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
清末维新运动,改良主义教育兴起,各地创办新学,安徽农业学校应运而生。当时办两所学校:第一所是阜阳城举人宁维恭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办颍州府立蚕桑学堂,校址在今阜阳城南小学。宁任堂长。办学经费由地方烟酒税支拨。设蚕桑科,招收学生近百人,学制2年,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入学者多为富家子弟,中途辍学者颇多,只办一期,卒业23人。第二所是朱延熙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安庆创办的私立安徽农业学堂,民国时期改为第一甲种农业学校。
民国10年前后办9所学校,其中6所甲种农业学校(包括清末办的安徽农业学堂),3所讲习所。
第一甲种农业学校。该校是民国元年(1912年)将安庆私立安徽农业学堂改办的。由郑琪任校长。民国12年又改为省立高级蚕桑学校,至民国15年停办。
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民国元年7月,由李光炯等公议,将在芜湖东门外教场东村(今芜湖农校址)安徽公学改办甲种实业学校。设农、商两科,由卢仲农主持。民国2年,安徽省实业学堂分为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与甲种商业学校,二甲校址仍在原处,李寅恭任校长。民国17年春,省立甲种商业学校并至二甲,易名为省立第二中等职业学校,设农、蚕桑、商3科。民国23年,改名为省立芜湖高级农业学校,蚕桑、商两科停止招生。高锡福任校长。民国26年底,校舍毁于日本侵略军炮火,学生解散。
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民国7年,六安朱蕴山与皖西教育界人士桂月峰等在六安筹建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借城北赓杨书院为临时校址。另在城北郊勘建新址,当年冬筹备告竣。民国8年春,学校正式开学,沈子修任校长,桂月峰任学监,朱蕴山任文牍。设农、林两科,学制4年(预科1年、本科3年)。民国16年因战乱停办。民国17年春,安徽省中等学校改组,易名为“省立第三职业学校”,梅盛懋为校长,设农、林两科,共4级。同年秋,张继龄为校长,民国18年秋谢家炜任校长,增设茶科1级,农、林科各1级,合为7级。在校学生共207人,民国23年改名为省立六安初级农林科学校。
第四甲种农业学校。民国6年,宿县设县立甲种蚕桑学校,校长王雪渔。民国8年改为省立第四甲种农业学校,民国11年改为省立第十四中学,民国13年又改为省立第四农业学校,民国17年夏,改为省立第四中等职业学校,盖延俊任校长。同年秋增设分校于蚌埠,改任赵稼书为校长。民国23年改为宿县初级农业职业学校。
第五甲种农业学校。民国7年,安徽省政府派董维书在阜阳城东创办省立第二蚕桑讲习所,设蚕桑科,学制2年。招收高中毕业生两期、3班,学生百余人,教员10余人。办学经费大部分由学校蚕桑生产收入解决,省政府酌情补助。民国12年改为阜阳蚕桑学校,后又改为第五甲种农业职业学校,设农艺、蚕桑两科。学制农艺科4年,蚕桑科2年。招收高小·7 7 5·毕业生,共8班320人。其中农艺科1期4个班160人,蚕桑科2期4个班160人。学校占地120余亩,校舍120余间,桑园50亩,并有蚕种、饲养、烘丝等生产设施。校长吕醒寰。后该校与省立第六中学合并,易名为职业科。民国13年职业科学生毕业后停办。
第六甲种农业学校。民国9年,王士瀛在宣城创立第六甲种农业学校,附设蚕桑讲习所。民国12年停办,并入省立第八中学。
安庆女子蚕桑讲习所。民国6年,安徽省教育厅就厅东偏屋创办安庆女子蚕桑讲习所,刘世杰为所长。后移至北门外旧陆军小学。民国7年,安徽省实业厅赁杨家塘昭忠祠西民房,创办安庆女子工艺讲习所,范姚蕴素为所长。民国10年,教育厅将两讲习所合并,定名安徽省女子职业学校,迁校于姚家口西首旧都司署法政专门学校校址,李寅恭为校长。民国15年停办。
贵池安徽省立蚕桑讲习所。民国6年,由安徽省实业厅创导,贵池高炳麟创办,陈怀德为所长。校址在贵池城西门外杏花村。首批招收高小毕业生,计3个班、学生119人。学制1年。民国8年改办师范学校。
屯溪茶务讲习所。民国7年在屯溪高枧(屯溪茶校现址)办安徽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俞燮任校长。民国18年迁入新安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民国34年改为工业职业学校。
民国20年以后10年间,办8所农业学校:
省立第五中等职业学校,设于贵池。系民国17年依照全省中等学校改造方案,由省立第七中学及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原师范学校)合并改组而成。设林、桑两科,学制3年,共6个班,学生200余人。因学校缺实习基地,民国23年由贵池迁东流县“安徽省教育公有林场”内泉水塘,改名为省立东流初级农林学校。民国37年改为安徽省东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省立第八中等职业学校。民国23年改名为省立徽州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
省立安庆高级蚕桑科职业学校。民国23年在省立棉种改良场建校。
省立绩溪高级农业学校。民国25年建校,校址在绩溪县孔灵,主持人刘继综。民国35年,易名为安徽省绩溪农业职工学校。民国36年9月因校址有吸血虫改迁城内。
潜山私立东南农业职业学校。有的资料称为“潜山县立农业学校”。民国27年2月创办,校址潜山野人寨,主持人陶砚。
立煌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8年8月创办,校址立煌城内,主持人桂尊木。
省立霍邱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9年2月创办,校址霍邱北关外,主持人胡国栋。
