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农业教育

第三节 技术培训


一、培训班
1949年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农林处成立后,在合肥市南土街4号(现商业厅所在地)和小南门66号(现徽州路134号)两处举办农林干部训练班,至1952年共训练566人。训练的范围和对象主要是各专、县农林行政干部及农场、林场、棉种场、鱼苗场、植棉指导站(所)、烟草改进所(站)、兽疫防治站(队)、病虫站(队)、家禽配种站、水产公司、林产公司、养殖公司等机构的干部,也有从事农村行政工作的干部。训练时间一般3~4个月,分政治和业务两个学习阶段。政治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中国革命、农林政策和听时事讲座等,以树立革命人生观。业务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农业概论、粮食作物,麻、茶、烟草栽培和土壤肥料学、种子学、棉作学、病虫防治学、水产学、畜牧兽医学、林学常识、农田水利、农具学、调查统计等15种课程。由于当时的农林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教学采取讲授、补习、自修、实习、互助、小组讨论、考试测验等方式进行。
通过短训,干部的社会主义觉悟和业务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的干部具备一定的业务技术水平。
1953年以后,农村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1953~1965年全省训练专、县农业行政干部,场、所、站、队、公司等农业事业单位的技术干部,参加农业工作的初中毕业生,农业生产合作社干部共228.1万人次,农业干部训练工作,由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和省农业厅分别负责。农业厅依托农业干部学校培训农业系统的干部,农工部建立省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培训农村合作社干部。
1964年初,中共安徽省委决定举办农业技术训练班,分期分批集中全省农村人民公社和农业企事业单位的负责干部,学习农业技术。培训内容以肥料、种子、植物保护等“三·2 0 6·项技术”为主,培训时间每期两个月。到1965年初,共训练人民公社负责农业生产的书记、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站长,专、县农科所及专业所长,专、县示范繁殖农场场长、种子站(公司)站长(经理)、畜牧兽医站长、植保植检站长,农垦系统农(茶)场场长,专、县、市农业局主管农业技术的局长等4042人。通过上述大规模的轮训,对迅速恢复遭受3年自然灾害的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针对“文化大革命”之后农业技术干部的知识老化,相当一部分人的技术水平处于“三个基本接近”状态,即在农技知识的广度上与行政干部的水平基本接近;在科学务农的实践上与老农水平基本接近;在专业理论的深度上与年轻技术干部的水平基本接近,甚至不如的状况。从1979年开始对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了培训,至1987年底全省共培训3697人,其中省农业厅直接举办土壤肥料、农业管理、财务会计、农业外资、种子、植保、外语等专业的培训班共31期,计1703人。
对农业技术干部的培训,主要是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能了解掌握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发展方向,在知识更新、知识面的扩展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业务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在内容安排上,业务技术课程主课是土壤肥料、植保、种子、农作物栽培、畜牧兽医等基本知识和生理、生化、生态、生统、遗传学等基础理论。1985年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提出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做到“种(植)、养(殖)、加(工)”都会抓,当好农民致富的参谋。业务课主要学习农畜产品加工、食用菌栽培、养殖、农业技术经济、信息、农村商品经济知识、电子计算机技术、农业系统工程、遥测遥感在农业上应用技术等,使农业科技人员得到了继续教育。
安徽省农机人员的培训:1952~1957年,由皖北行署农林处和委托凤阳农校以及省农业厅、各专区农具推广部门培训新式畜力农具推广干部及操作手、修理工共19.04万人。其中农具推广干部7594人,马拉农具站职工160人,新式畜力农具操作手16.85万人,修理工1.42万人。1954~1958年,以省农业厅为主,国营拖拉机站、国营农场为辅,举办农机人员培训班,共培训1755人。1962~1965年,以专区为主培训农机人员8878人。1971~1987年以市为主培训农机人员10.54万人。
二、干校
1953年秋天,省农业厅在合肥市水西门外四里河建安徽省农林干部学校。学校规模1000人,1954年6月林业分出,改名为安徽省农业干部学校。学校设有组教处、行政处、政治辅导组和业务研究组;职工47人,其中行政干部24人,教员8人,勤杂人员15人。1956年8月,省农业干部学校搬迁至大蜀山南与省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并从新建校舍,同年迁入新校址,原四里河校址及30万元基建投资的建筑物拨交安徽省合肥农业学校使用。1957年7月经省委同意,省合作干校与省农干校分开,合作干校迁出。年底,新的校舍建设已初具规模,建成教学大楼、学员宿舍、职工宿舍、厨房、饭厅、农场用房等共计2万多平方米,完成投资100多万元。学校内部机构设置趋于完善,设有办公室、教务处、政治理论教研室、业务教研室、实习农场等。教职工发展到104人,其中教员51人,职员53人。在教学设备上,有供各专业教学试验和直观教学方面必要的标本、仪器、药品等千余种,价值·3 0 6·3.5万多元;图书室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类书籍万余册;实习农场有土地百余亩,可供各专业教学实习。安徽省农业合作干部学校是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于1955年创办的。学校规模2000人。1957年与农干校分开后,校址迁至省委党校旧址小东门巢湖路87号。1957年合作干校有干部61人,专职教员9人,内设教务处、组织处、办公室、班部等机构。该校从1955年创办到1959年底,共培训干部9期,计7988人。
1959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决定将省蚕桑专科学校等合并成立安徽省农业专科学校。将省农干校、林干校、气象干部训练班合并成立安徽省农林气象干部学校,与省农业合作干部学校系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从此,省农业干部学校撤销,农业干部培训工作由农业合作干部学校承担。省农业干部学校从1953年创办到1959年止,共训练农业干部9期,计3452人。
