万公斤,处理麦种6000万公斤。其中药剂消毒种子450万公斤,轮作换茬100万亩,人工拔除病株100万亩,累计防治腥黑穗病、毒麦的面积达680多万亩。通过连续开展防治,各地毒麦和腥黑穗病发病范围和危害程度均显著缩小和减轻。江淮地区和沿江江南毒麦混杂率一般控制在1%以下。阜阳地区1987年小麦腥黑穗病发生面积下降到0.6万亩,只相当于1976年发病面积的2.5%。
对于柑桔溃疡病、桑树萎缩病,坚持查治结合的检疫措施,一是发现病株挖除烧毁。歙县园艺场数年来坚持该项措施,人工挖除烧毁病株共8万株,1985年溃疡病病株率由原来的30%下降到万分之三。1987年安庆、六安、宣城地区、黄山市狠抓桑萎缩病防治,共挖除病株91.21万株。二是加强产地检疫和苗木消毒处理。1976年歙县对从浙江调入的柑桔苗15万株集中使用链霉素消毒处理。1987年安庆地区药剂消毒柑桔苗40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