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能源沿革
安徽省农村能源,历来依靠柴草、农作物秸杆和牛粪作燃料,能源日渐匮乏。由此,丘陵、山区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河涵淤塞,生态平衡恶化;平原、圩区土地贫瘠,地力衰退,农作物歉收。民国23~26年(1934~1937年),芜湖曾成立“安徽国瑞天然瓦斯公司”,在民间推广使用沼气。建国后,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重视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从1952年开始,先后设立“安徽省风能利用研究小组”、“安徽沼气推广办公室”、“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推广沼气、太阳能领导小组”、“安徽省人民政府农村能源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由副省长亲自抓。从找再生能源和提高锅炉热效率,以至利用风能、太阳能入手,以求解决能源不足问题。自1953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改灶节柴节煤,制取沼气,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经过20多年不间断试办和推广,至1987年底统计,全省改建省柴(煤)灶740.6万户,占总农户的75.19%。修建沼气池60405口,其中大、中型沼气工程120余处(含灵璧、安庆、阜阳县酒厂沼气工程3处)。农用沼气池中有6.02万余口,全部混凝土结构。畜圈、厕所、沼气池“三结合”类型的沼气池占60%以上。推广50~150瓦功率小型风力发电机741台,塑料大棚、地膜289万亩,太阳灶540台、太阳能热水器442台。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单就省柴(煤)灶和沼气池两项,每年形成节煤能力740.89万吨原煤,折合标煤529万吨。除经济效益外,还具有明显的环保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省柴煤灶
〔旧锅灶改造〕
建国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炊事锅灶是由“三块石头顶口锅”的简陋形式演变而来的。老式灶以“大灶门、大灶膛、高吊火”为主要特征,灶体采用泥、土坯或砖石砌制而成。淮河以南农村炊事锅灶一般有烟囱,淮河以北农村炊事锅灶一般无烟囱。这类锅灶热效率低(一般只有8~10%),既浪费柴草,又极不卫生,人们常称之为“鸡窝灶”。目前,在一些偏僻山区和农村,有的农户仍然沿用。
建国后,民用炊事锅灶50年代中期开展改良工作,最初是从淮河以北地区群众自发搞起来的,在“老式灶”的基础上,或增设炉篦,或增加烟囱,或在灶膛内作些改进等。就是曾在一些地区使用的“炮台灶”、“马蹄灶”、“马尾巴灶”、“扫帚灶”、“风箱灶”等,比“老式灶”热效率提高5%左右,卫生、安全等方面也有较大改善。
1953~1954年,农村遭受雨、雪灾害,全省不少地方严重缺柴。省人民政府结合生产救灾工作,推广生活用煤;省煤炭建筑材料公司,组织一批建筑工匠到农村改建燃煤灶,在合肥市、阜阳县、宿县等地搞试点,在城镇机关、学校、工厂食堂和街道饭店、茶炉房推行,然后扩展到农村。采取改小灶膛、降低吊火高度,缩小灶门尺寸;增设和完善炉篦和烟囱;·5 5 5·增加手拉风箱强制鼓风等办法进行改进,热效率比老式灶一般提高5%,高的达到20%以上。
1958年初,炊事工具进行改革,至6月底,全省改革的锅灶达40余种,节柴(煤)效果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1958年后期,由于全省大炼钢铁,需煤量增大,淮北一些农村面临无煤供应的局面,又将燃煤灶重新改为燃柴灶①。
1959年6月下旬,中共安徽省委工具改革办公室在怀宁县召开全省工具改革现场会,并对改革的锅灶进行评选,最后确定以阜阳专区“节柴灶”,滁县专区“回风灶”为基础,吸收其它改革灶优点,边改进边推广。
1960年4月上旬,省委工具改革办公室在太和县倪邱公社召开全省炊事工具改革现场会,参观该公社全面推广“节柴灶”的现场;肥东县在会上介绍推广使用“通风灶”的情况。会后,将上述两种灶型,绘制成图,并在“安徽省科技报”上刊登,号召推广。
1963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为促进“三节”(节电、节煤、节木)工作开展,试验推广“蜂窝莲蓬头炉底锅周烟道灶”(简称“无锡式省煤灶”),在蚌埠市、合肥市试点,并要求蚌埠市、合肥市组织厂家生产,并生产推广所需的炉底(铸铁生产)。至1963年底,蚌埠、合肥两市改建灶122个,维修炉灶248个②。接着,芜湖、铜陵、淮南、马鞍山、安庆等市相继推广。至1964年9月底,全省7市推广“无锡式省煤灶”629个。通过改建灶,生活用煤数量下降。蚌埠医学院食堂灶由每人1天0.5公斤煤降到0.2公斤;蚌埠空压机厂食堂灶,由每人1天1公斤煤降到0.45公斤。据1964年统计,全省年节约生活用煤10.78万吨③。
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后勤部在合肥市有关单位协助下,成功研制出安徽省第一台省煤灶:“合肥式自然通风省煤灶”。据合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有关技术指标优于“无锡式省煤灶”,省经济委员会要求各地、市迅速组织推广④。至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被迫中止。
1967年底,合肥市科技局、煤建公司等单位在长丰县推广研制的“长丰节柴灶”比“老式灶”节柴20%。1969年合肥市科技局派人到山东省荣城市参观学习“荣城省柴灶”,对“长丰节柴灶”作了改进,并在长丰县下塘集进行试验示范。
1970年元旦,省革命委员会在长丰县召开了“全省节柴灶现场会”,把省柴节煤工作正式列入日程,确定在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内设立安徽省增产节约办公室,负责抓城乡省柴节煤工作⑤。1971年,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在阜阳地区召开了“全省节煤工作现场会”。以后几年,由于机构多变,人员调动频繁,省柴节煤工作陷于停顿。
1979年重新成立“安徽省燃料公司”,开展节煤炉灶的研制和监测工作。
1982年农村改灶节柴工作一度由省农业厅兼管。1983年初,省农业厅下拨部分经费·6 5 5·在九华山管理处开展改灶试验示范①。
①据省科委农村科技处黄滋昌回顾整理。
②省经济委员会《关于试验推广合肥式自然通风煤灶的通知》。
