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广体系
清宣统二年(1910年),安徽省劝业道署开始“劝办柞蚕”。民国18年(1929年),安徽省建设厅设农业推广处,并在东流、桐城两县设农业推广所,由农业推广处直接管辖。此·1 4 5·后,县一级先后设森林施业所或农业推广所。民国19年,金陵大学与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在和县联合创办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这是安徽省的第一个基层农业推广组织。民国26年,抗战军兴,县农林推广机构停办。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安徽省农业改进所由立煌迁至安庆,扩大为安徽省农林局。县农业推广所恢复和增设到49个,其余13个未设所的县也于县政府内设农业推广员。民国35年,成立安徽省农业推广辅导委员会,后改为安徽省农业善后推广辅导委员会,并设3个农业推广辅导区:皖北辅导区设于蚌埠,皖南辅导区设于芜湖,皖中辅导区设于六安。
民国36年,分设农业推广辅导区5处:皖南辅导区设于芜湖,皖中辅导区设于六安(后改在合肥),皖东辅导区设于蚌埠,皖北辅导区设于阜阳,皖西辅导区设于安庆,指导所辖各县农业推广所工作。在重点棉区阜阳、合肥、怀远等地设3个植棉辅导区。
建国后,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0年,皖南、皖北行署农林处,即根据当时的技术力量和生产需要,除在省一级设立种子、病虫防治和畜牧兽医专门技术指导机构外,并在专区一级设立种子、病虫防治和畜牧兽医等专门技术指导机构,指导群众开展选种留种、推广优良品种、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特别是对于蝗虫和螟虫的防治,成效更为显著。此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又根据各地不同特点,分别建立了一批蚕桑、棉花、烟叶、茶叶等专业性的技术指导所、站,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53年7月,省农林厅以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为对象,先后将棉、茶、畜牧等专业站合并成立阜阳、涡阳、肥西、六安、滁县、怀远、灵璧、贵池、歙县、宣城等10个县农业技术指导站。并明确各站技术指导工作的重点:淮南地区以水稻为主,茶叶、小麦为辅;淮北地区以小麦为主,棉花、烤烟、农具为辅。各站编制17~31人,正站长由副县长兼任,第一副站长由县配备行政17级干部,第二副站长由农林厅调配3级以上的技术干部担任。
1954年,根据中央农业部、华东农林部的指示和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9日皖农办字第174号《关于普遍建立专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站重点建立区分站的指示》精神,决定将各地原建立种子等专业所站合并成综合性的专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和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并有重点地在阜阳插花、宿县符离、凤阳门台子建立3个区分站,以便由点到面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同年底,全省共建成专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7个,县农业科学推广站68个,区分站3个,共有干部1474人,其中行政干部136人,技术干部1132人(包括农艺专业235人、植保131人、茶叶146人、棉花144人、烤烟31人、麻15人、蚕桑67人、农具119人、畜牧兽医244人)。以上综合性所、站建立后,克服了以往各自建站、单项指导的混乱现象。
根据技术推广必须面向基层的要求,1955年决定调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撤销专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缩小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增设区站。
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发展,1956年6月省编委、农业厅联合通知,确定区区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站,没有设区的县可建立联合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当年8月全省建立区农业技术服务站192个,每站干部平均3人。到1957年,全省共建区农技站445个,基本达到一区一站,干部3560人。平均每站达8人。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全省撤区并社,行政体制发生变化,大多数农技站亦被撤并,农技人员外调改行或精简下放劳动,保留的少数农技站也是名存实亡。·2 4 5·
1961年12月,农业部召开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恢复整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要求。中共安徽省委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凡设立区的地方仍以区为单位设站;在未设区的地方,可以3~5个公社范围设立一个站;有条件的社可成立农业技术服务小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重新得以恢复并发展起来。当年全省恢复和新建农业技术服务站538个,1962年发展到571个,1963年经过整顿减为542个。1964年省农业厅下文将农业技术服务站更名为农业技术推广站。1965年全省区农技站共计543个。配备技干3364人,站数比1957年增加22%,一般每个区都配有技干5~6人。
