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事、企业机构于清朝后期开始设立。据《皖政辑要》第二十三册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已有池州树艺局、寿州课桑局、建德课桑局、安徽农务总会、南陵茂林树艺公司、天长天益蚕桑公司、铜陵大通农林畜养公司、巢县敏树牧植公司、宁国蚕桑研究所和垦殖公司、农务分会等事业机构共31处。民国年间因受战事影响,事业机构时增时减,时分时合,变动频繁。民国6年(1917年)设有安庆蚕桑讲习所,凤阳柞蚕讲习所,屯溪、六安茶业讲习所。民国18年,省建设厅设立农业推广处主持全省农业推广工作。县设农林推广所、森林施业所。民国26年安徽沦为战区,已建之事业机构全部停办。民国28年,后方农林机构又逐步恢复,民国29年,全省恢复森林施业所36处,县农业推广所9处,并设立皖茶业指导所(霍山)。民国31年为调整充实农林推广机构,县森林施业所一律改为农业推广所。民国32年省政府为简化县政,决定裁撤三等以下县之推广所。直至民国33年1月,成立省农业改进所,下分设农艺、棉作、园艺和产制4个部。抗战胜利后,实行农业复员,遂于民国35年4月将农业改进所改为农林局,并扩充组织,广揽后方之农林专才,以增强工作效能。同年6月成立省农业推广辅导委员会,全省农业推广所又恢复到49处,并选择16个县建立中心推广所。民国36年复奉省政府转行政院命令,省农林局改农林处,体制仍隶属省建设厅,人事配备与前农林局相同。农林处下设3科分别掌握全省农林渔业之改进事宜。除此之外,省建设厅还设置有临时业务机构。民国28年就原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改组成立屯溪茶业管理处,民国32年7月结束。民国29年9月就原皖西茶业贷款委员会改组成立皖西茶业管理处,民国30年底结束。为办理全省粮食增产事宜,同年筹设安徽省粮食增产督导处,处下分设总务、技术两股,并于皖南屯溪设粮食增产督导分处。民国37年春,省建设厅在芜湖设立粮食增产办事处,指导皖南地区稻作推广工作,同年底工作暂告一段落,办事处全部人员移并省农林处办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牧事业的发展,事业机构不断增加,体制也日益完善。建国初期,皖北区设有华东农林部种子公司皖北分公司(合肥东门外)、皖北水产运销公司(蚌埠),大别山林区管理处(霍山);皖南区设有华东农林部种子公司皖南分公司(芜湖),黄山林区管理处。1951年1月,华东农林部种子公司皖南分公司改为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农林处良种管理所;同年2月底皖北种子分公司改为行政兼业务性质的皖北种子管理局。1951年8月,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建立皖南区水产运销公司、皖南区林产公司。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皖南皖北区农林机构相继合并。皖北水产运销公司、皖南水产运销公司合并成立安徽省水产公司,与省农林厅水产局并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同年皖南和皖北种子管理所、局合并,在农林厅农业科(处)内设种子管理所,1954年11月改为厅属种子管理处。1955年,安徽省农业试验场更名为省农业试验站;在合肥西郊建立水产实验站。1957年,以农业试验站为基础成立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合肥蚕场的基础上改建蚕业试验站;新建安徽省兽医药品制造厂(1981年改名安徽生物药厂)。1959年省水产局、水产公司分设,并划归商业厅领导。1960年,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扩建为农业科学院(1973年扩建为农林科学院)。1962年,农业厅种子管理处对外改称安徽省种子公司,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省水产实验站扩建为水产种子研究所。1963年水产局、公司从商业厅划回农业厅,实行生产、科研、供销三统一。1964年底,水产局、公司又划归商业厅。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机构瘫痪。
1970年5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农林局成立,附属机构有安徽省木材生产供应公司(1978年12月归属省林业局)。1977年12月2日,省革命委员会编制办公室批复同意成立农业科学仪器公司。1978年8月,在省农林局种子处的基础上成立安徽省种子公司,实行技术、行政、经营三位一体,事业编制70人。1983年机构改革后增加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农机鉴定站。安徽省农业科学仪器公司更名安徽省农业物资仪器公司。植物保护处为事业机构定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1983年12月省编委批复,合肥蚕种场与农业局蚕桑服务站合并成立安徽省蚕桑服务站,处级建制。1984年5月省农牧渔业厅批复同意将合肥、蚌埠农机供应站升格为副处级建制。同年10月将农机公司从农机局分出单设安徽省农机公司,并增设农机物资材料公司。为了搞活经济,组织以农业三场为主体的农牧副土特产品联合经营,1984年6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成立“安徽省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和“安徽省牧工商联合总公司”。1986年8月省编委批复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安徽分校,事业编制10人,挂靠农牧渔业厅。此外,省农业主管机关内部处以下还分设有一部份科级业务机构。详见表8-1-5。
专区(市)、县农牧事业、企业机构,1951年专区级已普遍建立农作物病虫防治站、家畜疫病防治站,家畜配种站、种子站和巢湖、安庆、滁县、阜阳、宿县专区植棉指导站。1952年专区家畜疫病防治站改为畜牧兽医站,蚌埠、芜湖、安庆、界首设家畜检疫站,部分产棉县设棉(菸)站。1953年增设阜阳、宿县、六安、滁县专区农具技术推广站,徽州、安庆、芜湖、阜阳专区蚕业推广所,芜湖、安庆专区植麻所,六安、芜湖、安庆专区茶业指导所和各产茶县设立茶业指导站,全省各专业所(站)达到195处。1954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合并单打一的技术指导组织,各地原建立的种子、植保、茶业、蚕桑、农具、畜牧等专业所(站),逐步合并成综合性的专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和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1955年专区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站分别并入专署、县农业科(局)。1962年恢复专区县种子站(公司),植保植检站、畜牧兽医站。“文化大革命”中,这些机构一度撤并。1970年后随着事业的发展,专(市)县农业主管部门附设的种子、植保、土肥、畜牧兽医、农机等专业事业机构和区以下技术推广机构逐步恢复并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到1987年全省农牧业事企业机构已配套齐全。县以上普遍建立了种子公司、土肥站、植保站、农机供应公司、畜牧兽医站和家畜检疫站。设在区、乡的农牧、农机基层网点达到3463个,为发展农牧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省农业主管机关附设业务机构名录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