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牲畜疫病的治疗,始于明朝。当时在今苏、皖一带大规模饲养官马,极力发展民马,在马群中设有群长和兽医,随着养马业的兴盛发展。明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19年)年间,安徽杰出的兽医喻氏昆仲①所著《元亨疗马集》问世,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兽医学的代表作,不仅对16世纪以后兽医事业发展有很大影响,至今在全国兽医界仍占有一定地位。清代,安徽传统兽医学术又有所发展,清康熙、乾隆年间,安徽六安县人郭怀西订考《元亨疗马集》,著有《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②,于乾隆五年(1740年)有坊间刻本流传。清代另一部传统兽医学著述,为安徽旌德县包世臣撰著的《齐民四术》,包氏“在此书中,将畜牧部分列为专卷,论述牛、马、猪、羊的饲料管理技术,并着重收入民间治疗畜病的单方、验方,和饲料添加剂的应用”。这反映清代安徽家畜饲养业防治疫病的管理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
建国后,人民政府及时领导群众向畜禽疫病作斗争,对畜禽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中毒性疾病等进行大规模调查和鉴定,安徽境内有各类疫病达330多种,兹将其分布情况择要录列于后。
一、传染病
〔大牲畜传染病〕
炭疽病:1950年秋,淮北水灾后,阜阳专区暴发耕畜炭疽病。疫情始于太和县,继而波及临泉、亳县、阜阳、阜南、颍上、凤台等县,疫情严重,经数月紧急防治抢治,疫势渐缓。但仍继续零星发生。至1987年全省共发生炭疽疫情122起,涉及36个县、市,疫点主要分布于安徽省东部的沿江地带和淮北地区。受害家畜以牛、猪为主,马、驴、骡、羊、狗、猫及人也遭感染。由于多年采取相应措施,自1971年至1980年,平均年发病6.4次,到1981~1986年平均减少为年发病2.3次。·2 1 5·②“全书共十卷,一至七卷为《马经》,八、九两卷为《牛经》,十卷为《驼经》,是继喻氏《疗马集》之气肿疽病:1951年以来,阜阳专区炭疽病还未平息,又暴发牛气肿疽病,系由河南省毗邻地区的病牛尸体顺茨河流入太和县,并流入淮河蔓延扩散。疫区范围扩大到太和、阜阳、亳县、涡阳4县的31个区,死亡黄牛1859头。1952年,疫情严重发展,并波及颍上、蒙城、凤台、阜南、界首5县。至此,阜阳专区9个县无一幸免,全区共死黄牛1.33万头,经全力防治和连续多年的综合防治,疫势逐渐平抑。到1955年阜阳专区9个县仅有零星散发,病牛总共344头,死亡199头。宿县专区于1951~1955年间,因购入河南疫区病牛,也曾引发气肿疽病,但仅在淮河两岸形成地方性散发,未酿成大流行。1962年以后,全省不再有气肿疽疫情报告。1976年起,阜阳、宿县两地区停止预防注射气肿疽菌苗,至1987年10余年间未发生气肿疽病。
鼻疽病:1952~1959年,安徽省供销社与阜阳、宿县、滁县3个专区供销社,先后5次从青海、内蒙、新疆等省区购13批耕马,带入鼻疽病源。1962~1963年,阜阳专区又从内蒙引进800匹马,经检疫有20%为鼻疽菌素阳性反应马。蒙城县供销社也于1963年购进一批马、骡,检验亦发现阳性马。以上疫情先后被扑灭,病畜宰杀掩埋。1978年五河县从内蒙和1979年怀远县从青海引进的马匹,再次带入鼻疽病,对检疫验定的阳性马,全部进行扑杀处理,疫情遂被迅速控制。安徽省引进多批次的马匹中,因都带有鼻疽病源,与当地马同槽饲养或混群接触而受感染传播,但多为散发和地方性的小流行,局限于淮北平原、沿淮和皖东局部养马地区的马属家畜。进入80年代,鼻疽病逐渐消亡。1980年检疫6085匹,阳性率0.5%;1983年检疫1.08万匹,阳性率0.2%;1984年检疫1.91万匹,阳性率0.04%;1985年1~5月,检疫6500匹,阳性率0.06%。
