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五章 计划统计

第三节 计划实施


建国以来,安徽省为完成每个时期的农业生产计划,除采取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推广良种、消灭病虫害和改进常规性的耕作技术措施外,主要在改革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制订有关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战胜自然灾害,促进生产不断的发展。
建国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在中共皖南、皖北区委和人民行政公署的领导下,通过剿匪反霸,实行土地改革,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决议(草案)》,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千组挑战,万组应战”的爱国丰产竞赛。到1952年,全省兴修圩堤塘坝完成13400多万土石方,连续战胜水旱病虫等自然灾害。为支持生产,人民政府发放贷款和救灾款1753万多元,减免农业税折稻谷100多万吨,开荒扩大耕地面积1034.81万亩。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要求在积极稳步的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前提下,发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有重点的兴办大中型灌溉排涝工程,淮北挖沟打井,山区整修谷坊。在耕作制度上推行农业生产“三项”改革,有计划地推行新式农具,重点试办农业拖拉机站。到1956年,全省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500多万亩扩大到1900多万亩。午季作物面积由1952年的4655万亩扩大到5898万亩,双季晚稻由不足100万亩发展到957万亩。由于在合作化工作上的急躁冒进和1953、1954、1956年连续3年遇到自然灾害,计划的执行受到一定影响。
二五”时期(1958~1962年)开始,在农业生产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上,反映出忽视客观可能条件,急于求成的倾向。1958年在全省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没有来得及巩固的情况下,就急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生产上提出“苦战三年改变面貌”的大跃进口号。随着农业生产计划上的高指标,出现了工作上的瞎指挥,劳动管理上集中过多,限制过死,出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分配上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结果造成农村干群思想上混乱,生产上消极,加上1958、1959年两年大旱,农业生产计划的执行受到严重挫折。为克服安徽连续几年遭受的自然灾害和工作上失误所带来的困难,1961年在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倡导下,安徽全省由点到面推行“责任田”(即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办法)。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集中力量加强农业,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少量家庭副业。省委根据国家对调整时期发展农业生产的要求,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抓好水利、肥料、良种和改造低产田的农业基础建设;沿江圩区发展小型机电排灌,江淮丘陵地区扩大淠史杭灌区,加快小型水库和塘坝的配套工程;大力发展红花草、红萍;建立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64年在全省农村开展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批判“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农村初步恢复的转机又受到波折。
三五”计划开始的1966年,全国上下掀起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时间长达10年之久,先后经历了“三五”和“四五”(1971~1975年)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煽动下,无政府主义和极“左”思潮泛滥,正常的工作和生产秩序遭到破坏,计划的执行受到了严重干扰。1970年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入地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业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的运动。大抓以改土造田、平整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先后完成新汴河、茨淮新河、驷马山水利工程,扩大了排灌面积;积极提倡淮北主攻小麦,狠抓“双杂”(杂交玉米、杂交高梁);淮河以南扩大双季稻,推广杂交稻。在这期间,全省抓了109个农业学大寨调查点和淮北20个后进大队,不断总结学大寨经验。
“五五”计划开始的1976年10月,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并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11月,以万里为首的中共安徽省委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初步解除了社员群众长期受到极“左”思想的束缚。1978年秋大旱,省委决定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无偿借给农民,实行谁种谁收,国家不计征购,不抵口粮,从而调动了群众抗旱种麦的积极性,使全省种麦面积达到3157万亩,是1969年以来夏粮面积最多的一年。1979年起,推广各种不同形式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被压抑的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六五”计划时期(1981~1985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安徽农村在进一步完善联产计酬、专业承包的生产责任制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商品生产,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建立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增长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到1985年底,全省农村专业户发展到13.78万户,新经济联合体1.99万户。1987年农村专业户发展到22.6万户,比1985年又增加64%,新经济联合体2.27万个,增加14.1%。农村产业结构,种植业比重由1978年的77.4%降到1985年的74.4%,林、牧、副、渔业的比重由22.6%提高到25.6%。1987年种植业比重又降到74.1%,其他各业比重上升到25.9%。