自从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号召后,安徽省农村不少地方成立了各种形式的科学试验组织,进行繁育良种、改良土壤和革新农具等方面的实验活动。1964年全省已成立5300多个由基层干部、老农和知识青年参加的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小组,约有2.47万人参加。1965年芜湖专区4万多个生产队建立了种子员、水利员、肥料员、病虫防治员“四员”;许多生产队还建立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三田”;组织了数以千计的干部、农技站和公社的科技人员和老农三结合的科学研究小组,根据当地生产需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建立各种样板田达160多万亩,占全专区耕地面积21.7%。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路线指导下,全省农技推广机构从上到下均被砸烂,组织瘫痪。农技人员大多被下放或改行,有的受到批判,被戴上“臭老九”的帽子。基层农技站的农技人员有的被调出;有的下放到公社成了“八大员”即通讯员、电话员、统计员、勤杂员、汇报员、采购员、炊事员、警卫员;有的回了原籍。据安庆专区统计,区农技站干部改行的有219人,回原籍自谋职业的80人,共299人,占职工总数五分之三。
1970年省农林局成立后,为搞好全省农业技术指导,除了农业组内确定专人负责农技推广和管理工作外,从1972年开始,着手恢复和整顿处于瘫痪状态的基层农技站,并从当年起,由省财政每年拨款40万元用于农技站的建设。
1974年10月,农林部和中国科学院在湖南华容县召开“全国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华容县建设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经验的活动。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是由县(原农业科学研究所)、公社(建立农业科学实验站)、大队(建立农业科学实验队)、生产队(建立农业科学实验小组)组成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组织。据1975年统计,全省共建县农业科学研究所63个,占县总数的85.1%;公社农科站2074个,占公社总数83.2%;大队农科队17840个;生产队农科组27.32万个,共有80万人参加科学实验活动。国家财政每年拨款95万元添置科学仪器设备,装备全省公社以下农业科学实验组织。很多重点公社农科站购置了土壤分析箱、病虫观测箱、干燥箱和电冰箱等仪器,用以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由于四级农科网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农科站(队)的建立,基本上是土地各队凑,劳力各队抽,收支没有帐,除少数办得较好外,绝大多数在生产上不起作用。此后,根据群众对农技推广机构恢复的强烈要求,省农林局组织专人调查了17个地市,40多个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作出了加快恢复、健全农技站的决定,从而保证了在非正常时期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仍然取得新的发展。据1976年统计,全省共恢复和建立基层农技站820个,比1965年增加51%,其中区站220个,片站40个,社站560个。·3 4 5·
为建成完整的农技推广体系,除省和地市两级农业部门设立农技推广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全省和所属地市的农技推广业务外,省委、省政府于1981年又批转省农委、省科委《关于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点意见》,决定将全省原有71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除保留广德、界首2个县所继续搞科研外,其余一律改为县农业技术推广所,其任务是以技术推广为中心,根据当地、当前农业生产需要,把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总结农民的增产经验,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
为更好地发挥农技推广组织的综合功能,1979年,安徽省全椒县被列为全国首批29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点县之一,将原来分散设立的农技推广站、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站、经济作物站和农业科研、农技培训等不同专业的农技推广组织结合在一起,统一领导,财务独立,分工协作,共同开展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三项任务。1982年又由中央和省联合拨款兴建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83年,凤阳、天长、长丰、肥西、六安、霍邱、寿县、庐江8个县被列入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并从基地县建设资金中拨出专款兴建了该8个县的农技推广中心。
1984年省农牧渔业厅在宿县召开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会议,进一步贯彻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例(试行)》,研究加快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措施。在建设经费上,除了中央和地方每年联合投资外,还用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引用外资项目的资金建设推广中心。截止1987年统计,全省已兴建全椒、宿县、凤阳、天长、长丰、肥西、六安、寿县、霍邱、庐江、五河、濉溪、涡阳、太和、临泉、阜南、蒙城、阜阳、太湖、当涂、南陵、怀宁、嘉山、萧县、砀山、泗县、宿松、望江、舒城、金寨、巢湖、和县、含山、无为、亳州、黄山、界首、青阳、休宁、宁国、滁州、霍山等42个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占全省县(市)总数的57.5%,总投资4337.3万元,总建筑面积13538平方米。平均每个中心投资103.3万元、建筑面积3223.3平方米。