牛肺疫(传染性胸膜炎):1959年6月2日,安徽省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自嘉山、霍山两县购进制药用的黄牛42头、水牛8头,当月下旬暴发牛肺疫。当年7月,对混群饲养的牛进行两次血清学检验,阳性率21.8%,对疫牛原产地追踪调查和血清学诊断,未能发现疫源。1960年9月,安徽省供销总社从内蒙等地购入役牛,分配有蒙古牛的宿县、颍上、广德等县,都先后发生牛肺疫。同年冬,省农业厅组织人员,在宿县专区的宿县、濉溪、泗县、灵璧,阜阳专区的颍上、阜南、亳县,和芜湖专区的广德等8县的部分社、队进行调查检验,确诊疫点72处,疫牛913头,死亡及扑杀577头,死亡率63%。1961年春统计,宿县专区的萧县、宿县、濉溪、灵璧、泗县、五河、怀远7县,有38个公社852头黄牛发病。疫情以宿县最严重,全县有8个公社22个生产队340头病牛,病死率45.4%,疫情扑灭后,未再发生。
牛布氏杆菌病:1963年以前,牛布氏杆菌病仅限于合肥市3个乳牛场(合肥市牛场、安徽农学院畜牧场、合肥市三自乳牛场)和蚌埠市立新乳牛场及滁县乳牛场,经采用检疫、隔离、淘汰等措施,予以控制。民间耕牛无疫情报告。1963~1965年,安徽省供销总社,从东北辽宁等地购进耕牛3298头,分售给宿县、萧县、濉溪、灵璧、怀远、霍邱等县,因未检疫,带入布氏杆菌病,便有传染当地牛、羊的疫情报告。经以试管凝集法抽查东北购进的2345头牛中,计查出阳性的72头,可疑的55头。对萧县时村公社进行布氏杆菌病检疫结果,山羊156只,阳性17只,可疑11只;绵羊274只,阳性23只,可疑15只;黄牛162头,阳性5头,可疑25头;驴26匹,可疑2匹;马全部阴性。检验皇藏畜牧场绵羊40只,阳性3只,可疑4只。1975年,对省内16个乳牛(畜牧)场1373头乳牛进行检验,阳性18头,可·3 1 5·疑93头。1983年冬,对全省44个县、市(占全省74个县、市的59.5%)、2个农场及1个单位的1.44万头家畜作布氏杆菌病的血清检疫调查,其中黄牛1566头、水牛4074头、乳牛3838头、马1006匹、驴558匹、骡298匹、绵羊1013只、山羊968只、猪991头,各畜种的补体结合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黄牛0.19%、水牛0.02%、乳牛0.05%、驴3.23%、骡3.02%、马、绵羊、山羊及猪均为0%。
结核病:建国初期合肥、安庆、芜湖3市教会所办畜牧场及滁县种牛繁殖场,喂养的乳牛(总数不超过100头)结核病感染率高达50%以上。1950年后,引进一批乳牛,新建淮南、保健两乳牛场和各地市新建的数处乳牛场,均受结核病威胁。1957年起,对各乳牛场采取检疫、隔离、淘汰等防治措施,逐步地清除结核病。1958~1965年,合肥、芜湖、淮南、滁县4个乳牛场,及合肥市保健乳牛场、安徽农学院畜牧场,先后淘汰最后1头结核病牛,宣布为无结核病乳牛场。蚌埠市立新乳品厂、安庆市乳品厂的乳牛群,则仍为结核病阳性牛群。1984年安庆市商业系统的乳牛场,结核病阳性率达47.9%。1986年安庆市对郊区15个场及专业户的乳牛作结核病检疫,阳性率33.1%。1964年合肥市食品公司、1983年合肥市常青公社丁岗大队,分别从上海及东北引进两批乳牛,带入结核菌素阳性牛共39头,均淘汰。1975年太平县焦村公社新田生产队,自贵州购入水牛后,发现有结核病,经检疫全队25头牛(黄牛19头、水牛6头)中,阳性6头(水牛2头、黄牛4头),可疑反应5头,另有5头老母猪及2条狗,肺部均有结核结节。1980年对该队所有易感染的黄牛、水牛、猪、狗、猫,全部扑杀,并对环境进行相应处理。对重新购进的牛,经连续3次,每次间隔半年的结核菌素检验,至呈阴性后,于1982年秋撤销兽医监护。
口蹄疫:1964年9月,五河县从新疆购进耕牛610头,带来A型口蹄疫,疫情以五河县为中心,波及宿县、灵璧、嘉山3县。10月中旬发病达到高峰,蔓延15个区、37个公社、85个大队、180个生产队,病牛1078头、病死14头。病牛中新疆牛303头,当地牛711头,云南牛64头。灵璧从云南购买的牛,10月中旬运回不久即被感染。省农业厅组织力量,在外省有关单位支援下,历时3个月的紧急防治始得扑灭。1976年3月到1985年10月,又先后有程度不同的口蹄疫疫情报告30起,疫点分布于和县、巢县、五河、怀远、凤阳、石台、当涂、贵池、颍上、东至、岳西、定远、宣城、南陵、望江、涡阳、铜陵、阜阳、蚌埠、芜湖、淮南、合肥等22个市、县。其中,除1983年3月岳西县的疫情未作口蹄疫病毒定型外,其余29起疫情的疫源,均为O型口蹄疫病毒。受害家畜以猪为主,有别于1974年怀远县发生的以感染黄牛为主的O型口蹄疫病毒。1980年有14个县发生O型口蹄疫,发病的猪有29.06万头,水牛104头。1983年O型口蹄疫疫点有4660处,病猪26.7万头,病水牛6300头。全省上下均建立相应抢救领导组织,经多年综合防治,1985年全省仅5个县发生疫情,有疫点14处,病猪50头。