③省经济委员会生产处“关于1964年节约煤、电,省木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④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向华东物资局汇报推广“无锡式省煤灶”进度情况》。
⑤根据原省商业厅煤建公司业务科长,现省经委包装协会秘书长何从云回顾整理。
1983年5月,省人民政府决定农村改灶节柴工作由农业厅移交省沼气办公室。全省改灶节柴工作又逐步开展起来。阜阳、宿县两地区的工作走在前列。1983年6月,国家计委、农业部在全国布设首批农村改灶节柴试点县,在安徽省布设了3个县,即阜阳县、宿县和歙县。同年12月,省政府能源管理领导小组在蚌埠市召开“全省首次农村能源工作会议”,推动改灶节柴工作。年底统计,全省共改、建省柴灶32.56万户。
1984年3月,国家农牧渔业部下达第二批改灶节柴试点县,其中在安徽省布设9个试点县(市),分别为阜南、界首、岳西、南陵、六安、宁国、肥东、固镇县和滁州市。省农村能源服务公司组织2000余吨钢材和8个厂家,对省柴灶所需的炉篦等配件进行生产供应。1984年全省共改、建省柴灶324.17万户,累计改、建省柴灶达370.93万户。
1985年6月,农牧渔业部下达第三批改灶节柴试点县,在安徽省设6个试点县(市),分布在枞阳、全椒、含山、利辛、霍山县和黄山市。1985年共改、建省柴灶171.32万户,全省累计改建省柴灶542.25万户,占全省总农户(992万户)的54.7%。其中阜阳、宿县两地区同年受到国务院嘉奖。
1986年安徽省农村能源办公室受农牧渔业部委托,组织力量先后对阜阳、宿县两地区面上改灶和国家第二批改灶节柴的9个试点县(市)进行检查验收,其中两项指标(面上改灶热性能指标)达到100%的县有肥东、六安、岳西3县。阜阳、宿县两地区省柴灶普及率达90%以上。
1986年5月,农牧渔业部下达第四批改灶节柴试点任务,其中在安徽设6个试点县:金寨、休宁、郎溪、萧县、砀山、青阳。1986年全省共改、建省柴灶132.18万户,累计671.89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67.73%。
1987年5月16日,省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和省林业厅联合发出“关于搞好山区改灶节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把改灶节柴与林业生产和林政管理结合起来,实行“五个挂钩”:改灶与农户经济利益挂钩;与竹木采伐计划挂钩;与林业建设资金挂钩;与林区群众口粮供应指标挂钩;与乡、村干部岗位责任制挂钩等。同年6月,农牧渔业部下达第五批改灶节柴试点任务,其中安徽省5个试点县:太湖、宿松、凤台、霍邱、和县。随着改灶节柴工作深入开展,同年9月,省农村能源办公室分别在桐城、东至、郎溪、太湖等4县,安排了“预制省柴灶灶膛的试验示范”项目。太湖县搞的较好,仅用1年时间就在全县推广近2万户。
1987年全省改、建省柴灶116.24万户,累计改、建省柴灶740.60万户,占总农户的69.31%。改建省柴灶进度和质量均处于全国前列。
〔制茶灶改造〕
安徽省制茶一直使用耗能较大的“老虎灶”。每加工1万担茶叶,需要消耗4万担左右柴,浪费十分惊人。70年代中期,徽州地区歙县、绩溪、黟县,在各县燃料公司和茶叶、林业部门指导下,开展以“煤”代“柴”进行茶叶初制加工试验,结果成效不大,大部分制茶厂仍沿用传统制茶工艺和“老虎灶”。·7 5 5·
①据省农牧渔业厅科教处蔡传廉回顾整理。
1987年,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给歙县、金寨、霍山下达了“制茶节煤灶及新工艺试验示范”项目。歙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和茶叶生产单位合作,通过大量改灶试验使茶柴比由过去的1∶4降为1∶1.48,节约燃料费50%以上,当年全县改茶灶近500家。同年8月,国家农牧渔业部能环司向安徽省祁门县下达“制茶节柴灶试验示范”项目,拨试验费2万元,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在省农村能源办公室技术人员和有关制茶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近1年的努力,试制成功了“祁门AG—Ⅰ型直热式制茶灶”。据省级鉴定,“祁门AG—Ⅰ型直热式制茶灶”体积小,占地少,造价低,生产效率高,产出的茶叶质量提高半个等级。在祁门县的官田、大坦、西武、九都山茶叶初制厂进行试验示范①。
〔推广灶用节能水箱〕
灶用节能水箱(又叫省柴灶余热器),先是歙县于1984年从浙江省引进试用。1985年,省农村能源办公室部署示范推广。当时,节能水箱省内除有几个县能小批量加工、生产外,主要是由浙江省的一些个体作坊提供。
1986年3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在安庆市召开“全省农村能源及城镇酒厂(沼气)工作会议”上,首次将灶用节能水箱搬到农村能源器材展览厅展出。王郁昭省长、孟富林、杨纪珂、黄驭副省长参观后很感兴趣,强调要大力推广。当年省计划委员会安排20吨紫铜计划指标,给省农村能源服务公司组织生产和供应;并将灶用节能水箱的推广,列入农村能源发展计划,把加工水箱所需铜材也列入省物资供应计划。全省许多地、市、县农村能源服务公司和城镇街道的一些白铁匠铺、杂品店也从事节能水箱的加工和销售业务;浙江省的一些个体工商户也来安徽开展水箱的加工和销售工作。由于市场管理和标准计量监督没跟上,不少地方市场上出现了以马口铁皮冲紫、黄铜皮等假冒劣质水箱坑害农民,影响了水箱的推广。
1987年2月,省农村能源办公室会同省标准计量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作出“关于加强铜(铝)质节能水箱产品质量管理的规定”,及时对水箱加工、销售市场进行整顿,确保节能水箱质量,使推广工作得到健康发展。
1987年底,全省累计推广灶用节能水箱达89.79万只,占改建省柴灶户的12.12%。
三、沼气
〔农村推广沼气〕
安徽省推广应用沼气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全国较早地利用沼气的省份之一。当时主要是一些城镇商埠、寺庙、作坊或农村大户人家应用沼气。目的是用明亮的沼气灯招徕顾客和香客,或用于作坊生产照明。发酵原料是米糠、麦麸、油饼和粪便等。安徽省当时建池数量及分布情况无资料可考,唯一有文字记载的县庐江县30年代建的一口沼气池。1933年,庐江县城内有个叫倪仲平(曾任国民党阜阳县县长)的人家,从江苏国瑞瓦斯公司获得资料,并请来技工,在倪家大院(今县医院太平房附近),建造一口20立方米长方形砖木结构的浮罩式沼气池,以牛、马、猪粪及杂草为发酵原料,产气供全家30多盏沼气灯照明。两年后,因发酵原料购买困难,出料无法处理而停用报废。30年代的沼气池型多为·8 5 5·①据祁门县农村能源办公室整理的技术鉴定总结报告。方型、长方形,少数为圆筒形。砖石或砖木结构,水泥浆粉刷,容积偏大,一般为20立方米以上。