建设项目和仪器设备见表7—1—2。
安徽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设施主要建设项目表
表7—1—2(1987年)

说明:不包括生活设施和附属设施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行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整体功能作用。据全椒等10个县“中心”的统计:1984~1987年,共开展技术培训378期,培训33542人次;组织试验示范项目466项,获部、厅各级成果奖59项;推广杂交稻、配方施肥等新成果、新技术220项,总计推广面积2611万亩。1986年10个县粮食总产比建“中心”前的1984年增产16.5%,比全省平均增产幅度高7.5%,每亩平均亩产比全省高69公斤。·5 4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党和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激励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热爱农村,热爱农业,有利于区农技站恢复、巩固和壮大。至1984年,全省已恢复区(片)农技站558个,比1976年的260个增加114.6%。在此期间,省农牧渔业厅根据农牧渔业部的指示精神,利用对商品粮基地县等项目的投资,又拨出专款安排区(片)农技站基本建设,总投资达1464万元,共建房屋7.32万平方米,缓解了366个区(片)农技站的住房、办公室紧张的状况。同时,还增加了技术培训和经营设施,初步改善了工作和生活条件,为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至1987年,全省已建区(片)站565个,比1984年增加1.3%。1987年6月建立安徽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例(试行)》有关条款,对乡(镇)农技站进行了整顿、调整和充实。安徽省乡(镇)农技站除少部分是由国家办的,并配备国家农业技术干部外,多数属于乡(镇)集体办的。1984年全省乡(镇)农技站共有1878个,其中国家办的96个,乡办的1782个。1985年全省乡(镇)农技站已建2221个,占全省3410个行政乡的65.1%。1987年,全省乡(镇)农技站又减少到1653个,其中国家办的90个,乡(镇)办的1563个,比1985年减少658个。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区一度出现“卖粮难”,一些干部误认为粮食已经过关,科学技术可有可无,以减轻群众负担为由,大砍乡(镇)农技站,解聘农民技术员,致使农技推广工作受到了影响,有些地方病虫测报不及时贻误了防治,尤其是水稻稻瘟病大肆发生,造成严重减产。1987年底,有些被砍掉的乡(镇)农技站又逐步恢复起来,没有建站的乡(镇)也配备了专职农民技术员1388人。
为了加强村一级的农业技术指导工作,逐步配备了科技副村长或村农技员,至1987年有13020个村配有农技员,占全省31354个村的41.53%;建立81668个科技示范户,作为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推广的示范点,示范面积达47.53万亩。全省农技推广机构,至1987年基本形成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中枢,以区农技站为骨干,以乡村农技组织为基础的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庞大的推广网络,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推广队伍
建国初期,安徽农技推广人员很少,随着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技推广人员由少到多,推广队伍不断壮大,农技人员由1952年的几百人发展到1987年23528人。目前,全省农技推广队伍包括:省、地(市)农业技术推广管理机构、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区(片)、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农业技术干部,以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业技术员、村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七大部分。按推广单位体制可分为3大类:一是全民事业单位的技术干部;二是集体事业单位的农业技术人员;三是农民技术员。这3支队伍分布在不同层次,各有不同的作用,又互相依托,紧密结合,是安徽省农业科技战线上一支最为庞大的农业技术队伍。其中,全民事业单位技术干部6055人,其学历:大学本科947人,占总数的15.6%;大专980人,占16.2%;中专3870人,占63.9%;其它学历258人,占4.3%。专业:农学3176人,占总数的52.5%;植保793人,占13.1%;园艺240人,占3.9%;茶叶337人,占5.6%;蚕桑314人,占5.2%;畜牧兽医763人,占12.6%;土肥·6 4 5·61人,占1%;农经14人,占0.2%;其它专业357人,占5.9%。其职称:农艺师466人、助理农艺师1012人、技术员1232人。以上全民事业单位技术干部在基层区(片)乡农技站的共有4343人,占总数的71.7%。其学历:大学本科494人,占11.4%;大专717人,占16.5%;中专2952人,占68%;其它学历180人,占4.1%。以上这些在基层农技站工作的技术干部,50年代参加工作的有675人,占15.5%;60年代参加工作的有764人,占17.6%。他们长年累月地工作和生活在农村,不辞劳苦,风里来雨里去,为把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贡献了自己一生中最精萃的青春年华。
