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植物保护

第七节 化学农药和施药器械

一、农药品种
〔杀虫剂〕
民国35~36年(1946~1947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提供安徽无机杀虫剂5.1吨,其中砒酸铅2.1吨,砒酸钙2.1吨,氟矽酸钠0.9吨。经省农林处分配于安庆(皖西农业辅导区)、蚌埠(皖东农业辅导区)、六安(皖中农业辅导区)、芜湖(皖南农业辅导区)和休宁(省立第三区农场)等地,防治蝗虫、菜青虫、猿叶虫等,施用作物为大麦、小麦、蔬菜和旱杂粮等,施用面积4.348万亩。
建国后,1950年开始供应使用有机氯杀虫剂,主要品种有六六六、滴滴涕等,防治蝗虫等害虫,用量15吨,施用面积10万亩。1951~1982年,全省供应六六六57.345万吨,滴滴涕6.25万吨,平均每年用量占农药用量的70%左右,是使用时间最长、用量最大的杀虫剂品种,有效地防治了蝗虫、小麦吸浆虫、粘虫、玉米螟、豆天蛾、地下害虫、棉蚜、水稻螟虫等多种害虫。1983年国务院决定停止生产高残毒重污染的六六六、滴滴涕,安徽省农牧渔业厅积极采取措施,加快高效低毒农药品种的使用,1985年顺利完成了取代工作。
有机磷杀虫剂于1958年开始大量使用,主要品种有1605、1058等,防治棉蚜、地下害虫等,用量79吨,施用面积80万亩。1959~ 1979年,陆续使用敌百虫、乐果、敌敌畏、3911、马拉硫磷、磷胺、倍硫磷、杀螟松、辛硫磷、哒净松、亚按硫磷、二嗪农、氧化乐果、甲胺磷等十几个品种,每年用量52~7881吨,施用面积50~750万亩。1980~1987年引进甲基异柳磷、乐斯本、伏杀磷、喹硫磷等有机磷新品种,开始示范推广工作,有机磷杀虫剂每年用量3000~5500吨,施用面积3000~5000万亩。有机磷杀虫剂品种之多,居杀虫剂之冠,对控制棉花、水稻、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蔬菜、果树、茶树等多种作物害虫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9年引进第一个氨基甲酸酯杀虫剂——西维因。尔后引进害扑威、叶蝉散、混灭威、速灭威、仲丁威等对稻飞虱和稻叶蝉特效速效的品种,还引进呋喃丹、涕灭威、抗蚜威等对蚜虫、地下害虫毒力大残效长的品种,品种数量仅次于有机磷,居第二位。1960~1965年每年用量50~100吨,施用面积30~50万亩;1970~1979年每年用量150~300吨,施用面积100~250万亩;1980~1987年每年用量3700~ 8000吨,施用面积800~1200万亩。
有机氮杀虫剂的使用始于1974年,主要品种是杀虫脒,曾广泛用于防治水稻、棉花、果树、茶树、蔬菜等多种作物害虫,每年用量100~970吨,施用面积100~1000万亩。杀虫脒残留期长,有较突出的慢性毒性。1982年国家规定杀虫脒仅限于在棉花和水稻上使用,并规定了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1980~1987年杀虫双在水稻害虫防治中应用广泛,每年用量3000~5000吨,施用面积1500~2500万亩,已成为优良的当家品种。
1982年起逐步扩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应用范围,主要品种是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接着引进氯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中西除虫菊酯、顺式氰戊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等品种,在棉花、大豆、蔬菜、果树、茶树等作物上大面积应用,施用面积已由1983年的100万亩发展到1987年的2500万亩,占杀虫剂施用面积的20%左右,其中棉施用面积达75%左右。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是继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之后,在全省害虫化防上产生巨大作用的又一大类杀虫剂,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类杀虫剂。