建国后,沼气的应用推广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57年下半年安徽就开始学习湖北省武昌经验,大力推广应用沼气,并很快形成了一股热潮。1958年3月10日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所举办沼气利用技术短训班,每个县选派2名干部参加学习,为全省培训了一批沼气技术骨干。当时,阜阳专区行动最快,走在全省的前头。1958年3月19日《安徽日报》报道了阜阳地委负责同志在一次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提出“全面推广,大力搞好沼气工作”,要在全区实现“沼气化”的口号,阜阳县2名参加省沼气技术培训班的干部,回县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兴建320口容积为10立方米的砖木结构沼气池。可是,投料后一个多月,未能产气。初战失败,他们并没有泄气,而激起更多的人动脑筋想办法,作出种种尝试。于是,在阜阳县除了继续改建提高已建的固定盖沼气池外,又摸索易建、效高的活动盖沼气池、田头窖沼气池,还掀起一股群众性的“捣沼气、取沼气”的热潮。阜阳县阜北三社主任严良图用1只木箱扣盖在粪池上收集沼气;程集乡友谊小学教师姚奕昌、李继英,用一只热水瓶装满水,从瓶口插进漏斗,然后倒置在池塘里,并用脚踩捣塘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池塘沼气。这种不建池,不用料的简单收集沼气的方法,很快在全县传开。群众发动起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用铁皮或木板制成长3米、宽3米、高0.5~1米的箱式活动盖,上面装有通气管,反扣塘面上,搅捣塘泥集气。有的在船边上装有沼气箱和搅捣器,制成沼气收集船。还有的用石灰,桐油处理面袋和裤子,做成贮气袋等等。沼气输气管道采用橡胶软管,有的用玻璃管甚至用芦苇杆和鸡鸭肠子代替。此外,当时的阜阳专区劳动模范黄素英发明纱制沼气灯泡,解决沼气照明大问题。颍上县发明用腐烂的塘泥加麦糠和少量食盐,制成沼气煤燃烧效果良好。
1958年7月底,以阜阳县县长孙永熙为首的阜阳县沼气报喜队,来到合肥市向省政府报喜。当时的副省长张恺帆、王光宇接见了报喜队,并指出阜阳县干劲大,用土法上马因陋就简,迅速实现沼气化①,号召其他地区学习。之后,全省各地学习推广阜阳县办沼气的经验。1958年9月20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会上,阜阳县获得大办沼气先进县称号和发明创造单位特等奖。1959年9月22~25日全国第二次沼气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阜阳县召开,重点总结阜阳县发动群众,土法上马大搞沼气“制、取、贮、用”的系统经验。阜阳县大办沼气闻名全国,从而使安徽省推广利用沼气走在全国前列。会议还决定,组织全国各地人员到阜阳县参观学习大办沼气的经验,由安徽省阜阳县组织沼气示范表演队分赴全国各地。会后阜阳县长立即组织有工人、农民、学生、市民和机关干部参加的10个沼气表演队(共196人)分赴北京、四川、上海、内蒙等10个省市和6个县进行“取、用”沼气现场表演。如分赴四川省的沼气表演队不仅为四川省大部分地、市进行现场表演传授经验,而且还为他们举办两期短训班。安徽省阜阳县大办沼气的经验不仅向全国交流,而且派员到柬埔寨进行表演。苏联、越南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阜阳县参观沼气。阜阳县沼气池型还作为“中国式沼气池”载入联合国《世界沼气图集》。·9 5 5·①实现沼气化,指建、用沼气户占总农户的80~90%以上,也有把建池户达70%以上称为基本实现沼气化。
1959年秋,中共安徽省委农工部设立省沼气推广办公室,由副部长田世伍负责。办公室除抓全省沼气推广外,还在合肥市郊区蜀山公社,稻香楼宾馆,肥西姚公庙等处设点进行小型固定盖式沼气池试验,并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阜阳县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气研究所”,调集科研人员30多人,由当时的阜阳地委书记任松筠兼任所长,阜阳县县长孙永熙兼任副所长,内设办公室、综合利用研究室、机械研究室。在短短的3年中研究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如对各种草料产气量的研究;施用发酵后的沼肥与土杂肥、堆肥对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红芋的增产效果的试验研究;甲烷菌培养的研究;各种沼气池型的研究;池液机械搅拌的研究;沼气输配、开关、灯炉具的研究等均取得了比较科学的数据。该所先后举办两期培训班,培训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市学员200多人,还编印《沼气报》和《沼气发电》一书发行全国。
1958年庐江县曾建一批方形沼气池,进行过人工收集沼气。兴办沼气的热潮一度在全县范围蓬勃开展,但由于缺乏技术,收效甚微,一年后停办①。蒙城、繁昌、肥西等县也积极兴办沼气。据当年统计,全省建池数达42万只,实际上建成的户用沼气池有成效的仅1500口左右、集体建的大沼气池200口左右。阜阳县建池最多,占全省的70%以上,其次是蒙城、繁昌、肥西县等地。
1959年10月28日,毛泽东主席来安徽视察工作,亲临合肥市郊区蜀山公社范小店视察了沼气现场,并高兴地说:“沼气又能点灯,又能烧饭,又能做肥料,要大发展”②。
1960年5月18日,董必武副主席曾到阜阳县程集、插花两公社视察沼气带动车床制作农机配件、农机修理、粮食加工等现场作业,还视察了沼气化食堂、田头窖沼气池以及阜阳纱罩沼气灯泡厂和大寺沼气发电站;听取专、县负责同志以及沼气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汇报;对阜阳县的沼气利用和普及很满意,特别对“田头窖沼气池”感兴趣,指示说“积肥、制气结合,既解决燃料,又提高了肥效,可以大量推广。”
50年代大办沼气基本承袭30年代的池型,以方形、长方形、砖石、砖木结构为多数,圆柱形池为少数,也有的用砖石砌个圆坑,坑口上盖一口缸成为沼气池。沼气池容积比30年代小,多为10~15立方米,少数公社、大队、生产队集体建的大沼气池为50立方米、80立方米、100立方米不等。
当时沼气生产和应用的技术不够成熟,又受“左”的思潮影响,盲目地一哄而起,建池质量不过关,管理跟不上,很多沼气池漏水漏气,有的一开始就不能使用,因而大办沼气逐渐走向低潮。在“三年困难时期”中,沼气推广基本停止,机构相继撤销,设在阜阳县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气研究所也于1961年撤销。60年代没有再办沼气。