集体事业单位农业技术员,全省共计3065人,其中具有中专水平143人,占农技员总数的4.7%;高中文化程度的1929人,占62.9%;初中程度的880人,占28.7%;小学程度的113人,占3.7%。未建站的乡(镇)配有农民技术员1388人。农民技术员,多数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村知识青年,或者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农民,经过基层推荐,逐级考核,最后经县政府或县农业局批准录用的。其任务是:以开展示范、宣传、培训、技术承包等形式,把各项农业先进技术结合当地实际用于生产,从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扶持科技示范户,帮助农民致富。这支队伍的工资报酬有两种类型:一是乡办公助,约占全省总人数的五分之二。其经费来源于“三个一点”,即县财政拿一点,乡镇企业补一点,自己创收一点。这部分农民技术员,一般在乡里有固定办公室和住宿场所,人员相对比较稳定。二是靠自己创收,地方财政没有补助,这部分约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三。他们通过少量贷款、周转金,开展有偿服务,解决推广经费和本身的工资。
全省村级农民技术员1.3万人,大都经过技术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回乡知识青年。其选拔方式是:由村委会推荐,乡(镇)政府和农业部门审批。有的任科技副村长,有的任村农技员,享受村干部补贴待遇。他们平时在家务农,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负责全村技术宣传、技术辅导、技术示范、落实技术措施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农村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安徽省党政领导部门对农技推广工作十分重视,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常年坚持在农业第一线工作吃苦受累,工资待遇低,生活十分艰苦,特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规定,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以鼓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1978年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者代表会上,评选出29个农技推广先进单位和65名先进个人,参加了省和国家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1979年,省革命委员会发出[ 1979] 43号文件:《关于农业科学技术干部使用和待遇问题的决定(试行草案)》;同年10月,省财政局、农业局发出《关于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搞技术推广工作实行生活补贴的联合通知》;11月,省农委、劳动局、财政局、粮食局、公安局、商业局联合发出《关于贯彻省革委会[ 1979] 43号文件有关问题的决定》;1983年4月,省委、省政府批转省科委、农委、组织部、财政厅、农业厅、人事局等12个单位《关于进一步解决农业科技人员使用和待遇问题的报告》。各地执行以上文件规定,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1044人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的困难;有3510人享受到上浮一级工资的待遇,同时每人每月还增加下乡补助费12~15元。各级地方政府在落实农业科技人员的政策中,还选拔了一批农业技术干部担任领导工作。1981年宿县地区从全区1379名农技干部中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农业科技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有14人提拔为县农业局副局长,有近百·7 4 5·人担任区、乡领导干部;有78人担任农业局正、副股长、站长、推广所所长、良种场场长;有70人担任原农技站正、副站长,有45人担任区畜牧兽医站站长;有220人担任乡畜牧兽医站站长。全地区解决农技干部夫妻分居的194人,安排职工家属、子女到农场工作的911人,其中已招工的职工家属79人、子女123人。1984年巢湖行署发出42号文件,规定到基层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的家属,实行“农转非”等优惠政策,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当时,有17名在地、县农业局工作的干部要求到基层工作。庐江、巢湖、和县还盖了农艺师宿舍楼,改善了科技人员居住和生活条件。1985年省农牧渔业厅根据农牧渔业部的决定,向全省1160名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25年的技术干部授予荣誉证书和证章。
三、推广先进经验
安徽省最早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是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省劝业道署在凤阳县推广柞蚕生产技术,以后又扩大到定远、霍丘和滁州等地推广。
民国年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林所,于民国11年(1922年)派员来安徽和县乌江推广爱字棉种,以后又在乌江成立农业推广实验区,扩大推广棉、麦等良种。民国23年爱字棉扩大推广到107村、273户,供种22924斤、种植面积1592亩;推广金大2905小麦种计14村、30户、5097斤、535.8亩。民国25年推广爱字棉种计247村、643户、60422斤、6281.6亩;推广金大2905小麦计84村、143户、17397斤、983亩。此外,还推广有少量稻种和来航鸡种,以及菱、藕等水生植物和小宗树苗。