1960年初,省委决定将安徽省合作干校更名为安徽省人民公社干部学校。学校有教职工87人。1961年安徽省农业专科学校由大蜀山东迁凤阳,与凤阳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省人民公社干部学校由巢湖路87号搬迁到大蜀山南原省农干校校址办学。至1962年10月止,公社干校共训练公社书记、社长两期,计571人。1962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举办“抗大”式政治学校,训练一批革命知识青年派到农村去工作的指示精神,省委决定将省人民公社干部学校更名为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学院,举办一期“抗大”式的政治训练班,培训在职青年干部431人。其后由于情况变化,同年9月省委决定撤销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学校,仍改用原名安徽省人民公社干部学校。1963~1964年,省公社干校共培训种子、植保、畜牧兽医、财务会计人员595人。此后,由于学校几经周折,加之校址所在地交通不便,师资力量薄弱,招收学员困难等原因,1965年元月省委决定该校停办,校址、校舍设施移交省军区后勤部;教学设备、学员用具等分别移交安徽省劳动大学、省农业厅、省文化局、水电厅、民政厅、合肥蚕种场等单位。
1979年恢复了安徽省农业干部学校(校址仍在合肥市西郊大蜀山南),后改名为安徽省农业干部训练班,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领导,主要培训公社以上的各级农业领导干部。1982年4月省委决定将设于固镇县新马桥的安徽农学院淮北分院改为安徽省农业干部学校,主要培训全省县、区、社分管农业的党政领导干部、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干部和培养社来社去的农业技术人员。为适应农业干部队伍“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的需要,1983年9月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安徽省农业干部训练班的基础上组建安徽省农业经济管理干部学校,主要培训地、县级农业管理领导干部及准备提拔为上述职务的中青年干部。同年10月省政府决定将新马桥农业干部学校改为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由省农牧渔业厅主管,以培养农业管理干部为主要目标,举办两年制专科班和短训班。校舍面积1.3万多平方米,教职工354人,其中专职教师54人,办学经费年拨款76.9万元。1984年暑假开始招生197人,其中农业管理专业133人,农村工业(企业)专业64人。后因该学院校址较偏僻交通不便,师资力量弱,教学设备简陋,不具备高等院校办学条件等原因,1985年8月安徽省干训领导小组决定将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停办,学校全部设施移交蚌埠市使用。1984年8月省人民政府决定将省农业经济管理干部学校改为合肥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培养农业管理干部和乡镇管理干部。学院占地面积105亩,校舍面积1.8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64人,其中教师71人。学校设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供销经济管理、农村经济·4 0 6·管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与统计、财政金融等7个专业,在校学生达358人。1983年建院以来至1987年学历教育共毕业434人,同时举办各类长、短训班16期,结业学员2293人。
省农业干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在职农业干部,也招收一部分初中毕业生,为农业社培养技术骨干。
农干校训练时间一般每期4个月左右,最长的一年半,最短的只有15天。专业设置,先后开过农艺、畜牧兽医、植保、农场、特产、水产、农具、会计、机务、林业、农政、蚕桑等12个专业。教学上贯彻“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方针。在课程比例上,一般政治课占30%,业务课占70%左右。政治课主要学习党的总路线,农业发展纲要,农业互助合作的方针政策等。业务课:农艺班,农业概论、气象、土壤、肥料、水稻、小麦、棉花、高梁、大豆、马铃薯等;畜牧班,家畜生理解剖、疾病诊断、饲养管理;植保班,小麦线虫病,薯类病害、农业药械、稻螟虫、棉红铃虫、蝗虫、地下害虫、豌豆象、地老虎、玉米螟、小麦吸浆虫、植物检疫等;农场班,农作物栽培技术、良种繁育、农场管理;特产班,茶树栽培、果树栽培、茶叶制法;水产班,鱼类学、鱼类养殖学、鱼病学、生物学、水产政策法令;农具机务班,农具概论、圆盘耙、播种机、收割机、切片机等新式农具;会计班,会计原理、珠算等;林业班,林业政策、采伐收购、林产化工、木材价格、运输保管等;农政班,农经、会计统计、生产计划、作物概论及增产措施;蚕桑班,桑树栽培、病虫防治、桑蚕、柞蚕、蓖麻蚕、土壤肥料及气象知识。在教学上采用预习、讲课、复习、讨论、作业、实习、辅导、考试等方式方法进行。
省农业合作干部学校是轮训性质的学校,主要训练对象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监察主任、主办会计等。要求通过训练,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成为带动社员,推广先进经验,改进经营管理,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巩固提高农业社的骨干力量。
“两校”培训工作围绕着农村工作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确定训练的重点。
1953~1965年,农村经历了一个由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到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培训工作有不同重点。合作化时期(1953~1956年)培训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在职干部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政治业务水平,克服小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思想,树立革命人生观,树立长期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观点,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及农业科学的基本知识,促进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治学习内容主要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农村互助合作的方针、政策,办社目的,经营管理办法等。业务技术学习按不同专业安排。1955年省委提出农业“三改”的措施后,技术课程重点学习有关“三改”的几项高产作物的技术措施。