〔杀菌剂〕
民国35~36年(1946~1947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提供安徽杀菌剂1.8吨,其中硫磺粉0.9吨,谷仁乐生0.9吨,防治小麦黑穗病和锈病,面积1000亩。
建国后,1952年开始供应无机杀菌剂,主要品种有硫磺粉、石硫合剂、硫酸铜、波尔多液、氟硅酸等。还供应有机汞、有机硫、有机砷和苯系列杀菌剂,主要品种有赛力散、西力生、富民隆、代森锌、代森铵、福美双、退菌特、稻脚青、五氯硝基苯、六氯苯、敌锈钠等。以上杀菌剂每年用量500~1500吨,施用面积80~150万亩。其中赛力散、西力生、富民隆等汞制剂,因污染环境,危害人畜,1971年国家决定停止生产,并禁止在粮食作物上使用。这些无机和有机杀菌剂是保护剂,不能渗入植物体内起杀菌作用,对花器侵染的病害、维管束病害和已经发生的病害几乎无效。1970年开始引进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杀菌剂,主要品种有稻瘟净、克瘟散、叶枯净、多菌灵、托布津等,每年用量800~2000吨,施用面积1000~2000万亩。1982年又相继引进了效用更高的内吸杀菌剂,主要品种有粉锈宁、富士一号、三环唑、瑞毒霉、乙磷铝、杀毒矾、百菌清、速克灵、双效灵、拌种双、叶青双等,每年用量2500~3000吨,施用面积2500~3000万亩。由于内吸杀菌剂的广泛应用,才真正使保护性杀菌剂无能为力的一些病害得以控制。1965年全省曾列出十大重要难治病害作为攻关项目,现在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小麦锈病、白粉病、油菜菌核病、蔬菜霜霉病等已有有效的药剂防治;棉花黄萎病、枯萎病这些有多种传染途径的病害也找到种子消毒和病田铲除的有效药剂;苹果腐烂病这种与栽培有密切关系的病害,也筛选出了较好效果的药剂。
1974年开始应用生物合成抗生素防治农作物病害,主要品种是灭瘟素,防治水稻稻瘟病,用量0.5吨,施用面积5000亩。1976年引进井岗霉素,接着又引进春雷霉素(加收米)、公主岭霉素等品种,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麦类纹枯病、棉花立枯病等。这些抗生素中,发展最快的是井岗霉素,1980年年用量5吨,施用面积5万亩,1987年用量增加到600吨,施用面积618万余亩。每年用量5~550吨,施用面积5~550万亩。
〔除草剂〕
60年代开始应用苯氧羧酸、二苯醚、酰胺和酚类除草剂,主要品种有2,4滴丁酯、2甲4氯、除草醚、敌稗、五氯酚钠等。防除水稻、小麦等作物田杂草,每年用量0.1~0.8吨,施用面积200~800亩。70年代开始应用三氮苯、苯胺、取代脲和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主要品种有玛津、扑草净、氟乐灵、利谷隆、绿麦隆、燕麦畏、杀草丹等,防除水稻、小麦、大豆、杂粮等作物田杂草,每年用量1~20吨,施用面积0.4~8万亩。80年代试验和推广了一批高效、安全、经济、适用的除草剂新品种,主要有甲草按、乙草按、丁草胺、克草胺、都尔、大惠利、地乐胺、莎扑隆、虎威、禾大壮、草长灭、卫农、苯达松、恶草灵、克芜踪、草甘膦、稗草稀,还有高效茎叶处理剂拿捕净、稳杀得、禾草克、盖草能、百草敌、施它隆、异丙隆、农得时、甲黄隆、绿黄隆、果尔、草克星等。与原有除草剂品种配套使用,形成了新的除草剂品种结构。广泛防除水稻、小麦、大豆、油菜、棉花、花生、玉米、蔬菜、果树、茶树等作物田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年用量51~2245吨,施用面积20~850万亩。1987年,全省油菜和小麦化除476万亩,其中茎叶处理剂防除96万亩,占20%。
化学农药品种结构详见表4—4—18、4—4—19、4—4—20。
安徽省化学农药的品种结构表(一)


二、施药器械
民国35~36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无偿提供安徽喷雾器118架、喷粉器7箱,分配到各农业推广辅导区和省属农场使用。建国以后,1950年国家提供安徽喷雾器1038架、喷粉器689架、拌种器73架,发往各地示范推广。1952年起施药器械由供销社组织供应。50年代使用的压缩式喷雾器和胸挂式喷粉器等手动药械至今还广为应用。1952年手动药械全省保有量为3100架,1987年增长为224.58万架。但已开始被高效率的喷雾、喷粉器所代替。