民国18~19年安徽省建设厅成立的农业推广处及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安徽省粮食生产督导团(民国31年)以及安徽省农业改进所(民国32年)等机构,曾在局部地区推广过一些粮棉蔬菜等作物良种和化肥、农药、畜禽品种、新式农具等,但由于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不但推广范围狭窄,推广的项目和数量也很少,实际成效很小。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农技推广工作,除总结推广当地群众生产经验外,并发动群众开展选种留种,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改进耕作技术。1955年,中央农业部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方针和任务作出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农业部门总结农民生产经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促进农业合作化的基层组织,是当地党政部门领导农业生产的助手”。安徽省根据上述规定,对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采取“就地取材,就地推广”的方针,要求从总结当地生产经验入手,在农作物的耕作、栽培、选种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对当地农民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指导。以后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推广工作方针也相应调整,推广工作的内容,起了三个阶段性变化:一是50年代以总结推广农民生产经验为主;二是60年代以后,以学习推广先进经验为主;三是70年代后期开始演变为立项推广农业新技术。
50年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本着科学技术与群众经验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进行的。群众选种、栽培技术改进等都着重发挥群众智慧,总结群众经验,就地取材,就地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果。1953年,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针对安徽省农业多灾的实际情况,提出在经常遭受旱涝灾害的地区改变和扩大季节收成比重,普遍推广改种高产作物,改变广种薄收习惯的“三项改革”措施,是当时全省农技推广的中心内容。在改种高产作物方面,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从淮南江南抽调农民种稻能手到淮北地区指导·8 4 5·稻改;在生产技术改革上,1954年省农业厅专门召开全省水稻、杂粮技术研究会,决定在水稻栽培上推广适当密植、防止倒伏、合理施肥、一年三熟等增产措施;在杂粮作物上推广适当密植、增施肥料、保证全苗、防治病虫害、选种保种、培育壮苗、防止甘薯黑斑病等增产措施。同时,在总结各地劳动模范丰产经验基础上制订出水稻、小麦生产技术指导纲要。至1955年,全省水稻60%面积应用合式秧田、实行合理密植。徽州地区改变了栽秧“一尺挂两头”的稀植习惯,淮南地区改变了栽秧“乱插棵”的粗放栽培;淮北旱作物条播密植面积达到80%;马铃薯晚疫病和甘薯黑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积攒农家肥方面,推广了群众的积肥“十字诀”①和以养为主,养、种、积、制并举的方针。
农机方面,1953年以前主要开展对旧农具的改造。1953~1957年,以淮北为重点在全省推广双轮双铧犁13.2万部,推广半机械化畜力农具圆盘耙、谷物播种机、收割机等5350多台(部),至1958年底,推广解放式水车12.5万部。
从60年代开始,推广工作的重点由“就地取材,就地推广”转移到学习和推广省内外先进地区的生产经验。
种子方面:1963年组织部分良种繁殖场场长、科技人员到浙江绍兴东湖良种场和江西余江县邓家埠良种场学习经营管理和良种繁殖经验,在全省推广。60年代中期,引进推广水稻矮杆品种;70年代实现了早稻矮杆化,成为水稻生产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栽培方面:1963年从省内外聘请水稻、棉花、烤烟、黄麻、绿肥、果树等农民辅导员844人,其中省内的489人,省外的355人。70年代在淮北利用冬闲地推广种植油菜,由12万亩发展到260万亩;在江淮丘陵区推广改沤田扩种午季、湿润育秧、温室无土育秧、壮苗带土移栽、旱育秧、抛秧等技术。80年代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由棉花、蔬菜小面积试验,迅速发展到水稻、甘薯、瓜果、花生、烤烟等作物,具有大幅度提高单产和改进品质的效果。因此,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被列为发展安徽农业的一项战略性措施。1987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45.83万亩。
植保方面:1964年大打治螟歼灭战,普遍推广拾稻根、挖掘稻桩、稻田长期灌水、栽培避螟和灯光诱蛾等先进经验,防治面积达590万多亩,一般螟害率压低到2~1%以下。
肥料方面:1964年大打绿肥歼灭战,从省外引进苕子、紫花苜蓿、紫穗槐、田菁、圣麻等绿肥良种与推广绿肥施磷肥以磷增氮的经验;并引进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和红萍、细绿萍以及革命草等水生绿肥,进行了大面积推广。
农机方面:1975年7月首次使用机动水稻插秧机作示范,1977年开始大量推广,至1979年全省推广1721台。1980年以后农户单独经营生产,不再使用插秧机。至1987年全省仅剩12台。
四、推广适用技术
从1979年起,在总结农业推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简单易行、经济效益好的科技成果作为重点推广项目,并实行计划管理。