1957年后,全国处于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高潮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号召下,干部培训工作以贯彻整风精神为主,在整风的基础上学习业务。整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关于做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关于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内部贯彻执行互利政策的指示”,以及省委对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关具体问题的规定和处理办法,开展批判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等作风,以合作社的优越性、统购统·5 0 6·销政策、工农关系、农业生产改革等问题为主进行辩论,明辨大是大非。要求通过整风,批判学员中的资本主义思想倾向,提高学员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正确解决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端正政治方向,提高工作积极性。清除思想障碍,坚定胜利信心,鼓足革命干劲,实现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业务学习主要是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知识,学会生产管理与业务管理各项原则和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整风学习采取动员报告、大鸣大放、大辩论、重点批判和思想检查的办法;业务学习采取听报告、讨论、辅导、小结的办法进行。
1962年开始,为贯彻省委关于改正“责任田”办法的决议,纠正“责任田”的错误做法,对农村人民公社党委书记进行了分期轮训,主要学习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以及省委关于改正“责任田”办法的决议。每期训练时间为两个月。
三、委培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干部培训工作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干部培训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9~1987年全省共培训农业干部8000多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农业干部611人;区、乡农业领导干部2577人,农业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4815人。
县处级以上农业领导干部,主要选送到中央农业管理学院进行培训,1979~1987年先后选送到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分院、浙江农业大学分院、南京农业大学分院的县处级以上农业领导干部共391人。1985年以前,每期学习时间4个月,主要学习农业政策和农业科学基本知识。1985年以后主要学习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商品经济知识,开设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农村商品经济知识、乡镇企业管理、农业系统工程基础、电子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每期学习时间2个半月。
农业系统的站长、所长、场长、经理等管理干部的培训由农业部门负责,1982~1987年共培训768人,主要依托芜湖农校作为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培训时间短的一个月,长的4个半月。组织学员学习农业政策、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基本知识、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保、畜牧兽医、茶叶等课程,教材由农牧渔业厅组织编写。
各院校培训工作,贯彻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工作要为干部队伍‘四化’建设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这两个伟大的社会工程服务”的指导思想,大体经过3个发展阶段:1979年到1982年,围绕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安定团结和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展政治与业务相结合以政治为主的培训;1982年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开展了正规的专业知识培训;1987年开始,转移到岗位职务培训为重点即对不同领导岗位职务的干部进行岗位职务必备业务知识的培训,使其知识和能力达到岗位职务的要求。该时期的培训目标是:使全体干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水平和领导、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成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必备专业知识的党和国家的合格工作人员。安徽省农机干部由国家农业部和省、地(市)分工对在职职工进行了有计划的培训。·6 0 6·
农业部农机管理部门负责农机系统副处级以上在职干部(包括部分有培养前途的科级中青年干部)的地、市、县管农机工作的领导干部的培训。安徽省从1960年起,先后10次选派42人到农业部、农林部、农机部在北京、河北省邢台县和南京举办的农机管理干部训练班学习。
省农机管理部门负责地、市、县农机系统副处级和正、副科级在职干部的培训。从1972~1982年,安徽省机械工业局,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先后举办8期地、市、县农机系统领导干部训练班和2期地、市、县财会统计与农机用油管理人员训练班,累计培训509人。学习时间:领导干部训练班一般为1~3个月,专业人员培训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
地、市农机管理部门负责各该地市农机系统股以上在职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1980年前,地、市农机管理局年平均举办2期县农机系统股以上在职干部(包括区、社、乡农机管理站站长)和部分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1981年以后,农机事业经费减少,培训次数和人数都有所减少。据统计,1972~1987年,全省地、市农机局(站)累计培训股以上在职干部2400多人次,专业技术干部3000多人次。股以下在职干部,则由所在县农机局(站)根据工作需要,随时组织短期培训。