怀宁县私立澈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9年2月创办,校址怀宁江镇车形,主持人汪永洁。
民国31年至民国36年办14所初级农业学校:
阜阳私立顺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1年7月创办,校址阜阳三塔集,主持人周洪谟。
六安县私立光禄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1年8月创办,校址六安单王河,主持人涂晴岚。
南陵县私立郁青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1年8月创办,校址南陵城内,主持人姚槐吾。·8 7 5·
蒙城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2年8月创办,校址蒙城三义集,主持人侯福声。
六安县私立淠东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2年8月创办,校址六安木厂埠,主持人沈全孝。
庐江县私立德培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2年9月创办,校址庐江冷水关,主持人徐
庐江县私立务本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3年2月创办,校址庐江罗家埠,主持人董继刚。
第三区九县联立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3年7月创办,校址阜阳,主持人吕醒寰。
颍上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4年2月创办,校址颍上清凉寺,主持人李子美。
临泉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4年8月创办,校址临泉,主持人王万箱。
六安县私立大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4年8月创办,校址六安独山镇,主持人徐启明。
涡阳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5年创办,校址涡阳,主持人牛家骥。
贵池县私立梅林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5年8月创办,校址贵池,主持人姜哲夫。
阜阳县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6年2月创办,校址阜阳,主持人赵祥生。
至民国38年仅存6所学校,计有省立绩溪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潜山县私立东南农业职业学校、省立东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南陵县私立郁青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贵池县私立梅林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怀宁县私立澈行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据其中4所农校统计,当时在校学生275人。
建国后安徽中等农业教育走过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1949年8月,接管芜湖高级职业学校,易名为皖南区芜湖市高级职业学校,设农、工、商3科,农科设农艺、园艺两专业。同年秋,接管东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改名为皖南区东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50年2月,宿县专区以萧县中学第三部为基础,在萧县皇藏峪瑞云寺建皖北区宿县农业学校。5月正式开学,黄维华任校长。同年春,将芜湖高级职业学校农科由芜湖环城东路迁至东门外校场街老二农旧址成立分部。5月,皖北行署文教处派胡苏民等人在凤阳门台子原颐中烟草公司即前英美烟草公司仓库旧址,筹建皖北高级农林学校。招生6个班,共213人。8月正式开学,校长胡苏民。次年4月,选定在凤阳县城北龙兴寺西另建新校。副校长朱启宇率林科生前往新址,建校与教学并进。后胡苏民率农科师生全部迁往。当年在校学生450余人。该校设备较为齐全,师资力量较强,有实习农场900余亩,为全省规模最大,较为完备的一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
1951年6月,将潜山县私立东南、怀宁私立澈行初级农职合并为私立怀宁农业学校,将绩溪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并入绩溪县立中学,将南陵县私立郁青初级农校并入南陵县立中学,将贵池私立梅林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停办。在祁门县初级中学内附设茶叶技术班,在宣城县湾初级中学内附设畜牧兽医班科。7月在阜阳城北阜阳蚕场新建阜阳农业职业学校。9月将六安高中农林班迁往六安县南官亭广城子单独设校,改名为皖北六安高级农林学校。10月将芜湖市高级职业学校内工、农、商科分开设立,农科定名为皖南区芜湖中级农业技术学校,由吴廓民任校长。
1952年2月,接管私立怀宁农业学校改为公立。7月,将附设在祁门初级中学内的茶·9 7 5·叶技术班迁至祁门县南门外,建立安徽省祁门茶业学校。9月将宿县农业学校由萧县皇藏峪迁至宿县符离集,将湾初级中学附设的畜牧兽医科改名为湾畜牧兽医学校,迁肥西县与紫篷山林业学校合并教学。10月,安徽省农林厅对9所中等农业学校更名。详见表7—1—1。
安徽省中等农林学校更名表
表7—1—1(1952年)