1980年全省试行推广40个单项技术,经过1年的努力,其中推广细绿萍37万亩,化·9 4 5·①“积肥十字诀”是:养、种、积、制、拾、扫、铲、沤、挖、捞的实践经验。肥深施4000万亩,小麦根外追肥369万亩,徐薯18号40万亩,徐棉142号120万亩,杂交水稻180万亩,杂交玉米40多万亩,早、晚稻稀播壮秧100万亩,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4万亩,油菜育苗移栽230万亩,棉花高密度打顶10万亩,生物防治29万亩,化学除草17万亩。
1981年重点推广水稻、油菜、烤烟、茶叶等新品种,以及土壤普查成果的应用和农药超低容量喷雾,速生密植茶园等52项。
1982年继续重点推广水稻等新品种,以及杂交水稻、水稻三秧培育壮秧技术、新型耕作制度、改沤种油、微肥应用、氮磷配合施用、新农药引进等推广项目共53项。
1983年重点推广杂交稻、徐薯18、水稻稀播壮秧、双季稻宽行窄株、小麦根外追肥、油菜育苗移栽、棉花重施花铃肥等新技术53项。
1984年重点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杂交稻、喷施三十烷醇、低产茶园改造、化学除草、水稻旱种、配方施肥、稀育壮秧、甘薯深沟大垅、杂交西瓜、小蚕共育以及主要作物综合栽培技术的项目共15项。
1985年重点推广黄淮海中低产区小麦综合技术,低芥酸油菜综合栽培技术,水稻旱种、配方施肥技术,杂交西瓜等54项。
1986年重点推广优质稻米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沿江稻区“地膜花生——杂交稻配套技术”,优质高产高抗啤酒大麦配套技术,毛峰制茶新工艺,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硼、钼、锌等微量元素在农作物生产上的应用,农作物种衣剂的应用和推广等67项。
1987年重点推广水稻高产模式栽培技术、免耕栽培、配方施肥、棉花营养钵育苗栽培、化学除草、病虫防治等14项。
从1979~1987年,9年来共推广适用技术348项,仅农、牧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即达128亿元。其中推广杂交水稻9195万亩,增产稻谷32.4亿公斤,增加产值9.72亿元。推广地膜覆盖保温栽培技术309万亩,增加产值2.46亿元。推广杂交西瓜,从1981年试种,1982~1987年累计推广面积181万亩。其中1987年杂交西瓜面积达101.5万亩、产量达20.3亿公斤,比原栽培种每亩单产增长20~30%,比总产增产4~6亿公斤,增值4000~6000万元。改造低产茶园46.87万亩,累计增产茶叶13.38万担,增值4147.8万元。小麦根外追肥3213.8万亩、增产5.6亿公斤,增值2.24亿元。配方施肥9366万亩,增产粮食27.8亿公斤、棉花7636万亩、油菜8184万公斤,共增加产值11.28亿元。化学除草2336万亩、病虫综合防治8600万亩,减少粮食损失30亿公斤,增加产值9亿多元。蔬菜塑料大棚保护地栽培,从1980年开始推广,到1987年全省大、中、小棚面积共计10.6万亩,对于提早夏菜上市、补充淡季供应,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起到了显著效果。
1985~1987年全国农技推广总站重点推广项目“黄淮海低产区小麦综合增产技术”,由阜阳地区的阜阳、太和、临泉、利辛、界首和宿县地区的萧县、宿县、灵璧共8个县承担。以上地区土壤肥力水平比较低,小麦面积大,栽培技术落后,长期以来,亩产低而不稳。1982~1984年,两地区小麦平均亩产196.8公斤,其中200公斤以下的麦田就有1200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77.7%。通过项目区小麦综合增产技术的实施,初步改变了低产面貌。3年累计示范推广423.5万亩,平均亩产277.7公斤,比示范推广区1982~1984年小麦平均亩产196公斤,增加81.7公斤,增产41.7%;比当年对照田平均亩产234.1公斤,·0 5 5·增加43.6公斤,增产18.6%,共增产小麦1.844亿公斤,除去平均每亩多投入的5.06元,纯增收益5979.82万元。
1985~1987年立项推广“夏芝麻亩产超百斤综合栽培技术”,安排阜阳地区的临泉、阜南、颍上、利辛、阜阳、太和,宿县地区的宿县、泗县、灵璧等9个县进行推广。3年累计推广面积188.28万亩,占项目区芝麻面积的58.65%。平均亩产超百斤,比周围非项目区平均每亩增加10.9公斤,增产28.2%,共计增产芝麻2052.3万公斤;除去成本,净增收2688.6万元。其中,亩产超60公斤以上的40.26万亩,占项目总面积21.4%;超过75公斤以上的有14.86万亩,占7.9%;超过100公斤以上的5.96万亩,占3.2%。
五、推广方法
建国前,农技推广工作项目少,范围小,推广方法简单,主要采取示范对比,使群众接受。
建国后,随着农技推广的项目日渐增多和普及范围扩大,推广方法和形式广泛多样,其主要形式有宣传普及、典型示范、技术承包、经营服务四大类。
〔宣传普及〕
具体方法有:举办技术培训、业余学校、展览会、印发技术资料,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兴起技术报告团、咨询处、广播、情报、广告等宣传形式。1953年建农业技术推广站10个重点县,当年建站,当年培训农民生产积极分子408名。为推行“三改”,1954~1955年,全省开办马铃薯、胜利百号甘薯、双季稻以及棉、麻等作物栽培技术训练班,培训农业技术骨干11万人。1957年全省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1588次,计培训46万多人。1962年全省培训甘薯、早稻、烤烟育苗和病虫防治的干部、社员达1.8万多人次。1963年,据401个站统计,采取现场传授、巡回辅导、逢会插一脚和短期训练等方法为公社生产队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员70万人次。1964年,大打治螟歼灭战,全省培训治螟骨干25万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培训工作停止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掀起科学热,技术培训规模空前扩大。