70年代初,农村能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安徽省又学习四川省绵阳地区办沼气的经验,并确定由省科技局副局长李志明负责分管沼气工作。从1973年开始,省科技局将沼气利用列为科研和试验示范项目,陆续在阜阳、宿县两地区,以及濉溪、寿县、六安、凤阳、庐江、芜湖、宁国等县进行试点。要求每个地区重点抓好一个县,每个县重点抓好一个公社、大队或生产队。在山区、丘陵、平原等自然条件不同类型地区都安排了试点。安徽省科·0 6 5·①《庐江县志》卷七第二分册《文化》、《庐江县科技志》第十章。②合肥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卫生宣传》1959年113期。技局还给各地区安排了试办沼气的经费。通过抓试点,到1974年8月,全省有9个地区30个县试建了70口沼气。其中灵璧县界沟公社刘赵大队张巷生产队从1973年7月开始,试建成21口“三合土”和“片石”结构沼气池,15口产气良好。县轮窑厂于1974年2月初至7月1日建成1口157立方米大型沼气池,产沼气可作全厂170多人烧饭、烧开水的燃料。1974年成立了“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推广沼气、太阳能领导小组”,由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组长娄学政任组长。此后,宿县、安庆、六安、合肥、濉溪(后改为淮北市)等地、市,以及灵璧、凤阳、六安、东至等县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1975年3月,灵璧县共建池94口,其中界沟公社张巷生产队建池37口,基本实现全队沼气化;冯庙公社刘庙生产队共46户,建池有效容积达336立方米,占应建池户的75.6%。阜阳地区以界首县为重点,1974年8月,界首县河南公社姜楼大队李庄生产队首批试建沼气池,结合卫生“两管五改”①,实行厕所、猪圈、沼气池“三结合”。到1975年3月,阜阳地区建成37口沼气池。池州地区东至县胜利公社青云大队,是严重缺柴和血吸虫病流行区,1975年全队建池108口,实现了“沼气化”,不仅解决了燃料问题,还改善了环境卫生,为“两管五改”开辟了新路。滁县地区凤阳县城西公社余庄生产队有46户,共建44口沼气池,实现了沼气化。
1975年4月,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在灵璧县召开全省沼气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主要传达贯彻国家计委、中科院、农林部联合主持在四川省绵阳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沼气利用推广经验交流会精神,交流安徽省沼气试点工作经验。会议在合肥开了一天之后,组织代表参观灵璧、阜阳、固镇、凤阳等县沼气试点现场。由于全省进一步推广绵阳县办沼气的经验,至1975年11月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建沼气池3225口,有43个生产队基本实现沼气化,其中发展较快的有宿县、安庆、六安等地区的濉溪、灵璧、凤阳、枞阳、宁国、庐江、含山、东至等县。同年12月底,省科技局组织各地建池技术员参观检查肥西、凤阳、灵璧、濉溪4县13处沼气现场,以上各处建沼气池,基本上建一个成一个,使用正常。各地、市、县在抓点过程中,层层举办各种类型的沼气技术培训班,全省共培训沼气技术员7600多人。各地都建立了沼气技术队伍。不少社队出现了“领导带群众,群众促领导,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建池忙”的动人景象。
1976年5月20日,省科技局在六安召开了全省农村办沼气交流会,邀请省计委、农办以及省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参加,巡回参观了六安、霍山、枞阳、宿松、东至、歙县等县沼气工作现场。6月上旬在歙县作会议总结。至1976年11月底统计,全省累计新建沼气池2.9万多口,有1个公社,12个大队,200多个生产队实现沼气化。
1978年在第二次全国沼气利用推广经验交流会和全国沼气工作会议的推动下,8月16日,省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王光宇主持召开省革委会主任办公会议,听取省农办副主任田世伍关于两次全国会议精神的汇报,决定成立“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沼气建设领导小组”,由王光宇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国家经委拨给经费30万元,省自筹55万元,另贷款100万元用于沼气建设。
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蜀山公社范小店办沼气20周年,迎接全国第三次沼气会议的·1 6 5·①两管五改:是卫生部提出,防治血吸虫的措施。即管水、管粪,改炉灶、改水井、改畜圈、改厕所、改环境。召开,省沼气建设领导小组决定,1978年冬至1979年春在合肥市郊区以及庐江县、凤阳县各抓一个区基本实现沼气化,以树立样板,以点带面进行推广。同时要求各地、市、县都要抓一两个重点社队,并注意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1979年4月26日,省委第二书记顾卓新主持的省革委会第五次主任办公会议研究沼气工作,决定将省人工降雨经费核减20万元,转为推广沼气的活动经费。
截止1979年10月底统计,全省建沼气池4.2万多口,其中1979年新建池5891口,修复病池3220口。有20个大队、526个生产队基本普及沼气。建沼气动力站7处,改装柴油机(柴油沼气混燃)96马力,沼气发电8处,装机容量60千瓦。庐江县累计建沼气池达1万多口,成为全省首屈一指的“万池县”。全县有21个公社大办沼气,13个大队实现沼气化。