马传染性贫血病:1968年10月,宿县生产资料公司从新疆购进耕马474匹,带回马传染性贫血病。1969年后,阜阳地区部分社、队,先后到云南、贵州、新疆、内蒙等省区购买马匹,再次带来此病。1971年10月前,疫情在临泉、太和、界首3县个别社、队零星发生,至翌年10月底,疫区扩展至阜南、亳县、阜阳、蒙城、颍上等5县。至1980年,阜阳、宿县两地区,除泗县、五河两县外,均为疫区。1981年后,随着畜牧业生产向商品性转化,马属役畜的养用效益日益降低,渐为一畜多用的黄牛所替代,马、驴、骡数量逐年减少,而且向华·4 1 5·北、东北各地输出,改变了原来的进马省为出马省;加之年年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疫情自1982年以后没有暴发,临床检治的病马,也降至每年百头以下,1985年以来,还继续减少。
马腺疫病:早在50年代,阜阳专区以及滁县、全椒、固镇等县曾零星发生,因未呈疫势流行,未引起重视。1970年,安徽从东北买马2000匹,分配农村后发现此病。1971年宿县时村、符离集两公社暴发马腺疫,1900多匹马、驴、骡发病,死亡37匹。1973年嘉山县三界种牛场,从陕西省渭南、武功等地引入关中驴,散发马腺疫。1975年10月,固镇县自内蒙锡林浩特军马场购马1991匹,也发生马腺疫,该县杨庙公社买回马、骡185匹,连同原有的马、骡共561匹,发病476匹,死亡一匹。1975年宿县马腺疫疫区计有9个公社63个大队,有316匹马、驴、骡发病,死亡7匹,病死率2.2%。1980年歙县从阜阳地区购马也带去马腺疫。60~70年代,合肥市、凤阳县的兽医门诊中,也发现马腺疫病例。
〔猪传染病〕
猪瘟:是安徽省猪病中一种常见的、主要而分布广的传染病。全省各地均有发生,无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春秋两季发病最盛。1954~1956年,全省有32~45个县、市流行,总计病猪33.43万头,死亡28.79万头,年平均病死率86.18%。详见表6—4—1。
安徽省猪瘟流行情况表
表6—4—1

说明:1954年水灾后养猪锐减。
70年代中期以来,经症状、剖检、防治效果等综合判定,上报的猪瘟流行县、市有30个,涉及全省所有地区。其中有14个县、市,通过19次易感猪接种,或兔体交互免疫法诊断而予以确诊。这些县、市分别为:阜阳县(1976、1982、1983年3次确诊)、歙县(1979、1982、1984年3次确诊)、合肥市郊区(1981、1985年2次确诊);以下巢县(1978年)、滁县(1978年)、枞阳县(1979年)、定远县(1979年)、泗县(1986年)、霍山县(1982年)、岳西县(1982年)、砀山县(1984年)、繁昌县(1986年)、黟县(1986年)、绩溪县(1986年)都一次确诊。80年代初(1981~1983年),全省有72个县、市流行猪瘟,病猪146.3万头,死亡121.8万头,病死率83.0%。经采取多种综合防疫措施,虽有成效,但还难以控制。
猪丹毒:建国初,猪丹毒主要流行于皖南毗邻浙江省的专、县。1956年以后,疫区范围迅速扩大。1957年一季度,安庆专区死亡的2.7万头猪中,有7%死于猪丹毒;蚌埠专区淮河以南的8个县普遍流行猪丹毒,疫情逐年蔓延,遍及全省各地。安徽猪丹毒主要盛发于春、秋两季。临床症状以败血型为主,斑疹型较少。据合肥市28年2539例猪丹毒的统计,斑疹型306例占12.1%。1976~1979年,从全省各地送检材料中分离出131株猪丹毒杆菌,对其中的81株进行了血清学分型,除灵璧县一例临床症状呈败血型的一株猪丹毒杆·5 1 5·菌为2型外,其余75株临床症状呈败血型和5株斑疹型的均为1型。1979年9~10月,泗县、灵璧、固镇3县流行猪丹毒,共发病4.47万头,死亡7659头。其中,灵璧县22个公社的460个大队、3954个生产队,发生猪丹毒病猪1.61万头,占存栏猪16.5万头的9.8%,死亡3139头,病死率19.5%。
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在安徽省一般只零星散发。60年代中期,宿松、望江县曾有地方性流行,从数份病料中均分离出多杀性巴氏杆菌。此后数十年,未见有此病流行。1977~1978年及1984年,东至县3次流行猪肺疫。1977年10月,东至县香隅卫星猪场发病148头,死亡、急宰110头;翌年9月,该场又发病132头,死亡46头;泥潭乡发病119头,死亡80头;10月东至县卫星猪场又发病31头,死亡29头;城郊发病238头,死亡28头。1984年这县的平原、洋湖、青山、昭潭、泥溪、马坑6个乡及尧渡镇的30个村,发病猪703头,发病率12.7%,死亡344头,病死率48.9%。除此,未有大面积疫情发生。