至1952年底,9所中等农校共有56个班,其中林科6班、茶科2班、畜牧兽医科2班、农科46班。在校学生2371人,教职工237人。
1953年7月,省人民政府根据全国中等农、林学校调整原则,力求逐步达到专业化、单一化的要求,对农业中等学校的设置进行调整。将紫篷山林业学校森林科与凤阳农业学校森林科合并为单一的林业学校,校址迁合肥大蜀山,以此为基础,新建合肥林业学校,由省林业部门管理;紫篷山林业学校畜牧兽医科并入凤阳农业学校,单独设科,原紫篷山林业学校停办。阜阳农业学校并入宿县农业学校,原阜阳农业学校停办。东流、怀宁两农业学校中级农艺科并入芜湖农业学校,怀宁农业学校初级农艺科并入东流农业学校,原怀宁农校停办。东流农校改办初级农校。六安农业学校暑期停止招生,祁门茶业学校续办。经调整后,计停办3校,新建1校,实有学校7所,计55个班级,在校学生2563人。
1954年春,六安高级农林学校停办,中级农作物专业1个班47人并入凤阳农业学校,初级3个班140人并入宿县农业学校。
1955年9月,祁门茶业学校迁至屯溪高枧,易名为安徽省屯溪茶业学校,李国桢继任校长。10月在合肥四里河原安徽省农业干部学校校址新建安徽省合肥农业学校。合肥农业学校生源不足,1956年6月将宿县农业学校1956~1957学年的农作物专业二年级6个班240人调往合肥农业学校,继续学习。8月复建阜阳农业学校,在亳县旧庙办学,并在阜阳城泉河桥北筹选新校址。9月中旬,东流农业学校由东流县泉水塘迁至东流县大渡口原东流中学校址,改名为安徽省安庆农业学校。同年在合肥市西郊七里塘建立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当年招收四年制农机化专业,学生869人。后来由于师资和校舍不足,动员一·0 8 5·部分学生提前就业或转入普通高中学习,最后留下507名学生继续学习。
1958年,兴办阜阳专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当年招收二年制农机化专业学生200名,1960年学生毕业后,学校停办整顿。
1958年6月,在六安新建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将合肥农校全部师生及教学设备等迁往六安农校,合肥农校停办,其校舍等交省农业专科学校。
经过几年的调整、发展,中等农业学校具有一定的规模,到1959年5月底止的统计,共有学校8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6188人。其中:凤阳农校1088人,宿县农校1279人,芜湖农校1024人,阜阳农校752人,安庆农校(即今池州农校)619人,六安农校507人,屯溪茶校471人,合肥农机校448人。按专业计:作物栽培3102人,植物保护专业372人,果树蔬菜专业210人,动物饲养专业262人,茶叶专业516人,蚕桑专业140人,农机专业448人,农业企业会计专业324人,畜牧兽医专业632人,土地规划专业112人,水产养殖专业70人。有教职工861人,其中教师324人。
从1958年秋开始各地普遍兴办农业专科学校。宿县农校首先升格,在该校二部(今宿城一中现址)增设专科班,定名为安徽省蚌埠专区农业专科学校,后因蚌埠专区行政区划变更,改名为安徽省宿县专区农业专科学校。
同年10月,新建安徽省水产专科学校,由原水产训练班学员直接提升入校。校舍借用安徽省农业干部学校,并在巢湖忠庙选新址筹建。
11月,将省农业干部学校蚕桑专科训练班改建为安徽省蚕桑专科学校。
1959年7月,将设在合肥大蜀山的安徽蚕桑专科学校、畜牧兽医专科学校与安徽农学院附设的合肥农业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安徽省农业专科学校。
1960年4月确定,将芜湖、阜阳、凤阳、安庆、六安5所农校改为农业专科学校(其中六安农专后又称皖西农业专科学校)。合肥农业机械化学校改名为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屯溪茶校改为安徽茶业专科学校。上述各中等学校在改为专科后,保留中技部,继续担任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至此,全省原有8所中等农业学校,已全部改为专科学校,通称“中专戴帽办专科”。另外还兴办了1所安徽省农业专科学校和在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所附设1所安徽省农业科技学校。与此同时,有5个专县兴办了专区农业、水产和农机校7所。即滁县、徽州专区农业学校,芜湖专区水产学校,芜湖、阜阳、宿县专区及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
从1961年开始,安徽省贯彻国家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教育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中等农业学校进行了合理调整。
1961年停办安庆、阜阳、六安3所农业专科学校和安徽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恢复原安庆、阜阳、六安中等农业学校和合肥、阜阳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1962年9月,撤并凤阳、芜湖、宿县农专和宿县地区农机化学校、安徽水专、安徽茶专及安徽农机学院农机系,恢复原凤阳、芜湖、宿县农校和屯溪茶校。撤并后的专科学校学生,采取并入保留的学校或办到毕业为止的办法安置。其中芜湖、宿县农专,安徽水专、安徽茶专一年级学生,并入暂作保留的凤阳农专学习农学专业(1964年毕业)或畜牧兽医专业(1965年毕业)。此外,对各地区兴办的7所农业学校,除保留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外,其余全部撤销。
中等农业学校经过调整,学校总规模由4320人调整为3200人,压缩25.9%,精简职·1 8 5·工274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0.1%,基本改变了过去摊子过多,规模过大的状况,使学校布局、机构设置趋于合理,教学工作得以加强。
