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七章 农业商品基地

第一节 商品粮基地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开始,国家为了解决商品粮缺口问题,确定由各省选择自然条件好,商品粮生产潜力大的县,采取投资和上缴商品粮直接挂钩的办法,建设能够稳定提供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资金来源,国家与地方按1∶1的比例进行投资。从投资第二年起,按投资1元,年交售议价商品粮2.5公斤,连续5年,实行承包建设,公证签约,明确职责。
1982年12月,国家在安徽选建的首批商品粮基地县有六安、霍邱、寿县、肥西、长丰、庐江、凤阳、天长等8个县(全国共50个县),计划投资8000万元(国家、地方各4000万元)。1983年3月省计委、农业厅和8个商品粮基地县各派一名负责基地建设的领导干部参加国家计委、农业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商品粮基地试点县学习研究班”,研究制定商品粮基地建设试行办法。1986年初,国家计委、农牧渔业部联合组成的检查验收小组,由省计委、农牧渔业厅、水利厅、省建设银行派人配合,对8个基地县逐个检查,建设项目经验收合格。到1987年,8个县实际完成投资10208.82万元(国家4000万元,地方6208.82万元)。详见表8—7—1。拨付木材7202立方米、钢材4987吨、水泥36000吨。省还安排建设专用汽油1200吨、柴油2400吨。3年中建成技术推广中心8个,区、乡农技站116个,建筑面积66275平方米,试验基地388亩,添置仪器设备2715台(件),植保机动喷雾器3910台;共培训农技人员80万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285项,配方施肥160万亩,防治病虫3529万亩次。建成县级种子公司8个,区、乡种子供应站73个,良种繁殖场21个,良种基地21万亩,种子仓库及服务用房39276平方米,晒场43616平方米,购置机动车辆16部;繁殖良种6.7万吨,推广良种面积2345万亩次。建成配合饲料加工厂68个,年生产能力934万吨;粮食加工厂(作坊)2061个,年生产能力52.3万吨;榨油厂740个,年生产能力19万吨;禽蛋加工厂13个,年加工能力1万多吨。建成电力排灌站324座,装机543台,36477千瓦,变压器57555千伏安,输变电线路617公里;修渠1365公里,修复水库塘堰11371处,修防洪堤70公里,完成土石方2869万立方米,新增库容1277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36万亩,除涝面积15.7万亩,防洪面积63万亩。1987年8县粮食总产量由1982年的379.7万吨增加到435.5万吨,增长14.70%;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由1982年的547.5公斤提高到625.1公斤,净增77.6公斤,增长14.17%;人均贡献粮食由1982年的170.5公斤提高到216.1公斤,净增45.6公斤,增长26.75%。详见表8—7—2。
1987年,国家下达第二批商品粮基地建设任务,其中有安徽的阜阳、阜南、临泉、太和、涡阳、蒙城、濉溪、萧县、五河、太湖等10个县。总投资3830万元(国家地方各为1915万元)。详见表8—7—1。安排木材1195.5立方米、钢材1146.6吨、水泥6670吨。到1987年底,培训农业技术120万亩次;推广农业新技术80项,测土配方施肥435万亩,防治病虫害2870万亩次;粮食总产量达到485.7万吨,比1986年增长6.1%,提供商品粮75万吨,比1986年净增11.75万吨,增长18.4%。
为支持发展农业,国家安排生产粮食发展专项基金,其投资比例为四六开,即国家投资占40%,地方(含市、县)占60%。国家于1986、1987两年,由财政预算拨款安排安徽省发展粮食专项资金8000万元(国家3200万元,地方4800万元)。详见表8—7—1。规定使用5年后按总投资20%作有偿回收,不收占用费。收回的资金由省另行安排,仍作为发展粮食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使用。安徽省人民政府(86)87号《会议纪要》对专项资金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了加强对农业商品生产基地领导,1983年初,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与国家对口成立了省商品粮基地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副省长郭体祥兼任领导小组组长,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陈健兼任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农业厅副厅长赵杰中、粮油食品局副局长徐源慧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计委。1986年6月11日,将商品粮基地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改为安徽省农业商品生产建设基地领导小组,副省长孟富林任组长,省计委副主任黄荣宗、省农牧渔业厅副厅长赵杰中、省财政厅副厅长马素英任副组长。领导组下设综合、农业、水利3个组,分别挂靠省计委、农牧渔业厅、水利厅。农牧渔业厅相应成立农业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农业系统的计划协调工作,并设置办公机构。各基地建设的地(市)县成立领导小组,由地(市)县人民政府负责人任组长。办事机构大部分挂靠在地(市)县农牧渔业局,少部分挂靠在地(市)县农业委员会或计划委员会。
下一篇:第二节 优质农副产品基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