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农业教育

第一节 高等教育


一、安徽农学院
安徽农学院位于合肥市蜀山路,是一所历史较久的多科性农业高等院校,属安徽省重点高等学校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等农林牧业科技人才。
学院的前身是民国23年(1934年)6月在安庆始建的安徽大学农学院。初设农艺、农经两个系。首任院长李顺卿。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民国28年被迫停办。民国35年在原址恢复办学,并接收安徽学院皖南分院并入的两个系,共设农艺、森林、园艺3个系,院长齐坚如教授。当时全院教师不到20人,仪器设备短缺。
建国后,安徽大学于1949年10月迁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开始未分学院,由校部直接领导各系。1952年9月,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复旦大学的茶叶专修科、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的蚕桑专业部分师生调入安徽大学。此后,安徽大学园艺系的1953、1954两级学生调往浙江农学院。1954年2月,安徽大学分设师范、农学两院。同年秋,农学院迁合肥单独建立安徽农学院。学院占地面积29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设农学、林学2个系,茶叶、桑蚕2个专修科,附设中等林业技术班和工农速成中学。在校学生307人,教职工238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教师中有教授16人、副教授9人、讲师18人、教员5人、助教50人。共开设56门课程。有20个教研组、14个实验室,教学设备244台件。各类图书5.3万多册、期刊415种。有1个教学试验农场,下设农、林、茶、蚕、畜牧、园艺6个分场,共有土地面积1747亩,包括科学研究用地132亩。
安徽农学院的建立得到了中共中央和安徽省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中共中央委员张云逸、中共中央委员、农垦部部长王震等,曾分别于1963年、1958年、1959年先后莅院视察,并作了重要指示。为了加强党对学院的领导,安徽省委于1956年批准成立了中共安徽农学院委员会,任命省委书记处书记王光宇兼任院长,同时调派中高级党员干部20多人充实学院的干部队伍,加强政治思想和管理工作,为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经过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高潮,1958年的“大跃进”,1960年全院发展到9个系、16个专业和1个专修科,在校学生达1900多人,比单独建院的1954年增长5倍多。·3 7 5·
1961年秋,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高校六十条》,学院相应地压缩规模,调整专业设置,部分专业停招新生;同时实行“教学为主,质量第一”方针,全面总结了1958年以来的工作,注意纠正“左”的偏向。教学秩序比较稳定,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本着服务农业生产、结合科研工作的原则,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仅1962年就进行了77项科学研究,有56项取得了明显进展或初步成果;开展学术活动267次,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报告40多篇。1965年全校共设6个系、10个专业,在校学生171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被解体为三,分别下迁凤阳、滁县沙河集、宿县紫芦湖农村达10年之久,停止招生4年,造成了安徽农业科技、管理人才一度青黄不接的严重后果。学院原有校舍和土地被外单位占用,教具、图书和仪器设备等损失严重。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才于1978年迁回合肥原址复校。
复校后,大力进行恢复整顿和重建工作,学院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1977年起,恢复本、专科招生,兼办各种进修班、培训班,并接受委托代培招收部分自费走读生,举办函授教育,实行多种形式办学。1979年始招研究生。系科专业经过调整,1985年共设9个系21个专业和3个专修科,即:农学系的农学、种子、土化3个专业,牧医系的食品卫生检验、畜牧、兽医、淡水养殖4个专业,茶叶系的茶叶、茶叶经济与贸易、机械制茶3个专业,林学系的林学、园林绿化2个专业和林业教育专修科,植保系的植保、植物病理、农业昆虫3个专业,园林系的园林绿化、果树、蔬菜3个专业和蔬菜专修科,农经系的农经管理专业和农经管理干部专修科,蚕桑系的蚕桑专业,农机系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另设有基础课部、培训部和63个教研室,开设课程660余门次(其中选修课约200门次)。有73个实验室,开实验课240余门次。学制为本科4年,专修科2年,研究生3年。1981年起,对所设本科专业都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对茶叶、木材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蚕业、植物病理学、昆虫学7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科学研究机构有林产工业研究所、同位素应用研究室、激光应用研究室。为加强对农业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成立了高等农业教育研究筹委会,设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全院教师结合教学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几年,共承担了国家和部、院下达的科研课题184项,科研成果显著。其中获得部和省、市科技奖47项,包括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内协作的2项)。有一批科技成果经过示范、推广后,已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学院每年都有教师应邀外出讲学,帮助有关单位和广大农村解决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全院有50人次参加全国高等农业院校34门课程教材编写工作,其中任正副主编、审稿的各5人。茶叶系编著的《茶叶生化原理》一书,获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世界知名的茶叶专家陈椽教授,被列入英国科技中心出版的《世界科技名人录》。学院经常举办学术讨论会、报告会,有60多名教师担任了全国和省有关学会的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并多次派教师赴印度、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访问、考察和进修、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来院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学院还编辑出版《安徽农学院学报》、《安徽农学院院刊》、《农业译文》、《农业教育研究》等刊物,在全国或院内发行,并同有关院校及科研单位交流。