猪流行性链球菌病:1978年4月,枞阳县花园公社王嘴生产队,首例暴发猪流行性链球菌病,疫源未能查明,但据推断,病的发生与购入疫猪或病猪产品密切相关。8月,此病波及桐城、贵池、青阳、舒城、铜陵、庐江6个县的部分社、队。9月初合肥市郊区、长丰县及芜湖市也出现猪流行性链球菌病。1978年8月至12月,仅枞阳、桐城、贵池、青阳、铜陵、舒城、巢县、肥西、宿松及合肥郊区等10个县、市,共有疫区111个公社、487个生产队(缺肥西、舒城、合肥市郊),疫区存栏猪73万头,发病猪19.22万头,平均发病率26.3%(枞阳县发病率高达52.8%),病死猪2.38万头,平均病死率12.4%。至1987年止,疫区遍及枞阳、桐城、望江、宿松、庐江、舒城、肥西、长丰、肥东、巢县、无为、当涂、芜湖、繁昌、南陵、宣城、铜陵、青阳、贵池、东至、石埭、太平等22个县和安庆、马鞍山、合肥、芜湖、铜陵、淮南6市。同年12月仅望江、宿松、枞阳、铜陵、繁昌、舒城、青阳7县统计,疫区存栏猪83.25万头,发病27.1万头,死亡2.28万头,平均发病率32.6%、病死率8.4%。在实际防治中,发现青霉素、磺胺类药(加增效剂更佳)及土霉素均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故强调了加强治疗,防止死猪,结合其它措施,基本上控制了猪流行性链球菌病的流行。
猪传染性水泡病:1971年3月,宿县、砀山两县食品公司,自浙江省嘉善县采购仔猪,带入此病。同年5月传入蚌埠肉类联合加工厂,并陆续蔓延。1972年6月止,全省已有砀山、宿县、蚌埠、淮南、阜阳、涡阳、定远、凤阳、滁县、合肥、当涂、巢县、安庆等13县、市发生猪传染性水泡病。1973年普查,疫情扩展至51个县、市,有312个疫点,包括11个较大的肉联厂。合肥、芜湖两个肉联厂,派人调查了19个县的142个收购、转运点,有124个收购、转运点有疫情,占87.3%。1974~1975年,疫情此消彼长,有增无减,兽医部门已无力控制。1976年开始,该病逐渐减少。1980年后,再也没有发现猪传染性水疱病。
猪气喘病:安徽1954年大水灾后,合肥、芜湖、蚌埠等市都报告发生猪气喘病。1956年上半年,遍及全省各地。1959年对12个县、市28个公社76个大队及19个集体养猪场的19.61万头猪中调查,发病4.03万头,发病率20.5%,死亡2.35万头,病死率58.3%。随后,全省各地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呈地方性流行和零星散发型。通过临床、剖检及X射线的诊断,未有霉形体的分离。·6 1 5·
〔反刍家畜传染病〕
牛流行热: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淮河以南,反刍家畜也易感染。此病具有明显的流行周期性,在安徽已大流行7次(1947、1954、1958、1966、1970、1976、1983年)。1983年大流行时,全省黄牛、水牛、乳牛共发病63.06万头,发病率达28.2%,此病已成为流行年份中黄牛和乳牛的主要传染病。
恶性卡他热和水牛热:(后者曾名盱眙水牛病,又称高热水肿病)主要出现于皖东丘陵的养羊(绵羊和山羊)地区,每年均有损失,但病原学迄未确诊。
绵羊蓝舌病:1987年滁州市暴发此病,用琼脂扩散方法抽查合肥、宿县、怀远、芜湖、六安、亳县、蒙城、马鞍山、无为、滁州、宣城、宁国等12个县、市的乳牛、山羊、水牛、黄牛、绵羊等反刍家畜共825头(只),阳性反应109头(只),阳性率13.2%。病区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市、无为县、滁州市、宣城县和宁国县。马鞍山市的阳性率为21.1%,无为县15.3%,滁州市70.3%。
水牛及黄牛出血性败血症:仅东至、宿松等县一小片地区地方性流行。
〔家禽传染病〕
鸡新城疫:是安徽省鸡的主要传染病。1981~1983年调查,全省死于鸡新城疫的鸡共3216.85万羽,占3年中鸡死亡总数的45.85%。见表6—4—2。
安徽省鸡新城疫病死亡情况统计表
表6—4—2(1981~1983年)