四、学历教育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抽调在职干部报考农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至1965年全省参加高等农业院校专科、本科学习的有1550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干部学历教育工作中断。1982年以后,开始恢复,至1987年全省农业系统有3300多人参加中专班、专修班、函授班、研究生等学习。
〔中专〕
1983~1987年,依托中等农(茶)校举办干部、职工中专班,招生4期,计有农学、蚕桑、园艺、牧医、农业会计、农村能源等6个专业,共479人。
中专班招生的对象是,农牧渔业系统的在职干部或工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3年以上工龄(工人是2年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下(工人不超过35岁),参加省教委组织的全省统一招生考试。学制3年(文科2年半)。学完规定课程,考试合格者,发给成人中专毕业证书,承认中专学历,回原单位工作。
〔大专〕
组织农业系统的在职干部参加农业部和省内所属成人高等农业院校干部专修科、函授班等学习。招收学员的条件是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年龄在40岁以下,工龄在5年以上(函授不限)。1986年以前入学的由学校组织招生考试,1986年开始入学的由全国组织统一招生考试。理工农类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5门课程;文史类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5门课程。1983~1987年全省农业系统有2713人参加专科学习,其中参加省内院校学习的有1135人,参加农业部属院校的有1578人,计有农业管理、土肥、农经、农学、畜牧、农产品加工、蚕桑、茶叶、植保、园艺等专业。学制:函授3年,脱产2年。学完规定课程,考试合格者发给专科毕业证书,国家还承认专科学历。·7 0 6·
〔研究生〕
1987年开始推荐农业系统在职干部报考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考生条件是大学本科毕业(不含同等学历),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满4年,思想政治表现好,业务水平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已成为业务骨干,年龄放宽到40岁左右,经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学校单独考试,复试合格入学。学制3年,学习期间不转工资关系,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全省共有8名中青年农业科技骨干推荐到南京农业大学参加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学习。
五、农民业余教育
建国初期,全省农民总数约2400万人,其中文盲占85%以上。从50年代初期开始,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部门结合扫盲和对农民进行业余技术教育,采取多种形式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到60年代初,全省建有县办农林学校(训练班)82所,在校学员2.7万人;场、站办农业技术学校100余所,学员1万人;社办农业中学学员近4万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农技校被撤销。70年代初,遵照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一些县、社办起了“五七”大学,培养农村青年和农村社队技术人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迫切要求学习科学技术,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省委于1983年专门向各地、市、县委发出了关于认真培训回乡知识青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培训回乡青年,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各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开展大规模的农民技术教育和短期培训。培训的重点有4个方面:一是对农村500万初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二项本地适用的先进技术;二是对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岗位前的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管理知识;三是结合各种商品基地建设,开展科技培训,充分发挥基地的商品生产能力;四是对贫困落后地区的科技培训,使科学技术成为脱贫致富的“加速器”。培训的形式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有委托中等农校举办的不包分配中专班,有各类培训基地举办的短训班,也有各级农技推广组织举办的广播讲座、以会代训、巡回讲演、现场示范等。培训的时间有长有短,有3年、2年、1年的,也有几个月、几天或1天或半天的。中等农校和农业广播学校举办的不包分配班教师2年、3年的,区、乡农业技术学校一般是1年、半年的,农技推广站举办的培训班时间都比较短。培训的内容也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发生了“五个转变”:一是把以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二是把以种植技术培训为主转变为面向大农业开展培训;三是把以常规技术培训为主转变为新技术培训为主;四是把着重对产中的技术培训转变为对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培训;五是把单纯以技术培训为主转变为技术、经营管理等综合培训。各级农业推广组织,结合新技术推广,采用一事一训的办法,每年培训农民达数百万人。据不完全统计,1980~1987年全省共培训3344.94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637.6万份。
通过农业部门的培训和各级人民政府的扫盲工作,农村青年农民中文盲率至1987年已下降为19.36%,已有150万人成为农村的科技骨干,他们中有6.38万多人被聘为乡、·8 0 6·村农民技术员,蚕桑辅导员,农民农机员,农民渔技员和畜禽防疫员,有的还担任了乡、村领导干部。
为促进农民业余教育,省农业厅每年召开一次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农业厅科教处先后建立基层培训试点单位80多个,拨试点补助费15.5万元。同时,与共青团省委、省科学普及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展较大范围的表彰会。1981年在全省命名表彰27个农村青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和25名先进个人。
上一篇:第二节 中专教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