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饲料加工业
建国以前,安徽没有饲料加工。5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集体养猪业的兴起,青贮、醣化饲料技术不断推广,饲料加工的粉碎机、切割机、碾米机、打面机和青料的打浆机,在农村广泛使用,并陆续办起小型饲料加工厂。至70年代末,全省使用饲料加工机械发展到10万多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安徽广大农村涌现出大批的饲养畜禽重点户和专业户,合肥、淮南、蚌埠、淮北、铜陵、芜湖等市,相继办起了工厂化蛋鸡、肉鸡饲养场。对此,安徽省政府于1983年作出“加快发展饲料工业,大力生产配(混)合饲料”的决定,把饲料加工列为安徽省基本建设的重点,筹集资金兴办市、县饲料加工厂。至1985年,全省饲料加工、销售体系基本建立;饲料部门建成年产0.8~3.0万吨各类饲料厂86座,形成生产能力92.8万吨。1987年全省已投产的饲料厂311座,其中:饲料系统86座,农垦系统14座,水产系统45座,畜牧系统24座,劳改系统2座,乡镇企业140座。饲料系统还建成21个颗粒饲料生产车间,全省生产能力152.2万吨,其中粮食系统95.8万吨。此外,粮油加工业还设饲料加工车间294个,年生产能力73.9万吨。1987年,粮食部门配、混合饲料总产量86.61万吨,其中饲料系统55.63万吨,为1983年的154倍。
1987年,全省配、混合饲料中,家禽饲料占总产量的9.18%,猪饲料占85.84%,奶牛饲料占1.5%,其它3.48%。禽料少,猪料多,是安徽饲料品种构成的一个特点。1983年以前基本是单一饲料,而后主要是混合料,并逐步实现配合饲料为主。1987年配合饲料占饲·0 1 5·①都是饲料工业中应用的吸附剂,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料总产量的50%左右。饲料系统的配合饲料占饲料总产量的7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安徽在发展饲料工业的同时,注意饲料化验室的建设,重视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测。从1983年起,饲料行业先后配备了85个化验室,全面承担原料、加工过程和成品出厂等环节的质量检验,负责饲料企业产品质量的监检工作。同时,还积极培训化验人员,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部分饲料企业,已做到配方科学化,产品标准化,包装规范化。全省饲料行业,已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省厅(局)级科技进步奖9项,地方级2项。开发利用饲料资源共38个品种,有10个优质产品,其中生长肥育猪配合饲料部优产品1个,蛋鸡、肉鸡、生长肥育猪配合饲料省优产品3个,行业优质产品6个。各种配合饲料,经广大群众的实际使用,效果明显,料蛋比2.8~3.1∶1,肉鸡的料肉比2.4~2.7∶1,生长肥育猪的料肉比3.8~4.1∶1
当前,安徽饲料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饲料工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供应不足,质次价高;大量糟渣废液等工厂下脚料,未能开发利用;各类饲料加工业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饲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各种添加剂短缺甚多,饲料加工机械也不配套;饲料价格和企业利润限制太死,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政府定价格,企业凑配方”的不正常情况,对饲料产品质量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与处理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