1964年10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农业系统14个专业场(所)试办半耕半读学校14所。总规模为2250人。根据各专业场(所)的生产性质,分别设置农作物、茶叶、蚕桑、果树、畜牧兽医等专业。学制为三年。学生来源主要是具有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年龄在16至20周岁,家住城镇的知识青年和机关干部子弟。学生毕业后,由所在的专署或县(市)人民委员会负责安插到农村人民公社参加生产劳动或留场当工人。学校的建立,本着勤俭办学和勤工俭学的精神,所需校舍及教具等,一般不予建设和购置,由场(所)按因陋就简的原则自筹解决。专业课教师由各该场技术人员担任,所缺普通课教师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助调配。并明确:场(所)学校是场(所)的一个组成部门,场(所)长兼校长。其领导关系,省属场、所办的学校由省农业厅直接领导,专、县属的场、所办的学校由专、县农业行政部门负责领导,祁门茶科所茶叶学校由省农科院领导。以上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计划审核、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和组织编写专业课教材以及交流推广办学经验等统一由省农业厅负责。
同年10月,经省人委同意,将省属7所全日制中等农业学校(凤阳、芜湖、宿县、阜阳、安庆、六安农校、屯溪茶校)改制,从1964年暑假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班开始,按“半工半读”办理。芜湖、六安、宿县3农校原有的132名二、三年级学生,仍按原计划适当加强政治和劳动教育,办到毕业为止。农校改制后,仍然是国家办的中等农业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农村人民公社培养又红又专的新型劳动者,学生毕业后回原社队,由公社安排其适当工作或参加生产。
1965年8月,在寿县蚕种场新办一所“半农半读”中等蚕桑技术学校,实行以场办校,场校合一,一面生产,一面教学的新学制。
同年12月,因行政区划变更,将原安庆农校改名为安徽省池州农业学校,划归池州专署领导。
1966年2月,新建省农业科学院农垦学校、滁县专区园艺场园艺学校、阜阳蚕场蚕桑学校。
自1964~1966年2月止,全省农业系统共兴办“半农半读”学校25所,其中:场(所)办学校18所,改制的中等农业学校7所。
1966年3月,17所(缺屯溪实验茶场茶叶学校)场办“半农半读”学校招收吃商品粮的城镇知识青年1150人,办学经费从安置城镇精简人员专项经费中开支。后来“安置经费学校”成为一个特定名称,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半农半读”学校的性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凤阳农校在学生离校后,安徽农学院牧医系迁至该校办学。农业学校停止招生。1968年“复课闹革命”,工宣队、军宣队相继进入学校,学校也先后被迫停办或改办为干部学校。其中:屯溪茶校于1968年2月停办改为专区“一O·四”干部学校,1969年10月并入干校。芜湖农校于1969年停办,教职工下放至当涂县年陡、围屏、塘南、黄山等公社社办中学,原有校舍全部被其他单位占用,实习农、牧场交专区农科所代管。池州农校于同年3月停办改为专区“五·七”干校,实习农牧场由干校交给了县黄麻场,教职工下放到东至县前进公社接受“再教育”。六安农校停·2 8 5·办改为专区“五·七”干校。全省农机校于1969年全部被撤销。安徽省合肥农机校被撤销后,教具分给农场、工厂。宿县、阜阳农校于1970年改办为专区“五·七”大学。中等农业学校全部不复存在。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在“停课闹革命”的口号下,大批教师被贬为“牛、鬼、蛇、神”,成为横扫对象,遭到批判斗争,有的受诬陷迫害。池州农校师生被诬陷者达91人(内:教职工32人,学生59人),占全校师生总数的20%。1969年前后停办学校的教师下放农村;农机校教师下放工厂车间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改办为干校的学校教师也在干校参加劳动,接受再教育。
学校被停办后,校舍被其他单位全部或部分占用,教学设备等大量丧失。其中损失最严重的为芜湖农校,原有校舍1.2万平方米,全部被芜湖专区招待所占用,教学仪器随人员下放至当涂县,交由当地社办中学。改办为“五·七”干校的六安、池州、屯溪3校的教学设备也大部分丧失。改为“五·七”大学的宿县、阜阳两校,损失较小。
1971年安徽省合肥农机化学校改名为安徽省合肥农业机械学校。屯溪茶校于1972年,池州、六安农校于1973年,宿县农校于1974年在“五·七”干校和“五·七”大学停办后,基本恢复为原中等农业学校建制,但遗留问题甚多,后来都先后经过整顿。1977年11月,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同意,恢复芜湖、安庆、阜阳、巢湖4所农校(按:原安庆农校已于1965年改名为池州农校,原巢湖农校1968年以前为县办农垦学校,以后停办。两处“复校”实为新建)。安庆农校校址选定在安庆市东郊龙狮桥附近,从安庆地区农科所划出土地200余亩建校。筹建初期,利用农科所简陋平房30余间作教学用。经几年建设,学校已有校舍9737平方米,实习农场有耕地190余亩,教学仪器设备基本适应需要。巢湖农校初在巢县元山中共巢湖地区党校旧址建校,当年秋,招收学生两个班,10月份正式开学。1978年,恢复和成立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六安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安徽省阜阳农机技术学校;芜湖农校因校舍被芜湖专区招待所占用,改在芜湖市弋江桥南原中共芜湖县委办公大楼办学;将六安农校与地区农科所分开,农科所迁回六安城内,学校单独建制;宿县农校取销“五·七”干校名称,改名为“宿县地区农业学校”;1979年8月,经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力促归还芜湖农校校舍,9月底学校迁回原址,但原校舍12000平方米只归还8000余平方米。1980年11月宿县地区农校被国家教育部、农牧渔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专业学校之一。巢湖农校由于校址远处元山腹地,交通不便,水源困难,不具备办学条件,1980、1981年暂停招生。1986年2月,从世界银行“安徽省淠史杭——巢湖地区农业开发项目”的贷款中拨给该校300万元,将校址改建到巢湖城北,计占地88.5亩,6月动工兴建,1987年底完成第一期工程。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简明情况见表7—1—2。·3 8 5·

