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五章 计划统计

第二节 计划编制


建国以后,全省农业生产计划的编制是由省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充分分析研究全省资源情况、生产条件和社会需求,编制年度计划和各个不同时间的农业中期计划以及长期发展规划。
恢复时期(1949~1952年):为了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领导广大农民进行剿匪反霸,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彻底解放农村生产力。同时,结合皖北、皖南两行政区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年度计划。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垦复因灾而荒废的土地,扩大耕地面积,以增产粮食为中心,恢复和发展棉花、烤烟、茶叶、蚕茧、麻类等工业原料和特产作物的生产,争取1952年全省主要农作物产量达到或超过战前最高水平。但由于建国以前农田水利长期失修,生产基础薄弱,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多种不利因素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1950年淮河决堤,沿淮及淮北淹没耕地3173万亩,连同其它地区的水、旱、病虫灾害,全省受灾面积达6000万亩,占耕地的74.4%。1951年淮河以南农作物受旱600多万亩。1952年全省因受严重内涝和干旱、病虫、风雹灾害面积达5750万亩,仅淮北秋季涝灾面积即有1500多万亩,其中有125万亩大豆和155万亩绿豆颗粒无收,当年粮食生产比原计划产量减产57万吨。但广大翻身农民经过土地改革激发起来的高度政治热情和忘我劳动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战胜灾害困难、恢复与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夺得了恢复时期农业生产的持续丰收。
1953~1957年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安徽省人民政府农林厅遵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总方针,在国家对编制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总的要求指导下,根据1952年全省农业调查统计资料和年度总结报表,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分年实施计划。要求积极稳步地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大力推行农业生产改革,推广新式步犁,大兴农田水利工程,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适当扩大播种面积,普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重点试办农业拖拉机站,巩固和发展国营农场,尽一切努力增产粮食、棉花、油料,相应发展其它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及城郊区、工矿区的蔬菜生产,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五”计划期末,争取粮食总产在1952年基础上增产40%,细绒棉增产61%,粗绒棉增产32%。此后,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江浦、萧县、砀山3县划出,全省耕地面积减少376.1万亩;1953年4月中旬淮北小麦遭受晚霜,受灾面积2700多万亩;1954年出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受灾面积5000多万亩;1956年淮北地区几种几淹。为使计划切合实际,根据中央、华东对农业生产计划指标所作的调整,结合安徽的实际情况,省农业厅对全省农业生产计划及时进行了修订。要求“一五”期末粮食总产达到1250万吨,棉花总产4万吨,油料总产31.4万吨,其它作物的计划产量亦作了适当调整。
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贯彻中共八届二中全会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争取提前实现《1956~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安徽省第二个五年农业生产计划方针是:以合作化为基础,积极而稳步地发展与巩固“三改”办法,发展社会主义农业企业事业,大力增产粮食、棉花、油料,积极发展烤烟、茶叶、蚕茧及其他工业原料作物。计划到“二五”期末,粮食总产达到1497.8万吨、棉花总产7.6万吨、油料总产74.6万吨。由于指导思想上急燥冒进,农业生产计划多次变更。1958年大跃进,忽视客观可能条件,盲目提高计划指标,要求粮食计划总产提高到1364.5万吨,比1957年实际产量增加337.5万吨,增长32.9%;油料计划总产46.13万吨,比1957年实际产量净增19.83万吨,增长75.4%。1959年贯彻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安徽省委一届三次党代会精神,“反右倾,鼓干劲”,农业生产计划再次修订跃进指标,粮食计划总产3500万吨(当年实际总产701万吨)、棉花总产40~50万吨(当年实际总产5.5万吨)、油料总产352万吨(当年实际总产18.84万吨),并要求各地跃进再跃进,在省提出的生产指标基础上再增加20%作为保险系数。结果出现了生产计划两本帐的浮夸指标,加之自然灾害,特别是1959年的大旱等因素的影响,给“二五”计划的实施带来很大困难。1961年中共安徽省委根据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了瞎指挥风和生产计划上的高指标。全省农村由点到面推行“责任田”包产到户,使“二五”计划指标逐年下降的农业生产局面有所缓和扭转,到期末的1962年农业生产又有一些恢复和上升,但与“一五”期末的1957年实绩仍有很大差距。
