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农具

第三节 改良农具

安徽省的农具改良与改革工作始于1950年秋。当时中共皖北区委和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决定建立农具厂改良旧式农具。1951年秋农具厂从当地招聘能工巧匠,先后改制成功的农具:铁弓犁(犁辕)、改良犁、改良耙、密植耧(耩子)、改良龙骨水车及布篷风力水车等,比旧式农具工效高、耕作质量好。
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一些能工巧匠,自发地改进了一些旧式农具。阜阳县插花区一木工,改制成能带水播种的耩子;肥西、嘉山两县铁业社研制成功“白砂犁镜”(犁铧、犁面)和“白口铁犁镜”,逐步代替了农村普遍使用的“怀庆府”犁面;肥西、阜阳等县制造的轻便改良犁;滁县采用旧式犁的铁犁弓装上新式步犁的犁头制作的改良犁,都受到农民的欢迎。
1957年冬,安徽省农村全面掀起了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土方任务为8亿立方米。中共安徽省委加强了对工具改革的领导,支持和帮助群众创制和改制大批运土工具,提高了工效,减轻了劳动强度。1958年3月,举办全省农具改革展览会,共展出改良和改革农具180件。同年5月,参加国家农业、林业、交通、机械、轻工、商业等7个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农具展览会,安徽省参展的225件产品中有22件(种)大中型改良农具,被选定向全国推荐的产品;6名在农具改良中做出优异成绩的能工巧匠,被评为全国农(工具改革的“土专家”,占全国农(工)具改革“土专家”总数的50%。
安徽省的农(工)具改革运动,从水利施工工具和运输工具的改革,逐步发展到耕作、插秧、植物保护、收获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活工具等方面的改革。1958年7月,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迅速在农村开展农具改革运动的指示》,省委成立了农具改革办公室,接着省农业厅和各专、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7月13日,省委在阜阳专区召开了全省专、市负责人参加的农具改革现场会,动员全省普遍地开展农具改革运动。同时在合肥举办了安徽省第二届农具改革展览会,共展出各种大中型改良、改革农具250多件,各种小型改良、改革农具和水利工具、风力、水力机具、滚珠轴承等共100多件。展览会之后,全省农具改革运动势头更猛,到1958年底全省共创制、发明、改良农(工)具1.9万,多种推广使用新式农(工)具3700余万件;生产滚珠轴承1200万套,有300万件农(工)具安装上了轴承。
1959年10月上中旬,全省共创制和改革各种农(工)具2800多万件,平均每月达到280多万件。1960年1月,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又在合肥四里河举办了第三届农具展览会,送展农具1600多件(部),评选出各种先进的改良农具195件(部)、先进个人和“土专家”603人、先进地区和先进单位415个。
安徽省农(工)具改革运动,从1957年11月至1960年4月,共创造和改进各种先进农(工)具4518种,推广使用达7950万件(部)。但是,由于当时对农(工)具改革运动,提出实现轴承滚珠化,土地深耕绞关化,运输车子化、索道化,插秧机械化等过高要求,加上当时存在着“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等不尊重科学的错误做法,致使制造出来的绝大多数农具只能看不能用或稍用的即坏;有些原来使用性可靠、坚固耐用的农具,不但没有改好,反而越改越坏,给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这次农具改革改良运动实际成效甚微。
上一篇:第二节 新式农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