说明:据1987学年中等农业学校综合统计报表。
二、学制与专业
1978年以前,中等农业学校的基本学制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53~1957年,部分学校曾试行五年一贯制,招收高小毕业生,在初级农业技术班学习3年,结业后直升中级农业技术班,学习2年毕业。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招收有三年以上生产实践的高小毕业生,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保送入学,学制改为2年,1960年又恢复为3年制。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招生制度后,农业中专学校当年全部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79年按照教育部通知精神,确定阜阳、六安、池州、巢湖4所农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宿县、芜湖、屯溪、安庆4所农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2年。1986年起,招收高中毕业生的4所学校也同时招收初中生,两种学制并存。
建国初期,农业中专学校中规模较大的,设置学科,下设专业;规模较小的仅设学科,不再分专业。1953年,凤阳农校设农科,下设农作物和植物保护两专业;设畜牧兽医科下设动物饲养和兽医两专业。芜湖农校设农艺、园艺两科,宿县、东流、六安农校设农艺科,祁门茶校设茶科。以后各校增设的蚕桑、果树、蔬菜、土壤农化、淡水养殖等,有的称科,有的称专业,甚不统一。1963年贯彻教育部中等专业学校名称的规定,统一了专业名称。到1987年,8所农校共建8个专业和6个专业班。
课程概分为3类,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文化课(或称普通课):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文化课为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因各专业不同而异,以农学专业为例,基础课包括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专业课包括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等。
各专业课设置,随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1951年皖北行政公署作出《关于改进皖北区中等技术教育的决定》(草案)课程设置的规定,基本课程: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5科为必修课,占总学时30~40%。业务课程:根据中央规定及实际需要,由业务部门与学校研究制定,应占总学时的60~70%。实习课程,应根据各科性质与需要的情况,适当配制。外国语文、动植物学、生理卫生等科,各校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必修或选修。周课时数为28~32学时。
1954~1956年,各校普遍推行教育改革,执行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统计报表等制度。但学习苏联经验有生搬硬套倾向,教学计划是把苏联四年制的计划压缩为三年制,课程多,学生负担重;在课程设置上,普通课的比重偏多。
1957年,安徽省农业厅针对上述弊端,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作出《修订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计划若干问题的初步意见》,要求“少学一点、学好一点”。在精简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课程门类和周学时,课程设置一般控制在20门左右,每学期不超过9门课,周学时30学时。
1979年,农业部教育局制定了全国中等农业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及学时数作出具体安排,以农学专业为例:
二年制:开设13门课程(外语选修),总学时1590学时,其中普通课350学时,占总学时的2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1240学时,占总学时的78%。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诸·5 8 5·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防止学生负担过重,每周学习总量一般控制在48学时以内,其中课堂教学26~28学时,形势教育及政治活动平均每周2学时。
三年制:开设16门课程,总学时2520学时,其中普通课1110学时,占总学时的44%,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1330学时,占总数的52.8%,形势教育及政治活动占3.2%,具体要求同二年制。
建国初期,各校所用教材,按所设课程自行选用。1954年,安徽省农业厅组织各校教师编写教材及大纲15种。其中:凤阳农校编写《植物学》、《气象学》、《选种及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果树及蔬菜栽培》、《农业机具》、《动物饲养》等7种;芜湖农校编写《土地测量》、《普通耕作及土壤学》、《农业经济》、《达尔文主义基础》、《兽医》等5种;宿县农校编写《植物栽培学》等2种;合肥林校编写《森林学》、《动物学》2种。以上教材未正式发行,只供各校参考用。
1959年2月,省农业厅抽调教师34人,农业场、站技术干部5人,各校应届毕业生40余人,先到农村调查研究,然后编写农作、畜牧、蚕桑、兽医、水产、茶叶、植保等7个专业32门课程的教材或大纲,供各校参考用。1977年,国家农业部教育局组织编写全国农业中专学校统编教材,其中议定由屯溪茶校牵头主编《茶树栽培学》、《制茶学》,协助编写《茶树病虫害防治学》。其他各专业教材也由全国其他中等农业学校分别编写。教材于1979年先后正式发行,供全国中等农业学校使用。安徽省各中等农校,从此均以此统编教材组织教学,保证了教学质量。
1982年春,为解决培训农业系统在职干部教学需要的教材,由农牧渔业厅组织各农校教师编写并审定,省出版局负责发行。编写的教材计有:《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畜牧兽医》、《茶叶》等8种,1983年完成。因经费无着落,除《畜牧兽医》改版为《畜牧》发行5000册外,其他教材均未能付印。
三、管理
建国后,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的管理体制,1951年以前,学校由省教育部门统一管理。1952年1月,皖南、皖北农林处、文教处联合通知,将中等农业技术学校转给农业部门管理。1958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转发农业厅党组报告,将芜湖、安庆、宿县、阜阳4所农校下放所在专区专员公署领导;凤阳农校、合肥农业机械化学校仍由省农业厅管理。1963年2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农业厅《关于芜湖等六所农校领导体制的报告》,将芜湖、宿县、安庆、阜阳、六安农校、屯溪茶校收归省农业厅管理。1964年10月,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农业厅《关于省属七所中等农校改制和变更领导关系意见的报告》,将凤阳、芜湖、宿县、阜阳、安庆、六安农校,屯溪茶校等7所中等农业学校,交所在专区专员公署领导。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逐步走向正规。1980年11月,贯彻教育部关于“中等专业学校实行分工分级,按系统归口的管理制度”,“省、市、自治区所属中等专业学校,由省、市、自治区领导,有关业务部门主管;面向地(市)的中等专业学校,实行省和地(市)两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的规定。对8所农、茶校的管理,作了如下具体分工:地(市)主管人事调·6 8 5·配、经费、党团工会等工作,省主管学校发展规划、基建投资、招生及毕业生分配计划和教学工作等。
各农校教职工的调配,在省管理期间,校领导和教师,由省农业厅调配,其他人员由地、市调配。在地、市管理期间,教职员工均由地、市调配。人员编制,按国家的统一规定执行。50年代,按照国家教育部1952年11月颁发的《中等技术学校(包括专业学校)试行组织编制》规定的农林学校教职工与学生人数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1∶7.5的标准执行。1962年以后,按照中共中央1962年批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精简学校职工的报告》规定的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教职员工与学生之比为1∶6.0~7.0的标准执行。1986年11月,安徽省编制委员会、教育委员会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劳动人事部1985年颁发的《关于颁发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精神,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制定了《安徽省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人员编制标准》,教职工与学生人数之比为1∶4.5。
安徽省各农校各个时期教职员工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952年(8所农校)1∶12.2、1957年(以后均8所农校)1∶7.9、1958年1∶11,都优于1952年规定。1965年1∶4.26、1978年1∶3,都未达到1962年规定。1987年1∶3.4,未达到1986年规定。其中巢湖农校1∶5.15,优于规定标准。历年各农校人员情况详见表7—1—3~表7—1—8。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教职工和在校生统计表
表7—1—3(1949~1957年)