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为恢复前几年农村因工作指导上的失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困难,安徽省根据国家调整农业的方针,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提高农业的发展速度。在农村开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整顿巩固集体经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计划安排1965年粮食总产恢复到950万吨,棉花9万吨,油料20.9万吨,大牲畜200万头,生猪存栏600万头。重点突出粮食生产,江南、淮南抓好水稻,提高产量,以南救北;淮北抓好旱粮,改变多灾低产面貌;同时抓好经济作物,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1966~1970年“三五”计划开始到“四五”(1971~1975年)计划期末,正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指导农业生产的方针是“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在生产上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开展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的发展,农业工作的落脚点是“抓淮北,促全省”,力争苦干几年,使淮北地区彻底改变多灾低产的面貌;淮河以南和沿江地区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尽早达到和超过《纲要》;江淮丘陵水利尚未过关的地区,做好两手准备,有水栽秧,无水种旱粮,保障生产不断增长。1970年6月,省革命委员会在萧县郭庄大队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会上提出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奋战1970年,增产粮食250万吨。1971年全省粮食计划总产要求达到1500万吨以上(当年实际总产1361.2万吨),棉花总产18.3万吨(当年实际总产9.79万吨),实现全省超“纲要”。到“四五”计划期末,全省计划粮食总产达到1670万吨,棉花18.75万吨,油料33.4万吨。1972年11月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讨论1973~1980年农业发展规划时,对中期计划指标作了修订,要求“四五”期间全省实现粮、棉、猪超《纲要》,1975年粮食总产达到1750万吨(实际总产1535.5万吨),棉花总产21.25万吨(实际总产14.31万吨),油料总产40.3万吨(实际总产30万吨)。
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由于中共安徽省委主要领导人坚持“左”倾思想路线,“五五”计划的头两年仍是把“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作为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计划坚持高指标,要求1976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800万吨(实际总产1684.15万吨),1977年达到1990万吨(实际总产1500万吨)。1977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中共安徽省委领导班子,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给安徽农业带来了转机。1979年全省由点到面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计划制订和作物安排方面扩大了生产队和社员的自主权。“五五”计划末期,要求农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适当地调整了计划指标。1980年计划粮食总产调整为1625~1650万吨,棉花总产14万吨,油料总产40.75万吨,肉类总产45万吨。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到“七五”计划前期(1986~1987年):根据国家提出在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安徽“六五”计划时期农业生产以继续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为指导,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狠抓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要求“六五”期末,全省计划粮食总产达到2050万吨,棉花总产20万吨,油料总产112.75万吨,肉类总产66万吨,争取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实现人均收入2、3、4、5百元各占四分之一的目标。1987年计划粮食总产2300万吨,棉花20万吨,油料150万吨,肉类95万吨。农民人均收入在1985年的基础上增加20元。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56年3月,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今后12年内的奋斗目标,编制了《安徽省1956~1967年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粮食生产任务的基础上,12年内“在全省建设完成社会主义的、具有高度技术的、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相适应的、能保证不断提高人民生产水平的全面发展的农业。以主要力量提高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与水产养殖业,尽一切可能增产茶叶、蚕茧,并扩大蔬菜、药材的生产,要求粮食作物逐年有比较高的速度发展,即第二个五年计划平均每年增长13%,第三个五年计划平均每年增长7%。细粮(水稻、小麦)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要求1967年种植面积由1955年的50%提高到74%,产量由65%提高到78%。”规划指标见表8—5—1、8—5—2。
1972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在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根据北方14省市区农业会议精神,结合安徽的实际情况,重新拟订了《安徽省1973~1980年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尽快地把安徽粮食生产搞上去,把棉、麻、油、糖等经济作物搞上去,把猪、渔等畜牧水产搞上去,使全省农业生产达到一个新水平。“四五”计划实现粮、棉、猪超《纲要》,“五五”计划期末实现粮食总产达到2250万吨以上。规划指标见表8—5—3。
此外,1981年5月还编制了《安徽省农牧业10年设想的初步意见》。1986年6月编制了《长江流域(安徽境内)到本世纪末农业发展规划》。1987年7月编制了《安徽省贫困地区2000年农业发展规划》。1987年底编制了《安徽省2000年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安徽省农作物产量12年规划指标表

(续表)

安徽省畜禽水产发展12年规划指标表

安徽省农业8年规划指标表

(续表)

上一篇:第一节 体制沿革
下一篇:第三节 计划实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