安徽农学院建立31年来,各方面建设都有较大发展,规模逐步扩大。1985年在校本、·4 7 5·专科学生2605人,研究生52人。全院教职工1457人,其中专任教师625人。教师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52人、讲师318人、教员43人、助教200人。被《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的有齐坚如、陈椽、王泽农。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中外文书籍49万多册(包括各种中文期刊)。重要仪器设备4380台件。拥有面积为917亩的教学试验农场(包括6个分场)。还建有1个标准田径场,12个篮、排球场。与1954年比较:在校学生数、教师数分别增长了7.6倍和5.4倍,校舍建筑面积、仪器设备数分别增长3.8倍和17倍。此外,学院还附设有中、小学、幼儿园、印刷厂和招待所。建院31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6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本科1.03万多人、专科261人。
学院历届领导人有:党委书记何晓东、陈硕峰、陈作霖、方志明、孟亦奇、杨枫、张佐文、王镇恒,副书记陈林阁、姚文玲、张佐文、张靖武、慈惟纪、冯建华、杨启瑞、杨演、刘国风;院长(负责人)干仲儒、王光宇(兼)、陈作霖、方志明、孟亦奇、张佐文、杨演(代)、沈和湘,副院长干仲儒、陈硕峰、杨演、王劲草、慈惟纪、陈作霖、董完白、张佐文、张范、杨启瑞、黎洪模、王镇恒、沈和湘、钟心生、李彦勇、王清国。
二、皖南农学院
皖南农学院位于皖南宣城县叶家湾,是安徽省属的高等农林院校之一。
学院的前身,是中共安徽省委根据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报经国务院批准于1965年1月1日创办的安徽劳动大学。原属高等师范院校性质,其任务是培养半农半读中等学校师资,为发展工(耕)读教育事业服务。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非常关心劳大的创建,从凤阳农业专科学校、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安徽省公社干部学校抽调领导干部组成劳大领导班子,从安徽农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学校抽调教师,从省内高校筹集仪器设备支援劳大,并拨给经费。学校设政治、中文、数理、农学4个系、4个专业,学制4年。广大师生员工发扬“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边建校,边教学。经过一年努力学校已初具规模。共拥有生产用地7591亩,已耕面积3591亩。校园面积945亩,新建草瓦房6000平方米,加上原有各类用房,校舍建筑面积共达15000平方米。积累图书资料6万余册,置办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0多万元。
1966年1月,安徽大学政治系并入劳大。“文化大革命”开始,两种教育制度的理论受到批判,“劳大”校牌被砸,并停止招新生。1967年1月至1968年8月,一度改名为“安徽革命大学”。
劳大从成立至1969年,共培养半农半读本科毕业生665人(不含安大政治系并入的学生200人)。学校制订了体现半农半读、耕读结合的教学方案,全年教学、劳动、假期时间按“6·5·1”比例安排,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试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理论,培养会体力劳动,又会脑力劳动,又红又专的人才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当时“左”的思想指导下,片面强调“半农半读、农字当头、耕字在先、读字在后”,劳动时间安排过多,后期又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
1969年,在全省高校拆、并、迁中,原合肥师范学院政教系和安徽教育学院并入劳大,学校的半农半读性质在批判中消亡。1971年改为综合性大学,仍设4个系,扩大为哲学、·5 7 5·政治经济学、政教、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农学7个专业。学制,政教专业学制2年,其余各专业学制3年。1975年增设茶叶系茶叶专业,学制2年。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迅速发展。数理系分为数学系、物理系,各专业学制改为4年。1978年始招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2个研究生班,学制3年。1979年4月起,先后将数学、物理两个系调给安徽教育学院,将政治、中文两个系分别调给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和安庆师范学院。1980年始招农学专业4年制自费走读生、农学实验2年制自费走读专科班。至1981年底,在校学生达1399人;教职工608人,其中专任教师242人。教师中有副教授14人,讲师94人,教员2人,助教132人。这几年扩大了校舍建设,充实了图书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在共运史、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红楼梦》、鲁迅研究等方面崭露头角,参加编写了一些质量较好的统编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了《西欧近代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在国内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还出版发行了20期《安徽劳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受到普遍重视和欢迎。自1971年改为综合性大学至1982年,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3720人(不含在劳大上学,后调给安大的政治系、中文系七七级毕业生近600人,硕士研究生11人)。
经过1979年至1981年的系科调整,劳大主要保留了农学、茶叶等系科专业。1982年9月,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将劳大改为皖南农学院,主要面向沿江、江南地区办学,适当兼顾全省,培养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1985年发展到在校学生1003人,教职工880人,其中专任教师168人,教师中有讲师51人,教员2人,助教115人。共设4个系、7个专业,即农学系:农学专业;茶叶系:茶叶、茶叶技术2个专业;农教系:农业教育、农业经济管理2个专业;经济植物系:经济植物、经济管理2个专业。建有基础部及24个教研室、34个实验室、1个电化教育室和1个电视差转台。全院开设必修课50门、选修课19门、实验课36门。学制本科4年,专科2年。还建有农学试验站、茶叶试验站、气象站和经济植物园。
皖南农学院改设三年来,在办好本、专科的同时,还接受国家农牧渔业部农垦农工商总公司委托,代办2年制的茶叶技术干部专修班,毕业生享受大专待遇,不包分配;受安徽省委组织部委托,主办副乡长以上的农业行政干部培训班,培养懂行的农业基层管理人才。3年内,已有本专科毕业生269人。同期,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即“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特性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并于1984年始办《农业教学与科研》期刊。学院占地面积945亩(不含附属单位),校舍建筑面积50800平方米。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225万元。图书馆藏书40多万册,其中外文书1万多册,古籍近5万册;订阅期刊1000多种,其中外文期刊300多种。4个阅览室供师生阅览用。另有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各1所,医务室1个,印刷厂和教学实验场各1个。农场拥有耕地3000多亩,包括旱地400多亩,水田1000多亩,茶园1600多亩,种植粮、茶等作物,除供学生教学实习外,年产干茶20多万斤。
历届学院领导人有:党委书记冯建华、李蔺田、明克诚、张兆甲,副书记胡文、明克诚、张兆甲、谢捷三、杨如新、黎洪模;校(院)长明克诚、谢捷三、黎洪模,副校(院)长谢捷三、祝明夫、王作斌、明克诚、张兆甲、张范、徐晓东、徐善庆、林关胜、李秉衡。·6 7 5·
下一篇:第二节 中专教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