说明:1949年学校统计数未包括省立绩溪、东流两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教职工情况统计表
表7—1—4(1958~1987年)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在校学生情况统计表(一)
表7—1—5(1958年)

说明:1.该表系1958年初统计数。
2.“其它学制”为五年一贯制。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在校学生情况统计表(二)
表7—1—6(1965年)

说明:凤阳农校1964年停办,合肥农机学校1963年交省农垦部门管理。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在校学生情况统计表(三)
表7—1—7(1978年)

说明:“其他学制”系地区委托代办的农学专业大专班。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在校学生情况统计表(四)
表7—1—8(1987年)

各农校教师,按照195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规定的标准选聘。该章程规定: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须具备高等教育文化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具有中等专业教育文化水平并有教学经验和生产经验者,经主管部门批准,亦可担任。教师主要职责是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课程表规定的范围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经常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指导与检查学生课外作业,并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配备,1962年国家规定教师与在校学生人数之比为1∶12,1986年安徽省规定为1∶8.5。安徽省各校各个时期教师与在校学生人数之比是:1949年1∶8.9、1952年1∶19.7、1956年1∶16.2、1965年1∶9.0、1978年1∶7.3。以上各年除1952、1956年优于1962年规定标准外,其余3年均未达到标准。1987年1∶8也未达到1986年规定标准。
中等农校师资力量逐步增强。1979年共有教师237人,其中大专毕业的仅137人,中专毕业的100人。后经逐步调配充实教师队伍,和采取培训、进修、教学研讨等形式,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到1987年止,已有教师378人,比1979年增加59.5%,其中高级讲师69人,讲师141人,助讲123人,教员45人;中级以上教师人数已占教师总数的88.1%。各校教师情况见表7—1—9。·0 9 5·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教师情况统计表
表7—1—9(1979~1987年)

说明:1987年统计数包括兼职教师在内。
1985年9月教师节,安徽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屯溪茶校丁子才,阜阳农校吴曼丽被评为优秀教师出席大会。
1986年教师节,省农牧渔业厅组织慰问团,厅长汪涉云任团长,副厅长王国真、李秀芳和副总农艺师孙尚全任副团长,分赴各农校慰问,对从教2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颁发农牧渔业部荣誉证书和纪念章。全省农校受奖励的教师共86人,其中:阜阳农校6人、宿县农校15人、六安农校10人、巢湖农校3人、芜湖农校20人、安庆农校4人,池州农校15人、屯溪茶校13人。
1987年,各农校共评选优秀教师11人,模范班主任7人。对以上评选出的人员,由安徽省农牧渔业厅颁发奖状。安徽省各中等农校常年办学经费在省管期间,由省农业部门直接拨款;在省地(市)共管期间,事业费包干到地(市),由其主管部门拨款,基本建设投资由省农业厅拨款。各校历年事业费、基建投资详见表7—1—10~7—1—12。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统计表
表7—1—10(1949~1957年)