70年代大办沼气,接受50年代“一哄而起”、“贪大求洋”的教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集体补助为辅;坚持“队办为主”,坚持“户建为主”;坚持“就地取材”为主,土法上马,兴建户用小型池,成片发展,搞“小、土、群”。池形结构有方形、长方形、圆形、也有椭圆形,根据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池形。建池材料有红砖、条石、片石等,采用砖、石、混凝土砌块、水泥灰浆粉刷的建池工艺。也有极少数沼气池用混凝土现场浇注。后来,又提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三合土”(即石灰、炉渣、粘土混和)或“二合土”(即石灰、粘土混和)建池,并加以推广。建池工艺采用土模法施工,即先打好池墙线,挖出泥土,作出沼气池内壁的几何形状,后用“三合土”或“二合土”筑池墙和拱顶,然后再挖土池内土方,筑好池底,经分层粉刷后,装上池顶盖即成。起初做成活动顶盖,以后改为固定顶盖,均为地下池。一般户用池体积为10~15立方米,集体用池约为50~100立方米不等,称之为“远、大、深”沼气池(即离厨房远、容积大、池底深2~3米)。全省各地还积极摸索,大胆创造,使用各种材料兴建各种各样沼气池。阜阳、宿县地区有“砂礓三合土结构沼气池”、“黄胶泥结构沼气池”;六安、池州、徽州地区有“卵石结构沼气池”、“块石结构沼气池”;六安县有“坛形三合土结构沼气池”;凤阳、霍山县有“单砖薄壳沼气池”;广德县有“水泥薄壁结构沼气池”等,当时,都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70年代所使用的沼气灶具、灯具、开关等配件,无固定工厂生产,多属代用品或自制品,质量低劣,使用效果差。阜阳地区群众自制沼气灶具有泥制、木制和铁制的,以及一具多用的等几十种。自制的灯具有吊式、座式、挂式和卧式等。输气管开始使用塑料软管。
安徽省70年代,再度兴办沼气,在某种程度上重蹈了50年代的复辙,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大办快上,对实现“沼气化”,存在着盲目性。结果超越客观可能,事与愿违。在技术上、质量上仍未过关。当时的池形结构和建池工艺都带有试验探索性,不宜于推广。砖石砌块,水泥灰浆填缝,易裂易漏,尤其是“二合土”、“三合土”建池,密实性较差,大多数沼气池漏水漏气;特别是大出料后,不及时进料就会风干裂毁。因此全省兴建的4万多口沼气池,绝大部分只使用一、二年,多则二三年就停用报废。其中庐江县1万多口“二合土”、“三合土”沼气池,又遇1974~1975年连续两年气候干旱,大部分沼气池风干开裂成为病废池。其次还有濉溪县、灵璧县、凤阳县门台子区以及六安、芜湖等县皆有数百口“二合土”、“三合土”沼气池报废。不仅造成严重损失,也挫伤了农民建池的积极性。然而,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大办沼气的经验和教训为80年代稳步发展沼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坏事变好事。·2 6 5·
1980年6月,省沼气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省委常委、副省长孟富林任领导小组组长,方碧溪任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年8月,省编委批准建立安徽省沼气科学研究所和技术推广站,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定事业编制30名。至1980年底,全省除六安地区、淮南市、淮北市外,其余各地市都相应地调整健全了沼气建设领导小组。1981年,中共安徽省委在总结50年代和70年代安徽省“大办沼气”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确定80年代办沼气的指导思想:“加强领导,巩固提高,稳步发展,讲求实效,狠抓重点,搞好示范”。强调沼气推广要“因地制宜,质量第一,效益吸引”,要求切实贯彻国家提出推广沼气应遵循“坚持自愿、自办为主,国家和集体扶持为辅”的原则。80年代建沼气池,吸取前几次的教训,不再强调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更不用“二合土”、“三合土”建池。要求由砖石结构逐步向混凝土浇注建池方向发展,并做到分层粉刷,确保质量。从池形结构上强调逐步实行标准化、规范化。1981年全省共建质量较好的沼气池7091口,修复病池633口,全省累计沼气池数39539口,使用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70%。有5个公社,44个大队,759个生产队基本实现沼气化①。
1982年,省计划委员会将沼气建设列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982年全省建池9076口,修复病池1080口,全省累计沼气池数19936口,使用率由70%上升到80%。兴建小沼电2座。培训农民技术员1305人。
1983年省沼气建设领导小组更名为“安徽省能源管理领导小组”,副省长黄驭任组长、副省长孟富林、杨纪珂任副组长,下设城市能源办公室和农村能源办公室。到1983年末,全省累计沼气池数44297口,使用率达90%。建成小沼电10处,装机容量为60千瓦。全省有2个公社、23个大队、1013个生产队基本上普及了沼气。
1984年,省能源管理领导小组又分为省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和省城市能源领导小组。孟富林任省农村能源领导小组组长,杨纪珂任副组长。各地市县沼气办公室也相应改为农村能源办公室。省沼气科研所和技术推广站也相应更名为省农村能源科研所和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同年,国家正式颁布GB 4750—4752—84《农村家用水压式沼气池标准图集》。此后,全省各地皆按标准图集施工建池和质量检查验收。
1984年7~10月,庐江县、滁州市、舒城县、界首县、利辛县、六安县分别被列入全国沼气建设试点县。1986年舒城县被列为全国“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安徽省农村能源工作,除了抓好重点县能源综合建设之外,主要抓面上建池,实行分类指导。
1984年12月,省农村能源办公室制定下达《安徽省农村家用沼气池建、管、用主要技术规范》(试行)。1985年1月,在省第三次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上又讨论制定了《沼气建设示范点标准》,规定(一)坚持“自愿、自办、示范”原则,干部群众有积极要求;(二)坚持按《安徽省农村家用沼气池建、管、用主要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建池、发酵、安装配套规范化、标准化;(三)坚持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文明村建设结合。建沼气池做到“八不准”:一是房屋不定居,不准建池;二是群众未自愿申请,不准建池;三是不搞“三结合”,不准建池;四是不整齐划一,集中成片,不准建池;五是未经省级以上鉴定的池型,不准采用建池;六是未经县以上考核合格的技术员不准承包建池;七是不用模具施工,不准建池;八是发酵原料不充足,不准建池。(四)坚持多能互补,综合利用,做到“一水三灶”配套,即每一个沼气示范户要力求做到小水井、省柴灶、沼气灶(沼气池)、太阳灶(太阳能利用)相配套。(五)坚持建管并重,提高效益。要求各地坚持标准,把握质量,注重实效,切实做到建一个、成一个,用一个。·3 6 5·