60年代大力推广应用背负式喷雾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机型。7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引进背负式、担架式、手持式电动和机动弥雾喷粉机,1987年已发展到18050台。施药器械的更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详见表4—4—21


三、施药技术
安徽省50年代使用的药械,主要为单管喷雾器和手摇喷粉器。60年代逐步推广压缩喷雾器,主要机型有552丙型、工农—16型、长江—10型、飞燕—12型、联合—14型等。但施药技术工效低、防效差,农药利用率低,成本较高,污染较重。1974年开始推广应用机动超低容量和低容量施药技术,主要药械是东方红—18型、泰山—18型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每年投入使用200~500台;1979~1984年10000~ 9800台;1985~ 1987年1000~18050台。采用机动超低容量和低容量施药,一般年份1500万亩,最高年份3000万亩。1975年以来,省辖16个地市74个县(市)防治小麦、水稻、大豆、棉花、茶树、果树、蔬菜病虫的应用表明,机动超低容量和低容量施药技术具有防效高,比手动高容量施药一般提高防效10~20%;用药省,在防效相近的情况下,比手动高容量施药一般节省农药20~30%;工效高,日施药水田60~70亩,旱地可达100亩,比手动高容量施药提高工效30倍左右,在水源缺乏的山区,可提高工效50倍左右;效益高,比手动高容量施药一般降低成本10~20%,增加收益5~10%。安徽省在推广使用机动超低容量和低容量施药技术的同时,对手动施药器械进行了改造。1979年,手动低容量施药技术开始在全省推广应用,将原来的铜质1.3和1.6毫米的喷孔片改为不锈钢质、陶瓷质0.7和0.8毫米的喷孔片,该年改手动高容量为低容量喷雾器1.5万~2.5万架,应用面积100~200万亩。1983年以后,年改5万~10万架,应用面积500~800万亩。至1987年底,全省共改49万余架,应用面积4000多万亩。手动低容量施药技术用于防治水稻、小麦、旱杂粮、棉花、大豆、蔬菜、茶树病虫草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比手动高容量一般提高防效5~10%;在防效相近的情况下,比手动高容量一般节省农药5~10%;日施药水田15~20亩,旱地25~30亩,比手动高容量施药提高工效5%左右。
1952年泗洪县(现属江苏省)一带发生严重蝗灾,空军派出飞机进行大面积喷药防治试验,取得90%以上的效果。1954年淮北地区用飞机进行大面积喷药治蝗,收到良好效果。飞机灭蝗的成功,拓宽了飞机施药技术应用范围。1956年在宿松县首次用飞机防治棉花害虫。1959年7~8月,沿江安庆棉区和淮北宿县棉区棉虫大发生,省民航出动飞机喷药,控制了棉铃虫、棉红铃虫、棉红蜘蛛的危害。1960年开始对沿淮一带暴发性小麦粘虫进行飞机施药防治。1966年寿西湖、潘村湖等12个农场应用飞机喷药防治粘虫160万亩。以后每隔2~3年用飞机喷药防治粘虫一次。1961年7~8月,淮北地区应用飞机喷药防治大豆造桥虫100万亩。1968年夏季,寿县寿西湖农场应用飞机喷药防除稗草、牛毛毡、异型莎草、鸭舌草等稻田杂草。1975~1979年阜阳和宿县地区连年应用飞机防治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等麦类病害。1980~1987年沿淮和淮北的阜南、颍上、临泉、利辛、涡阳、凤台、霍邱、寿县、宿县、灵璧县以及寿西湖、东风湖、方邱湖农场,应用飞机喷药防治小麦蚜虫、粘虫、吸浆虫和白粉病、赤霉病,年均作业100万亩左右。农民看到飞机喷药治虫,深受感动,他们说,只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真正为咱百姓排忧解难。
1982年开始推广有效低剂量施药技术。就是在农药应用中,把常规用量适当降低,同时获得相近的防治效果。1983年江淮稻区防治稻蓟马、稻纵卷叶螟和稻叶蝉,将50%甲胺磷亩常规用量50~100毫升(有效量25~50克)降为25毫升(有效量12.5克),同样收到90%的防治效果。从而节省农药、降低成本、减少中毒,延缓抗性,提高了农药的适用周期。至1987年全省应用面积3000万亩,少用农药800多吨。