说明:1949~1951年农校由教育部门经管。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历年事业费统计表
表7—1—11(1958~1987年)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历年事业费统计表
表7—1—11(1958~1987年)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历年基本建设投资统计表
表7—1—12(1978~1987年)

中等农业学校,1978年共有校舍54044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8362平方米,生活用房29792平方米,其他用房5890平方米,因年久失修,危房面积达5595平方米,占总面积10.4%。实习农(牧)场有耕地1251亩。教学仪器共3961件,总价值约29.2万元。1987年,校舍增至90630.36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8136.20平方米,生活用房44908.88平方米,其他用房27585.28平方米,新建面积36586.36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0.4%。
实习农(牧)场经调整后,1987年保留条件较好的耕地894亩。各种教学仪器17051件,总价值共约96.9万元。
各校主要设备详见表7—1—13~7—1—18。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校舍统计表(一)
表7—1—13(1978年)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校舍统计表(二)
表7—1—14(1987年)校名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实习农(牧)场统计表(一)
表7—1—15(1978年)

说明:芜湖农校为1979年末统计数。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实习农(牧)场统计表(二)
表7—1—16(1987年)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主要仪器设备统计表(一)
表7—1—17(1978年)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主要仪器设备统计表(二)
表7—1—18(1987年)

各农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安庆农校于1982年起,除开设政治课外,又增设德育课。对此,省农牧渔业厅及时组织经验交流,予以推广。1984年5月初,省农牧渔业厅在合肥市举办“安徽省农业中专学校首届田径运动会”,有12所(其中有农业机械化学校4所)学校240名运动员参加,共28个竞赛项目。竞赛结果,有8个项目、29人次打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纪录。宿县农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池州、阜阳、芜湖、屯溪、安庆等农校,依次获2~6名;合肥农机校获精神文明奖。1987年12月,在芜湖农校举办“安徽省农(茶)校首届书画摄影展”,送展作品130余件,经评委会选入参展作品81件,计作者71人,其中芜湖农校14人、阜阳农校9人、池州农校8人、巢湖农校9人、宿县农校10人、安庆农校11人、屯溪茶校9人、特邀作者1人。省农牧渔业厅颁发奖励证书。同年冬,各农校开展学农爱农征文活动,至次年6月,在22篇初选征文中,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5篇。省农牧渔业厅颁发奖状、奖品。
各农校贯彻省农牧渔业厅1983年确定的校内实习农场必须“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方针,和提出的“服务教学、示范推广、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要求,以及农牧渔业部1984年提出的“教学、实验示范、推广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了校内外“三结合”基地建设。至1987年,全省校办农场耕地近900亩,建立校外“三结合”基地(点)20多个。池州农校,在实习农场内给每个班划出4亩“练功田”实行师生共管,单独核算,利润分成,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管理和实际操作的条件。宿县农校在宿县、灵璧县等处,建校外“三结合”基地10个,使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推广新技术与扶贫相结合。
贯彻农牧渔业部1984年在四川温江召开的全国中等农校现场会议的精神,以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农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各校举办农村青年不包分配班的试点,使农业中等人才直接流向农村,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把学生培养成由结业型转变·6 9 5·为创业人才。1985~1987年先后在阜阳、芜湖、宿县等3校共招收立志务农的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知识青年124人,实行由省农牧渔业厅单独组织考试,县、校共管。在教学上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能力与当地、家庭生产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善种植、能养殖、会加工、懂管理、能说会做的培养目标。各中等农校广泛开展横向联系,实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新模式。除办好原有统招统分普通班以外,还办有委托代培中专班、职工培训班、不包分配班、函授班等。学制,高中班2年、初中班3年,和短训班,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增强了学校的活力和生机。到1987年止,全省8所农校,在校学生2834人,其中多种形式办学的学生达928人,占在校生总数32.7%。
各农校贯彻省农牧渔业厅关于中等农校学生必须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规定,1987年在宿县、池州农校试行“三级”考核。①宿县农校制定农学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项目107项,考核45项;牧医87项,考核43项。经省级综合性考核结果,优秀率占37.6%,良好率50.7%,及格率11.7%。池州农校农学专业6门课程考核43项,牧医专业8门课程考核41项,考核结果,优秀率40.5%,良好率52%,及格率7.5%。
四、成果