80年代,户用沼气不仅在农村迅速推广,而且在城镇的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也广为应用。阜南县中、小学建沼气池70余口,卫生院、敬老院等有沼气池20余口,繁昌县也有5所中、小学建了沼气池,80年代初,安徽省选派优秀建池技术员赴甘肃、青海两省帮助建沼气池,受到高度赞扬,并赠送了锦旗。
1985年9月23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表彰78个先进集体,209名先进个人,并从中推选出5个先进集体,12名先进个人出席全国农村能源建设表彰大会。
为宣传普及沼气知识,省沼办(后为省农村能源办)编印《安徽省沼气》(罗本凯编)刊物,出版发行《沼气》(程琪、罗本凯编)一书4.9万册,编印《沼气讲义》(胡章生编)5600册,《沼气简介》(胡章生编)3000多册,《沼气发酵原理及管理》(罗本凯编)1000册、《池形设计与施工》(童有怀编)1000册,以及《灯、炉具的基本常识》(童有怀编)1200册等。
至1987年底,全省累计农用沼气池60405口。分年度建池和实际存有池数情况见表7—5—1。
安徽省分年度建池和实际存有池数统计表
表7—5—1(1970~1987年)

·4 6 5·
说明:(1)沼气池有毁坏报废的,因此年末有池数不等于上年末实有池数加当年建池数。
(2)1986年沼气池完好数为55204口,完好率93.02%;使用数50304口,使用率84.76%。
〔城镇沼气工程〕
安徽省第一座城镇沼气池是1959年阜阳县大食堂建的525立方米沼气发酵池。其次是1974年灵璧县轮窑厂建成一口157立方米沼气池。1978年,灵璧县酒厂开始兴建全省第一个酒厂沼气工程,用以处理酒糟废液。整个工程由6个地下池组成,总长43.7米,总宽18.4米,深5.9米,占地面积803平方米,总容积2400立方米。采用红砖砌块结构。1980年7月20日竣工,1982年正式安装投产。采用高温(53~55℃)发酵法,日处理糟液200吨,日产沼气3700立方米左右。起初所产沼气供1台4吨快装生产锅炉作燃料,并供全厂200多人的食堂及70多户职工家庭生活用气。1985年县里将该厂沼气与县化肥厂弛放气配合,建成供应灵璧县城居民生活“两气工程”(即沼气、弛放管道生活供气工程),此属国内首创。1987年第一期工程竣工,解决了3000户居民用气。预计第二次工程完成后,可解决7000户居民用气。
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城镇办沼气,特别是对酒厂办沼气十分重视。1984年12月,省政府在灵璧县召开了“全省酿酒行业办沼气现场会”,并参观了灵璧县酒厂沼气工程。要求全省酒厂、酒精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结合治理污染,处理糟液兴办沼气工程。
1985年8月,安庆市酒厂兴建地上式沼气发酵工程,比灵璧县酒厂地下沼气工程先进得多。由两只发酵罐(每只430立方米)和一只储气柜(容积500立方米)组成。日处理糟液160吨,日产气2800立方米。所产沼气除供356户职工生活用气外,还供职工食堂、生产锅炉及厂门口的商业开水炉使用,每月共节煤100余吨,折合人民币7000元左右(以同年不变价计算)。
1986年3月,省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在安庆市召开了“全省开发城镇(酒厂)沼气暨第四次农村能源工作会议”。王郁昭省长及黄驭、孟富林、杨纪珂副省长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参观了安庆酒厂沼气工程现场,会议总结了安徽省酒厂办沼气,发展城镇沼气工程的经验。
1986年,阜阳县酒厂吸取灵璧县酒厂和安庆市酒厂的经验,建起了一座大型沼气工程。两座地上发酵罐总容积1200立方米,日处理糟液160多吨,日产沼气3000立方米,运转效果很好。
1986年凤阳县农能办副主任王文福受省农能办委托到四川省宜宾市参观学习沼气公厕建造技术,回来后在凤阳县城建成了安徽省第一座沼气公厕。1987年滁州市、嘉山县、六安地区、青阳县等地、市、县农能办也相继试建沼气公厕和沼气化粪池。
截止1987年底,全省共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20处,其中酒厂大型沼气工程3处;沼气公厕、沼气化粪池50多处;一些机关、学校、医院、敬老院以及养殖场、养殖专业户等兴建中型沼气工程60多处,使用效果均较理想。
〔沼气效益〕
30年代和50~60年代办沼气解决生活用能,用于炊事和照明。70年代以后沼气开始用于生产。
1974年春,六安三十埠公社三十埠大队办沼气,除了解决农户生活用能外,还将沼气用于“蒸汽育秧”。金寨、霍山、宁国、绩溪等县蚕区部分社队、农户,春季养蚕时将沼气用于·5 6 5·蚕室加温。1977年11月合肥郊区大兴公社东风大队社员刘明生建一口13立方米沼气池,利用猪粪产气,利用沼气烧猪食,沼渣喂猪,共饲养10头猪,全家5口人常年用沼气烧饭、照明,冬季还用沼气红外线炉烤火取暖,每年节省燃料等开支达400多元。同年,寿县茶庵中学办起小沼电,用沼气与柴油混燃发电,节油70%;每晚发电2~3小时,供49只40~60瓦电灯泡和日光灯用电,解决了学生晚自习照明问题。3年共节约柴油2500多公斤,煤油2500多公斤。太和县高级农业中学以及怀远县沼气实验站等,1982年起利用沼气发电,供学生晚自习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芜湖县赵桥乡农民潘正新,1985年10月建1口10立方米沼气池,春、夏、秋3季日产沼气烧3顿饭、点3盏灯,一年节约柴草3500公斤,连同照明节油,全年共节约开支250元左右。舒城县南港镇养殖专业户朱欧平,采用沼气供热制成沼气热水循环加温孵化器,一次孵鸡蛋11600枚,出壳率达92%以上,每只鸡孵化成本不到3厘钱,低于煤孵化成本的七分之一。灵璧县、阜阳县和安庆酒厂兴建的大型沼气工程,产出的沼气用于烧锅炉和供职工生活用,每年节煤1500余吨,获得经济效益10余万元。
1985年开始,肥东县、巢湖市、六安县等陆续开展水稻、小麦、花生等沼液浸种试验,结果一般增产8~10%,已成为一项农业增产措施。80年代中期,庐江县开展了沼渣育蘑菇试验,一二年时间,就形成产业,生产出干、鲜蘑菇系列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1985年,阜南县苗集乡沈桥村民办教师沈朝军,试验添加沼液喂猪,猪生长快,毛色光润,增食嗜睡,可提前1个月出栏。1986年3月,该县焦坡乡农民张全健、焦寨乡农民沈登洲等也相继试用沼液喂猪,亦获同样效果。1987年8月,阜南县科委和县农能办开始扩大试验,用沼液喂猪,参试24头猪,效果较好。为此,安徽省政府和阜阳行署先后在阜南县召开了全省和阜阳全地区“添加沼液喂猪现场会”。省政府还给沈朝军、张全健二人颁发了奖状,表彰他们大胆创造,率先试验添加沼液喂猪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全县10余个乡、镇布设100个养猪片共1000多头猪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全省各地也开始进行添加沼液养猪的试验。同年,农业部能源环保局,把阜南县试用沼液喂猪,列为全国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并于1987年7月底在阜南主持召开了“沼液喂猪项目评议会”,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一致肯定其效果,并建议在全国示范推广。到1987年底,安徽省推广沼液喂猪达6000多头。