1981年,全省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4400多期,培训200万人次。1983年举办1.94万期,培训341.2万人次。1984年举办1.44万期,培训591.3万人次。1987年举办1.6万期,培训426.24万人次。50年代中期,省农业厅曾办有《安徽农业通讯》,为推广农业先进经验服务,直接分发到区乡农技站。1954~1955年,全省印发作物栽培技术资料16种,20多万册。1957年,据10个县不完全统计,印发技术资料540种,计5.5万多份。1983年,全省印发技术资料354.1万份。1984年计482万份。1985年计320.5万份。1987年计338.17万份。有关大型农事活动及栽培模式还绘制成彩色宣传画发往农村。1951~1959年,省农业部门先后在合肥逍遥津、省体育馆、省博物馆共举办8次农业展览会,主要内容展示安徽省农业建设成就、农业“三改”成果和建国十周年安徽省农业的成就和农业新技术。累计参观人数12.3万人。60年代,在省博物馆内专设农业展览馆,举办了大型综合性的农业展览,主要内容是推行“农业八字宪法”取得的成就,有2万多人参观。70年代,先后4次在省博物馆举办农业学大寨、农林科技、抓纲治皖,以及毛泽东主席视察和批示的安徽省8个人民公社、大队和9个先进县的成就展览,参观人数6.5万人,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安徽也参观了展览。在这期·1 5 5·间还参加6次全国农业展览会,参展主要内容是萧县郭庄大队学大寨的成就。1980~1987年,参加全国农林科技展览会。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安徽省已建的42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都设有陈列室、展览室,为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教材。从70年代开始,淮北地区兴起小麦丰产技术报告团。每到种麦季节,地、市、县农业部门,配合秋种准备,组织科技人员和种麦能手相结合的报告团,到各区、公社举办小麦丰产技术报告会,向群众传授技术。至80年代技术报告团的组织形式推广到全省各地,技术报告的内容扩大到水稻、棉花等主要作物的丰产经验。1981年,宿县地区组织技术报告团209个,听众达9.69万人次。1984年,全省组织技术报告团1064个,报告5817场次,听众273.7万人次。1985年,组团675个,报告2464场次,听众达108.52万人次。1987年,组团771个,报告3021场次,听众207.42万人次。1981年宿县地区设技术咨询处160处。1984年全省设技术咨询处2070处,接待276.4万人次。1983年设2268处,接待683.61万人次,1987年设6450处,接待370.87万人次。农技推广人员、专家利用一定的时间和场所,向农民咨询服务,回答提出的问题。1981年宿县地区出墙报和技术专栏389期。1984年全省共计出墙报23789期。1985年全省共出墙报4149期。
全省大多数区、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当地党政部门领导下,办有各种业余学校,开展技术培训。一般是短训性质,农闲大办,农忙少办或不办,有的白天干活,晚上办夜校。授课内容,是传授实用技术,作单项技术传授,或单项作物综合栽培技术教学等。滁县地区从1984年起,县办6所农业专科学校,乡办9所农业技术学校,招收回乡知识青年,至1987年共培养专业人才5301人。
〔典型示范〕
1957年,有10个县65个农业推广站在200个农业社建立丰产技术示范点,指导1159个一般农业社。先后组织参观487次,参观人员4万多人次,帮助313个农业社培养大面积丰产田56.24万亩。1962年芜湖、安庆、六安3个专区105个农技站,掌握135个治螟示范点,防治面积达2100多亩,治螟效果90%以上,通过组织周围生产队参观,推动大面积治螟101万亩。1963年,据232个农技站统计,共建立基点446个,副点795个,各种示范面积46827亩。1981年宿县地区建立示范联系户2927户,召开各种现场会1029场,参观人数达28.99万人次。1984年,全省召开现场会6435场次,参观人数117.7万人次。1985年,全省召开现场会7504次,参观人数496.3万人。1987年,全省召开现场会5851次,参观人数116.64万人次。
〔技术承包〕
农业技术承包自1979年一出现就在全省迅速发展起来。安徽推行的技术承包是采取合同形式,经济手段,把推广者与生产者的权责利三者统一起来。有三种形式:一是单项联效技术承包。对生产的某一环节或某一项技术进行承包,取得效果后,按面积收取成本和服务费,不联产联利。植保承包和配方施肥技术,一般多采用这种形式。二是综合联产计酬承包。对于作物的一个生产周期实行承包,由农技人员提供全套技术方案,包产量指标,达标后收承包费,超奖减赔。这种形式主要用于生产技术性较强的作物和综合性项目,如杂交稻制种等。三是产、供、销一条龙承包,对于某一项生产活动,于产前提供种子、肥料等物资,产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销售农产品,实行全程综合性承包。如农业开发,西瓜制种,·2 5 5·食用菌生产等,一般都采用这种承包形式。
农业技术承包自1979年一出现就在全省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1981年全省有396个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与6900多农户签订承包合同,承包耕地43.6万亩。有47个县,建立465个植保专业队,承包防治面积85.85万亩。
1983年,省委、省政府颁发29号文件,明确支持科技人员搞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允许获得工资以外的报酬。此后又颁布《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暂行规定》,鼓励农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技术承包。这年全省有5423名农业科技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农村,与100多万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承包农田面积920多万亩。