建国初期,中等农业学校实行单独招生。各校根据招生计划人数在生源较多、交通方便的县(市)设立若干考点,自行命题,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1954~1960年,实行教育部1952年7月关于《全国高级中学、技术学校、师范学校以省(市)为单位统一招生》的指示,由地区一级文教部门统一考试、阅卷、体检;学校根据上级核定的招生计划,派人前往地区招生委员会录取新生。1961~1962年,由于自然灾害影响,生源困难,中等农业学校停止招生。1963年贯彻教育部《关于改进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及毕业生分配的意见》精神,农、林学校除招收初中毕业生外,还采取公社保送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从公社招收经过生产劳动锻炼的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的青年,为公社培养人才;各校还根据需要和可能,内招一部分在职职工,并列入国家计划。农业中专当年计划内招本系统在职职工400人,全省7个专区选送312人。实际参加考试的279人,录取168人。1964年,积极推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各校(包括场办“半农半读”学校)均采取由公社保送和学校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取新生。
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招生制度,省成立招生办公室,统一组织招生工作,由省统一命题,地(市)组织考试。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审工作,由考生所在单位党组织负责进行。体检由县统一组织到指定医院检查。1979年,贯彻教育部《关于1979年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按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实行文化考试根据考生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中等专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全国统考结合进行(通称“一条龙”考试办法),由省统一阅卷;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与高中升学考试结合进行,由地(市)阅卷。录取工作分别由省和地(市)确定最低录取分数线后,一次投档,学校根据省下达的招生计划,参照考生志愿,择优录取。·7 9 5·①基本技能“三级”要求,即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考核,学校对班级阶段性考核,省农牧渔业厅对学校综合性考核。
1985年,贯彻农牧渔业部、教育部《关于农业中专招收不包分配班纳入国家计划的通知》规定,不包分配班由省农牧渔业厅单独招生考试,择优录取,毕业时考试合格者,承认其学历,发给毕业文凭。当年,阜阳农校试行招收畜牧兽医不包分配班40人。1986年,芜湖农校面向芜湖市4县(芜湖、繁昌、南陵、青阳)和郊区招收畜牧兽医不包分配中专班41人。1987年,宿县农校与灵璧县人民政府协商,签订协议,采取县校共管的形式,招收不包分配农业综合班40人。
1950~1962年,中等农(茶)业学校中级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省主管部门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一般均按生源分配到原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和管理工作,少数分配到党政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初级班毕业生直升中级班继续学习,期满毕业后给予分配。1963年各校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国营农场当工人。
1965~1966年,试行“半农半读”制,在分配上实行“社来社去”,学生毕业后,国家不分配,返回原社、队,安排适当工作或参加生产。
1973~1974年,宿县“五七”农校、六安、池州农校、屯溪茶校招收工农兵学员294人,学生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部分返回原工作单位。
1975~1976年,上述4校招收“社来社去”学生1219人,毕业后回原社、队参加农业生产。
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招生制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
关于“社来社去”和“半农半读”毕业生分配和学历遗留问题,先后于1978年、1984~1986年作了如下处理:
1978年9月,省革命委员会贯彻国务院指示精神,从已回乡的1977、1978两年高校和中专“社来社去”毕业生12000多人中由所在地(市)教育部门考试后,按74%的录取率择优录用计9000人,由国家重新分配工作。农业部门1977~1979年“社来社去”毕业生1183人,符合上述规定参加了考试。
1984年5月~1986年元月,省农牧渔业厅根据教育部、劳动人事部和省教育厅关于解决半工(农)半读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及“文化大革命”前部分大专院校学生学历问题处理意见等文件精神,对所属“半农半读”中专学校、部分农业专科学校共30所学校的学生学历问题进行了清理,共补(换)发大、中专毕业(肄业)证书4596件,其中:原“半农半读”中专学校毕业生4003人,1966年用“安置经费”办学的学校毕业生349人,1962年前后调整下马院校学生19人,中专学校参军和提前参加工作的学生221人,大专肄业生4人。详见表7—1—19。
安徽省清理原农业厅所属“半农半读”学校学生学历情况统计表
表7—1—19(1984~1986年)

说明:1.屯溪茶校代办。
2.半农半读28人由省教育厅直接办。
据不完全统计,1950~1987年,共为国家培养中等农业技术、管理人才25017人(不含短训班)。其中1978~1987年共招生9312人,毕业7688人,占1950~1987年毕业生总·9 9 5·数30.7%。以专业分,1980~1987年共培养毕业生6914人,其中农学专业3252人,占毕业生总数47%,植物保护专业932人,占13.5%;果树专业359人,占5.2%;蔬菜专业282人,占4%;茶叶专业493人,占7.1%;蚕桑专业170人,占2.5%;畜牧兽医专业1346人,占19.5%;农业会统专业80人,占1.2%。详见表7—1—20~7—1—23。省高级技术职称评审会评定通过获得高级农艺师技术职称的共1106人,其中中专学历者即有430人,占获得高级职称总人数的38.9%。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历年招生及毕业生统计表
表7—1—20

说明:1、1965年前校名为安庆农校。
2、1964年停办。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招生统计表
表7—1—21(1978~1987年)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毕业生统计表
表7—1—22(1978~1987年)

说明:1978年毕业生全部为“社来社去”。
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培养人才统计表
表7—1—23(1980~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