此外,舒城县舒茶乡渔场,利用沼肥喂鱼,亩产400公斤。试用沼肥养黄鳝、泥鳅、蚯蚓、土鳖虫以及养蚌育珍珠等,效果均佳。
自1985年以后,全省涌现一大批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实行种(植)、养(殖)、加(工)结合的新型能源生态村、专业户等先进典型。
和县城北乡公路村勤王庄共18户农民,1985年,从解决生活燃料入手兴办沼气,家家兴建“三结合”沼气池,把农村能源建设与农房、环保建设以及发展种植、养殖、庭院经济结合起来,使生产得到发展,环境卫生大大改善,成为“照明不用油和电,炊事不用柴和煤”,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的新型能源村、文明村典型。
舒城县南港镇束庄村,共14户,73口人,111亩耕地,7.6亩水面。1985年以前,该庄三料(燃料、肥料、饲料)短缺。1986年开始,把发展农村能源作为突破口,推广省柴灶,发展沼气,一年后缓解了“三料”短缺矛盾;并且通过开展沼气综合利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6 6 5·以种植保养殖。到1987年底,全庄已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达到粮丰林茂,“五业”并举。
滁州市担子乡梅庄村农民沈增会坚持办沼气9年,成为闻名全省的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户。他家7口人,承包18.4亩土地,30余亩鱼塘。1978年建2口沼气池,总容积17立方米,年产气530立方米。沼气解决全年生活燃料和照明,沼肥养鱼、喂猪、下地种菜、种葡萄和苹果、育平菇。自1985年开始,年年收入达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五好家庭”。
郎溪县涛城镇长乐村农民徐铭光,全家8口人,承包17亩土地和200亩鱼塘。从1985年起,建沼气池2口,总容积60立方米,年产沼气4500立方米,折合原煤4.5吨,除供全家烧饭和生活照明外,还供豆腐坊生产、照明,年加工黄豆达5000多公斤。常年养猪100多头,最多达214头。沼肥下田喂猪、喂鱼、种菜,猪多、粪多、气多、肥多。
四、太阳能
安徽省太阳能利用,始于1976年太阳能炕房的应用。1976年8月阜阳县在阜阳三十铺机械厂建成“太阳能木料炕房”,既节约用煤、节约资金,又节省人工、节省时间,且生产安全。炕出的木料,内外干燥均匀,成品不走形、不裂缝,是花钱少,效果好的新式炕房。1977年,太和县木材公司研制的“太阳能干燥室”获1977年省科技成果奖。1983年,中国科技大学为肥西县木材公司设计建造一座太阳能木材烘干房。1985年桐城县酱品厂太阳能楼建成,利用太阳能设施制酱,一年节约标准煤400吨,节电2000度以上,不仅使酱品的卫生指标提高,而且还缩短了晒酱周期5个月,是一项“多、快、好、省”的制酱新措施。
其次是太阳灶的研制与技术应用,1977年,固镇县科委、太和县科委、科协太阳能利用研究室、固镇县农村能源办公室等单位先后研究成功水泥偏轴聚光太阳灶、通用太阳灶。TH 80—25型太阳灶、聚光式太阳灶和半自动跟踪太阳灶在全国评比获二等奖。1986年农业部在北京举办太阳能产品评比会,安徽省固镇县农村能源办送评的“淮压式跟踪太阳灶”获一等奖,太和县送评的“太阳灶”获二等奖。以上各类太阳灶在全省部分地、市、县都有推广。截止1987年底,全年累计推广太阳灶540台,其中70%分布在阜阳、宿县、安庆地区和蚌埠市。
再次是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始于1978年8月,合肥市饮食服务公司青年理发厅在楼顶上建3米×7米的管式太阳能热水器两个,采光面积为42平方米,每日可供50~60度的热水5吨,可供500人左右理发用水。
自1978年以来,固镇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蒙城县委招待所先后研制、利用了非金属太阳能热水器、简易液压式跟踪太阳能热水器、GNT—U型家用太阳能热水器。1986年,省军区干部休养所安装了7台家用热水器。同年,中国科技大学学生澡堂由13系自行研制安装了一座大型太阳能热水系统。
截止1987年底,全省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42台,计3785.29平方米,其中70%以上分布在蚌埠市、六安地区和阜阳地区。
五、风能
安徽省多数地区属于风能资源可利用区。大别山和皖南山区的风力资源较为丰富,年·7 6 5·有效风速3~20米/秒,可利用时数约为4500~6800小时,风能密度为150~389瓦/平方米。全省大多数地区的年有效风速可利用时数3000小时左右,风能密度为65~80瓦/平方米。其中沿淮、淮北及江淮、江南的东部,风能资源略好,风能密度为70~110瓦/平方米,年有效风速可利用时数约在3300小时左右。
民国10~30年间(1921~1941年),安徽省皖南地区有少数农户利用风车提水浇灌农田。风车是小型、简易的,用帆布、木材制成风帆带动小风车提水。有风时每天可提水500多立方米,比人工踩车多提水2~3倍。此后,皖东地区也有农户使用风车提水灌田。到建国初期,皖南地区农民仍用竹木风帆结构的传统风车。
安徽省对风力机的研制与利用是在建国后开始的,一度居全国领先地位。
1951年秋,皖北行署农林处遵照中共皖北区委书记曾希圣的指示,在农具厂研制风车和改进旧式农具,并派技术员孙华去苏北江都县聘请制造风车有经验的陈木工,到农具厂研制风车,并传授技术。当时研制的“布蓬风车”带动一部“封闭式”木制水车,对节省劳力,提高出水率均有明显效果。仅是设点示范,推广极少。
1952年秋,按照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关于“在安徽搞风力发电,每台风力机发电1~2千瓦,解决农业机械动力问题”的指示,在省委生产救灾办公室领导下,成立“安徽省风力机研究小组”,省工业厅副厅长石明林具体负责。
1953年,安徽省风力机研究小组研制的第一部风力发电机试制完工。风轮直径6米,3叶型,铁塔高15米。在省委机关驻地附近,合肥环城路包河公园处安装。后因风速不正常,功率不稳,震动过大等原因予以拆除。