1984年,技术承包进入高潮时期,全省有10455人参加技术承包,比上年增加92.8%。共计承包面积1161万亩,比上年增加26.2%。承包范围,包括高产栽培,良种繁育,杂交稻制种,地膜覆盖栽培,病虫防治,畜禽防疫,食用菌生产等。承包形式,除联效、联产等形式外,有些地方还建立承包专业队,有的农技部门还与商业部门联营,从产中技术指导向产前、产后延伸。承包效益也大大提高,通过技术承包,1984年农业产值净增2.322亿元。181.2万户农民参加承包,平均每户净增收128.15元。同时,承包者也收取承包费124.45万元,有利于农技推广部门完善服务功能。
1985年,由于技术承包的一些政策不完善,界限不清,有的地方把收取技术服务费,认为是“乱摊派、增加农民负担”,“科技干部向钱看”,当做不正之风加以批判;有些农技干部因此受到责难,从而使刚刚兴起的农业技术承包工作退了下来。全省农业技术承包参加人数下降到6653人,承包面积降到574万亩。分别比1984年降低36.4%和50.6%。
1987年,参加技术承包人数有5084人,承包面积302.9万亩。在参加承包的部门和人员上有了新的发展,由单纯农业部门科技人员承包,向政、技、物多部门结合的集团承包方面发展,使财力、物力、智力融为一体,承包效益更为显著。凤阳县集团承包,促进了行政、技术、物资优化组合,推动了社会配套服务,物资供应对路。集团承包12万亩杂交水稻丰产片,平均亩产565.3公斤,高产田块亩产达617.7公斤,平均亩产比承包前一年增产19.2%。与1550户签订的7000亩杂交稻制种合同,行政和有关部门参与,包种源、包产量、包纯度、包收购、包销售。实施结果,制种平均亩产132公斤,比上年108公斤增产22.2%,比承包基数110公斤增20%。以父本抵成本,纯收入546万元,人均680元。其中10%以上农户收入超万元。
〔经营服务〕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从1981年开始实行技物结合兴办经营实体。首先改生产过程中单纯的产中技术指导为供、产、贮、运和加工等系列化服务;开展植保工作做到“既开方,又卖药”,推广农业技术,做到指导栽培结合供应良种;测土配方施肥结合供应化肥;宣传推广哪种新技术,结合供应有关农用物资。这不仅弥补了供销主渠道的不足,又为农民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增添了活力。这一年,各地成立农业技术服务公司132个、植保服务公司(队)465个,技物结合服务面积85万亩;建区、乡种子公司60个,采取代购代销,边贮边销,寄存代销,组织串换等方式,为农民提供良种1200多万公斤。阜阳地区成立46个农业技术服务公司,销售各种良种144万公斤,农药305吨。滁县担子乡农技站办水稻催芽公司,为700户农民催了1800多公斤杂·3 5 5·交稻种,群众欢喜地说:“一家忙,解开了千家愁”。
1984年,全省县、区、乡农技推广部门兴办各种经济实体1511个。其中县级111个、区级302个、乡级1098个,经营额3517.34万元,盈利196.42万元;计经营良种3210万公斤、农药3337吨、药械6527台、微肥808吨。当年全省建植保公司1430个、植保专业队组10231个,配备机动喷雾器9612架。
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兴办企业型经济实体”,促使了全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经营服务进入一个新阶段。不少地方农技部门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一无资金、二无仓库、三无经验等种种困难,采取贷款、代销、赊销或与工业、商业部门联营方式,从配套技术、农民急需的生产资料入手,积极开展技贸结合性的服务。1985年全省农技部门共经营良种6750万公斤、农药3555吨、药械11029台、化肥6656吨、地膜1597吨、植物生长调节剂280万毫升。经营总金额5293万元,盈利296万元,比1984年经营额增加50.5%,盈利增加50.7%。开展经营服务比较突出的基层单位太湖县小池区农技站,一年盈利1.9万元,不但将收入用于举办各类技术训练班,印发病虫情报、科技资料,购买了13架喷雾器,装配一座拥有显微镜、冰箱、干燥箱等仪器设备的试验室,兴建了50平方米的仓库,扩建了办公室,安装了自来水,还购置了2台摩托车。
1987年省农技部门的经济实体经营服务全面展开,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潜山县梅城乡农技站,加强产后服务,利用本地盛产大米优势,先后与20多个省、市建立贸易往来,调出大米,购进本地缺少的化肥等物资。他们以800元起家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12万元,年营业额百万元。天长县建了两栋综合服务楼,兴办了工艺厂、农机修理厂、旅社、饭店等,年创利润10万元。宿县“中心”,除原来已兴办磷肥厂外,为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1987年新办起粉丝厂、油脂加工厂,开展了农产品购销和良种经营业务,年总产值235万元,创利润21万元。1987年全省农技部门已办各种经济实体1989个。其中县办108个,区办451个、乡办1430个,一年来共经营良种4096.4万公斤、农药4934.1吨、药械19676台、化肥1.85万吨、地膜274.7吨,经营总金额7245.7万元。经营额比“六五”计划期间最高的1985年增长36.3%。
1983~1987年,全省共经营农作物良种3.28亿公斤、农药19047吨、药械59112台、化肥39350吨、地膜3358吨,经营总金额2.58亿元。农技部门的经济实体,始终坚持“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的宗旨。在具体做法上,微利经营,让利基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立足推广,发展壮大。几年来,通过经营服务,使农民受益1.45亿元,促进生产增值9.6亿元。农技部门本身也获得了一定收益和补偿,先后从经营盈利中拿出1147万多元用于自己发展和壮大事业,其中用于技术培训160万元,试验示范157万元,购买仪器设备109万元,修建房屋385万元,支付农民技术员工资336万元。缓解了农技推广经费不足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