禽霍乱:仅次于鸡新城疫,合肥郊区、长丰、肥西、霍邱、阜阳、宿县、肥东、六安、枞阳等县及安庆市,曾分离出多杀性巴氏杆菌。
鸭瘟:自60年代初在安徽发现并确诊以来,全省各地时有发生,是鸭的重要传染病。1981年5月,凤台县夏集公社田百万队及刘集公社西水闸队,共发现病鸭2128羽,死亡1656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1984年在合肥市已确诊。马鞍山市、阜阳市也有该病的临床报告。
小鹅瘟:六安、滁县、安庆等地区均有临床小鹅瘟报告。1985年春,和县、定远、肥东、太和、长丰、阜南、望江等县的专业户,均发现疑似小鹅瘟的病情。太和县死亡雏鹅1.5万羽,望江县两个专业户养雏鹅6094羽,死亡5500羽,死亡率90.3%。同年5月至7月,凤阳、定远、五河、怀远等县发现此病。安徽省农学院皖北分院对凤阳、怀远、五河3县4~35日龄的发病鹅群的调查,共有小鹅3835羽,发病2264羽,发病率为59%,死亡1552羽,·7 1 5·病死率为68.6%。在凤阳县分离得二株病毒,经以江苏农学院的小鹅瘟高免血清作保护试验,确诊为小鹅瘟病毒;并以高免血清作被动免疫,有明显效果。经查疫源多来自向孵坊购进的雏鹅。同年5月至6月,太和县坟台、原墙两区1个月内3万羽4~37日龄小鹅发病1.1万羽,死亡0.87万羽,病死率79.1%,亦确诊为小鹅瘟。1986年5月,凤台县、霍山县发生的疫情,也经确诊是小鹅瘟。
〔兔传染病〕
兔病毒性败血症:1984年11月,阜阳地区太和县双浮区,首次发生兔病毒性败血病(又名兔瘟、兔病毒病),疫源多与邻省疫区来人收剪兔毛和购入疫兔有关,不及一个月,疫情扩展到阜阳地区的界首、阜阳、临泉、亳县、颍上、蒙城、阜南、凤台等县(市),死亡家兔25万只。继而寿县、濉溪、六安、霍邱、金寨、舒城、宿县、怀远、休宁、祁门、歙县等县,以及淮北、铜陵、马鞍山、合肥4个市的郊区均先后出现疫情。1984年12月至1985年2月间,六安地区在疫病流行期间,计死兔12万只。全省共死兔约43万只。1985年后,由于及时防治损失大为减轻。
〔狂犬病〕
为多种畜禽共患的传染病之一。1980~1985年,全省统计,共死犬1.71万只;疯犬咬牛8034头,死亡4636头,咬猪1.14万头,死亡5434头,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3.39万只。
二、寄生虫病
安徽省家畜家禽的寄生虫,1981~1985年,部分县、市开展了查治工作,共剖检18种家畜家禽,计836头(羽),发现各种畜禽体内、体外寄生虫共279种,其中原虫30种、吸虫61种、绦虫31种、线虫95种、棘头虫2种、蜱螨24种、虱蚤20种、蝇虻16种。其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为:
〔伊氏锥虫病〕
30及40年代,在安徽省的军马、军犬、水牛及黄牛中,就有发现锥虫病的报告。1952年10月,在泗洪县(当时属安徽省宿县专区,后来划归江苏省管辖)龙集区的病水牛血片中发现锥虫。随后的调查,疫区主要分布在该县的雪枫、龙集、朱湖、界集、洪泽、青阳、车门7个区。翌年9月,嘉山县潘村集新工农场的马发现锥虫,安徽省农林厅锥虫病防治队,在省外有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下,经年余防治,疫势得以控制。1966年在定远县的水牛、1974年在天长县的水牛、1975年在凤阳县的黄牛和五河县马、水牛,以及1980年铜陵市的水牛血片中先后镜检发现锥虫,但疫区范围不大。1981年后,随着耕牛大范围的频繁流动,此病迅速扩展。1981年6月,枞阳县在普济圩农场及该场附近的陈湖区病水牛血片镜检中发现锥虫病;当年发现及确诊有锥虫病的县,有全椒、长丰、和县、巢县、无为及铜陵。1982年普查确诊的有含山、肥东、庐江、桐城、当涂、繁昌、南陵、宣城、歙县、贵池、石台、东至及合肥市郊区等13个县、市。1983年又有滁县、肥西、寿县、霍山、怀宁、望江、芜湖、郎溪、宁国、泾县、太平、祁门、休宁13个县,及马鞍山、芜湖、屯溪3市被确诊有锥虫病。1984年又新增来安、广德、霍邱、六安、舒城、金寨、岳西、潜山、太湖、宿松、青阳、黟县、旌德、绩溪14个县及淮南、六安、安庆3市。1985年蚌埠市郊区和1986年怀远、固镇、颍上3县,也确诊有锥虫病。至此安徽全省锥虫病疫县(市)已达63个,淮河以南各县市已全为疫区,·8 1 5·经对水牛二株锥虫所作的多种方法鉴定,虫株是伊氏锥虫。1983~1985年,全省各种家畜总共发病30.74万头(次),死亡2.65万头,平均病死率8.6%,其中以水牛发病最多,已成为安徽省当时危害最大的水牛疫病,详见表6—4—3。