建国38年来,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变革完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省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194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37.6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2.07亿元的89.4%。见表8—5—4。农业总产值比重中,种植业27.06亿元,占71.9%;牧业6.70亿元,占17.8%;渔业0.47亿元,占1.3%。见表8—5—5。粮食总产639.2万吨,棉花总产1.7万吨,油料总产14.93万吨。1949年末,大牲畜216.53万头,生猪243.76万头。见表8—5—6。到3年恢复期末的1952年,全省农业总产值47.27亿元,比1949年净增9.64亿元,平均年递增7.9%;粮食总产达到891.5万吨,比1949年净增252.3万吨;棉花总产3.63万吨,净增1.89万吨;油料总产25.64万吨,净增10.71万吨,实现国家提出的农业生产超过战前最高水平的要求。按全省农业人口计算,1952年人均生产粮食319.9公斤,比1949年人均数增长26%;棉花1.3公斤,增长近1倍;油料9.2公斤,增长55.9%;养猪0.11头,增长18.8%。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233.5万吨,占总产量的26.2%;食用植物油3.95万吨。
“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生产又获得新的发展。1957年全省农业总产值60.92亿元,比1952年净增13.65亿元,平均年递增5.2%。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5年间的农作物产量起伏变化较大。1953年粮食总产908.4万吨;1954年因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水灾,粮食总产下降到777.3万吨;1955年风调雨顺,粮食总产达到1152.9万吨;1956年因灾又降到908.8万吨;1957年农业生产有了恢复性的增长,粮食总产达到1027万吨,比1952年净增135.5万吨,平均年递增2.9%;棉花总产4.6万吨,净增0.97万吨,平均年递增4.9%,油料总产26.3万吨,净增0.66万吨,平均年递增0.5%。见表8—5—7。全省农村人均生产粮食344.6公斤,比1952年增长7.7%;棉花人均1.5公斤,增长15.4%;人均养猪0.19头,增长64.9%。1957年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266万吨,占总产量的25.9%,人均贡献89.3公斤;交售棉花2.91万吨;食用植物油5.7万吨;烤烟2.12万吨。
“二五”计划时期,因受生产上瞎指挥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计划指标没有完成,与“一五”期末相比,实际产量大幅度下降。1962年生产虽有些回升,全省农业总产值也只达到38.67亿元,比1957年减少22.25亿元,下降36.5%,平均每年递减8.7%。粮食总产670.7万吨,比1957年净减356.3万吨,下降34.7%。棉花总产1.86万吨,比1957年减少2.74万吨,下降59.5%。油料7.48万吨,减少18.82万吨,下降71.6%。见表8—5—8。1962年农民人均生产粮食244.2公斤,比1957年减少100.4公斤;棉花0.7公斤,比1957年减少0.8公斤;油料2.7公斤,减少6.1公斤。粮食交售量也由1957年266万吨,下降到158万吨,人均贡献只有50公斤,比“一五”计划期末下降40.6%。交售油料折油1.05万吨,比“一五”计划期末减少4.65万吨。特别是1960年前后,农村经济十分困难,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一些地方出现饿、病、逃、荒、死的现象。196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下降到629万吨,比1949年还低。全省人口由1957年的3337万人下降到1962年的313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由2981万人下降到2757万人,净减224万人。
从1963年开始,经过3年调整,渡过了经济困难时期,农业各项计划指标胜利实现。196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58.93亿元,比“二五”计划期末的1962年净增20.26亿元,增长52.4%,平均年递增15.1%。粮食总产由1962年的670.7万吨增加到966.6万吨,净增295.9万吨。棉花总产由1.86万吨增加到10.15万吨,净增8.29万吨。油料总产由7.48万吨,增加到16.52万吨,净增9.04万吨。见表8—5—9。全省农民人均生产粮食334.7公斤,比前期增长37.1%;人均生产棉花3.5公斤,比前期增加4倍;人均生产油料5.7公斤,比前期增长1倍多。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247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5.6%,比前期增加56.3%;交售棉花8.21万吨,比前期增加5倍多;交售食用油脂3.68万吨,比前期增加2.5倍。