1976年以来,推广应用呋喃丹、甲胺磷、涕灭威土壤深施技术,至1985年全省应用面积1200万亩。同时推广农药涂茎、细土扬撒施用技术,1985年全省氧化乐果和久效磷涂茎防治棉蚜150万亩。晶体敌百虫毒土扬撒防治小麦粘虫100万亩。
为了做好农药安全使用工作,历年来各地都开展农药安全使用的宣传和技术指导。1977年省植保站在颍上县首次举办全省机动施药技术训练班,1982年又在广德县举办第二次全省施药技术训练班;以后,各地市县逐渐扩大培训,为农村培养1万多名机手。还培训农民技术员、供销社营业员、保管员卫生防疫员和乡村医生。80年代初,面对农药中毒的严重情况。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4月发出《关于认真做好防止农药中毒工作的通知》;7月又发出防止农药中毒的明码电报。农业、供销和卫生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做好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指导、供应、保管、防护、治疗等工作。省农业厅专门召开了农药安全使用会议,研究落实防范措施,配合供销部门引进低毒农药新品种;各地采用广播、幻灯、小册子、技术咨询、田头指导等方式,广泛宣传普及安全用药知识。省植保总站每年举办1期农药技术训练班,传授新农药的特性和使用技术,翻印《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万份,《农药中毒及其预防知识》2500份,《农药安全使用挂图》6.1万份,购买《农药安全使用幻灯片》350套,分发各地。1982年9月根据省政府的指示,省农业、供销、化工、卫生部门成立了省农药安全使用检查组,先后赴六安、阜阳、宿县、巢湖、安庆5个地区和霍邱、涡阳、宿县、怀远、无为、庐江、怀宁、桐城8个县以及一些重点社队检查农药安全使用工作情况,部分地市县还自行组织检查,有力的推动了安全用药工作。
在开展农药安全使用的同时,各地还加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指导,在开展综合防治中将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作为主要内容。一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地下害虫防治上,推广辛硫磷,减少对硫磷(1605)、淘汰甲拌磷(3911)。1983~1985年仅宿县地区就应用辛硫磷拌种13476吨,占防治面积的50.23%。在水稻综防区,推广杀虫双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叶蝉散、速灭威防治稻飞虱、稻叶蝉;井岗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川化——
018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对于一时难以淘汰的甲胺磷、呋喃丹等剧毒农药,则控制使用,使农药中毒事故明显下降。在鼠害防治上,推广马鞍山市、宁国县应用敌鼠钠盐大米毒饵开展百万亩农田灭鼠经验,防止了人畜二次中毒事故。二是改进施药方法。推广机动超低容量、低容量、手动低容量和有效低剂量施药技术,降低用药量,减少农药污染,防止中毒事故。三是放宽防治指标。使施药次数和面积大为减少,防治成本及农药中毒事故相应下降。沿江地区实行综合防治,放宽防治指标,棉花苗期基本不用药。稻区一改过去普遍施药治螟的方法,分类指导,因田挑治,治螟面积比往年明显缩小。
由于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农药中毒事故逐年下降。1983年全省农药中毒下降到15519人,死亡下降到1595人,其中非生产性中毒5082人,死亡1478人;1985年中毒下降到10861人,死亡下降到1258人,其中非生产性中毒5669人,死亡1199人;1987年,中毒下降到7271人,死亡下降到1084人,其中非生产性中毒3844人,死亡1051人。详见表4—4—22。
安徽省农药中毒情况表

上一篇:第六节 植物检疫
下一篇:第八节 农村植保服务组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