安徽省锥虫病发病死亡情况统计表
表6—4—3(1983~1985年)1983 39

〔焦虫病〕
1954年水灾,凤阳县沿淮地区,及五河、怀远、凤台3县,将其灾区部分黄牛共5213头,转移至凤阳山区放牧,不久在牛群中流行焦虫病,发病黄牛1038头,死亡348头,病死率33.5%。其中灾区移入的成年黄牛发病1003头,占黄牛总数的96.6%,占移入黄牛的19.2%,死亡323头,病死率32.3%;犊牛及当地黄牛仅发病35头,死亡25头。采病牛血片镜检,发现双芽巴贝西焦虫。在以后数次水灾移牛就草的黄牛中,均发现焦虫病,1955年发病158头,死亡11头。1958年对迁移的956头黄牛中的477头,用贝尼尔间隔10天作预防接种,用药后无一头发病,未接种的479头中则有38头发病,贝尼尔有明显预防效果。灵璧县于1963年、嘉山县于1967年、怀远县及淮南市郊区于70年代初、宣城县于1979年秋、蚌埠市郊区于1980年秋,都曾发生黄牛焦虫病,未构成较大的流行。1952~1963年间,合肥市乳牛场、巢县元山农场、安庆市凤凰山乳牛场、铜陵市乳牛场等的乳牛,亦先后发生此病。滁县乳牛场自1964~1984年的20年间,发生焦虫病的乳牛共380头,·9 1 5·死亡76头。安庆市宣店乳牛场,在1983年迁移场址后的第二年发生焦虫病,发病乳牛15头,死亡4头。1973年7月至1978年4月,马鞍山市卜塘公社、当涂县银塘公社,曾有零星水牛发生血尿并有死亡,用阿卡普林治愈,但未获确诊。1984年5月,卜塘公社有血尿症状水牛50头,镜检发现双芽巴贝西焦虫。东至县1982年秋至1985年5月,陆续出现水牛血尿症,病牛数头或数十头至百余头,1987年5月16日,经在该县建新乡18头水牛的血片镜检中,发现其中2头水牛的血片有双芽巴贝西焦虫。
〔血吸虫病(日本分体吸虫病)〕
安徽省家畜的血吸虫病,建国前无资料。1956年位于血吸虫流行区的宿松县华阳河农场畜牧场饲养的1292头牛,严重感染血吸虫病。4月至10月,共病死大小牛416头,解剖检查了49头死牛尸体的肝门静脉,48头有日本分体吸虫成虫,感染率98.0%;检取184头黄牛的粪样,作沉淀孵化法检查,阳性牛169头,阳性率91.8%。安徽省家畜血吸虫病疫区,主要分布在沿长江的两侧,各约50公里的范围,其次分布走向与长江的走向完全一致。东至、贵池、枞阳、怀宁、望江、宿松、无为、当涂、铜陵等县,洲地、湖滩面积大,疫情严重;宣城、泾县、南陵、繁昌、青阳、广德、石埭、和县及安庆市疫情也重;巢县、太湖、宁国、桐城、潜山、休宁、芜湖、歙县、绩溪等县及马鞍山、屯溪、芜湖、铜陵4市疫情较轻,有疫情但疫点少;受疫情影响较小的有黟县、旌德、含山、庐江、祁门等县及黄山市。在中共安徽省委血吸虫防治办公室领导下,省农业厅成立专门机构,配合人的血吸虫病防治对家畜血吸虫病进行20多年的防治,1982~1985年,先后经安徽省血防领导小组检查验收批准,含山、黟县、旌德、庐江、太湖、巢县及屯溪市、黄山市等为血吸虫消灭县(市)。1970~1979年,连续9年对疫区进行普查、普治,共普查耕牛215.47万头(次),查出阳性牛16.6万头(次),阳性率逐年递减,由1970年的14.9%下降至1979年的2.9%;治疗病牛14.07万头(次),1980~1984年,全省抽样调查,阳性率2.0~4.3%之间。
〔肝片形吸虫病〕
50年代初发现,并认为是冬季耕牛瘦弱死亡的主要原因。1963年冬一次较大范围的暴发,流行于泗县、五河、灵璧、怀远、霍邱、寿县、淮南等县、市的沿淮河低洼地区。五河县10个公社199个大队,有1.4万余头耕牛感染肝片形吸虫,感染率占该县总牛数的54%,其中有临床明显症状的病牛4493头,死亡454头,病死率10.1%。泗县29个公社有肝片形吸虫病,病死耕牛1456头。灵璧县5个区检查179头耕牛的粪样,阳性83头,阳性率46.4%。怀远县双桥区粪检4440头耕牛,阳性1170头,病情严重的147头,1964年1~5月死亡84头,剖检1头病牛,胆囊中检出肝片形吸虫420条。霍邱县固集区在10个公社56个大队165个生产队范围内,检查635头耕牛的粪便,阳性334头,阳性率52.6%,全区自1963年冬至1964年4月初,死牛820多头。1975~1985年,发现肝片形吸虫病的地区有:天长、涡阳、休宁、阜南、颍上、亳县、凤台、滁县、怀远、凤阳、泗县、贵池、黄山、无为、宣城、岳西、太湖、当涂、歙县等县、市。受感染的家畜除黄牛、水牛外,还有绵羊、猪和山羊。