“文化大革命”中,因受极“左”思潮和形式主义的干扰,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滞缓。“文化大革命”10年,安徽农村在“学大寨”的口号下,推行一套极“左”路线和政策。在生产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极力限制开展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生产,不少地方出现高产穷队,农民收入下降,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7元。人均纯收入在50元以下的生产队近12万个,占分配队数的41.3%。分配决算的超支户有358.1万户,占参加分配户数的41.8%,超支金额达3.1亿元。“三五”计划期末1970年,全省农业总产值76.62亿元,比1965年增加17.6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但增长速度比前期降低9.7个百分点。粮食总产1263.8万吨,净增297.2万吨,但平均年递增速度由13%降至5.5%,减少7.5个百分点。棉花总产12.01万吨,净增1.86万吨,增长18.3%。“四五”计划期末,全省农业总产值87.09亿元,比1970年增加10.47亿元,平均年递增只有2.6%。粮食总产1535.5万吨,净增271.7万吨,平均年递增4%,增长速度比前期又降低1.5个百分点。棉花总产14.31万吨,净增2.3万吨。油料总产30万吨,净增14.72万吨。见表8—5—10。全省农民人均产量,“三五”计划期末除粮食、棉花外,其余指标均比1965年下降;“四五”计划期末略有回升,但幅度很小。1975年农民人均生产粮食382公斤,比1965年增加47.3公斤,增长14%;棉花3.6公斤,增加0.1公斤;油料7.5公斤,增加1.8公斤。在这个时期,农民向国家交售的粮食从绝对数字上看,虽逐渐增加,但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却是逐步下降的。1965年贡献247万吨,占粮食总产25.6%,1970年贡献280.5万吨,占粮食总产22.2%。1975年贡献310万吨,占粮食总产20.2%。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农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五五”计划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还未完全清除,而又连续遭受1978年大旱和1979、1980年两年水灾,因此增长的幅度仍然很小。而粮、棉产量仍有下降。1980年全省农业总产值89.05亿元,比1975年增长1.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1元(全面统计的收益分配资料),比1975年的人均57元仅增加9.1元,平均每年增加1.82元。全省粮食总产1453.9万吨,比1975年减少5.3%。棉花总产12.2万吨,减少14.7%。油料总产49.8万吨,增长66%。烤烟2.41万吨,减少7.3%。蚕茧0.45万吨,增长87.5%。茶叶3.2万吨,增长17.6%。水果10.02万吨,增长23.4%。见表8—5—11。1980年农民人均生产粮食335.2公斤,棉花2.8公斤,油料11.5公斤,肉类12.8公斤,水产品1.7公斤。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356万吨,占粮食总产24.5%,比1975年增加14.8%,人均贡献82公斤。交售油脂10.49万吨,比1975年5.13万吨增加1倍多。交售棉花11.22万吨,比1975年12.43万吨减少1.21万吨。
“六五”开始,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鼓励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多次调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国家和地方配套投资兴建的粮、棉、肉、水产等商品基地,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8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51.35亿元,比1980年增长70%,1987年达到164.22亿元,增长84.4%,7年平均年递增9.1%。1985年全省粮食总产2168万吨,比1980年净增714.1万吨,平均每年增产142.82万吨。棉花总产16.67万吨,净增4.47万吨,平均每年增产0.89万吨。油料总产145.7万吨,净增95.9万吨,平均每年增加19.18万吨。肉类总产86.63万吨,净增31.17万吨,平均每年增加6.23万吨。水产品总产17.31万吨,净增10.03万吨,平均每年增加2万吨。1987年全省粮食总产2428.7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85年还增产260.7万吨,7年平均年递增7.6%。棉花总产18.63万吨,净增1.96万吨,平均年递增6.2%。油料总产151.05万吨,净增5.35万吨,平均年递增17.2%。肉类总产94.84万吨,净增8.21万吨,平均年递增8%。水产品24.07万吨,净增6.76万吨,平均年递增18.6%。见表8—5—12。1985年全省农民人均生产粮食484.4公斤,比1980年提高43.8%。棉花3.8公斤,提高35%。油料32.9公斤,提高1.9倍。肉类19.5公斤,提高52.3%。水产品3.9公斤,提高1.3倍。1987年农民人均生产粮食535.6公斤,棉花4.1公斤,油料33.5公斤,肉类21.1公斤,水产品5.3公斤。分别比1985年提高11.7%、7.8%、1.8%、8.2%、35.8%。农民向国家的贡献,粮食由1985年的607.05万吨增加到1987年的746.2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0.7%,人均贡献165.5公斤。棉花由1985年的18.89万吨增加到20.23万吨。油脂由于流通中的某些问题,交售由1985年的34.85万吨下降到33.37万吨。随着生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8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省农经委统计为315元(省农调队资料为369.4元),比1980年净增248.9元,平均每年增加49.78元;198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8.9元(省农调队资料为429.3元)为1980年的4.7倍,7年平均年递增28.3%。全省农村有一半以上的农户盖了新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4.5平方米,衣着品种质量都有所变化,一些中高档家用电器也进入农村部分家庭,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少数地方开始向小康过渡。
安徽省各个时期农业总产值比重表

安徽省各个时期农业总产值及构成表

安徽省“恢复时期”计划完成情况表

安徽省“一五”计划完成情况表

安徽省“二五”计划完成情况表

(续表)

安徽省“三年调整”计划完成情况表

安徽省“三五”、“四五”计划完成情况表

(续表)

安徽省“五五”计划完成情况表

(续表)

安徽省“六五”和“七五”前两年计划完成情况表

(续表)

上一篇:第二节 计划编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