1954年,安徽省风能利用研究小组科技人员张传忠等,参照俄文版法捷耶夫著《风力发动机及其装置》一书,设计制造“少叶式风力机”、有3片轮叶,风轮直径3米,采用“爱司皮罗”叶剖面型式,高速性系数为4.5。试验结果表明,性能参数基本符合于该书本数据,采用的设计方法正确,为以后设计大型风力机奠定了基础。
1954年和1955年,省风能利用研究小组科技人员张传忠等,参照俄文版法捷耶夫著《风力发动机及其装置》一书,先后设计了风机直径12米及18米3叶风力机,轮叶结构为铁木制作,高速性系数4.5,最大风能利用系数0.35,工作风速为4~20米/秒,铁塔架高分别为12米、17米,铁塔架设计风速为40米/秒,调向方式依次为尾翼和双尾轮,调速采用轮叶端部、自动方向。合肥常年平均风速约3.2米/秒,风机造价太大,每台耗资约2万元(当时不变价)。为此,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派员专程赴北京,请教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否能有所突破。经钱学森计算结果与此相同。因此,设计全套图纸虽已完工,但未试制。
1955年,该研究小组参照1954年《保卫和平》杂志第3号(总第34期)刊载的“借风取亮”一文,进行“吸风涡轮式风力机”的模拟试验,结果阻力较大而空气流量较小,且造价较贵。
1956年,安徽省风能利用研究小组,对双头风力和单头风力机的性能进行比较试验,测定结果是:双头风力机最大风能利用系数的平均值为0.427,单头风力机最大风能利用系数的平均值为0.23。
1958年,省风能利用研究小组,按照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要求,设计试制1台变叶式风力机。就是它的2只轮叶的剖面是“爱司皮罗”型,高速性系数为7;另有6只圆弧形·8 6 5·轮叶,圆弧半径为660毫米,风轮直径6米。当风速低的时候,这8只轮叶均匀地分布开,像一台8叶风力机;当风速变大的时候,6只圆弧形轮叶能自动地分3层收拢在2只爱司皮罗型轮叶的后面,从前面看,像一台双叶风力机。试验后,测得的最大风能利用系数却低于双叶或多叶风力机,没有推广价值。
1959年,群众性农具改革兴起后,风能利用受到重视,天长、来安、滁县、凤阳、宿县、无为等县都研制出“布蓬式风车”,省风能利用研究小组也设计试制成功布蓬风车。该风车的风轮直径是6米,风轮中心距地高5.5米,12只轮叶皆用布做成,它能自动地对正风向,风速过大时,能自动地将蓬布脱开,保证安全。这种风车可用于提水等低速作业。这批样机在安徽省农机具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好评。当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时,还参观了风力机展览。
同年,蚌埠市郊区东风机械厂制造出利用风能提水、发电、加工的螺旋浆式综合利用大风车。生产一部需木材0.5立方米、钢材200公斤、生铁50公斤、白铁皮6张、轴承7个、钢管2根,合计成本2700元。该风机可带5.6千瓦发电机,每小时磨面粉150公斤,24小时可灌溉农田70~80亩。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到蚌埠视察工作,对该风机高度赞扬,并亲自命名“蚌埠59号”风力机。由于领导重视,群众有积极性,这一年在蚌埠郊区共推广“蚌埠59号”风机140部,建风力发电站6处。蚌埠市郊区东风机械厂,还新研制链条式风车190部,该风车(双筒)每小时在2级风情况下,可提水66立方米/小时,3级风可提水130立方米/小时,4级风可提水200立方米/小时,用户反映良好。
1960年,安徽省风能利用研究小组又设计试制成功两种低风速起动的双叶风力机,解决了风小不能起动的难题。一般双叶风力机结构简单,转速较快,制造成本较低,调速比较方便,遇到大风或负荷减小时,调速装置可使风力机转速不超过一定数值,保证安全运转,适于发电。但起动风速大,不适于低风速地区。为此,该小组设计了两种低风速起动的双叶风力机,技术参数是风轮直径6米和12米,叶剖面是“爱司皮罗”型,起动风轮直径依次为2.5米和5米6叶,叶片皆是平板形。试验结果证明,在风机主风轮加装起动风轮后,可使起动风速从3.5~4.5米/秒降到2.5~3.5米/秒。以合肥的风速资料为例,大于及等于4~5米/秒的风力总历时占全年35%,而大于和等于2~3米/秒的约占78%,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风力机的运转时间,提高了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
在1959~1960年间,全省有11个县、市、区,20多个单位,6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关人员直接从事风能利用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先后研制出10余种型号风力机,单机额定功率由几百瓦到5个千瓦左右,主要用于加工农副产品、提水灌溉、照明等。
1960年,全国风力机现场会在蚌埠市召开,展出的各种不同型号的风力机有36种之多,其中安徽省参展的风力机12种,蚌埠市郊区东风机械厂研制的“蚌埠59”型风力机、拉蓬式59型风力机、改进式风力机、直尾式59型风力机、小型高风力机、蚌埠拨销活尾式59型风力机、蚌埠工专机械厂研制的59型小洋式风力机、蚌埠市郊淝淮公社链条式59型风力机、滁县式简易风力机、霍邱式风力机、凤阳县木制4叶风力机、安徽省机械研究所研制的12米双叶风力机等样机在会上参展和示范。
1984年,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又重新引起重视。阜阳地区农村能源办公室先后从·9 6 5·北京、南京等地引进一批小型风力发电机,功率在50~120瓦左右。此后,陆续扩大应用到长江以北地区的部分市、县。
据1987年年报统计,全省累计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741台,其中阜阳地区各县安装风力机数占80%以上,总装机容量为152.48千瓦。以安徽省大多数地区的年有效风速可利用时数3000小时计,年发电量为45.7万千瓦小时。该种小型风力机一般安装1台可满足1户人家的生活照明用电和看电视等文化生活需要,对不通电或经常停电的边远乡村,可以起到雪中送炭、拾遗补缺的作用。阜南县苗集小学1986年安装1台120瓦风力发电机,使用效果很好,解决了教师夜晚批改学生作业和看电视用电,金寨县马鬃岭林场万家堋作业区安装了一台200瓦的风力发电机,风轮3片风叶,直径1.8米,安装距地面4米高,系玻璃钢制造,不变形、不生锈,经久耐用。电机可24小时充电,夜晚电灯、电视机正常使用,作业区工作人员能够用电照明和看到电视。风台县焦岗湖渔业大队有198只渔船上安装风力发电机,解决渔民照明和看电视用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