〔马媾疫〕
1961年6月,阜阳专区种马场的马群中,大部分出现典型马媾疫症状,因未检出媾疫锥虫,只临床诊断为马媾疫。1968年末,阜阳县许寨农场发现类似症状病马,也作出马媾疫的临床诊断。1969年,在阜阳县新华公社刘庄大队左庄生产队,1匹母马阴道粘膜刮取·0 2 5·的粘液标本中,发现媾疫锥虫,锥虫体宽约2.8u,长约25.7u,核长约3u,位于虫体前半部,终于体中部,各部构造清晰,确诊为马媾疫。阜阳县组织全县普查20个公社1.89万匹马属家畜,查出临床病畜214匹,发病率1.1%,其中3496匹马中,临床病马151匹,发病率4.3%;1.46万匹驴中,病驴60匹,859匹骡中,病骡3匹,发病率分别为0.4%和0.3%。以行流、华陀、口孜3个公社较为严重。1972年南京军区后勤部,对安徽驻军6个马场的842匹马和驴进行马媾疫检查,查出有媾疫各种临床症状的135匹,采用补体结合反应的血清学检验,3次累计检出阳性反应马66匹;对43匹马作病体检查,有6匹检出媾疫锥虫,阳性率14%;通过临床检查、血清学检查和病原体检查3种方法的综合判定,总共检出病马(驴)84匹,检出率10.7%。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认为,这批马媾疫是1970年8月由新疆引进马匹中带入。至于阜阳专区种马场60年代发生的马媾疫,其疫源有二,一是从外省购马直接带入,二是由疫区引进慢性病马分散民间,通过本交配种传染,因阜阳地区引进马匹的原产地苏联、蒙古、东北、青海、新疆等地都有过马媾疫的存在。
〔猪囊尾蚴病〕
安徽淮北地区是猪囊尾蚴病的重点流行区,尤以亳县、界首、太和、临泉、涡阳、濉溪、萧县严重;阜阳、阜南、利辛、凤台以及定远、凤阳、嘉山、肥东等县也有发现。1953~1955年,合肥屠宰厂共屠宰猪10.03万头,检出囊尾蚴病猪肉120头,检出率0.1%。60~70年代,阜阳地区的亳县、太和、界首、临泉等县,猪囊尾蚴病发展很快。界首县食品公司统计,囊尾蚴病猪由1966年占生猪宰杀量百分之零点几发展到1972年的10%多。1977年检出率8.4%。亳县1971~1981年,年平均囊尾蚴病检出率3.33%,1980年以前年检出率介于5.0%~8.6%之间,1980~1981年下降为1.1%~1.8%。太和县1971~1979年,年检出率介于0.5%~2.4%之间,平均1.16%。临泉县1976~1977年,年检出率分别为7.5%及2.2%,平均3.77%。涡阳县1980~1982年,年检出率介于4.7%~5.1%之间,平均4.97%。阜阳肉厂1977~1984年,年检出率介于0.3%~1.2%之间,平均1.16%。涡阳肉厂1973~1981年,年检出率在2.8%~6.4%,平均3.43%。蚌埠肉厂1977年检出率1.6%。淮南肉厂1976~1978年部分月份资料,年检出率0.7%~1.7%,平均0.86%。合肥肉厂1982~1985年上半年,检出率0.1%~0.2%,平均0.15%。进入80年代,安徽猪囊尾蚴感染率有所下降,1982~1985年上半年,全省商业部门肉厂囊尾蚴病猪年检出率0.3%~0.7%。
三、中毒
〔水牛霉稻草中毒〕
主要流行于江淮之间的水牛地区,江南某些县也有此病。1985年冬至1986年春,金寨县暴发此病,病水牛3050头,发病率6.6%(3050/46392)。同年,定远县发病牛825头,发病率1.1%(825/72503);凤阳县发病牛84头,发病率0.1%(84/80389)。广德县抽查3175头水牛,发病229头,发病率7.2%。肥西、霍邱、宣城等县及合肥市郊区也有发生。此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开始于转入舍饲期的11月,结束于翌年放青期的3月,多见于断乳以后各种年龄的水牛,症状为前膝部及跗部突起,表皮坏死或耳、尾坏死,久治不愈,直至翌春始渐自愈。致病原因,主要是饲喂霉变稻草。1985年9~10月,安徽省多阴雨,9·1 2 5·月份水稻收割前,稻草已有发霉,10月份收割后又遭雨淋、稻草霉变更多,故这年冬、春牛发病较多。经对金寨、定远、广德、宣城4个县的霉变稻草取样作化验分析,确定霉变稻草中毒的病源是能产生丁烯酸内脂的木贼镰刀菌。
〔马霉饲草中毒〕
1974年11月,濉溪县西南部、涡阳县东部毗邻地区马属家畜,暴发一种体温不高、黄疸、精神沉郁为临床特征的高发病率疾病,驴较马、骡更易于病亡。在发病地区范围内,病的发生表现为:面上散发和点暴发,疫点分散,呈斑豹状孤立分布;但在1个疫点内往往马属家畜在数天内全部发病。发病范围:濉溪县13个公社、47个大队、75个生产队,发病467匹,死亡176匹,病死率37.7%(马39/135、驴131/312、骡6/20);涡阳县9个公社、20个大队、23个生产队,发病179匹,死亡57匹,病死率31.8%(马6/33、驴50/142、骡1/4)。早在1969年11月,濉溪县临涣公社的3个生产队,曾发生类似疾病,至1975年10月末,该县仍有发生,1976年秋无雨,未见发病。据对发病地区现场检查,各发病队的饲料,无论豆角皮、谷草或麦秸,均有不同程度霉变,历次发病都在入冬季节。经用霉变谷草和无霉变麦草作同室分槽饲喂试验,对照驴无异常,试验驴主要病变与自然发病基本一致,诊断病原为霉饲草中毒。
〔牛黑斑病甘薯中毒〕
60年代初,随着安徽甘薯种植面积扩大,盛产甘薯地区的耕牛,常因采食有黑斑病的甘薯中毒病亡。黄牛、水牛、乳牛都有发生。临床以气喘、呼吸高度困难为主要特征。发病期多在甘薯收获后1个月或初春甘薯开窖与育苗时期。1961年1~3月,怀远县沙沟公社因吃烂甘薯,死牛26头;草寺大队三巷生产队,3月10~26日,死黄牛9头。同年3月,蒙城县15个公社都有此病发生,以乐土公社发病死亡最多,共发病黄牛41头,死亡21头,病死率51.2%。10月至1962年5月,巢县有17个公社发生此病,病牛211头,经治疗的180头病牛中,死13头,病死率7.2%。1962年12月至翌年5月,宿松县的复兴、许岭、程集、九姑、二郎、陈汉等6个区发生此病,共死牛743头;其中复兴区最多,死亡283头。1963年1~4月,甘薯育苗季节,望江县长岭和凉亭两个盛产甘薯的区,霉烂甘薯随处抛弃,耕牛误食发病。长岭区团山公社11个大队中,有10个大队的152头牛发病,死亡86头,病死率57%;该区其它4个公社也有零星发生。凉亭区1963年4月1~20日,发生病牛84头,死亡28头,病死率33.3%。1964年秋,合肥市乳牛场用霉烂甘薯喂乳牛,病死6头。后经反复宣传霉烂甘薯不能喂牛,以及植物保护部门加强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工作,此病很快减少。
〔水牛白苏中毒〕
主要发生于六安县老淠河两岸湾区,在每年5~7月间,白苏(野草)生长旺盛季节发病,仅见于水牛,至于黄牛及其它家畜未有发病报道。临床上以急性肺水肿为特征,自1954~1974年,20年来六安县新安、顺和、淠东、陆集、韩摆渡、张湾、城北、单王、马头等公社,曾先后发生此病,每年发病季节,有病牛数十头至百余头不等,病死率33.3%~51.4%。由于病多发生于大麻生长季节,曾怀疑是否与大麻(幼苗期有毒)有关。1974年组织安徽农学院等单位进行调查,并作新鲜白苏人工喂饲发病试验,病牛的症状、剖检,病变与自然发病一致,确诊为白苏中毒。水牛白苏中毒的发生有一定地区性,除白苏分布基本·2 2 5·条件外,还与饲养管理习惯有关。不同来源的水牛,其易感性有所不同,岗区来的水牛较易发病,湾区的水牛虽能自行采食到白苏,但不易发病,需食大量的白苏方能致死。确诊后向农民宣传不要割白苏喂牛,不用白苏垫牛栏和放牧时不要让牛吃到白苏,多年来病例极少。
〔牛栎树叶中毒〕
牛栎树叶中毒,主要发生于丘陵地带、山坡密布柴用栎属植物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大都集中在每年4月下旬前后发病,此时栎树叶已抽出嫩芽或长出嫩叶,牛采食或喂饲嫩栎树叶导致发病。以后树叶渐老,牛不再采食不发病。牛栎树叶中毒,临床上以消化系统的严重紊乱,少尿、无尿以及体躯下垂部位的局限性水肿为主症。水牛、黄牛均具易感染。60年代以来,在一些山丘地区发生,造成耕牛死亡。据1972~1981年5月统计,南陵、青阳、郎溪、广德4县发病耕牛共68头,死亡19头,病死率27.9%。1984年嘉山县涝口乡11头水牛及2头黄牛发病,有10头水牛死亡。东至县3头水牛发病,死亡1头。宣城地区1981年也有此病发生。
〔水牛慢性氟中毒〕
水牛慢性氟中毒,1968年秋发生于离合肥铝厂电解车间200米远的合肥市郊老周郢生产队。经调查、检验确诊后,每年都在合肥铝厂四周氟化物污染区的14个自然村临床检出病牛。通过一年两次普查及平时临床诊断,至1980年12月底,共检出病牛158头,其中公牛100头,母牛58头,1~15岁龄的牛均有此病,仅见于水牛,其它草食家畜及猪均无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